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漢代茶葉

找到約585條結(jié)果 (用時 0.01 秒)

中國茶葉的歷史輪廓

上下五千年

殺伐搶資源

唯有古樹茶

自然成資源

我們中國至少有5000年的文明,雖然這個結(jié)論專家還在爭論,也有不少外國人持懷疑的態(tài)度,或者直接否認,因為缺乏一些實物的證據(jù)。但在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心中,炎帝、黃帝、堯舜禹湯等就是我們?nèi)A夏的祖先,這些人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那我們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真實不虛的,至于證據(jù),讓專家慢慢找,由人民給他們發(fā)工資。

茶葉最早的記載是古本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見茶葉的歷史也是5000年左右了,只是茶葉一開始并不是作為商品或者飲品存在,而是藥品,并且是解毒的藥品。在這漫長的5000年里,茶葉經(jīng)歷了復雜的發(fā)展史,我們把茶葉的這個漫長的發(fā)展歷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為萌芽期,第二為培育期,第三為成長期,第四為成熟期。接下來我們就逐步從這四個階段詳細描述茶葉的歷史輪廓,給大家一起梳理茶葉的本源。

茶葉的萌芽期經(jīng)歷了三千年。

從神農(nóng)嘗百草發(fā)現(xiàn)茶葉到漢朝,大約3000年的時間里,都是處于茶葉的萌芽期。為什么把這3000年稱為茶葉的萌芽期呢?有什么標志性的依據(jù)呢?我們的依據(jù)基于兩點,一是這三千里沒有大面積的種植茶葉。二是沒有形成有規(guī)模的茶葉市場。

這三千年的歷史,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只有從《詩經(jīng)》、《華陽國志》、《晏子春秋》等找到零星的記載。依稀可以看到茶葉在這三千年里一直存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存在。因為很多時候茶葉都是在重大祭祀中出現(xiàn)。天子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國家級活動,關乎國運,所用祭品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這時候的茶葉主要是用于食用,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和生姜、桂皮、大米等一起煮粥食用。

從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邏輯層面去分析,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個野生的植物,發(fā)現(xiàn)它的時候是能解毒的藥,那人們把它作為草藥一點問題沒有。要經(jīng)過很多人的嘗試才能把它作為能食用的蔬菜,還要經(jīng)過長期的訓化和選擇才會固定一些口感適合的品種作為長期食用,又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研究,才能把茶葉作為飲品。猶如現(xiàn)今的魚腥草,在云貴川是日常蔬菜,但在中國其它大部分地方還是中藥材。

這就是茶葉的萌芽期,猶如冬天一樣漫長無比,神秘莫測。但就是這3000年的沉寂,將開啟一個植物在這個星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可以說是植物界當之無愧的王者,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植物,能開啟這么精彩的故事。

從漢代到唐代是茶葉的培育期,大約經(jīng)歷了1000年。

到了漢代,茶葉的普及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從很多文獻也能查到詳細的記載。陸羽《茶經(jīng)》就記載丹丘子、司馬相如、楊雄等喜歡喝茶的人。為什么我們會把這一時期歸為茶葉的培育期呢?是因為這一時期集中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種植茶葉的牛人。

首先是西漢末年的的四川嚴道人(雅安名山區(qū))吳理真在雅安蒙頂山種植茶葉,是有文字記載的,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人。東漢末年,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葛玄,又在浙江臺州開啟了種植茶葉的事業(yè)。大約同一時期,云南布朗族茶祖帕巖冷也在景邁山開啟了茶葉馴化與種植。毫不夸張地說,漢代茶葉的開創(chuàng)者,開啟了馴化和種植茶葉的事業(yè),為茶葉規(guī)?;於嘶A。

還有一個影響深遠的茶祖,那就是諸葛亮。我們都感覺他是砸場子的,一個三國時期的名人,軍事家、思想家。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會成為云南的茶祖,據(jù)傳是他七擒孟獲時,平定南中,并傳茶技于云南?!镀斩尽芬灿涊d了武侯(諸葛亮)遍歷古六大茶山的事跡。也有專家認為諸葛亮到達西雙版納的可能性不大,但不管專家怎么說,云南古六大茶山每年春天都有很多茶農(nóng)祭奠茶祖諸葛亮,祈禱茶葉豐收。

漢代茶葉規(guī)模的興起,被一篇文章佐證,那就是西漢蜀郡辭賦家王褒的《僮約》,里面一句不經(jīng)意的“武陽買茶”把當時成都有茶葉市場的史實記錄了下來,成為漢代茶葉規(guī)?;闹匾C據(jù)。

有了茶葉的種植,就有了茶葉各種工藝和喝法的研究基礎,于是從漢代到唐代,經(jīng)過多代茶人的努力,終于要迎來了茶葉的一個高峰期,那就是茶葉的成長期。

我們把唐、宋、元三個朝代,約600多年的時間,稱為茶葉史的成長期。茶葉在這幾百年里經(jīng)歷了空前的繁榮與創(chuàng)新,開啟了茶葉與國運緊密相連的時代。

