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慶春號的故事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易武慶春號的故事

易武普洱茶號的歷史上,留下了石屏籍茶商深刻的烙印。在眾多的普洱茶號中,慶春號創(chuàng)辦人許飏鹍在民國易武的歷史上書寫出了濃墨重彩的章節(jié),留下了既慷慨悲涼,又哀婉動人的故事。

壬寅年孟夏,到訪易武。相約鄒東春先生與聶素娥老師夫婦一同前去拜訪普洱大家何作如先生。何作如先生居住在田壩村的一棟別墅里,經常笑言:“這棟別墅是我出讓了一片號級古董茶后蓋起來的,裝修完畢之后還剩了十萬元。”何作如先生不僅是一位享譽業(yè)內的普洱茶收藏大家,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普洱茶學者,更是一位重視實踐出真知的實業(yè)家,多年來在易武親身指導茶農遵循古法加工普洱茶,慷慨出資,在田壩村入口處修建寨門,深受人們的敬仰。

近年來,何作如先生長居易武,每次拜訪何先生都有不同的收獲。聊至興起,他還會拿出自己珍藏的號級古董茶,供大家近距離欣賞。他還專門為自己心目中的易武茶號做了一個排序。何先生酷愛讀書,書房、客廳等處,各類書籍隨處可見。隨手翻閱,書上都有他親筆所作各種標注。為了探究清楚號級茶,他廣泛收集各種文獻料,諸如家譜、傳記等稀見內部資料盡行囊括。更令人欽佩的是身體力行,遍歷各家茶號,實地探尋,訪問后人,獲取了大量一手的資料。并不吝向后學傳授,諄諄教誨。正是在何先生的家中,看到了一本名為《茶山兒女》的小書,作者是慶春號創(chuàng)辦人許飏鹍先生的后人許康齡先生。看到我對此書產生了興趣,何作如先生說:“許康齡先生住在景洪?!辈⒃S康齡先生的聯(lián)系方式告知了我們。

在易武的日子忙碌而充實,相約易武茶葉協(xié)會鄭明敏會長同訪易武茶文化博物館。在館藏的眾多文物中,有一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所立“興修石烏龜一帶縣道功德碑”。統(tǒng)覽碑文可知,這在當年屬于地方上的一件大事,官、商、民等都被卷入了這項工程。其中捐資的主體就是易武的各家茶號,諸如源利昌、乾利貞、同順祥、守興昌、福元昌、泰來祥、興順祥、同慶號、慶春號等,紛紛以茶號或者個人的名義捐了錢。其中,慶春號創(chuàng)辦人許飏鹍以時任區(qū)長的名義捐了款。

而后,在易武同興號與鄭明敏先生茶敘。鄭明敏先生收藏了一整套《勐臘縣文史資料》,隨手翻閱資料的過程中,又看到了許康齡先生為紀念他的父親許飏鹍所寫的文章。由此,越發(fā)萌生了對許飏鹍與他所創(chuàng)辦的慶春號的興趣。

從茶山返回景洪市后,決意聯(lián)絡拜訪許康齡先生。幾經思量,勐海福元昌主理人聶素娥老師主動承擔起電話聯(lián)絡事項。當電話接通,聶老師用家鄉(xiāng)話熱忱地問候許康齡先生,兩人用版納方言熟絡地攀談起來,約定第二天上午見面。為此,聶老師不得不推遲了原定給自家員工召開的會議。聶老師的安排體貼周到,專門安排司機將許康齡先生接到了位于告莊的福元昌體驗店。年屆八旬的許康齡先生身形消瘦,精神矍鑠,一見面就提及說:“如果不是當?shù)厥烊说碾娫?,通常不會接??丛诼櫪蠋熞彩窃诋數(shù)亟虒W出身,才答應來見面?!睆氖铝艘惠呑咏逃聵I(yè)的許康齡先生,語言表達能力極強,數(shù)說起往事如說家珍。許先生筆耕不輟,以往發(fā)表的文章匯集成了《茶山兒女》一書,并將隨身帶來的一本親筆簽贈給聶老師留念。

