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藝術魅力

△《中國美術報》第329期 美術聚焦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9月17日,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通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實現(xiàn)了13年的申遺夙愿。這是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chǎn),也填補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飲品中沒有“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空白。

△景邁山古茶林

今年涌現(xiàn)出了許多與“茶”相關的展覽,諸如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飲食文化展”中,將茶作為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進行展出;還有國家典籍博物館的“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展,側重于茶葉相關典籍著作的呈現(xiàn);故宮博物院當前的“茶·世界”展,更是從形而下的各類茶事中,延伸出更多茶道所蘊含的理、法、真諦,強調中國的茶道是一個文化的綜合體。此前,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也已經(jīng)在2022年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成熟發(fā)達的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兼容并蓄的理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從認識茶開始,逐步讓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務于人,并追求茶與水、器的協(xié)調,追求在生活中的藝術化茶事,成為中國人以茶文化為代表的文化趣同。在中國歷代美術作品中也有不少關于“茶”的描繪,與飲茶時心境的傳遞。茶的飲用與分享更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真正是“杯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我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開始了茶樹的種植、茶葉的采摘和制作,以及開始飲用,而且范圍極廣。茶樹從野生到人工種植,茶也從最初的藥用、食用,發(fā)展到如今全球共享的大眾飲品。在這一歷程中,茶樹的種植技術不斷提升,茶葉產(chǎn)區(qū)逐步擴大,茶葉品種愈加豐富,茶的制備與飲用方式也在發(fā)生改變,并不斷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武夷山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shù)夭璁a(chǎn)業(yè)發(fā)展情況時強調,“要統(tǒng)籌做好茶文化、茶產(chǎn)業(yè)、茶科技這篇大好文章”,不僅表明了綠色是高質量發(fā)展的底色,更傳遞出習近平總書記對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和茶文化保護傳承的高度重視。

茶器,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

△大和六年(832)張夫人墓出土的成套茶器

中國茶器的發(fā)展,隨著茶制演進而改變。茶制的演變,一般可分為唐、宋的片茶和明代以后的散茶。隨著茶制演變,歷代飲茶方式亦有所不同,主要有食茶、煎茶、點茶、煮茶、泡茶五種。它們的方法雖各不相同,但人們對茶色、形、味的追求,對茶器之美的講究卻有相通之處。

唐代是我國飲茶習俗逐漸普及,茶文化逐漸形成、確立的時期。中國的茶器發(fā)展到唐代,隨著唐代末茶煎煮方式的確立,亦逐漸成形。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制定了一套專為烹煮末茶的茶器,正式奠定了唐代茶器劃時代的歷史位置,更把飲茶一事推向藝術領域。唐代茶器除《茶經(jīng)》所述之外,另有陸龜蒙、皮日休各作《茶具十詠》詩。實物則有諸如西安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套茶器,其中有琉璃茶碗與金銀器茶托、茶碾、茶羅、茶匙、鹽臺等,它們質地貴重、做工精巧、造型靈動,為唐代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器。另外洛陽唐代司馬氏家族墓葬中出土了三套陪葬用三彩茶器,其中有茶碾、茶瓶、側把壺、風爐、茶釜、茶碗、茶托、茶器臺子及陸羽煮茶塑像等。

此外,唐代茶碗以瓷質為主,且造型與前代迥異,以敞口、斜壁、淺腹的碗狀為典型。這是因為唐代煎茶盛行,剛煎好的茶湯滾燙,茶碗敞口的造型利于茶湯散熱,方便飲茶。與此同時,唐代已經(jīng)普遍使用茶托,茶托的出現(xiàn)是為了承接茶盞,防止燙手,也是適應這一時期煎茶風氣而生的茶器。

△【唐】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鎏金團花銀碢軸

宋代茶葉種植區(qū)域進一步向北推進,茶葉產(chǎn)量也不斷提高,飲茶在宋代變得更加普遍。當時的茶葉主要分兩類:片茶和草茶。宋人的飲茶方式,煎茶與點茶并存,煎茶是唐人品飲的延續(xù),點茶雖起于晚唐,卻是宋人的最愛,宋徽宗趙佶也是點茶高手,還獨創(chuàng)了“七湯點茶法”,并有《大觀茶論》留世。茶末入茶盞內,先注湯調膏,后不停用茶筅擊拂,令茶湯的浮沫呈現(xiàn)乳花狀,湯花停留在盞壁內沿的時間越長,點茶的水平就越高,上到王公貴族,中至文人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都熱衷于點茶,并進而演化為斗茶、分茶和茶百戲等一系列娛樂活動。

