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形容茶的詩詞

找到約40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肖坤冰:“山場”與“巖韻”:武夷茶的風土條件與市場價值建構(三)

雖然武夷山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制茶師傅的手工技藝都將影響到巖茶香味的最終呈現(xiàn),然而最近幾年以來,“山場”與“巖韻”卻成為巖茶品評中最為核心的概念。當?shù)厝苏J為:“巖茶要是脫了韻,那真的是白講?!比欢沃^“巖韻”則是見仁見智并無科學定義。一篇介紹巖茶知識的文章如此解釋道:“什么是韻呀,簡單來說,就是山有山的味道,海有海的味道,你只要一聞到,或者一嘗到它的味道就大概知道它是哪里產的,這就是韻。基本上高手搭一口就知道是哪個地方產的。凡是入口是散的,不整的絕對是半巖茶。香在舌前部而不能入喉的也絕不會是正巖的?!睅拙湓捛逦乇砻髁恕皫r韻”(味道)與“山場”(地理空間)之間存在緊密的對應關系,可將其理解為武夷茶生長過程中的terroir影響。

評價巖茶質量的關鍵在于“巖韻”,而“巖韻”是否純正又取決于茶樹生長的地理位置——terroir,即山場是否屬于正巖產區(qū)。當?shù)厝苏J為,產于正巖的茶,巖韻正,回甘明顯;反之,離正巖范圍越遠的茶,則被認為是巖韻不顯或是沒有巖韻,茶葉的售價也就越低。因而,以“巖韻”為市場評判標準,在閩北茶產區(qū)事實上存在一個“正巖/外山”的空間等級區(qū)分。進一步細分,還可劃分為大巖茶、正巖茶、半巖茶、洲茶、外山茶的等級結構。總而言之,“正”——代表著正宗、高質量、味道純正、最高等級等一系列的價值判斷。

根據(jù)當?shù)馗鞣N歷史文獻的記載,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著基于茶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而對茶葉進行的等級分類。茶有“巖”、“洲”、“外山”之分?!安瑁T山皆有,溪北為上,溪南次之,洲園為下?!痹谏缴险邽閹r茶,水邊者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為外山茶。而“巖茶”又可進一步分為“大巖茶”、“中巖茶”及“半巖茶”。據(jù)陸羽“茶經(jīng)”載:“種茶的土壤,以雜有爛石為最好,其次為沙質的土壤,黃土最差。”清代崇安縣令陸廷燦的〈隨見錄〉中寫到:“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清代文人劉埥在《片刻余閑集》中也有類似的巖茶、洲茶的劃分,并指出“凡巖茶,皆各巖僧道采摘焙制,遠近賈客于九曲內各寺廟購覓,市中無售者。洲茶皆民間挑賣,行鋪收買”。

此外,根據(jù)各種歷史文獻與文人筆記中對武夷茶的描述,當?shù)卣沓隽恕垂挪鑸@分布一覽表〉,而表中的古茶園剛好對應了景區(qū)內的正巖產區(qū)??梢?,正巖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歷史文獻記載的影響。

表1:古茶園分布一覽表

1998年整理

資料來源:武夷山景區(qū)管委會世界遺產監(jiān)測中心提供

根據(jù)上述各種材料的整理以及今天市場上流行的“山場”劃分,大致可以勾畫出下圖所示的“巖茶等級結構與山場對應關系”。

“圖1:巖茶等級結構與山場對應關系”

茶葉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表面上出售的是有形的“茶”,但實際上人們真正消費的卻是無形的“香味”,“茶葉”只是“香味”的載體而已。在漢語語境中,人們常常習慣將“香”和“味”混為一談,統(tǒng)稱為“香味”,但實際上“香味”一詞本身已經(jīng)是一種多重感官的建構,它既包括嗅覺的“香氣”,也包括味覺的“滋味”。官方標準的巖茶評審包括對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五個方面的評定,這五項因子涵括了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四種感官,是一種綜合性的評價體系。然而,在非正式的品茶場合,茶人們最愛討論主要是“香氣”與“滋味”。但“香氣”絕非獨立于其他感官經(jīng)驗的單純嗅覺,“滋味”也絕非僅僅是味蕾接觸到茶湯所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在品茶人的經(jīng)驗世界中,人們需要充分調動眼、耳、口、鼻、舌等各種身體器官去綜合性地體驗“茶”這一物質,這種綜合感官甚至包括觸覺——葉底的“鮮活”程度需要手指的感受、干茶的含水量需要手掌掂量。雖然人們在評論茶香時,都是在某一具體時間和地點下的個體感覺(sensation),但這種瞬時性的感覺卻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地方文化與歷史過程加諸(impose)于個人身體的影響。正如Durkheim所言,個體的、私人的“感覺”必須經(jīng)由一套共享的觀念項目“conceptualcategories”的過濾之后,才能轉化為可以交流與理解的集體表征。

從當?shù)氐臍v史過程來看,武夷茶的名動天下與儒家文人的文辭贊美不無關系。以下三段對“茶香”的描寫分別摘自董天工《武夷山志》,梁章鉅《歸田瑣記》與及郭柏蒼《閩產異錄》:

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為頭春,立夏后為二春,夏至后為三春。頭春香濃、味厚,二春無香、味薄,三春頗香而味薄。種處宜日、宜鳳而畏多風。日多則茶不嫩;采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各巖著名者:白云、天游、接筍、金谷洞、玉華、東華等處。采摘烘焙須得其宜,然后香、味兩絕。第巖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崇境東南山谷、平原無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于東南。至于蓮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洲茶初出嫩芽為之,雖以細為佳,而味實淺薄。若夫宋樹,尤為稀有。又有名三味茶,別是一種,能解酲、消脹,巖山、外山各皆有之,然亦不多也。

靜參謂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富豪人家競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竟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種而已。山中以小種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種,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廈門人所講工夫茶,號稱名種者,實僅得小種也。又等而上之曰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大約茶樹與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與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類推。此亦必須山中之水,方能發(fā)其精英,閱時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峰中,不過數(shù)峰有之。各寺觀所藏,每種不能滿一斤,用極小之錫瓶貯之,裝有各種大瓶中間,遇貴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許,鄭重瀹之。其用小瓶裝贈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清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其微!