大家邊喝茶邊聊天,隨著攀談的不斷深入,許先生感嘆說:“因為攜帶不便,有些資料都放在家里?!痹谡鞯昧嗽S先生的同意后,我們偕同許先生回到他的家中。許先生非常有心,自己重新編修了家譜,并將一大家子人的照片匯集成了厚厚兩本影集。其中最為珍貴的一張民國二十二年(1933),父親許飏鹍同一家人在易武老宅門前的合影。照片中一家人的衣著打扮,流露出日子過得富足,方才有條件請人拍照,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件奢侈的事兒。許先生說:“合影是一個侄女偷偷保存下來的?!睅资赀^后,給后人留下了個念想。

許康齡先生出生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在他出生前一個月,父親因公殉職。大姐許美英當年尚在昆明讀書,未能回易武。后來結識并嫁給了飛虎隊成員賀哲生,最后輾轉僑居美國。年過九旬的夫婦二人,先后終老于昆明。一九七七年,大姐許美英給許康齡郵寄了一張自己的照片,并在照片背后寫下一段充滿親情與掛念的文字。照片中的許美英,時年五十六歲,仍然風姿綽約,盡現(xiàn)大家庭出身的知識女性風范。

許康齡留在易武的二姐許美珠,小學畢業(yè)后就幫助父母料理家務,初婚時所嫁做生意的丈夫何殿元被鎮(zhèn)反(后被平反),再婚嫁給轉業(yè)軍人黃成章,歷經磨難后于七十六歲患病去世。三姐許美蘭小學畢業(yè)后,在普洱接受醫(yī)訓班后參加工作,嫁于思茅黨校教員趙嘉德后,度過了風風雨雨,得以安享晚年,直到八十七歲過世。

許飏鹍生前,送長子許永齡回老家石屏讀書,直到高師畢業(yè)后,重又回到易武。在父親被難后,協(xié)助母親料理自家的茶葉生意。建國后,仍然一度擔任易武小學校長的職務。后來由于出身和政治背景問題,解職回家務農,一九七八年五十五歲時過世。許康齡先生感嘆大哥遭遇的命運磨難:“一個知識分子,留著他教書有什么不好呢?”

相比起來,許康齡的二哥許延齡年甫二十五歲被鎮(zhèn)反(后被平反),三哥許錫齡剛滿十八歲就因病去世,二人更屬不幸。四哥許希齡高小畢業(yè),十四歲就參加勞動,進入體制內工作,負擔起一大家子的生活費,贍養(yǎng)老母,撫養(yǎng)幼弟,積勞成疾,五十三歲就過世了。

作為遺腹子的許康齡,一出生就沒有了父親,母親悲痛之下沒了奶水,靠著鄰居大嫂的哺育度過嬰兒期。之后,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二姐、四哥等家人的共同撫育下得以長大。在高小畢業(yè),才滿十三歲的時候,獨自離開家人,步行五天到景洪求學。說起當年他父親許飏鹍參與修建的道路,直到他年少時還是往來易武的通道。當我把自己親筆謄抄在本上的“興修石烏龜一帶縣道功德碑記”拿出來給他看時,許先生非常欣慰,指著碑文中的“猛戶、乃顙、勐醒、那毒”說:“這些都是沿路上傣寨的名字,當年都曾在這些寨子中借宿過?!?/p>

許康齡先生師范畢業(yè)后,年方十七歲就投入了教育工作。深入偏遠的鄉(xiāng)村,創(chuàng)辦小學。而后經過進修,又參與創(chuàng)辦了中學。從教生涯中,一直奮斗在教學第一線。擔任過三屆西雙版納州政協(xié)委員。如今年屆八旬的許康齡先生身子骨十分硬朗,這無疑得益于他良好的生活習慣。直到退休后,積極投身各種體育活動,擔任過乒協(xié)理事長,在比賽中獲過獎。

許康齡先生撰寫的《茶山兒女》一書中總結:自父親許飏鹍于民國二年(1913),從石屏進易武茶山,百年滄桑,我們許家人已經在茶山繁衍了四代人,是易武茶山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們許家四代人,我們都是易武茶山的兒女。

