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文革茶葉桶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普洱陳茶偏離了本質——陳茶是用來喝的

8月30日,我們發(fā)布了《一起品茶012丨一款讓云南人知道普洱茶越陳越香價值的普洱茶》一文,有部分茶友對關于品飲的1987年高山特級年份產生了疑問,菌子老師結合他收集整理資料,對茶品脈絡進行了梳理,也給出了他關于陳茶年份的深度思考。

一、產品圖錄:普洱茶興起的功臣與混亂的源頭

經過長期的傳承與流通,普洱陳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共性,可以通過包裝進行茶品辨識。普洱茶長期以來一直是外銷產品,收藏與鑒賞范圍局限于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對于普洱茶真?zhèn)舞b別,銷區(qū)形成了一套口耳相傳的經驗,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把經驗寫成了書籍。其中1995年鄧時海出版《普洱茶》一書開啟體系化傳播普洱茶文化,再通過書籍以圖譜的形式銷售普洱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這種傳播方式逐漸成為主流,人們首先通過了解茶的故事,然后對照書本再進行交易。然而,這種方式往往會引發(fā)一些關于茶品真實性爭議,尤其是一些真?zhèn)坞y辨茶品。隨著普洱茶市場擴大,一種只關注包裝、而忽視品質的極端交易方式逐漸興起,尤其在大益二手交易中尤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普洱茶作為一種飲品,本應該被品嘗和鑒賞。在交易過程中人們喝都不去喝,甚至包裝都不敢去動,照著版交易。如果僅僅憑借包裝就進行交易,就會忽略了其作為飲品的本質。這種市場現象隨著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泡沫效應。

二、看書買茶:混亂而失真的背書體系

1957年中茶總技師胡浩川要求云南提前交付圓茶,唐慶陽在接到要求后開始試制圓茶,最終試制成功。從這一年開始,勐海茶廠恢復生產圓茶。

1955年7月25日,中茶公司下發(fā)“八中”商標使用規(guī)范,要求外紅里綠。以下書本背書的早期勐海茶廠生產紅印哪里來?以及他的印級茶生產信息來自何處。


某茶人對藍印茶系年份詳述


50年代早期勐海茶廠黃印

1970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成立,1972年云南省貿易公司中國土產進出口公司中國糧油食品茶葉進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更名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

以下書本背書產品如何在50、60年代提前預測公司名稱提前預測土產畜產公司合并。

50年代七子黃印大餅(公司名不對)


60年代七子八中黃印

文革時期每個中國成年人都應該知道1966—1976年,此書的歷史背景來自何處,它的茶品到底要劃到哪年?

某茶人的文革磚說明


各時期文革磚

對于歷史的不了解,或者杜撰形成了無數以書賣茶的普洱茶書籍。他們在再版圖書的時候,新增加初版沒有的茶品,又不對明顯的錯誤進行修正,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以下是2003年大益孔雀之鄉(xiāng),一桶茶中兩個版面。對于只認包裝交易的大益中期茶,包法不同交易過程就會很麻煩。此茶經過經銷商認定最終艱難成交,大益包法都不是固定的,其他廠家的產品肯定也會存在類似的問題。

然而對于普洱陳茶收藏者來說,辨別老茶真假是一個長期學習過程,其中了解茶品的時代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產品包裝,了解時代重大節(jié)點是判斷關鍵。比如公司名稱變更的時間、食品標簽啟用的時間、食品標簽內容的問題。

我們從電話號碼探討幾個產品,1992年9月6日,昆明市話五位升七位。

昆明電話號碼5位升7位


y562

此款茶品是銷港y562俗稱“小黑盒”,標簽打生產日期是1993年10月,電話號碼5位。1992年9月6日后電話號碼升為7位。那么此茶的生產標簽日期就有問題。我們找到設計“吉幸”牌商標的唐政老師幫忙確定包裝,他給我們講述了尹繪澤老師設計y562的過程。通過他在設計部門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包裝沒有問題。

1992年4月28日,勐海縣電信搬遷市話擴容成功,交換機容量由500門增至1000門。1995年12月17日勐??h市話由5位升7位。


勐海電話號碼5位升7位


大益小沱茶正面和背面

此款茶葉是勐海茶廠1998年生產大號碎迷你沱熟茶,電話號碼為5位。1995年12月17日勐??h市話由5位升7位,此茶生產標簽有問題。我們向多位資深的大益經銷商探討包裝和茶品,他們一致認為茶品真實。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奇異呢?

1985年云南省標準計量局頒布滇Q49-85《云南省企業(yè)標準-茶葉》,1987年GB7718-87《食品標簽通用標準》頒布,1994年GB7718-94《食品標簽通用標準》頒布代替GB7718-87,1995年9月云南省標準計量局宣布廢止滇Q49-85《云南省企業(yè)標準-茶葉》。

  

《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志》關于食品標簽合格率的記錄

在1990年4月至11月期間,食品標簽的合格率僅為30.8%。當時的90年代,中國的食品標準逐漸提升和完善,但食品標簽合格率依然相對較低,普及率也不高。

哪怕時至今日,每年我們身邊都會有一些企業(yè)出現食品標簽錯誤的情況,另外還有許多人不清楚如何根據現行標準來正確標注食品標簽。如果回到過去,信息傳遞并不暢通,獲取資訊也并不便利,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電話搖號撥號一次電話接通的平均時間需要長達10分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很難依靠理想化、絕對化的想法來作為規(guī)范陳茶的依據。

另外,在前文中提到的y562小黑盒,茶品港銷回流,為了適應內地的標準,該產品重新制作了食品標簽,然而在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導致電話號碼等信息填寫錯誤。勐海茶廠迷你沱原本打算將迷你沱以整箱形式銷售,但經銷商為了分開銷售,重新設計了包裝,因為信息不對稱以及滯后,還可能銷售人員僅通過回憶去填寫生產標簽,這些原因導致了食品標簽的錯誤出現。這些例子都突顯了當時信息傳遞和標準執(zhí)行方面的挑戰(zhàn)。

這都是猜測。

三、回歸本質:品飲才是陳茶的根本

考辯真?zhèn)涡枰C據,證據一般有三種類型:即書證、物證和理證。書證,是指各種書籍文獻;物證,是指實物或遺跡;理證,是指運用常識和推理證明。對于一款茶的真實性判斷,理想情況應該是找到生產記錄作為書證;找到同時期生產產品作為物證對照;追溯產品來源讓親歷者講述背景通過常識推理作為理證。

在尋找證據的過程運用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的方法論的價值開拓考據史料的來源,可以通過多層次的大量研究來確定,要做到孤證不立。

考據陳茶根據考辨真?zhèn)蔚脑?,基于陳茶作為食品的屬性,加上流通過程的引證,歸納出以下因素來辨別真?zhèn)危浩疯b、來源、包裝。

昌金強收藏87高山特級


張勤民收藏87高山特級


曉德書號收藏87高山特級

來源(鄒家駒、張勤民、昌金強、馬嘉等口述整理):茶品為廣東土產公司向勐海茶廠定制,生產之后賣到華潤旗下的香港國貨公司,再由某香港茶商買入,買入后存放在香港。1999年7月省公司成立云南茶苑集團股份公司,2000年,為了解決省公司與某香港茶商之間的壞賬,省公司同意以500元每片的價格,抵貨32件,共計2688片,沖抵了130多萬元欠款。(《“綠大樹”前傳》中抵款年份為2005年,實際發(fā)生年份應為2000年,不知作者書寫錯誤,還是口述者口誤,日期我們求證過鄒家駒和張勤民)高山特級最開始的銷售價為800元丨片,到2007年以1800元丨片的價格賣完了這批貨。曉德書號于2023年向馬嘉購入。

