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找到約105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強勢圍觀!品品香杯獲獎者再話白茶

如果讓心儀白茶已久的茶友,到品品香看歷史、學工藝、訪茶園,親身體會一杯白茶從茶杯到茶園的不易,會發(fā)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品品香杯“白茶心語”文學作品大賽的6位獲獎代表,親身到品品香來感受白茶魅力,紛紛下筆感懷,留下了他們的美好紀念。

?


品品香林振傳董事長為白茶心語獲獎者頒獎

?

夏國強
白茶相約福鼎行

?

陽春三月,百花盛開。從中原腹地,千里迢迢,應邀參加第五屆福鼎白茶開茶節(jié),與品品香杯白茶心語文學作品大賽獲獎好友相聚,一起探尋白茶發(fā)源地,體驗茶文化。白茶相約,茗香襲人,在這明媚的春光里:福鼎,您好,我來了!

第一次走進福鼎這座美麗的城市,迎面撲來的第一感覺是:山青水秀,人美茶香。在群山懷抱中,在大海的濤聲里,撲面而來,到處是青翠的綠色,飄動的花香。俯視波光粼粼的江水,呼吸高濃度負氧離子清新的空氣,臥榻在金九龍大酒店的高樓,品嘗著從未吃過的海鮮,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一切又都是那么的自然。福鼎之美,美不勝收。

開茶節(jié)開幕式設在著名的白茶第一村點頭鎮(zhèn)茶花市場,市領導和茶界名人為獲獎代表頒發(fā)了證書和獎金。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新華網(wǎng)等66家新聞媒體都進行了 采訪報道。為讓我們這支作家團隊近距離感受白茶之鄉(xiāng)的魅力,在組委會的指導下,我們先后隨團參觀了大沁白茶莊園,聆聽了白茶專家講座;晚上又參觀了品品香白茶博物館,在優(yōu)雅靜謐的古箏樂器聲中,聆聽并觀看了品品香獨有的茶藝表演,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特別是在第二天品品香白茶莊園觀光時,林健董事長親自盛情接待,還專程為我們詳細介紹了白茶加工、制作的獨特工藝,為我們接風洗塵,并合影留念,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山好水出好茶,明代文學家、茶葉專家田藝蘅曾盛贊白茶:自然本真。是的,福鼎山水一體,山厚重則水厚重,山奇幽則水奇幽。正如先哲老子《道德經(jīng)》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物華天寶,茶不醉人人自醉。如果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我們物質生活中必須的一種需求,那么,琴棋書畫詩酒茶,茶更能 體現(xiàn)我們這代人精神風貌的一種升華。紅塵萬千事,何如一杯茶!徜徉在茶的世界里,與茶相伴,總感覺:茶樹美、茶園美、茶香美、茶藝美,從來佳茗似佳人,白茶猶如一妙齡少女,繾綣在我的夢里,滋潤著我的心田,陶醉著我的愛情,留下一串串美好的腳印。

感激這次福鼎之行,感謝《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感謝福建省福鼎市茶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和品品香茶業(yè)有限公司,搭建了白茶心語平臺,成就了我的文學夢想,給了我一個飛揚的舞臺,結識了許多好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這里,我真誠地期盼,讓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伴著白茶愈久彌香。

福鼎,福德之邦,鼎盛之地!今生有緣相遇,便是一生的感動,一世的牽掛!

?

張麗紅福鼎白茶在點頭

2016年3月24日,我終于來到了福鼎。福鼎,是一個極有中國味道的地名。個人與家庭的祉祚,謂之福;民族與國家的穩(wěn)定,謂之鼎。這個位于福建省東北部的縣級市,其地名似乎承載著比地域更多、更重的文化意義。

如果說龍井茶區(qū)是“大隱隱于市”,那么福鼎白茶就可以稱為“小隱隱于林”了。龍井,集泉文化、茶文化、禪文化于一體,有著太多的傳說和詩詞贊美;而福鼎白茶 就相對安靜、淡然很多,屬于慢熱型的茶葉,其生長環(huán)境亦更加原生態(tài),另有一番動人的精致。此次尋茶我們到了閩東茶園第一鎮(zhèn),福鼎點頭鎮(zhèn)。

