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說茶】深度解析普洱茶3種文化和三大毒瘤

  當今普洱茶有3種文化,總結(jié)如下:
 
  一、陳年老茶文化
 
  陳年老茶文化是指針對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品質(zhì)特征,對陳年老茶的過度宣揚,推出許多諸如“88青”、“水藍印”、“小黃印”、“大黃印”、“紅印”、“宋聘號”、“龍馬票”“可以興”等等一系列的名詞和產(chǎn)品,對它們的滋味、口感、功能加以過度描述,以達到夸大價格的為目的的一種惡性炒作。
  二、山頭文化
 
  山頭文化是指利用古籍中一些關(guān)于普洱茶產(chǎn)地的記載,經(jīng)整理加工,精心包裝部分典型產(chǎn)地,把這些特定產(chǎn)地的原料價格推向極端。最臭名昭著的口號就是“班章王,易武后”。
  三、大樹茶文化
 
  大樹茶文化是指過度鼓吹產(chǎn)量不到5%所謂大樹茶,充分肯定大樹茶品質(zhì)的同時強調(diào)它的稀有性和采摘難度,以達到高價出售的目的。
  這三種文化在普洱茶的前期推廣過程中曾經(jīng)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成績還是要肯定的。但它們對普洱茶進一步發(fā)展的毒害也是非??膳碌?,我總結(jié)了這三大毒瘤的幾個共同特點,來幫助大家認識它們的真面目。
 
  一是無法辨識。
 
  也就是說,消費者處于性息不對稱的那一頭,你手上不論是收藏有多少陳年老茶還是某某正山的大樹茶,只要有,你肯定是被騙了!——不要拒絕承認!勇敢面對現(xiàn)實吧!買茶的時候賣茶的教你怎么判斷了吧?都是假的,沒法判斷才是真的!書上也是這么說的吧?書就是賣茶的老板寫的,他說真話你還買嗎?不過不要難過,至起碼你今天知道真相了,總比一輩子被騙強吧!再者說了,只要茶不難喝你還可以接著喝,不過就是喝茶的時候很難象從前那樣意淫而已!
 
  在普洱茶面前,只有盲人摸象是真的,剩下的都是假象!
  普洱茶的陳期沒辦法判定!這是普洱茶的一代宗師鄒炳良說的。有人請教過鄒老,問普洱茶的陳期能看出來嗎?回答說看不出來。又問,那么品一品能判斷嗎?回答說也不能。再問,普洱茶的陳期到底怎么判斷?回答說沒辦法。為什么會沒辦法呢?因為普洱茶存放在不同的地域會經(jīng)歷不同的氣候環(huán)境,發(fā)生不一樣的轉(zhuǎn)化,所以任何人都只可能認識到其中的一小部分,無法作為經(jīng)驗判定的依據(jù)。當然,我在這里并不是想把普洱茶的陳期判斷神秘化,我相信它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但是當有幾十年工作經(jīng)驗的老先生都很謙虛的時候,請大家一定不要把那些講得頭頭是道的“磚家”看成是智慧,應(yīng)該是無知和無畏的成分多一點。
 
  也有人提議用考古用的“碳14”來測定普洱茶的陳期,可惜提議的人不清楚“碳14”的誤差遠大于我們已知的最老的普洱茶,范圍不合適。所以說無論是憑經(jīng)驗還是靠儀器,我們都無法準確測定一款普洱茶的準確年限。
 
  具體產(chǎn)地的判定也不太可能。首先我們要知道云南有多少茶山,云南產(chǎn)普洱茶的縣市大約100個,按一個縣10個鄉(xiāng),一個鄉(xiāng)10個村公所,一個村公所1座茶山算,云南就有一萬座茶山。而這些萬分之一中,易武也好、班章也好,不論是那座名山,都沒有一個標志性的數(shù)理指標,比如說某特定產(chǎn)地的茶葉的某種物質(zhì)含量是多少,而且只有此地的茶葉有這個特點,那就比較簡單了,用儀器一檢測就全清楚了。可是沒有這樣的指標。
  再者說了,一座山按高度分山頂、山腰、山腳,按方位分陰陽面,那么山頭文化有以哪部分為標準?如何區(qū)分,區(qū)分的意義有多大?別說分不清,分清了也會把茶客嚇跑的,好幾萬種?。『螞r山又連著山,地域界定模糊。
 
  那么云南茶葉特有的“地域香”這一特征難道對這個判斷產(chǎn)地沒有幫助嗎?當然有,但這種通過香氣、滋味判斷產(chǎn)地的方式對經(jīng)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士來說,大致方位還是可以做到比較準確的,但也只能是大致。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是兩眼一抹黑。
 
