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疆:概念在轉移,市場在哪里?


  普洱茶是個老茶類,建國前即有,更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其間,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工藝有所改變,到了1973年,茶類則完全改變,地名來命名該發(fā)酵茶,不過是根據習慣叫法,只是一個商品名稱,而與茶類無關。
 
  近十年來,普洱茶在國內市場的走勢日新月異,越來越好,當然,這是行業(yè)內的看法,因為行業(yè)中人接觸到的信息都是“普洱茶”,關心的也是普洱茶,周圍吸引的茶客也是普洱茶,自然有這樣的認為,實際上,普洱茶占比在國內市場的喝茶人口中不到1%,加上每年進倉的數(shù)據也才不到2-3%。
 
  從品飲和存茶的數(shù)據來看,1:1.5到1:2這個數(shù)據是一個合理的數(shù)據,其原因在于普洱茶耐存儲,這同時反應了普洱茶的存量要大于即時的消耗量。
 
  這其實是普洱茶得以茍延殘喘至今的原因,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實喝茶是一種習慣,80年代習慣喝鐵觀音(烏龍),滿天下都是鐵觀音,并沒有普洱茶什么事。
 
  茶類消費習慣轉移了,鐵觀音就式微,普洱即昌盛。
 
  如同,08年之后,大樹茶的概念起來了,之前存放的06年、07年天量的、廉價的小樹茶無論是什么“中期茶”的概念,還是什么“南茶北調”的口號,都沒有產生絲毫作用。
 
  山上的大樹在猛漲,山下的小樹在猛跌。
 
  其原因在哪里?一個是普洱茶的“概念”轉移了,一個是當時的倉儲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干倉、濕倉說流行,自己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了,廣東就是天然的大濕倉,消費者即不是專家也不是藏家,哪里去細分什么倉好什么倉壞呢?
 
  總而言之,市場的概念在轉移,轉移之后的市場則會不同,之前大勝的概念產品,未必都能“越陳越香”,未必都能“越插越增值”。
 
  好原料+好工藝+好倉儲=好茶的公式,在理論上成立,在現(xiàn)實中卻是難以尋覓。
 
  后記:今日之感悟,就此。瞌睡來也,據說今年諾貝爾獎項是研究人員熬夜研究出來的,熬夜對身體不好!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