斗茶不僅需要有絕佳技巧,亦講究茶色貴白,所以需要黑釉茶盞來襯托茶色,黑釉盞以福建建窯產(chǎn)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隨著市場對黑釉盞的需求量激增,江西吉州窯、四川廣元窯,以及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一些窯場也生產(chǎn)黑釉盞,定窯、磁州窯生產(chǎn)的黑釉茶器量特別大。湯瓶是點茶必不可少的茶器之一,其作用是燒水注湯。從出土的宋代茶器來看,南北方瓷窯都有生產(chǎn)此類瓷湯瓶,尤其是南方的越窯、龍泉窯以及景德鎮(zhèn)窯,湯瓶的數(shù)量更大。

到了南宋,茶器稍有變化。參考《茶具圖贊》最為齊全和直觀。審安老人不僅把南宋流行的點茶十二器具稱為“十二先生”,分別冠以官職及贊辭,還以線描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給后世留下很有價值的圖像資料。遼、西夏、金、元受宋代文化影響,相關的茶器延續(xù)宋代的風格。

△分藏于靜嘉堂、藤田美術館和大德寺龍光院以及杭州出土的曜變天目盞建盞

中國從明代開始,更自由的泡茶法取代了程式復雜的點茶法,中國茶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一改吃茶的傳統(tǒng),更注重品味茶之真味。飲茶方式的轉變帶來了茶器的大變革,由于茶葉不再碾末沖點,前代流行的碾、磨、羅、筅、湯瓶之類的茶器皆廢棄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盞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白瓷。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有了創(chuàng)新茶器——茶洗。由于明人飲用的是散茶,散茶加工過程中難免會沾上塵垢,于是明人在泡茶之前多了一道洗茶的程序,且一直沿襲至今。文震亨《長物志》還專門介紹了茶洗的具體造型及使用指南:“茶洗以砂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shù)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出,最便?!泵鞔牧硪粍?chuàng)新茶器為茶葉罐。明代以前流行團餅茶,皆需碾末,由此形成的貯茶器形制為矮扁的茶盒。明代散茶占主流,對茶葉的貯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貯茶器具比唐宋時顯得更為重要。一般來說,明代的散茶貯藏采用瓷瓶或砂瓶,瓶內用箬葉填充。

明代散茶的沖泡又直接推動了紫砂茶器制作業(yè)的發(fā)展。紫砂泥料土質細膩,含鐵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壺沖泡散茶,能把茶葉的真香發(fā)揮出來。文震亨《長物志》提到:“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因此,紫砂壺一直是明代及之后茶壺的主流。

至清代,民間喝茶更加普遍,茶越來越走向世俗化,全國各地茶館林立,茶葉的內銷及外銷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社會對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清代飲茶方式沿襲明代,以散茶沖泡方式為主,茶器以茶壺、茶杯、茶盤為主,材質也以瓷器和紫砂為主。清代景德鎮(zhèn)瓷窯在明代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傳統(tǒng)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紅、斗彩等瓷器品種繼續(xù)燒制,并新創(chuàng)了粉彩、琺瑯彩等一系列新品種,各色蓋碗成為清代茶器的一大特色。

茶畫,圖像中綿延的茶道

△【南宋】佚名?蕭翼賺蘭亭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的茶道是一個文化綜合體,因此伴隨茶事的發(fā)展,茶畫也層出不窮。茶畫中歸于閻立本名下的《蕭翼賺蘭亭圖》最為知名,歷代臨摹不絕,其中不僅涉及了唐宋之際茶器、茶事的演變,更從圖像角度揭示了唐代僧人、寺院與茶文化之間的特殊關系?,F(xiàn)《蕭翼賺蘭亭圖》的主要版本有:被認為是北宋摹本的遼博本,被認為是南宋摹本的臺北本,相傳為元代錢選的弗里爾本和舊傳為元代趙孟頫的大都會本。四本畫面的左側描繪的都是煎茶的場景,有一老一小兩僮仆正專注地備茶。值得注意的是,靠近小童的腳邊放著一矮幾,就是《茶經(jīng)·四之器》中提到的“具列”,即茶床。

△諸本《蕭翼賺蘭亭圖》中的具列 遼博本

從制作材料看,遼博本的具列上有竹節(jié),而在臺北本中幾乎看不到竹節(jié),具列似乎由木條拼接而成,且具列上的茶碾半嵌進具列中。在錢選本和大都會本中,我們能看到在具列的四足和邊緣都還呈現(xiàn)出竹子的樣貌,但具列的面板幾乎沒有了細節(jié)的表現(xiàn),似乎是由整塊木板構成。與此同時,具列旁的僮仆手中握著布巾在擦拭(臺北本中沒有),可見在烹茶過程中具列之上是很容易沾淋茶水的。具列的面板用細竹或木條拼接,就是方便茶水下滲,具有很好的實用功能。如果是像錢選本、大都會本所描繪的那樣,很顯然會影響使用。由此可見,《蕭翼賺蘭亭圖》遼博本和臺北本更能反映具列的原貌。

