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焙火程度,足火!

  六大茶類,各大的茶種的焙火技術(shù),確實沒有哪種茶的焙火技術(shù)能超過武夷巖茶。我們經(jīng)常說,大紅袍喝起來有一股烤焦了的味兒,糊味兒,其實這就是焙火香。那大紅袍焙火程度如何呢?
大紅袍焙火程度
  大紅袍的復焙(俗稱足火)
 
  經(jīng)揀剔的茶葉,放人焙籠內(nèi),每籠約4斤左右,將其平鋪于焙籠中,將焙籠罩于焙窟之上。烘焙所需的火溫通常以手背感到有燙熱感為宜。焙至二十多分鐘,進行翻焙;其后焙至約四十分鐘,再翻茶次;三次翻后,再焙約半個小時,用手捻之,茶即成末,說明茶已經(jīng)足火,即行起焙。這只是一般要求,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憑焙茶師的經(jīng)驗靈活掌握。每次翻茶時,需對焙窟的火堆進行一次“刮灰”或“開火”,即用木制小焙刀,將火堆上的木灰刮勻、刮薄,或用焙刀插入窟沿,輕輕撬動,使火力保持前后均衡。
大紅袍焙火程度
  復焙時之火力,比初焙時為低。對火溫的控制,傳統(tǒng)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籠外側(cè),有一定的熱手感為適度,或用眼睛距焙籠內(nèi)的茶葉5—6寸,利用對火溫的觀察來感覺溫度。焙火高,茶可久藏,香色均不易劣變。昔年茶葉銷路無阻,故焙茶火力較低;而在20世紀40年代茶葉銷售困難時,閩南潮汕一帶的茶商,均要求高溫復焙,以便于儲藏。對于優(yōu)良品種及名樅,在燉火時,還須在篩上放一尺二寸見方的毛邊紙(特制為包茶用,俗稱“種紙”)四張,內(nèi)各置揀剔完畢之茶葉五六兩,一個焙篩合計約放一斤四兩。茶葉均攤于紙面,紙對角分開。
大紅袍焙火程度
  襯紙之作用,在使火力不致過于劇烈,茶葉不致熏黑,香味賴以保存。至于水仙及普通奇種、名種茶量較多者,復焙時并不襯紙。每焙放茶約一斤半,平鋪于焙篩上,厚約寸許,直接烘焙之。一日每一焙窟,可烘焙十次之多。
 
  茶葉在燉火后,即“起焙”用毛邊紙進行團包。如有襯紙之單樅等茶種,即連襯紙取于簸箕內(nèi),依茶類之不同分別包裝。普通種即傾人簸箕內(nèi),取“種紙”包之。
 
  大紅袍的補火
 
  補火俗稱“坑火”,即將“團茶”疊放焙籠中,仍放于焙窟上烘之,使襯紙內(nèi)所含水分完全蒸發(fā)。此時焙籠之面朝上,每一焙籠放人“團茶”三層,每層14包,一籠計42包,然后于籠頂加蓋,避免香味散失。時間比復焙為短,約為一小時。
 
  經(jīng)過此一系列程序后,巖茶之初制已基本完成。制成之“毛茶”,人夜由焙茶師、包頭會同廠方監(jiān)理人(起秤先生),將當日全數(shù)制茶稱重,挑運至山下的茶莊進一步精制。
大紅袍焙火程度
  總的來說,大紅袍茶葉焙火的原則是:宜緩不宜急,宜輕不宜重。要文火慢燉,多次復焙。 
責編: chunwu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