唐代的大一統(tǒng)開啟茶葉的繁榮,首先是朝廷確定了貢茶這一概念。比如蒙頂山茶、顧渚紫筍就是唐代知名的貢茶。然后就是各種愛茶的名人和專業(yè)的茶人相繼出現(xiàn),文化名人和專業(yè)茶人的參與,必將把茶葉推向新的高度。

從文化名人的角度,我們通常會把唐宋連在一起。皎然、白居易、盧仝、蘇軾、歐陽修、陸游、黃庭堅等等,這些赫赫有名的詩詞大家,不但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有很高的品位和鑒賞能力。通過他們的描寫,不但能把茶葉的真實口感寫清楚,更能把品茶的意境提高到一流的人文高度。

在這些愛茶的詩人里面,我們最喜歡的是白居易,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茶詩寫得好,還因為他對茶葉的癡愛。他有一個愛好叫“別茶人”,字面意思就是能夠分辨茶葉好壞的人,但是我們很多省份的鄉(xiāng)下把“別”字同時理解為隨身攜帶,這兩種意思連起來就是一個隨時帶著茶葉,能夠分辨茶葉品質(zhì)的茶人。所以我們喝茶時就會時常想起白居易,還有他那首:“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當然,在茶葉成長的根基里,最不能繞開的人物就是陸羽。陸羽是第一個茶葉集大成的人物,當之無愧的茶圣。踏遍大半個中國,歷經(jīng)二十多年,終于寫成《茶經(jīng)》?!恫杞?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方位解析茶葉的書籍,至今還有很高的 指導和借鑒價值。同時開啟了中國茶葉從優(yōu)化種植到采摘加工,從保存茶葉到品鑒;以及文化交流與哲學思路的全產(chǎn)業(yè)鏈。也讓所有從事茶葉的人有了基礎導航。

唐、宋、元三代讓茶葉不斷普及,同時遠銷世界,也讓茶葉成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日常飲品,茶葉也成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一個無形而堅固的紐帶。把酒稱兄弟,品茶一家人。

明清是茶葉的成熟期,這個要用六大茶類形成的數(shù)據(jù)說話:

綠茶的工藝最早形成,在唐代已經(jīng)成熟,有很多記載。

黃茶的工藝約在1570年前后形成。出自《第一次品黃茶就上手》

黑茶發(fā)源較早,興起于明代?!昂诓琛币辉~最早出現(xiàn)在明嘉靖三年的一個奏折:“茶商低偽,悉征黑茶”。

白茶最早出現(xiàn)在1554年,出自田藝衡在1554年寫的《煮茶小品》中有關白茶制作方法的記載。

據(jù)現(xiàn)代茶圣吳覺農(nóng)的研究,武夷山桐木村大約在1630年開始制作紅茶,是紅茶工藝最早的發(fā)源地。

烏龍茶的制作大約有400年的歷史。出自《中國烏龍茶》

雖然六大茶類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和起源,但是形成成熟的工藝與產(chǎn)業(yè)鏈要到明清時期。因此,明清是中國茶葉的成熟期,明清約600年的發(fā)展,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六大茶類,并且在全國自然分布,自成體系,相互競合,復雜而各有特色,雖然茶業(yè)是傳統(tǒng)行業(yè),但在中國形成了一道道很高的防火墻,讓其他國家很難模仿與超越。

現(xiàn)代中國茶葉主要有四大產(chǎn)區(qū),分別是江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華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從理論講,每一個產(chǎn)區(qū)都能生產(chǎn)六大茶類。但由于茶葉風格的不同,以及各種復雜的歷史淵源,形成了各地有各地的主攻方向。比如福建,以烏龍茶為主流,其次是白茶。四川和貴州以綠茶為主流,紅茶、黑茶等也在逐步增加。云南以普洱茶為主,紅茶、白茶等也有生產(chǎn)。這種非人為規(guī)劃的狀態(tài),根據(jù)各地的歷史、傳統(tǒng)工藝和口感,從而形成了地域、口感、品牌三合一的茶葉產(chǎn)業(yè),是中國非常獨特的茶業(yè)文化。對當?shù)夭柁r(nóng)是很好的保護,同時也成為農(nóng)村經(jīng)濟與文化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業(yè)。

當我們的茶葉產(chǎn)區(qū)逐步形成,并與不同茶類形成對應的產(chǎn)業(yè)鏈,中國的茶葉終于步入成熟的階段。產(chǎn)業(yè)的成熟不代表完結(jié),而是步入新的完美的起點與平臺。這時候需要我們茶葉從業(yè)者清楚地理解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找到我們茶葉的本質(zhì),并對應不同人群的需求,開創(chuàng)茶葉更高更好的局面。

我們以非常簡約的方式概括了中國茶葉的歷史輪廓,目的是要讓初學者知道我們中國茶葉的歷史淵源與現(xiàn)狀,從而建立起產(chǎn)業(yè)的大局觀,也便于我們精準找到我們喜歡的環(huán)節(jié)切入,而不是盲人摸象。我們的觀點是,你知道的真相越多,越能買到自己喜歡的茶葉,就越能體會到茶葉帶給我們的樂趣。我們要做有品味的茶葉愛好者,而不是盲從的韭菜。

來源:古樹迷宗茶業(yè)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透過漢陽陵“世界最早茶葉” 看茶文化從宮廷走向民間——對話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院長李舉綱

  

館長訪談

主持編輯:李梅(西安晚報《文博視野》責編)

受訪嘉賓:李舉綱(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院長)

西安漢陽陵曾出土了“世界最早茶葉”,2000多年前的漢代茶葉會是什么模樣?

