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普洱茶兩種相互矛盾的功效(三):驅寒和祛熱

  普洱茶的功效,我們談得最多的是消食去膩,降脂減肥和養(yǎng)胃安神,這方面只要看看現代科學臨床實驗,以及那些有理有例有節(jié)的理論數據,便知曉一二。中醫(yī)理論善于從人體的寒熱性能著手對癥下藥,盡管普洱茶不是藥,但它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功效卻十分明顯。
  那么:
 
  普洱茶是性寒還是性熱呢?
 
  古人對普洱茶的評價有傾向于哪一邊?
 
  我們應該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去選擇合適的普洱茶品類呢?
  普洱茶性寒論
 
  清·張泓《滇南新語》:「滇茶,味近苦,性又極寒,可祛熱疾。」
 
  《嚴茶議》中載:「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div>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雨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苦澀,逐痰下氣,利腸通瀉。」
 
  清·王昶《滇行目錄》:「普洱茶味沉刻,可療疾?!?/div>
 
  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中載:「茶微苦微甘而涼,清心神醒睡,除煩,涼肝膽,清熱消炎,肅肺胃,明目解渴。普洱產者,味重力竣,善吐風痰,消肉食,凡暑穢痧氣腹痛,霍亂痢疾等癥初起,飲之輒愈?!?/div>
 
  《南詔備考》:“普洱府出茶,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酀?,逐痰下氣,刮腸通泄。”…
 
  從以上文獻中關于普洱茶功效的記載來看,古人是利用普洱茶性寒的功效作為一種的保健品來養(yǎng)生的。這一點與現代我們對普洱生茶的體驗相近:現在我們喝到的新制生茶,以原料來源劃分,在工藝制程正確的前提下,臺地生茶性偏寒,古樹生茶性偏涼,這是通過品飲與身體感受獲知的經驗數據。
  普洱茶性溫論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六《未部》中:「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姜湯發(fā)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清·吳大勛《滇南聞見錄》:「團茶,能消食理氣,去積滯,散風寒,最為有益之物。」
 
  清·阮?!镀斩栌洝罚骸赶成⒑舛??!?/div>
 
  《思茅廳采訪》:「幫助消化,驅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云南志》:「普洱山在車里軍民宣慰司北,其上產茶,性溫味香,名普洱茶?!?/div>
 
  《元江府志》:「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溫味香,異于他產。」
 
  《梵天廬叢錄》:「普洱茶產云南普洱山,性溫味厚?!?/div>
 
  …
 
  從以上文獻的記述,卻對普洱茶的性能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普洱茶性溫,可驅寒!對這一言論,支持的文獻也不少,其中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更為極端,同一個作者在同一本書中,用兩種相互矛盾的不同性狀來描述普洱茶!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如何選擇普洱茶
 
  兩種相互矛盾的特性在同一種茶身上體現,只能說明這種茶的內部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這方面從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寫“味苦性刻”指的是普洱茶,寫“受寒,用姜湯發(fā)散”指的卻是茶膏,我們不知道從茶到茶膏之間發(fā)生了什么質的變化,也不知道古人制作茶膏的秘方是什么,但卻知道,茶膏變得“性溫”了。
 
  此外,在《本草綱目》中有這樣一段:“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卻疾。”這段記載給了我們很大啟發(fā)。書中所載的“蒙山出者”,應該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蒙頂黃芽,也就是黃茶的一種。黃茶經過悶黃制程,兒茶素發(fā)生氧化與異構化,降低了茶葉的苦澀,茶品的寒性也隨之下降。帶來茶性變化的,是制程而非茶種本身。普洱茶的“性溫”,是否也與之類似呢?
 
  對同一種茶又驅寒又祛熱,看來古人對這個也很糾結,其實以現代普洱茶的觀點來看,并不矛盾。普洱新茶性寒,隨著存儲年份的增加逐漸轉化為中性和溫性,故兼有祛熱和驅寒的功能,新茶祛熱老茶驅寒。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新制的普洱茶由于初制工藝不到位,制程中已經發(fā)酵,加工出來的新茶與我們現在的生茶完全不同,反而類似現在的熟茶,故性狀上也具備了一些熟茶性溫的功效。古人當時沒有新老普洱之分,更沒有生熟之分,難怪會做出自相矛盾的結論了。
 
  了解了普洱茶性寒和性溫的真相,我們便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科學地選擇“性寒”的新制生茶、“性溫”的熟茶或“性暖”的老茶了。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