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整套茶具圖片

找到約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第四屆深圳國際茶器原創(chuàng)設計大賽茶具展示(下)

  紫 砂

  “一品清廉”  

  制作人:范勤芳

  設計人:徐元明

  作品介紹:“蓮”諧音“廉”,表示廉潔之風骨,蓮花有“清正廉潔”之寓意,民間多用一莖蓮花象征“一品清廉”,此壺所承載的寓情和寓意順應時代,別具一格。

  紫 砂

  “靜 照”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雷罡

  作品介紹: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里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樂,信可樂也。”尋美之跡,傳達自然景觀,取之“靜照”,此為由然而生系列之一。

  紫 砂

  “鐘靈毓秀”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顧學中

  作品介紹:該作品以一塊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為創(chuàng)作素材,匯聚了自然之元氣,通達之胸懷,若能擁此壺入懷,生活便如“雨過竹風清,云開山頂霧”一般靈動與凈明。大湖石為壺鈕,鈍拙劣其形,沉穩(wěn)如山岳,能納千峰之秀,壺底一秀竹穿透石縫,胥出自然,凝聚天地間的靈氣,竹與石的畫面形成了一幅山川秀美的畫卷。底槽清,全手工制作。

  紫 砂

  “劉海戲金蟾”

  

  制作人:黃麗萍

  設計人:耿浩

  作品介紹:釆用紅青鋪砂泥、鍛泥、青灰泥創(chuàng)作而成。劉海神情怡然,左手金蟾,右手反背,腰系銅錢,腳踩祥云,俯身嘻笑。雕塑立體感強,人物形象逼真。作品寓意美好:招財納福,幸福美滿。

  紫 砂

  “鉆石套壺”

  

  制作人、設計人:婁艷芳

  作品介紹:泥料為陳腐老紫茄泥。整套壺以鉆石切割工藝為創(chuàng)作理念,一套四壺皆為在傳統(tǒng)器型美人肩,半月,一粒珠的基礎(chǔ)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使用錦囊器的制作手法在壺身上做出陰陽線性。在壺身上鋪有兩道段泥砂顆粒點綴,使得壺蓋與壺身相得益彰。

  紫 砂

  “雄 風”

  

  制作人、設計人:唐朝軍

  作品介紹:此壺是以古代青銅器為原形演變而成,壺身為光素圓形器,壺底和壺身街接處裝飾一線條。壺底為鐘形底,飾有回紋。壺嘴是渾四方直形嘴,整體裝飾成龍嘴型。把為渾四方如意形。蓋微拱。壺的以古代帝王調(diào)兵用的虎符為原型捏造。整體壺形穩(wěn)重,霸氣。

  紫 砂

  “明蘊凝香”

  

  制作人、設計人:周俊智 曹競方

  作品介紹:“明蘊凝香”組壺,壺身運用了傳統(tǒng)的泥片相接成型工藝技術(shù),造型上充滿張力,比例寬裕,構(gòu)件壯碩飽滿,整體線條走勢渾厚且自然暢達。將明式家具翹頭案運用到此外觀設計中,富于此組壺流動的美妙韻律。

  銀茶具套裝

  “吉祥如意”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韓愛麗

  單位:河北遵化市蟠龍金屬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作品介紹:此茶具套裝,一銀壺五瓷杯,由蟠龍工藝APEC國禮制作團隊和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師李劍平共同傾力打造。此作品首次將皇家金銀細工與骨質(zhì)瓷藝術(shù)聯(lián)袂融合,獻禮盛世,饗愛知音。

  作品以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為主題,壺,靈韻華美,杯,端莊典雅,匠心與氣韻兼具,實用與藝術(shù)皆備,是蟠龍工藝一款扛鼎力作。

  銀 壺

  “龍嘯天”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穆懷玉

  單位:河北遵化市蟠龍金屬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作品簡介:此壺菊苞摘鈕,壓蓋設計,彎嘴微揚,身筒較高,沉穩(wěn)如山,剛勁古雅,恢弘大氣。壺身以高浮雕技法鏨刻海中游龍,龍頭高高昂起,眼望云霄,氣勢磅礴,縱身欲飛,似龍吟在耳,聲達天際。觀此壺,可謂“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p>

