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中國所有茶葉名稱

找到約411條結果 (用時 0.018 秒)

中國最全茶葉歷史及產(chǎn)地品種目錄

中國最全茶葉歷史及產(chǎn)地品種目錄,以下內(nèi)容供參考:

茶葉史記

三皇

公元前2700以前傳說"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人類利用茶葉之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西周

公元前1100~公元前770武王伐紂時,巴蜀已用所產(chǎn)之茶,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的最早記述。周武王伐紂時在公元前1066年,據(jù)此,我國有確切記載的茶事,已有三千年的歷史《華陽國志》。

東周(含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03晏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表示春秋時茶已作為菜肴《晏子春秋》。

西漢

公元前206--25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的《凡將篇》記載蜀地中草藥材中有"莊詫",是茶作為中藥材的較早記載。

馬王堆西漢墓(墓葬時間公元前165--公元前160)出土文物中有「(即jiǎ)一笥(即箱)」竹簡文、「笥」木牌文與「荼陵」石官印。是茶作為陪葬物品較早的史料。

王褒《僮約》中有"烹荼shen具"、"武陽買荼"之載,可見茶已成為日常待客飲料,四川一帶已有茶葉市場,是茶作為商品交易的最早記載(公元前59)。

楊雄(公元前53--18)的《蜀都賦》載有"百華投春、隆隱芬芳,蔓茗熒翠,藻蕊青黃",是最早提及茶的辭賦。

甘露禪師吳理真於四川蒙山植茶。

東漢

25--220華佗《食論》提及"苦荼久食,益意思",是提及茶藥理功能的較早記述。

三國

220--265張揖《廣雅》提及"荊巴間采荼作餅…若飲先炙之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máo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說明當時茶系作成餅塊狀,便於運輸,又利於防潮。飲用時搗末加入蔥姜瀹飲,是較早提及茶葉制作及調(diào)飲的史料。

《三國志·韋曜傳》提及東吳國君孫皓密賜韋曜荼荈以當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記載。

西晉

265--316張載《登成都樓詩》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左思《嬌女詩》中有"心為荼莊劇,吹噓對鼎",孫楚《出歌》中有"姜桂荼莊出巴蜀",等是較早詠及茶的詩。

杜育作的《莊賦》是現(xiàn)存最早以茶為主題吟詠茶事的賦文。

傅咸《司隸教》提及禁蜀姥賣茶粥;《江氏家傳》提及西晉時攤販賣茶;《晉四王起事》記述"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梢娢鲿x時茗飲已普及,上至王公下及走卒。

郭璞注《爾雅》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莊,蜀人名之苦荼?!?。

東晉

317--420《中興書》提及陸納以茶果宴請謝安;《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yàn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苟际且圆柰菩袃€德。

弘君舉《食檄》:「寒溫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規(guī)范以茶待客禮法,主客寒喧后,奉茶三杯,進茶食。

南北朝

420--581南齊武帝遣詔以荼代三牲為祭,天下貴賤,咸同此制。為我國最早以茶為祭禮的記載(493)。

陶弘景(456--536)《雜錄》記載:"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丹丘子和黃山君都是傳說中的神仙,可見當時視茶為養(yǎng)生仙飲。

《洛陽伽藍記》載南齊王肅初降北魏,不喜羊肉、酪漿,每飲茶必一斗,慣食羊肉、酪漿后謂茶為酪奴。北方士大夫就輕蔑地將茶稱為酪奴,可見當時南方雖盛行飲茶,但北方尚未普及土耳其人至蒙古邊境以物易茶(475)。

581--618《隋書》記載,文帝開皇年間(581--600)飲茶治頭痛。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加便利,飲茶風尚進一步在北方傳播。

618--907飲茶傳入韓國(新羅)。

(632--646)文成公主出嫁吐番松贊干布,教藏人喝茶。(貞觀15年,641)

《開元文字音義》引用「茶」字。

封演《封氏聞見記》載降魔師大興禪教,推行打坐可以飲茶相伴。(開元年間713--741);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于是茶道大行」,「自鄒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記述當時北方茶館興盛;封演《封氏聞見記》載蒙古(回紇時期)驅馬市茶,開了茶馬交易先河(756--758)。

王敷《茶酒論》論茶與酒,將茶飲與酒飲相匹配(玄宗天寶742--755后)。

唐代宗在顧渚山建貢茶院(大歷5年,770)。

懷海(720--814)制訂《百丈清規(guī)》規(guī)范茶供養(yǎng)諸法,形成禪宗茶禮。

顏真卿為陸羽三癸亭寫《題杼山三癸亭》,為中國最早之茶亭(大歷8年,773)。

陸羽(733--804)著《茶經(jīng)》,為世界上第一部茶業(yè)專著(780)。

唐德宗始創(chuàng)茶稅,十取其一(建中4年,783)。

唐德宗為喝吳興紫筍而設「急程茶」(貞元5年,789)。

呂溫(774--813)等以茶代酒行「曲水流觴」。

日僧最澄攜茶子回國,種於比睿山,是茶種傳日最早記載(805)。

日僧永忠奉茶嵯峨天皇,天皇下詔植茶進貢,形成弘仁茶風(810--824)。

皎然《飲茶歌》:「孰知茶道全爾真」,最早提及「茶道」(760--840)。

憲宗宰相李德裕(787--850)為喝惠山泉而設「水遞」入唐使金大廉持茶種子回國,新羅王使植地理山,為茶種傳韓最早記載(828)。

文宗對茶實行專營專賣(太和九年,835)。

阿拉伯人soliman編著有關茶的報告書,是最早的外國茶書(850)。

僖宗賜法門寺自用鎏金銀茶具,1987出土后現(xiàn)存陜西扶風法門寺(咸通15年,874)。

張又新作《煎茶水記》,現(xiàn)存論泉最早專書(約827)。

蘇廙(yǎn)作《十六湯品》,是論點茶技法最早專書。

北宋

960--1127太宗在建安設官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fā)展(太平興國元年,976)。

蔡襄(1012--1067)監(jiān)造小龍團,著《茶錄》。

江休復《嘉復《嘉佑雜志》:蔡襄與蘇舜元斗茶,舜元以天臺竹瀝水勝襄。(1056--1063)。

神宗頒茶馬法(熙寧7年,1074)。

徽宗著《大觀茶論》包括地產(chǎn)、天時、采摘、蒸壓、制造,róng辨等二十目,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1107--1110)。

北宋末,民間盛行分茶(又稱茶百戲,水丹青)。

南宋

1127--1279陸游(1125--1210)作與茶有關的詩三百余首。

榮西於1191年自中國帶回宋點茶用具及茶籽初種於九州背振山,1207年由其弟子明惠上人植於宇治,后逐漸廣植於伊勢、駿河、川越、是宇治茶、伊勢茶、靜岡茶、狹山茶(琦玉縣)之起源。1212年榮西著《吃茶養(yǎng)生記》,對日本飲茶推廣影響很大。

審安老人著《茶具圖贊》,對宋點茶器具有較完整的描述及圖繪(咸淳5年,1269)。

1279--1368顧渚茶因泉水枯竭在宋時停產(chǎn),元代金沙泉復出,顧渚茶恢復生產(chǎn),元世祖忽必烈賜名金沙泉為「瑞應泉」。

元代飲茶大都加入酥油,因調(diào)茶佐料不同而有炒茶、蘭膏、酥簽等名稱。

1368--1644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茶)。對炒青散茶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洪武24年,1391)。

