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原野香古樹茶王

找到約49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易武密碼 | 原野香帶的魅力(七)

  原野香一詞,并不記載于典籍,更未錄入到關于普洱茶國標之中。嚴格地說,這是一個生造詞。

  但哲人曾經說過,存在即合理——在這里,我并不妄圖將這個由歲月知味定義的詞語寫進國標,不過若能因此讓普洱茶愛好者中能真正地對原野香有些認識,也算善莫大焉。

  原野香,顧名思義,即充分具備原野氣質,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越,不被甚至少被人打擾,所出產之原料干茶質地較重,是因為果膠質含量較高,茶湯濃稠度高,入口微苦,但極富有飽滿度與層次感,三杯過后,體感較好的茶友身體迅速發(fā)熱,手心出汗,所謂“茶氣”十足,也正是我們所說的野韻十足。

  倘若要進行準確對位的話,在易武茶區(qū)當中的同慶河所出產之原料,則正是原野香帶最典型的代表。

  在之前的文字里歲月知味曾經對于整個易武的茶葉區(qū)域做了較為細致的劃分:以薄荷塘、哆依樹為核心的花香帶;以麻黑、落水洞為核心的蜜香帶;以茶王樹為核心的綜合香帶;而原野香帶的代表,同慶河是當之無愧。

  事實上,同慶河并非易武茶區(qū)中被人所知甚多的區(qū)域,直到2011年之前,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這與同慶河的位置有很大關系。

  同慶河,又名銅箐河,之所以用河流名稱命名,是因為前往茶園需要踏遍千山萬水,并要通過一條名為同慶河的河流,逆流而上,方可到達。

  行政上,同慶河,是屬于勐臘縣瑤區(qū)瑤族自治鄉(xiāng),歸屬于中山上寨和中山下寨,海拔在1450——1900米之間。

  “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韓紅在歌里這樣唱到,對于同慶河來說,這話同樣適用。想要前往同慶河,需要足夠好的體力。從易武鄉(xiāng)到同慶河有幾十公里路程,山高林密,地廣人稀。由灑代方向進入,是僅供一車通行的坑洼沙石路,山石林立,懸崖深淵,但樹林茂密,人跡稀少。車至中山寨之后,便只能步行。

  你必須先沿著河邊行走三四個小時的水路穿過原始森林,接著進入幾乎無路可尋的茂密森林,那是一段蜿蜒而曲折且具有一定危險的艱辛旅程,路途的遙遠和艱難超出想象。

  所幸沿途的原生態(tài)景致可以抵消部分身體的疲勞,那些參天樹木上長滿了野生石斛,野果,菌類,開著不同顏色的花朵,美麗至極,河里不時有小魚躍起,稍有常識的人就知道這是生態(tài)優(yōu)良的最好佐證。

  說到這里,歲月知味們可以對應一下之前對于原野香的定義,只有最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生長出最為動人心魄的好茶——在這個人欲橫流的世界當中,同慶河這片尚算得上凈土的區(qū)域對于生態(tài)二字的呈現(xiàn),可謂淋漓盡致。

  而到達同慶河之后,眼中能看到的茶樹,則更深刻地詮釋了生態(tài)二字。同慶河的茶樹依山崖而生,頗有陽崖陰林之感。樹根盤中錯節(jié),在地下深耕延伸開來。

  從茶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來看,山高霧重、土地肥沃的同慶河生態(tài)自然、腐殖質厚,土壤有機含量高、森林覆蓋率高,植物共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保持良好,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茶樹生長地。并且同慶河茶園里,原本種植的大部分茶樹在自然選擇下在森林中散生生長,形成獨有的自然雜生林現(xiàn)象。日照系數(shù)較為合理,生長的速率較慢,采摘頻率低。

  在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下,同慶河的茶樹高度多在十幾米以上,根深冠大,茶葉葉片肥大,帶有特殊“野味”。但茶地僅存的古樹林稀疏,產量極少。且茶不聚集,太過分散,難以集中觀察,費時費力,采摘難度較大。