  高浮雕鏨是皇家金銀細工技藝中的高工藝手法,通過不同臺、采、落處理,厘清結(jié)構(gòu),分出不同部位的層次,以體現(xiàn)出翻轉(zhuǎn)折疊的藝術(shù)魅力,使器物呈現(xiàn)立體浮雕效果。此壺高浮雕鏨刻將祥云的高低錯落、金龍的虬曲翻轉(zhuǎn)處理得極為精妙,立體感強,栩栩如生。摘鈕、壺嘴處亦鍍金點綴,使得整個畫面金光銀輝交映,相得益彰。

  仿古足銀一體壺

  “世外人家”

  

  制作人、設計人:李金銘

  單位:云南大理鶴慶縣新華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

  作品介紹:此作品由非遺傳承人李金銘選用上好99足銀純手工打造而成,壺身采用了新華村特有的“一張打”技術(shù)打造而出,沒有經(jīng)過任何焊接。

  壺身布滿手工錘印痕跡,簡潔但不簡單的錘印讓茶壺看著更加古樸而富有靈魂。錘印下部分更加緊湊,上下對比也讓茶壺更加富有美感。

  壺身背面用手工鏨花技術(shù)雕刻有世外人家圖案,預示著茶人之志,就像陸羽在《茶經(jīng)》中所寫“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圖案雖為平面雕刻,但緊密相結(jié)、錯落有致,較之浮雕效果更顯李金銘的高超鏨刻技藝。

  壺蓋經(jīng)過鎏銅工藝處理,和壺身的仿古色對比,讓茶壺更具觀賞價值。壺蓋旁邊雕刻祥云圖案,中間鑲嵌麒麟造型壺摘,預示“麒麟祥瑞”之意。

  銅 器

  “銅爐火焰”

  

  制作人、設計人:王玉革

  單位:銅器時代

  作品介紹:匠心源于生活,我們必須賦予銅器的靈魂,讓其在生活中體現(xiàn)價值。

第四屆深圳國際茶器原創(chuàng)設計大賽茶具展示(上)

  器具精潔,

  茶為之生色。

  小小的器物,

  蘊含著茶人對生活的理解,

  是茶人向往的靜心之處。

  靈心勝造物,

  妙手奪天工。

  品匠心之精髓,

  賞茶器美學之風采。

  2019年12月12日,第四屆深圳國際茶器原創(chuàng)設計大賽在深圳會展中心6號館舉行。來自設計行業(yè)、陶瓷行業(yè)、紫砂行業(yè)、權(quán)威機構(gòu)等數(shù)十位專家老師組成評審團,以器具的創(chuàng)新、美觀、實用性為審評標準,評出全場最優(yōu)作品。

  此次大賽由中國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主辦,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yè)有限公司承辦。  

  活動結(jié)束后,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計劃的展示。但也為獲獎作品提供了精心設計拍攝的時間。今天小編就把獲獎作品的“藝術(shù)照”匯聚起來,供各位茶友欣賞。

  建 窯

  “五 ?!?/p>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倪秉霞

  單位:福建武夷山市倪家莊文化產(chǎn)業(yè)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茶趣——五福,五福的“?!笔歉=ǖ母#皦亍蓖ā案!?。全套作品由建盞兔毫釉窯變燒制而成,由一把茶壺、一個茶托、一個公道杯、兩個茶杯組合而成。

  “五?!钡牡谝桓J恰伴L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

  建 窯

  “柴燒銀兔毫賞瓶”

  

  制作人、設計人:謝宗偉

  單位:福建南平市茶宗盞建盞陶瓷工作室

  作品介紹:建窯建盞在中國陶瓷地位很高,在宋代輝煌,明朝斷代。此作品為高規(guī)格的賞瓶,自然柴燒窯變銀兔毫紋。遵循古法宋式龍窯柴燒,實屬難得。

  太一柴窯

  “粉青釉茶器套組”