品鑒:茶品倉儲較為干凈,沖泡后陳香、藥香顯著,杯底顯沉香。茶湯陳味足,發(fā)酵程度較輕,轉化之后,茶湯中既有生茶的影子,又有熟茶的感受。高山特級茶湯既有老生茶的潤甜感,回甘迅速,生津持久,韻味綿長悠久;又有熟茶的感覺,湯體醇厚飽滿,順滑多汁,一口之后,整個身體較為通透。整個口腔無比愉悅,體感明顯,有明顯的發(fā)熱感。

包裝:棉紙包法非勐海傳統(tǒng)包法,紙張為80年代末“薄手工棉紙”,生產標簽中日期87年6月電話號碼5位。

時光回溯一:

1987年6月茶品生產出來后于1993年交付廣東土產公司交付產品因屬于內銷,故根據1987年GB7718-87《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再包裝放入食品標簽后銷售。銷售到香港后由某香港茶商購入,因等級與包裝描述特級品不符合造成滯銷,最后2000年運回昆明抵賬。所以包法非勐海茶廠包法,生產日期87年6月,電話是1993年后的5位號碼。因為是熟茶,在過去的歷史中熟茶才被認為是普洱茶,普洱茶可以長期保存,所以保質期是長期保存。

87高山特級食品標簽

時光回溯二:


1999年壓制92青餅

1999年阮殿蓉根據87高山特級的包裝,選用從西北地區(qū)抵賬原料壓制的92青餅。1993年廣東土產公司選用87年輕發(fā)酵茶葉壓制成87高山特級,食品標簽根據93年情況標注,電話號碼5位,生產日期和92青一樣打了87年6月的原料日期,因為是熟茶,保質期打長期保存。茶品生產以后銷售到香港后由某香港茶商購入,因等級與包裝描述特級品不符合造成滯銷,最后2000年運回昆明抵賬。

以上兩種時光回溯都只是一種猜測,因為我們缺乏了關于1987年至1999年茶品生產經過的詳細資料。茶品由于食品標簽電話號碼是5位這一單一孤證就否定他是87年茶品是站不住腳的。1999年壓制的92青餅,制作時電話號碼已經是7位,也不能因為一個孤證去否定他92青的價值。我們應該考證的過程中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同時運用常識和推理證明一款茶品的真?zhèn)巍?

然而,這些討論似乎把事情本末倒置了。對于一款茶品來說,判斷其真?zhèn)魏蛢r值的首要屬性是其品質。我們可以通過品鑒1980年代末期的熟茶,與存放年份相近的茶品進行比較,來尋找相似之處。我們通過1980年代末熟茶的品鑒尋找類似倉儲類似年份熟茶進行品鑒對比,確定87高山特級口感方向與時代相符。收藏老茶第一要素是品鑒,建立品鑒樣本是基礎。望文生義,靠包裝就否定茶品脫離了普洱茶陳茶品鑒、收藏的本質。

所以我們曉德書號組織一起品茶活動就是想讓大家回歸茶的本質:品鑒。我們十多年來對普洱茶資料的整理發(fā)現普洱茶發(fā)展過程是復雜的,要理清歷史非常困難,單一事件或證據是沒有辦法代表一個面的。

陳茶的價值最終是要體現在品飲價值上,交易價值應該以品質為基礎。特殊茶品具有歷史意義,例如87高山特級茶,其親歷者和擁有者見證了茶葉市場的發(fā)展,認識到普洱茶隨著時間的推移越陳越香,越珍貴。

因此,我們應該向這些親歷者和擁有者,如鄒家駒、張勤民、昌金強、湯一平、馬嘉、阮殿蓉以及所有默默付出的親歷者,為我們留存這款茶的前輩們表示敬意。

來源:曉德書號 菌子,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有真香》:從《茶經》開始的茶之認知

中國茶千年更迭,正值復興。為了記錄當代茶人的深耕細節(jié)、茶事審美的革新,美食作家王愷歷經十余年,尋訪各大茶產地、茶人、茶空間,拿到一手珍貴資料,寫就《茶有真香》。那么,中國茶的歷史應該從何談起?在千年的時間里,茶又經歷了哪些發(fā)展呢?


《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王愷著,中信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說到茶之典籍,大眾經常提起的,就是唐宋茶書的幾本名著,陸羽所著的《茶經》、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外加明代初年朱元璋之子朱權所編撰的《茶譜》,事實上,中國古代典籍中與茶有關的書籍并不算少,這幾本只是名重一時。唐之前,關于茶之專著并不多,唐代陸羽的《茶經》一出,是茶葉相關著述中的大事,它肯定了茶飲生活的知識性地位,不僅包括了大量的茶事經驗,還奠定了茶道規(guī)矩。之后,無論宋、明,還是清,與茶相關的著作雖不至于浩如煙海,但還是車載斗量。

這些典籍本來散布于四處,但后來被有心人集中編選出來。幾年前,我在南京見到當時已經八十多歲的朱自振老先生,才知道20世紀30年代,金陵大學的萬國鼎先生開始搜集中國農業(yè)史材料,其中包含大量的茶學典籍;20世紀50年代,金陵大學農學院并入南京農學院,成立了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萬國鼎先生為主任,朱自振畢業(yè)被分配到此地,他在萬先生指導下,開始對中國各地的茶葉史材料感興趣。當時分配工作,萬先生派遣他和他的同事們去全國各地,搜集上千種古書及方志中的農業(yè)資料,這項工作一直持續(xù)到了“文革”?,F在南京農大的圖書館資料庫里還有他們當時認真抄來的各地資料,以至于“文革”后很多地方方志已毀,尋找資料還需重回此地。

21世紀初,這些資料由朱自振先生和鄭培凱主編為《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此書是現存茶書總匯中收錄最豐富的,各個茶書的版本都經過了???,各大圖書館所收集的善本都予以了尋訪,是目前關于中國歷史上茶葉種植、采造、儲存和飲用等茶事最詳盡、最權威的匯編本。正是在這些方志和搜集回來的各圖書館所存的茶書的基礎上,這本茶書匯編出版了。相比起以往的匯編,這次的編撰一是搜集更加廣博,二是利用了大量現代學術觀點。

后來和朱先生一起匯校此書的香港城市大學鄭培凱教授總結過,以往中國古代士大夫對茶書的態(tài)度很輕視,比如《四庫全書總目》中,子部的譜錄中的另冊才搜集茶書,而且很多書只存目不收錄,還是因為古人認為茶是小道。但是他們覺得,在物質文明發(fā)展史上,陸羽的《茶經》也是一件大事。

之后的飲茶脈絡,基本上沒有脫離陸羽的法門,走向了精致品茗的道路,從茶書的整理中特別能看出這點。與兩位研究者閑聊,我們要討論的是唐為何成為分水嶺,唐以前的茶世界以及唐以后的飲茶風尚的變化,到了元明清大量資料出現,可以由此細觀中國人的飲茶習俗。

唐是中國茶世界的分水嶺

上古時代,茶在中國的植物圖譜中已出現,但是最早茶屬于藥品,或者屬于菜蔬,一直到唐代,隨著茶葉的廣泛種植和行銷到游牧民族地區(qū),茶才正式成為中國人的日常飲用之物。這時候,陸羽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茶葉科學體系,規(guī)范了飲用方法,提出了“茶性儉”的核心觀念,后這一觀念直陳為“茶有真香”。

飲茶在中國起源甚早,但究竟有沒有準確的記載?以及非常明晰的誕生時間和地點?很遺憾,這個信息迄今還沒被準確地挖掘,因此也沒有詳細的論斷。

文嘉,惠山圖卷(《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鄭培凱先生說,根據今天的研究,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飲茶起源于何時何地,陸羽說起源于神農,其實這不能確定歷史時期;前段時期有河姆渡文化考古說發(fā)現了茶樹的圖畫,也非常不準確;還有人說云南的古猿有原始茶飲,更是不負責任。在開始茶飲之前,有可能出現過將茶做藥或者把茶葉入湯羹的做法,但是和真正的飲茶都相去甚遠。