朱權(1378--1448)晚年悉心茶道,著《茶譜》,對飲茶之人,飲茶之環(huán)境,飲茶之方法,飲茶之禮儀作了規(guī)范,表現(xiàn)求真、求美、求自然的精神,對明清以來茶文化風尚影響頗大。

千利休(1522--1591)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其后人發(fā)揚其茶道,成為日本茶道三千家。

威尼斯人giambatistaramusio出版歐洲第一部茶書,開歐人論茶之先河(1559)。

豐成秀吉(1536--1598)奉茶天皇及造黃金茶屋(1585),舉行北野松原大茶會(1587)。

張原著《茶錄》。本書流傳至韓國成為《茶神傳》(1573--1620)。

許次紓著《茶疏》(萬歷25年,1597)。

羅廩(lǐn)(1537--1620)著《茶解》對茶樹栽培及綠茶炒制技藝描述甚詳(1609)。

1607年荷蘭東印度海船自爪哇首次來到中國澳門,轉運中國茶葉,于1610年轉運回轉銷歐洲,這是華茶大批量輸往歐洲的最早記載。

明朝王室派使入俄,贈茶于俄皇(1618)。

茶飲習尚,風靡全荷,荷屬東印度公司囑其西返船只,每次均購中、日茶葉若干,以資應市(1637)。

蒲松齡(1640--1715)設茶攤集故事寫《聊齋志異》。

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出書於明末清初)。

1650年,英人已偶飲茶,其價格每磅茶葉售價自六英鎊至十英鎊。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英倫敦garway咖啡室開始售茶。

1659年,倫敦本年十一月十四日政治公報稱茶、咖啡與巧克力幾乎遍街均有出售。

1669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爪哇運華茶入英;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箱茶150擔,輸往英國,始開中國內(nèi)地與英國茶葉直接貿(mào)易之先聲;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華茶源源入俄。

172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植茶失敗。

1750年,紅茶在荷漸奪綠茶之市場,往昔以咖啡為早餐飲料者,亦多以紅茶代之。

1773年,英當局強征美殖民地茶稅引發(fā)「波士頓茶葉事件」,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導火線。

1793年,隨英使macartney來華之科學家多人,運載中國茶籽至加爾喀答試種。

1802年,錫蘭試種茶樹失敗。

1810年,福建人柯朝攜茶籽至臺灣,授種茶之法?!ぐ臀髦彩?。

1823年,robertbruce在印度阿薩姆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

1826年,爪哇試種siebold博士由日攜返之茶籽。

1828年,爪哇試制茶葉成功,后於克拉萬?。╧rawang)的wanajasa設場試種茶樹。

1833年,jacobson第六次由中國返爪哇(亦即其最后一次),攜回茶籽七百萬粒,茶工十五人及制茶工具多種。jacobson以功動被任為爪哇公營茶葉企業(yè)之主持人。

1834年,印度總督williamcharlescavendishbentinck下令組織茶葉委員會,研究印茶栽植方案。

印度茶葉委員會派秘書georgejamesgordon赴中國羅致茶工收購茶籽,并考察pāo茶制造方法。

1835年,第一批爪哇茶運荷蘭阿姆斯丹(amsterdam)應市。

1835--36年,印度科學會以二對一之比通過移植中國茶樹,并通過喜馬拉雅山而屬意上阿薩姆為最有希望之茶區(qū)。

印度在加爾喀答培植之中國茶苗4萬2千株,移植於上阿薩姆、古門(kumaon)、蘇末爾(sirmore)及南印度。

1838年,阿薩姆茶首次外銷八箱運往倫敦。

1839年,阿薩姆野生茶籽首次由加爾喀答運往錫蘭。

倫敦成立茶葉拍賣市場,首開世界茶葉自由拍賣交易。

1847年,俄外高加索開始種茶。

1859年,橫濱開港,當年輸出茶葉40萬磅(約180公噸)。

1861年,俄商在湖北漢口成立第一家磚茶加工廠。

1864年,英國人杜德(johndodd)至臺灣考察,發(fā)現(xiàn)臺灣北部淡水河流域適宜發(fā)展茶業(yè)。於1866年設立寶順洋行,在李春生(廈門人)的協(xié)助下推廣種茶及收購茶葉外銷。1868年杜德在今臺北萬華設精制廠,從此臺茶便不必運往廈門或福州精制1869年杜德將臺茶直接銷往美國,并創(chuàng)福爾摩沙茶(formosatea)或稱「臺灣烏龍」,因為品質優(yōu)異,風味獨特,而聲名遠播,享譽國際。

1872年,印度人williamjackson發(fā)明紅茶加工用揉捻機,開紅茶制造機械化之先河。

1873年,錫蘭茶首次輸出,運往英國,計23磅。

1874年,印度人edwardmoney發(fā)明茶葉乾燥機。

1878年,爪哇茶園輸入阿薩姆茶籽,并采用阿薩姆植茶方法。

1881年,印度茶葉協(xié)會在加爾喀答成立。

1883年,日本中央茶商公會成立。

1885年,日人高林謙三獲得二項綠茶揉捻機專利特許,后被譽為日本綠茶制造機械化之父。

1886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五口通商,華茶外銷日增,是年達13.4萬噸(268萬擔),創(chuàng)歷史新高。

1893年,我國茶葉技師劉峻周應聘俄國格魯吉亞指導發(fā)展茶業(yè),后在其故居設立茶葉博物館紀念其對俄國茶業(yè)發(fā)展的貢獻。

1896年,成立福州機械造茶公司,為我國最早機械制茶業(yè)。英國人a.v.smith首先獲得袋茶(tea-bag)專利特許。

日本農(nóng)商務省農(nóng)務局制茶試驗所(國立茶業(yè)試驗場前身)成立。

1900年,印度茶業(yè)協(xié)會tocklai茶業(yè)試驗場成立。

1901年,茶與咖啡雜志(theteaandcoffeetradejournal)在紐約創(chuàng)刊。

1903年,臺灣設立制茶試驗場(臺灣省茶業(yè)改良場前身)。

1906年,岡倉天心《茶之書》顛覆西方人對茶的認知。

當代

1914年十七歲的吳榮堂立志以“振興中華農(nóng)業(yè)”為己任,考入浙江省甲種農(nóng)業(yè)??茖W校(現(xiàn)為浙江大學),政府的腐敗、苛政的殘酷、農(nóng)民的窮困、欠租農(nóng)民在站籠里的哀嚎給農(nóng)家出身的吳榮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爸袊r(nóng)民要翻身,只有自己覺悟起來”,“農(nóng)民要站起來,要革命奮斗,必須要具備自覺”,為此他毅然決定將自己改名為:吳覺農(nóng)。其中即有稱自己要成為有覺悟的農(nóng)民,同時也含有要啟迪農(nóng)民要有覺悟的雙重含義。