點頭鎮(zhèn)里,一座座現(xiàn)代化的白茶莊園崛地而起,最著名的就是“品品香福鼎白茶莊園”。其在東海之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太姥山管陽河山腳下。品品香白茶生長在云霧繚繞的群山深處,空氣清新,生態(tài)環(huán)境絕佳,更以澄浪潭天然泉水灌溉,采用綠色無公害農產(chǎn)品生產(chǎn)標準栽培。白茶外形纖秀,恰似嬌羞女子,在三月的暖陽之 下,晶瑩剔透。

在白茶山品林家私茶。陸羽的《茶經(jīng)》透露“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說:“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應是南三百里之誤。”永嘉南三百里 在哪里呢?就在太姥山管陽河山腳下我們喝茶的地方:品品香白茶園。這里的主人叫林振傳,即福建品品香茶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福鼎市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身健,國字臉,不茍言笑,自署茶人。林家私茶很是纏舌,味蕾在與茶香的廝磨品咂中,驀然將日子拉長,讓人感到一種世俗的悠閑與快樂。

這里讓我知道了生在太姥山、太姥娘娘親手栽植的白茶茶祖綠雪芽;讓我知道了福鼎滿山滿坡的一叢叢、一片片茶樹,都是那棵茶祖的子孫;讓我知道了自茶圣陸羽記述福鼎白茶至今一千多年來的白茶文化;讓我知道了福鼎、尤其是點頭鎮(zhèn)依山面海特殊的地理特征和云蒸霞蔚的氣候環(huán)境,必然孕育出千古茶茗的自然法則;讓我知道了白茶獨有品質,還來自于嚴格的栽培管理和精心的采制技術……

3 月下旬,福鼎的白茶已進入采摘。我們近距離地觸摸全身披滿茸毛的白茶,我們親手采摘下頭春的一朵朵芽尖,我們放下一切感受著白茶的恬淡、清雅、閑適,我們一點點地解開這“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白茶面紗。七分原料,三分工藝,見到如此純凈的生長環(huán)境,如此質樸的制作工藝,我們才能體會白茶是那么的原始、自然卻又那么健康、珍貴,或許最簡單的才是最美的。

?

?

相 ?想
茶旅:茶煮印吾心

作為品品香白茶心語征文的應邀獲獎代表,能夠前去親臨白茶之鄉(xiāng)——福鼎,甚是榮幸,期盼這一日半的旅程,像期盼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我不喜安排旅途,卻決定此程一定得去,因為我喜歡舞文弄墨,更喜歡茶。然而沒有安排的旅途,總是容易忽左忽右,說好的和福鼎以夜幕的方式相見,卻終于還是在陽光下,倉促地趕往福鼎市點頭鎮(zhèn)白茶節(jié)開幕現(xiàn)場。

然而,這種打開方式卻出奇意外地令自己欣喜,曲曲折折的山路,不寬不窄,纏繞著一個個相互依偎著的小山丘,山丘上是一片一片綠色的茶埂,寧靜而靜默,是湘西的味道。這不禁讓我期盼著次日的品品香茶園參觀。我想象著那是一片起起伏伏的翠綠,這起起伏伏因了山丘的起伏,也因了茶樹的不同,應是有老有嫩,有高有矮,因為只有老茶樹才能孕育老白茶,也因為只有嫩茶方能孕育白毫;而在茶園中應夾雜著一些清澈見底的池塘,能一眼望見池底的青苔和游蕩的小魚。我想象著,次日卻是更為驚艷的給予我印證。

隨后,親臨白茶節(jié)的開幕式、致辭、頒獎以及剪彩,秩序井然,夾雜著紅綠歡快的鑼鼓陣,應邀來領獎的我們像歡快的蝴蝶。在茶旅的第一天,我們見識了福鼎的茶園,也見識了這個臨海城市的寬闊。