根據一些古籍記載,戰(zhàn)國時候四川一帶已經有飲用茶的習慣,秦滅蜀后將之帶出來,這里也是古茶樹的發(fā)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說法。西漢馬王堆的挖掘中,發(fā)現的竹木簡中都有茶的別名出現,《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荼陵”,現在叫茶陵,也表明了茶樹在漢代的時候已經在長江中下游地帶種植了。不過漢代時四川還是茶的主產區(qū),當時的飲用方式還不夠清晰,應該是原始的煮湯飲用,也有加鹽和姜同煮的,基本上還屬于藥用,茶在漫長歲月里,一直屬于藥食同源的產物。

到了三國魏晉時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種茶,飲茶人群也擴大了,茶不再屬于貴族專利,擴展到士大夫階層用以待客。當時也做成茶餅,粗枝大葉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湯去黏合,喝的時候先研磨,然后用沸水沖泡,還沒有形成唐時那種復雜精美的飲用法。現在的古裝影視劇里,尤其是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特別喜歡加上飲茶的場面,當時是不是已經形成了標準?之后的魏晉喝茶方式是什么樣子呢?

按照茶書的記載,研究者們分析,很多人提及魏晉飲茶,是因為文人的詩賦中經常提到茶,但是當時飲茶的資料其實很少,我們只是知道,當時的茶不僅用來待客,還用來祭祀。北方游牧民族不喝茶,他們會覺得茶是南方人的飲料,《茶經》里面就記載了“茗為酪奴”的故事,北人對南人的飲用茶多加諷刺。他們占領了大部分地區(qū)后,南北交融,飲用習慣才慢慢傳開。不過當時長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飲用茶已經很普及了,對器物和水都有講究。但是飲用方式還比較古樸,茶處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了喝,加各種香料與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湯,屬于實用階段。唐之后,茶飲普遍化不說,還成為精致的飲品,不再是實用主義,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領域,這就成就了“飲茶之道”。

確實很多人說唐是中國飲茶的分水嶺,之前是草味羹飲時期,之后是精致時期,這個和唐是統(tǒng)一性國家有關系嗎?還是令人好奇。

鄭培凱的觀點是,其實這個和歷史積累有關系,也和當時的交通發(fā)展有關系。按照嚴耕望的研究,當時內陸交通已經可以把茶運輸到塞外、到吐蕃,這些區(qū)域都養(yǎng)成了飲用茶的習慣。唐代政府開始建立茶政,也開始征收茶稅,茶貿易成為唐時經濟貿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茶之流行,肯定不是單一原因,除了交通和社會原因,也包括禪教大興。在參禪過程中,為了提神不寐,也為了打坐,很多寺廟推廣喝茶。當時禪宗影響很大,又影響到了民間,滲透特別廣泛。資料里面有反映,北方泰山寺廟里的僧侶參禪“務于不寐”,可以喝茶。與此同時,陸羽提倡的茶道方式和創(chuàng)新的飲用規(guī)矩一時風行,他后來也成為茶神,人們買來鞏縣窯的小瓷像,往上面澆茶水,有點浴佛的意思。

也有學者據此說,中國人對陸羽絲毫不尊敬,舉例也是將茶水往瓷像上澆灌,說等于懲罰,這種說法和“浴佛”說法一樣,都缺乏詳細的解釋系統(tǒng),因為需要更多的民間儀軌之類的資料來作為佐證。但毫無疑問,陸羽是茶領域的權威,當茶儀式化、尊貴化,他的地位也隨之提升,當困難時代,大家講究不了茶的復雜度,陸羽也隨之消隱。

唐時的名茶有巴蜀的“蒙頂茶”,還有江南的“顧渚紫筍”,名稱不少,但是很少有流傳至今的,是不是工藝失傳的緣故?現在這些地區(qū)還在產茶,但這些茶和唐代的茶應該關系不大。

研究者說,唐時的茶葉生產已經精益求精,有的地區(qū)強調精致,有的地區(qū)強調產量。比如我們知道的浮梁的茶葉,就是大宗貿易,主要靠產量取勝,每年茶稅驚人;蒙頂、顧渚都是精品產區(qū),蒙頂茶分若干種,石花、小方、散芽,是天下第一等,但是蜀道難,上貢不方便,所以江南的產區(qū)就也成為貢茶區(qū)域。除了蒙頂,湖州的顧渚紫筍、壽州的霍山黃芽、蘄州的團黃,都是名茶;《唐國史補》中還提到,當時的吐蕃也受中土影響,唐使節(jié)去了那里,贊普會拿各種名茶展示。這也可以為“茶道大行”的說法做一補充。

陸羽其人及其影響

陸羽生逢其時,冠在他名下的著作有幾本,有的顯然不真實,比如關于陸羽評水的著作,就應該是后人偽托。但是他的自述,關于他的棄嬰的身世以及后來被廟里的僧侶收養(yǎng)的經歷,包括他對易經、佛典和儒家典籍的熟悉,都應該是真實的。而且他和當時的名流如顏真卿、皎然等人互相唱和的詩歌也都有記錄。

食養(yǎng)(《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當時科舉制度初興,一些身份低微的人有了晉升之道,士人的地位有所上升,陸羽結交的很多人屬于這一系統(tǒng),他自己也屬于把民間文化融入上流社會的人物。陸羽的《茶經》并不僅是總結當時的喝茶方式,而是制定了一些新的他覺得重要的準則,提出了自己清晰的品飲之道,包括整個學科的科學體系也初步建立了。這個準則,事實上一直影響到后世,別看唐茶的喝法與現在差別很大,但國人飲茶的內在精神路徑完全是他那時候就定下的。比如《茶經》里有茶器一卷,表面是列舉烹茶器物,實際上是根據他自己的原則確立飲茶的規(guī)矩。他的茶道儀式在當時的上層社會也非常流行,通過這種規(guī)矩的確立他構建了飲茶的氛圍,提供了心靈超升的領域??梢哉f,后世所有的茶的規(guī)矩,無論是中國、日本還是韓國,都從他這里面來,他是這個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

所以,這個世紀回看《茶經》,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他的規(guī)范很全面,其中個體的審美起了很大作用。比如說到碗,他喜歡越州青瓷,然后是鼎州、婺州、岳州等;他不贊成邢州和越州并列第一的觀點,覺得越州瓷像玉、像冰,尤其是青瓷適合與茶合配,可以襯托茶的顏色。邢州白瓷將茶襯托得過于紅,壽州黃瓷把茶襯托得過于紫,都不太適合茶。他是以自己對瓷色的觀察和瓷碗質地的研究來決定的,讓飲茶者體會到美感。這里面就開始建立了整體的心靈感受,有了茶道整體的藝術感標準。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那套茶具,說明了陸羽的規(guī)范影響深遠,不僅于民間,宮室也遵守他定的規(guī)則,器具完備講究,進而奢侈,也說明當時飲茶的禮儀極其重要,甚至有繁文縟節(jié)的傾向。

茶經里面還提到了擇水的重要性、火候的重要性,包括儉素之美,尤其重要是表達出了“茶有真香”的觀念,不贊成以往流行過的添加各種姜、鹽、棗、橘皮、薄荷等物質,覺得那等于“溝渠棄水”。

