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婺源茶苦

找到約41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膳夫經手錄·茶》釋義

唐代巢縣縣令楊曄撰寫的《膳夫經手錄》,成書于大中十年(856年),原書四卷,今僅存一卷。《宋史·藝文志》所登四卷,與王堯臣崇文總目四卷手錄本基本相同。兩個版本可能都是收集轉錄而成的。其中只有“茶”的內容很詳細,分產地、銷區(qū)、品質優(yōu)劣等內容,與《茶經》、《茶錄》等有同樣的考證和研究價值。

現(xiàn)存《膳夫經手錄》全文近1500字,分豆類、蔬菜、禽、羊、魚、肉類及水果、茶等,無目次,無標點。其中茶的文字最多,是全書重點。

所載全文源于《續(xù)修四庫全書》,文中有個別缺字,以“”代表,為了保證全文的真實性,先錄原文,加注標點符號,再作釋譯?!渡欧蚪浭咒洝げ琛吩娜缦拢?/p>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茗絲鹽鐵,管榷存焉。今江夏已東,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略舉其尤處,別為二品總焉。

新安茶,今蜀茶也,與蒙頂不遠,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可以首冠諸茶。春時,所在吃之皆好。及將至他處,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處。惟蜀茶南走百越,北臨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變,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歲取數(shù)百萬斤,散落東下,其為功德也如此。

饒州浮梁茶,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其於濟人,百倍於蜀茶,然味不長於蜀茶。

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處出處者,并方斤厚片,自陳、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濟生、收藏、榷稅,又倍於浮梁矣。

衡州衡山,團餅而巨串,歲取十萬。自瀟湘達於五嶺,皆仰給焉。其先春好者,在湘東皆味好,及至湖北,滋味悉變。然雖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細。

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惟江陵、襄陽皆數(shù)十里食之,其他不足記也。

建州大團,狀類紫筍,又若今日大膠片。每一軸十片余,將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極苦,唯廣陵、山陽兩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療頭痛,未詳(以上以多為貴)。

蒙頂(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頂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后之人,競栽茶以規(guī)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雖非蒙頂,亦希顏之徒。今真蒙頂有鷹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嘗得其上者,其難得也如此。又嘗見書品,論展陸筆工,以為無等,可居第一。蒙頂之列茶間,展陸之論,又不足論也。

湖(州)顧渚,湖南紫筍茶,自蒙頂之外,無出其右者。

峽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長慶,稍稍重之,亦顧渚之流也。自是碧澗茶、明月茶、峽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雖所出至少,又勝于茱萸簝矣。

舒州天柱茶,雖不峻拔遒勁,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

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於茱萸簝。此種茶性有異,唯宜江水煎得,井水即赤色而無味。

蘄州、蘄水團黃、團薄餅,每斤(捆)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

壽州霍山小團,其絕好者,上于漢美。所闕者,馨花穎脫。

睦州鳩坑茶,味薄,研膏絕勝霍山者。

福州正黃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嶺北,與香山、明月為上下也。

崇州宜興茶,多而不精,與鄂州團黃為列。

宣州鶴山茶,亦天柱之亞也。

東川昌明茶,與新安含膏,爭其上下。

歙州、婺州、祁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幽并間,人皆尚之。賦稅所入,商賈所赍,數(shù)千里不絕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顧渚茶品之亞列,祁門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

注釋:

茶,在古代沒有聽說有飲食(茶)的事情。到晉、宋(南朝)[1]以后,吳人[2]采其葉煮食,稱為茗粥。到唐代的開元(713-741)、天寶(742-756)之間,才稍稍有了飲茶之事。至德(756-758)、大歷(766-779)的時候漸漸多了,建中(780-783)以后,就繁盛起來了。茶、絲、鹽、鐵,都實行管榷[3]即專賣制度。今江夏(今湖北武昌)以東,淮海(今秦淮河)以南,都產茶?,F(xiàn)在簡單列舉重點如下,并不是茶的全部。

新安茶[4],現(xiàn)在的蜀茶,離蒙頂不遠,但多而不精,產地生態(tài)好,從總體分析來說,還是可以說高于其他的茶。春茶季節(jié),在產地吃時很好,但運到其他地方,因水和環(huán)境不同,其滋味與產地有區(qū)別。唯有蜀茶能銷往各地,南邊走到百越(今華東諸地),北邊到達五湖(指地域寬闊),皆能保持固有的芳香,滋味不變,所以特別珍貴。自谷雨以后,每年有數(shù)百萬斤,分別運往東邊各地,這是為大家做的好事。