近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其中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出土的西漢茶葉遺存,成為整個展覽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明星”。

茶起源于中國,陜西是中國茶文化的源起之地。6000多年前的一捧樹葉,是如何刻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又是如何連通萬里、香飄寰宇呢?本期,讓我們聚焦陜西文物中濃墨重彩的茶文化,跟隨兩位文博大咖——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院長李舉綱先生、陜西考古博物館副館長王小蒙先生的精彩講解,一起去找尋、見證和感受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

周代王室就已重視“茗飲之事”

李梅: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辈枰呀?jīng)成為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請問李院長,小小茶葉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理念呢?

李舉綱:“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茶起源于中國,陜西是中國茶文化的源起之地,陜茶源于神農(nóng),載于商周,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榮于明清,是最早產(chǎn)貢茶的地方。

茶一直伴隨著中國文明。中國人是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葉的。茶的發(fā)現(xiàn),最早應在原始采集時代。對茶葉的最早利用,首先應是食用,之后又發(fā)現(xiàn)了藥用價值,最后才是飲用價值。神農(nóng)嘗百草發(fā)現(xiàn)藥材,在教人治病的同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茶的妙用。這些故事被記載于戰(zhàn)國和春秋時期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周易》中,神農(nóng)“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就是茶,所以神農(nóng)被尊為茶祖。這里所說的荼,其實指的就是茶。過去人們把能吃的、能喝的樹葉包括茶葉在內(nèi)都叫荼,所以荼所指的范圍比茶要大。一直到唐代初期,荼、茶不分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比如西安博物院收藏的“西明寺石荼碾”,上面的字就是荼而不是茶。直到《茶經(jīng)》問世后,人們才開始普遍使用茶這個字。

李梅:陜西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至今還和茶有著跨越千年的情緣。李院長,您能簡單介紹下茶和陜西的淵源嗎?

李舉綱:位于陜西的周代王室很重視“茗飲之事”,并將茶事列為國禮。據(jù)《周禮》記載,西周宮廷專門設置有“掌茶”的官職,《華陽國志》記載,西周時期巴子國,今漢中安康一帶的巴人在西周時期已經(jīng)掌握了園栽茶的技術,在武王伐紂之后,曾將“香茗”等名茶作為貢品進奉給周天子。

據(jù)國家林業(yè)局茯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委會主任李三原在《陜西茶文化考論》中的介紹,西周時陜西地區(qū)的百姓已經(jīng)把茶作為日常食用品,《詩經(jīng)》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等這些描寫古周原一帶的詩句中多次出現(xiàn)“荼”字。古代諸多字書和典籍明確指出,“荼”就是四季常青的茶,非苦菜一類的小草。《詩經(jīng)》關于古周原一帶“荼”的記載,應是最早關于茶的記載。

漢陽陵出土“世界最早茶葉”

2000多年前的漢代茶葉在故宮展出

李梅: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的中國文化史上最重磅的茶文化展——“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我們注意到,展覽中有兩件茶文化器物特別引人注目:一件是距今6000年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出土的古茶樹根,這一發(fā)現(xiàn)把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左右。另一件文物就是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出土、距今約2000多年的西漢茶葉遺存。李院長,您能給大家介紹下西漢茶葉遺存的詳細情況嗎?

李舉綱: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這場匯集國內(nèi)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gòu)的代表性茶文化藏品的展覽,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展現(xiàn)中華文明以茶為媒、交融互鑒的發(fā)展歷程,吸引了全世界茶愛好者關注的目光。

1998年—2000年,考古工作者對陜西西安漢陽陵帝陵封土東側(cè)15號外藏坑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大量有機物遺存。當時出土的茶葉遺存,是埋在墓葬群周圍一系列墓坑中的大量隨葬品之一。棕黃色層狀集合體,由寬約1mm,長約4—5mm的細長葉組成。鑒定結(jié)果表明,這些標本是埋藏了兩千余年的古代茶葉。而且,還是咱們陜西的陜南茶,一葉一葉的小而未開的芽茶,被認為是茶葉中的上品,顯示出御茶的非凡品質(zhì)。結(jié)合近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古代皇室成員十分好茶,這一發(fā)現(xiàn)證實,中國古代皇室喜歡飲茶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150年前。

“茶馬古道”與茶有何關系?