  所謂的大樹茶有兩大類,一類是人工種植放養(yǎng)的,簡稱野放型;一類是原生野茶樹,簡稱野生型。對于野生型茶葉的判斷倒是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至起碼我個人認為有把握做到,有興趣的朋友我會在其它文章中具體介紹我的方法。而對于野放性茶樹的判斷,還是迷霧重重。
 
  這要從野放性茶樹的成因說起,其實野放性茶樹并非野生而是人工種植之后放棄管理的所謂放養(yǎng)型。這種做法在80年代初的時候還遭到過農(nóng)業(yè)部有關(guān)專家的批評,主要是對粗放管理不太滿意。不過那些專家沒想到這些粗放管理的茶葉在20年之后備受推崇。但也從側(cè)面說明,“野放”并非云南茶農(nóng)客意所為,而是茶葉實在賣不出去而不得已為之。野放型茶樹與其它人工種植的茶樹的最大不同就是樹狀的不同,野放型茶樹因放棄管理而經(jīng)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時間長成大樹,又被稱為大樹茶;而人工管理到位的茶樹因修剪、采摘及時樹狀呈灌木狀,又稱灌木茶、臺園茶。而要一片已經(jīng)被采摘曬干的茶葉來推斷還原它在被采摘之前是來自于大樹還是灌木,談何容易?!
  大樹茶與灌木茶還有一點不同就是樹齡不同,那么能不能通過樹齡的判斷來得出答案呢?通過資料檢索我找到三種測定樹齡的方法:年輪法,間接法和目測法。年輪法適用于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對云南茶區(qū)不適用,云南四季不分明,年輪生長級不規(guī)律。即便適用也得伐倒茶樹,但看茶葉還是沒有用,排除。間接法是通過樹木枝干表面的寄生植物推斷樹齡,適用范圍是樹木表面覆蓋的部分沒有人為破壞的原始外觀保持完好的樹木,不適用于被多次采摘的茶樹。目測法要求被測定樹木的樹齡小于測定專家的年齡,對三北防護林比較適用,不適用于云南的野放茶樹。由此看來,不但通過茶葉推測樹齡不可行,就連到樹下近距離測定樹齡都會有很大的偏差。這也許就是云南“茶樹王”樹齡屢次被刷新的奧秘所在。
 
  二是這三種文化的原產(chǎn)地都不在云南,對于云南而言,它們是舶來品。
 
  準確的說它們的發(fā)明者都來自臺灣或香港。為什么云南原住民幾千年的文明史都搞不懂的問題讓這些“臺灣學(xué)者”“香港茶人”短短十幾年就搞的清清楚楚呢?其實不是云南人搞不懂云南茶,云南人真正搞不懂是市場經(jīng)濟、是消費者的想法,而這些剛好正是“學(xué)者茶人”所擅長的。他們是根據(jù)消費者的幻想來編的故事,所以消費者愛聽,越聽越覺著舒服,真象是那么一回事!其實心理學(xué)的成分大于茶學(xué)的成分。
 
  云南人存老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品飲,更多還是為了一種治拉肚子的功能性飲料。云南有幾千年的飲茶的習(xí)慣,但并沒有品飲陳年普洱茶的傳統(tǒng)。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品質(zhì)特征被學(xué)術(shù)界認定,大約是在1978年。1994年,在云南召開的中國普洱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鄧時海教授帶來的報告題目是《論普洱茶的越陳越香》,可見當時云南對陳年普洱茶普洱的無知。茶品飲理論的建立,應(yīng)該以1995年鄧時海的《普洱茶》一書出版為標志,我認為普洱茶應(yīng)該是在插上功夫茶的翅膀之后,才從一種功能性飲料過度成為一種大眾飲品。
 
  與時下老茶備受推崇相反,云南人一種比較喜歡喝新茶。有茶人認為喝新茶是暴軫天物,也有茶人說喝新茶喝多了會得胃潰瘍。在這里我要說明一下,老茶很好,但新茶也無害。普洱茶在陳化的過程中,一部分物質(zhì)的含量會降低,或揮發(fā)或轉(zhuǎn)化為其它物質(zhì),一部分物質(zhì)的含量會增加,一部分物質(zhì)比較穩(wěn)定基本維持不變。如果你需要增加的那部分物質(zhì)多一點,你當然要選擇喝老茶,但如果你需要減低的那部分物質(zhì)多一點,你就只能選擇喝新茶。新茶一般來說苦澀味會重一點,但如果你對苦澀味的接受能力強一些的話,新茶對你健康一樣是有利的,比如說新茶中游離氨基酸的含量就遠高于老茶。
 