似乎,以為茶旅的興奮至高點便是此,不曾想到,晚間親臨品品香公司的體驗館,體驗館恬然優(yōu)雅的布局,白茶仙子清朗的語音,舒適的講解,帶領我們普及白茶歷史、白茶制作、白茶功效。隨后更為精彩的節(jié)目是三位白茶仙子進行曬白金系列的煮茶表演,古琴時而悠揚時而鏗鏘,將我們沉沉地帶入煮茶的表演過程,我記得我竟感動得流淚了,為那煮茶緩緩的美,更為第一次遇見久仰的煮茶表演。

于我,煮茶是長久的習慣,是不甚流行的品嘗方式,它就像歌曲里的民謠,受眾面很小,而當煮茶表演以如此正式且浩大的場面展現(xiàn)在我面前,那感覺便像遇見知己,晚間的夢里,煮茶的形象仍在延伸。煮茶,由來已久,且更具情調、更為簡單,我想若是將此茶旅比作一杯茶,那么煮茶的印象便是久久的回甘。

?

?

?

劉端莉
在白茶之鄉(xiāng)?觸碰幸福的“鼎”端

?

?

?

一年又到清明,白茶開始了新的生命旅程,攜上春天的靈魂,去踐行上天賦予的使命。

知獲得青春優(yōu)秀獎,要參加頒獎儀式,心中頓時涌起滿滿的幸福感。自小生長在福鼎,不用像其他獲獎者一樣要翻越萬水千山才能夠來到白茶之鄉(xiāng),領略有白茶為伴的幸福。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福鼎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白茶的原產(chǎn)地、主產(chǎn)區(qū)和出口基地,來自福鼎的白茶才是正宗的好白茶。

從山嶺到峽谷,從田野到巖縫,從平原到高山,華夏大地哪里都能生長著不同的茶樹。在福鼎,這個福祉鼎盛之地,清明期間,茶農們殷勤地采摘著大白茶、大毫茶茶樹上的葉子和嫩芽,不炒不揉,自然萎凋之后制成白茶。

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潮流中充斥著物欲橫流。我們的步履過于匆忙,節(jié)奏過于快速,連自己也被喧囂與浮躁弄得蓬頭垢面。我們就像白茶一樣,從各自不同的區(qū)域中被采下,投進形形色色的水中,之后便開始了自己的浮沉人生。

人生不過是喝一杯茶,談一段天,兜兜轉轉,玩玩看看。白茶淡泊,一葉如舟,劃向你心靈的深海,心淡意遠,不露崢嶸。

友一個茶社名字很好,叫做鼎正好茶,言簡意賅,福鼎正宗好白茶。茶社主人老丁經(jīng)常邀請筆者與其他茶蟲相聚于茶社,借一方天地,品一壺好茶,可以談 古論今,可以嬉笑怒罵,可以插科打諢。有時也知會各人帶上自己中意的茶來斗一斗。浮生如茶,在哪里翻滾,就在哪里釋放光華。

生如茶,需要細細地品味,才能品出苦甜的韻味,日子需要真情實感去面對,才能打造生命的樂趣。經(jīng)歷了、看淡了,也明白了,其實所有的不如意,都因為依附的太多,一旦天平失衡,就難以找到支點。心若強大又何懼路艱,心無風雨又何盼他人執(zhí)傘,精心打造自己勝過所有的抱怨。時光一去不再回,珍重活著的每一個日子,尊重他人,珍愛自己。

能夠在白茶的陪伴下,晨起看朝陽,落日賞余輝,那就是幸福的端。

?

?

宋春來
在福鼎感受白茶

?

?

3月的下旬,我應邀去參加福鼎白茶的開茶節(jié),因此有機會在中國白茶的故鄉(xiāng)福鼎市感受白茶,心里自然是十分高興。

盡管我寫的詩歌《白茶,佳人》獲得品品香杯白茶心語文學作品大賽的青春參與獎,但是對于白茶,其實我之前還是沒有太多的了解。這次到了福鼎,才大吃一驚,原來福鼎的白茶有那么多人在關注。