凡茶,他郡產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巖產者,性獨溫。其品分“巖茶”、“洲茶”。附山為“巖”;沿“溪”為洲?!皫r”為上品;“洲”為次品。九十九巖,皆特拔挺起。凡風、日、雨、露,無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潔,又勝他山;草且芳烈,何況茗柯。其茶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受東南晨日之光也。“巖茶”、“洲茶”之外,為“外山”,清濁不同矣。九十九巖茶,可三瀹;“外山”兩瀹即淡。武夷各巖著名者:“白云”、“仙游”、“折筍”、“金谷洞”、“玉華”、“東華”;余則“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于東南。

“蓮子”、“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及“洲茶”,采初出嫩芽為之,雖以細為佳,味則淺薄。又有“三味茶”,別是一種,能解酲消脹。

凡樹茶,宜日、宜風,而厭多風。日多則茶不嫩。采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

武夷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為“頭春”,香濃、味厚。立夏后為“二春”,無香、味?。幌闹梁鬄椤叭骸?,頗香而味??;至秋則采為“秋露。”

梁章鉅游武夷時夜宿天游觀,與道士靜參品茶,將武夷巖茶的特征概括為“香、清、甘、活”四字,并強調“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乎!”梁是舉人,愛做筆記小說,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撫,所以他的這段評價影響極大。今人概括武夷巖茶的特征為“活、甘、清、香”四個字,并以此作為“巖韻”的標準,其最初就是源自《歸田瑣記》。從三篇文章出現(xiàn)的時間來看,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應該是成書最早,其次依次為粱章鉅的《歸田瑣記》及郭柏蒼的《閩產錄異》。從內容來看,三篇文章都依照茶香、茶味的淡薄將茶葉分為了幾等,如花香、小種,巖茶/洲茶、內山/外山、山南/山北,以及采摘時間上的頭春、二春、三春之分……尤其是董文與郭文,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在遣詞造句上略有不同。芳烈、淺薄、濃、淡、厚這些評價茶香、茶味的字詞在三篇詩文中都反復地出現(xiàn),成書時間更晚的《閩產錄異》無疑大大借鑒了《武夷山志》中董天工對茶葉的分類和口感的描述。而后世之人在評價武夷茶的香味時,又借助于這些傳世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語素”以闡釋自己對武夷茶的理解。這種借助于共同詞匯的理解與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人們想要與他人分享的是個人的“感覺”,而這種“感同身受”卻不可能由一個人直接傳遞給另一個人,而必須要通過交談來分享這種經(jīng)驗,通過語言和詞匯的表達再現(xiàn)。這些語言和詞匯的意義是小區(qū)的說話者通過對言語的約定俗成而建構起來的。這些集體表征(representation)就像是連接各種個人意識的橋梁,使得人們彼此之間相互理解。因此,當文人們創(chuàng)作詩詞歌賦的時候只是抒發(fā)一種個體“感知”,是個人的感覺器官對各種數(shù)據(jù)無意義地、暫時性的接收。然而,當現(xiàn)在的武夷山人繼續(xù)“引經(jīng)據(jù)典”使用這些詞匯評茶時,其前提條件是假設生活于此環(huán)境中的人群共同體都能夠理解這些詞匯,并由此引發(fā)對方的同情(sympathy),因此這些詞匯此時已經(jīng)轉化為一種為集體持有的、持續(xù)的表征。

除了正巖與外山的區(qū)分之外,武夷茶的花名也多不勝數(shù)。據(jù)上個世紀40年代的調查資料,“三坑兩澗”中的慧苑坑巖茶廠的茶樹花名盡多達280種。僅僅一個巖的茶葉就有著如此名目繁多的花名,但這些花名是否真的具有各不相同的口感差異,就連調查者茶學專家林馥泉本人也表示了懷疑,他更傾向于將之理解為茶商們實施的一種營銷策略?!皫r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葉價值,多巧立名目,是以每一巖廠均有名叢數(shù)十株至數(shù)百株,其茶名實不勝枚舉。至于單叢奇種中,多于茶葉包裝時,各包加以名稱,俗稱為花名,以?;箢櫩??!惫P者更傾向于將武夷巖茶眾多“花名”理解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建構,以及社會上層對市場消費之需求。茶之所以由一種山茶科植物葉子成為“茶”(或說,茶之所以成為文化中的一項“物”、一種消費商品)并非渾然天成,而是文化的成員與物(茶樹葉)長期密切互動的結果,使得茶葉從原料轉而成為一個社會主要飲料與商品。