  

  圖片描述

  

  制作人:張娟

  設計人:方正

  單位:太一窯·瓷生活美學

  作品介紹:“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為青色釉中最佳色調(diào)之一。太一窯傳承雍正官窯,燒制出的粉青釉蒼翠溫潤,與玉質(zhì)之瑩潤如脂殊無二致。

  陶 瓷

  “柴燒金套組”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何志標 何志平

  作品介紹:本作品以福建泉州德化高白泥為瓷胎,采用柴燒方式用1350度高溫燒制而成。此種制作形式將陶藝設計與自然天成的釉面完美融合,白瓷胎的細膩與柴燒的樸拙、陶瓷表面的金色質(zhì)感與隨機的火痕形成有機統(tǒng)一。符合現(xiàn)代人追求自我、彰顯個性的心理。作品將唯美融入生活之中,表達出與友人分享美好時刻的情誼。

  陶 瓷

  “郎紅茶器套組”

  

  圖片描述

  

  制作人:劉曙昌

  設計人:蔣麗媛

  單位:獨一窯

  作品介紹:郎紅釉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之一,其釉色瑩澈濃艷,如同附著在陶瓷坯體上的紅寶石,明亮卻不刺目。

  貢品郎紅“脫口以雪頂為佳,流釉以牛毛絲為妙,不過足以雞翅紋為尊”,三者缺一不可。

  整套郎紅茶器套組均為撇口杯,口略往外撇,在使用過程中不易燙手,肚子略外鼓,較利于茶葉的悶泡。茶湯入口的圓潤度,聚香和聚味的效果較好。

  龍泉青瓷

  “紅葉題詩”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謝良旺

  單位:土人齋

  作品介紹:作品靈感來源于馬未都先生藏品《紅葉題詩盤》。該作品屬青瓷窯變,釉面近看似青,遠觀若紫。青釉為底,以鐵發(fā)色,“紫氣東來,瑤池西望,翩翩青鳥庭前降”。

  該釉既滿足了龍泉窯石灰堿釉乳濁、酥面的特征,又在釉色上做出相應變化,符合現(xiàn)代的審美意識,是體現(xiàn)作者個人風格的集大成作品。

  紫 砂

  “福祿生香”

  

  制作人、設計人:范程明

  作品介紹:此壺是泥與器的結(jié)合,是線與形的共鳴。作品的每一個角度都棱闊分明,每一處銜接都俊朗有力。觀縱向,皆呈四方棱形觀橫面,均不離方器本質(zhì)。線條在器物空間里隨性呼吸,自在輪回。

  紫 砂

  “境隨心轉(zhuǎn)”

  

  圖片描述  

  制作人、設計人:范建榮

  作品介紹:作品運用變幻筋紋線條的裝飾手法,線條由壺底向壺蓋延伸,通體而流暢,上下圓弧構(gòu)成虛實對照,表現(xiàn)出以柔克剛的哲理性,飽滿挺拔,S型線條為整器增添了動感,每條曲線都有自己的方向,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耐人尋味。

  佛語:相由心生,境由心轉(zhuǎn),心系諸佛,珠可助道。意思是一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及境遇會隨著心境的轉(zhuǎn)變而轉(zhuǎn)變,是積極、進取、奮發(fā)的表現(xiàn)。

“有閑來滴茶”

我是一個潮州人。

這個地域有著一些標簽,有褒有貶,但我自查,這些標簽我多數(shù)是不符合的。唯有一點,是我作為一個潮州人做得最為專業(yè)的,那就是喝茶。

網(wǎng)上有過一些圖片,關(guān)于潮州人愛喝茶的程度,比如:跑馬拉松,選手跑步經(jīng)過的地方竟有工夫茶招待,堵車中,潮州人的車里改裝出悠閑的工夫茶茶位,諸如此類,隨時隨地有那么一套工夫茶具傍身,就可以無懼世事變遷,不知老之將至。