西安是古代“茶馬互市”的重要場所之一

李梅:一說起“茶馬古道”,很多人也許會立即聯(lián)想到西南川藏等地區(qū)。其實,“茶馬古道”和陜西也有著難以割舍的聯(lián)系,請李院長再給我們說說這方面的情況吧。

李舉綱:據(jù)文獻和研究記載,“茶馬互市”是唐宋至明代官方針對少數(shù)民族施行的一項“以茶易馬”的貿(mào)易制度。漢代漢中人張騫打通古絲綢之路開始,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和歐洲。

“茶馬古道”和陜西的歷史淵源非常深厚。史料表明,產(chǎn)于陜南漢水流域品質(zhì)極佳的茶葉早已進入長安市場并被列為貢品,進入宮廷。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等棧道及漢江水道方便運輸,加之漢中是絲綢產(chǎn)地,絲和茶便結(jié)伴遠行。唐代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巔峰時期,唐代朝廷即以漢茶賜貢,可見漢茶當是絲路商品中的翹楚。作為漢唐時期的全國政治中心及宋代以后的西北重鎮(zhèn),以西安為中心的陜西一直是古代“茶馬互市”的重要場所之一。唐朝茶風鼎盛,其飲茶習慣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吐蕃、回紇等周邊少數(shù)民族漸如唐人“一日不可無茶”。早在唐貞元末年,朝廷就為了固邊,擴充軍隊,急需大批馬匹,用于裝備騎兵和運輸糧秣,而西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又急需大批茶葉,鑒于雙方需求的互補,朝廷適時地設立邊貿(mào)市場,用茶葉與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換馬,開了茶馬交易之先河。

同時,在唐代中西方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中,茶葉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史載從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到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的147年間,阿拉伯曾37次遣使來唐。在成書于851年的《中國印度見聞錄》中,作者蘇萊曼對唐朝所產(chǎn)茶葉有詳細記述。日本曾先后派遣了20余批次的遣隋使及遣唐使前往中國。日本在唐代之前尚不產(chǎn)茶,但在805年左右,日本的京都附近已經(jīng)有茶樹的存在,故學者推測大致在貞觀四年(630)至805年之間,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將茶籽帶回日本,并最終種植成功。

唐代將宮廷茶飲推向極致

“茶興于唐”:唐朝時茶從宮廷走向民間

李梅:中國人品茶歷史源遠流長,但真正形成系統(tǒng)的茶文化則是從唐代開始。李院長能給讀者介紹下唐代“茶飲”情況和當時茶文化研究的相關情況嗎?

李舉綱:“茶興于唐”,是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來處。唐代“茶飲”盛行于不同階層、不同教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宮廷、教門、文人、民間形成根基深厚且形態(tài)豐富的茶文化。茶文學的繁榮,使得飲茶漸由口腹之欲升華為精神享受;《茶經(jīng)》《十六湯品》等一批茶學專著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茶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使得茶有了道與藝、神與韻的完備。

唐代時期,將宮廷茶飲推向極致:王子公主婚嫁、殿試、內(nèi)廷賞賜、清明宴、帝王清飲、供養(yǎng)三寶、賜茶、接待外國來使、祭天祭祖等都有大型茶宴。以茶事展現(xiàn)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氣象,顯示君王精行儉德、澤被群臣的風范。唐代統(tǒng)一全國后,南方和北方文化融合,茶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從寺院走向大眾,從江南走向北方。宮廷每年都會舉行清明茶宴,作為皇帝對群臣的恩賜,氣氛莊嚴肅穆,禮節(jié)嚴格,要求所用的茶葉必須是清明前的貢茶。

李梅:很多喜愛飲茶的朋友大都知道陸羽和《茶經(jīng)》,但如再深入探究的話就會語焉不詳了。借助今天這個機會,李院長能分享下您眼中的陸羽和《茶經(jīng)》嗎?

李舉綱:謝謝。我查找資料后知道,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陸羽開始搜集歷史資料、探訪名山名茶,寫成了《茶經(jīng)》。《茶經(jīng)》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詳細總結(jié)茶葉生產(chǎn)經(jīng)驗、整理前代茶史資料、規(guī)范烹茶器具和品飲具體程序的專著,被奉為茶文化的經(jīng)典??梢哉f,直到現(xiàn)在,全世界對茶業(yè)的規(guī)范都沒能超過《茶經(jīng)》,堪稱當代世界茶道之源。自《茶經(jīng)》之后,飲茶之法廣為流傳,茶道大興。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所以,不僅茶要好,器物要好,水質(zhì)也要好,另外關鍵是,水的火候要會把握,這就是茶道的核心思想。對于水,陸羽認為,山水(即泉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為評定好水,陸羽探訪了很多地方,評出了二十六泉,其中就包括商洛的武關西洛水。

除了烹茶過程的講究,陸羽還認為,夏飲冬廢不是茶道。茶不僅僅是解渴用的,茶是用來修身的。飲茶要有安靜的境界,要淡泊明志。唐代的品茶方式多種多樣,如痷茶、泡茶、煎茶、煮茶。其中陸羽的煎茶法是唐代最為考究的一種品飲方式,代表了當時飲茶的時尚潮流,盛極一時。從此,人們開始由飲茶進入品茶的階段,由粗放式煮茶進入精工細煎的階段,追求意境,講究技藝,亦重情趣。茶事活動成為詩人們吟詠詩歌或寄托情懷的素材之一,品茗吟詩成了一種風雅生活的標志而為世人所追求。


來源:陜茶網(wǎng)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濮人種茶考(探秘云南三千年茶葉種植史)

