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于丹有茶就是好時光

找到約25條結(jié)果 (用時 1.627 秒)

余秋雨、鄧時海、于丹…… 他們筆下的普洱美學語錄

喝茶,會讓我們的身體感受到愉悅之感。而閱讀,則可以充盈我們的生活,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能喝到好茶,閱讀到開卷有益的文章,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此篇推文里,我們收集了余秋雨、鄧時海、于丹、阮殿蓉、周渝、雷平陽等幾位老師關(guān)于普洱的精彩語錄,讓我們一起來慢慢品味他們妙筆生花之中的普洱美學吧。

01

余秋雨《極端之美·品鑒普洱茶》

按照正常的審美標準,漂亮的還是綠茶、烏龍茶、紅茶,不僅色、香、味都顯而易見,而且從制作到包裝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打理得美輪美奐。而普洱茶就像很多發(fā)酵產(chǎn)品,既然離不開微生物菌群,就很難“堅壁清野”、整潔亮麗。

從原始森林出發(fā)的每一步,它都離不開草葉紛亂、林木雜陳、蟲飛禽行、踏泥揚塵、老箕舊簍、粗手粗腳的魯莽遭遇,正符合現(xiàn)在常說的“野蠻生長”。直到最后壓制茶餅時,也不能為了脫凈蠻氣而一味選用上等嫩芽,因為過于綿密不利于發(fā)酵轉(zhuǎn)化,而必須反過來用普通的“粗枝大葉”構(gòu)成一個有梗有隙的支撐形骨架,營造出原生態(tài)的發(fā)酵空間。這看上去,仍然是一種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習性。

但是,漫長的時間也能讓美學展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綠茶只能淺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練一點的烏龍茶和紅茶也只能神氣地挺立三年,便頹然神傷。這時,反倒是看上去蓬頭垢面的普洱茶越來越光鮮。原來讓人擔心的不潔不凈,經(jīng)過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轉(zhuǎn)化、分泌、釋放,反而變成了大潔大凈。

你看清代宮廷倉庫里存茶的那個角落,當年各地上貢的繁多茶品都已化為齏粉,淪為塵土,不可收拾,唯獨普洱茶,雖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煥發(fā)。二○○七年春天從北京故宮回歸普洱的那個光緒年間出品的“萬壽龍團貢茶”,很多人都見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

這就是賴到最后才登場的“微生物美學”,一登場,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終于翻案。這就是隱潛于萬象深處的“大自然美學”,一展露,連人類也成了其間一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

02

鄧時?!镀斩琛?/p>

越陳越香是形容普洱茶最切題的一句名言,美普洱茶和美酒一樣,都必須要有一段漫長的陳化時間,尤其是普洱茶更有“祖父做茶孫子賣”的美譽。

陳化韻味的美在哪里?陳韻是歷史最具體的指標,“人生從歷史走過來的,也將從歷史走了出去”。歷史是生命的積累,是時間的融匯。歷史為人類編織出感情的力量。

陳韻就像音樂中的鼓聲,深深震撼著人類的心臟。陳韻給予人類由震撼而產(chǎn)生珍惜,并轉(zhuǎn)為美感,且越是古老的美感越美。普洱茶的陳韻給予品茗者的震撼是越陳越香(香,從廣義為美),陳韻已變?yōu)槿祟惸拿栏?,幾乎已成了天生具來的本能?/p>

03

周渝(臺灣紫藤廬主人)

老茶并不是隨便給上了年紀的茶的稱呼,如果用女子來比喻老茶,一定不是曲線畢露的,應該是舊時代含蓄的美人,素衣素顏,卻自有古雅的美。

老茶的咖啡因會轉(zhuǎn)化掉,沒那么刺激。轉(zhuǎn)化出藥性后,深具疏通經(jīng)絡及調(diào)和身體的功能。當年出的茶不會都賣掉,每年都留一點,存啊存啊,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喝一點。這個做法廣東和香港都有,為了調(diào)和不通暢,中國人對養(yǎng)生的追求促使老茶保留了下來。

好茶都有茶氣,不止老茶。但是新茶的香是天然之美,老茶比較能往下沉,從聞香到入口,你大概能知道,芳香會去你身體不舒服的地方。凍頂對于我,立竿見影,哪里不舒服,從聞香開始,沒有別的香可以和老茶相比。

04

于丹《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而在中國人的生活里,喝茶未必有固定時間,只要有一份足夠的從容,能慢慢感受那種溫潤如何在寒氣中沁暖我們的肺腑。喝陳年熟普洱尤其如此,需要耐心慢慢將它喚醒。

