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東坑茶制作技藝傳承:是否將成絕唱?

  在臨安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心主任許林田看來,東坑茶也像該市其他大部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樣,面臨同樣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如果沒有更合適的人來傳承,郎利方這個傳承人是否將成絕唱?

  不要說制茶這種苦差事,昌化變獅舞、神獸花燈舞、竹編制作工藝等看上去“更好玩”的項目傳承,同樣面臨后繼乏人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

  但是很顯然,非遺傳承這件事不能僅靠政府,民間必須積極參與,盡管全國政協(xié)常委、非遺保護專家、著名作家馮驥才今年早些時候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曾經(jīng)說過,保護各類文化遺產(chǎn),首要責任在各級政府。

  民間傳承,靠的是主動參與。即便是對于傳承人的義務(wù)追究,雖有今年6月份剛剛頒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可依,但執(zhí)行起來仍然艱難。

  “按照該法第四章要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必須履行開展傳承活動、培養(yǎng)后繼人才等義務(wù),但是,有些活動若開展過多,也會引起傳承人反感,對傳承反而不利,因此把握好這個度實在是個難題,”許林田說,我市此前已有“雞血石雕”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今年5月份“錢王傳說”又被列入國家非遺項目,省、杭州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已達17項,但能夠主動傳承和接受傳承的人非常少。尤其是一些杭州非遺項目,比如東坑茶制作,因為傳承人本身的從業(yè)年齡受限,后繼又乏人,不利其申報省級甚至國家級項目。

  按照東坑茶制茶技藝世世相襲、代代相傳的傳承譜系,歷代主要有郎氏家族、梅氏家族和潘氏家族三大家族傳承。目前的代表人物有潘氏家族的潘漢林、梅氏家族的梅志偉,而最為年富力強的則是目前傳承代數(shù)最多的郎氏家族第九代傳人郎利方。但郎利方也只有43歲,從業(yè)年齡25年,離省級非遺傳承人資格申請的30年從業(yè)年齡還有差距,而郎氏家族下一代中目前幾乎無一人能夠擔當傳承大任,年輕人中一部分已讀完大學到外地就業(yè),一部人年輕人不愿傳承、對制茶毫無興趣甚至斥之為“雕蟲小技”。

  據(jù)了解,東坑茶從最早的鮮葉直接沖泡飲用,到鮮葉自然曬干,再到通過鮮葉蒸煮后,壓制成餅塊狀、烘干等,其加工技藝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改進和完善,流傳至今形成了鮮葉采摘攤放、殺青、揉捻、炒二青和烘干等五道主要工序。工藝看似簡單,但需要制茶者通過不斷摸索積累經(jīng)驗,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所以東坑茶自古以來,都是通過父傳子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雖然加工方法歷經(jīng)演變,但其生態(tài)自然、內(nèi)秀外美、味醇湯清的宗旨從未變化。東坑茶茶葉形狀要求條緊略扁、形似雀舌、葉質(zhì)肥厚、銀毫隱露、色澤綠潤,滋味要求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則清澈明凈、芽葉朵朵可辨。色、香、味俱佳的,則屬上品無疑。雖然現(xiàn)在廣譜機械殺青,但仍然大部分保持了其制作技藝的獨特性、秘密性和原始性。

  潘氏家族的潘漢林,目前是東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務(wù)繁忙,雖然制茶技藝熟稔于心、爛熟于手,但論到傳承,也直言難度太大。而郎利方更常在盤算:這門古老的技藝還能傳給誰。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