饒州浮梁茶(今江西饒州浮梁縣),今關西(潼關以西)至山東(太行山以東),閭閻(鄉(xiāng)里)村落皆吃之??梢远嗳詹怀约Z食,但不能一日不喝茶。當?shù)厝藢@種茶的依賴性高于蜀茶,但是茶的滋味比不上蜀茶。

蘄州茶(指湖北蘄州蘄春蘄水所產團黃、餅茶)、鄂州茶(指湖北蒲圻、崇陽所產團黃)、至德茶(指安徽池州至德縣所產餅茶),以上三處出產的茶,是方形的厚片餅茶。銷售到陳(河南東至安徽一帶)、蔡(河南上蔡地區(qū))以北,幽(京津等地)、并(山西太原)以南。人人都喜歡,引為時尚。其濟生(對身體的作用)、收藏、納稅,都成倍超過浮梁茶。

衡州衡山(指湖南衡陽、衡山等地)茶,團餅成巨串,年產十萬斤。自瀟湘(瀟水、湘水地區(qū))到五嶺(泛指湘、贛、粵、桂等省區(qū)邊境)都希望得到這些茶。其中有先春好茶,在湘東味道很好,到湖北就變味了,該茶雖然遠銷交趾(今越南),當?shù)厝硕冀洺3裕枞~做工不是很精細。

潭州茶,陽團茶(今長沙、湘潭、益陽、株洲等地),茶粗質劣。渠江薄片茶(湖南新化縣),有油、含苦梗。江陵南木茶(今湖北江陵縣),品質偏下。施州方茶(今湖北恩施縣),味苦、餅硬。以上四個地方的茶,都是味短,韻味不高。只有江陵、襄陽附近數(shù)十里范圍才食用,其余可以不記載了。

建州大團茶(福建建州今建甌),形狀類似紫筍,又近似當時的大膠片,每一軸有十余片。要取食時,先用刀刮(削),然后才能弄碎。茶味極苦,只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山陽(今淮安)兩地比較喜歡。不知什么原因,有的說該茶能治頭痛,詳情不知。

蒙頂茶[5]當時的產量減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為蒙頂茶。元和年(806-820)以前,一束錦帛﹙捆起來的五匹帛﹚還交換不到一斤早春蒙頂茶(價格很高)。所以蒙頂附近的人都爭先恐后地種茶,來獲得豐厚的利益。沒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使當?shù)剞r村市場上,每年出現(xiàn)千萬斤(形容數(shù)量多)的銷售。還有雖然不是真正的蒙頂茶,也還有人冒充蒙頂茶去銷售。真正的蒙頂茶有鷹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餅茶),供堂[7],就是提供給當?shù)毓俑膊灰欢ㄊ亲詈玫?,其難得的情況就是這樣。又經常見到書上評議、討論陸羽的觀點,認為不可比擬,沒有可以與蒙頂茶同時并列第一的。蒙頂茶和其他茶排列起來比較,再看陸羽的觀點,是不足以論的。

湖(州)顧渚、湖南紫筍茶,除了蒙頂茶之外,沒有比它們更好的了。

峽州(今宜昌)茱萸簝茶,出名的時間較近,在長慶年間,即唐穆宗執(zhí)政時(821-824),稍稍受到重視,屬于顧渚茶一類。從此碧澗茶(湖北宜昌產)、明月茶(湖北宜昌明月峽產),峽中香山茶(四川夔州云安郡奉節(jié)產),名氣都在茱萸簝之下。

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最近還有小江源茶,雖然產量很少,名氣又勝于茱萸簝茶。

舒州天柱茶(今安徽岳西縣潛山),外形雖不峻拔好看,味道也甘香芳美,得到很大的信任。

岳州浥湖茶(今湖南岳陽)所產也少,其中好的可以與茱萸簝相比。這種茶比較特別,只適宜江水煎煮。用井水煎煮茶湯泛紅,而且沒有味。

蘄州、蘄水團黃、團薄餅(產于湖北蘄州蘄春,今稀水?!短茋费a》常魯公使西蕃...贊普曰我此亦有...此蘄門者,即此茶)。每捆(原文“斤”有誤)至百余斤,茶葉粗薄,只有暢銷品,片特別小,而味很美。