曾經(jīng)看過泡茶的高手,將紫砂小壺用滾水一點一點地燙開,再往滾燙、干燥的壺腔中,放入八十年的陳年熟普。然后,蓋上壺蓋,繼續(xù)用滾水澆在壺身上。壺內(nèi)是干燥的,滴水不入。這樣一直澆著,持續(xù)很長時間,因為老茶在歲月中沉睡得太久,需要慢慢喚醒。

世事煩擾,今天的人們,日子過得大都不太從容。睡到自然醒也是一件賞心樂事,可惜工作日的早晨,我們大多是被鬧鐘驚醒的。驚醒的人,心會轟隆隆跳得很急,怔怔然不很安穩(wěn)。

同樣的道理,如果用一壺滾燙的沸水直接澆在老茶上,一下子驚醒的老茶也會心悸神慌。

用滾水澆在壺身上,用紫砂傳導的熱度去烘焙它,過十幾分鐘,輕輕揭開蓋子,你會發(fā)現(xiàn),茶上沒有一絲水漬,而茶香撲鼻而來。那就是歲月醇厚的味道。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收藏古董,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玩賞字畫,那么,我們?nèi)绾文苡|摸歲月的痕跡呢?所幸的是,我們還有一泡老茶。一泡老茶的蘇醒過程,能讓我們自知:茶有不忍驚動時,人也會有一些心事不忍觸碰;當我們能從容地喝一壺茶時,也許就能夠從容理順煩雜心事了。

05

雷平陽《天上攸樂》

在一次次面對難以馴化的魔力時,我們的祖先在迷惘之后,形成了共識:神奇的植物之上,都附有神靈或精靈。

有的魔力,已被人類所認識,但還繼續(xù)困擾著其他生靈——比如,在西雙版納地區(qū)被人們稱為“餓葉”的茶葉,人們最先視其為始祖或通向祖先之魂的載體,可隨著宗教史、心靈史和文化史的艱辛演變,它逐漸地變成了祭品、藥品、貢品、飲品和商品,僅存的“魔力”,是它那溝通靈與肉的功能,從而仍被人們視為世俗生活中美的極致,是一種可以食用的宗教。

然而,當人類在體認茶葉所歷經(jīng)的幾千年時光中,一個最基本的常識依然像迷一樣存在:除了人,孟加拉虎、野象、麋鹿、牛、馬……任何飛禽走獸,都對茶樹視而不見,從不食用。僅僅因為它是“餓葉”?我希望謎底就這么簡單。

06

阮殿蓉《陳年普洱茶:時間的重量》

越陳越香 ,是普洱茶最為獨特的風味與特色。這“陳”,不是老;這“香”,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香,它不僅僅屬于嗅覺,更多地屬于心靈;這樣的“香”,是高香,是有了境界的香,它是茶香、茶韻、茶氣的結(jié)合體。

不同的品質(zhì),不同的環(huán)境,不一樣的時間,造就的是獨特的滋味與韻味,這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彌漫同一種陳香的普洱茶,就像樹上,長不出同樣的兩片樹葉一樣。即使是同一片陳年普洱,將其泡飲,前后變化的萬千水性,品茗者品到的也是不同的滋味。

越陳越香還啟迪了人生。一個人,一個在人生里不虛度光陰的人,同樣是會越上年紀越有魅力的。我們的眼前,不乏儀態(tài)萬千,風情萬種,美妙無比的青春女孩,但我們的周遭,卻少了那些芳華過后,依然風韻十足的女人。一個老太太的美,勝過千百個妙齡女郎。這,恐怕就是為何陳年普洱名重天下的原因了。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余秋雨、鄧時海、于丹…… 他們筆下的普洱美學語錄

喝茶,會讓我們的身體感受到愉悅之感。而閱讀,則可以充盈我們的生活,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能喝到好茶,閱讀到開卷有益的文章,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此篇推文里,我們收集了余秋雨、鄧時海、于丹、阮殿蓉、周渝、雷平陽等幾位老師關(guān)于普洱的精彩語錄,讓我們一起來慢慢品味他們妙筆生花之中的普洱美學吧。

01

余秋雨《極端之美·品鑒普洱茶》

按照正常的審美標準,漂亮的還是綠茶、烏龍茶、紅茶,不僅色、香、味都顯而易見,而且從制作到包裝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打理得美輪美奐。而普洱茶就像很多發(fā)酵產(chǎn)品,既然離不開微生物菌群,就很難“堅壁清野”、整潔亮麗。