到達磻溪鎮(zhèn)那天,陽光靜好。但見四周群山起伏,景色如畫,層巒疊嶂間云霧繚繞,滿目青翠,難怪這兒被譽為太姥山下的一顆綠色明珠。所謂好山好水出好茶, 也許正是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才造就了福鼎白茶。磻溪鎮(zhèn)的十三坪大沁茶園,那一壟壟茶樹仿佛大地的詩行,正在溫暖的春光里蕩漾著綠波。這綠色的波濤隨山勢蜿蜒而去,我的視野所及都成了茶葉的海洋。陽光里,春風撲面而來,送來的全是清新的氣息。面對這春天的茶園,我情不自禁地閉目深呼吸,覺得充塞在內心里的俗塵,正在這綠意盈盈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一年好景隨春至。這不,茶園里,勤勞的采茶女那靈巧的手指正在翻飛,她們是那樣的專注。就這樣,那春天的嫩芽,如寶貝一樣被輕輕地放進了隨身的背簍里。這嫩芽,毫無疑問是春天的饋贈,也是大地對茶農的最好的回報——因為他們付出了勤勞和汗水。

茶葉采摘下來后,就要加工。在我印象中,茶葉要殺青,曾在別處見到過用大鐵鍋來生炒的??砂撞杓庸]有綠茶這種殺青過程,而是讓茶葉經(jīng)萎凋后烘干而成,其中加工白毫銀針和白牡丹等品種的白茶又各有差異。一杯清香的白茶,背后蘊藏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我只覺得那春芽的氣息越來越濃地沁入了我的心底。

福鼎白茶其色香味真是讓人難忘、讓人回味、讓人陶醉。蘇東坡說從來佳茗似佳人,我覺得福鼎白茶就是滿身披毫、秀外慧中的佳人美女,值得人們好好品嘗。此刻,一杯白茶在手,我怎能不好好品味這大自然饋贈的藝術品?

這次福鼎之行給我留下了白茶飄香的美好回憶。謝謝福鼎人,尤其是熱情好客的品品香人,也謝謝《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的編輯老師們!

?

?

范惠貞
白茶這一生

緣于白茶心語,我有幸赴一次盛會——參加福鼎的開茶節(jié),看看福鼎的茶山,品品福鼎的茶,親親春天的風。還在動車上,卻已萬分想念,那里的人那里的茶,水靈靈的妹子和欲罷不能的小吃。一路聞著動車上爆米花甜蜜的香氣,去和茶山談一場戀愛。

三月桃花開過,杜鵑還含三分。在去福鼎點頭鎮(zhèn)的路上已是春風十里,一路彩旗飄揚,歌聲蕩漾。開茶節(jié)的隆重舉行宣告著茶發(fā)芽了。熱熱鬧鬧之后,我心里還是念叨著茶山,就像是要去見一個久別的戀。對茶山的那份愛源于我學過茶學,我祖輩是農民,我對生命和自然的崇敬。

第二天,我們有機會去品品香白茶莊園感受白茶生長的環(huán)境和白茶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終于圓了我此行的一個心愿了。一進品品香莊園,就看到一個翠綠的湖,湖里有一個木輪在緩緩轉動似在為制茶師傅低吟淺唱,湖邊整整齊齊擺放著一席席的白茶在攤晾,像是一個個身著淺綠色傘裙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穿過如畫的風景,我們來到了品品香的茶山。映入眼簾的仍然是綠色,可是滿心期待的歡喜卻夾雜著憂傷。原來,本是春風拂面的季節(jié)來了場倒春寒,積累了一個冬天冒出的小芽頭很多被凍死了。而茶樹是堅強的,一生孕育,一生壯大,看!墨綠色的枝頭閃耀著新綠,那勃發(fā)的嫩芽是希望啊!有的是從凍傷后的枝頭從新冒芽,有的是從老枝新生。厚積薄發(fā),生生不息。這是生命的力量,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氐角f園,品品香的林總告訴我們,今年的茶扛了三場大雪,好不容易踏雪而來一枝春。他心疼茶,心疼茶農,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白茶的傳承。

夜, 一點點的溫柔,一點點的冰涼。窗外福鼎的夜晚是安靜的,思念成災。這時候,我想寫人,而不是寫茶,更不是白茶。因為我覺得一些情愫不是茶葉能夠承載的,只能寄托。特別是白茶,清清淡淡,樸樸素素,簡簡單單,是在相思之后的一縷清風,一點安慰。我想說,你的青春有多美,無論你那時候愛著誰,都像此刻杯中的白牡丹一樣默默綻放吐芬芳。


?