Bourdieu指出在文化實踐領域,貫穿著將基本需求與原始沖動加以凈化、優(yōu)雅化與理想化的宗旨,以形式壓倒功能,以凸顯出其卓越的審美性特征。茶在中國的文化體系里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琴棋書畫詩酒茶”之“雅茶”,也是“油鹽柴米醬醋茶”用于解渴之“俗茶”。固然“品茗”是飲茶之道中的一種層次,然而“解渴”才是人們喝茶的最原始動機。達官貴人的“品茗”明顯弱化了其解渴的基本需求,轉而追求其藝術化的審美功能。茶湯被盛于精致的“若深杯”中,杯盞容量如“胡桃大小”,器物的形制決定了“品茶”方式只能是“小口啜飲”——標準品飲方式為用唇舌將茶湯吸啜入口中,待停留片刻再慢慢吸啜入喉,且“嘖嘖有聲”?!靶】卩嫛毕鄳匾矊Σ杩偷纳眢w作出了規(guī)訓,其特殊的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杯的方式被稱之為“三龍護鼎”。當品飲者正襟危坐,以指頭小心翼翼捧著一盞茶湯慢慢啜飲入喉之時,這種身體實踐無疑已經(jīng)使“飲茶”儀式化了。而勞動階層飲茶則主要是解渴,現(xiàn)在武夷山當?shù)夭柁r家里仍然會使用一種很大的粗陶壺和粗瓷大碗——這也決定了其喝茶方式必定是大口吞飲。Bourdieu在分析鑒賞力與文化消費之間的邏輯關系時指出,鑒賞力(taste)并非天然稟賦,而是社會等級區(qū)分的結果。上流社會通過將生活風格化(stylization),從而將“優(yōu)雅”與“粗俗”區(qū)分開來,并建構出一套正統(tǒng)的(legitimate)鑒賞標準。茶作為一種典型的文化商品,不同的品飲方式既反應了人們不同的社會階層,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區(qū)分。因此,品茶不僅僅是生物感官意義上的品味,同時也是一種體現(xiàn)的(embodied)社會區(qū)分。社會品味(socialtaste)的正統(tǒng)性一旦建立以后,又會影響到人們對味道的感知(senseoftaste)。因此,味覺感知與社會階層區(qū)分始終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建構過程。茶葉——這種在自然屬性上并無貴賤分野的植物葉子——由于不同消費群體的不同飲茶實踐,相應地也在人與周圍環(huán)境、建構性的身體感官差異中被劃分為三六九等等,茶的雅俗之分實乃是社會階層結構之物化表現(xiàn)。

從地理文化空間來看,武夷山為東南著名的風景勝地,同時也是宋明理學的發(fā)源地。自唐宋以來,就不斷地有文人慕名到訪,朱熹曾在此開設書院講學,著書立說,奠定了武夷山作為理學發(fā)源地的地位,此后吸引了大批的文人羽流到山中游玩或暫居。由此,留下了大量的游記作品和文人筆記。關于武夷茶的詩詞文賦歷朝歷代都有,數(shù)量巨大,在本文中無法一一例舉。這些詩詞至少在兩個方面影響了武夷茶:一是“九曲溪”、“溪邊”以及武夷山風景區(qū)內的三十六峰的某些峰名常在文人的書寫文本中出現(xiàn),從而為“正巖”山場的空間范圍奠定了基本的雛形。其次是在這些詩文中,云、雨、霧、煙霞等自然景觀,清寒、泠然、靈、膩、芳潤等感官描寫,形容器物之精的金、玉、圭璧等用詞,以及形容嗅覺香氣的梅、蘭、馥、馨等字詞都不斷地反復閃現(xiàn)。這些詩文所運用的語言作為一種隱喻﹙metaphor﹚象征,既勾勒出了“名茶”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同時也是文人隱士們內心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是一種精神化的環(huán)境(mindfulenvironment),“清、雅、高、潔”正是中國文人所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這正如當?shù)卣谏暾垏业乩順酥井a品時聲稱的那樣,“武夷巖茶所體現(xiàn)的不僅是一種茶名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在武夷巖茶的原產地,自然性和人文屬性決定的地理人文景觀?!?/p>

回到前文中所提及的關于武夷巖茶眾多“花名”的問題,如此煞費心思的“花名”顯然更屬于“雅茶”之范疇?!盎钡拿瓌t極其混亂,有的以茶樹生長環(huán)境命名,如半天腰、不見天等;有的以茶樹葉形命名,如金錢、金柳條等;還有的以制成品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百瑞香等,至于名字的來歷則都有不凡的傳話傳說,比如眾所周知的“大紅袍”的傳說??陀^而言,在基本相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不同茶株所產之茶的“香味”差異實在是微乎其微,然而一旦茶樹被賦予了各種不同的花名以后,其有別于其他茶的獨特之“香”就被合理化了。因而,“花名”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品茶者理解(makesenseof)不同的“香”。這些香氣既有真實的嗅覺感官,同時也得益于當?shù)厝说目桃饷?、分類、描述所建構出來的“香”?/p>

文章來源:《“山場”與“巖韻”——武夷茶的風土條件與市場價值建構》,《中國飲食文化》(THCICore,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第12輯,2016(4)。注釋從略,詳見原文。

原文標題為:肖坤冰:“山場”與“巖韻”:武夷茶的風土條件與市場價值建構(三) —— “山場”:閩北山區(qū)空間結構形成的歷史過程

來源:坤冰觀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往期回顧

“山場”與“巖韻”:武夷茶的風土條件與市場價值建構(一)——引言與相關理論綜述部分

肖坤冰:“山場”與“巖韻”:武夷茶的風土條件與市場價值建構(二)