從原始森林出發(fā)的每一步,它都離不開草葉紛亂、林木雜陳、蟲飛禽行、踏泥揚塵、老箕舊簍、粗手粗腳的魯莽遭遇,正符合現(xiàn)在常說的“野蠻生長”。直到最后壓制茶餅時,也不能為了脫凈蠻氣而一味選用上等嫩芽,因為過于綿密不利于發(fā)酵轉(zhuǎn)化,而必須反過來用普通的“粗枝大葉”構(gòu)成一個有梗有隙的支撐形骨架,營造出原生態(tài)的發(fā)酵空間。這看上去,仍然是一種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習性。

但是,漫長的時間也能讓美學展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綠茶只能淺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練一點的烏龍茶和紅茶也只能神氣地挺立三年,便頹然神傷。這時,反倒是看上去蓬頭垢面的普洱茶越來越光鮮。原來讓人擔心的不潔不凈,經(jīng)過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轉(zhuǎn)化、分泌、釋放,反而變成了大潔大凈。

你看清代宮廷倉庫里存茶的那個角落,當年各地上貢的繁多茶品都已化為齏粉,淪為塵土,不可收拾,唯獨普洱茶,雖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煥發(fā)。二○○七年春天從北京故宮回歸普洱的那個光緒年間出品的“萬壽龍團貢茶”,很多人都見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

這就是賴到最后才登場的“微生物美學”,一登場,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終于翻案。這就是隱潛于萬象深處的“大自然美學”,一展露,連人類也成了其間一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

02

鄧時?!镀斩琛?/p>

越陳越香是形容普洱茶最切題的一句名言,美普洱茶和美酒一樣,都必須要有一段漫長的陳化時間,尤其是普洱茶更有“祖父做茶孫子賣”的美譽。

陳化韻味的美在哪里?陳韻是歷史最具體的指標,“人生從歷史走過來的,也將從歷史走了出去”。歷史是生命的積累,是時間的融匯。歷史為人類編織出感情的力量。

陳韻就像音樂中的鼓聲,深深震撼著人類的心臟。陳韻給予人類由震撼而產(chǎn)生珍惜,并轉(zhuǎn)為美感,且越是古老的美感越美。普洱茶的陳韻給予品茗者的震撼是越陳越香(香,從廣義為美),陳韻已變?yōu)槿祟惸拿栏校瑤缀跻殉闪颂焐邅淼谋灸堋?/p>

03

周渝(臺灣紫藤廬主人)

老茶并不是隨便給上了年紀的茶的稱呼,如果用女子來比喻老茶,一定不是曲線畢露的,應該是舊時代含蓄的美人,素衣素顏,卻自有古雅的美。

老茶的咖啡因會轉(zhuǎn)化掉,沒那么刺激。轉(zhuǎn)化出藥性后,深具疏通經(jīng)絡及調(diào)和身體的功能。當年出的茶不會都賣掉,每年都留一點,存啊存啊,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喝一點。這個做法廣東和香港都有,為了調(diào)和不通暢,中國人對養(yǎng)生的追求促使老茶保留了下來。

好茶都有茶氣,不止老茶。但是新茶的香是天然之美,老茶比較能往下沉,從聞香到入口,你大概能知道,芳香會去你身體不舒服的地方。凍頂對于我,立竿見影,哪里不舒服,從聞香開始,沒有別的香可以和老茶相比。

04

于丹《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而在中國人的生活里,喝茶未必有固定時間,只要有一份足夠的從容,能慢慢感受那種溫潤如何在寒氣中沁暖我們的肺腑。喝陳年熟普洱尤其如此,需要耐心慢慢將它喚醒。

曾經(jīng)看過泡茶的高手,將紫砂小壺用滾水一點一點地燙開,再往滾燙、干燥的壺腔中,放入八十年的陳年熟普。然后,蓋上壺蓋,繼續(xù)用滾水澆在壺身上。壺內(nèi)是干燥的,滴水不入。這樣一直澆著,持續(xù)很長時間,因為老茶在歲月中沉睡得太久,需要慢慢喚醒。

世事煩擾,今天的人們,日子過得大都不太從容。睡到自然醒也是一件賞心樂事,可惜工作日的早晨,我們大多是被鬧鐘驚醒的。驚醒的人,心會轟隆隆跳得很急,怔怔然不很安穩(wěn)。

