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印度茶葉拍賣

找到約155條結果 (用時 0.01 秒)

金永麗:茶葉拍賣制度的歷史考察(三)

茶葉拍賣制度的歷史考察

(三)

金永麗

三、倫敦茶葉拍賣遭遇外來挑戰(zhàn)

倫敦茶葉拍賣中心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見證了世界茶業(yè)的擴展。它既見證了世界茶業(yè)的繁榮,也遭遇到了各種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主要來自外部,通常難以應對,比如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的交通中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倫敦拍賣被迫停止。一戰(zhàn)結束后,1919年5月5日倫敦重啟茶葉拍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倫敦茶葉拍賣被迫再次終止,停拍時間從1939年直至1951年4月,時間長達12年之久。

20世紀中葉之后亞非茶葉生產國新拍賣中心陸續(xù)成立,對倫敦拍賣中心構成了更大的挑戰(zhàn)。倫敦茶葉拍賣中心的長期繁榮得益于其宗主國地位。隨著前殖民地(如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等)紛紛獨立,以及茶葉產地拍賣中心的建立,倫敦茶葉拍賣中心的地位江河日下。各茶葉中心的建立分流了倫敦茶葉拍賣的數量,不斷削弱倫敦作為世界茶葉拍賣中心的地位。

倫敦之外最早建立的拍賣中心是在印度加爾各答,后者的拍賣始于19世紀中葉。不過加爾各答拍賣中心自建立以后長期處于倫敦拍賣中心的陰影之下,直至20世紀初以后,尤其是印度獨立后其地位才變得愈益重要,并在很長時期內是印度國內最重要的拍賣中心。二戰(zhàn)結束后,在倫敦拍賣尚未恢復時,在科欽和吉大港(Cochin and Chittagong)又有兩個新拍賣中心建立??茪J位于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沿海,這里的茶葉拍賣中心于1947年7月成立,主要服務于尼爾吉里地區(qū)的種植園(Nilgiri plantations)。印巴分治后吉大港拍賣中心的成立變得很有必要。1996年時孟加拉生產茶葉中的約83%是通過這里拍賣出售的。

1956年11月在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建立了茶葉拍賣中心。1969年肯尼亞茶葉拍賣轉移至更具戰(zhàn)略意義的港口城市蒙巴薩(Mombasa)。蒙巴薩茶葉拍賣中心的國際性更強。是東非茶葉貿易的中心點,10個東非茶葉生產國家的茶葉在這里拍賣。肯尼亞茶葉發(fā)展局(The Kenya Tea Development Authority (KTDA))努力使這里的茶葉拍賣保持相當規(guī)模,肯尼亞本國生產的茶葉至少55%通過此拍賣中心賣出。1974年這里拍賣了2000萬公斤茶,1996年拍賣量高達1.9億公斤。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茶葉拍賣中心。[1]1970年9月,在馬拉維的林貝(Limbe)建立了非洲第2個茶葉拍賣中心。

印度是目前世界上茶葉拍賣中心最多的國家。除了上面的提到的加爾各答和科欽之外,獨立后印度還建立了其它幾個拍賣中心:1963年3月23日在泰米爾納杜邦的尼爾吉里縣的庫努爾(Coonoor),1964年4月30日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Amritsar),1970年9月25日在阿薩姆邦的古瓦哈蒂(Guwahati),1976年10月29日在西孟加拉邦的斯里古里(Siliguri),1980年11月22日在泰米爾納杜邦的柯因巴托爾(Coimbatore)等。這樣在印度建立的茶葉拍賣中心有至少7個。

德國漢堡和新加坡也都曾經試圖建立新的拍賣中心,建立和運營時間分別為1960年10月-1965年2月和1981年12月至1986年8月,這兩個非產茶區(qū)拍賣中心試圖與茶葉生產國抗衡。不過最后它們只是分流了倫敦和其它茶葉產地拍賣中心的少量貿易。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拍賣中心一度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不過這里在供貨方面得到的支持卻不夠,拍賣中心運作的第一年拍賣的茶葉有僅有1700噸左右。

每一個新茶葉拍賣中心成立背后都有各自的政治和經濟訴求,其中自然包含民族主義和地區(qū)主義情結。1839年倫敦首次拍賣印度茶葉背后有取代中國茶葉的激情在里面。1970年印度阿薩姆邦古瓦哈蒂拍賣中心的建立有阿薩姆民族主義者為本地茶業(yè)從業(yè)者爭取利益的訴求在其中。獨立后印度政府出臺政策限制茶葉出口至倫敦的數量也有上述考慮。