?

?

關于白茶身世的幾個小八卦

01

白茶到底是最年輕

還是最古老的茶?


白茶在中國的茶類歷史上出現(xiàn)的很短,按張?zhí)旄!陡=ò撞枵{查研究》一文中說,“白茶制造的歷史較其他茶類為短。據(jù)文獻記載并訪問老農,約始自10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縣創(chuàng)制的。


當時的銀針是采自菜茶茶樹,約在1857年自福鼎發(fā)現(xiàn)大白茶后,于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大白,對采自菜茶者則稱土針或小白。政和縣在1880年發(fā)現(xiàn)大白茶,1889年開始制銀針,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



白牡丹原創(chuàng)制于水吉(當時屬建甌縣,現(xiàn)屬建陽縣),何時開始,尚待考證,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與政和制白茶之間。”


但是主要是賣給外國人喝。說實話外國人喝起來也不太講究,在這些洋人看來紅茶是紅茶樹上種出來的,綠茶是綠茶樹上種出來的,他們對于茶的分類并不講究也不計較,好喝就行,所以只到現(xiàn)在白茶在國際貿易中還是套用綠茶的標準。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白茶是我國最古老的茶類。


湖南農業(yè)大學楊文輝教授就持此觀點,他認為中國茶葉生產(chǎn)史上最早發(fā)明的不是綠茶,而是白茶,理由是我國利用茶葉已有四千年的歷史,最初作藥用,為了隨時都能喝到茶葉,便將采集的幼嫩茶葉曬干收藏起來,這是茶葉加工的開端。


也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茶學界專家陳椽教授同樣認為:“如現(xiàn)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闭f實話Y老師在邏輯上也是認可這種觀點的,這個不就是農村曬青菜的做法嘛。



但是現(xiàn)在意義上重視“顏值”的銀針,牡丹但是是有了大白、大豪和水仙這樣芽頭肥大的品種之后才單獨的獨立出來的??梢哉f,白茶的這門工藝是最古老的,而白毫銀針,白牡丹這些茶是最年輕的吧。



02

白茶的“祖籍”在哪里?


這個問題爭議就更大了,基本上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有理。


歷史上最早見白茶這兩個字,是隋朝的《永嘉圖經(jīng)》這是一本什么書尼?基本上是永嘉縣(現(xiàn)在溫州境內)的地圖集吧,這本地圖集上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陸羽茶經(jīng)上引用了這句話,之后這本書失傳了,就留下這一句話了,我的媽呀,千古大懸案啊。



陳椽教授在茶葉通史上解釋了一下,說“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qū)),系白茶原產(chǎn)地?!边@個解釋武斷了一點,中國人這些縣志就像家譜一樣,屁股決定腦袋。


永嘉縣志記載長溪的物產(chǎn),基本上相當于武夷巖茶的地理標識授權給建陽用,或者武大郎家的家譜寫上媳婦有個相好的叫做西門慶,這是斷斷不可能的事。而陳教授做了這個南三百里的解釋之后,各種解釋也蜂擁而出。



我最近看到一個說法東三百里是西三百里之誤,這個白茶山說的是安吉白茶的發(fā)源地。這么扯下去就無邊無界了,其實永嘉東三百里有玉環(huán)島,古人經(jīng)常把山和島的意向混在一起,至于到底是不是有白茶,我覺得還是永嘉自己的清代縣志里說的好,“俟考“!


至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白茶的發(fā)源地,因為年代隔的近,張?zhí)旄.斈昕甲C,福鼎大白大約是在1857年左右是由福鼎柏柳鄉(xiāng)竹頭村最早種植,而政和大白則是在1880年前后在政和東平最早種植的。



03

宋徽宗喝的白茶和現(xiàn)在喝的白茶

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關于白茶另外一個經(jīng)常被搬出來說事的名人是宋徽宗趙佶。


這個諸般皆能唯獨不能為君的皇帝,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高的茶人,在《大觀茶論》中說:“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p>



但是其實你細細看來這段文字是在說茶樹的特征,并沒有涉及到他如何制作的工藝環(huán)節(jié),所以他說的是一種茶樹的品種,那這種品種和現(xiàn)在的白茶的白毫銀針是一類嗎?