同樣的道理,如果用一壺滾燙的沸水直接澆在老茶上,一下子驚醒的老茶也會心悸神慌。

用滾水澆在壺身上,用紫砂傳導的熱度去烘焙它,過十幾分鐘,輕輕揭開蓋子,你會發(fā)現(xiàn),茶上沒有一絲水漬,而茶香撲鼻而來。那就是歲月醇厚的味道。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收藏古董,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玩賞字畫,那么,我們?nèi)绾文苡|摸歲月的痕跡呢?所幸的是,我們還有一泡老茶。一泡老茶的蘇醒過程,能讓我們自知:茶有不忍驚動時,人也會有一些心事不忍觸碰;當我們能從容地喝一壺茶時,也許就能夠從容理順煩雜心事了。

05

雷平陽《天上攸樂》

在一次次面對難以馴化的魔力時,我們的祖先在迷惘之后,形成了共識:神奇的植物之上,都附有神靈或精靈。

有的魔力,已被人類所認識,但還繼續(xù)困擾著其他生靈——比如,在西雙版納地區(qū)被人們稱為“餓葉”的茶葉,人們最先視其為始祖或通向祖先之魂的載體,可隨著宗教史、心靈史和文化史的艱辛演變,它逐漸地變成了祭品、藥品、貢品、飲品和商品,僅存的“魔力”,是它那溝通靈與肉的功能,從而仍被人們視為世俗生活中美的極致,是一種可以食用的宗教。

然而,當人類在體認茶葉所歷經(jīng)的幾千年時光中,一個最基本的常識依然像迷一樣存在:除了人,孟加拉虎、野象、麋鹿、牛、馬……任何飛禽走獸,都對茶樹視而不見,從不食用。僅僅因為它是“餓葉”?我希望謎底就這么簡單。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從山間到人間

茶,人在草木間,冥冥中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于是,“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就開宗明義地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p>

茶,這一源于南方的瑞草嘉木,在幽寂的山野與我們不期而遇,然后進入我們的身體,進入熱鬧的人間。

從飲茶修仙說起

中華茶史的鴻蒙時代,總是交織著濃烈的神話色彩。

被國人奉為農(nóng)業(yè)與醫(yī)藥之祖的神農(nóng)氏,也是茶最初的發(fā)現(xiàn)者與利用者。他發(fā)現(xiàn)茶的經(jīng)歷充滿了傳奇:他在山林里遍嘗百草,親試藥性,不幸中毒。就在生命垂危時,茶無意中解了他的毒。傳說也好,偶然也好,茶作為一種藥用植物開始被人們所認識了。

或作藥,或下飯,或煮羹,或煮飲,茶在漢魏六朝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多元。而且,那也是一個修仙煉丹、談玄論道之風熾盛的時代。

于是,隨著茶葉保健功效日益被發(fā)掘,它醫(yī)藥、煉丹以及仙道之間糾纏著越來越多的聯(lián)系。道經(jīng)也聲稱,飲茶始于老子?!袄献映龊汝P(guān),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日: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天皇至道太清玉冊》)

自戰(zhàn)國起,因帝王貴族多癡迷于神仙方術(shù),渴求長生不老的秘方,而被人們認為擁有某種神秘力量的方士遂層出不窮,且異?;钴S。這些方士往往醫(yī)術(shù)、煉丹術(shù)兼?zhèn)?,在其著述的理論中,多把茶視作修仙的靈丹妙藥,這從《茶經(jīng)·七之事》所輯錄的文獻就可窺見—斑。

如,壺居士《食忌》云:“苦荼久食,羽化?!庇秩缣蘸刖啊峨s錄》:“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而在陰陽五行學說與黃老之術(shù)盛行的魏晉南北朝,羽士緇衣之流,茶是日常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譬如,晉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的丹藥有松、桂、蜜之氣,喝的只有茶跟紫蘇。

又如,晉代余姚的虞洪入山采茶,遇道士丹丘子,經(jīng)其指點引導至瀑布山,發(fā)現(xiàn)了上等好茶。此外,在漢魏六朝的筆記中,也記載了許多神仙鬼怪的傳奇茶事。

可見,服飲茶可助修仙成道的觀念由來已久。至“茶道大行”的唐代乃至后世,這一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以至于在詠茶詩文中成為表達“定式”。

傳誦干年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把喝茶的身心體驗書寫得淋漓盡致,使人即使隔著干年的時光還能感覺到字里行間飄飄的“仙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p>