1923年,臺灣設茶葉檢驗所,檢驗出口茶葉。

1925年,brookebond公司與jamesfinlay公司在東非之肯亞(kenya)購地植茶。

錫蘭茶葉研究所成立,政府加征出口茶稅補助其研究經(jīng)費。

1927年,肯亞茶葉首次輸出倫敦應市。

1932年,中國成立「農(nóng)村復興委員會」,稻、麥、棉、絲、茶五項列為中心改良事業(yè)。

1933年,國際茶葉委員會(itc)在倫敦成立,為英屬印錫及荷印所產(chǎn)茶葉輸出限制五年計劃之執(zhí)行機關。

1935年,w.h.ukers所著《茶葉全書》(allabouttea)在紐約出版;1949年由吳覺農(nóng)主編,中國茶葉研究社集體翻譯的中譯本出書。

1937年,中國茶業(yè)公司在上海成立,旨在提高茶葉品質,確定茶葉標準,改進茶葉產(chǎn)制運銷事宜,以擴大貿(mào)易,復興茶業(yè)。

1949年,中國茶葉公司在北京成立,統(tǒng)管茶葉生產(chǎn)、收購及內(nèi)外銷業(yè)務。

1958年,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業(yè)研究所在杭州成立。

1963年,云南省勐海巴達大黑山中發(fā)現(xiàn)樹齡1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樹,樹高32.1米,干圓3米多。

1964年,中國茶葉學會成立大會及第一屆學術年會在杭州召開。

1996年,云南省鎮(zhèn)沅縣九甲千家寨發(fā)現(xiàn)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分布在海拔2100--2500公尺范圍,為目前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野生古茶樹群落。

2009年,張?zhí)旄L岢鲇袡C茶的概念,并建議成立“張?zhí)旄S袡C茶示范基地”。“張?zhí)旄S袡C茶示范基地”實行過程就嚴格按照“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標準,從選址、規(guī)劃、開山、種植、管理等各環(huán)節(jié)進行保證。截止目前,張?zhí)旄S袡C茶示范基地分別在安溪、壽寧、武夷山、漳平、永泰等地成立。

21世紀初臺灣人發(fā)明了“冷泡法”,2013年11月20日,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新批下來的專利《一種冷水沖泡型茶葉加工設備與工藝》,進一步提升“冷泡茶”工藝,成為“熱泡清茶”品飲方式的補充,豐富了茶飲體驗。

各省出產(chǎn)茶葉品種目錄

安徽省:

紅茶:有祁門的祁紅。綠茶:有休寧、歙縣的屯綠,黃山的黃山毛峰、黃山銀鉤,六安的瓜片、齊山名片,太平的太平猴魁,休寧的休寧松蘿,涇縣的涌溪火青、涇縣特尖,青陽的黃石溪毛峰,歙縣的老竹大方、綠牡丹,宣城的敬亭綠雪、天湖鳳片、高峰云霧茶,金寨的齊山翠眉、齊山毛尖,舒城的蘭花茶,桐城的天鵝香茗、桐城小花,九華山的閔園毛峰,績溪的金山時茶,休寧的白岳黃芽、茗洲茶,潛山的天柱劍毫,岳西的翠蘭,寧國的黃花云尖,霍山的翠芽,廬江的白云春毫等;黃茶:有皖西黃大茶等。

浙江?。?

綠茶:有杭州的西湖龍井、蓮芯、雀舌、莫干黃芽,天臺的華頂云霧,嵊縣的前崗煇白、平水珠茶,蘭溪的毛峰,建德的苞茶,長興的顧渚紫筍,景寧的金獎惠明茶,樂清的雁蕩毛峰,天目山的天目青頂,普沱的佛茶,淳安的大方、千島玉葉、鳩坑毛尖,象山的珠山茶,東陽的東白春芽、太白頂芽,桐廬的天尊貢芽,余姚的瀑布茶、仙茗,紹興的日鑄雪芽,安吉的白片,金華的雙龍銀針、婺州舉巖、翠峰,開化的龍頂,嘉興的家園香茗,臨海的云峰、蟠毫,余杭的徑山茶,遂昌的銀猴,盤安的云峰,江山的綠牡丹,松陽的銀猴,仙居的碧綠,泰順的香菇寮白毫,富陽的巖頂,浦江的春毫,寧海的望府銀毫,諸暨的西施銀芽等。黃茶:有溫州黃湯。紅茶:有杭州的九曲紅梅、紹興的越紅工夫。

江西?。?

綠茶:有廬山的廬山云霧,遂川的狗牯腦茶,婺源的茗眉、大鄣山云霧茶、珊厚香茶、靈巖劍峰、梨園茶、天舍奇峰,井崗山的井崗翠綠,上饒的仙臺大白、白眉,南城的麻姑茶,修水的雙井綠、眉峰云霧、鳳凰舌茶,臨川的竹葉青,寧都的小布巖茶、翠微金精茶、太沽白毫,安遠的和霧茶,興國的均福云霧茶,南昌的梁渡銀針、白虎銀毫、前嶺銀毫,吉安的龍舞茶,上猶的梅嶺毛尖,永新的崖霧茶,鉛山的苦甘香茗,遂川的羽絨茶、圣綠,定南的天花茶,豐城的羅峰茶、周打鐵茶,高安的瑞州黃檗茶,永修的攢林茶,金溪的云林茶,安遠的九龍茶,宜豐的黃檗茶,泰和的蜀口茶,南康的窩坑茶,石城的通天巖茶,吉水的黃獅茶,玉山的三清云霧等。紅茶:有修水的寧紅,景德鎮(zhèn)的浮梁紅茶,上饒的鉛山河紅。

四川省(包括重慶市):

綠茶:有名山的蒙頂茶、蒙山甘露、蒙山春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雅安的峨眉毛峰、金尖茶、雨城銀芽、雨城云霧、雨城露芽,灌縣的青城雪芽,永川的秀芽,邛崍的文君綠茶,峨眉山的峨芯、竹葉青,雷波的黃郎毛尖,達縣的三清碧蘭,樂山的沫若香茗,重慶的巴山銀芽、縉云毛蜂、大足松茗等。紅茶:有宜賓的早白尖工夫紅茶,南川的大葉紅碎茶。緊壓茶:有重慶沱茶。

江蘇?。?

綠茶:有宜興的陽羨雪芽、荊溪云片,南京的雨花茶,無錫的二泉銀毫、無錫毫茶,溧陽的南山壽眉、前峰雪蓮,江寧的翠螺、梅花茶,蘇州的碧螺春,金壇的雀舌、茅麓翠峰、茅山青峰,連云港的花果山云霧茶,鎮(zhèn)江的金山翠芽等。紅茶:江蘇宜興的蘇紅工夫。

湖北省:

綠茶:有思施的玉露,宜昌的鄧村綠茶、峽州碧峰、金崗銀針,隨州的車云山毛尖、棋盤山毛尖、云霧毛尖,當陽的仙人掌茶,大梧的雙橋毛尖,紅安的天臺翠峰,竹溪的毛峰,宜都的熊洞云霧,鶴蜂的容美茶,武昌的龍泉茶、劍毫,咸寧的劍春茶、蓮臺龍井、白云銀毫、翠蕊,??档木呕试旗F,蒲圻的松峰茶,隆中的隆中茶,英山的長沖茶,麻城的龜山巖綠,松滋的碧澗茶,興山的高崗毛尖,??档你y芽等。紅茶:湖北宜昌的宜紅工夫。

湖南?。?