潮州人的便攜式工夫茶具

這些圖片和段子,可以說并不夸張,是我本人。

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沖茶??崭购炔韬鹊轿甘彻芊戳?,但我還是離不開它。白開水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難忍受的東西。出差時我也帶著便攜式工夫茶具。有時我在外地鄉(xiāng)村,看到村民們閑聚村頭,三三兩兩聊得很開心,但我還是覺得少了點什么。我旁觀駐足,細看,他們?nèi)钡?,就是一套茶具。我就很想把我袋子里的簡易版茶具拿出來請他們喝茶。我就想對他們說,沒有喝茶的閑聚是沒有靈魂的。沒有茶的生活也總像是臨時的。

喝茶對我來說是童子功。小時候我奶奶在每天上午就開始沖工夫茶。她收拾好廚房、買好菜,然后就到了主婦的工夫茶時間,給主婦工作做個標點符號,創(chuàng)造一個停頓的節(jié)奏。

現(xiàn)如今,我也到了接近當年我奶奶那樣的年紀了,我跟我奶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開始工作之前,必須先把茶具擺好,把水煮上。當茶葉從罐子里拿出來放到蓋碗中,那個時刻,甚至不需要喝到茶,我已經(jīng)感到了幸福和穩(wěn)定。

我奶奶沖了茶之后,還有一個在我當時看來很不理解的行為,就是特意端起其中一杯,推開隔壁鄰居家門,請鄰居的老嬸嬸喝一杯。

大家知道的,我們潮州的工夫茶很小一杯,別說端著走,就連坐著拿起來喝,對一些人都會有難度,因為確實太小杯了,容易燙手。再說了,這么一口茶,別人會缺這么一杯茶么?還值得專門送過去?


家里的工夫茶具

當然不缺,在我奶奶或老嬸給對方送去這杯茶的時候,說不定對方也正沖了茶。所以這杯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這樣的心意。

直到現(xiàn)在長輩還是經(jīng)常會讓小孩給家里正忙碌的哪個家人端一杯茶去,這是吾鄉(xiāng)的一個禮儀,這種禮儀是由孩子來替長輩實施。以前讀杜甫的詩,“怡然敬父執(zhí),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驅(qū)兒羅酒漿”,我總在想,孩子們的這個行禮,到底是什么禮?如果在吾鄉(xiāng),想必就是端一杯茶的禮儀。

成年后我注意到,很多比較溫馨的家庭關(guān)系,會體現(xiàn)在這么一個細節(jié)中。如果有一個家庭成員在廚房忙碌,其他家庭成員沖茶的時候,肯定會把其中的一杯特意端到廚房里去,給忙碌的那個人喝。

我奶奶喝的茶,其實是很廉價的茶葉,那個年代的人喝不了好茶葉,但因為喝得多,喝上癮,她形成了喝濃茶的習慣。這一點,我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我知道不健康,但還是習慣喝濃茶,覺得淡的茶里面似乎含有水分,喝的時候有種沒有被滿足的難受。外地的朋友評價我喝的茶:看起來顏色像醬油,喝起來味道像中藥。

這種茶,在潮州話里,被稱為“燜茶飯”,意思是茶葉投到蓋碗中要非常滿,像燜米飯那樣。還有另一個很生動的說法,叫:水溜縫才能進。

燜茶飯只有工夫茶具才能做到。大家可以看到圖片上有工夫茶的形態(tài),一般就是一個蓋碗,外加三個或者四個小杯。這種茶具是潮州特有的,最大特點就是杯子非常小。

杯子小,就意味著要不斷地沖泡,也要不斷地洗杯,因此,喝茶的流程也會被極大地拉長。喝每杯茶的頻率也在極大地增加。

這其實是人為地使沖茶過程增加了難度。

但是,一件事稍有難度,會天然地成為一個凝聚力。坐在一起的人,某個程度上都在關(guān)注喝茶這件事,再陌生的人也能拉近距離,因為畢竟有件事可以一起做,不會干坐著大眼瞪小眼。

或者可以反過來說,這杯茶也能拉遠距離。因為有茶,這件類似于他者的事物存在,我們可以只聊聊眼前這杯茶,不必交淺言深,有違內(nèi)心。

大家可以想想啊,如果邀請別人來家里做客,有些什么說法?