“七碗茶”的意象,在唐以后的詩詞中幾乎被奉為經(jīng)典:“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游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七碗煎嘗病未能,兩腋風生空自笑?!?蘇轍《夢中謝和老惠茶》)等等。就連憂國憂民的范仲淹也不禁發(fā)出“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的贊嘆。

“茶可通仙”更是為修道者所深信。“得來拋道藥,攜去蒯曾家……千慚故人意,此惠敵丹砂?!蓖硖蒲δ苷J為茶的功效完全可以取代道藥丹砂。

自稱為“涵虛子臞仙”的朱權(quán),系朱元璋第十七子,他更是直言道:“盧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明人羅稟也堅信:“茶通仙靈,久服能令升舉?!?/p>

從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飲茶成仙是古人天真浪漫的愿望,或說飲茶能讓人產(chǎn)生飄飄欲仙的美妙感覺。也許,飲茶不能羽化升仙,但能延年益壽,確是不爭的事實。

既享受,又享“壽”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來稀”“生年不滿百”。但是,即便是在壽命普遍不高的古代,也有壽者。他們通過一盞清茶,讓有限的生命得以延長。

據(jù)《南部新書》記載,唐大中三年(849年),東都洛陽有一僧人,有120歲高齡。

唐宣宗問他:“你如此長壽是服了什么藥?”

僧人回答:“我自幼出身貧賤,從來也不知道什么藥性。只是本性愛喝茶,唯茶是求。有時外出,—天喝百余碗茶,在平日,也不下四五十碗?!?/p>

宣宗聽了他的“長壽經(jīng)”,就賜茶五十斤,并賜居保壽寺。

而“詩仙”李白歌詠過的“仙人掌茶”也具有“還童振枯,扶人壽”的神奇功效,以至于玉泉真公“年八十余歲,顏色如桃花”。

曾兩度來華的日本榮西禪師亦對茶延壽之功贊許有加:“茶乃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shù)”“人若飲之,其壽則長”。

飲茶益壽,在民間故有“茶壽”之說。

所謂“茶壽”,是108歲的雅稱。“茶”字拆解開來是“艸人木”,亦可分別看成是“十十”(二十)、“八”和“十八”,20+88即為108。

“茶界泰斗”張?zhí)旄>褪窍怼安鑹邸闭摺K蚤L壽,除出生名醫(yī)世家及早年習武練就一副好體魄外,跟飲茶習慣是分不開的。

他曾說:“茶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身體好,最主要原因就是喝茶?!彼刻煲纫话俣嘀巡?,“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喝到寢前”,“即使出門也要自備茶葉”,幾十年來如一日。

細數(shù)茶界,吳覺農(nóng)(92歲)、陳椽(91歲)、莊晚芳(89歲)、王澤農(nóng)(92歲)、張宏達(102歲,被譽為“普洱茶種之父”)等茶學家都是長壽者。另據(jù)—項針對百歲老人長壽的調(diào)查顯示,有八成的百歲老人有飲茶習慣,而有四成百歲老人是一生嗜茶。飲茶與長壽之間的繁密關(guān)聯(lián),自是不言而喻。

古人把茶喝出“仙氣”并期冀喝茶成仙,除了消食解膩、提神醒腦之功外,多半是因為喝茶所帶來的快樂。若將茶細細“化”(化學)解,我們會看到茶中合有“激活”快樂的有效成分。

飲茶之樂,恐舊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茶氨酸。它是構(gòu)成茶葉滋味的最重要組分,可抑制苦澀味,在我們的味蕾上產(chǎn)生鮮、甜的味覺感受。

不過,這還僅僅是“皮毛”,它被腸道吸收后,通過血液傳遞到肝臟和大腦,促使大腦中細胞中線粒體內(nèi)的多巴胺顯著增加。多巴胺,是一種會讓人興奮和快樂的中樞神經(jīng)遞質(zhì),它的釋放會大大影響人的情緒。

同時,茶氨酸還會弱化茶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它有助于大腦皮層中產(chǎn)生α波,而當α波成為優(yōu)勢腦波時,身心就會感到放松舒暢。

快樂,就是這么簡單!難怪林語堂會說:“只要有一壺茶,中國人到哪里都是快樂的。”

清茶淡語,如禪似夢,茶味已不盡在茶,更在心。

古今中外,茶讓居處于不同時空的人們從身到心,都得到了它的滋養(yǎng),以茶養(yǎng)身,更以茶養(yǎng)心。

來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4條結(jié)果 (用時 0.01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