綠茶:有長沙的高橋銀峰、湘波綠、河西園茶、東湖銀毫、岳麓毛尖,郴縣的五蓋山米茶、郴州碧云,江華的毛尖,桂東的玲瓏茶,宜章的騎田銀毫,永興的黃竹白毫,古丈的毛尖、獅口銀芽,大庸的毛尖、青巖茗翠、龍蝦茶,沅陵的碣灘茶、官莊毛尖,岳陽的洞庭春、君山毛尖,石門的牛抵茶,臨湘的白石毛尖,安化的安化松針,衡山的南岳云霧茶、岳北大白,韶山的韶峰,桃江的雪峰毛尖,保靖的保靖嵐針,慈利的甑山銀毫,零陵的鳳嶺容諸筍茶,華容的終南毛尖,新華的月芽茶等。紅茶:湖南安化的湘紅工夫。

福建?。?

烏龍茶:有祟安武夷山的武夷巖茶,包括武夷水仙、大紅袍、肉桂等,安溪的鐵觀音、黃金桂、色種等,祟安、建甌的龍須茶,漳平的水仙茶,永春的佛手,詔安的八仙茶等。綠茶:有南安的石亭綠,羅源的七境堂綠茶,龍巖的斜背茶、武平綠茶,寧德的天山綠茶,福鼎的蓮心茶等。白茶:有政和、福鼎的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福安的雪芽等?;ú瑁河懈V莸能岳蚧ú瑁€有榮莉銀毫、榮莉春風、榮莉雀舌毫等。紅茶:有福鼎的白琳工夫,福安的坦洋工夫,祟安的正山小種,政和的政和工夫等。

云南省:

紅茶:有鳳慶、勐海的滇紅工夫紅茶、云南紅碎茶。普洱茶:有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大理、昆明、安寧等地的普洱茶散茶和緊壓茶。綠茶:有勐海的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竹筒香茶,宜良的寶洪茶,大理的蒼山雪綠,墨江的云針,綠春的瑪玉茶,牟定的化佛茶,大關的翠華茶等。

廣東省:

烏龍茶:有潮州的鳳凰單樅(鳳凰烏龍、鳳凰水仙),還有嶺頭單樅、石古坪烏龍、大葉奇蘭等。紅茶:有英德紅茶、荔枝紅茶、玫瑰紅茶等。綠茶:有高鶴的古勞茶、信宜的合籮茶等。

海南?。?

南海、通什、嶺頭等的海南紅茶。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綠茶:有桂平的西山荼,橫縣的南山白毛茶,凌云的凌云白毫,賀縣的開山白毫,昭平的象棋云霧,桂林的毛尖,貴港的覃塘毛尖等。花茶:有桂北的桂花茶。紅茶:有廣西紅碎茶、百色凌云紅茶。

河南?。?

綠茶:有信陽的信陽毛尖,固始的仰天雪綠,桐柏的太白銀毫等。紅茶:信陽紅茶。

山東?。?

綠茶:有日照的雪青、冰綠等。紅茶:日照紅茶

貴州省:

綠茶:有貴定的貴定云霧,都勻的都云毛尖,湄潭的湄江翠片、遵義毛峰,大方的海馬宮茶,貴陽的羊艾毛峰,平壩的云針綠茶等。紅茶:貴州遵義黔紅工夫。

陜西?。?

綠茶:有西鄉(xiāng)的午子仙毫,南鄭的漢水銀梭,鎮(zhèn)巴的秦巴霧毫,紫陽的紫陽毛尖、紫陽翠峰,平利的八仙云霧等。紅茶:秦嶺紅茶。

臺灣?。?

烏龍茶:有南投的凍頂烏龍,臺北、花蓮的包種茶等。紅茶:臺灣魚池的臺灣紅茶。

甘肅?。?

隴南文縣,歷史悠久,古稱陰平,是一塊適宜萬物生長的得天獨厚的寶地。文縣南部碧口地區(qū)大山深處,終年云霧繚繞,雨量充沛,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尤以李子壩茶葉最負盛名,被譽為“隴上茶鄉(xiāng)”。

史書記載,早在三國時文縣就有茶,宋代時文縣已是當時川蜀產(chǎn)區(qū)的重點產(chǎn)茶地之一。

文縣茶葉聞名遐邇,享譽四方,人工種茶歷史悠久,有的村民就取“茶園村”。明清以來,碧口鎮(zhèn)茶館林立,為名流雅士、商賈旅客品茗清談之地,所有茶多為自產(chǎn)。在文縣深山密林之中,生長著古老的野生茶樹,輝映日月光華的虬枝綠葉向世人訴說著陰平茶史的久遠。

新疆?。?

新疆林芝市的“易貢”藏語意為“美麗”,也稱“心滿意足的地方”。易貢茶場坐落在西藏林芝市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內(nèi),周邊森林茂密,終年云霧環(huán)繞,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適宜開發(fā)高品位綠茶、紅茶和黑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機茶葉生產(chǎn)基地。

來源:茶書院,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2023中國成都國際茶博會,專業(yè)采購指南——紅茶篇


  紅茶是全球消費量最多的茶類

  約占所有茶葉消費總量的80%世界紅茶源于中國,數(shù)百年來中國紅茶以其鮮明的香氣 醇厚的口感俘獲了全世界人們的胃和心現(xiàn)如今,喝紅茶逐漸成為一種生活趨勢、社交潮流。


  10月19日-22日

  2023中國(成都)國際茶業(yè)博覽會

  暨全國重點產(chǎn)區(qū)紅茶采購節(jié)

  即將盛大開啟

  云南昌寧紅茶、鳳慶滇紅茶、川紅工夫

  廣東英德紅茶、安徽祁門紅茶

  江西修水寧紅茶、湖北利川紅茶

  福建正山小種、金駿眉、坦洋工夫

  廣西隆林紅茶、湖南安化紅茶

  貴州遵義紅茶、西藏墨脫紅茶

  臺灣日月潭紅茶

  斯里蘭卡錫蘭紅茶、尼泊爾高山紅茶

  世界20余個紅茶主產(chǎn)區(qū)精品紅茶薈萃

  誠邀紅茶愛好者蒞臨頂級紅茶盛宴

  趕緊約起來吧~



  云南產(chǎn)區(qū)


  1、昌寧紅茶

  昌寧紅茶展團

  展位號 T205

  昌寧遐爾茶品有限責任公司、保山大葉山茶業(yè)有限公司、昌寧縣福興茶廠、昌寧縣軒茗古茶坊、昌寧縣土司貢茶莊園、昌寧縣溫泉鎮(zhèn)忠德古樹茶廠、昌寧縣金彪農(nóng)產(chǎn)品有限公司、漭滄源古茶號、云南立木山下茶業(yè)有限公司、昌寧縣勛蘭茶葉有限公司

  2、鳳慶滇紅

  鳳慶陳升紅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品牌名稱:陳升紅

  展位號 T206


  云南滇南古韻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滇南古韻

  展位號 T202

  云南琦府茗流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琦府茗流

  展位號 T222-1


  江西產(chǎn)區(qū)


  1、修水寧紅茶修水展團 品牌名稱:修水寧紅茶

  展位號 T204

  江西省寧紅集團有限公司、江西梁天柱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武安茶業(yè)有限公司、修水縣東谷潭有機茶茶場、江西進生菊業(yè)有限公司、江西修杭生態(tài)茶業(yè)有限公司、修水縣雅佳沁香茶業(yè)有限公司、江西大椿茶業(yè)有限公司、江西公和厚茶業(yè)有限公司

  2、浮梁紅茶

  浮梁展團 品牌名稱:浮梁紅茶

  浮梁茶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

  展位號 T204-1


  四川產(chǎn)區(qū)


