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shù)綠茶,都是綠色的,為什么有些茶不綠?
比如說為人熟知的安吉白茶,鮮葉近白色,再比如說黃金芽,黃得很明顯,少有綠意。
其實這都是白化變異現(xiàn)象。
白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對于一個物種而言又是偶發(fā)的退化或返祖現(xiàn)象。
對動物來說,白化一般不算好事,因為往往伴隨著其他不利因素,讓原本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
而茶樹的白化變異,好處卻不少。
敏感的白化茶
白化茶,是指因遺傳因素或者外界因素影響,導致體內(nèi)葉綠素合成受阻而含量較少、芽葉色澤趨向白色的茶樹。
簡而言之,芽葉會變白。
按照白化的生態(tài)依賴性,分為兩大變型:生態(tài)敏感型、生態(tài)不敏感型。
生態(tài)不敏感型:
這種白化茶個性十足,內(nèi)心強大,不為外物所動,管你外界氣溫是高是低,光照是強是弱,就是要變,不光變白,白、黃、綠三色還能鑲嵌在同一片葉子上!
生態(tài)敏感型:
這種白化茶心有所好,遇到喜歡的光照或溫度,喜形于色,芽葉變白。
偏愛特定光照的叫光照敏感型,偏愛特定溫度的叫溫度敏感型,溫度敏感型又分高溫型和低溫型。
高溫敏感型白化茶:不乖,暫時沒用
春茶后期和夏秋季氣溫上升到 25℃以上,或持續(xù)高溫時,高溫敏感型茶樹的芽葉會變白,隨著氣溫下降,它又會漸漸綠回去。
茶學家觀察了10多個高溫敏感型單株,第二年夏天,只有1個單株返白。
變異性狀極不穩(wěn)定,性情怪異,難以揣摩,沒有代表品種, 暫時沒什么用。
低溫敏感型白化茶:乖巧,深受歡迎
早春時,低溫敏感型茶樹萌發(fā)的芽葉會變白,并保持一段時間。
這種白化茶性情平穩(wěn),容易揣摩,利用價值大,茶學家和愛茶人士都喜歡。
安吉白茶的樹種,即白葉1號是其典范,當氣溫低于20℃時,芽葉變白,氣溫回升到22℃以上,約兩周后,白化芽葉開始返綠。
返綠過程不可逆轉(zhuǎn),即使倒春寒,氣溫降低了,也不會再變白,畢竟乖孩子也有脾氣。
光照敏感型茶樹:變白?不,要變黃
光照敏感型茶樹喜歡陽光,達到喜歡的光照強度之后,芽葉才愿意變白,不然就綠著。
它的白化特性比低溫敏感型茶樹更穩(wěn)定, 白化顏色也不同,是黃色系的,其中的模范品種是黃金芽。
光照增強,黃金芽的芽葉白化程度加深,陽光越強它越黃,而且黃得久,持續(xù)2~3 個季節(jié)。
我白了,我黃了,你們更愛了
變白、變黃為什么受到茶學家和茶客喜歡?
因為白得有內(nèi)含,黃得有品質(zhì)。
不信來比比。
比氨基酸,常規(guī)茶樹鮮葉的氨基酸含量在1%~4%之間,光照敏感型白化茶達到了5.44%,低溫敏感型白化茶達到了7%。
比茶多酚,常規(guī)茶樹鮮葉茶多酚含量在18%~36%之間,光照敏感型白化茶不到20%,低溫敏感型白化茶不到17%。
以上低溫敏感型含量,是安吉白茶、四明雪芽和千年雪三個品種的平均含量;光照敏感型含量,是黃金芽、御金香、金光等七個品種的平均含量;個別白化品種含量更高!
更多的氨基酸,更少的茶多酚,意味著酚氨比更低。
酚氨比低的鮮葉非常適合做綠茶,滋味更甘爽,澀味更淡,尤其受年輕人喜歡,與咖啡對壘,白化茶可以打頭陣。
白化茶不止于喝,以后說不定能下飯!
白葉1號已經(jīng)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黃金芽也推廣到了各大茶區(qū),不難買到。
現(xiàn)在還只是喝白化茶,以后說不定可以炒一炒,裝盤,端上桌當菜吃。
因為白化茶的氨基酸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持嫩性好,這些優(yōu)質(zhì)的品質(zhì)表明,它有成為木質(zhì)蔬菜的潛質(zhì),美味又健康。
那些平常喜歡嚼茶葉的老茶客有福了,說不定可以多下一碗飯。
俗話說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白化茶里也有異類——白雞冠!
沒錯,就是武夷四大名叢中的那個白雞冠,酚氨比高達22,綠茶圈里留不下它,只能另謀高就,做烏龍茶了。
不知道有沒有喜歡嚼烏龍茶葉底的老茶客,想來滋味一言難盡吧……
來源:網(wǎng)絡(luò)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