武夷山問茶

一、登山

對于山水一事,我自小并沒什么感覺,在平原生活,也習慣了極目四望,大道無邊。詩詞里寫山水的辭章讀起來基本毫無感覺,而此次在武夷山中的經(jīng)歷,真正讓我知曉了什么叫山水,再回顧以前讀過的詩詞或范寬石濤等畫家的山水畫,隨即知道了什么叫“胸中有丘壑”,古詩里的一些常用到的字眼不再是文學化的描述,而是經(jīng)過語言高度濃縮出來的現(xiàn)實景象。

進山之前,考慮到體力不足,在小店中買了一支登山手杖,刻意沒有跟隨旅游團的大部隊,而是自己獨行。早春的四月,行走在武夷山起起落落的山路上,深感不易。薩特說“他者即地獄”,可現(xiàn)如今自己一個人呆著的機會多么難得,獨自杖行山中,感受著從未有過的輕松,思緒飛揚。古人?!半[居山林”,這樣的山林,若能在此間汲泉煮茶,或靜而禪坐,再或者三五好友吟詩作對,行曲水流觴之雅事,再復何求?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不時看到一叢一叢的茶樹,青黃色的芽頭剛剛冒出來,我偷偷采了一兩個放在嘴里,沒有經(jīng)過炒制的芽頭微微發(fā)澀并不好吃,可畢竟見到了真正的茶葉,也算小長見識。繼而前行,行到幽僻處定有幾張石凳等待著你小憩片刻。我坐在一處極狹窄的小山谷中,放眼望去,看不到一個人的蹤跡,只是聽著遠遠的人聲,像是大部隊的旅行團在講解景點。我坐在石凳上,點起一直煙來,聽到人的“叫喚”聲此起彼伏,所謂“叫喚”,在我的方言里是沒有緣由的大喊大叫的意思,古人比較雅,稱為“長嘯”,果然畫面更有古意。如此說來,綠林好漢嘯聚山林,其實是最為詩意和愜意的事了?!伴L嘯”是人本性的一種流露,到此山中,幽深僻靜,遠處傳來滴滴答答的水聲,人間諸事拋諸腦后,不“叫喚”才怪呢!我剛要學著長嘯一二,卻看人群向我移來,遂強壓了回去,離開了那個小山谷。好不懊惱。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停止目前或得意或糟糕的人生,到山林之中,親近山水,溪流鳥鳴相伴,或許是最好的減壓方式。重要的是,給自己的人生一個停駐,梳理,回味,遐想,這令我只恨行程太緊。

而后乘竹筏漂流九曲溪。所謂“九曲”,兩個彎為一曲,九曲便是十八彎。坐在竹筏上,從“九曲”一直漂到“一曲”,其間又生許多感慨。終于明白了什么叫“碧水”,原來看到書里寫“碧水”,我想水不是透明的么,怎么會是綠的?以為是夸張的寫詩。但在山中溪流,才知碧水是最為貼切和寫實的描寫,不由欽佩。碧水是水深到一定程度,并且在沒有波瀾的情況下形成的顏色。四川有種花茶名曰“碧潭飄雪”,“碧潭”二字,已無修辭,世界本來就是這樣,還用什么修辭嗎?而在順流而下的時候,又明白晚明張岱在《陶庵夢憶》里寫的“磊磊泉水”之“磊磊”是什么意思。如果說“碧水”形容的是靜水,那“磊磊”二字便是對活水的描述。靈動的流水碰在圓圓的鵝卵石上,稍一盤旋,形成白色的小窩后馬上流走,便是“磊磊”的意境了。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漂流,時而經(jīng)過高崖下的碧潭,又時而經(jīng)過狹窄的溪流看見那“磊磊之水”,真是讓人生出臨淵羨魚之感,可“羨魚”可不是為了“結網(wǎng)”,而是想要化身為彼,親近這碧水活泉了。

二、問茶

早春四月,因公往福建,先后經(jīng)福州、武夷山、廈門,短短流連,長長回味。閩地的細弱,纖雅和輕淡,附著茶香茗韻,碧水丹山,漸次在我腦海中搭建起一種獨特格調,讓人不卒忍離。

當我去時,紅色木棉花正驕傲地盛放,我卻想起德化白瓷與建州黑盞的影像來,這兩者是我心中的福建印象,多少有些神秘的色彩,莫如這木棉來得直接和熱烈。

熱烈之后,隱藏在武夷巖茶背后的花香與巖韻,以極其含蓄的方式,透過鮮亮的茶湯,散發(fā)出來。閩北烏龍久聞其名,得此際遇入武夷一探,更澆心中塊壘。

所謂巖茶,產自武夷山景區(qū),在巖稱巖茶,在麓稱洲茶。巖茶品種繁多,以大紅袍最為出名,其他如水仙、肉桂、奇蘭等品,皆各有其韻,自成一品。南唐文人統(tǒng)稱之為“晚甘侯”,寓意茶性霸氣如王侯,回甘長久。又有四大名叢,乃正巖茶中的上品,曰鐵羅漢、白雞冠、半天腰、水金龜。

現(xiàn)如今,正宗的大紅袍已非我輩能喝的上了,可巖茶風韻,通道頗多。肉桂,老從水仙,陳年水仙,品種豐富。對我來說,最大的樂趣便是投茶之后,手捧蓋碗,深嗅數(shù)秒后的感覺。花香如桂、如蘭,藏在干茶里,熱水一激,紛紛并出。每種巖茶的香氣大不相同,各有層次與風骨。就像人一樣各有性格:有的霸道,直沖肺腑,有的甘冽,口舌生津,有的綿軟,毫無后勁,有的又醇厚,神游萬里不覺已晚。

