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現(xiàn)代人的茶詩

找到約177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趙澤佳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我的茶生活里的生活禪

各位領導,耀悅法師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能參加今天的講壇活動。

喜歡茶,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小時候印象頗深的是炎熱的夏天放學回家后,總是會嘬上一大口父親泡的釅釅的濃茶,雖然苦苦澀澀的,卻又會慢慢地彌漫出香香甜甜的氣息。似乎,兒時父親那大茶缸里的釅茶,便在我的心里種下了有關茶的味覺基因、種下了日后終其一生愛茶的種子。

后來自己參加工作,開始置辦各種茶具,也開始了學著買茶、喝茶,甚至開始了收藏各種茶類。慢慢地,各種有關茶的家什越來越多,手里的藏茶也越來越多,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是會喝茶。

2004年,有幸依止了上凈下慧老和尚。由此,帶著懵懂和跌撞、虔誠與炙熱,開始了我的學佛之路。于是乎,如愛茶一般,我學佛的裝備也置辦的甚是齊全,從不同材質的念珠,到不同材質的佛像,到各種供佛的香料……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是精進和虔誠,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學好佛法。

茶人愛茶,既是一個品飲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覺知、自我提升的過程。2005年4月,我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在石家莊三字禪茶院里創(chuàng)辦了全省第一家專業(yè)素食餐館----納地素食。至今,納地素食仍然是石家莊市的第一素食品牌。在全心經營素食餐廳的同時,也與禪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常常有大德名師前來授課說禪。既然茶禪一味,師父們在教授之中也是常常把中國禪茶的內在精神融入到言談之中。

曾親耳聆聽大德恩師凈慧老和尚把中國禪茶的內在精神融進了自己的詩偈之中。詩曰:“趙州一碗茶,今古味無差;根植菩提種,葉抽智慧芽……”

凈慧老和尚一直大力倡導“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但坦白地講,多年以前剛剛開始學佛時,對師父的教導總是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大道至簡的偈子,那些蘊含在一茶一飯中的禪宗精髓,那些老和尚一直為我們開示的“生活禪”,長時間以來我其實一直一知半解,知其皮毛卻一直不能深刻領會。然而突然有一天,因為與茶有關的一件小事,讓我第一次有了“頓悟”的體驗。

曾幾何時,我喝茶總是特別講究茶器的精美、環(huán)境的優(yōu)雅、茶的優(yōu)劣,喜歡努力分辨什么山林氣啊、湯感啊、茶韻啊,熱衷于談論不同茶的產地、年份、工藝,也總是要和茶友爭出個高低短長來。于是,喝茶喝出了很多傲慢來,總覺得別人的茶都沒自己買到好喝,誰也沒有自己泡出的茶湯好喝,誰也沒有自己更愛茶。

直到有一年夏天,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去佛光山上掛經幡。一路走上山,隨身帶的一杯茶早就喝光了,人還在山頂。正午大大的太陽炙烤著,嗓子早已冒煙了。當時覺得,不拘于什么水,無所謂純凈水還是礦水,哪怕是什么自來水,只要能解渴。于是,在山上隨便找了一處農家樂,接過人家給端來的茶,貪婪地端起杯子一飲而盡。店家給我們上的,其實就是一暖壺不知道什么地方出產的、梗子極多的、最廉價的綠茶??晌耶敃r的感受,那就是人間至味啊。水,是自來水管燒開的水,茶,是我以前絕不會正眼多瞧一下兒的最粗劣的茶,居然讓我內心充滿了感動和滿足。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清風吹過的舒爽,也感受到了這杯農家茶里的生動,更感受到了拋卻一切虛無的、無意義的外表后,這杯單純的茶帶給我的愉悅和滿足。突然間,我一下子悟到了師父所說的“著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之意了。這件小事,讓我的內心真正地開始體會到了禪茶的奧妙。

2016年春節(jié)剛過,我們許多同修邀請恩師明海大和尚來納地素食做新春開示:沒想到師父給大家祝福新春后,就給大家娓娓道來講起了禪茶,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向茶學習,修習《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