壽山霍山小團(安徽壽州、霍山產,此茶同舒州、顧渚、蘄門、昌明、浥湖遠運西蕃),其中最好的茶,上貢給朝廷。所缺者如奇異馨香脫穎。

睦州鳩坑茶(浙江睦州淳安縣產),味薄,只有研膏類勝似霍山茶。

福州正黃茶,滋味厚薄有優(yōu)劣之分,銷至嶺北即今蒙古、俄羅斯西北利亞及我國內蒙、黑龍江一帶,與香山(四川奉節(jié))、明月(湖北宜昌)茶相似。

崇州宜興茶(宜興屬江蘇常州府,此處稱“崇州”有誤),多而不精,與鄂州團黃(湖北鄂州蒲圻、崇陽產)并列。宜興是地名,漢代稱陽羨縣,隋改稱義興,唐代同。宋代太平興國初,因避太宗趙匡義之諱,改稱宜興?!渡欧蚪浭咒洝肥翘茣?,不應該出現(xiàn)宜興地名,明顯此條目為后人改加,有嫌貶低該茶之疑,而后又稱與鄂州團黃(《茶述》列為第一流貢茶)并列,不好解釋。

宣州鶴山茶(又稱鴨山茶,安徽宣州宣城丫山產),位置次于天柱茶。

東川昌明茶(四川綿州昌明縣,今江油縣北獸目山產。白居易《春盡日》詩“渴嘗一碗綠昌明”指此),品質可與新安含膏[8] 茶比上下。

歙州(今安徽歙縣,新安江流域)、婺州(今浙江武義江、金華江流域諸縣)、祁門(安徽)、婺源(江西)等地方產的茶,制作精細,不含雜質樹葉,自梁(四川)、宋(江都南京)、幽(京兆長安)等地,人們都崇尚、喜歡。稅賦收入、商人所赍[9] ,數(shù)千里道路上都可以看見。前邊說的先春含膏茶,位置排在顧渚茶品的后邊。祁門產的茶,和四川茶的淵源基本相同,差別不大。

體 會:

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茶葉品名多,《茶經》也說:“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列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飲茶、品茶遍及全國,佛茶、禪茶、貢茶、禮茶也達到空前高度。茶書、詩歌、藝文不斷涌現(xiàn),琳瑯滿目。在學術上最有價值的文獻首推《茶經》,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膳夫經手錄》成于晚唐,有關茶葉的記載,從時間、空間而論,可以概括全唐面貌,內容豐富,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

《膳夫經手錄》對各地茶葉名品評價,總體上比較客觀,特別對蒙頂茶少而精,情有獨鐘,評價甚高,超過了當時的官貢顧渚茶。綜合其他文獻,應該也不過份。反而陸羽《茶經》對四川茶的評價有些偏頗。

陸羽沒有到過四川,他寫《茶經》時蒙頂茶僅以“雅州蘆山郡”之名上貢,尚未成名?!懊身敳杼柕谝弧睍r,陸羽已經逝世?!渡欧蚪浭咒洝烦捎诠?56年,在《茶經》(758年)成書約一百年以后,后世與前代的情況變化很大,作者應當是在《茶經》的基礎上寫成的。但文章開始說:“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此說不可茍同。

全書評價茶名時,特別強調本地與異地環(huán)境變化、人群差別,滋味不同,如衡州衡山茶……等,再有茱萸簝茶只能用江水,不能用井水,可見決定茶葉品質、口感,還有其他環(huán)境因素的重要性。

《膳夫經手錄》從唐至今已經一千二百多年,有些茶品繼承下來了,有些沒有了,外形品質變化更大,歷史上的評價有當時條件,不能作為現(xiàn)代茶葉品質標準。

茶葉古代史料考證困難很多,雖然有些茶的基本知識,而古漢語水平有限,誤讀、誤解難免,僅供參考,恭候賜教。

注釋:

1.晉宋:晉代-南北朝宋,即公元265-420年間。

2.吳人:俗稱江蘇曰吳,吳人即江蘇之人。

3.管搉:搉與榷通假,管搉即專利。

4.新安茶:唐時雅州蘆山有新安鄉(xiāng),鄰近蒙頂。古代蒙山范圍很大,邛崍?zhí)炫_山、蘆山羅純山包括雅安上、中、下里,雅安飛仙官帽山(又名漏閣山)、七盤山和名山蒙山都在其中。新安茶:屬于大蒙山境內產品。

5.蒙頂:為了有別于其他蒙山,蒙頂僅指蒙山主峰周圍,即今蒙頂山?!敖怠奔匆韵拢身敳枭俣?,與大蒙山新安茶有別。

6.希顏之徒:顏回字子淵,孔子弟子,天資聰睿,仁慈,德高望重,后世尊稱“復圣”?!跋n佒健敝赶M麑W習顏回之人,此處指學習仿造蒙頂制茶之人。

7.供堂:官府治事之地曰堂,“供堂”指上級官員。

8.新安含膏:唐代餅茶制造有研膏(壓膏),即搗后榨去部分茶汁和不研膏(含膏)不榨去茶汁之分。新安含膏仿造蒙頂不壓膏露芽茶制法,故名。

9.赍:音zi,通資錢財。

(發(fā)表在2012年第6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李家光)