令我沮喪的是,我不是茶人,并不能明辨其品質、工藝、香氣和真假,巖茶之道、之味、之品,始終參悟不透。沮喪之余,恨不得化身一茶農,采茶制茶,與茶相伴,抑或遍訪茶師,明道解惑,奈何深處鬧市,親近不得。 還是喝茶吧,我在心里勸自己。

短短一天,在武夷山中行走,山間水間,意間心間,人生能到此有一日,不易。離開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定會再訪武夷,再來親近這碧水丹山。

(摘自2012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劉斌)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煎茶與點茶,均是兩宋時代的飲茶方式,前者是將細研作末的茶投入滾水中煎煮,后者則預將茶末調膏于盞中,然后用滾水沖點。站在宋人的立場,自然要說煎茶是古風。

作為時尚的點茶,高潮在于“點”,當然要諸美并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點的“結果”才可以有風氣所推重的精好,而目光所聚,是點的一刻。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則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蘊藉。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時有雅飲之一派,凡茶必煎,又有俗飲之一派,凡茶必點。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本是既并行,又交叉。而飲茶方式的選擇,既與茶品、時地、飲茶之人相關,在某種情況下,也與意境之追求相關。


《蓮社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兩宋之煎茶

煎茶與點茶,均是兩宋時代的飲茶方式,前者是將細研作末的茶投入滾水中煎煮,后者則預將茶末調膏于盞中,然后用滾水沖點。站在宋人的立場,自然要說煎茶是古風,由南唐入宋的徐鉉在詠茶之作里已經(jīng)申明“任道時新物,須依古法煎”,今人考察兩宋茶事,也認為點茶早是這一時代普遍的習俗。與陸羽《茶經(jīng)》講述煎茶法不同,宋人茶書,如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述均為點茶法,曰兩宋點茶盛行,誠然。然而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煎茶之習卻并未少衰,檢點付諸吟詠的茶事,可知煎茶與點茶,烹茶方式不同,器用不同,使用的場合也不同,結合繪畫作品、出土器物,這一點可以認識得更為清楚。而辨名、辨物之外,更要說明的是,煎茶以它所蘊涵的古意特為士人所重,這實在是兩宋茶事中不應忽略的一個重要細節(jié)。

(一)煎茶用器:風爐與銚子

《蕭翼賺蘭亭圖》,是繪畫中的名品,舊題唐閻立本作,今多認為出自宋人之手。所見有遼寧省博物館藏一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幅。兩圖所繪煎茶情景,筆致細微,難得尤在細節(jié)的刻畫。如遼寧省博物館所藏之幅,圖中繪一“具列”,長方形的四足小矮床,上陳圓形器皿一、帶托的茶盞一,具列的編竹之跡宛然可見。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幅,具列上面擺放的則是茶碾一、荷葉蓋罐一、托盞一副,器為竹編,也表現(xiàn)得很清楚。

具列之稱,見于陸羽《茶經(jīng)》,卷中“四之器”:“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不過具列之稱,在唐宋詩文中卻很少見,常見的則是茶床。唐張籍《和陸司業(yè)習靜寄所知》“山間登竹閣,僧到出茶床”;宋王珪《宮詞》“撮角茶床金釘?!保凰位兆凇缎蛯m詞》“司珍新奏玉茶床”;又宋陳骙《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六《故實》“臨幸賜宴”條,錄其儀注有:“次看盞人稍前,謝上殿,兩拜,次進御茶床?!薄熬剖钞叄鳂酚?,舉御茶床?!碧圃娝撇璐?,即《茶經(jīng)》所謂“具列”,而宋人著作中的茶床卻并非陳列茶具所專用,凡看食、看菜、匙箸、鹽碟醋樽,亦皆以茶床為陳列之具,見《夢粱錄》卷三“皇帝初九日圣節(jié)”條。不過出自禁中者,制作更為講究,故“玉”也,“金釘?!币病U撈湫沃?,則與《蕭翼賺蘭亭圖》中的具列或無太大不同,即也是下有四足之案。

煎茶《蕭翼賺蘭亭圖》局部(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煎茶《蕭翼賺蘭亭圖》局部(摹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兩幅《蕭翼賺蘭亭圖》皆繪有風爐和風爐上面的銚子。煎茶者面前一具矮案,案上一個風爐,爐旁置盂,內里一柄水勺。此為遼寧省博物館藏品所繪。長案上面的盂,便是《茶經(jīng)》中舉出的“熟盂”,用作出水和入水?!恫杞?jīng)》卷下“五之煮”:“第二沸出水一瓢”“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卑拙右住吨x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塵”,正是煎茶時的情景。

風爐與銚子,為煎茶所用之器?!恫杞?jīng)》卷中“四之器”:“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薄胺踩恪?,“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枱之”。煎茶的容器,《茶經(jīng)》曰,云“洪州以瓷”“萊州以石”,又或以鐵,以銀。但在兩宋卻并不流行,詩詞中習見的是“銚”與“鐺”,又或“鼎”“石鼎”“折腳鼎”“折腳鐺”。至于風爐,則有“湯爐”“茶爐”“茶灶”之稱。北宋吳則禮《周介然所惠石銚取淮水瀹茶》句云“吾人老懷丘壑情,洗君石銚盱眙城。要煎淮水作蟹眼,飯飽睡魔聊一醒”。又李光《飲茶歌》云“山東石銚海上來,活火新泉候魚目。湯多莫使云腳散,激沸須令面如粥”。當然最有名的一首是蘇軾《次韻周穜惠石銚》:“銅腥鐵澀不宜泉,愛此蒼然深且寬。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姜新鹽少茶初熟,水漬云蒸蘚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碧漆尰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卷五十九“須銚”條釋銚云:“余招反,《廣雅》:鋗謂之銚?!墩f文》:溫器也。以(似)鬲,上有環(huán),山東行此音。又徒吊反,今江南行此音。銚形似鎗而無腳,上加踞龍為也?!眱伤卧娫~所云“銚”,音和義,均取后者,東坡詩便已形容得親切。