行方便法,濟人無數(shù),是為智慧。

一片茶葉、一杯淡茶,竟蘊含著這么奇妙的哲理,竟可以和我們平常的修行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我當時就覺得心頭一亮,想到若修習茶道的人能在熟悉整個茶事流程的基礎上,保持體態(tài)端莊,放空身心,能念念關注在當下的茶事中,將心收于茶中,只去專注地感知自己的身體、心、和外部環(huán)境,同時又不被外部環(huán)境干擾牽制,不去因茶器的好壞、茶的貴賤這些膚淺的俗事掛累內心,念念分明,這不正是一個禪修的過程嗎?由此,在2016年,我正式創(chuàng)立了默照茶修,希望通過茶事的修習,來探究生活禪與生活茶深邃的內涵,進而修習我們的內心。

就像著名的禪宗公案所講,一位行者問高僧,您得道前每日做什么?高僧說:砍柴、挑水、做飯。行者問:那您得道后每日做什么?高僧說:砍柴、挑水、做飯。行者不解地問:這有何不同嗎?高僧說:得道前,我砍柴時想著挑水、挑水時想著做飯、做飯時想著砍下一頓飯的柴。而現(xiàn)在,我砍柴時就是砍柴,挑水時就是挑水,做飯時就是做飯。

就是這樣,我們需要的同樣如此——喝茶就是喝茶。在茶中修行,以茶養(yǎng)慧,逐漸在習茶中,不去在意茶的優(yōu)劣,不去苛求器的好壞,不再強調個人好惡,以無念心安住于茶中——喝茶,就是喝茶。從此,每次布茶,均按此修習,獲益良多!

師父們一直教誨我們要把學佛和修行落到實處,在生活中落實生活禪。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通過禪茶的修習,我深深感受到將茶與生活禪結合在一起可以解除現(xiàn)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作為一名愛茶人,茶生活已經和生活禪分不開了。就像師父說的: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讓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在日常的一碗茶中,觀照自己的身心,體味茶的精神,修習茶之六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而這么多年來與茶有關的所有的一切——繁華、輝煌、成就、高深、繽紛、多彩,無論我已收獲了多少、體悟了多少,驀然回首、洞穿歲月之河,我清晰地看到,一切的緣起,皆在多年前那個放學回家的小女孩兒捧起的父親那只大茶缸里最平淡無奇、卻最為甘甜清冽的那杯釅茶之中。

生命就是這般奇妙。歸于原點,歸于內心。這,便是我體會到的生活禪與茶生活的內在奧義。

圍爐煮茶火了,這首唐代茶詩寫盡煮茶之妙

這個冬天,“圍爐煮茶”的生活方式火了——用小火爐煮一壺茶,其間烘烤著干果零食,談笑間飲下一杯杯熱茶。圍爐煮茶據(jù)說源于云南地區(qū)的火塘烤茶,與古代的煮茶法、煎茶法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品茶者在這一過程中的“儀式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唐代的茶詩《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這首詩從碾茶、點火寫起,細細描摹了茶色與味道,飲下此茶,詩人說“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

當然,圍爐煮茶雖好,安全第一,飲茶者在煮茶時可要注意通風哦。

孟郊像

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

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

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

熒熒爨(cuàn)風鐺,拾得墜巢薪。

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殷勤。

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時,自歠(chuò)指下春。

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

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

(《全唐詩》卷四百六十八。)

圖片

圖片

1

這首詩的題目信息量很大,涵蓋了人物與地點。

首先,與劉言史一起喝茶的人是大詩人孟郊。很多人提起孟郊,會想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一千古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孟郊也是茶圣陸羽與詩僧皎然的好朋友。他的《憑周況先輩于朝賢乞茶》《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等作品,都是非常精彩的茶詩。

至于孟郊與劉言史,更是傾心相交的好友?,F(xiàn)遍查劉言史的詩作,有兩首反映與孟郊的友誼,即《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及《初下東周贈孟郊》。考慮到劉言史的作品在明清時曾大量散佚,那么推論他與孟郊交往唱和的詩作,應該還遠不止此兩首才對。劉言史去世后,孟郊作《哭劉言史》,可謂情真意切,表達了對于摯友離世的傷悼之情。

其次,劉、孟二人一起喝茶的地點是在洛北的郊外。唐憲宗元和初年,孟郊曾在洛陽為官,想必是劉言史訪友而至,這才有了二人郊外泉邊飲茶的故事。

2

茶詩共九十字,可以分為五個部分來解讀。

第一部分,“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講的是煎茶活動的起因。越筍芽,直譯就是越地的細嫩芽茶。老哥倆拿到了這樣的好茶,決定要“野煎寒溪濱”。這里的寒溪,即洛中溪,孟郊此時居于洛陽立德坊,門前溪水縈回。孟郊還寫有《寒溪》九首。