  1、川紅工夫

  四川天府龍芽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天府龍芽

  展位號T201

  宜賓醒世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品牌名稱:黃金白露

  展位號T201-1

  瀘州茶可以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茶可以

  展位號T289

  2、北川紅

  北川展團

  展位號 T306

  四川古羌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北川羌山雀舌茶業(yè)有限公司、北川羌身源大健康產(chǎn)業(yè)有限公司、北川夔鳳茶業(yè)有限公司、北川桐麻苔子茶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北川爾瑪紅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北川大盛茶業(yè)有限公司、北川羌族自治縣云尖茶業(yè)有限公司、北川縣禹露茶業(yè)有限公司、北川莫朵格依茶業(yè)有限公司、北川縣茗丹家庭種植農(nóng)場、北川羌族自治縣香雪芽茶業(yè)有限公司


  3、九龍紅茶

  九龍藏區(qū)天鄉(xiāng)原生態(tài)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九龍?zhí)爨l(xiāng)

  展位號:T204

  甘孜州九龍絨巴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康巴天驕

  展位號:T204

  4、廣元紅

  廣元市紅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正山堂·廣元紅

  展位號:216-2


  福建產(chǎn)區(qū)


  1、正山小種、金駿眉武夷山市藝韻巖茶廠

  展位號T230

  武夷山天問茶業(yè)有限公司

  展位號T296

  武夷山陸羽興生態(tài)茶業(yè)有限公司

  展位號T346

  2、坦洋工夫

  福建裕隆春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裕隆春

  展位號2001、2002

  福建福安市錦繡江山茶業(yè)有限公司

  展位號 2071

  福安市卓月天茶業(yè)有限公司

  展位號3124


  湖北產(chǎn)區(qū)


  1、利川紅

  湖北利川紅品牌運營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利川紅

  展位號216-5


  2、宜都紅茶

  宜都市安明有機富鋅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飲博士宜紅,紅茶

  展位號2361



  湖南產(chǎn)區(qū)


  安化紅茶湖南清山月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清山月

  展位號 T291


  廣東產(chǎn)區(qū)


  英德紅茶廣東故鄉(xiāng)禮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德茗仙橋紅

  展位號2252


  安徽產(chǎn)區(qū)


  祁門紅茶祁門縣順輝茶廠

  展位號3215

  黃山市祁門潤天紅祁門紅茶

  展位號3128

  廣西產(chǎn)區(qū)

  隆林紅茶廣西隆林正山堂茶業(yè)有限公司

  品牌名稱:正山堂·隆林紅

  展位號216-6


  貴州產(chǎn)區(qū)

  遵義紅茶

  貴州黔品記茶業(yè)有限公司

  展位號3007\3008


  西藏產(chǎn)區(qū)

  墨脫紅茶林芝墨脫茶業(yè)有限公司

  展位號T394


  臺灣產(chǎn)區(qū)

  日月潭紅茶

  臺灣賽德克高山茶坊

  展位號 4140\4141

  臺灣亮茶

  展位號 2058

  臺灣曜臺茶業(yè)

  展位號 2101

  宜群元茶業(yè)

  展位號 4146

  臺灣開彌隆實業(yè)有限公司

  展位號 4150

  日之坊

  展位號T435-3


  斯里蘭卡產(chǎn)區(qū)


  錫蘭紅茶斯里蘭卡Ceylon Wish 錫蘭紅茶

  展位號2251\2253


  尼泊爾產(chǎn)區(qū)


  尼泊爾高山紅茶

  尼伯爾國家茶葉館

  展位號4169\4168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溫潤紅茶,紅動世界,茗香蓉城紅茶愛好者們,準備好了嗎10月19日-22日2023中國(成都)國際茶業(yè)博覽會暨全國重點產(chǎn)區(qū)紅茶采購節(jié)品紅茶滋味 觀紅茶趨勢 購產(chǎn)區(qū)紅茶赴一場世界頂級紅茶盛宴趕緊約起來吧~


  大會指定禮品茶

  昌寧紅茶


  大會指定紅茶

  康巴天驕


  大會指定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


  大會指定福鼎白茶

  磻溪毫韻

  大會指定電子茶則

  數(shù)字茶則

  大會指定用水

  怡寶


  大會指定合作物流

  順豐速運


  大會指定合作出行

  同程旅行


內(nèi)容來源于公號:四川茶博會

陳春曉:中國茶在波斯、阿拉伯地區(qū)的早期傳播

陸羽《茶經(jīng)》書影

茶,是中國對世界貢獻的最重要的飲品。關于茶葉和飲茶習俗西傳的問題,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表明,唐代茶已傳入吐蕃和回鶻,五代宋遼金元時期,漢人周邊的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人民也逐漸形成了飲茶的習俗。最遲至15世紀時,茶葉已較大量地傳入中、西亞地區(qū)了。17世紀以后,歐洲人將茶葉作為飲品原料大量地從中國進口。中國茶向西傳播的歷史雖然大體能夠勾勒出脈絡,但15世紀以前茶葉在西域以西地區(qū)的流傳情況還缺乏明確的證據(jù),只模糊地知道,波斯、阿拉伯人接觸茶葉的時間是很早的,但飲茶習慣的形成則要晚得多。本文將利用中古時代波斯、阿拉伯文文獻,同時結合漢文史料記載,考察中國茶在波斯、阿拉伯地區(qū)的早期(10—15世紀)傳播歷史,兼論契丹、吐蕃和蒙古人在茶葉西傳過程中所起的媒介作用。

一、關于中國茶的最早記載

目前已知波斯、阿拉伯史料關于中國茶的最早記載是9世紀成書的阿拉伯文文獻《中國印度見聞錄》(Akhba?r al-?īn wa al-Hind):

國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國的鹽稅以及泡開水喝的一種干草稅。在各個城市里,這種干草葉售價都很高,中國人稱這種草葉叫“茶”(sa?kh)。此種干草葉比苜蓿的葉子還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開水沖喝,治百病。〔人頭稅、〕鹽稅和這種植物稅就是國王的全部財富。

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這條記載僅能代表穆斯林旅行家蘇萊曼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并不能證明當時茶已經(jīng)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地區(qū)。其中記載的“茶”的名稱sa?kh,語源不明。

除了這條文獻外,長期以來為學者所知曉的就只有10—11世紀波斯大學者比魯尼(Abū Rayh?a?n Muh?ammad b. Ah?mad Bīrūnī)關于中國茶的記載了。20世紀初歐美東方學家引用他的記載時,多利用德國文獻學家克倫科(F. Krenkow)編輯的比魯尼《中國見聞錄》(Nubadh fī Akhba?r al-?īn),其中將中國茶稱作ja?。我國黃時鑒先生后將此“ja?”與藏語“茶”的讀音ja聯(lián)系起來,嘗試構擬藏語ja > 阿拉伯語ja?的假設,同時指出亦有語言學家認為阿拉伯語的“茶”是從波斯語借入的。筆者認為,比魯尼筆下的ja?并非阿拉伯語,而是用阿拉伯文書寫的波斯語cha?。比魯尼的著作雖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但他本人卻是波斯人,因此他對兩種語言都十分精通。由于阿拉伯文中沒有ch這個字母,會經(jīng)常把波斯文ch寫成j。因此,比魯尼用阿拉伯文記載的ja?,完全等同于波斯語的cha?。