我覺得也不是,其條敷闡說的是枝條很軟,其葉瑩薄說的是葉片顏色黃中帶白,葉片單薄,這樣的形態(tài)似乎是更接近與葉片白化的茶樹,比如武夷山白雞冠、浙江安吉白茶、這一類的品種,而不是毫毛凸顯,芽頭肥壯的大白。



所以雖然Y老師也很想導一部宋朝審美的還珠格格,但是奈何宋徽宗不認也是沒有辦法的。


人紅八卦多,茶紅也一樣,白茶有這么多的八卦當然就是因為他紅洛。Y老師也希望有一天能有這么多的八卦,那時候就可以拍一部Y樓攻略啦。

福鼎白茶,歷代茶人的心血所凝

福鼎是福建東北角的小城,與溫州接壤。由于乾隆四年才從霞浦析出置縣,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福鼎”二字,名堂似乎不多。

但是,福鼎有幾張遐邇聞名的名片。其一是太姥山。王烈《蟠桃記》曰:“堯時有老母,業(yè)種藍,既而仙化。因呼太母。漢武帝命東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為‘姥’?!睋?jù)傳說,太姥即是道教神仙魏夫人。自古以來,太姥山為文人墨客訪尋仙蹤的勝地,唐“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有《太姥詩》:“揚靈窮海島,選勝訪神山。鬼斧巧開鑿,仙蹤常往還。東甌冥漠外,南越渺茫間。為問容成子,刀圭乞駐顏?!痹谌悍甯傂阒g,又有三十六座歷代興建的僧寺,其中的國興寺尚存北宋遺址,足以發(fā)思古之幽情。其二是福鼎肉片。這種已經(jīng)風行福建并傳播至外省的小吃,做法非常簡易——將豬肉與淀粉攪和成泥,鋪于菜刀側面,用筷子撥入沸水中即成,雖然談不上有多少竅門,卻能讓人花費不多就吃得心滿意足、身心溫熱。

福鼎的另一張名片福鼎白茶,與太姥山和福鼎肉片,竟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獨特的產(chǎn)地環(huán)境

福鼎背山面海的環(huán)境,為茶樹營造了適宜的土壤和溫濕度,自古為茶產(chǎn)區(qū)。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寫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縣東三百里已經(jīng)入海,是故學者認為,白茶山實為永嘉縣南三百里的太姥山。清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寫入十首“閩茶曲”,太姥山“綠雪芽”已在列。詩云:“太姥聲高綠雪芽,洞山新泛海天槎。茗禪過嶺全平等,義酒應教伴義茶?!贝燎迥?,福鼎的“綠芽茶”與“白毫茶”已聞名遐邇?!陡6h鄉(xiāng)土志》載:“茗,邑產(chǎn)以此為大宗,太姥有綠芽茶,白琳有白毫茶,制作極精,為各阜最?!泵駠短焉饺尽贩Q:“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成尤以鴻雪洞為最。產(chǎn)者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運銷國外,價與金埒”。如今,珍貴的福鼎大白茶始祖“母樹”仍在鴻雪洞口生長著。

白茶依不同的茶樹品種和采摘標準,又分為許多品種。如采自大白茶茶樹者稱大白,采自水仙茶樹者稱水仙白,采自菜茶(一般灌木茶)者為小白;大白茶茶樹只采一芽者為白毫銀針,大白茶或水仙茶樹采一芽二、三葉者為白牡丹,而小白的制成品稱貢眉、壽眉。白茶制作自福鼎始,傳至建陽,再傳至政和。光緒年間,白茶已有外銷,于民國初年進入出口全盛期。在歐美,茶商常將白茶拼入高級紅茶作美觀點綴使用,而東南亞華僑傳言白茶的清涼退火藥效卓著,故非常珍視,也使得白茶在新中國成立后繼續(xù)成為福建省的創(chuàng)匯產(chǎn)品。