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說白了也就是煮茶。為了讓茶中內含物質更好地析出,所以要先將茶弄得“粉細”。又因為是戶外泡茶,所以自然要在家碾茶備用。劉言史先談“粉細越筍芽”,后寫“野煎寒溪濱”,道理就在這里了。

這么好的茶,可不敢讓粗笨的童兒伺候。二人怕辜負了“靈草性”,于是決定茶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親力親為。吃火鍋的樂趣,一半在于吃,另一半在于涮,假借他人之手涮出來的肉,怎么吃都覺得不香。其實喝茶這件事,與吃火鍋有相似之處。

自己沖泡出來的茶湯,總是覺得更加甜美。那是因為從注水到等待,從出湯到品飲,我們全身心投入在一杯茶湯當中。飲茶的樂趣,不只體現(xiàn)在茶湯里,也體現(xiàn)在過程中。

[明]謝環(huán)《香山九老圖》卷(局部)

第二部分,“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熒熒爨風鐺,拾得墜巢薪”,講的是煎茶活動中的水火。

現(xiàn)代人習慣了用電,所以一到室外就傻眼了。點火煮水,總是戶外茶事活動的重點與難點。但是不管怎么說,我們總是比古人方便多了,既有打火機,也有桶裝水。而劉言史與孟郊,則只能是敲打火石才能點燃薪火,接著再尋找清泉,細細撇取以避腥鱗雜質。

熒,即微弱之光。鐺,即是燒水之器。當年的煎茶,宛如今天的煎藥,是一件十分細致的活計。現(xiàn)如今有些藥店,也提供代煎中藥的業(yè)務,可最終的藥湯,怎么也不如家里小火慢煎的濃稠有效,究其原因,恐怕還是缺少“用心”二字。劉言史煎茶一絲不茍,水燒開之后便轉以文火,慢慢地煮,慢慢地煎,火絕不能大,不然水很快被熬干,可味道卻沒出來。所以詩人用“熒熒”之火,煎煮鐺中的越地芽茶。

老哥倆一個人看著火,一個人再去揀一些墜巢之薪,用以增進火力。這當然不一定真的要用鳥窩上的樹枝,而只是比喻所添的柴火不能太過粗大。柴添多了,火變大了,茶也就煎砸了。我們現(xiàn)如今考究每一泡茶的浸泡時長,其實也是一種對于火候的把控。有時候一沖茶,出湯時間前后差個幾十秒,味道就完全不同了。由此可見,古今茶事都絲毫馬虎不得。

第三部分,“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殷勤。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講的是煎茶的核心。

潔色,即指湯色。浮氳,則指香氣。這樣細心煎煮的茶湯,自然是湯色明快香氣持久。詩人經過一番操作之后,不僅獲得了美味的茶湯,那紛繁的心緒也不由得安靜了下來。

我曾前后寫過《茶經新解》與《茶經新讀》兩冊小書,意在呼吁現(xiàn)代愛茶人重視《茶經》的意義。誠然,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已經和陸羽時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墒钱斈阕屑氀凶x《茶經》時,便能體會到陸羽對于烹茶器具的一絲不茍,以及對烹茶流程的極致講究。由此我們可知,陸羽所倡導的并不僅僅是一種對待茶的方法,更是一種對待茶的態(tài)度。那是一種全身心認真侍茶的態(tài)度。奉行這種態(tài)度的人,將會在茶事中得到心靈的超越。這便是劉言史在《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兩句更深層次的意義了。

第四部分,“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講的是飲茶的享受。

歠,音同輟,可解釋為品飲。一杯馥郁鮮濃的茶湯下肚,不由得將飲茶人帶回到了茶山的場景。我們握著的是茶器,茶器中盛放的是茶湯。可這哪里只是茶湯?分明是春季的芳華。不得不說,“指下春”三個字,真是茗茶極好的別稱了。

