東經99°48’,北緯23°09’。坐標定位在一棵大樹上。這是一棵樹齡逾千年的古茶樹,樹高11.8米,樹幅8.2×9米。因為“過渡型古茶樹”的身份,讓它在世界茶葉界擁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是茶樹人工馴化史中的活化石。
它被命名為“邦崴古茶樹”,得名于數千年來它生長繁衍地方:“邦崴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富東鄉(xiāng),瀾滄江中游西側,海拔1900米。
專家組成員在經過實地考察,現場測量、取樣觀察、茶樣品嘗后又進行了多方討論和交流,得出了《瀾滄邦崴大茶樹考證意見》)。“意見”內容至今雖仍存在一些爭議,但是不管怎么樣,“意見”在當時一公布,算是給邦崴大茶樹定了性。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專家組初步認為,邦崴大茶樹既具有野生大茶樹的花果種子形態(tài)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樹芽葉、枝稍的特點,是野生型與栽培型之間的過渡類型,屬古茶樹,可直接利用。反映了茶樹發(fā)源與早期馴化利用同源。關于瀾滄邦崴古茶樹的樹齡,多數專家估算在千年左右?!边@也是世界上發(fā)現的第一棵過渡型古茶樹。
時間回溯到1991年的某一天,邦崴村村民魏壯和像往常一樣來到自家位于新寨寨腳的園地,仰望著那棵粗大無比的茶樹,陷入了沉思。因為周圍沒有遮陰物,這棵茶樹長得枝繁葉茂,可也是因為這棵樹過于大了,采摘鮮葉的時候需要爬到樹上,長得高一些的葉子根本采不著,一年就只有十幾斤的產量,換的錢才夠買點鹽巴。
更重要的是這棵茶樹,樹大遮陽,在這塊地上種不出糧食來,地一直被荒著,可一家老小的溫飽都還成問題呢!所以,魏壯和終于做了一個決定:等今年春茶采摘完后,就把這棵大茶樹砍掉,好好整整這塊地,種點糧食,提高明年的收成。盡管他內心多少有些不舍,畢竟這棵樹從他記事起就已經這么大了。
難以想象,1991年那個春天,如果何仕華沒有出現在邦崴村,那棵茶樹真的被魏壯和砍掉了,在世界茶葉史上將會是多么巨大的損失。
何仕華時任思茅地區(qū)(今普洱市)行署對外經貿局副局長以及思茅地區(qū)茶葉學會理事長,1991年3月,他根據群眾反映,找到了邦崴村的這棵古茶樹,看到古茶樹的那一瞬間,他傻眼了,這些年他見過不少古茶樹,但這棵絕對是他見過最大的古茶樹。他馬上對樹高、樹幅、直徑以及花、果、殼和樣茶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測量和考察,經驗和直覺告訴他,這一定是一棵價值非凡的古茶樹。
圖 | 李曉文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棵樹的情況,接著他走訪了邦崴村的村民,在魏壯和的妻子趙云花口里得知,丈夫打算砍掉這棵遮陽的大茶樹。何仕華聽后立刻阻止,詳細講解了這棵樹的價值及重要意義,并及時宣傳了有關政策和法規(guī)。
為了以防萬一,他又向邦崴村村長、支部書記和富東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的領導同志作了交待,一定要保護好這棵大茶樹。隨后,他申請了專項經費,將這棵樹收歸國有,并每年向魏壯和家發(fā)放補貼,作為這棵樹的養(yǎng)護管理費。
從1991年到1993年間,茶葉界的各類專家被先后四次組織進入邦崴村,對邦崴古茶樹進行深度集體考察,尤其是1992年10月12~14日由云南省茶葉學會、思茅地區(qū)行署、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思茅地區(qū)茶葉學會、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在瀾滄召開的“瀾滄邦崴大茶樹考察論證會”,此次論證會的考察專家涵蓋了全國范圍內茶葉界和植物學界的頂級專家、學者。
當時參與論證的茶學專家主要有:劉祖生(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浙江農業(yè)大學茶學系博士導師、教授)、王鎮(zhèn)恒(安徽農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唐明德(湖南農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教授)、虞富蓮(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室主任、副研)、鄭永球(華南農大副主任、講師)、李華均(西南農大副系主任、講師)、奚彪(浙江農大博士研究生)、張芳賜(云南農大副教授)、丁渭然(云南農大副教授)、金鴻祥(云南省農科院副研究員)、蘇芳華(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高級工程師)、張順高(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王海思(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副研)等19位,他們中的很多人至今仍是中國茶界的重量級專家。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