歷史許多時候是一本陳年爛賬,許多東西死無對證,對于唐代之前的云南茶葉而言,更是茫不可考。一些寫云南茶史的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將云南可考證的種茶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言必稱“商周之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本文的觀點是,云南茶葉的信史只能從唐代算起,因為唐人樊綽將云南茶寫進了《蠻書》,其是云南茶見諸于史籍最早最確切最可靠的記載。在唐代之前,也有一些典籍提到了西南地區(qū)的茶葉,但沒有特指云南。我們可是假設說的是云南,但缺乏確鑿的證據(jù),只能算一種學術探討之設想。

按照茶界的主流觀點,云南茶產(chǎn)業(yè)始于商周,云南的濮人率先發(fā)現(xiàn)、馴化與利用野生茶樹?!板朔N茶”作為一種假說,有其巨大的學術價值。由于唐代之前缺乏確鑿的文字記載,無疑讓這種假說含金量大為降低。本文嘗試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民族遷徙與融合等角度,來破解云南唐代以前濮人種茶之謎,以及云南三千年來茶葉種植文明是如何演變進化的。當然文章的主觀推想成分多,還請方家不吝指正!

唐代之前的云南茶葉茫不可考

一提到云南茶葉,許多人會引經(jīng)據(jù)典,羅列出一些唐代以前的典籍關于云南茶葉的記載。主要有以下這些:

1、巴國貢獻茶,跟滇東北種茶的關系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鋼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p>

質(zhì)疑:這是巴志,說的是古代巴國之事。巴國的地理范圍跟云南關系不大,勉強可以聯(lián)系的是“西至僰道”。僰道是今宜賓,宜賓的旁邊是云南的昭通。也就是說在歷史上滇東北的昭通,有可能屬于巴國的勢力范圍。但這只是假設,說明存在一種可能,但不能作為確切的證據(jù)。巴王作為諸侯國君,理所當然要向周武王上貢?!栋椭尽分杏涊d了這樣一份貢品清單:五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鴙、黃潤鮮粉。貢品中有“茶”,但我們只能說有可能茶產(chǎn)自云南的滇東北。)

2、武王伐紂的濮國是不是云南濮人?

據(jù)《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個小國討伐紂王。八國即庸、蜀、羌、鬢、微、盧、彭、濮八個部族國。一些介紹云南茶葉歷史的文章,于是發(fā)揮想象:其中鬢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鬢族分布在今牟定縣,濮族分布面廣,周秦時期稱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歷代稱呼為樸子、樸子蠻、布朗;蒲蠻、哈瓦、德昂、崩龍等。

質(zhì)疑:其實在中國古代,濮人分布很廣。商周時,分布在江漢流域及其以南,后散居今四川、貴州、云南等地,與百越雜處。

今天,歷史學家對百濮族人的歷史演變結(jié)果有三種流派:①戰(zhàn)國以后演變?yōu)榘僭?,發(fā)展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各民族;②百濮與百越是兩個不同的族體,元朝以后稱蒲人,再后發(fā)展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各民族;③前期之百濮與百越有密切關系,后期即為孟高棉語族各民族。

實際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今云南、貴州、四川至江漢流域以西一帶,是今天操持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的彝族、哈尼族與土家族,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苗族,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布朗族,南亞語系·佤德昂語支的佤族和德昂族,漢藏語系·語族語支至今未定的仡佬族,以及部分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傣族(泰族)、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等諸多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之一。

由此可見,濮人分布極廣,參加武王伐紂的濮人不一定來自云南,而且濮人的族屬非常復雜,至今沒有定論。濮人不但是今云南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也可能是彝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等的祖先,因為歷史上民族融合,百越、百濮、氐羌存在相互融合之現(xiàn)象。比如彝族,不但是氐羌的后人,也包含著不少的百濮成分。)

3、產(chǎn)茶的漢代平夷縣不是今天的云南富源

《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有“平夷縣,郡治有珧津、安樂水,山出茶、蜜”的記載。據(jù)吳覺農(nóng)《茶經(jīng)述評》載:“平夷縣約當今云南富源縣地?!?/p>

質(zhì)疑:這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云南富源叫平夷縣,是在清順治十四年。漢代的平夷縣在今貴州畢節(jié)。且看歷史真實記載:

古平夷,今貴州畢節(jié)。公元前111年置平夷縣,治所在今畢節(jié)七星關區(qū),隸牂柯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縣為郡治,東晉文帝時改為平蠻郡、平蠻縣。

富源,周秦時,屬滇國。兩漢時,屬益州宛溫縣。兩晉南北朝時,屬寧州。隋朝,屬益州開邊縣。唐朝,屬盤州。南詔和大理國時,為摩彌部。元朝時,在境內(nèi)北部設羅山縣,屬曲靖宣撫司。明洪武二十三年,廢羅山縣,新置平彝縣衛(wèi),南部仍為亦佐縣。清初,平彝縣衛(wèi)屬云南都司、亦佐縣屬曲靖軍民府。清順治十四年,廢亦佐縣為平夷縣??滴跞哪辏云揭蛷U衛(wèi)、亦佐廢縣,建平彝縣,屬曲靖軍民府。1954年,改稱富源縣至今。

4、“南中茶子”并沒有特指云南所產(chǎn)

晉傅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粟、垣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質(zhì)疑:南中系東漢末時對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總稱。文章說茶子產(chǎn)于南中,但沒有具體說產(chǎn)自南中哪里。我們只能假設,既然提到南中,很可能作者的本意包括云南。

由于唐之前沒有確鑿的文獻記載云南產(chǎn)茶,所以云南茶產(chǎn)業(yè)的信史只能從唐代算起。唐人樊綽的《蠻書》寫道: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

這被視為云南茶見諸于史籍最早最確切最可靠的記載!