  2011年,歲月知味率先進入同慶河,同年,歲月知味的第一款“同慶河”問世。當時在行業(yè)界并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款茶,而在百度上也難以搜尋關于“同慶河”的任何訊息。但正因為同慶河獨特的原野香,歲月知味們決定歲月知味全面進入同慶河。

  而對于同慶河是否能傲視群倫,歲月知味是一直堅信是的。這個觀點及言論的最終結果不論是因歲月知味的無知又或是歲月知味僥幸言中,終究需要交給時間和有心之人去評斷,歲月知味僅有的底氣也只是源自歲月知味對易武茶的粗淺了解,和對同慶河的多年解讀。

  不過作為在前幾年同慶河還不太被人關注時,歲月知味說它兩三年內必火的預言,在2017年和2018年春茶季期間已經被高度應證。但無論如何,個中無論是有喜還是有憂,都不會妨礙同慶河的原野香。

  在這篇東西的最后,讓歲月知味們再復習一下同慶河的味道:同慶河最大的特點是“野”,喝完之后生津爆發(fā)力極強,湯厚水甜。茶湯濃稠且清甜,入口微苦回甘強,極富有飽滿度與層次感。那是真正屬于原野的香。

易武之鼎茶王樹

易武刮風寨茶王樹如同史詩一般,掀開了古樹茶偉大而高貴的序幕。

我們平常說一種茶好,怎么好?有味道,好喝。易武刮風寨茶王樹是基于標準又遠遠高于標準的另類存在。

若名稱茶王樹,就要有的王者風范,唯我獨尊。刮風寨的茶王樹是真真存世的。由于刮風寨有不少茶王樹,又叫茶王樹寨,簡稱茶王樹。茶王樹寨的茶園均分布于易武自然保護區(qū)國有林內,其產茶之品質堪為易武茶之鼎。這里的古茶樹樹齡百年以上,茶葉霸氣,茶氣沉郁、飽滿充實,生津快、回甘強,口感出類拔萃,層次豐富,耐泡味豐,實為茶中極品,稀罕無比。

因著對易武刮風寨茶王樹的癡迷,我們登頂“世外桃源”刮風寨。

刮風寨位于易武東南,是一個美麗的邊境瑤族村寨,與老撾僅一山之隔。刮風寨年產古樹茶約17噸,生態(tài)小樹茶上百噸。四面環(huán)山,山高水長,每逢雨季,云霧繚漫,寨中203戶人家屋舍錯落,像詞語一樣流浪于半山,常有“白云生處有人家”的景象。村落中央有一條小河穿過,四季涓涓,川流不息;村外山野,樹高林密,飛鳥相與,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幾迦嗽诖耸来陡鸱N,怡然自得,好似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還有一條河叫“茶王樹河”,我喜歡這名字,他在已經消亡的茶王樹寨的下面靜靜地流淌。

“哥去了一切都OK”的楊金峰

刮風寨最近幾年茶地名稱分為:茶王樹、茶坪地、冷水河、白沙河、家邊樹(刮風寨村子周邊的古樹)等,都盛產古樹茶,因其地理位置和茶樹質量略有不一,茶葉價格也有區(qū)別。其中,茶王樹最為珍貴,茶坪和冷水河其次,白沙河再次,家邊樹較為便宜。

茶王樹之麓與彎弓白茶園隔河相望,位于冷水河的下游,與勐臘縣海拔最高的黑水梁子同在一脈。在茶王樹茶區(qū),有茶園的農戶多達48戶,有三兩個占有較大茶地面積,且其茶樹樹齡偏大的茶王樹“巨頭”,如擁有茶地面積最大的楊金文,樹冠最大的李德友,高度最高的鄧愛文等農戶,他們的春茶產量約為3.6噸,年產量有6噸左右。