茶鄉(xiāng)茶事: 聊聊婺源茶

說到茶,首先想到的是她那梅蘭竹菊四君子一樣的高貴品格,又想起她那如琴棋書畫的風雅情趣。于辭海一探尋,發(fā)現(xiàn)因茶而產生的語匯竟這么豐富多彩——茶引,茶由,茶儀,茶禮,茶會,茶話,茶法,茶經,茶棧,茶食等等,這些名詞有的雖然早已沉睡于辭書中多年無人問津了,但是當我們一旦走近他們,將他們喚醒,還原他們的意蘊時,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就像一串閃亮的明珠一樣,構建起的不就是茶文化之路的縮影嗎?如此一想,我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茶葉的商貿,禮儀和文化歷史竟是那么悠遠與深廣!

婺源山川毓秀,這秀中之冠,當綠茶莫屬,早在唐代婺源綠茶就見賞于世了,所以婺源素來就以“茶鄉(xiāng)”聞名遐邇。自古以來,喝茶成了婺源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家家都備有茶葉,飯后必泡茶喝,且講品味。每逢親朋或客人到訪,主人必先沏茶款待,如上白開水,則視為不敬。婺源茶就是這么悠久高雅,而又平易近人。

當今的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追根溯源,還是這里得天獨厚的山清水秀所致。婺源處處都是碧水茂林,村村都有茶山茶園。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小學升初中的時候,我的錄取通知書上要求必備的工具不是字典辭書,而是鋤頭鐮刀。現(xiàn)在給孫輩講起那時用“鋤頭鐮刀”上課的歷史,他們感到非常新奇和不解?;仡櫮嵌螞]有硝煙的“錘鐮”磨礪歲月,我仿佛穿越了近半個世紀的時光隧道,走進了亦苦亦樂的少年時代。

清晨,當當當一陣急促的鈴聲響過,我們誰也不敢留戀被褥的溫暖,像軍營的士兵一樣,迅速地起床、洗漱、早餐、集結。那場景一幀幀,一幅幅猶如特制的電影畫面在腦屏中飛過。我們一個個腰系鐮刀,肩荷長鋤,在操場上列隊完畢,戎裝待發(fā)。班主任站在隊列前面的臺階上,大聲訓誡,那陣勢絕不次于出征前給戰(zhàn)士強調“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指導員?!皣攪敗钡纳诼暎褪俏覀兂霭l(fā)的號令,一路上“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聲響徹云霄。中飯是在荒山野嶺上吃的,由學校炊事員專程送達。踏著落日的余暉,我們就像潰敗的國軍,三三兩兩,趔趔趄趄回到學校。這就是我們平常的艱苦而又快樂的學習生活。

孫女揚起稚氣的臉,好奇而又羨慕地問我:“那,你們不用做作業(yè)嗎?”我感慨的回答,那一梯梯工整的茶山不就是我們用鋤頭鐮刀一筆一劃書寫出來的嗎?

現(xiàn)在,時過境遷,人們的生活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茶山茶地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茶葉觀光園成了最美鄉(xiāng)村的新寵!如今,每當我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像蜜蜂一樣留連徜徉于我們開墾出來的那一片片茶園拍照擺酷時,心底還會生出縷縷愜意;每當我路過那一座秀美的茶山,看到用我們的血汗書寫出來的那一層層一壟壟的翠綠時,仿佛還能感覺到那綠葉上閃耀著我們的青春。

后來我成了一名小學的赤腳教師,我沒有因為知識的匱乏而埋怨那段歲月的蹉跎,因為“錘鐮”讓我學會了刻苦,堅韌還有快樂。八、九十年代的農村中小學,雖然已經逐漸拋棄了鋤頭鐮刀的勞動,但是勤工儉學還是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到春季采茶時節(jié),我就帶領學生到茶山上幫助茶農采摘春茶。我的山村學校有自己的小茶山勞動基地,學生采下的茶不多時,我們幾個教師便連夜自己加工。茶葉的制作過程大體是殺青,揉團,炒烘。其中揉團是技術活,不學習是揉不成團的。炒烘是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濕漉漉的葉片,就靠一雙手在滾燙的鐵鍋里摸騰,把濕氣蒸發(fā)干。做一次茶下來,先生手一下子就變成了紫黑色,還有燙出的水泡。等到茶葉出鍋,用報紙包裝好時,往往已經是深夜時分。說也奇怪,我們幾個每每毫無倦意,還要煮盆面條,泡上一盞新茶,品茗閑聊一番,儼然忘記了黎明即將的到來。

喝新茶特別提神,很多人都怕因此失眠。而我卻不怕,因為我有夜讀的習慣。說到這里,我自然想起我敬愛的母舅來。母舅有兩大嗜好,一是茶,二是書。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茶與書的契合,領略到了書與茶的融洽。在靜寂的夜里,人們都睡了,連貓也無聊地打盹了,而母舅卻在燈下泡一杯熱茶,一邊啜飲一邊看書,越是夜深越是精神,書味與茶味此刻算是達到最精致的結合了。

高中畢業(yè)后,每到母舅家去玩,母舅總要泡杯熱氣騰騰的茶端給我喝。離開時,母舅也總忘不了送本書給我。我這品茗夜讀的癖好,應該是這么形成的吧!