1954年印度中央政府成立了“茶葉拍賣調查委員會”(Tea Auction Enquiry Committee)。該委員會建議運到倫敦的茶葉應該限制在印度茶葉產量的25%。過一段時間后這一比例則應該降至20%。印度茶葉拍賣調查委員會的建議反映了獨立后的印度希望掌控茶葉拍賣脈搏的愿望。獨立后印度國內茶葉消費的大幅增加影響了出口數量,這是促使茶葉拍賣調查委員會做出限制茶葉出口的重要緣由之一。印度茶葉協(xié)會(Indian Tea Association)反對這一建議,認為茶葉生產者應該有把茶葉運到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好價格地方的權利。盡管遭到印度茶葉協(xié)會的反對,調查委員會的建議最終還是被接受。

#

注釋

[1]

Nick Hall,The Tea Industry, New Delhi:Woodhead Publishing House, 2000,P487.

來源: 茶道哲學研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葉采購商與生產商私下交易增多,印度茶葉拍賣體制面臨嚴峻壓力

相比在茶葉拍賣中心采購茶葉,印度茶葉的國內外采購商現(xiàn)在更愿意與茶葉生產商進行私下交易,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更長的信用期,但印度有著162歷史的茶葉拍賣機制也因此面臨嚴峻壓力。

圖來自Pixabay

據業(yè)內高管稱,近70%的主要買家都在采用私下交易的方式采購茶葉。他們表示,兩年前,52-54%的茶葉會進入拍賣中心,而現(xiàn)在已經降到44%,也就是說印度135萬噸的茶葉產量中只有60萬噸在拍賣中心拍賣。

“茶葉生產商現(xiàn)在都想將茶葉直接賣給買家。在私下銷售中,買家可以直接獲得挑選品質最佳的茶葉的機會,通常私下交易的價格明顯高于拍賣價格,”亞洲茶葉(Asian Tea)總監(jiān)莫希特·阿加瓦爾(Mohit Agarwal)說?!耙话銇碚f,私下銷售的信用期為一個月到六個月,延遲付款不會受到處罰,而拍賣則為兩周?!?

拍賣中心較短的信用期對買家參與拍賣產生了抑制作用,拍賣競爭的減少也會導致下一周私下交易水平的疲軟。阿加瓦爾說:“因此,生產商鼓勵買家在拍賣系統(tǒng)之外進行交易,這對他們自身和整個行業(yè)都是不利的?!?

加爾各答茶葉貿易商協(xié)會的Jayraman Kalyanasundaram表示:“大買家更喜歡私下交易。大買家指的是年采購量達1000噸的人。近年來,參加拍賣的茶葉數量開始減少,現(xiàn)在已降至60萬噸。今年4月,新的茶葉拍賣系統(tǒng)——Bharat拍賣系統(tǒng)——開始用于CTC和茶末的拍賣,但新系統(tǒng)的影響力還未顯現(xiàn)。”

然而,茶葉生產商表示,嘗試新拍賣系統(tǒng)違背了行業(yè)大多數人的意愿,并且不會導致價格上漲。

阿加瓦爾說:“新拍賣系統(tǒng)操作復雜,在加上新提出的用戶使用費都將使更多買家退出拍賣系統(tǒng)。”

由于去年結轉庫存增加,今年茶葉價格依然低迷。去年少了斯里蘭卡傳統(tǒng)茶的競爭,印度傳統(tǒng)茶在全球市場上表現(xiàn)出色,但今年價格卻下跌了30%。

內容來源:The Economic Times

來源:商會國際茶資訊,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金永麗:茶葉拍賣制度的歷史考察(五)

茶葉拍賣制度的歷史考察

(五)

金永麗

五、倫敦茶葉拍賣中心關閉的原因分析

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倫敦茶葉拍賣退出歷史舞臺,讓人唏噓不已。其實倫敦茶葉拍賣中心的衰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1967年,在倫敦明辛街拍賣的茶葉減少到只占世界茶葉貿易的25%。在倫敦市場銷售量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為了節(jié)約成本,拍賣中心數次搬家。比如在1971選擇了一個更小的、可以擔負得起的拍賣地點,這便是約翰·里昂斯爵士屋(Sir John Lyons House)。1990年則轉移到更小的地方,在倫敦商會(London Chamber of Commerce)找了一間房,租半天。倫敦從一個大規(guī)模的茶葉拍賣市場,轉為一個尋求品質的小眾市場。主要經營中高端市場,幾乎不再涉獵低質茶葉。到1998年,它的拍賣數量已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從1998年2月開始從每周拍賣改為每兩周拍賣一次,直至拍賣中心關閉。