逃離金沙江,古哀牢國隱藏濮人種茶秘密

要搞清楚云南三千年來茶葉種植加工與貿(mào)易傳播路徑,首先要解決哀牢國的族屬問題,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烏蠻、白蠻是怎么一回事,彝族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濮人種茶,或者烏蠻種茶。

為什么哀牢國如此重要?是因為其地跟如今的云南茶葉主產(chǎn)區(qū)版納、臨滄、普洱、保山、大理、德宏等地重合。而且哀牢國的北部以氐羌為主,中部南部以濮越為主,正好與濮人種茶暗合。從地域與所居民族來看,古哀牢國無疑隱藏著濮人種茶的密碼。

先說哀牢國的族屬問題。兩漢突然冒出來一個哀牢國,漢武帝之前的歷史不可考。有人說哀牢國是氐羌系的國家,有人說是濮人建立的國家,有人說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國家。其實哀牢國并不是一個集權國家,而是部落酋長國,也就是幾十個部落的聯(lián)盟,部落叫小王,哀牢王是幾十個小王(77王)的總王。哀牢的原住民以濮人(布朗、佤、德昂先民)、越人(傣族先民)為主,后來氐羌從北邊南下,到了漢朝,形成北邊是氐羌,南邊是濮越的格局。哀牢王很可能是傣族先民。其實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傣族的祖先曾經(jīng)住在金沙江流域,乃至洱海、滇池一帶,由于氐羌南下,濮越退到永昌一帶,洱海與滇池成為氐羌人的勢力范圍。

我們再來說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百言其多也。中國古代寫史書的人,沒有興趣搞清楚邊地的少數(shù)民族有哪些,經(jīng)?;\統(tǒng)地說,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百越、百濮其實是一種偷懶的說法,把南方幾百種部族簡單化說成百濮、百越。而且最搞笑的是,濮、越可以通用,也就是同一個民族,一下叫濮,另一下又叫越。所以有現(xiàn)代學者主張濮越是一回事。

如同百越橫跨幾千公里,從江浙一直到越南都是百越,而且云南、緬甸的交界處還有滇越。百濮也是橫垮幾千里,漢水流域有濮人,巴蜀大地有濮人,云南還是有濮人,貴州北部也有濮人。許多地方的濮人,在文獻記載中,一下記成濮人,一下記成越人。

由于古人偷懶,我們現(xiàn)在很難搞清楚百濮、百越究竟包括哪些民族。但我們可以從現(xiàn)存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去溯源,根據(jù)這些民族的傳說,都是說從北邊南遷,也就是打仗打敗了,從故土南逃,而且是在南逃途中,發(fā)現(xiàn)與利用野生茶樹。傳說中的故土在金沙江流域、洱海與滇池,沿著瀾滄江、怒江兩條江南逃,這兩條江其實就是云南茶樹種植的核心區(qū),也是野生茶樹的主要分布區(qū)。這是巧合,還是必然?

這樣就可以大膽假設,以前住在古蜀國南邊,深受古蜀文化、印度文化影響的布朗、佤、德昂與傣族先民,在兩千多年前受兩件事影響而南逃,一是氐羌人南下,二是秦王國滅古蜀國,造成民族大遷徙,其離開金沙江、滇池、洱海一帶,在保山、大理南部、臨滄、版納、德宏與普洱,甚至緬北一帶建立哀牢國。由于他們有巴蜀文化及古滇國的農(nóng)耕文化底子,于是大幅度提升馴化野生茶樹的水平。這是云南茶葉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第二縷曙光,是兩漢及諸葛亮開發(fā)永昌郡帶來的。

茶出銀生,烏蠻種茶的興起

我們再來說烏蠻、白蠻是怎么一回事。前文說到布朗、傣、佤、德昂先民離開故土南遷。其故土的洱海一帶成為昆明人的天下,昆明人顯然是氐羌系。但滇池一帶比較復雜,濮越?jīng)]有全部南遷,留下許多濮越人,而氐羌系南下滇池,稱為叟人,還有古蜀人(還有一種說法叟人即蜀人),在蜀國被秦滅了,也南逃滇池。故滇池一帶的民族成份非常復雜,是濮越氐羌與蜀人的綜合體,還有楚人莊蹻王滇,這就體現(xiàn)了雜交文化的優(yōu)勢,這就是戰(zhàn)國到西漢,古滇國的青銅文化那么發(fā)達的原因。

兩漢以降,直到唐代,我們可以哀牢山、元江為界,以南,是南逃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的勢力范圍,以北為昆明人、叟人、楚人、蜀人、漢人,以及沒南遷的濮越人的勢力范圍。哀牢山、元江北邊的這些民族,從漢武帝征服西南夷開始,進行民族大融合,到了南北朝隋唐,形成烏蠻與白蠻兩大集團。