唐代銚子有浙江臨安錢寬夫婦合葬墓出土冥器中的一件。器高2厘米,口徑4.7厘米,短流之偏的口沿上橫了一個端口已殘的空心短寬柄,空心內原初似應再接插一段木柄。慧琳《音義》所謂“鎗”,即鐺。鐺與銚,皆有長柄,柄上或飾龍頭。而銚有短流,鐺則否;鐺有三足,銚則否。詩詞或曰折腳鐺,是銚也,“要知無腳是輕安”“折腳鐺中味最長”,皆其例。至于出現(xiàn)在煎茶情景中的“鼎”,則是鐺或銚的雅稱,陸游《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是也。上海博物館藏宋佚名《蓮社圖》所繪煎茶場景,坐在蓮花風爐上邊的正是一個龍頭柄銚子。


銀銚浙江臨安錢寬夫婦墓出

而宋代尚有一種無柄的銚子,卻是在銚子上作出三股交合的提梁,即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北宋定窯瓷銚,又四川德陽縣孝泉鎮(zhèn)清真寺宋代窖藏銀器中的一件所謂“銀匜形器”。陜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地出土石銚一件,外撇的口沿下方有三個花瓣式細耳,短流之側為一對,另一個在與短流相對處。

銀銚四川德陽孝泉鎮(zhèn)

比照前舉有提梁的銚子,可知石銚的三個系耳自是用來穿系提梁。石銚原初也當是有蓋子的。傳劉松年《攆茶圖》中所繪正是此類。


《攆茶圖》局部

與銚子類似的煎茶之器尚有急須。北宋黃裳《龍鳳茶寄照覺禪師》句云“有物吞食月輪盡,鳳翥龍驤紫光隱”;“寄向仙廬引飛瀑,一簇蠅聲急須腹”,其句下自注曰:“急須,東南之茶器?!庇制洹吨x人惠茶器并茶》句有“遽命長須烹且煎,一簇蠅聲急須吐”,亦此。急須,即短流而一側有橫直柄的壺,此在唐代即已出現(xiàn)于南方,長沙窯產品中便很常見,或有在橫柄上作“龍上”二字者。作為煎茶用具,“急須”之器與名也傳往日本。不過不論中土還是東瀛,它的流行范圍都不算很廣。


日本之急須

風爐也多見宋人吟詠。陸游“公閑計有客,煎茶置風爐”;釋永頤《茶爐》詩:“煉泥合瓦本無功,火煖常留宿炭紅。有客適從云外至,小瓶添水作松風?!焙檫m《湯爐》:“蟹眼候松風,云腴挾霜月。爐下豈常炎,灰飛即煙滅。”又梅堯臣《茶灶》:“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巖畔。夜火竹聲干,春甌茗花亂。茲無雅趣兼,薪桂煩燃爨?!彼伣燥L爐。石銚與風爐本煎茶所必需,詩詞因此常常二者并舉。如黃庭堅《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陸游《冬晴與子坦子聿游湖上》“會挈風爐并石鼎,桃枝竹里試茶杯”;張倫《訴衷情·詠閑》“閑中一盞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磚爐最宜石銚,裝點野人家”。

上:白釉銚子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出土

下:白釉風爐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出土

當然銚子并不僅僅用于煎茶,但若煎茶,它卻是上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自河北曲陽縣澗磁村的定窯白釉風爐與銚子,是為人熟知的唐代之例。只是這一組煎茶之器尺寸很小,當非實用之具。兩宋繪畫中,用作煎茶的風爐與銚子常常是用于點綴風雅的配景。除兩幅《蕭翼賺蘭亭圖》之外,上海博物館藏南宋《白蓮社圖》,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馬遠《西園雅集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人物圖》,又前舉傳劉松年《攆茶圖》,畫中與風爐配套的煎茶之器,都是銚子。山西洪洞廣勝寺明應王殿北壁元代壁畫中尚可以看到它的沿用。

廣勝寺明應王殿北壁壁畫局部

與風爐配套的尚有一種短流的煎茶瓶。黃庭堅《謝曹子方惠二物二首》,其一即為“煎茶瓶”,句云:“短喙可候煎,枵腹不停塵。蟹眼時探穴,龍文已碎身?!薄靶费邸本?,乃煎茶之候湯;“龍文”,指茶餅,“龍文已碎身”,便是茶餅已細研作末,正可入于湯之老嫩合度的煎茶瓶中。起句特別點明“短喙”,可知它與用作點茶,即須注湯有力而作成長流的湯瓶不同。煎茶瓶在河北宣化下八里張匡正墓和張文藻墓的壁畫中可見,它正好坐在一個下有蓮花托座的風爐之上。兩墓時屬遼大安九年。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宣化下八里張世古墓壁畫中用作點茶的一個長流湯瓶。此墓時屬遼天慶七年,與前者約略同時,三墓與詩人生活的年代也正相當,可以互證。點茶的長流湯瓶也見于山西朔州市市政府工地遼墓壁畫,欄桿桌子上放了摞著的盞托和倒扣的幾摞茶盞,還有疊置的牙盤,桌前燎爐上坐著湯瓶。