母舅集書香與茶香于一體,可謂是當?shù)氐拇笕?;在我心里,他就是集書鄉(xiāng)與茶鄉(xiāng)于一體的婺源寫照。

在茶香與書香的長期潤染下,我的文化荒山已然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了。有一次我收到一封《中國教育報》編輯部郭記者寄來的信函,里面不光有幾張刊登了我長篇文章的報紙,還附上了一沓手寫的信箋。長長的信,講的是詩意賦春,清香婺茶,眷戀之情溢于言表。我趕緊把自制的深山茶,用時髦的包裝寄了一份給他,以展示茶鄉(xiāng)以茶致謝的禮儀。

昨天,陽光燦爛,惠風和暢,我應朋友之約,到一茶莊品茗賞春。我們一行三人,年歲相當,情趣略同,來到一個號稱“陸羽齋”的茶亭之上。這茶亭四面臨風,飛檐翹角,古樸典雅。我們一面手持青花瓷杯,細酌慢啜,一面憑倚雕欄,馳目騁懷,那一浪浪的層巒疊翠,好不令人心曠神怡!

“茶是高貴的,你看客人來了,我們都要敬上一杯茶!”一個說。

“茶也是平凡的,我們這里誰家沒有茶?”另一個說。

“是??!”我說,“茶的高貴在于她的清香致遠;茶的平凡在于它的苦澀本真。沒有苦澀,無以致遠,沒有……”

“沒有本真何來清香!”一個笑著打斷我的話,附和道,“這不就是庭前楹聯(lián)上寫的嗎?”

我們一齊舉目朝楹柱看去,不禁一起哈哈哈大笑起來。果然上面有副鎏金對聯(lián)云:

書圣言學求真致遠,

茶仙品茗歷苦生香。

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研學,以茶悟道不正是我們婺源茶文化從古到今,雅俗共賞的韻味所在嗎?

來源:茶鄉(xiāng)婺源 江有慶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解讀《茶聲》

(《吃茶去》雜志)《茶聲》半月刊創(chuàng)刊于抗戰(zhàn)時期的1939年,是由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安徽辦事處主管,《茶聲》半月刊社主編;社址在屯溪(今安徽黃山市)交通路49號;其辦刊的經費主要是由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安徽辦事處、安徽茶葉管理處和祁門茶業(yè)改良場予以津貼、資助?!恫杪暋钒朐驴?939年6月20日正式創(chuàng)刊,在第一期的創(chuàng)刊號封面上注有:本刊已依法呈請登記。每月五日、二十日出刊;定價為每期五分,全年一元。

《茶聲》半月刊的辦刊宗旨如編者所言:“是我們茶葉界同志討論茶葉產制運銷問題的一角園地”;其主要欄目有:社評、代評、調查、本社本刊、茶區(qū)漫游、工作實錄、行情市況、專載、茶葉小品和詩歌等。編者在“本社本刊”中說:“本刊以后除討論茶業(yè)各項問題為主外,并得刊載有關農村經濟文字,以求茶業(yè)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貫通研究;本刊刊載文字,務求生動實際,以激發(fā)大眾讀者的興趣”。

《茶聲》半月刊的內容十分豐富,從茶葉的栽培管理到加工制作,從茶葉科技到茶市行情,從安徽到全國各地茶區(qū),從淪陷區(qū)茶情到國外茶葉銷售概況都有涉及,特別是其刊載的《茶行登記管理規(guī)則》、《外銷茶箱包裝管理辦法》、《統(tǒng)一制茶業(yè)者品名及商標辦法》等,都是研究抗戰(zhàn)時期茶業(yè)經濟的珍貴史料。而其時《茶聲》半月刊的撰稿者大都是著名的茶葉專家和茶界的工作者,如吳學農、范和鈞、程鑄新、傅宏鎮(zhèn)、張?zhí)煤?、襲覽耕、施平、鄭銘之、向耿酉和方君強等人。