唐代人說的烏蠻、白蠻,不是具體指哪個民族,而是漢化程度高的叫白蠻,漢化程度低的叫烏蠻。

而且烏蠻、白蠻是多民族大融合后形成的,里面有氐羌、漢、濮越、蜀、楚多種成分,但總體來說,白蠻以氐羌、傣族、漢文化的融合為主,烏蠻保留的原生態(tài)氐羌文化更多些,并融入一些濮人文化。

最后我們來說下彝族。彝族,嚴格來說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建國初期將若干個區(qū)別較大的民族,拼成一個彝族。從大的方面來說,彝族是氐羌、古蜀人、濮人的雜交融合體,以氐羌為主。彝族有三個源頭,一是云南的祿勸、東川、昭通葡萄井一帶的六祖分支體系,二是永昌郡源頭,三是四川大涼山源頭。

為什么要提烏蠻、白蠻與彝族,是因為南詔國時期,繼濮人種茶之后,烏蠻系民族也紛紛種茶,比如如今的彝族、哈尼族的先民開始種茶。但我們要搞清楚的是,烏蠻民族中包含有大量的濮人成分。因為氐羌系的烏蠻諸族在勢力擴張時,將許多濮人部落征服,大量濮人融入到烏蠻中。也就是烏蠻以氐羌血統(tǒng)為主,南下途中,在四川融合有古蜀人、濮人血統(tǒng),到了云南融合有濮人血統(tǒng)。

烏蠻種茶,是繼承濮人的衣缽,而且烏蠻包含有非常重的濮人血統(tǒng),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南詔國時期,烏蠻主要居住在哀牢山、元江以北。哀牢山、元江以南主要是濮越居住。而云南茶葉主產(chǎn)區(qū)主要是在哀牢山以南,也就是南詔國云南種茶的主體民族還是濮人。不過這時已經(jīng)有一些烏蠻系民族,越過哀牢山、紅河南下,比如哈尼族的先民南遷到景東。唐代的景東是南詔銀生府駐地,同時也是《蠻書》記載的“茶出銀生”所在地。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銀生城,有兩種說法,一在版納,二在景東。在景東的說法是主流。本文即采用銀生城在景東的說法?!俺墙缰T山”,意味著茶山離銀生城不遠,很可能在今天的景東、南澗一帶。唐代的景東境內(nèi),居住昔撲(濮人)、和泥(哈尼族先民),后來南邊的傣族勢力北擴,景東在南詔末期被傣族征服。這表明在景東種茶的很可能是濮人(昔撲)與烏蠻(和泥)。也意味著,從唐代開始,云南種茶的民族越來越多,不再是濮人的專利。南詔國時期,云南種茶還是以濮人為主,但烏蠻種茶已經(jīng)興起。

二是“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這劇透了蒙舍蠻的飲茶方式。南詔國發(fā)源于蒙舍,即今天的巍山一帶。蒙舍蠻,其實是指代南詔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的國民,也就是說南詔的老百姓煎煮茶葉,要加一些東西跟茶葉一起煮來喝。這里不能將蒙舍蠻當成真正種茶的濮人與烏蠻,因為文字只提到他們怎樣喝茶,而沒有提到他們種茶、制茶。也就是,南詔國的濮人與烏蠻種茶制茶(散收,無采造法),而其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的國民(蒙舍蠻)喝茶(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而且不能將蒙舍蠻狹隘地理解成巍山的“烏蠻別種”。因為蒙舍蠻這個“烏蠻別種”從巍山出發(fā),征服了其他“五詔”,并建立了強大的南詔國,蒙舍蠻很多場合成為了南詔國的代名詞。

雖然茶出銀生,烏蠻已經(jīng)開始種茶。但在唐代,還是以濮人種茶為主。在唐代,越過哀牢山、元江,遷居瀾滄江中下游的烏蠻人還不是很多。

到了元代以后,遷往瀾滄江中下游、怒江中游的烏蠻人越來越多,這些人中許多都種茶。宋元時期,哈尼族、彝族、拉祜族,與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一起成為種茶的主體民族。

明代以后,漢族也成為了種茶的主力之一。苗族、瑤族也從貴州遷到產(chǎn)茶的云南南部、西南部,其中也有許多人種茶。至于傣族,其跟布朗族的種茶歷史一樣悠久,因為濮越民族幾千年大雜居,作為百越人的傣族肯定很早就受了濮人的影響,也種茶。只是傣族多住在壩區(qū),種水稻為主,不以山區(qū)作物——茶葉為重點。而傣族的近親壯族,也有一些在文山與紅河種茶。

這樣一來,云南的民族中,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拉祜族、基諾族普遍種茶,彝族、哈尼族、景頗族、漢族種茶的也多,苗族、瑤族、傈僳族等也有一些種茶。

古蜀國與濮人南遷帶來茶葉種植文明

前文說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住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一帶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南遷到臨滄、版納、保山、德宏、普洱一帶,建立哀牢王國。那在他們南遷之前,怒江、瀾滄江中下游流域居住的是什么民族?是布朗、佤、德昂先民的親戚——講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