楊金峰是楊金文的公子,算有同席之緣,在易武時專門從刮風寨帶著一幫弟兄過來找我們吃酒。光頭,清瘦,個子不高,皮膚黝暗,拖著一雙人字拖,灰牛仔褲半掛在屁股上,腳跟的褲身沾著泥水,被踩破了幾處,須須柳柳,臂上的紋身半露在短袖外。記不清是牛鬼神蛇,人小嗓大,抽煙喝酒,酒量還行,那天下午先是一起吹牛,喝了幾瓶老撾啤酒,隨后又在飯桌上喝酒了幾杯白酒,所有在座的朋友,只有他喝得二麻,之后就是高談闊論,自得其樂,是位不折不扣的靈魂出竅者。

按照他的表述:“要茶王樹的古樹純料,那就是,哥去了一切OK?!睏罱鸱暹€說,2001年他家和村上幾戶人家窮得連飯都不上了,沒人管他們于是上山管理茶園掙點吃飯的錢。2004年后古樹茶價格開始有一點起色,刮風寨里的人漸漸開始明白了古茶樹存在的價值。不過此時大家對茶王樹還沒有概念,那個時候古樹茶價格不超過200元每公斤。

直到2008年刮風寨才在市場上“出名”,2010年后單獨出現(xiàn)一個山頭叫做茶王樹,價格一路“瘋漲”。聽說市場上有2008年的茶王樹野生茶,楊金鋒說根本不可能,基本上都是騙子。從他口中得知,現(xiàn)在價格上去了,村里人就開始“眼紅”了,還要求分樹,這讓他很氣憤。按照現(xiàn)在的價格,茶王樹確實每年能為楊家人創(chuàng)收百萬級以上收入,因為茶王樹的古茶樹,為他家和鄧福新家所有的多一些。

按照約定,第二天,我們要去刮風寨走上一遭。

茶王樹迷之過往

真正的茶王樹,曾經年產90公斤茶葉的茶王樹死了。過去,易武有古茶祭祀,祭祀完畢,全寨會采茶的人都會爬上這株茶王樹采茶。根據習俗,當天即要采完。一季春茶可采約90公斤的加工好的干毛茶。祭祀活動在一代又一代茶農之間流傳,直到茶王樹永遠死去。

二十世紀初葉,這株茶王樹的主干甚至長到需有兩個成人才圍得過來,樹高超過12米,樹冠如篷,碩大無比。據載,茶王樹主干約在1935年前后枯死,一段時間后死而復生,發(fā)出部分新枝嫩芽,又幾經野火焚燒,后陸續(xù)遭遇多次種地砍伐,殘喘于世。1948年前后,茶王樹寨的百姓搬散,無人照管,現(xiàn)早已全株死亡。

90年代初的易武區(qū)已故區(qū)長、古六大茶山復興者張毅老先生在《古六大茶山紀實》中說:“從白茶園舉目遠望,可看到茶王樹寨的山脈,但要到那里還得步行兩個時左右。茶王樹寨是以一株茶王樹而得名的,據說這一帶野生茶林到處都有,而這株特大,地形緩坡,又有一條山泉,古人就選擇這里定居下來。寨內其他雜樹被砍做木材蓋房子,附近的野生茶林被改造為人工方便采摘的茶園,這株大茶樹被奉為茶王樹,平時不允許大人小孩攀登,每年第一次開始采春茶時,首先要殺豬祭祀,由寨中長老背誦,在地圖上圈上了個句號。”

現(xiàn)在,茶王樹臺刈的樹樁,大抵從根部發(fā)出新芽,欣欣然競秀于天地萬木之間。茶王樹的古樹茶樹齡基本都有上百年,茶樹歷史以來多遭劫數(shù),生命力極其旺盛,古樹樹形一眼看去與小樹無異,但仔細觀察,區(qū)別明顯。