20世紀后期,隨著西方學者對波斯、阿拉伯文文獻研究的不斷深入,比魯尼的集大成著作《醫(yī)藥書》(Kita?b al-?aydana)被整理刊布出來,其中有一條專門的詞條對中國茶作了介紹,在這里“茶”被清楚地寫作cha?。

茶(cha?),大食人用阿拉伯語讀作?a?。這是一種生長在中國(al-?īn)的植物。

〔據(jù)說茶是漢語詞匯,指生長在當?shù)馗吆0蔚貐^(qū)的一種草本,在契丹(Khat?a?,即北中國)和泥婆羅(Nipa?l,即尼泊爾)也有種植。根據(jù)顏色的不同,茶可分為:白茶、綠茶、紫茶、灰茶和黑茶。白茶是最上等的,它的葉片細長而芳香,比其他所有種類都更有益于人體,白茶極為珍稀而難得。其次是綠茶、紫茶、灰茶和黑茶各種。〕

人們烹煮茶葉,曬干后貯存于方罐中。需要的時候放入熱水中制成舍里八(sharbat)飲用。舍里八還是一種藥物,但沒有藥物的害處,很有益處。它可以當水喝,但猶擅解酒。因此它被販運到了吐蕃,因為當?shù)厝擞行锞频牧晳T,沒有哪種藥比茶更能解酒了。那些販運茶葉到吐蕃之地的人,只愿意用麝香來交換。

《中國見聞錄》(Akhba?r al-?īn)一書記載,〔30包茶葉價值1迪拉姆(dirham),其味甜而酸。煮沸后,酸味就沒有了?!巢枞~比紅豆草細長,味道也更佳,但有一點苦。當把它煮沸后,苦味就出來了。茶葉在鮮嫩的時候放在一起搓揉、搗碎。放入熱水中,空腹喝下,能夠降火清血。

有人去過中國出產(chǎn)茶葉的地方,說那個國家的君王住在揚州(Yanjū)城,城中有大河穿過,如報達(今譯巴格達)城中的底格里斯河一般。河兩岸遍布酒坊、燒窯和店鋪。人們聚在那里喝茶,就像在印度人們在特定的地方飲食大麻一樣?!材抢锏膰跏杖∪祟^稅,〕人民禁止買賣茶葉,因為茶〔和酒〕皆歸國王所有。他們的法律規(guī)定茶葉為專營,若有人未得國王許可販賣鹽或茶,就會以盜賊論處,而在那里盜賊會被處死,他的肉要被吃掉。

那些地方的稅款納入國庫,其利潤可比金、銀礦之所出。

《藥理學》(Qara?ba?dīn)記載說,茶是一種植物,出產(chǎn)自秦(中國)。在那里茶被制成圓餅,販運到周邊地區(qū)。這些藥學著作還記載了茶葉的起源:秦國的君主對一個侍臣發(fā)怒了,遂將他驅逐出城,趕到荒山中度日。侍臣〔感發(fā)高燒,〕臉色蒼白、身體虛弱。一日,他拖著虛弱之軀在山谷中跋涉,饑餓萬分。他見到的只有茶樹,便把茶葉吃了下去。過了一段時間,〔發(fā)燒痊愈了,〕他的健康狀況和臉色都有所改善。就這樣堅持下來,他的力氣增強了,臉色變好了。

君主的另一位近侍偶然經(jīng)過,看到了他身上發(fā)生的顯著變化,就向君主匯報了此事。君主對此甚感詫異,召回這位被流放的臣子來到御前。當君主看見他時,由于他展現(xiàn)出的巨大的變化,君主〔一時〕沒有認出他,直到問他的情況時,才認出是他?!簿骺吹剿或屩鹬耙粯咏】?,非常高興,便詢問他是如何康復的?!秤谑沁@位侍臣就講述了自己的奇遇,并介紹了茶葉的神奇特性。〔君主隨即下令查驗這些茶葉,〕醫(yī)師們用它來試驗,弄清了茶的益處,并開始用它制作藥物。

比魯尼的這條記載向我們展現(xiàn)了10—11世紀的波斯學者對中國茶的了解程度。比魯尼關于茶的知識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前人記載,二是源于他自己的見聞知識。很明顯,其記載后半部分的逸聞故事是引自前人著述,作者也標明了出處;而前半部分記載則更像是他自己的見聞知識。首先,他記載了茶葉的產(chǎn)地,除秦外,還有契丹和泥婆羅。比魯尼的時代,契丹已經(jīng)在中國北方建立了政權,如果這條記載抄本上沒有問題的話,那么可以知道當時中國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已然為波斯、阿拉伯地區(qū)所獲知。

此外,引文中關于吐蕃與中原王朝茶葉貿(mào)易的記述格外值得注意。這段描述反映的是宋朝與吐蕃之間茶馬貿(mào)易的情況。漢蕃之間的茶馬貿(mào)易自唐代就已經(jīng)開始,到了北宋時尤為興盛,吐蕃是宋朝實施茶馬貿(mào)易的主要對象。而波斯人比魯尼得聞這條信息的渠道頗含深意。根據(jù)漢文史料的記載,吐蕃諸部通過向宋朝進貢方物來換取茶葉,仔細檢看吐蕃諸部的貢物種類,便會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許多非吐蕃土產(chǎn)的域外之物。如熙寧十年(1077)西蕃邈川首領董氈向宋朝進貢珍珠、乳香、象牙、玉石、馬匹;元祐元年,董氈又貢乳香。珍珠、乳香、象牙、玉石,皆非吐蕃土產(chǎn),其中的乳香則是波斯、阿拉伯的特產(chǎn)香料,這說明吐蕃與波斯、阿拉伯地區(qū)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貿(mào)易往來。結合比魯尼記載的吐蕃信息,證實了兩地區(qū)間存在的交往交流。那么,波斯、阿拉伯的乳香如果能通過吐蕃進入中原漢地,那么理論上,漢地的茶葉也完全可能通過吐蕃傳入伊朗。

《宋會要輯稿》載:“光堯皇帝建炎三年(1129)三月七日,宰臣進呈張浚奏:大食國遣使進奉珠玉寶貝等物,已至熙州。上宣諭曰‘:大觀、宣和間,茶馬之政廢,川茶不以博馬,惟市珠玉。故馬政廢缺,武備不修,致胡虜亂華,危弱之甚。今若復捐數(shù)十萬緡貿(mào)易無用珠玉,曷若惜財以養(yǎng)戰(zhàn)士?宜以禮贈賄而謝遣之?!秉S時鑒對這段記載中北宋茶馬貿(mào)易的對象“大食國”是否指波斯、阿拉伯表示懷疑。筆者認同波斯、阿拉伯與宋朝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的可能性較低。從比魯尼的記載亦可看出,10—13世紀東西陸路交通阻隔,波斯、阿拉伯地區(qū)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了解,要超過對漢族政權的了解。比魯尼關于“中國茶”的記載表明,他掌握的契丹、吐蕃的知識是“新鮮”的,而對中原王朝情況的記載則全是抄襲前人的“舊事”。由此可見,這一時期中國茶知識的西傳,更多得力于漢族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貢獻。

在比魯尼的這條材料之后,茶在波斯、阿拉伯文獻中似乎又消失了,勞費爾對此感到十分困惑。但筆者認為,關于茶的記載一定是存在的,按照比魯尼所言,在他之前的阿拉伯醫(yī)學書籍就已經(jīng)記載了茶葉的功效了,這表明關于茶的記載不會少。那么這些記載無跡可尋的原因,會不會是因為波斯、阿拉伯人另有其他的稱謂來稱呼茶,致使我們沒有辨認出來呢?