我們所聽過的有:

有空來家里玩?!@顯得很抽象,怎么玩,玩啥?

有空來家里吃飯?!@顯得太正式,太隆重了。

還有電視劇《潛伏》里翠平是這么說的:“有空來家里炕上坐”——這又實在有點過分隨和、過分親切了。

還是吾鄉(xiāng)的邀請最為得體和輕松:“有閑來滴茶”——“有空來家里喝茶”。它顯得散淡又具體,進可攻退可守。避免了很多尷尬,又避免了很多用力過猛。

我在不同的季節(jié)去了好幾次草原,住在不同的牧民家里。我慢慢地了解到,在他們的文化中,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能指”。

我還曾經(jīng)在新疆喀什開車去奧依塔克冰川的路上迷了路,只好走進一個維吾爾族人的家里問路。我很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個熱情的維吾爾族老漢,正坐在他家看不出顏色的地毯上,一個人獨斟獨飲,一邊喝茶,一邊聽著收音機,表情非常放松和享受。

那個時刻我意識到,愛茶的人遍布祖國每一個角落。

而我現(xiàn)在所生活的廣州,也愛喝茶。小說《三家巷》就是寫廣州本地的故事,那里面有些諺語就是跟茶有關(guān)的,比如形容一個人很開心,精神狀態(tài)很好,會說“好像喝過門官神的茶”。巴金在文章中寫:“廣州人每天總有大部分的時間消磨在茶館里面。許多人一天總要進三次茶館。在習慣上規(guī)定的飲茶時間內(nèi),每個茶樓都沒有空位?!?

粵語中不說“喝早茶”,而說“嘆早茶”,一個嘆字,盡顯享受。人們會用嘆世界表示享受生活,享福,還會說:你們就好啦,有退休金,朝朝嘆早茶。

我有個好朋友老王,她在老城區(qū)上班。她跟我說過一個奇觀,十年前,她每天上班是早晨的六七點,沿路要經(jīng)過老城市的茶樓,那些茶樓還沒有開門,但門口已經(jīng)有了不少等待著的老人家,這些老人覺少,醒得早,醒來后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到茶樓來喝茶。

有些老人家習慣一個人來嘆早茶,來的路上順路買份報紙,然后在固定座位坐下,點個“一盅兩件”,開始看報紙,一邊看報紙一邊嘆早茶,吃點心,直到把報紙縫里的廣告全看完了,這時,也到了中午了,正好離開。

當然,這些年,茶樓開門晚了,也很少看到有老人家那么早就等著到茶樓喝茶了,報紙也少了,所以在茶樓里看報紙的老人家也少見了。但是,茶樓里還是熱鬧極了,依然是坐滿了老人家。

只不過,廣州人的嘆早茶,根本不是喝茶,主要吃點心,腸粉,燒麥,金錢骨,鳳爪,叉燒包,蘿卜糕,牛肉球,馬拉糕……這些點心遠比那壺茶著名多了。至于那壺茶,在潮州人看來,茶味是非常淡的。

不管是維吾爾族老漢的老茶館,還是廣州人的茶樓,對于潮州人來說,都是沒必要的。因為潮州人本身就自帶茶館,每個潮州人自己就是一個茶館。

對潮州人來說,喝茶是不需要到茶館去的。也就是說,是不需要環(huán)境來配合的。一個人可以,多個人也可以。做菜之余可以,堵車時可以,跑馬拉松也可以。

有一次,我在順德的某個工地上,一片狼藉,水泥沙石預制板之中,只有一個工人。他在埋頭干活,在他旁邊,一些磚頭搭建了一張極簡易的矮桌,上面擺了一套工夫茶具。一個蓋碗,兩個杯子。我看到這套茶具就知道這是一個潮州人。工地上只有他一個人,一般的工夫茶具有三個杯子,但他只用兩個,仿佛自己與自己對飲,那個場景,有些寂寞,有些傷感。但反過來想,即便一個人,起碼也要用兩個杯子,這就是一個喝工夫茶的人最后的倔強。