古樹因臺刈之由,其樹枝直接從根部分叉發(fā)出,每根枝條通常都很長,大小較為均勻。枝叉發(fā)出的葉片一般極為茂盛,又大又肥,樹高一般在3~5米之間。由于此地林密山深,這些茶樹長期匍匐于原始森林之下,無法充分接觸光照,吸收養(yǎng)分,因而生長速度相對緩慢。茶王樹的生長區(qū)位處于整座山的中下段部分,茶園海拔從茶山中段的1380米向茶王樹河邊的1050米遞減,整個茶園的垂直落差高達300余米,茶品各有千秋,并存高下。

虛實相濟的“完美茶品”

茶王樹有花香、蜜香、原野香,味分五香,這也是易武古樹茶湯感協(xié)調性的最高之處。氤氳的原始森林賦予茶體獨特的山野氣息,濃郁而強烈,若是老茶湯水,則更為甚之。

中國人素來對世間萬物的判斷以感覺為重,這種感覺的體驗或虛或實,虛實相生,一般都會以身體為基礎,尤其是味覺體驗。茶的“有味道”就是一種身體和精神達成共識的一種虛實相濟的超越性的體驗。友人張懷在品評茶王樹轉化五六年時,也回憶起新茶時期的茶王樹,他簡單總結道:“茶王樹干茶蜜香清揚,隱有甜感;茶湯入口,留于喉嚨,持續(xù)穩(wěn)重;略有苦澀,回甘涼甜,生津持久;葉底黃綠光亮,柔軟厚實,繞有彈性。前段葉底香夾帶叢林氣韻,后段熱嗅冷嗅,均有淡雅甜香。”

張懷又說:“我對茶王樹的喜愛,是易武茶之最愛。只可惜由于過度采摘、過度炒作等原因,如今的茶王樹再也無法帶給我曾經的喜悅,但茶王樹依舊為最上乘的易武茶這一事實無法辯駁。它的優(yōu)點并無強烈偏向,眾多優(yōu)良之處和諧的集于一身,不偏不倚,屬于完美型茶品。”

鄭少烘先生更是深愛茶王樹,他告訴我說:“茶王樹靠山脊部分口感清甜,靠茶王樹河邊部分滋味感重一些,口感澀感重一些,靠中間大石頭的口感在兩者之間,是平衡感協(xié)調感最強的。從香氣的角度講,上面的雅、甜、下面的雄氣,骨架感更易捕捉到。然而最好的茶王樹要把不同的茶地進行拼配,可以做出香氣的層次感,且在不同的溫度下變化很大,掛杯冷香可達幾個小時。茶王樹的印象應該是從上至下,茶地中伴生植物的香氣豐富,變化很大,這對香氣的豐富多樣提供了生態(tài)基礎。”

天公雖不作美,我等砥礪而行

從刮風寨行約13公里(前8公里土路可由越野車、皮卡車代步,后5公里需經崇山峻嶺,跨越陡峭的羊腸小路,因此只能徒步攀爬),就可抵達茶王樹之地,因此,總共需要三四個小時的行程才能順利抵達。

望著遠山,雨季帶給我們諸多的美和遺憾,這次沒能跨過茶王樹河。按照行程計劃,我們是要進茶王樹實地考察的,但由于交通實在糟糕,我們被擋在一個小時車程的遠山,極目眺望,感慨山河。我們到此之前,易武的雨天持續(xù)延綿,據朋友說已有兩周不見天日。

從景洪出發(fā),進入易武山村公路以后,雖彎道眾多,但路面狀況不差,一路上有很多地帶不久前都遭遇過滑坡,大多已完成疏通。來到易武鎮(zhèn)上,和老友說進刮風寨的打算以后,都說最近雨水甚多,去刮風寨的路況十份糟糕,恐怕進不去。我們到此兩天,雖然白天都沒有雨,炎日高照,天公聊有為我們作美的意思。但每天夜里和清晨都有雨,路面依然有很多積水之處,山林中、樹蔭下四處濕漉漉的,水氣充足。