  另外就“爺爺做茶孫子賣”在說上幾句。說這話的不是云南人,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云南人也沒有在云南碰到或者是聽說這種狀況。我認為這種說法不符合一般經(jīng)濟規(guī)律,幾十年跨度的經(jīng)營規(guī)劃,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成為一種現(xiàn)象。試問你爺爺是做什么工作的,對你今天的工作有多大影響?再問你給你孫子做了什么樣的規(guī)劃,你現(xiàn)在準備為他未來的生意做怎樣的投資?很多聽起來很美的故事往往經(jīng)不起常識的推敲。再來看山頭文化和大樹茶文化。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云南省對茶葉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在收購價格的制定上,并沒有根據(jù)茶葉的產(chǎn)地和樹種區(qū)別對待,完全是以茶葉的級別為依據(jù)。芽頭多,勻整度高的茶葉定級高,級別高的茶葉價格也就高。當時政府的做法也許有它當時的局限性,但這足以說明對個別“山頭”和“大樹”的推崇并非古已有之、一直延續(xù),而是最近幾年的新生事物。
 
  前面也講到過,野放型大茶樹的出現(xiàn)是偶然的,不需要付出勞動;而把茶樹樹狀改良成灌木狀,則是幾千年的智慧結(jié)晶,還需要付出勞動。很簡單,云南人沒有上樹采茶的偏好,只有猴子才喜歡呆在樹上。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它們的目的性是完全一致的,無非就是賦予普洱茶更高的價值。
 
  那么“老茶”“山頭茶”“大樹茶”究竟價值幾何?我們來逐一探討。
 
  陳年老茶的功能、價值、稀有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始終超脫不了是商品、消費品、飲品的宿命。當它的價格被“神話”之后,它的流通性也就會隨之失去。試想一下,如果一位理性的普洱茶消費者,每月消費一片10萬元的陳年老茶,按眼下的“行情”來看,也就只能來片“大紅印”,那么與之匹配的他得住什么樣的房、開什么樣的車、帶什么樣的手表、吃什么樣的飯?這樣的消費水準,我猜就算是“胡潤榜”的前幾名也會覺得生活困難。要是他們消費這樣茶都困難,那還能賣給誰去?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賣回家偶爾喝喝,那也太為難人了,賣塊喝不起的茶放家里除了折磨人還能干啥?茶是一種日常用品,養(yǎng)生功能的實現(xiàn)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持之以恒才會有效。
  所以我認為市場上限不是我定的,而是客觀存在的,無法隨某些人的想象無限放大。我最近看一篇臺灣茶人的回憶錄中談到老茶在臺灣97回歸前后流通性較強,不論多老,大約每片人民幣一到兩千元。這樣的價格比較客觀,不需要你足夠有錢,只要你足夠喜歡,消費群體會大一些。
 
  那么某些特定產(chǎn)地的“名山茶”市場價值又會怎樣?我認為高一點點可以理解,但會很有限。因為普洱茶的美,美在它的多元化的魅力!正如云南動植物的多樣性一樣,名族文化也呈多元化。同一片土地孕育出的普洱茶也是一樣,美在它的多姿多彩、美在它的變化無窮!而不能以某個個別地點為最。
  山頭文化的形成,便利的交通和當?shù)刂撇鑲鹘y(tǒng)的傳承是先決條件。名氣再大它也只能代表一種特色,而不是所謂的“云普之巔”。通過當年汶川救援直升機失事的事件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了解還相當有限。那么大一架直升機還找那么些天,更何況茶葉?云南茶區(qū)的地貌、植被的復(fù)雜狀況比四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好的茶,可能長在我們還沒有到過的不知名的山上。
 
  大樹茶文化能否延續(xù)發(fā)展還有待時間檢驗。野放型大樹茶存在識別認知難度大問題,如果界定清楚,它幾倍于普通臺園茶的價格還是容易被市場接受的。但如果無法讓消費者識別,它的價值就無法考證。野生型大樹茶存在物種保護的法律問題,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雖然尚未列入禁止采集、收購的瀕危物種名錄,但理論上也只是時間問題,也許今天就是我們可以合法享受也是大樹茶的最后機會。
 
  漫無邊際說了許多,言多必失,得罪之處,還望海涵!老茶、名山茶、大樹茶都是好東西,但就是太過復(fù)雜,復(fù)雜了不好,一切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都是簡單,茶的最高境界也是簡單。柴米油鹽醬醋茶,其實這開門的第七件事完全可以通過一般的生活常識,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沒什么玄虛的。色香味宜人就是好茶,茶好不好,嘴知道。
 
  平常心喝茶,平常心做事,只要你自己不浮躁,浮躁的人就會慢慢安靜下來。喝自己的茶,讓別人吹牛去吧!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