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北道(滇南官馬大道或“貢茶道”)即由西雙版納至思茅(普洱)到省城昆明再從滇東北昭通進入內地。從思茅途經那柯里—普洱—磨黑—通關—墨江—陰遠—元江—青龍廠—化念—峨山—玉溪—晉寧—昆明—嵩明—尋甸—東川—昭通—大關—鹽津—宜賓,宜賓可乘船沿長江而下入湖北至杭州,轉“京杭大運河”到京城;或溯岷江而上經嘉州(樂山)至彭縣到達成都;或至嘉州(樂山)走青衣江道,即溯青衣江而上至雅安—邛崍—成都后,再走川藏線入西藏或走川陜路到陜西進行茶馬貿易等的多條通道。
這條道最初是以運送皇家的貢茶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師”之后,它成為六大茶山茶葉流向中原市場的主要通道,全線于清初開通,清末部分中斷。官馬大道中途有許多分支,如從元江往東到石屏(明末以來到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生產、經營的多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經蒙自到達越南。20世紀50年代,昆洛公路通車后,滇南官馬大道成為歷史遺跡。
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
茶馬西道
茶馬西道(滇藏茶馬古道主干線)即由西雙版納—普洱—景東—大理—麗江—中甸(香格里拉)—德欽—西藏芒康—拉薩。
這是唐代就已經開通的,為滿足西南地區(qū)人民以茶葉和馬匹交易為主、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易通道。清代進入繁榮時期,中途分支較多,如從麗江經四川進西藏,從大理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進緬甸、印度,等等。該道起始于六大茶山,經思茅—普洱—景谷—景東—南澗—彌渡等十三個驛站進入下關,再分兩路,一路經保山入緬甸、到印度再到歐洲,這是東方土地上最早與外界溝通的“南絲綢之路”也稱“南絲茶之路”;另一條向西北而行,經大理—麗江—中甸(香格里拉)—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據專家考證,這條線路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這條路線把六大茶山茶葉運輸到西藏,讓身處康藏高原高寒地區(qū)的藏民們,有了茶葉這種可分解脂肪,且防止燥熱的飲品。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車大量運進西藏,滇藏茶馬古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茶馬古道上馬蹄印
茶馬南道
茶馬南道(中南半島茶葉運輸線)主要包括滇緬印藏茶葉運輸線(佛?!蚵濉皸潯獚彴汀龉狻訝柛鞔稹鞑兀?、滇緬泰南洋茶葉運輸線(佛?!蚵濉皸潯暹~—曼谷—南洋)和滇老越南洋茶葉運輸線(易武—倚邦—曼灑—曼臘—丁家寨—烏德—萊州—海防—南洋)3條。
這條道主要興盛于民國時期,分為三線:即東出老、越,南出緬、泰,西出緬、印。東線由勐臘的易武茶山起始,由馬幫運至老撾的豐沙里,再到河內,上火車至海防裝船,遠銷南洋;南線由佛海至邊境口岸打洛再到緬甸、泰國;西線由佛海至打洛經緬甸到印度、西藏。茶馬古道促進了國內外經貿發(fā)展,對繁榮邊疆經濟,加強民族團結,推動云南邊疆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來源:西雙版納發(fā)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