導致倫敦茶葉拍賣中心關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經濟原因。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它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遭遇的各種挑戰(zhàn),比如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沖擊、新興拍賣市場的分流、民族主義情緒之外,還有消費傾向和貿易方式的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等。

1、與茶葉產地拍賣中心相比,倫敦茶葉拍賣中心遠離茶葉產地,這使一些問題難以克服。譬如運到倫敦拍賣需要的周期比較長,資金回籠比較慢,此外還需要支付手續(xù)費、運輸費、儲藏和經紀費用等。印度和斯里蘭卡獨立后,英國人擁有的茶園不斷減少,本土生產者更青睞本土拍賣中心,后者使茶葉出清更快。埃及和巴基斯坦等國家近年來成為主要的茶葉消費國,這些國家的大購買商為了縮短供應鏈,壓縮冗長的交貨時間,都傾向于直接從茶葉產地而非通過倫敦拍賣購買。

2、導致倫敦茶葉拍賣中心關閉的更主要原因還是茶葉生產、消費和銷售新模式帶來的沖擊。首先是新茶葉消費方式的改變。袋裝茶(tea-bags)獲得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青睞。袋裝茶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方便、低價、味道濃郁統(tǒng)一、苦澀輕微等,這些特征使得它很快占據了南亞、非洲、中東、英國、愛爾蘭和獨聯(lián)體等國家的市場。由于對袋裝茶的巨大需求,茶葉加工和貿易向CTC茶[1]傾斜的趨勢非常明顯。新興的非洲茶葉生產國從一開始就建立起CTC工廠,印度和斯里蘭卡茶業(yè)也在對CTC茶葉出口做出適應性轉變,目前印度80%以上茶葉是以這種加工方式生產茶葉。CTC工廠的出現(xiàn)使現(xiàn)在很多地方的茶葉加工企業(yè)儼然成為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企業(yè)。過去生產的正統(tǒng)茶葉品質差別大、分級多、批量小,現(xiàn)在生產的CTC茶則是品質統(tǒng)一、分級少,方便大宗交易。CTC茶葉便是以大宗交易的形式出現(xiàn)的。

大型跨國公司和超級市場的出現(xiàn)與茶葉生產國大規(guī)模生產單位的形成相得益彰。為了保證茶葉口感的一致性,生產者、貿易商采取了許多措施。在生產層面,復合肥的施用、協(xié)調一致的蟲害控制方案、高產無性茶的種植和全程先進機器的應用等創(chuàng)新都極大地促進了茶園的產量,提高了茶葉加工企業(yè)的生產率。茶葉分級減少使在工廠加工更大批量的茶葉成為可能。與此同時許多種植園或者合并,或者由大型種植公司擁有。為了保持口味的穩(wěn)定性,貿易公司傾向于大批量買茶并加以混合,不再買小批量茶葉。

在這一背景下,私人交易(private deals)提供了一種比拍賣更加高效的貿易方式。20世紀下半葉多種因素使得通過私人交易途徑銷售的茶葉越來越多。1959年倫敦茶葉經紀公司威爾遜·斯密謝特公司(Wilson, Smithett & Co.)通過私人銷售交易的茶葉只占5%,而1996年則上升至25%。據統(tǒng)計1970年代初,通過拍賣銷售的茶葉占到世界茶葉產量的85%,而約20年后卻只有1/3的茶葉是通過拍賣的形式賣出的。到倫敦拍賣中心即將關閉時,英國消費者購買的茶葉只有20%是通過拍賣實現(xiàn)的。[2]1998年倫敦拍賣中心關閉無疑會進一步促進茶葉私人貿易的發(fā)展。

3、技術進步為拍賣之外的交易方式提供了基本條件。包裝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運輸方式的現(xiàn)代化等也是推動茶葉交易方式改變的重要原因。集裝箱和全球電訊系統(tǒng)確保更高效和更安全的貨物運輸?;A設施的發(fā)展為新型茶葉貿易創(chuàng)造了條件。世界茶葉貿易市場已不同于以往。

#

注釋

[1]

CTC是Crush, tear, curl 的簡稱,是指一種用機器加工紅茶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加工出來的紅茶叫做CTC茶。這種制茶方式最早是有印度阿薩姆邦的Amgoorie 茶園的Sir William McKercher 于 1930-1931發(fā)明的,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逐步發(fā)展為印度和非洲市場最重要的茶葉品種。

[2]

Nick Hall, The Tea Industry, New Delhi:Woodhead Publishing House, 2000,P493.

來源: 茶道哲學研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53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