鄭培凱在編選歷代茶書的過程中,發(fā)現“茶有真香”的準則制定基本也是從陸羽開始的,他喜歡“茶性儉”,這個影響特別大,之后歷代茶事都奉行了這一原則,尤其是中國,如果是混合香料做成的茶,大家就會覺得劣質。陸羽的觀念影響到了后世,包括蔡襄、宋徽宗等飲茶大家都提出茶有真香,不應該添加龍腦香等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間還是有添加各種果實花朵的習慣,造成了加香系統(tǒng)的綿延不絕,北方的花茶事實上也算得上源遠流長了。添加有添加的道理:北方的水土問題造成了北方普遍水質硬,掩蓋茶的真香。外加古時候交通不便利,新鮮的茶運到北方可能已經沒有了香味,所以靠別的香味提神。包括自唐以來,北方受游牧民族影響深,一直有往茶里加奶的習慣,這些都是影響深遠的理由,也造成北地現在的民間百姓喜飲花茶的習慣。但是士大夫階層還是奉行茶有真香的道理,基本不添加任何物質。

陸羽對水的品鑒相對簡單,但也是開創(chuàng)性的,提出了相應的標準:就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還對山水做了分析,要撿取“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不要涌流的瀑布的水,也不要山谷里浸滿不瀉的水,江水則取離人遠者,井水則是選擇人們汲取多的,其實都強調的是“活水”概念。

傳說陸羽撰有《水品》一書,但是我們翻檢閱讀發(fā)現已經散失了,現在翻刻的很多是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記載陸羽的品題,不足為依據。關于他品嘗水傳說的神乎其技,比如一桶水能分別出來哪個是江中間打的,哪個是岸邊打來的,這是違反物理常識的。后來這故事又附會到了蘇東坡身上,其實這都是人們在想象空間里的創(chuàng)造,也說明國人在追求品茶藝術方面的追求。

宋人的茶世界

宋代茶書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宮廷,從蔡襄到宋徽宗,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細膩講究也無可比擬。也許就因為此,走向了盛極而衰的道路,但是從這些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復雜瑰麗的茶世界。

宋代最著名的茶書,我們普遍知道的有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整個宮廷品茗已經成為風尚,這兩本書記載非常清晰。當時宮廷的飲茶習慣非常普遍,制作茶的技術比之唐代還要復雜。先是龍鳳團,后來發(fā)展到石乳、白乳,再后來又有小龍團,以及各種密云龍、瑞云祥龍,越來越精細,層出不窮。當時的點茶手法在蔡襄的書籍里記載得很清楚,是水和茶要用得恰當,比例均勻,否則表面的沫餑就不勻。還有斗茶法,沒有水痕的最佳,可以清楚地比較好壞。點茶法已經與唐大不相同,延續(xù)的是使用末茶,要使末茶產生大量的泡沫。這可能和道教的思想有關,認為這些沫是精華,也和唐代胡人喜歡喝奶的習慣有關。

茶味(《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因為有了新的名茶標準,為了達到茶湯的最佳表現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統(tǒng),包括茶葉制作、茶葉擊拂、茶葉品飲、器物優(yōu)劣,都形成了儀式和系統(tǒng)。有儀式才有審美,所以現在有人說日本茶道重儀式,中國不看重,并非如此簡單。

瓷器發(fā)展也被茶所影響,早期使用的瓷器和宋末年推崇的瓷器完全不同,唐朝的秘色瓷,其實也是和茶色配合的,茶色丹,用秘色的碧來襯托。北宋時候,使用了大量的青白瓷,那時候還不像后來那么推崇建盞。

當時的擊拂動作書籍中也有很多記載,那些動作以及使用的器物,現在的日本抹茶道中保留了部分,但是又不太一樣。宋人早期的宮廷中使用的是黃金和白銀制作的擊拂工具,蔡襄稱之為“茶匙”,他覺得金和銀的最好,竹子的太輕,所以不好,因為需要有力量地擊拂才能形成表面的沫餑,像乳花一樣。比蔡襄早半個世紀的宋初的《荈茗錄》里面寫道,有的人運用茶盞能夠做出各種圖畫,也包括“茶百戲”,可見這個茶匙運用的復雜程度。

茶筅是后來發(fā)明的,也就和現在日本存留的很像了,有點類似西洋打蛋器,但是細密,和現在日本的輕巧器物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當時是用竹根制作,器物重,器端有力,整體粗壯,因為這樣才好掌握,操作起來也便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樣才能出一碗美好的茶湯。宋徽宗寫了很多不正確的擊拂方法,然后寫了詳細的擊拂法,如何才能擊拂出“乳霧洶涌”的好茶,因為茶色貴白,建安的黑盞也就開始變得貴重起來,又厚又保溫,保溫是因為擊拂時間需要很長。過去被視為上品的青白瓷在徽宗那里就沒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茶的飲用方式還改變了瓷器的系統(tǒng)標準。比如宋流行的天目碗,到了明代就基本不見了,全部都出口日本了,因為我們的飲用規(guī)則改變了。

宋徽宗在茶學上有很多專業(yè)性的追求和結論,不過他這種走極端的品飲方式在當時并不普遍。當時他已經有點走火入魔了,為了生產出最好的團茶,有幾萬人上山采茶,窮奢極欲。但是了解這樣的生活方式,重審當年中國人的審美需求,也是件美好的事情,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茶曾經癡迷到何種程度。

宋人寫福建一帶貢茶的書籍特別多,是因為上行下效。貢茶地點由江浙搬到了福建,這里成為新的最好的茶葉基地。因為天氣變化,北宋期間的天氣開始變寒冷,本來放在太湖地區(qū)的貢茶園不能在清明前廣泛發(fā)芽,沒有那么多貢品了,于是搬家到了福建建安,保證清明前有大量的貢茶,歐陽修等人都描繪過,當時有20多本書詳細描繪福建貢茶園的情況,非常詳盡。

上層社會的飲茶方式如此繁雜,但是很難影響到民間。宋徽宗的講究基本已經無可比擬了,當時他的茶葉極品也不可能那么普及,包括他那套復雜的飲用體系也難以推廣,所以民間很難達到宮廷的飲用方式,而是沿著自己的下里巴人的道路發(fā)展:一是在茶中加各種料,二是宋時候,散茶實際上已經開始飲用。雖然記錄不多,但是各地草茶,就是散茶存在的證明。

加各種料的飲茶行為自古是習俗,陸羽很不喜歡,他覺得這就像是溝渠間的廢水一樣,蔡襄文章也提出,有人喜歡在團餅中添加龍腦香,夾雜珍果香草,都不對,但是當時民間還是添加著喝。梅堯臣批評北方人喝茶“只解白土和芝麻”,說明當時北方用白色土碗往里面添加芝麻;當時北方還有添加姜、鹽、牛奶的,還是受到游牧民族的習慣影響。不過,這種習慣不局限于北方,南方也有很多加料茶。南宋臨安的茶館有多種花果茶,還有“七寶擂茶”,就是各種鹽、花椒、酥油餅混合的茶湯,其實里面的茶只是有一點茶意而已,現在湖南等地區(qū)的擂茶習慣還頑固存留著,其實也是古風。北方喝茉莉花茶的風尚,其實也是淵源有自。其中比較脫俗的是蓮花茶,就是在夜晚半綻放的蓮花的花心放茶,然后扎緊花瓣,次晨取出茶葉,之后焙干使用,染上了花香也很清美。

宋到元的階段,散茶的飲用漸漸推廣,當時王禎的《農書》就說,南方已經普遍飲用散裝芽茶,不一定碾成末再飲用。也是因為團茶的制作過于煩瑣,南宋后的散茶就大規(guī)模出現了,曬青、炒青都有出現。所以,并不是像傳統(tǒng)說法,到了明太祖時候突然廢團改散,以江南為代表的民間早就飲用散茶了,并非突然性的改革。