孟人、高棉人是東南亞、云南的原住民,也曾經(jīng)是東南亞勢力最大的民族集團。商周時期,孟高棉族系的人,北擴到金沙江,與古蜀國文化融合,成為百濮族群的一部分,這些深受巴蜀文化影響的孟高棉人,就是當今布朗、佤、德昂的先民。后來,他們與傣族先民一起沿瀾滄江、怒江南遷,其實也是征服當?shù)赝林倪^程。這些土著跟布朗、佤、德昂先民一樣,也是孟高棉族群,只是未受古蜀國影響,因為他們是臨滄、版納與普洱的土著,故被稱為“本人”,也就是本地人的意思。這就是在普洱茶的核心產(chǎn)區(qū),我們會經(jīng)常遇見“本人”一詞的原因。

我們現(xiàn)在對東南亞、云南曾經(jīng)勢力最大的孟高棉族群做一個小結(jié)。孟高棉人是一南一北最為發(fā)達,中間最為落后。南邊的柬埔寨、泰國南部、緬甸南部是印度文明的傳播范圍,土著文化跟南印巴利語文化接觸,催生了燦爛的高棉文化(柬埔寨)、孟人文化(緬甸南部),合稱孟高棉文化。北部受巴蜀、古滇國文化的影響,成為中國百濮族群的一部分。在南北之間,由于遠離巴蜀與印度這兩個區(qū)域文化中心,是最落后的一部分。布朗、佤、德昂、傣的先民南下,就是先進的外地人征服落后的本地人之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南一北落后的中間部分,也有少數(shù)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其主要位于古代交通要道兩側(cè)附近,比如繁華的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沿線,但難掩大部分地區(qū)落后之事實。

把濮越與孟高棉梳理清楚了,就可以對茶樹馴化種植史進行分期。

分期的依據(jù)是先進的巴蜀茶葉種植文明南下,改造提升云南怒江中游、瀾滄江中下游落后的茶種與野生茶馴化技術。其讓云南茶葉種植由蒙昧走向了文明——濮人種茶。

而漢武帝征服西南夷,東漢初年的哀牢國歸漢,成立永昌郡,諸葛亮治理南中,大開中原先進農(nóng)耕文化涌入之門,則大幅度提升了濮人種茶的水平。繼而是唐宋時期烏蠻種茶的興起,以及明清時期漢人也成為云南種茶的主力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對云南的影響,主要來自江南。也就是說,在明代以前,云南的茶葉種植加工主要受巴蜀先進的農(nóng)耕文化的影響,明代以后主要受江南農(nóng)耕文化的影響。民國直到現(xiàn)代,是以西方為師,學習現(xiàn)代種茶體系。

云南茶樹馴化史:從以巴蜀為師到江南的影響,

云南茶樹馴化種植史分期如下:

1、濮人種茶時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從哀牢國到永昌郡)

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西南與東南亞中北部及印度東北部都在馴化與利用野生茶樹,其中水平最高的是巴人蜀人,其次是云南金沙江流域一帶受巴蜀文化影響的濮越族群,最落后的是云南西南部、東南亞中北部的孟高棉族群,因為他們遠離巴蜀文化與印度文化的傳播區(qū)域,原始農(nóng)業(yè)很難讓馴化野生茶樹有質(zhì)的飛躍。很有可能,野生茶變?yōu)樵耘嘈筒铇涞年P鍵一環(huán),是由古巴蜀人、古濮越人完成的。后來居住在蜀國南方邊地的古濮越人南遷,將先進的茶種與馴化野生茶技術帶到瀾滄江中下游、怒江中游一帶,讓云南茶產(chǎn)業(yè)的主產(chǎn)區(qū)進入了濮人種茶時期。

其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先進的濮人從春秋、戰(zhàn)國起,南遷到保山、德宏、大理南部、臨滄、普洱、版納一帶,建立哀牢國,初步提升了當?shù)氐牟枞~馴化種植水平。二是兩漢、三國、魏晉,哀牢國故地納入永昌郡管轄,濮人種茶進入了永昌郡時期,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水平進一步提升。

2、茶出銀生時期(唐宋元:濮人、烏蠻成為云南種茶兩大主體民族)

唐代的南詔國時期,云南種茶以濮人為主,但越過哀牢山南下瀾滄江、怒江流域的一些烏蠻人已經(jīng)開始種茶,這標志著烏蠻種茶的興起。到了宋代的大理國,乃至元朝,越來越多的烏蠻南下云南茶葉的主產(chǎn)區(qū),這意味著濮人與烏蠻成為云南兩個主要的種茶民族。

3、江南茶文化傳播時期(明清:繼濮人、烏蠻之后,漢人成為種茶的主力之一)

明代以來,江南的漢人紛紛進入云南,帶來了先進的農(nóng)耕文化。這標志著云南茶葉的種植文明由學習巴蜀,轉(zhuǎn)向了學習江南先進的茶葉種植技術之時期。

4、現(xiàn)代茶文化傳播時期(民國、新中國:現(xiàn)代茶產(chǎn)業(yè)傳入并逐漸主導云南茶葉種植)

文/白馬非馬

請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約574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