與許康齡先生的一番訪談,讓人感慨萬分?,F(xiàn)實中間的人們,總是會以為歷史都是停留在紙面或者是銘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距離當下人們的生活十分遙遠。孰不知,歷史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歷程。往事并不遙遠,當我們試圖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那些看似在隱藏在故紙堆里泛黃紙張上記錄的文字,那些銘刻在斑駁石碑上的碑文,與親歷了世間風雨的老人家的口述,相互扣合印證之后,它的真實面貌開始愈發(fā)清晰,重新顯現(xiàn)出鮮活生動的影像。

數(shù)日之后,乘坐高鐵離開西雙版納返回昆明。臨窗而坐,望著窗外起伏的山巒,時或映入眼簾的蜿蜒河流,時不時會出了神,恍惚間覺得置身于鈴兒響叮當?shù)牟桉R古道上,伴隨著一路飄香的普洱茶,從熟悉的原鄉(xiāng)走向未知的遠方。

回到昆明之后,聯(lián)絡上了曉德書屋的主人李峻先生,相約兩位書屋的主理人茶世恩、姜雨希一起,每日里就是泡在書屋中喝茶聊天。數(shù)說起此番在茶山上的見聞,李峻說“我想起了一個人,介紹你們認識一下?!绷ⅠR抄起電話打了過去,沒過多久,就召喚來了李路老師。此前看過李路老師寫的文章,深為其通過一手的檔案資料作出的扎實論證所嘆服。共同的愛好,語多投機,相談甚歡,獲得了很多啟發(fā)。曉德書屋是當下最受業(yè)內人士青睞的普洱茶文化交流場所,概因其收集有種類豐富齊全的茶類書籍,尤以涉及到普洱茶的文獻為最,其中不乏稀見善本、孤本書籍,乃至于作者手稿。尤以兩本《鎮(zhèn)越縣志》《鎮(zhèn)越縣志稿》恰好有我所需要查證的資料。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廷割讓猛烏德給法國(今屬老撾)。民國二年(1913),原車里宣慰司治下所余十一版納迭經改組。先是在柯樹勛主政時期,改為普思沿邊八區(qū)。民國十六年(1927),普洱道尹徐為光改為八縣區(qū)。民國十八年(1929),經云南省政府批準,并經調整,易武裁并于鎮(zhèn)越縣。次年,易武成為鎮(zhèn)越縣治署地。民國二十三年(1934),鎮(zhèn)越縣奉令分區(qū)自治,劃分全縣為四區(qū):以易武土司地為第一區(qū),猛臘土司地為二區(qū),猛捧土司地為三區(qū),猛侖土司地為四區(qū)。進入民國后,普思沿邊本質上推行的仍然是“土流共治”。猛臘、猛捧、猛侖,仍然委任的是大小土司頭目管理地方。

《勐臘縣志》記載:清光緒元年(1875),易武富商同慶號老板將女兒嫁于土司,聯(lián)姻締緣,結為嫡親,富商變?yōu)樯街鳌C駠?1921)土司死后,同慶號老板將土司的土地、茶山據(jù)為己有,并行使土司特權,同慶號成了易武的土司衙門。

《鎮(zhèn)越縣新志稿》記載:易武土把總伍樹勛,民國十年卒,乏嗣,由弟元襲供職未襲。元襲死,民國十七年,因絕嗣,廢除土司。由地方官紳,呈奉核準,土司地歸公。

兩相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自民國十年起,屬于易武土司的權柄逐漸讓渡給易武同慶號劉氏家族。自民國十七年起,易武各家茶號在內的紳商分享了易武土司的權利。這自民國二十三年起,鎮(zhèn)越縣分區(qū)自治中顯現(xiàn)無疑。漢族紳商迅速填補并掌控了易武地方的權利,許飏鹍任第一區(qū)區(qū)長,黃啟周任第一區(qū)團長,王少和任縣府科員,車尚義任易武鎮(zhèn)長,向式谷任易武鎮(zhèn)副鎮(zhèn)長,黃耀周任漫秀鄉(xiāng)長,胡發(fā)興任麻黑鄉(xiāng)長,萬順昌任漫撒鄉(xiāng)長,楊樹勛任漫臘鄉(xiāng)長,曹定元任漫乃鄉(xiāng)長,劉葵光受縣府命主辦倉儲。