《茶聲》半月刊第一期刊發(fā)了題為“茶政與茶人”的文章,這篇文章是摘錄鄒秉文先生在茶業(yè)技術人員訓練班訓話中的一節(jié);鄒秉文先生在指出:“……夫貿易調整之后,人各言殊,當時本會所持者,則為扶助商人,使滯銷之貨,得以出口銷售而已。然僅此項工作,成效已巨,如調整漢口存茶,扶助各省茶葉出口,以及收購桐油,遠銷絲繭推廣牛羊皮毛,價值均在數(shù)千萬元以上。迄后交通日艱,抗戰(zhàn)又于持久傾向,國計民生,更須通盤妥籌,本會之使命,日形艱巨,前后調整范圍,已不足目前只運銷,進而為謀國營產銷統(tǒng)籌,其計劃之大要,乃以政府在金融上及特典上之援助,刺激生產之增加,擴展國外市場之需要,以增加大量之出口,加厚抗戰(zhàn)時期經濟之基礎。此項工作,最有成效者現(xiàn)為茶葉。今年計劃本會不僅同伴銷售,且作大規(guī)模之產地貸款,指導生產,務期于不久期內,茶葉之出口由二千數(shù)百萬,擴大至一萬萬元,并將遍設茶農合作社,提倡茶農自產自制,規(guī)定毛茶山價,增進農民利益。以安定后方,此種計劃,不僅茶葉為然,其他產者,均將以此推進。茶葉之以成效較著者乃主持者吳覺農先生,辛勤謀國有以致之。惟辦理茶葉行政,決非普通商業(yè)之行為所可比擬,在戰(zhàn)時為抗戰(zhàn)之動力,在戰(zhàn)后為建國之基石。吾同人之工作,猶之前線之作戰(zhàn)。原有同事,不論在重慶總會或香港、溫州等分辦事處,均多夜以繼日,競業(yè)從事,一掃過去公家機關因循敷洐(應該是衍吧)之積習,蓋均深知本會工作之性質,與夫個人所負責任之綦重。諸君乃后備之勁旅,在此難能可貴之短促時間,更應養(yǎng)精蓄銳,培養(yǎng)能力,以供國用,其應注意之點,為體格之健強,常識之豐富,思想之正確,以及技術值熟煉,其獲有缺,則均不能視為非常時期條件之戰(zhàn)士,亦即不堪勝任艱巨之任務?!?/p>

《茶聲》半月刊第一期還刊發(fā)了吳覺農“為什么要統(tǒng)銷茶葉”的講話,這篇講話稿是吳覺農在屯溪的一次談話記錄,記錄者是張?zhí)煤恪?。吳覺農說:今年三月里,我過祁門到屯溪來的時候,安徽省茶葉管理處還沒有成立,但后來到江西浙江去了兩個月,這回重來,看到茶葉管理處在短短的時間中已經成立,而且做了不少的工作,像各地紅綠茶廠的登記貸款,撿驗指導和維持山價等工作的積極進行,祁紅已有一萬多箱運到屯溪,屯綠亦將登場,心中覺得非常高興,現(xiàn)在乘《茶聲》創(chuàng)刊的時候,來談一談為什么要統(tǒng)銷茶葉的問題。吳覺農先生就“為什么要統(tǒng)銷茶葉”談了三點,一是過去華茶產銷的無政府狀態(tài);二是茶葉在國內和國際的重要性;三是抗戰(zhàn)時期中茶葉統(tǒng)制的必然性;四是建國和茶葉統(tǒng)制等等。

《茶聲》半月刊第一期還刊登了《安徽省茶葉管理處規(guī)則》,《規(guī)則》共分甲、乙、丙、丁、戊五個部分共二十三條;分別是(甲)關于生產部分,(乙)關于精制部分,(丙)關于運輸部分,(丁)關于推銷部分,(戊)關于其他部分等。同時,還刊登了《安徽省茶葉管理處公司廠號、合作社登記規(guī)則》;《規(guī)則》稱:依據(jù)本處組織規(guī)則第二條第一項之規(guī)定,凡在本省境內經營茶葉之公司廠號合作社或類似組織(后稱制茶者)悉應遵守?!兑?guī)則》共十一條、若干款項。另外,《財政部貿易委員會皖贛辦事處收購皖茶評價委員會組織規(guī)則》也在這一期刊發(fā)。這個《規(guī)則》是依據(jù)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與安徽省政府所訂茶葉合約第十一條之規(guī)定訂定文;《規(guī)則》對“評價委員會”的“當然委員”、“參加委員”資格、名額、相關工作職責以及“評價”程序等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而《財政部貿易委員會皖贛辦事處收購皖省箱茶辦法》,則是分“總則”、“評價”、“給分”、“收貨”、“付款”、“規(guī)則”等共二十九條。

