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紀實(三)

 ?。ㄈ┝蟛枭降陌l(fā)展變化
古六大茶山紀實(三)
  1.野生引家種,藥用變商品
 
  古六大茶山未受到第四世紀冰川移動的破損影響,保留下來的山茶科植物較多,在缺醫(yī)少藥的歷史時期,人們總是以各種草根、樹皮、樹葉治病,據(jù)《易武茶葉史話》載:約在公元220年左右,當?shù)赝林褡?mdash;—本族(自稱及他稱,1987年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文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nèi)的本族歸彝族)生病時將野生茶葉采來做藥用,由于其清熱解毒、醒腦明目、除煩去膩、消炎利尿的功效很好,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為了取用方便,就到茶林中挖茶苗種在家旁邊。來往客商生病了,群眾就用茶葉為他們治病,病治好了,走時免不了買些回去,茶葉便從藥變成了商品,而且需要量越來越多,有不少的人民群眾便相約遷到野生茶林多、便于定居生活的地方,將野生茶林改造成人工方便采摘的茶園,較稀的地方就挖茶苗來補種上,茶葉成了六大茶山各族人民主要的生活支柱及歷代政府財政收入的源泉。1700多年來,從興起、發(fā)展、繁榮到?jīng)]落,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紅紅火火、冷冷清清的漫長年代。從史書的零星記載、人們的口碑傳聞以及實場佐證,不能不使世人信服和向往,許多人都想親親臨此景此地,考察領略六大茶山的傳奇和神秘,品嘗淳天然正宗的普洱茶。
 
  據(jù)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副主席刀正明先生提供,傣族貝葉經(jīng)書記載,傣歷二百零四年(公元435年),佛祖巡回傳教路過易武、漫撒時發(fā)現(xiàn)當?shù)厝嗣裨谟貌枞~治病,便寫入綠葉經(jīng)(貝葉經(jīng))書中,向傣族人民傳播。
 
  據(jù)單鏡如先生著《易武茶葉史話》載:古六大茶山的茶葉事業(yè)發(fā)展很快,在唐朝“大興土木”之前就已具相當規(guī)模,在“大興土木”中又得到較大發(fā)展,已形成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的紅火景象,茶葉發(fā)展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yè)的不斷前進,唐朝時期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潤城”。漫撒茶山的漫撒街、灣弓,倚邦茶山的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茶山的蠻磚寨,攸樂茶山的茨通寨,就已人丁興旺,事業(yè)發(fā)達。
 
  到了宋朝雖因朝代更替,加之疾病漫延,邊疆社會治安混亂但茶業(yè)的發(fā)展未受到大的影響。元朝期間情況就不同了,因國內(nèi)戰(zhàn)爭直接影響到六大茶山的土著民族的安危,加上疾病傳染,人口大量減少,村寨遷并,茶園荒廢,六大茶山大傷元氣。
 
  明朝雖曾盡力加以恢復,但收效不大,明末清初內(nèi)地到此做生意的及路過的商人,看到這地方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恢復及發(fā)展茶葉生產(chǎn)潛力很大,而內(nèi)地人多地少,便相約遷居而來。石屏人來的較多,因當時石屏地處偏僻,無商旅熱鬧景況,又無特產(chǎn),屬人多地少的窮地方,豐年多數(shù)人口可解決溫飽問題,但經(jīng)濟來源很少,若遇水旱失調(diào)或其他災害,多數(shù)人則衣不暖體,食不飽肚,“窮走夷方(滇西南)急走方(廣東、廣西)”是往昔石屏人生計的真實寫照,易武等六大茶山,地廣人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人,非常適合茶葉生產(chǎn),而且前人種下丟荒的不少,誰恢復屬于誰,這樣好的條件,掀起了石屏人“奔茶山”熱,來的多數(shù)的是在易武和漫撒茶山落腳,倚邦茶山去了一部分,蠻磚茶山去的少些,革登茶山去的也不多,攸樂茶山去的更少,因為攸樂茶山的主體民族始終是攸樂即基諾族。石屏人進茶山后不但恢復了部分過去丟荒的茶園,還在村寨附近擇地種了不少的茶園,建立了以后世世代代生活的依靠根基。
 