離開麻黑寨以后,我們和村里人說起前往刮風寨實地考察的計劃,寨里同坐的老少都說最近幾天路況太差,可能無法進寨,皆勸我們不要去。然而對茶王樹的向往、居敬,以及“不到長城心不死”的決心促我堅持前往。

為了保證順利抵達,我們決定讓司機李國飛和彭乾先回易武,我和朱有松、詩白乘朱品德先生的牧馬人吉普車前往刮風寨尋訪茶王樹。于此,我們懷著期待開赴通往刮風寨的泥巴公路,山回路轉,一路顛簸,經過很多積水、滑坡的地段,堅持不懈,但終于還是不得不放棄繼續(xù)前行,接受“無功而返”的事實。

“尋隱者不遇”,遙望解憾

為了不使此去就此郁郁而終,好友朱有松提議原路返回,繞到刮風寨生長茶王樹的大山的對面,讓我們遠遠的看上一眼,才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鼻奥凡煌?,我們就只能欣然接受這個建議。來到茶王樹的對山,朱有松耐心的指著遠山,說那些深山中有一點點白色的地方就是茶王樹的領地,白色的斑點是茶農采茶所需搭建的窩篷。

我們靜靜地眺望遠山,試圖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拉近焦距看看,然不見,不見就是不見,“尋隱者不遇”,尋美人而不見。懷著敬意,懷著遺憾,我的“心頭肉”茶王樹,他們身處窩棚制茶的密林深處,不會像麻黑寨和落水洞的“茶王樹”一樣早已被人拍賣標號,早已被熾熱的鋼架和鐵絲網束以生長。

此時,鴉雀無聲,山川寂寞,我想重重地席地而坐,閉目沉思,大口喘息,將遺憾吞吐在這深山野外,像一尊佛陀,像一位茶農,像一株茶樹,為人世間所有的愛茶人在此雙手合十,深遠地祈禱那不曾去過的茶王樹河和茁壯向上的一棵棵茶王樹,她的確使用了真名。

歲月知味《易武》專欄| 無冕之王?茶王樹

本篇為《易武》中「易武風土」章節(jié)之

「無冕之王——茶王樹」的精彩內容

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祖先來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于是這種動、植物便成為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如“天命玄鳥,降而為商”,玄鳥便是商朝人的圖騰。

在世界茶源地云南,初民們將“茶”視為生命源泉,后代也將“茶”視為祖先。

天選之地 神奇的茶王樹

易武茶區(qū)的精神圖騰,就是茶王樹。

茶王樹茶地,位于冷水河下游,與勐臘縣海拔最高的黑水梁子同在一脈,與古六大茶山的曼撒茶山一衣帶水,與彎弓、白茶園對山相望。

據記載,茶王樹因茶而得名,其地原有兩人合抱之木,高4丈有余,樹冠如蓬,一水可采茶90余公斤,冠絕易武,故尊為“茶王樹”。這棵“茶王樹”,曾是易武地區(qū)最大的茶樹。每年春茶首釆之際,山民都要來此祭拜祈禱,殺豬祭祀,感恩茶王與先祖。

去茶王樹通常先去到刮風寨寨子,再搭乘寨子里瑤族青年的摩托車去往茶地。一路上路滑坑大坡陡,四驅越野半吊在塌方路上爬坡,已足以讓老司機背脊發(fā)涼。

刮風寨到茶王樹茶地的路,才是朝圣的開始。乘坐小摩托繞著山路陡坡一路騎行,陡峭的泥濘路面,旁逸斜出的樹枝隨著摩托的快速前進,不時打到臉上、身上,你只有全神貫注跟著摩托車手一起偏頭側身才能躲避。

“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茶王樹雖“至者少”,但到了這里,你一定會被原始秘境震撼。