《茶聲》第一期在《論著》欄目刊發(fā)了署名為“秀靈”的文章,從“茶農年”說到“茶業(yè)年”;刊發(fā)了張祖聲的“關于祁紅植制之一得”的文章;在“研究”欄目刊發(fā)了署名為“成之”的“皖南茶廠與合作社之現(xiàn)況”一文。在“信箱”欄目,“給茶業(yè)同志的一封信”很值得一讀:“親愛的同志們,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進行在最劇烈搏斗的今日,你們在敵人的多放破壞中和嚴重威脅下,須強硬守著自己的崗位,為著祖國的生存,民族的自由,勇敢地擔起了生產運銷指導等工作,這是多么使人感奮愉快啊!回顧戰(zhàn)前的茶業(yè)界,因為茶棧的把持,洋行的壟斷,生產同志的認識不清,學識不夠,領導者們的奮力苦斗,只能使沒落中的吾華茶葉,不致鉆向墳墓。而現(xiàn)在顯然地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表現(xiàn)著蓬勃有生氣的現(xiàn)象,大家在一個目標之下,緊張地工作著,獻出了每個人所有的力量。尤其是在政府統(tǒng)一運銷給與華茶的劊子手們茶棧和洋行,以無情的致命打擊,而華茶在國際市場中的不安狀態(tài)亦取得了強有力的穩(wěn)定力量。不過,因為我國科學文化的過于落后,茶葉界以往的惡習積深過甚,現(xiàn)在的蓬勃氣象只是在復興期中初期的萌芽,要達到復興的更盛需要更大的努力奮斗和自身改進。而首先最(重,應該是少了這個重字)要的,我們同志間,必須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懇切坦白的交換意見,毫無顏忌的討論政策上的疑問,工作上的困難,技術上的懷疑及報告工作中的心得,生活中認識等,務使官方、民方、官民雙方,互相了解,相互策勵,互助自助,知彼知己。本刊特辟‘信箱’一欄,就是想使它成為各方聯(lián)系的中心。親愛的同志們,大家來努力參加這項工作吧?!?/p>

《茶聲》在第一期的“消息”欄目中,編輯選發(fā)了“貿委會茶葉評價委員首次會議”、“安徽綠茶商標統(tǒng)一”、“祁場見聞——浙江省農業(yè)改進所派員考察”、“婺源茶市活躍,山價提高”以及“皖西設立茶業(yè)指導所”等消息。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茶用顏料大批運屯”的消息。文章說:昔日洋商初與吾國交易茶葉時,因不知茶之為味,不明品飲之道,吾國取巧商人,每以粗老枝茶,染著色料,混充上品,詐圖厚利,一商獲利,百商承襲,遂相沿成風,以至于今。當時因洋商莫名著色之所以,未加推究。今者,經化驗之結果,知往往所用之色料,大都含有毒質,此風一聞,洋商莫不裹足,今之綠茶歐美市場,所以慘落至今,此其要由也。(近)年來吾國政府,對此頗多注意,如創(chuàng)制無毒色料,取締有害著色,不遺余力。本年貿委會,皖贛辦事處,一承政府往旨,除轉請茶管處嚴密撿驗外,并特向上海茶用顏料廠購到大批無毒色料,以備休歙各縣茶商采用云。

《茶聲》第一期刊發(fā)的“祁紅首次開盤:最高價二百八十五元,祁紅頂盤億同昌號——汪經理訪問記”文章;對于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祁門紅茶經營貿易情況,是有著參考價值的;記者在文中稱:“今年貿委會在屯溪收購紅茶,首盤最高價格為祁門歷口億同昌茶號,所制大德大面四十四箱。記者聞訊后,特往汪經理(汪經理即汪在寬)私邸訪問,承殷勤招待,并暢談該號詳細情形。茲略述如次二億同昌茶號開設迄今,已有七十余年之歷史,自汪經理經營以來,銳意改良,前二年首批紅茶問世,售價均為三百元,考其旺銷原因,不外:一是早收鮮嫩之草,該號在谷雨前即收齊嫩茶。二是各次所收茶草,分別初制,各次所收茶草品質不一,若混合初制,則必發(fā)生發(fā)酵不足或過度現(xiàn)象。三是每次發(fā)酵量少。四是毛火適度,打毛火不使太低,以達停止發(fā)酵為度。五是足火須柔火,不宜過急,補火更加注意。關于包裝方面,該號亦力求符合標準,如所用鉛罐糊裱后,均經烘干;箱外更加釘鐵皮,此次榮獲頂盤,決非倖致;特為介紹,以供茶業(yè)者參考。”

