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砣沱馱坨”的演變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下關“砣沱馱坨”的演變

砣沱馱坨

早年以沱茶形制出現(xiàn),被大家喚名“窩窩茶”的沱茶,以命名法則,走的是直呼外形的路線。

下關沱茶究竟有幾個“沱”?在下關沱茶歷史長河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讓我們一一說來。

“砣”字,名詞指向秤錘、秤砣、碾輪石等物件,動詞表示“用砣子打磨玉器”,量詞用來計量“成團或成塊狀物體的單位”,比如口語常用的“幾砣石頭”之類。

而為了豐富口感,下關沱茶將不同茶葉拼配在一起,同時為避免長途運輸過程中茶餅出現(xiàn)損壞,就將茶葉壓制成了秤砣的形狀和大小,這種密壓的方法讓茶葉能夠長時間保存。所以沱茶剛剛創(chuàng)制的時候,叫做“砣茶”,是秤砣的砣。

沱江。長江的支流,發(fā)源于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流經四川省和重慶市;

《漫話下關沱茶》一文,這樣記述“砣”“沱”演變:

1902年,下關的一些茶商在一種被稱為“姑娘團茶”的基礎上經過改進,創(chuàng)制成外圓內凹呈碗臼形的“砣茶”(云南人習慣將圓形的塊狀物稱為“砣”),不僅解決了茶葉在運輸途中容易受損的問題,而且經過特殊工藝加工,使沱茶具有一種特殊的口感和內質。沱茶經昆明、昭通銷往四川、瀘州、宜賓、重慶等地。因宜賓地處沱江、長江匯合處,當?shù)貜V為流傳“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從而下關砣茶也就逐漸被稱之為“沱茶”。

條形與餅形“姑娘團茶”

在《大理是沱茶的原產地》一文中,這樣敘述沱茶名稱的來由:

其一,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有言:田罷,子虛過姹,烏有先生。姹即沱字(見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為何但是將茶稱為姹?推論與《詩經·鄭風》的“有女如姹”有關。當時姹是將茶青揉成一坨一坨的圓茶而得名。也許是因茶與水有分不開的關系,因而將姹去女從水,寫成沱字吧!

其二,沱茶由“團茶”演變而來,“沱”與“團”諧音,且都是圓形,故名。

其三,沱茶由明代“普洱團茶”和清代的“女兒茶”演變而來,至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

姑娘團茶【復制品】

《茶馬古道上的百年經典——下關沱茶》一文如此道來:

我家是大理喜洲白族人,民國初年來到下關開茶廠。茶廠設在仁(人)民街下段,廠名“元春茂”,以生產沱茶為主。沱茶白族人稱為“tuozao”,“tuo”,意為用模具拓出來的東西?!皕ao”為茶葉。“tuozao”,就是用模具壓出來的茶,有別于散茶。白族語“tuo”字不好寫,就用漢字記錄為“砣”,又考慮到,茶葉要用水來沖泡,固雅化為“沱”字。

一句話,沱茶二字是漢字記錄的白族語,用模具壓出的緊壓茶的意思。


再說“馱”。作為名詞,馱字的意思是:馱著貨物的牲口或牲口所負載的貨物。

從這個詞,大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駱駝、騾、驢、馬;聯(lián)想到包裹捆扎支撐起來的各種貨物;再聯(lián)想到大漠孤煙的“絲綢之路”、山路崎嶇的“古鹽道’’、陰郁煙瘴寒熱交接的“茶馬古道”。

在交通運輸不發(fā)達的年代,茶葉從自然原始的產地穿過崇山峻嶺被送到千里之外,馬匹成為最好的運輸工具。一條因茶而起,以馬相連的茶馬古道,由此而生。下關沱茶沿著茶馬古道由馬幫馱著,一步一步,將茶送到川藏等地,便有了“馱”茶的名號。

作為名詞,“坨”字表示堆和團,指形狀大小不一的、堅實的團塊。

此字在云南口語中,屬于使用頻率極高的量詞,凡是團、塊狀以及部分條狀物體,都叫做“坨”。沱茶雛形為條形或餅茶團茶,則被稱為“坨”茶。另外,古代鹽商,因為鹽巴成塊成坨,也被稱為“坨商”。

上世紀初以來,下關一度成為中國西南緊壓茶加工和集散中心,近50家商號、茶廠憑借大理自然氣候條件和區(qū)位優(yōu)勢,從版納、普洱、臨滄等地廣泛采購馱運原料,生產出沱茶、緊茶等優(yōu)質產品,運銷川渝、西藏等西南西北地區(qū),并遠銷到上海、印度、新加坡等地,時至今日,下關沱茶已經香飄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