[明]文徵明《茶具十詠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了茶的神奇之處。我們吃西瓜時不會想起瓜地,吃蘋果時很難想起果園,但是喝茶時,卻似乎在感受山場帶來的氣息。龍井的香甜,讓我們想到了江南的花草;巖茶的骨鯁,讓我們想到了閩北的坑澗;六堡的厚重,讓我們想到了南洋的歲月。一杯茶湯,在帶給我們美好風味的同時,也無限延展了我們的精神享受。誠如劉言史在詩中所講,茶真乃“靈草”也。

第五部分,“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講的是飲茶的回味。

從敲石取火,到撇泉打水。從扇風煎茶,到拾柴添火……劉言史與孟郊一番忙活之后,不僅昏渴盡消,而且趣味盎然。

二位詩人是心滿意足了,可現(xiàn)代人讀到這里不禁要問:這樣喝茶,是不是太麻煩了?有些人認為,現(xiàn)如今都市生活的節(jié)奏這么快,哪里還有時間喝茶?于是乎,便有一些“聰明人”開始簡化喝茶的流程,沒兩年的光景,連人工智能泡茶機器人都要上市了。可機器人泡茶,真的會流行嗎?

3

喝茶這件事,總是要有點儀式感。我在寫《鳳凰單叢》一書時,數(shù)次前往廣東的潮州。我心中潮州城的魅力,不止于牌坊街與開元寺這些景點,更在于老城區(qū)的街頭巷尾。因為我總能在潮州城大街小巷的商戶那里,看到浸染了茶漬的壺承上,擺放著一個蓋甌和三只茶杯。大家是邊賣肉邊飲茶,邊殺魚邊飲茶,邊稱菜邊飲茶……反正是隨時泡茶,隨時奉茶。一圈轉下來,感覺這才是真正浸泡在茶湯里的城市呢。

潮州城里的人嗜茶如命,但恐怕泡茶機器人在那里是賣不出去的。因為中國人的泡茶法,其精髓在于“游戲感”與“趣味性”。這兩點,才是中國茶獨特的魅力所在??粗鴻C器人泡茶,算是游戲嗎?看著機器人泡茶,有什么趣味呢?不能做游戲,沒有真趣味,那還是中國茶文化嗎?

喝茶一定要這么麻煩嗎?

沒辦法,“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

喝茶必須要這么麻煩嗎?

沒辦法,“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看來,喝茶總要“麻煩”一些才好。(上文節(jié)選自《茶的味道》,標題為編者所擬)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心靈之飲

(《吃茶去》雜志)茶道,其文化藝術并不在喝茶的解渴,又不脫離喝茶倒水實用性;既有欣賞娛樂的目的,又不追求娛樂欣賞。就像一個舞劍者,可以殺人,也可以表達舞蹈的藝術之美。但它的文化終極追求卻在于鍛煉心智。借以安心,獲取精神深處的安寂,平淡。

茶,百草之首,萬木之華。“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物質的,實用解渴的,是萬藥之王?!扒倨鍟嬙娗琛笔蔷竦模囆g的。在這里,我要努力說明白的,卻是超越精神和物質,走在心靈的層面,調心的精神飲品。

面對這樣茶湯,品讀歷史,品讀文化,品讀東方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優(yōu)雅和文明。

在東方的系列修煉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它的追求是使心靈接觸到終極的真實。也就是我們平常知識層面,藝術層面,哲學層面無法達到的那個生命意義。

茶道,說白了,是沖茶倒水。沖茶時就沖茶,倒水時就倒水。我的一個學生在結課分享時曾說,第一次聽筆者說這句話時,她的眼淚都留下來了?!斑@些年,我忙活些什么了!連喝口茶都想東想西的不消停,累不累啊!”

念頭叢生,心總在別處。不經過身心管理訓練的人,他的心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哪兒都去?,F(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得到了最炫、最豐富的享受??晌覀兊男哪兀惶斓美@地球跑多少圈,熾火熾燃,片刻不得安息。我們常常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顰一笑間,將幸福建立在眼前他人空幻的海市蜃樓上;我們常為一句話耿耿于懷,為一件事困坐愁城,為一個人失魂落魄,為一念之差懊悔終生………

我第一次看到“狂心頓歇”這個詞時,我的眼淚真的留下來了。那種奔忙,很苦。

我們周圍隨處可見的是,人們時刻拎著手機,須臾不得離開。好想一分鐘“人機分離”都耽誤了大事,天要塌下來了。其實,人說話都說不明白人自己,文字就能表達真實了嗎?難怪人們已把這種手機短信戀叫做“玩曖昧”了。

回到家,第一時間打開電視機,這已成了中國人約定俗成的家庭生活方式。

電視就是家人,就是愛,就是一切值得的注意?