明朝的茶道復興

明代算是中國茶道復興的時期。從茶書上看,整個明清茶書有上百種,占到茶書總量的72%,但是很多抄自唐宋,有些疏忽錯漏,以往學者并不重視。但是,明清茶書有以往唐宋不具備的地方,關于茶樹種植管理、茶葉制作技術、飲茶的文人趣味,有頗多新見。晚清茶書更是開近代科學茶學科的先河。

唐宋的繁雜到明清的簡單,是一個越來越簡單化、日?;倪^程,復興體現的方面也更不一樣了。宋到元之后,蒸青炒青所制作的散茶已經逐步在民間流行,到了明初,明太祖廢餅茶改散茶,一是覺得團餅奢侈浪費,二是因勢利導。這時候,不僅是飲茶方式變革了,關鍵是茶葉的制作技術也變化了,這對于中國茶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炒青的制作和烘焙方面,制茶者開始依照茶葉的特征掌握炒青的火候,研制出了各種有特色的名茶。我們現在所喝的不少名茶都是明代出現的,比如龍井。

萬歷年間有羅廩所著的《茶解》,里面提到唐宋貢茶的制作方式奢侈,已經喪失了茶的本真,不如明代炒青制茶,可以保證茶葉的本來香味,書里還記載了詳盡的采茶制茶法,現代通用的觀念當時都已經出現了,比如不采雨胚,那樣的茶不香;晴天的茶胚,必須當時采當時炒制,這樣才可以保證色、香、味的系統(tǒng)平衡。茶葉制作環(huán)節(jié)的炒青工藝在書籍中描述得相當精準,還解釋了茶炒熟后必須揉捻的原因,因為要讓茶中的脂膏方便溶解,沖泡時就可以散發(fā)出來香氣和內含物質。書里甚至對各種炒制工具都有規(guī)定,比如炒茶用的鐵鏜要用熟鐵,不要用生鐵。


巖茶閩,南平-武夷山-九龍窠的山場,巖茶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巖縫中,以巖骨花香的巖韻而著稱(《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因為不同經濟業(yè)態(tài)發(fā)展的緣故,新的名茶體系在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首先誕生了。唐宋時代奉行的是設監(jiān)制作的貢茶體系,最優(yōu)質的茶根本不會流入民間。但是明代中葉后,江南經濟快速發(fā)展,使得整個長江中下游區(qū)域以及沿大運河一帶都發(fā)展起來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講究精致和享受,尤其是士大夫階層,他們追求的生活方式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品茗就是其中一項。在他們推動下,新的名茶體系誕生了。當時的士大夫階層講究品茶,與品茗環(huán)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聯(lián)系,構成了一種發(fā)達的品茗體系,所以明朝成為中國茶的復興時代。

先說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復了唐宋賞茗器的樂趣,對茶飲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潔再三致意,不因為明代有使用紫砂壺為主的相對簡單的品茗體系,就不欣賞器物、不對茶器物有所追求。另一方面,著重性靈世界,追求品茶所帶來的心靈修養(yǎng)的提升,期待有和諧之境界。當時有本相當重要的茶書——許次紓所著的《茶疏》,說到了茶具的陳設擺放以及品茗過程,考慮的不僅是儀式,而是味覺和嗅覺的綜合享受,以及五官的舒適,對人格清高有所培養(yǎng)和提升,著眼于人間修養(yǎng)。他還羅列了許多適合喝茶的時間、場合、器物,充滿了明代的文人意趣,比如夜深共語、鼓琴看書之時,茂林修竹、名泉怪石之地等等,還寫了他認為不宜喝茶的場合:大雨雪、長宴大席、人事忙迫、觀劇等等,包括不宜用的惡器、敝器、銅匙、銅銚、各種果實香藥等。

當時有很多文人會詳盡描寫喝茶場合和禁忌,比如馮可賓的《岕茶箋》里也提到了宜茶場合,另外一些比較著名的文人書籍,如《遵生八箋》《陶庵夢憶》《長物志》中都有類似的描繪。明人追求茶飲的器物和環(huán)境,主要是要求有明朗的感覺,周圍的環(huán)境以清靜澄澈為主,但不是日本式的追求宗教的清寂。

為什么追求這種品飲情趣?是因為當時文人的口味也變化了,強調茶葉的真香,都是以輕揚芬芳空靈為主,不再像以往宋代福建的貢茶那樣濃郁厚重。所以新的名茶體系也誕生了。比如《遵生八箋》里提到,蘇州的虎丘茶和天池茶,都是不可多得的妙品,杭州的龍井超越了天池,因為炒法更精妙。從南京禮部尚書位置上退下來的馮夢禎對當時著名的天池、虎丘、龍井、羅岕茶也多有品評,結論是虎丘最好。不過有意思的是,因為貢茶體系已經與宋不一樣了,茶葉精品并不一定送入皇宮,而是待價而沽,所以出現了真假難辨的情形,當時的龍井茶已經有大量假茶,就是茶葉名家也不一定能輕易區(qū)分。

袁宏道的評價和馮夢禎相似,他也覺得這幾種茶很好,不過他覺得現在已經不在的羅岕茶為天下第一,有金石氣,非龍井的草氣、天池的豆氣和虎丘的花香氣可比。各種名茶的提出有個人口味的主觀成分,不過文人欣賞趣味基本還是一致的。他們追求茶的芳香,但是也要求不能光有芳香,還需要深味,而且芳香也是清雅型,以蘭花香為主。

崇尚清香的同時,混合茶不再那么流行,只是大眾選擇未必和文人們相同。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對在茶里添加果實花朵或者香草,追求茶的清飲,這也是陸羽追求的茶道“茶有真香”的體現。但是大眾選擇未必與名士相同。高陽描繪清代生活的小說里,名妓也拿各種花熏過的茶待客。尤其是江南以外的地區(qū),承載了過去加料加果實的習慣,還有添加各種佐料的,所以各地都留存有加料茶的記載。包括很多強調茶有真香的茶書有時也妥協(xié),比如明初朱權的《茶譜》,反對茶夾雜諸香,但與此同時也寫了茶葉的熏香法,甚至可以用各種花香滲透其中,所謂“百花熏香”,也不反對加龍腦香??赡苁侵鞕嗄菚r候餅茶的風氣還在,對添加香料的習慣還比較接受。

不過,后期的部分文人也沒有完全放棄這一習慣。就拿倪云林來說,他發(fā)明了“清泉白石茶”,往茶葉里面添加核桃松子肉,還為有高士不解他的茶而大發(fā)雷霆。民間的各種果子茶則更多,往里面添加各種吃食,這些行為都被羅廩《茶解》視為“茶厄”,也說明民間與雅士提倡的風尚還是有距離的。這時候,福建的貢茶開始走向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體系。因為宋元的貢茶體系廢除,福建的一些茶開始轉型,本來是皇家包辦,現在要考慮商品市場的銷售,而且傳統(tǒng)的福建茶偏濃厚、偏甘醇、偏濃郁,必須要發(fā)展出一條不同于江南輕靈的新道路,這也是后來發(fā)展出烏龍茶和紅茶的歷史背景。包括輕靈的白茶,都和江南的綠茶不盡相同。其實綠茶體系也是繽紛多彩的,如果任其發(fā)展,也會多樣化。明末的士大夫普遍提到了羅岕茶為茶中精品,這也算是當時的流行口味,晚明的茶書中,關于此茶的論著就有好幾本。比如熊名遇的《羅岕茶記》、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冒襄的《岕茶匯抄》。根據這些書籍,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茶屬于蒸青,而明朝大量的茶都已經屬于炒青了。這種茶葉大梗多,外形不好看,也有很多不熟悉它的人鬧笑話,把別人送的精致的大葉茶當次品賞給下人喝了,因為當時芽茶的風尚已經很流行了,所以人們會覺得大葉茶粗。