民國二十七年(1938),時任鎮(zhèn)越縣長趙思治倡修石烏龜一帶縣道。具體的事項交由黃啟周、黃映中叔侄辦理,黃家出資超過工程款三分之一,易武各家茶號大都捐資以助。許飏鹍提議趙思治為竣工后的功德碑寫一篇序文,慨然允諾的趙思治撰文以記,經手勒石立碑的黃映中則把原本是許飏鹍的提議歸到眾紳商的名下。經由對照《鎮(zhèn)越縣志》《鎮(zhèn)越縣新志稿》兩書所錄碑文,兩者之間的差異,顯現(xiàn)出上下級之間人情世故的深淺。

自清季以來,易武向以產茶而聞名。民國時期,鎮(zhèn)越縣第一區(qū)下轄的易武、漫撒、漫臘、漫秀、漫乃、麻黑等地,仍然以產茶聞名。來自石屏籍的漢人云集,專事采制茶葉,商號林立,收購販運茶葉。自抗戰(zhàn)開始,內憂外患,世道艱難,茶路阻塞,茶業(yè)大受影響。

《勐臘縣志》記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茶葉銷路被阻,茶價頻頻下跌,茶商連年虧損。民國三十年(1941),聯(lián)興號、余文昌、慶春號、同昌號先后關閉,同順祥遷回石屏另謀生路,茶商紛紛破產。

《勐臘縣志》中還有一張民國十九年(1930)易武茶商統(tǒng)計表,其中所記:慶春號經營者許陽春,資金一萬元,年經營茶葉一百擔,營業(yè)額兩萬元。

梳理了史志資料的線索后,還是留下了許多疑問。許康齡先生撰寫過多篇文章記述他的父親許飏鹍與慶春號的事跡,分別被《勐臘縣文史資料》《西雙版納文史資料》收錄。2007年,許康齡先生編撰了《許氏家譜》,2016年編印了一本小冊子《茶山兒女》。在許康齡先生的文中,涉及到他的父親許飏鹍,多次出現(xiàn)了關鍵時間節(jié)點的不一致。后經與許康齡先生的面對面訪談,大致梳理出了他的父親許飏鹍一生中重大事件的脈絡。

清光緒十八年(1892),許飏鹍出生于石屏縣帽盒鄉(xiāng)朱旗沖,幼時讀過私塾。民國初年,伴隨同鄉(xiāng)到易武茶山謀生,積攢下資本后創(chuàng)立了慶春號。民國十九年(1930),慶春號經營茶葉的數(shù)量與營業(yè)額在當時易武的眾商號中,尚且數(shù)的上。民國二十三年(1935)起,出任鎮(zhèn)越縣第一區(qū)區(qū)長,所轄的就是原易武土司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響應時任鎮(zhèn)越縣長趙思治的倡議,參與修造石烏龜一帶縣道,提議時任縣長趙思治為竣工后所立功德碑寫下一篇序文。趙思治在文中特意指出了這一點,但這一筆被當時財大勢強的黃氏族人從碑文上略去。僅以許區(qū)長飏鹍捐銀十元出現(xiàn)在功德碑捐資人的名單中。對于易武眾商號來講,這幾乎算是最后的輝煌。短短幾年后,多家商號先后關閉。民國三十一年(1942),攸樂山暴動,鎮(zhèn)越縣瑤族起而響應,阻斷商路。身任第一區(qū)長的許飏鹍親往安撫,作為國民黨官僚,許飏鹍被殺。兩年之內,先是慶春號關閉,而后許飏鹍被難,許氏一門幾乎陷入絕境。其時在昆明讀高中的長女許美英,不敢回易武奔喪。長子許永齡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接續(xù)做些茶葉生意,在鎮(zhèn)越縣政府謀求任職,維持家庭的生計。之后數(shù)十年期間,許飏鹍的夫人吳氏又接連經受了三子病故、次子被鎮(zhèn)反、長子勞改、三女兒被劃右派等變故,她還要撫養(yǎng)遺腹子。十四歲的四子早早去參加工作,二女兒靠著當會計、做縫紉的微薄收入維持家用。動蕩的歲月里,平凡世界里的蕓蕓眾生,遭逢的都是死生叵測的命運。

一座茶山,一條老街,一家茶號,一個家族,一段往事。如今,當我們回望普洱茶號的歷史,不獨能從中看到普洱茶的興衰起伏,亦能感受到人生命運的無常。

來源:行知茶文化講習所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