△諸本《蕭翼賺蘭亭圖》中的具列 臺北本

唐代是我國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到踞椅而坐轉變的時期,故而唐人的茶床還保留有比較矮的樣式,《蕭翼賺蘭亭圖》諸本中的茶床就是此種制式。當然,唐代也有坐椅品茶的場景,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晚唐《宮樂圖》中,就繪有仕女圍坐在桌子邊,桌上陳列蔬果、酒具、茶具,并有琵琶、琴瑟等助興,熱鬧歡暢。宋人的茶床雖然高了一些,不過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些類似于《蕭翼賺蘭亭圖》中具列上細竹或木條拼接的痕跡,故宮博物院藏宋人《春游晚歸圖》中就有侍者荷茶床而行的場景,茶床表面的拼接痕跡依稀可見。

《蕭翼賺蘭亭圖》本身記錄的是蕭翼的巧計和唐太宗對《蘭亭序》的癡迷,然而在文化書寫的過程中,本來并不重要的茶事變成了《蕭翼賺蘭亭圖》重要的場景。當老僧、茶事連在一起的時候,蕭翼的巧計、辯才的悔意都不重要了,畫面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成為了一種超然的存在。元代高明在題詩中寫道:“人生萬事空浮漚,走舸復壁皆堪羞。不如煮茗臥禪榻,笑看門外長江流。”《蕭翼賺蘭亭圖》是出自閻立本,還是出自李公麟之手,或許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斯人已去,萬事皆空,唯有茶香,可慰禪心。

△諸本《蕭翼賺蘭亭圖》中的具列 錢選本

人們早期喝茶時可能對意境沒那么多追求,宋人開始把茶上升到生活美學層面,我們能在諸如劉松年《攆茶圖》、張激《白蓮社圖》、故宮博物院的《盧仝烹茶圖》、趙佶《文會圖》等作品中,領略到宋人藝術化的飲茶風尚。明代開始,人們一定要講茶的空間,要么是融于自然,在山間林下,要么是在自己家里營造專門的飲茶空間,實現(xiàn)陸象山所說的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諸本《蕭翼賺蘭亭圖》中的具列 大都會本

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陳洪綬、尤求、丁云鵬、王問等畫家的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煮茶、品茶的場景,凸顯茶在文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作為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一生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茶畫,如《惠山茶會圖》《品茶圖》《茶具十詠圖軸》《真賞齋圖》《滸溪草堂圖》《猗蘭室圖》《東園圖卷》等。文徵明《品茶圖》描繪了畫家與友人在山中構建的茶寮中品茗談藝的場景,畫作上方作者題詩一首:“碧山深處絕纖埃,面面軒窗對水開。谷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痹姾笥蓄}跋,點明畫作的時間和緣起:“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傳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531年的春天,谷雨剛過,正是春茶上市的最佳季節(jié),61歲的文徵明到自己建造的山中茶寮小坐。這天恰逢好友陸師道來訪,相約共品春茶。書齋的桌案上,一把器型碩大的紫砂壺引人注目,主客兩人面前各放著一只茶杯。而在另一側的茶寮內,茶僮正在備茶,風爐上置放的也是紫砂壺,而另一邊的茶桌上隱約可見茶葉罐和茶杯。明代很多的茶畫中,都有將紫砂壺直接置于風爐上煎煮的畫面,究其原因,是因為明代的紫砂泥料相對較粗,透氣性好,適宜直接煎煮。四周樹木蒼翠,屋前流水潺潺,遠處群山起伏、云峰高聳,真是人間仙境。

△【明】文徵明?品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是一是二圖》中,乾隆皇帝著漢裝,喝茶的杯子是宋代的定窯,裝茶的壺是明代青花軍持,周邊陳設的器物從早到晚有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商代的青銅觚、新莽時期的嘉量、明宣德時期的青花梵文“大德吉祥場”出戟蓋罐、受西洋家具影響的圓桌等。喝一杯茶,用宋、明時代的名瓷可以理解,但其陳設全用歷代禮祭器、佛教法物和從西洋來的文化內容,極有可能是要表現(xiàn)乾隆皇帝代表的清朝對中華文化的法統(tǒng)性繼承、典守,清代中央對佛教的支持,對西洋文化的吸收與了解。如果我們再把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西清諸鑒和收集典藏歷代文物的文化活動統(tǒng)一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清代康、雍、乾三帝百年文化、政治建樹的內容。

△【清】是一是二圖?故宮博物院藏

它本是一片樹葉,最初與人類相遇時,它被當作一味解毒的藥方。幾千年前,它經(jīng)由中國人的雙手,變?yōu)橐坏揽煽诘娘嬈?,并就此步入了唐朝詩人和宋代畫家的殿?成為了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飲;它還藏進僧侶的行囊,與佛法一起東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為一種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時代的貨船,與瓷器、絲綢一道,滿足著歐洲人對東方古國的想象;它豐富了英國文化中最精致優(yōu)雅的禮儀,并跟隨其腳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過漫長的旅程,生命歷經(jīng)枯萎、重生、綻放,或許只是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們,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

來源:《中國美術報》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