若要說白茶這般雅物,與“大俗”的福鼎肉片如何能扯上關系?它們的共同點是“大道至簡”派工藝風格。白茶為何“白”?因為制作過程中“不揉不炒”,保留了茶身上如銀似雪的白毫,也保留住了茶的天然香氛。白茶采用的生曬做法,可謂古已有之。明人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評述:“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且斷火氣耳。況作人手器不潔,火候失宜,皆能損其香色也。生曬茶淪于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在諸種制茶法中,白茶制法對茶葉中天然的營養(yǎng)成分和藥理活性成分,保留最為充分。湖南農業(yè)大學的研究者曾將相同茶葉鮮葉,同時加工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烏龍茶)和紅茶六大茶類,測定其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茶多酚、黃酮、水浸出物、咖啡因和兒茶素的含量。這些成分既提供了茶的營養(yǎng)和藥理活性,其含量多寡、配伍不同,也使茶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味。試驗結果表明,白茶加工過程中中適度激發(fā)、利用了內源酶活性,造成茶葉的呈味物質和香氣來源成分——氨基酸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使得兩者含量較鮮葉進一步增加,位列六大茶類之首;白茶中的藥理活性成分黃酮和咖啡因的含量,同樣更勝一籌。


宋人《攆茶圖》中攆茶的情景。宋代流行茶團,須將茶團碾碎后方堪烹煮。

精致的制茶工藝

不過,生曬雖然是先民處理茶葉的原始方式,也是白茶工藝的濫觴,但白茶制作并非如此簡單粗放。白茶的加工過程,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大步。初制的過程依次是鮮葉采摘、萎凋、堆積、干燥和揀剔。適時、分批采摘新茶之后,傳統(tǒng)上進行自然萎凋,即將鮮葉根據(jù)篩面大小均勻薄攤,放置于晾青架上自然萎調。但若自然天候不足以進行自然萎凋,則或者翻面日曬進行復式萎凋,或者在室內進行加溫萎凋。在萎凋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并篩”,即將芽尖和嫩梗兩頭翹起的茶葉四篩并為一篩繼續(xù)萎凋。不論用何種方式,都是用人工精確干預茶葉的失水過程,使得在這一過程中,茶葉的內源酶對其成分造成緩慢而受控的變化,進行“微發(fā)酵”,從而使白茶形成別具一格的品質。干燥是保證茶葉品質、延長保存年限的重要步驟。傳統(tǒng)上白茶制作采用日曬干燥,當日照不足,或為了制作年份茶時也進行炭焙,由富有經(jīng)驗的制茶師傅根據(jù)茶葉的含水量等要素選擇烘焙工藝。不過,傳統(tǒng)炭焙容易讓茶葉帶上“煙火氣”,使其天然風味稍遜,目前不產(chǎn)煙的電能機械烘干也較常使用。揀剔步驟中,按照不同的等級要求,剔去不合格葉。此后,白茶進入精制步驟,依次為拼配、勻堆、烘焙、裝箱。拼配、勻堆即將茶葉按分級拼配堆放,而烘焙則是裝箱前防止茶葉受潮的必要步驟,相比初制中的干燥步驟,溫度高而時間較短。隨后則趁熱裝箱,以免茶葉斷裂。之后這些白茶便走上了行銷海內外的旅程。

要想制成上好的白茶,從種茶開始,每一步環(huán)環(huán)相扣,都不可懈怠,比起制作綠茶、紅茶,要付出加倍的辛勞。因為,只有精心管理的茶樹,才能出產(chǎn)帶有白毫的鮮茶;只有萎凋和烘干的程序掌握得宜,按照茶本身的情況及時、靈活調整工藝,才能保證白茶的風味良好,品質上乘。

唯有毫色銀白、綠妝素裹、芽頭肥壯的白茶,方為上品。采用蓋碗沖開茶葉,只見旗槍完整,毫香飄逸,茶湯黃亮,入口清鮮并有回甘。在名茶林立的八閩大地,白茶能夠獨樹一幟,傳承數(shù)百年不輟,更在當代廣受歡迎,真是歷代茶人的心血所凝!


清代《采茶圖》。

作者/張繼州

來源:新京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05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