二、茶在波斯、阿拉伯文獻中的別稱

12—13世紀波斯植物學家伊本·拜塔爾(Ibn al-Bayta?r)在他的《藥草志》中摘引10世紀末的伊本·盧德萬(Ibn Ru?va?n)的記載,介紹了一種名為sha?h-i Chīnī的藥物:

我們得到的這種藥,呈片狀,黑而且薄,是用某種植物的汁配制而成的。該藥似降溫劑,能治療發(fā)燒引起的頭痛和發(fā)炎腫塊。根據(jù)這種情況,人們常常將其研成粉劑,撒在病灶。

14世紀初波斯史學家拉施都丁(Rashīd al-Dīn Fa?l Alla?h Hamada?nī)在其《史集·忻都、信德與怯失迷兒史》(Ja?mi? al-Tava?rīkh: Ta?rīkh-i Hind va Sind va Kishmīr)中也提到此物:

在馬八兒地區(qū),由于空氣污濁,食物容易變質,人如果吃放了半天的飯,就會死亡。因此,人們把飯和sha?h-i Chīnī、大麥殼一起烹煮后食用。

同時代地理學家迪馬士基(Shams al-Dīn al-An?a?rī al-Dimas?hqī)的《陸地與海洋的奇跡》(Nukhbat alDahr fī ?Aja??ib al-Barr wa al-Ba?r)記載,在中國海域的一個島上,有大量的肉豆蔻、核桃、丁香、肉桂和sha?h ?īnī。sha?h ?īnī的葉片類似蔞葉,它的汁液類似爪哇香的汁液。

以上幾種文獻中出現(xiàn)的Sha?h-i Chīnī(波斯語)和Sha?h ?īnī(阿拉伯語)的字面意思都是“中國之王”,那么這是一種什么物質呢?前人學者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筆者在拉施都丁的農(nóng)學著作《跡象與生命》(āsa?r va A?ya??)“茶”詞條中,找到了線索。

關于茶樹的知識

按照我們這里的醫(yī)生〔的說法〕,它被稱作“中國之王”(shah-i KHLQ),蠻子話和契丹話稱之為“茶”(cha)。

它生長在蠻子——也就是秦(Chīn)的一些地方,在QM jū地區(qū)的所有山林荒野中也都生長。樹木大小與桃金娘樹相似,葉片形似石榴葉,但較之略小,全部為綠色。采摘茶樹葉片,將其放入鍋中以蒸汽焙炒,再放在太陽下曬干。如果能使它免于受潮的話,其功效可以保持好幾年。

茶葉作為商品被運至秦和契丹各地,〔那里〕人們飲茶甚多。茶是一種大宗貿(mào)易品,從茶葉貿(mào)易中可獲取豐厚利潤,但在忻都斯坦人們很少飲食。

在屬于契丹之地的秦州(Chīn chīū),有另外一種茶,其樹木更加高大,葉片也更大,只比橘樹的葉子略小,厚度則差不多。在那里按照租契的規(guī)定,〔承租者〕每年要向官府納稅。人們不能隨意出售茶葉。每人允許販運的茶葉數(shù)量,以及根據(jù)租契需要交納的茶葉數(shù)量,都有規(guī)定。

根據(jù)泡出的汁液的不同,茶葉可分為:御茶、中檔茶和普通茶。御茶是將麝香、樟腦及其他配料與茶葉混合在一塊壓制而成的,有專門的官員監(jiān)制。將茶葉用磨石碾碎,像〔碾磨〕海娜花(h?ana?)那樣,然后用篩子篩好,再用紙卷包裹起來,在上面蓋上官印,以繳納商稅(Tamgha?)。任何人不繳稅就不能販賣,違者獲罪。就這樣茶葉用紙包著被運往各地,它是一種大宗商品。它的口味和功效〔能一直保持〕。

有一種我們稱為“茶”的最早的茶(cha?y-i avvalīn),是一種野生的茶葉,那種茶也要繳稅。但生長在荒野上的茶無需租契,任人隨意采摘。

忽必烈合罕下令將茶樹運至契丹之地,栽種在花園中,茶樹長大后,任何想栽種茶樹的人皆可移植。茶樹不論在熱帶還是寒帶都能生長。合罕在汗八里附近的中都城種植茶樹,那里就屬寒帶。這種茶樹開黃色的花朵,大小如桃花,種子如鷹嘴豆般大,呈黃色。

栽種此樹,可通過播種、扦插和栽種幼苗的方法,每種皆能成活。用浴室排出的污水澆灌其根部,能使樹木快速、茁壯地成長。

在生長“晚茶”(cha?y-i a?kharīn)的地方,生活著能產(chǎn)麝香的麝鹿,它們以芳香的樹枝和草料為食,如甘松等。

這段記載第一句就指明,波斯醫(yī)生稱為sha?h-i Khita?y的東西,中國話稱為cha。這表明,茶除了音譯cha之外,還有另一個稱謂,叫作sha?h-i Khita?y,而這個sha?h-i Khita?y才是波斯人稱呼茶的更加常用的名字。sha?h-i khita?y字面意思也是“中國之王”,這顯然是一種意譯,反映出波斯人對中國茶的價值的總體評判。外來物品同時擁有音譯和意譯兩個名稱的現(xiàn)象很常見,例如在現(xiàn)代漢語中,“芝士”(cheese)和“奶酪”、“撲克”(poker)和“紙牌”都是這樣的命名邏輯。

無論是波斯語sha?h-i Chīnī和sha?h-i Khita?y,還是阿拉伯語sha?h ?īnī,其含義都是一樣的,所指的事物也應一致。且根據(jù)前文所引文獻對“中國之王”的描述,很像是一種茶葉的加工品。伊本·拜塔爾描述說,它是黑色的薄片,可以碾碎外敷,功效是清熱消炎。唐宋時期中國流行一種叫做蠟茶或蠟面茶的茶餅,是在茶葉中加入香料膏油后壓制成餅?!蹲C類本草》中記載了皮膚上生瘡,可以將蠟面茶研磨成粉末后外敷于瘡口的方子,與伊本·拜塔爾所述頗為契合。而《史集·忻都、信德與怯失迷兒史》和迪馬士基的描述皆指出“中國之王”在熱帶地區(qū)的應用,這與茶清熱降火的性質有關。

三、蒙元時期中國茶在波斯、阿拉伯地區(qū)的流傳

波斯農(nóng)書《跡象與生命》中關于茶的記載代表了蒙元時代波斯、阿拉伯人對中國茶知識最全面的了解。其記載主要包含五方面內(nèi)容:

第一,該書首次將茶的音譯和意譯兩種稱謂聯(lián)系起來,把新舊名稱作了勘同。

第二,該書首次較詳細地記錄了茶葉在中國的產(chǎn)地:蠻子田地(南中國)的QM Jīū和契丹之地(北中國)的Chīn Jīū。

QM Jīū,從對音上判斷,可與“甘州”“劍州”和“贛州”(kam t?i?u)對應。但從產(chǎn)茶角度來看,甘州可以被排除,劍州和贛州皆在元代產(chǎn)茶區(qū)內(nèi);但拉施都丁指出此地屬于蠻子田地,那么劍州就也應被排除,因為劍州地處四川,元時屬于漢地,即拉施都丁所說的契丹之地,而不在蠻子地區(qū)內(nèi)。因此,只有贛州較為符合。