山西朔州市市政府工地遼墓壁畫

(二)點茶用器:燎爐、湯瓶、茶筅

風爐與銚子用于煎茶,至于點茶,卻是用湯瓶,而不用銚子,馬廷鸞“磚爐石銚竹方床,何必銀瓶為瀉湯”,“石銚”“銀瓶”對舉,前者指煎茶,后者謂點茶,是茶器不同,而烹茶之法迥異。故宮藏李嵩《貨郎圖》,貨郎擔子里正有一組茶具:一摞盞托,一摞茶盞,一把長流湯瓶,一柄點茶所必需的茶筅。陜西歷史博物館藏一方北宋磚雕,畫面浮雕方桌旁邊分立的兩名侍女,其一手持盞托,上邊坐著茶盞,其一一手舉著點茶用的湯瓶,一手持茶筅,正是點茶情景。山西汾陽東龍觀宋金墓壁畫、日本京都大德寺藏南宋《五百羅漢圖·吃茶》一幅中也都有同樣的場景。


《五百羅漢圖·吃茶》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湯瓶煎水,一般也不取風爐,而多用“燎爐”。燎爐有圓形,也有方形,前者多見于遼,后者多見于宋,因此宋人又或稱它“方爐”。宋王安中有《睿謨殿曲宴詩》,詳記宣和元年的一次宮中之宴。詩前之長序臚舉盛況,其中說到“戶牖屏柱,茶床燎爐,皆五色琉璃,綴以夜光火齊,照耀璀璨”。茶床與茶床之用,已見前引詩文,這里以燎爐與之并舉,可知同為烹茶之器。又南宋趙蕃《海監(jiān)院惠二物戲答》“打粥泛邵州餅,候湯點上封茶。軟語方爐活火,清游斷岸飛花”,亦此。點茶之湯瓶與方爐的組合,也每見于宋代圖像,如故宮藏《春游晚歸圖》,如江蘇江陰青陽鎮(zhèn)里涇壩宋墓石槨浮雕。與煎茶多用于二三知己的小聚與清談不同,點茶多用于宴會,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的雅集。兩種情景,在宋代繪畫中一一表現(xiàn)分明。驗之以宋徽宗《文會圖》,舊題唐人、實為宋代作品的《春宴圖卷》,又遼寧省博物館與故宮各有收藏的南宋《會昌九老圖》,又山西陵川縣附城鎮(zhèn)玉泉村金墓壁畫,俱可證大型聚會所用皆為上置候湯點茶之湯瓶的“方爐”,亦即王安中詩序中說到的“燎爐”。若煎茶,則前面提到的《攆茶圖》可以為例。畫面分作兩部,一邊繪高僧據(jù)案揮毫欲作書,兩學士觀坐在一旁,此為書事。另一邊繪假山花木,其旁置桌,桌上擺著玳瑁茶筒、茶盞、盞托等。桌旁一具風爐,爐上坐著帶提梁的銚子。爐旁的碾茶者用脖頸上掛著的襻膊兒摟住衣袖,正在“危坐只手旋乾坤”。張元干《浣溪沙》“棐幾明窗樂未央。熏爐茗碗是家常??蛠黹L揖對胡床。/蟹眼湯深輕泛乳,龍涎灰暖細烘香。為君行草寫秋陽”。詞與畫適可對看。


《文會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作為時尚的點茶,高潮在于“點”,當然要諸美并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點的“結果”才可以有風氣所推重的精好,而目光所聚,是點的一刻。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則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蘊藉。南宋洪咨夔有《作茶行》,頗道出此中意趣:“磨斫女媧補天不盡石,磅礴輪囷凝紺碧臼刳。扶桑掛日最上枝,媻跚勃窣生紋漪。吳罡小君贈我杵,阿香藁砧授我斧。斧開蒼璧粲磊磊,杵碎玄璣紛楚楚。出臼入磨光吐吞,危坐只手旋乾坤。碧瑤宮殿幾塵墮,蕊珠樓閣妝鉛翻。慢流乳泉活火鼎,淅瑟微波開溟涬?;L迸入毛骨香,雪月浸澈須眉影。太一真人走上蓮花航,維摩居士驚起獅子床。不交半談共細啜,山河日月俱清涼。桑苧翁,玉川子,款門未暇相倒屣。予方抱《易》坐虛明,參到洗心玄妙旨?!弊鞑瑁茨肽ゲ?,陸游《秋晚雜興十二首》之五“聊將橫浦紅絲硙,自作蒙山紫筍茶”,句下自注:“鄉(xiāng)老舊謂碾磨茶為作茶?!焙樵娨蚱鹗渍f石,舉出茶臼。“扶桑掛日”云云,指茶餅。斧分茶餅,然后用茶臼粗研,再入茶磨細碾,直要它細如仙宮之塵,麗姝之粉。“慢流乳泉活火鼎,淅瑟微波開溟涬”,煎茶也,鼎指風爐?!安唤话胝劰布氞?,山河日月俱清涼”,真正是茶事的至境,于是得與茶賢接通聲氣,——陸羽、盧仝在茶詩中幾乎是不可或缺之典,煎茶自然更須用它來揭明要義,依傍這古典的記憶而持守茶事之清,而把茶事引向獨立于流俗之外的意境,結末的所謂“虛明”因此可以指實景,也可以指心境。此或近于玄思,但宋人本來是把玄思融入日常,茶事也不外如此。