《茶聲》半月刊對于作者的投稿,也是十分重視的;編者說:“在過去我們已經刊布關于酬勞投稿者一些稿酬的話,本刊雖然在經費十分困苦情形下,自后務求增加,以答謝作者的厚意”。編者還特別強調說:“在內容及版式方面,我們盡力加以整理與改進,但因印刷條件,太差,一時尚難達到理想的地步內容方面,我們增加了社評短評、茶界消息和茶人動態(tài)各項……?!薄恫杪暋钒朐驴木幷哌€堅定地表示:“但我們不愿在困苦情形之中,拋棄這塊小的茶葉園地,而使‘茶聲’中途夭折,所以在短期休刊期中,我們已經干了許多奠定本刊基礎的工作;如調整各部干事,增實編輯內容等,好似在這荒蕪的茶園,耕耘了地,施下基肥,播下種子,期待著這種子的繁榮,不能不說這短期休刊期中的收獲?!逼鋾r,《茶聲》半月刊的境況甚是尷尬,一方面是茶葉工作者編輯刊物的熱情很高,一方面是辦刊的經費十分緊張,況且印刷條件差和刊物紙張低劣的狀況也難以改變。雖然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安徽辦事處、安徽茶葉管理處和祁門茶業(yè)改良場每月給予《茶聲》津貼一百三十元,但是,《茶聲》半月刊每期僅印刷費就需要七十元;而在《茶聲》創(chuàng)刊不久,印刷費用就漲到了每期需九十五元。所以,編者在《茶聲》半月刊上公開承認:“籌措經費,頗費時月”,如是,《茶聲》半月刊也就出現(xiàn)了延期出刊和合刊的現(xiàn)象;同時還在創(chuàng)刊至第9期后,因人員和經費等問題而進行了短期的休刊調整等。

1940年1月20日,《茶聲》半月刊還推出了“新年號”。編者為了慶祝新年還特別舉辦了征文活動并刊出了征文啟事:“‘新年號’本社為提倡茶業(yè)之研究討論,及發(fā)揮政府戰(zhàn)時茶葉政策起見,特舉辦新年征文,征文辦法如下……。《茶聲》半月刊征文的題目范圍是,以討論茶葉產制運銷之改進,茶葉生產成本之調查、研究等;征文的體裁不作限制,文言文或白話皆可,惟字數(shù)要求在二千字以上,用毛筆或鋼筆繕寫清楚,并加新式標點。征文的評判工作是由《茶聲》半月刊聘請茶葉專家組成評判委員會來評判等級,他們是吳覺農、程鑄新、陳公亮、胡浩川、費鴻年、劉慶云、馮和法、馮曉鐘、向耿酉和傅幼文等”。

1940年7月20日出版的第24期《茶聲》,編者將其定為“內銷茶特輯”;編者可能沒有預料到,這竟然會是《茶聲》的最后一期;雖然不知道70年前《茶聲》突然銷聲斂跡的原因,但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茶聲》能夠堅持在兩年時間里出版、發(fā)行24期刊物;已實屬不易……。在這期“內銷茶特輯”上,編者刊發(fā)了《安徽省本年度內銷茶概況》、《財政部管理全國內銷茶葉辦法大綱》和《財政部管理全國內銷茶葉實施辦法》;同時還刊載了中國茶葉公司安徽辦事處、安徽省茶葉管理處共同制定的《會同辦理內銷茶葉簡則》等;為了保證內銷茶有關規(guī)章的順利執(zhí)行和內銷茶平衡費用的繳納,《茶聲》半月刊“內銷茶特輯”還刊登出《安徽省內銷茶葉現(xiàn)金保證繳納平衡費辦法》和《安徽省內銷茶葉運閩窨花保證在閩結繳平衡費辦法》等。據(jù)《茶聲》半月刊介紹;征收內銷茶平衡費,一為調節(jié)內銷茶葉量,二為穩(wěn)定國內外茶葉市場,三為維護茶商利益,四為防止走私資敵……。為此,《茶聲》還專門刊載了茶界專業(yè)人士撰寫的“釋內銷茶平衡費”的文章。所以說《內銷茶特輯》對于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茶葉經濟、尤其是內銷茶的產、供、銷等都有很好的參考作用或研究價值。

《茶聲》半月刊自1939年創(chuàng)刊,至1940年7月停刊,共出印刷出版了二十四期;然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茶聲》這類專業(yè)刊物都是印量小、發(fā)行量少,加之時間的流逝而散佚等原因,所以,能夠保存至今的可謂是鳳毛麟角,所以也更顯是彌足珍貴。但是,它所經歷的挫折和磨難,它所記載茶人的含幸茹苦以及那微苦而甘的茶香,唯親歷者與收藏書人方能體味與同享……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鄭 毅(安徽黃山)】

找到約39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