若從元朝茶葉生產(chǎn)的實際情況來看,QM Jīū也有可能指的是建州(ki?n t?i?u),只是在對音方面,不太契合。建州是唐代的地名,元時稱建寧路。波斯語文獻記錄中國地名時,常常只取第一個字,再加上一個“州”字,所以將“建寧”簡稱作“建州”亦為合理。此地自唐代至元代,一直是中國最著名的茶葉產(chǎn)區(qū),當?shù)厮a(chǎn)茶葉有“建茶”之稱,也是朝廷指定的主要貢茶品種。元朝在此設有“建寧北苑武夷茶場提舉所”,“掌歲貢茶芽”。

Chīn chīū,王一丹教授認為是“秦州”,秦州元代屬陜西省,宋代在此設榷茶司,明代設茶馬司,控制對西番的茶葉貿(mào)易。川陜一帶出產(chǎn)的川茶可由秦州販運至西番,可能就是Chīn chīū之所指。

第三,該書詳細記載了元代的茶法。拉施都丁對茶場租契、憑引買賣、貢茶、“官印筒袋關防”包裝等細節(jié)作了細致的描述,與元代的茶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四,該書記載了忽必烈汗下令在汗八里附近的中都栽種茶樹一事。中都,是指營建元大都以前的舊中都,即過去的金中都。蒙古人占領金中都后,改稱其為“燕京”;忽必烈即位后,于中統(tǒng)五年(1264)又將“燕京”改為“中都”,并在中都附近大力營造新城,即后來的元大都(汗八里)。而忽必烈下令在汗八里附近栽種茶樹一事,就發(fā)生在營建元大都之際。此事在《史集》中也有記載,說忽必烈下令修建元大都之際,“從每個地方運來了各式各樣的果樹,栽植到了該地的花園和瓜園中”。同時代的馬可·波羅也證明了此事之真實,他的行紀記載說“:此處有一山,百步之高、方圓逾一哩。山上植滿美樹,皆不落葉,四季常青,冬夏皆有果實,芳草鮮美。當偉大君主聽聞某地有佳木,便命人將其連根帶土一同掘出,驅大象負載運來,栽植于山上。不論樹之大小,皆如是移植。由此一來,那里便聚集了世間最美的樹木?!睈蹱柹?Thomas T. Allsen)指出,蒙古人視樹木為新生和長壽的象征,因此蒙古統(tǒng)治者們都很重視植樹事業(yè)。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汗國的合贊汗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他曾下令將伊朗各地的植物移植到他的都城貼必力思(Tabrīz,今譯大不里士)去,此事也同樣記錄在了《史集》中。忽必烈和合贊高度相似性的舉動,不能不令人感到合贊汗是受到了忽必烈的影響。而拉施都丁在這一事件中,恐怕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很可能是從漢地過去的孛羅丞相那里了解到忽必烈的這一政策,進而向合贊汗建議也這樣做。至少拉施都丁對合贊汗這項命令一定是大力支持的,甚至移植樹苗的具體工作也是由他負責實施的。因為他對農(nóng)學、植物學的濃厚興趣使他不可能不對這樣的工作抱有熱情——他在自己的拉施特鎮(zhèn)上開展植物栽培的舉動就證明了這一點。正是拉施都丁對此事的認可和推崇,使他在自己的兩部著作中多次記載了元朝和伊利汗國的植物移植行動。

第五,該書描述了茶樹的培育方法。王一丹認為,拉施都丁關注到了茶在中國的情況,但沒有告訴讀者伊朗是否成功繁育了茶樹,以及波斯人是否習得了制茶的工藝。筆者認為,波斯人當時應該尚未學習制茶,因為制茶工藝與飲茶風氣相輔相成,飲茶風氣未形成時,制茶也沒有存在的理由。但在當時,茶的藥用價值已為伊朗人所熟知,對于熱衷醫(yī)學事業(yè)的拉施都丁來說,在他自己的試驗田中培育茶樹是非常有可能的。拉施都丁在介紹茶樹栽培法時,特別提到用浴室污水澆灌可助其成長。這種方法不像是來自中國。中國的各種農(nóng)書中,皆未提到過這種方法,在中國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便溺蠶沙類肥料進行施肥。而利用浴室污水增肥的手段,更像是擁有發(fā)達的浴室體系的波斯人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由此可以推斷,茶樹在伊朗是得到了栽種實踐的。

在知道sha?h-i Chīnī/sha?h ?īnī就是茶葉之后,再來翻檢有關它的記載,便能很快找到蒙元時代中國茶在西方傳播的蹤跡?!独┨貢偶?Muka?taba?t-i Rashīdī)中收錄了一封忻都的滅里·阿老丁寄給拉施都丁的信,信中除表達對拉施都丁的問候之外,還附上了一份禮品清單,言明這些禮品將通過巴士拉的商人送給拉施都丁。在這份禮品清單中,羅列了各種類型豐富的物品,包括織物、寶石、香料、動物、珍饈、器物以及建筑材料。其中就有大量來自中國的特產(chǎn),包括20曼的茶葉(sha?h ?īnī)。而在阿拉伯半島的也門,1304年拉蘇勒王朝曾向馬穆魯克贈送了一批禮物,其中有中國的麝香、錦緞、瓷器以及茶葉(sha?h ?īnī)。

梅維恒(Victor H. Mair)、郝也麟所著《茶的世界史》,是關于中國茶的世界傳播史的新作,其中第12章“征服新世界”是對茶葉在伊斯蘭世界傳播的論述。其中對于蒙古西征軍最早為伊斯蘭世界帶去了喝茶習俗的觀點,持懷疑態(tài)度。諸多材料都反映出一個史實,即茶早期傳入伊朗時可能是作為一種藥物而非飲品。一方面,中古時期能夠運送到伊朗地區(qū)的茶葉數(shù)量想必不會太多,因而不可能供飲茶所用;另一方面,相較于苦澀的口味,茶葉的治病功效顯然更能受到異域人民的歡迎。因此,傳到伊朗的中國茶最早被那里的醫(yī)生、藥學家所關注和了解??梢哉f直到蒙元時代,茶葉的醫(yī)藥效用都是它在波斯、阿拉伯地區(qū)的最主要用途。

可以看到,蒙元時期波斯、阿拉伯文獻中關于中國茶的記載多了起來,這無疑要歸功于蒙古西征帶來的東西交通的暢通。盡管西征時的蒙古人還沒有飲茶習俗,但其構建起的“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為中國與波斯、阿拉伯地區(qū)的物質交流、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最佳的通道。茶葉作為古代中國最有特色、流行時間最長的特產(chǎn)之一,沒有理由默默無聞甚至銷聲匿跡。9世紀沉沒的阿拉伯黑石號商船上發(fā)現(xiàn)的寫有“茶盞子”長沙窯瓷碗,就反映出中國茶文化向海外無意識地輸出。相信隨著新材料的不斷被發(fā)現(xiàn),茶葉在伊斯蘭世界早期的傳播歷史會越來越清晰。

來源:“西北大學伊朗研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401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0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