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國家概況
尼泊爾,全稱尼泊爾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首都位于加德滿都,是南亞的內陸國,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鄰中國,其余三面與印度接壤。
尼泊爾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種姓、多語言的國家。國語尼泊爾語,上層社會通用英語。尼泊爾總人口約為兩千九百萬,其中81%的尼泊爾人信奉印度教,10%信奉佛教,5%信奉伊斯蘭教,4%信奉基督教(數(shù)據(jù)來源:尼泊爾國家茶葉與咖啡發(fā)展局)。尼泊爾通用貨幣為尼泊爾盧比,1尼泊爾盧比≈0.05人民幣。
尼泊爾博卡拉費瓦湖
尼泊爾的氣候基本上只有兩季,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是干季(冬季),雨量極少,早晚溫差較大,晨間10℃左右,中午會升至25℃;每年的4月-9月是雨季(夏季),其中四、五月氣候尤其悶熱,最高溫常達到36℃;五月起雨量豐沛,常泛濫成災。
尼泊爾是農業(yè)國,經濟落后,是世界上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起,開始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經濟政策,但由于政局多變和基礎設施薄弱,收效不彰。嚴重依賴外援,預算支出四分之一來自外國捐贈和貸款。
尼泊爾茶園,遠處為尼泊爾神山魚尾峰
中尼兩國是友好鄰邦,兩國人民有上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晉代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到過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蘭毗尼(位于尼南部)。唐朝時,尼公主尺真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lián)姻。元朝時,尼著名工藝家阿尼哥曾來華監(jiān)造北京白塔寺。1955年8月1日建交以來,中尼傳統(tǒng)友誼和友好合作不斷發(fā)展,兩國高層往來密切。尼方在涉藏、臺灣等問題上一貫予以中方堅定支持,中方向尼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兩國在國際和地區(qū)事務中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
尼泊爾茶葉歷史
尼泊爾的茶葉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關于尼泊爾茶樹的起源有很多版本,但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尼泊爾種植的第一批茶樹是1842年由中國皇帝送給當時的總理忠格·巴哈杜爾·拉納的禮物。
忠格·巴哈杜爾·拉納Jang Bahadur Rana(1817年6月18日-1877年2月25日),尼泊爾首相(1846-1877),沙阿王朝百年世襲首相拉納家族的建立者
19世紀60年代,伊拉姆區(qū)行政首長Gajaraj Singh Thapa上校率先在伊拉姆區(qū)種植茶葉。
1863年,伊拉姆茶園建立。
1878年,第一家茶廠在伊拉姆建立。
1966年,尼泊爾政府成立尼泊爾茶葉發(fā)展公司。
1982年,當時的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宣布東部發(fā)展區(qū)的Jhapa賈帕, Ilam伊拉姆, Panchthar潘切塔, Terhathum德拉通and Dhankuta丹庫塔這五個區(qū)為“尼泊爾茶區(qū)”。
比蘭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Birendra,Bir Bickram Shah Dev(1945年12月28日—2001年6月1日),尼泊爾沙阿王朝第十代國王(1972年—2001年在位,1975年加冕)
圖中標有茶葉圖案的區(qū)域為尼泊爾的五個茶區(qū)
尼泊爾東部茶葉種植區(qū)與印度大吉嶺地區(qū)接壤,氣候類似于大吉嶺茶葉種植區(qū),無論是風味還是香氣,該地區(qū)的茶被認為是大吉嶺茶的近親。
1993年,尼泊爾國家茶葉與咖啡發(fā)展局成立,是尼泊爾政府的茶葉管理機構。
尼泊爾茶產業(yè)現(xiàn)狀
尼泊爾茶園面積約16718公頃,年產量約1629萬公斤,僅占世界茶葉總產量的0.4%。
尼泊爾目前已注冊的茶園大約有142家,大型茶葉加工廠41家,小型茶廠32家,茶葉生產合作社約為85家,已注冊的小茶農14898家。
尼泊爾人均茶葉消費量為350克,平均每人每天飲用2.42杯。
尼泊爾茶園
尼泊爾茶葉主要出口到印度(90%)、德國(2.8%)、捷克(1.1%)、哈薩克斯坦 (0.8%)、美國 (0.4%)、加拿大(0.3%)、法國 (0.3%)、中國、英國、奧地利、挪威、澳大利亞、丹麥、荷蘭。
2018年1月8日,在尼泊爾國家茶葉與咖啡發(fā)展局、尼泊爾農業(yè)發(fā)展部、喜馬拉雅茶葉生產者協(xié)會等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尼泊爾推出了全新的茶葉商標,并統(tǒng)一印制在正宗的尼泊爾茶葉包裝上,向國際市場推廣尼泊爾茶。新LOGO的設計由珠峰和文字兩部分組成,這是尼泊爾自種植茶葉起150多年以來首次使用統(tǒng)一品牌LOGO,也是其樹立茶葉市場地位的重要開始。
來源:中農促茶產業(yè)委員會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