這片古茶園位于山中段的大陡坡上,茶地垂直落差高達300米。崇山峻嶺間,甚或有蛇蟲出沒。云霧繚繞中,蒼翠欲滴的原始森林環(huán)抱著這片茶園,茶樹與環(huán)境共生,植被極為豐茂,原始生態(tài)保留得非常好。

氣候濕潤,為古樹創(chuàng)造了最佳的生長條件。高大樹木遮擋、陽光漫射,茶樹的生長緩慢。山野的積聚, 生發(fā)出更為強勁的茶性。茶王樹的剛勁茶性與班章截然不同,班章的茶性是鋒利的,極具擴張力與侵略性。茶王樹的強勁,卻是含蓄內斂,由柔至剛,虛實相濟。

雖藏身于原始密林中,但茶王樹的傳說,從未被遺忘。張毅先生在《古六大茶山紀實》中提及:“茶王樹寨……據說這一帶野生茶林到處都有,而這株特大,地形緩坡,又有一條山泉,古人就選擇這里定居下來……附近的野生茶林被改造為人工方便釆摘的茶園……”

究竟從何時開始,先民在此植下茶樹,已經很難考證。我們往上追溯,大致的歷史脈絡可能是這樣的:最早在這里居住的是布朗族與哈尼族,布朗族在此種下連片茶園,后遷徙到了現(xiàn)在的老撾。此后,哈尼族、回族、漢族等民族都曾經在此立寨居住,1948年前后,茶王樹寨的百姓搬散,無人照管,就此野放在原始森林之中。

而這片散落在荒郊野嶺的無主之地,林權自然歸國家所有。因植被茂密、林木高大,生態(tài)環(huán)境絕佳,后來被劃入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地界之內。

茶葉興盛后,刮風寨的瑤族同胞四處進山找茶。茶王樹的傳說在此代代相傳,根據寨子里老人們的指引,順著以前從刮風寨去往丁家寨的山道進山,瑤族小伙們再度發(fā)現(xiàn)這片秘境茶園,并重新管理起來。

天賜神韻 易武的茶王圖騰

冥冥中似有神秘力量,花香帶、蜜香帶和原野香帶在茶王樹交匯。假上天之手,將飽滿的花香、馥郁的蜜香、強勁的原野香如此協(xié)調地拼配在茶王樹之中。既圓融平衡,又有其渾厚的內在力量,香味還足夠有層次感,厚度和湯感達到幾近完美的地步。

茶王樹雄渾開闊,滋味高度協(xié)調,甜醇柔滑間力透剛健,茶氣十足,強勁剛猛卻含蓄內斂。品茶王樹, 如觀山水長天,水墨長卷,起伏綿延。

私以為,茶王樹好似孫過庭《書譜》評王羲之:不激不厲,風規(guī)自遠。班章濃強,昔歸剛勁,都有激厲的一面,好似處江湖,有俠氣。易武茶醇厚,而茶王樹更是中正平衡,剛柔備,氣韻佳,更像處廟堂,有將相氣。

天賜秘境,近乎神品,茶王樹是歲月知味頓悟易武的菩提。2015年,受它的啟發(fā),我們將十余年對易武產區(qū)的深刻理解和總結,糅合易武眾多產區(qū)的風格特點,經過上百次的拼配研發(fā),研發(fā)出一款易武茶頂級風格的大成之作。

它就是“易道”。在融合三條香帶最強優(yōu)勢的基礎上,易道更加入一些雄渾。我希望易道的表現(xiàn)方式,是能讓人入口之后,一下子就感受到茶王樹那種花蜜香,且更加直觀、更加飽滿、更加持續(xù)。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如果把茶王樹比作五十度的白酒,易道就做到了五十三度,讓它的飽滿度、張力、香氣的馥郁和復合度在最好的狀況下盛放。

由“茶王樹”而至“易道”,天賜神韻,足以問鼎稱王,這種王者氣象,包藏著易武的茶王圖騰。

找到約46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