人與茶(《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許次紓所著的《茶疏》寫道,岕茶不能早采,基本要立夏后再采,否則會傷害到樹本,韻味清遠,滋味甘香,是仙品。根據這些描繪,我覺得岕茶可能和今天的太平猴魁有點相似,葉大,味道醇清俱備。但是明末的風尚并未流傳到清,因為戰(zhàn)亂,江南士大夫階層的品鑒系統(tǒng)標準整體崩潰,所以這種茶沒有流傳下來,否則,說不定明朝的茶風還會變化,不再奉行單一推崇芽茶的系統(tǒng)也有可能。

清代基本上延續(xù)了明朝的飲茶方式,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來越少,到了最后就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壺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現導致了小紫砂壺的流行,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點。但是隨著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個的品茗雅趣開始走向沒落。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沒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再之后,戰(zhàn)亂頻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長期無人提及,結果現在很多中國人覺得茶道是日本的國粹,與中國文化無關,這也是歷史失落太久的緣故。大多數中國百姓用大杯沖泡茶,倒是也符合質樸之道。

清代所出現的新茶書,基本是關于茶樹種植和茶葉制作的,還有大量關于茶葉銷售的地方志記載,不過朱、鄭兩位覺得那是茶葉經濟史或者說農業(yè)史的范疇,所以在歷代茶書匯編里沒有多提及。清代最有價值的茶書肯定是關于科技的,比如《紅茶制法說略》《印錫種茶制茶考察報告》《種茶良法》等,也有很多是關于紫砂的書籍問世了,比如《陽羨名陶錄》《陽羨名陶錄摘抄》《陽羨名陶續(xù)錄》等。還有《龍井訪茶記》,與今天的茶葉產地的情況對照觀看,可以得到許多有趣新鮮的結論。

本文節(jié)選自《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作者/王愷

摘編/何也

來源:新京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當中國連環(huán)畫仕女畫大師遭遇中國普洱茶少帥

  中國連環(huán)畫仕女畫大師項維仁先生

  授權“四大美人”代言信茂堂普洱茶

  絲路君

  序語
  有些因緣,自有冥冥天意;有些相遇,卻是弄拙成巧!

  比如一位卓越的連環(huán)畫大師和一位杰出的普洱茶少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陰差陽錯地遇到了一起。

  一位出生于1947年,齊魯之地;一位出生于1982年,彩云之南!兩位足足相差35歲,整整一代人的年齡。

  1982年,連環(huán)畫家項維仁先生因創(chuàng)作《紅樓二尤》《寶玉遭笞》譽滿天下!就在這一年,云南普洱茶信茂堂品牌創(chuàng)始人魯保鑄才剛剛出生!

  37年之后的2019年,這兩位都是初中學歷的地北天南兩代人,卻因中國“四大美人”不期而遇。從此開啟了一段共同弘揚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市場驚艷之旅!
  項維仁

  1947年出生于山東省青島市。中國杰出的連環(huán)畫、仕女畫大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連環(huán)畫研究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畫癡項維仁》(上)

  《畫癡項維仁》(下)

  1

  花開兩朵,先表北枝。

  且讓我們先復盤項維仁先生在連環(huán)畫時代的光輝歲月,一段尚未被完全塵封的英雄美人傳奇。

  從小閱讀過連環(huán)畫長大的國人,很少不知道項維仁先生的鼎鼎大名。他所畫的《西游記》《紅樓夢》《說唐》《聊齋志異》等名著人物姿態(tài)萬千,點綴了無數人的童年世界,塑造了一代人的審美標準。

  而他的工筆重彩仕女畫也同樣驚艷中國美術界。他耕耘畫壇半個世紀,一片赤誠癡心不改,一支傳神健筆復活了多少歷史中的英雄美人故事,讓他們血肉豐滿,栩栩如生。
  艷姿新韻

  2

  項維仁從小就特別喜歡連環(huán)畫,十來歲口袋里經常裝一本徐邦達畫的《十三妹》,休息時就隨手拿出來看兩眼。

  上小學遇到代課的美術老師吳國福,一直指導他畫畫。大約五年級,吳老師編故事,分段落讓項維仁試著自己畫,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從此開啟。

  他幾乎想到什么畫什么,課本里的《小英雄雨來》,也被他畫成連環(huán)畫。他經常晚上在煤油燈下畫,有時一夜就能畫出了8幅。

  吳老師看他畫得好,就推薦他去參加區(qū)里、市里的美展。很多人看了都說:這么牛叉的作品,怎么可能是一個小學生畫的?

  1964年,吳老師下鄉(xiāng)前,把一些藏書送給了他,其中就有著名畫家劉繼卣的《窮棒子扭轉乾坤》、華三川的《交通站的故事》等連環(huán)畫。這些書他至今仍然珍藏著。
  易安悲秋

  3

  項維仁總是遇到好美術老師,上初中又遇到了朱興年。朱老師是科班出身,學西畫的,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學院(今山東師范大學)。

  朱老師看項維仁畫畫基礎好,就讓他當了學校美術組組長。此外還給他“特殊待遇”,同意他在自己的辦公室畫畫。

  從那時起,他開始跟著朱老師系統(tǒng)學習美術技法——素描、水粉、水彩、油畫、木刻,甚至摸索嘗試泥塑,為以后繪畫打下了基礎。學校出壁報、黑板報、宣傳欄,他都挨個班畫下去。

  項維仁畫了很多現實題材的畫,比如反映下鄉(xiāng)青年的《喜相逢》,反映師生關系的《屋里的春天》等。他也有了一點名氣,高密有農場曾讓他去幫忙畫畫。

  1966年,項維仁初中畢業(yè)。當時可以直接考大學,他已經拿到了山東師范學院的準考證,誰知風云突變文革開始,他與大學失之交臂。
  西施浣紗

  4

  初中畢業(yè)后,項維仁在家賦閑了三四年。期間他去滄口文化館幫忙,搞宣傳,刻蠟板,做幻燈片,做了很多展覽。

  1970年,他進了青島市化纖材料廠,成了一名鉗工。很快又專職搞起宣傳,隔三差五就被借調去工人文化宮。

  1974年,項維仁和竇世魁合作出版了第一本連環(huán)畫《怒搗大成殿》。他還給北海艦隊畫過一位犧牲指導員鄭習亭的英雄事跡,發(fā)表在《海軍報》。此后,他的畫陸續(xù)見諸報刊。

  1978年,項維仁被調到青島市二輕局下屬的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刻過瓷,做過毛絨玩具,做過鋁腐蝕版畫,甚至還研究過刺繡。
  昭君出塞

  5

  1976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約稿畫《唐太宗》。這本連環(huán)畫的創(chuàng)作,對項維仁隨后的藝術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

  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項維仁和竇世魁一同前往上海搜集創(chuàng)作參考圖文素材,有的畫成速寫,有的摘抄下來。

  《唐太宗》創(chuàng)作歷時兩年,是項維仁耗時最長的一部作品,從起居、衣飾到建筑等都緊扣歷史,人物造型也做了好幾遍。他還嘗試把很多現實人物的元素加進去。

  比如畫魏徵時,他就借鑒了周恩來的相貌特點。此外他還專門去請教過一位相面先生,聽他講述不同人物性格與外貌之間的關系,然后從中總結規(guī)律,加入到創(chuàng)作當中。

  因為下足了功夫,《唐太宗》從正式創(chuàng)作到出版,稿件一點都沒改。項維仁從此領會到了連環(huán)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諦——

  連環(huán)畫文字少,只能起一點提示作用,對畫家的挑戰(zhàn)很大。畫家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還是布景師。知識越豐富、想象力越豐富,畫面就越豐富生動。
  貂蟬拜月