面對面的人不重要,身在遠處的人,不相識的人卻時時相通,身和心究竟是在哪兒分離的呢?

很多現(xiàn)代人,把家裝潢的金壁輝煌,把衣著精致到無懈可擊,把臉塑造成傳奇的非非人類,把自己吃得溝滿壕平??伸o下心來體會一下,他的心靈沒人經管。穿得衣衫襤褸,餓得瘦骨嶙峋,于寒風中瑟瑟發(fā)抖。因為他心靈的一日三餐沒人供養(yǎng)。提著小燈籠,在漫長的夜里,像流浪狗一樣,到處詢問,我的家在哪兒?

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最顯著的標致就是小品和相聲。前人今人后人,人人走下神壇,相互娛樂調侃。但對自己也缺了幾分尊重。因為有些東西是娛樂不起的,比如自己的心。把心放任天南地北,前塵后世,就不肯多放在自己眼前一秒。就好像當下,就沒有多少價值值得停駐,就像當下和自己有仇。

這是一個對自己的最大浪費。所以沖茶時就沖茶,倒水時就只倒水。誰做到了,誰就入道了。身心合一在當下,安住在當下。

當一個人完全融入茶席,擺脫了自我,切斷從前與未來,才能達到這個境界,沖茶倒水技巧完美的成為一體,從而,去觸摸其中蘊藏著的奧妙的事物。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句話的茶席版,就是茶道。

茶道,不是茶之道。是借茶說道。行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沒脫離我們的日常范疇,實際而明確。但它妙就妙在具有一種狀態(tài),那就是在日常中又超然于世界的混亂與不安之外。

“饑時即食困時眠”,“食其時,動其機”,不餓為什么硬吃飯啊?困了為什么不趕緊睡啊?很多人一生沒活明白,不尊重身體。所以吃不好,睡不好,惶惶不可終日。這種自我背叛,結果只能是導向混亂,身心混亂。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笨v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其實都不是算計和思考出來的。而是在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tài)下,偶得的。像蘋果熟了才落地,水開了才有蒸汽機。

茶道,只是透過瓶瓶罐罐來表達自己,在時間中演繹精神境界。久了,身體會因這種簡單的反復訓練而產生身體經驗。像賣油翁在被人驚嘆時,也只能說“惟手熟爾”。

茶道活動,是一種心靈訓練方式。一席之上,凈器就是凈心,醒茶就是省身,沖茶就是開智,敬茶就是承當和奉獻。如果說,茶僅僅是喝的,解渴的,滿足了口腹之欲的話,那么茶就是奢靡的、頹廢的、向下的,與道相背的。

很多人,一提及茶道,就大談茶多少錢一斤,水是從哪兒運來的,壺是哪個大師的作品,茶是在哪個山上采來的,經過了多少道工序“神”化。每每這時,我都失語。

咱今天不提錢行嗎?

因為,說到這種愉快而無傷大雅的“雅”文化來,當今的“閑”是必須談錢的,貴!

如果沒有不菲的連城價值,是鎮(zhèn)不住現(xiàn)代人的。所以“閑”文化已蒙蔽在了商人的欺騙里。只有那些心境純凈,不以瑣碎為目標,沒有物質困擾的人,才有資格談閑、談雅、盤道。

可見,真正喝杯茶,是多么奢侈的事啊!

追求生存意義,是個無底的深淵。正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這個問題問的人最苦,千百年來繞進去了多少好漢!它的神秘在于它本來是簡單而熟悉的真理。這是個知性的探討,是意想不到的生存之道。說實話,是想活明白的人都必須了解的。

因為體驗真理,實在是最高尚的活法。

茶道的修行內核,是讓包含一切真理的沖茶倒水的體驗,提升沖茶倒水的生活。我們仍然是喝茶,茶席之上喝茶的人已不是日常的那個我。

所以茶道的藝術,是一種時時刻刻的創(chuàng)意。它絕不局限于華美的言辭之下。那種藝境和那種意境,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的,是一種心靈體驗。

所以才會說,茶,是心靈之飲。

(摘自2012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姜慧)

找到約172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