  2.清朝時期是古六大茶山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期
 
  石屏人“奔茶山”在他們的一生及后代的生活中是一件巨大的變革,難以想象,在300多年前交通不便,人挑馬馱,徒步跋涉,翻越500多公里山路,跨越無數(shù)條大小河流的情景是多么的艱辛和困苦,若無堅強的毅力,根本達不到目的。青壯年到達茶山后,經(jīng)過兒年的辛勞,建設安頓好基本生活條件,就回石屏接老人和小孩,讀書的仍留在石屏讀書。1992年,筆者到石屏考察時,聽82歲的劉圻(劉天才)先生講:“小時候聽祖父講故事,講到石屏人奔茶山的事,(劉圻祖父的祖父)講:石屏人奔茶山很辛苦,要翻好多好多的山,要過好多好多的河,有時候走兩三天都看不到一個村寨,一直走啊走,走得快的20天可到易武,走得慢的要走20多天才能到達。有的到茶山后3~4年就來接老人和小孩,有的5~6年才來接,茶山?jīng)]有辦學,我只好留在石屏讀書。石屏人是有文化的,很重視辦教育,到茶山后當然不會讓自己的后代成文盲,據(jù)說在清康熙十年(1672年)開始辦起了私塾,是石屏保秀搬去的張明光、劉賢才、李敬友等17戶合辦的,由張明光任先生,教授《三字經(jīng)》,那時我已15歲,那里沒有我的班級,所以我沒去,仍留在石屏讀書……”
 
  倚邦更接近內(nèi)地思芧,有些居民比石屏人早來許多年,據(jù)說辦學比易武早,但查不到記傳,不知始于何時。
 
  據(jù)《易武茶葉史話》及李拂一先生著《鎮(zhèn)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古六大茶山最輝煌的時期,易武茶區(qū)(包括易武茶山和漫撒茶山)年產(chǎn)曬青毛茶七萬擔(每擔重150老斤,每斤16兩),倚邦茶區(qū)(倚邦茶山、蠻磚茶山和革登茶山)年產(chǎn)兩萬擔。”由于茶業(yè)的發(fā)展,使群眾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起來,展現(xiàn)出蓋樓房、建寺廟、立茶莊、開店鋪、辦學堂,筑路架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式四合院樓房在易武、易比、漫落、麻黑、漫撒、曼臘、倚邦、蠻磚等地拔地而起,2~3米寬的青石板街道在易武、倚邦、漫撒鋪就,在青石板茶馬古道經(jīng)過的磨者河上架設的石拱橋垮了一座又架一座,共架設了三座,第一座叫永安橋,是清道光十年始架,歷時6年,道光十六年竣工,橋長20米,寬3米,高6米,1939年被灌水沖毀;第二座叫圓功橋,是道光三十年架設的;第三座叫承天橋,是民國8年(1919年)架設,橋?qū)?.5米,凈寬3.5米,長31米,為三孔石拱橋,主孔跨徑12米,高7米,原是通往象明的公路橋,因有人在橋下炸魚,損壞橋基,恐不安全,又在距該橋上游600米處架設鋼筋水泥橋。承天橋上還能通過5噸重的卡車,已立為文物保護,架橋時刻在石壁上的功德碑文及嚴禁炸魚的石碑已遭破壞,更為可惜的是在2002年7月6日,百年不遇的洪峰把最后一座石拱橋沖毀。
 
  清嘉慶、道光年間,六大茶山的茶業(yè)發(fā)展到十分輝煌的景況,年產(chǎn)曬青毛茶(干茶)9~10萬擔,靠六大茶山17萬多常住人品,勞力6萬余人、騾馬牛幫五百匹(頭),是無法將這么多的茶葉采下來、加工好、運出去的,得依靠外地勞動力、運力來幫助。因此內(nèi)地到六大茶山幫助管理茶園、采茶、加工茶葉、收購販運、做生意的人遍布六大茶山的村村寨寨、大街小巷。在運茶旺季(10月至來年3月),每天有1000余匹騾馬、牛幫在六大茶山集散,將茶葉運往中外,又將糧食、日用百貨運入,可謂商旅、民工云集,騾馬、牛幫塞途。清檀卒著《滇海虞衡志》載:“……入山作茶者數(shù)十萬人”是真實的寫照。
 
  六大茶山茶業(yè)的發(fā)展,不但增加了當?shù)馗髯迦嗣竦慕?jīng)濟收入,改善了物質(zhì)文化生活,而且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溝通了六大茶山與全國各地及海的關系,增進了相互了解,促進了繁榮昌盛。
責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