《春宴圖卷》局部故宮藏

煎茶與點茶,是烹茶方法的古今之別,其中當然也還有著茶品之別,亦即常品與佳品之別。宋王觀國《學林》卷八“茶詩”條云:“茶之佳品,其色白,若碧綠色者,乃常品也。茶之佳品,芽蘗微細,不可多得,若取數(shù)多者,皆常品也。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薄褒R己茶詩曰:‘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茶詩曰:‘末細烹還好,鐺新味更全。’此皆煎茶啜之也。煎茶啜之者,非佳品矣?!贝苏f雖然不很完全,但用來概括一般情景,大致不錯。不過付諸吟詠的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之間,隱隱然又有著清與俗之別。陳與義《玉樓春·青鎮(zhèn)僧舍作》“呼兒汲水添茶鼎,甘勝吳山山下井。一甌清露一爐云,偏覺平生今日永”;林景熙《答周以農》“一燈細語煮茶香,云影霏霏滿石床”;黃庚《對客》“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陸游《雪后煎茶》:“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比绱酥瑑伤卧娫~中不勝枚舉。煎茶之意古,所用之器古,因總以它不同于時尚的古雅而與詩情相依。與燎爐相比,風爐自然輕巧得多,當有攜帶之便,且與燎爐用炭不同,風爐通常用薪,則拾取不難,何況更饒山野之趣,詩所以曰“藤杖有時緣石磴,風爐隨處置茶杯”;而所謂“巖邊啟茶鑰,溪畔滌茶器。小灶松火然,深鐺雪花沸。甌中盡余綠,物外有深意”,更是煎茶獨有的雅韻。陸游《跋程正伯所藏山谷帖》:“此卷不應攜在長安逆旅中,亦非貴人席帽金絡馬傳呼入省時所觀。程子他日幅巾筇杖,渡青衣江,相羊喚魚潭瑞草橋清泉翠樾之間,與山中人共小巢龍鶴菜飯,掃石置風爐,煮蒙頂紫茁,然后出此卷共讀,乃稱爾?!奔仍啤皰呤蔑L爐”,自然是煎茶,展卷賞帖,也要如此經(jīng)營才好。


《攆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煎茶與點茶之別中特寓態(tài)的微意,則有蘇軾的名作《試院煎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fā)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囵嚕譄o玉碗捧蛾眉。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痹娫啤拔醋R古人煎水意”,蘇轍《和子瞻煎茶》“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是其意。鄒浩《次韻仲孺見督烹小團》“方欲事烹煎,姜鹽以為使”,自注:“蜀人煎茶之法如此”。所謂西蜀煎茶法,便是茶湯中佐以姜鹽,前引蘇詩句有“姜新鹽少茶初熟”,亦可證,它在宋代原是作為古法而常常用于煎茶。李生句,則用唐李約煎茶故事。詩作于熙寧五年,東坡在杭州監(jiān)試。是時甫用王安石議,改取士之法,東坡有《監(jiān)試呈諸試官》詩述其事,且于其中微存諷意,《試院煎茶》則暗用當日茶事中的古今之別再度風之,“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實在是借煎茶而表現(xiàn)了一種姿。

茶事進入繪畫,煎茶與點茶也各自形成圖式,乃至成為表現(xiàn)文人風度的藝術語匯。遼寧省博物館藏元人《子方扁舟傲睨圖》,扁舟一葉,主人坐鹿皮薦,背倚懶架,肘下是書帙裹著的卷軸,身邊設一張琴,柵足案上一函書,一爐香,一副托盞,花觚里一蓬花,舟子操楫,童子煎茶,煎茶所用依然是蓮花托座風爐?!皶{度清且苦,臭味不同誰與論”,宋元時代不同流俗的煎茶之韻中,原來是“傲睨”。


《子方扁舟傲睨圖》局部(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飲茶當然不自陸羽始,但自陸羽和陸羽的《茶經(jīng)》出,茶便有了標格,或曰品味?!恫杞?jīng)》強調的是茶之清與潔,與之相應的,是從采摘、制作直至飲,一應器具的清與潔。不過《茶經(jīng)》最有意味的文字,卻在卷下“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復以火干之,則又棨、撲、焙、貫、朋、穿、育等七事皆廢。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或作味)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巖,引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既入高門,則茶之清,舍精細、濟楚之待遇外,不能保存。而若依松傍巖,瞰泉臨澗,二三知己品茗于朗月清風之間,則人與事,雙清并,其器其具,其一應之微細,皆可不論。可以說,此方為茶之三昧,也不妨說,《茶經(jīng)》凡不可略者,皆是為俗飲說法,唯此之可略,方是陸子心中飲茶之至境,此便最與詩人會心,其影響至宋而愈顯?!恫桎洝放c《大觀茶論》固然是雅,然而以“九之略”為衡,則依然是俗?!坝ㄈ榍邈鑫叮毷敲咴期柺恕?,宋人深會此意。風爐石鼎,茶煙輕輕,其器古樸,其韻疏清;煎茶,保存的正是如此意境。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時有雅飲之一派,凡茶必煎,又有俗飲之一派,凡茶必點。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本是既并行,又交叉。而飲茶方式的選擇,既與茶品、時地、飲茶之人相關,在某種情況下,也與意境之追求相關。從另一面說,此又與詩人、畫家以胸襟氣度及創(chuàng)作背景之異而選擇不同的話題相關。南宋張栻云:“予謂建茶如臺閣勝士,草茶之佳者如山澤高人,各有風致,未易疵也”。持此以喻點茶與煎茶之別,也正合宜。

結論如是,不妨仍以煎茶之意叩諸宋人,其或應聲而答:“不置一杯酒,唯煎兩碗茶。須知高意別,同此對梅花”。

圖文來源:胡楓宋瓷收藏,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9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