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庫大道上的茶印記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張庫大道上的茶印記

張庫大道,是從塞外重鎮(zhèn)張家口出發(fā),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并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運銷線,全長1400多公里,是有著“草原絲綢之路”和“草原茶葉之路”之稱的古商道,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以及歷史地位。

張庫大道漢唐時已有雛形,明朝時在張家口一帶設立“貢市”,后又設立“茶馬互市”,至清朝走向鼎盛,民國之后逐漸衰落。

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qū)東窯子鎮(zhèn)稍道溝的張庫大道主題博物館,通過《大境門開》《商道艱辛》《盛世輝煌》《記憶鄉(xiāng)愁》四個部分、1800多件文物藏品,重現(xiàn)了這條充滿艱辛和傳奇的國際商道的悠悠歲月。

從張家口到庫倫的駝隊和牛車,載著茶葉和絲綢,穿過浩瀚的草原、起伏的丘陵、荒寂的沙漠戈壁,加上沿途交易,行程往往數(shù)月。奔波往返在這條商路上的,主要是能吃苦的晉商。

晉商每年深入到浙江、福建等地茶區(qū)收茶,再把收來的茶葉通過水陸兩路運至武漢,在武漢的加工廠將部分茶葉焙制成磚茶,分類包裝,運到北京,再雇駱駝運到張家口屯棧。

“我以茶來,彼以皮往?!痹趶埣铱冢@樣的貿易早在遼代初年已經開始。

河北省科技出版社1989年出版發(fā)行的《張家口地區(qū)公路運輸史》記載,“在五代十國期間,張家口地區(qū)絕大部分為契丹所轄,在后唐天成二年,遼天顯二年(公元927年),契丹曾向后唐商洽互市。當時規(guī)定在云州(今赤城縣云州鄉(xiāng))之北的野固口為互市地點,即‘榷場’,契丹輸出的物品主要有羊、馬、皮毛,輸入的物品則為茶葉、絲織品、貴金屬和手工業(yè)品?!?/p>

張家口宣化區(qū)下八里村遼墓出土的《茶道圖》和《備茶圖》壁畫及茶具實物,也讓我們看到,在遼代初年,張家口一帶的茶文化已經相當成熟。

遼墓壁畫中茶道圖描繪了儲茶、碾茶、篩茶、煮湯、點茶、分茶、將進茶、飲茶等程序,這與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里的茶藝程序相一致。

遼墓出土的茶具有實用器和明器,主要有茶盞、盞托、茶碗、茶勺、渣斗,放茶葉的單體盒和多層疊式盒,茶碾、茶爐、茶壺、棕刷等,經分析是遼代地方窯燒造,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這些生動的壁畫和實物,使我們看到了遼代人的茶道生活,填補了中國北方茶文化歷史檔案的空白,也是茶文化在北方普及興盛的寫照。

整理: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注:內容來源河北新聞網,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