我還有一個朋友,每天上班前,總是騎車到郊外運動一下,行囊里背上整套茶具包括小火爐,還有一小罐煤氣。然后找個地方喝上一泡再上班。

還有一個朋友,只是工薪階層,卻從二十年前就開始購置制茶的設備放在家里,每年春天,他就到鳳凰山的茶農(nóng)那里買一些曬完青的毛茶,自己回來焙。他只是因為太愛喝茶了,所以就發(fā)展出這樣的業(yè)余愛好。

喝茶對于吾鄉(xiāng)人們,是非常日常的事,哪怕是鄉(xiāng)下不識字的老農(nóng),在描述茶的滋味時,都會有很多心得,哪條茶好,哪條茶不好,每個人都有發(fā)言權(quán),甚至會使用很多微妙和雅致的用詞:

比如說某一種茶葉韻味很足,他們會說“有喉底”,如果香氣很濃烈,他們會說“這個香氣太霸道”,太苦的茶,他們會說“沖到了茶膽”,如果茶堿過多,喝了之后容易肚子餓,他們會說“這個茶太剝削”,如果是高山采的茶,他們也能敏感地喝出來,說“這條茶有山韻”。就是他們在日常中的語言。

我想,能夠描述出這些細微感受的族群,必定是非常敏感和細膩的。

而這種敏感和細膩,對于寫作者來說,極為重要。從這個角度看,這可能是喝茶與寫作之間,對我來說的某種聯(lián)系。

也許可以說這就是我的老家的祖輩們在我身上埋下的某種基因,某種微妙的能力。

幾年前我出版了一本跟老家有關(guān)的書《私城記》,在書里我寫了關(guān)于我在老家度過的童年。對過往的這些回溯,使我進一步地看到我的來路,我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過去。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想到了老家的一句諺語。這句諺語也跟茶有關(guān)。是說:“假勤快才去洗茶漬。”

因為每家每戶的工夫茶具都有很多的茶漬,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些茶漬是不需要洗掉的,把這些茶漬洗掉的人,不是真的勤勞,是花時間做了一件沒必要甚至掃興的事。

為什么這些茶漬不需要洗掉呢?因為它們就是過去的痕跡,是一些好的印記。

在我鄉(xiāng)的老人看來,這些茶漬是之前每泡茶所留下的積累,自帶芬芳,把每一泡茶的好處以某種形式疊加在一起。

梁啟超曾經(jīng)把這種茶漬累累的茶壺用來解釋“業(yè)”。說這些用得越舊的茶壺,茶漬越深,每次泡茶時,舊的茶就越是發(fā)揮作用。這些舊的茶漬,就是業(yè)。

所以,當我回首過去的時候,我也意識到,我的過去,就像這些茶漬一樣,依然在影響我的今天。一種活動推動以后的活動,今天是由過去決定的,但是,今天也會反過來影響過去,因為當我們反復咂摸過去,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會產(chǎn)生變化。這一切,就是業(yè)業(yè)相引,就是業(yè)力不滅。

茶漬以它極為具體的形式,借助鄉(xiāng)諺,向我傳達了這樣一個真理。

工夫茶具,有很精致奇巧的形制,但是,最讓我感動的是,這么精致的茶具,它在民間,總是茶漬累累,它從不高高在上,它總是出現(xiàn)在鄉(xiāng)野,在工地,在車上,在船上,在主婦忙碌的家務空隙,甚至在繁忙的廚房間。詩詞大家顧隨常常引用一句西洋諺語:“我們需要更臟的手,我們需要更干凈的心?!备K的手,是什么都可以做的手,我們可以“做鞋泥里踏”,雙手在污泥中勞動,但心要干凈。我鄉(xiāng)喝著工夫茶的鄉(xiāng)親們,往往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但這正是它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把澄澈甘洌的茶水,芬芳濃郁的茶香,跟質(zhì)樸粗糲的生活,無限地融會在一起。

來源:文匯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