  6

  1980年,山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約項維仁創(chuàng)作《唐賽兒》連環(huán)畫。唐賽兒是明朝早期的一位奇女子,農民起義軍首領。次年《唐賽兒》榮獲全國第二屆連環(huán)畫評獎繪畫創(chuàng)作二等獎。這是他拿到的第一個全國大獎。

  1982年,他又畫了《紅樓二尤》《寶玉受笞》等。此后,各種獎項紛至沓來。1985年12月,他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1985年,他成為專業(yè)畫家。隨著作品出版越來越多,他所得稿費也日漸豐厚。

  他1979年結婚時,朋友湊份子每人兩元。完婚后他去了趟上海,正好出版社發(fā)了《唐太宗》的稿費總共760元,這筆巨款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畫完《唐賽兒》之后,來自各大出版社的約稿越來越多,稿費也逐漸提高,但壓力也越來越很大。因為白天照常工作,夜里才能起稿創(chuàng)作,往往要熬到凌晨兩點后。

  1984年后稿酬提高到6-8元/幅。1990年左右是12元/幅。此后中國連環(huán)畫市場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貴妃醉酒

  7

  連環(huán)畫雖稱“小人書”,其實當時很多成年人也喜歡看,市場非?;鸨?。項維仁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畫很受讀者喜歡,僅《紅樓二尤》的印量就逾千萬冊。

  連環(huán)畫市場利潤豐厚,一些出版社于是紛紛搶選題,和一些畫家一同炮制了大量“跑馬書”。這種“跑馬書”以速成為核心要義,簡陋粗糙在所難免,中國連環(huán)畫的精品時代宣告結束。

  當時有人來找項維仁創(chuàng)作“跑馬書”,遭到他果斷拒絕。他對“跑馬書”深惡痛絕,認為純屬些粗制濫造下三濫,幾乎沒什么藝術價值。

  “跑馬書”的瘋狂出籠,帶來了大量的同質化競爭,很快就讓原本繁榮的連環(huán)畫市場,陷入惡性競爭,這也成為后來中國連環(huán)畫后來衰退的誘因。

  項維仁也開始了新的探索。1987年,他創(chuàng)作了首幅工筆仕女畫《李清照》,次年參加了駐外使館小型中國畫展覽,從此迎來了他職業(yè)藝術生涯的第二個時期。
  黑色之魅

  8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各種形式的筆會開始興起,項維仁被裹挾其中,一晃便是十多年。

  2003年他已56歲,決意謝絕一切走穴式筆會,再次開始全身心創(chuàng)作工筆人物畫。他筆下人物一時蔚為大觀——筆法精湛,造型準確,墨色明麗,氣韻生動。

  尤其是他的工筆重彩仕女畫,可謂別開氣象自成家數——既有南宋女性“瘦骨清像”的骨感氣質,又有唐代女性“體態(tài)豐腴”的肉感風韻,還融入了現代女性的健美豐姿。

  他的人物畫引起了廣泛關注,深受廣大愛好者喜歡,很多作品成為畫廊和收藏家所青睞的對象。不少專業(yè)出版社陸續(xù)約他出工筆和線描畫冊,至今已出版了18本。

  當代工筆人物大師潘絜茲偶然間看到他的作品,頗受觸動揮筆題詩一首,并專門托人送他。詩曰:“顧陸張吳去已遙,丹青千載苦寂寥。項君妙筆開生面,為有傳統(tǒng)繼前朝?!?/span>
  蓮仙醉荷

  9

  然而,隨著項維仁的畫越來越多地為公眾所認可,一系列侵權事件也接踵而至。

  2015年4月,項維仁將畫家彭某告上法庭。因為后者參展的一幅《荷中仙》,“擅自抄襲”了他2007年7月出版的畫作《醉荷》??梢钥吹?,兩幅畫作都是美女臥荷圖,只是一幅有字一幅沒字。

  彭某辯稱,自己不是抄襲,而是“臨摹”,“臨摹也是創(chuàng)作”。項維仁表示,這起官司他最終打贏了,卻也遭遇執(zhí)行難。

  “這些年,我所碰到的知識產權問題太多了。”他嘆口氣,說在景德鎮(zhèn)有上百家店鋪,包括木雕、牙雕、石雕、玉雕以及包裝設計等,都在用他所畫的人物造型,真要維權舉步維艱。

  因常年創(chuàng)作留下后患,如今項維仁先生頸椎處貼了膏藥,因為長骨刺一碰就疼,導致他經常難以提筆創(chuàng)作。但2019年的一次為其仕女畫代表作《四大美人》維權,卻出乎意料很快就有了結果,這讓項維仁看到了希望——國家現在很注重知識產權,希望各地相關部門能真正予以重視。

  項維仁的這次維權為何如此之快就有了結果,敬請讀者接著耐心圍觀以下真實故事。
  魯保鑄

  1982年出生于云南省鎮(zhèn)雄縣。云南信茂茶業(yè)集團董事長,云南信茂堂系列普洱茶品創(chuàng)始人,中國儒茶文化傳播者。

  10

  花開兩朵,后表南枝。

  還是讓我們先復盤中國普洱茶界現象級品牌“信茂堂駙馬茶”逆勢崛起的背后,一段堪稱教科書級的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加持國飲品牌的商業(yè)創(chuàng)意營銷故事。

  從2018年開始,中國的普洱茶鐵粉們陸續(xù)發(fā)現,兩句廣告金語開始呈現病毒式傳播——把老婆當公主,喝信茂堂駙馬茶!

  普洱茶界的人都知道,隨著這兩句廣告詞深入人心走進千家萬戶,近年來一匹矯健黑馬逆風奔騰,一個新銳品牌快速崛起。

  這匹黑馬就是后起之秀的云南信茂茶業(yè)集團,這個品牌就是信茂堂駙馬茶,而這匹黑馬的駕馭者,這個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魯保鑄,一個從滇東北烏蒙山走出來的80后茶人。
  儒家文化加持信茂堂

  11

  魯保鑄出生于1982年,也就是齊魯畫家項維仁先生聲譽鵲起名動神州連環(huán)畫壇那一年。

  他是昭通鎮(zhèn)雄縣場壩鎮(zhèn)巴溜村人,南人北相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按魯氏族譜記載,屬明朝地方衛(wèi)指揮使(封威遠侯虎綏將軍)后裔。

  與巴溜村相鄰的麻塘,乃民國滇軍60軍軍長安恩溥出生地。魯保鑄的外公墓地距安恩溥將軍的墓地僅百米之遙。

  鎮(zhèn)雄素來民風強悍,每逢亂世往往英雄輩出。但當今承平盛世因方治不善,一度背負“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差評。

  改革開放迄今,因計生政策在此地難以推行全面破產,鎮(zhèn)雄一躍成為云南第一人口大縣,如此資源有限之地,人口竟達160萬之多。

  因人口眾多資源有限,鎮(zhèn)雄的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國內涉鎮(zhèn)雄籍人口的各種刑事案件也是層出不窮,更是令各級政府異常頭大。

  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鎮(zhèn)雄山村青年魯保鑄的創(chuàng)業(yè)傳奇故事,無疑正能量滿滿的勵志標桿——窮且益堅不墜志氣,誠信拼搏終事業(yè)有成。
  《科舉功名系列》之一

  12

  茶乃國飲號稱南方嘉木,魯保鑄當初也沒想到,自己的命運有一天會和普洱茶連接到一起。

  出身寒門父母務農,兄弟姊妹四人,他在家排行老二。念書至初中畢業(yè)因家境無力供他繼續(xù)上學,他只好棄學離開那個小山村外出打工。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榜樣的力量無窮。家鄉(xiāng)隨處可見的標語“要致富,出門打工是條路”觸動了他,不少同齡人“榮歸故里”讓他動了心。

