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點的選擇也是一門藝術

  茶點的選擇,可以說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對茶性了解,還需要對食物性狀深刻領會,但掌握一些原則,具體選擇時就變得相對容易。

  要點之一是性味相合。也就是食性要適應茶性,食味要與茶味相合。有行家總結了簡單的3句話,就是:“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記住這句話,微言大義,就算是抓住了總綱。

  要點之二是視覺相配。不同的茶葉內在茶性、茶味迥別,需要不同味感的食物搭配。不同茶葉外在茶形、茶色珠異,需要不同形狀的食物相伴。這樣才能夠形成一種視覺的和諧之美。例如,龍井的茶汁清澈輕盈,水晶餃是佳配,普洱的茶汁沉穩(wěn)厚重,配牛肉干最好不過。

  總結以上兩點,就是在不破壞茶汁風格的前提下,搭配的茶點還要好吃又好看。此外,還要盡量與地方風味迎合。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個地方的土壤、空氣、水、陽光包括海拔不同,即便是同樣的茶種,茶葉味道也可能完全不同。

  中國的茶葉動輒以地方命名,比如一個云霧茶,就有廬山云霧、黃山云霧、南岳云霧、英山云霧、云臺山云霧,以及臺灣高山云霧諸多的分別,這還只算名品。茶性、茶味、茶形既因地方不同,相配的茶點當然最好也能是當地出產、當地原料、當地工藝。就像孔乙已喝紹興老酒,一定要配紹興本地的茴香豆才過癮。茶與茶點根出同源,本性相厚,滋味當然更醇厚。

  具體搭配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魯迅先生這句話,實際說了兩層意思。第一是說要有好茶,這是原料問題;第二是說有好茶還要會喝,也可以說是藝術問題。一個形而上,一個形而下--茶與茶點的搭配,其實也就是這兩個問題。

  綠茶屬于不發(fā)酵茶。中國綠茶品種可謂浩如繁星,名品就有西湖龍井、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信陽毛尖、雙龍銀針、廬山云霧等等不下百種。綠茶品種雖多,但共同特點是味道清鮮淡雅,色澤清爽美觀,所以茶點的搭配也應該遵循它的特點,味道不應過濃過郁,同樣以清鮮淡爽為好,否則茶點蓋茶味,就體會不出綠茶原有的韻致了。相反,極有可能相互敗壞,既糟蹋了茶,也糟蹋了配伍的點心。如水煮花生、毛豆、淡鹽水浸漬的各種豆類,清油酥點以及雖甜但甜得有節(jié)制的甜點,這些都是綠茶的好搭配。以這樣的茶點配伍,既能烘托綠茶的清香,又能提升點心的滋味,可稱得上佳配。

  烏龍茶屬于不完全發(fā)酵茶。有人說烏龍屬半發(fā)酵茶,這種說法不能說不對,但不夠準確。烏龍茶的品種也很多,著名的有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樅、凍頂烏龍等等。一些烏龍茶的味道同樣偏于清淡,而比較重香氛,也不合適味道過于濃郁的點心,可以配一些低糖度或低鹽分的茶食,如瓜子、花生、豌豆綠、蕓豆卷等。

  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其下有小種紅茶、功夫紅茶、紅碎茶3種。紅茶中的名品有正山小種、祁紅、滇紅等,人們喝的比較多的是祁紅和滇紅。紅茶的味道比較醇厚而濃郁,適合配一些蘇打類或帶咸味、淡酸味的點心,如野酸棗糕、烏梅糕、蜜餞等。也可配一些蛋糕類食品。

  這些年普洱茶比較風行,原因據說是有很強刮油去脂的功效。現代人營養(yǎng)過剩,普洱茶這個特點,很好地迎合了時代的需求。普洱茶分為生普、熟普。生普性味近綠茶,市場上不多見,人們日常接觸比較多的是熟普。普洱茶的味道比較醇厚,宜搭配一些口味較重的茶點如牛肉干、各類肉脯、果脯等。奶制品如奶酪、奶皮子、奶渣等,或含油脂較大的堅果,如椒鹽花生、腰果、杏仁、核桃等。

  需要提醒的是,茶點只是茶的陪襯,是為了突出味,不能喧賓奪主,變成“茶泡飯”,那就失去了茶點的本義了。

責編: 彼岸花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