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瀑布茶的歷史淵源

  余姚瀑布茶又名余姚仙茗、香茗,產(chǎn)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區(qū)的道士山,屬綠茶類。道士山在瀑布嶺山腰,海拔400多米,茶圓四周樹竹茂盛,溪流交錯,茶樹常年沉浴在云蒸霞蔚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質(zhì)。
余姚瀑布茶的歷史淵源
  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余姚用大茶樹的芽葉制成的茶葉,品質(zhì)特優(yōu),在唐代已負盛名,陸羽譽之為“仙茗”,所以有稱之為余姚仙茗。明代詩人黃宗羲還寫了一首名為《余姚瀑布茶》的詩,“炒青已到更闌后,猶試新分瀑布泉”,就是其中的名句。
 
  余姚瀑布茶的歷史淵源
 
  浙江余姚歷史名茶瀑布仙茗歷史悠久,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轉(zhuǎn)引今已失傳的《神異記》關(guān)于西晉“虞洪獲大茗”的記載,先后在“四之器”、“七之事”、“八之出”中三處寫到瀑布仙茗。此后記載瀑布仙茗最著名的文獻,就是明代余姚鄉(xiāng)賢、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黃宗羲的兩首茶詩——《余姚瀑布茶》、《寄新茶與第四女》,而宋、元、清文獻似乎少有提及。最近,筆者在宋代詩人華鎮(zhèn)、王十朋的兩篇詩賦中查到瀑布仙茗的記載。
 
  華鎮(zhèn)(1051—?),北宋著名詩人,字安仁,號云溪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軍事。平生好讀書,工詩文。有《揚子法言訓(xùn)解》及《云溪居士集》100卷、《會稽錄》等,大多散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云溪居士集》30卷,其中詩12卷。
余姚瀑布茶的歷史淵源
  他在刊于《嘉泰會稽志》的茶詩《剡溪瀑布嶺仙茶》并序中,對瀑布仙茗作有熱情贊美:
 
  在嵊縣西六十里,福善所集,蔚有靈氣,昔產(chǎn)仙茗。
 
  春日云崖晴杳杳,東風(fēng)山溜曉泠泠。
 
  煙霞密邇神仙府,草木微滋亦有靈。
 
  詩人描繪了瀑布嶺煙霞密邇、云霧氤氳、草木有靈的獨特環(huán)境,令人神往。瀑布嶺茶、仙茗、神仙府等特定名詞,指的應(yīng)該即是今余姚四明山道士山白水沖的瀑布仙茗,因為嵊縣(今嵊州)并無產(chǎn)瀑布仙茗的記載。四明山、剡溪流域橫跨余姚、奉化、嵊縣(今嵊州)、新昌等市縣,詩題中的“剡溪瀑布嶺茶”可以泛指,但詩人在小序中寫到“在嵊縣西六十里”令人費解,因為瀑布嶺應(yīng)該在嵊縣東面,并不在西面,不知是詩人筆誤還是其他原因。
余姚瀑布茶的歷史淵源
  該詩在《全宋詩》中詩題被改為《瀑布嶺》,題下注“《嘉泰會稽志》卷四作《剡溪瀑布嶺仙茶》”,去掉了小序。這一改法混淆了主題,容易讓讀者誤認為此詩詠的是瀑布嶺,因此一直未被收入茶詩之中,而實際上此詩是詠瀑布嶺仙茶的一首茶詩。因此改編者并不高明,違背了詩人的本意。
 
  《余姚縣志》引元朝戴表元《焙茶詩》道:“山深不見焙茶人,霜入青研樹樹青,最有風(fēng)情是巖水,味甘如乳色如銀。”
 
  明朝黃宗羲《黎洲詠余姚瀑布茶詩》中道:“檐溜松風(fēng)方掃盡,輕陰正是采茶天。相要(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谷雨前。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炒青已到更闌后,猶試新分瀑布泉”。
 
  由于余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隸屬紹興或越州,相關(guān)歷史文獻也大多保存于紹興的史籍之中。目前余姚及寧波對瀑布仙茗歷史文獻的發(fā)掘與研究還相當有限,也許應(yīng)該從紹興的文獻資料或名家詩文中發(fā)掘這方面的史料,以便使這一不可多得的歷史名茶散發(fā)出更加引人的清香。
余姚瀑布茶的歷史淵源
  古老的瀑布茶失傳已久。1979年有關(guān)部門組織力量,成立研制名茶小組,對這一絕跡已久的歷史名茶進行試制,終于獲得成功。從此,這一古老名茶獲得了新生,1980年在浙江省名茶評比會上榮獲一類名茶稱號。
責(zé)編: 紅豆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