  有年春季,他聽一位在省會昆明打工的同鄉(xiāng)說,昆明鮮花可以賣錢。于是他就上山采了8箱野生杜鵑花,坐班車到昆明賣,結果只有一位好心人五元買了他一把花,僅夠吃頓快餐。

  “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不成功名誓不還”。和中國千百萬同齡人一樣,這位人窮志不短的山里窮孩子,從此開始了在省會城市昆明的打工生涯。

  由于家教正統(tǒng)本性善良,他雖然大大小小被騙過幾十次,卻從未想到走邪路。有次請人介紹工作未遂還被騙了介紹費,弄得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但將軍血統(tǒng)讓他越挫越勇,他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把諸多磨難轉為成長動力,終于迎來了人生重大轉折,在《生活新報》平臺淘到了第一桶金。
  《科舉功名系列》之二

  13

  2000年之后,正是云南都市報的黃金時代,可謂紙媒風行財氣縱橫。由于他愛學習堅持看報讀書,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命運。

  有一張都市報叫《生活新報》,把新云南人群體定位為目標讀者。因關切民生很接地氣,吸引了很多州市來昆打工或省外來滇經商人士。

  魯保鑄勤學好思,成為《生活新報》的忠實讀者,每天都要關注該報的招聘信息,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發(fā)展工作平臺和未來創(chuàng)業(yè)機會。

  終于有一天,他果斷到一家叫“十方分類廣告”的商業(yè)機構應聘,成為《生活新報》分類廣告代理機構的一名廣告業(yè)務員,命運由此轉機。

  心誠則靈,也許是受《生活新報》倡導的“新聞改變生活”辦報理念影響,這位備嘗生活艱辛的山區(qū)小伙,生活處境因敢想敢干很快改變。

  他跑業(yè)務總是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格外用心,很快就從一名普通廣告業(yè)務員成長為“金牌廣告總監(jiān)”,堪稱昆明紙媒廣告圈的一個勵志傳奇故事。

  2006年,生活新報社要求廣告業(yè)務員自我加碼,申報當年業(yè)績目標。其他同事最多敢增加百分之十,唯獨他公開宣稱要讓自己做到年薪十萬。

  經過一年打拼,他果然做到了。在人們每月普遍拿一兩千元工資的年代,要真正獲得這種報酬,也只有在處于時代風口的市場化報媒才做得到。
  《科舉功名系列》之三

  14

  在生活新報這個平臺,他完成了從一個鄉(xiāng)下窮孩子向金牌商業(yè)廣告總監(jiān)的首次轉身,同時讓勤學好思的他,了解到這個非常時代蘊藏的無限可能。

  在生活新報社平臺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后,他果斷辭職轉型做起了茶葉經銷。他先后代理的龍潤普洱和鳳牌紅茶,都是國內茶市頗有影響的品牌。

  他把自己的QQ起名為茶中龍鳳,就是龍鳳呈祥志在九天之意。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為滇品經貿公司,意在先經營云南知名品牌再圖謀自創(chuàng)品牌。

  在取得龍潤茶全國一級經銷商、滇紅集團鳳牌紅茶一級經銷商資質后,他又取得了昆明谷冠苦蕎一級經銷商、杭州御牌西湖龍井云南總代理等資格。

  這個從烏蒙山深處走來的年輕小伙,再次開啟了從打工仔向店老板、從職業(yè)廣告人向職業(yè)賣茶人、從茶葉品牌經銷商向茶葉品牌創(chuàng)制商、從茶葉生活普及者向茶文化傳播者的迅猛轉型。
  《科舉功名系列》之四

  15

  油鹽柴米醬醋茶,惟有茶葉稱國飲。魯保鑄選擇進入茶葉行業(yè)之后,一樣立定了一個樸素的志向——吃常人吃不了的苦,走常人不愿走的路,做常人不敢做的事。

  從獨行俠個體戶到一個整裝團隊的少帥,毛澤東的創(chuàng)業(yè)開國故事,成為他反反復復研究學習的典范。踏實做事誠信做人的品格,讓他得以廣結善緣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我認準的事情就會一直堅持,不怕失敗,不怕困難。因為他出身貧寒,他覺得即使奮斗失敗了,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沒什么關系。”創(chuàng)業(yè)至今他一直抱定這樣的理念。

  深入茶山尋找優(yōu)質茶樹資源,勤跑市場了解最新商業(yè)趨勢,這是魯保鑄迄今堅持不懈的必修功課。他戲稱自己這樣的金牌業(yè)務員不跑市場,那絕對是在浪費人才。

  在拓展市場積累人脈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他一直秉承換位思考互利互惠的原則。當年在生活新報平臺的廣告市場歷練,讓他深刻領略到大眾傳播點鐵成金的商業(yè)魅力。

  云南茶葉市場的跌宕起伏,也讓他開始陷入長時間的思考——我貿然闖進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消費市場,除了賺錢養(yǎng)家豐衣足食,還能做點什么更有意義的事?

  經過不斷的觀察閱讀思考,雖然一個原本模糊的愿景逐漸清晰明朗起來,但他一直沒有完全下定決心。2015年云南報業(yè)發(fā)生的一件事,讓他的茶業(yè)生涯迅速質變。
  《歷代名臣系列》之一

  16

  這是一件讓他異常震驚且感慨萬千的事,2015年6月30日,《生活新報》關張。這份曾經深刻影響過昆滇經濟社會生活的市場化報紙,在各方爭議中成為了歷史。

  很多《生活新報》的從業(yè)者與合作者,都通過這個紙媒平臺獲得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對魯保鑄來說,《生活新報》對改變自己的命運可謂意義重大,怎么說都不算過分。

  初中學歷的他,除了瘋狂工作就是廣泛閱讀,思考如何有效破解前進道路上面臨的諸多障礙。他想從別人的成敗利鈍經驗教訓中,找尋到能四兩撥千鈞的事半功倍之道。

  他經常以煙王橙爺褚時健先生的商業(yè)例證自勉——大不了歸零從頭再來,反正自己還年輕,有的是行動力!褚時健創(chuàng)牌褚橙,《生活新報》當年率先報道引發(fā)廣泛關注。

  褚時健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的滇商杰出代表,其傳奇商業(yè)創(chuàng)富經歷,激勵了大批像魯保鑄這樣的新滇商,在商海打拼實踐中亦步亦趨,腳踏實地不斷挑戰(zhàn)超越自我。

  紅塔山,褚橙,這兩個大名鼎鼎的品牌,讓魯保鑄陷入沉思——怎樣才能避免老東家的結局?在中國茶業(yè)這個古老的產業(yè)圈,怎樣才能打造一個萬人景仰名利雙收的品牌?

  一次偶然刷《生活新報》同事微信群,他看到了一位當年報社老領導緬懷《生活新報》的一首短詩,其中兩句瞬間擊中了他的神經——枉有三千弟子在,可憐到死未同心。

  熱愛《三國演義》的他,立馬想到了劉玄德三顧茅廬的經典故事。這位老領導這般見識超凡,如果請他做信茂堂的品牌文化顧問,難說就是助我魯某人成就功業(yè)的臥龍先生。
  《歷代名臣系列》之二

  17

  一場攪動中國普洱茶界的“隆中對”,就這么在2016年的春天上演。這位魯保鑄心目中可能的“臥龍先生”,當時正和生活新報社另一位曾經的老領導,聯(lián)合發(fā)起創(chuàng)辦新五華書院,致力于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加持推動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魯保鑄讀過那首詩后,當時果斷請求添加了這位老領導的微信,但似乎等了很久都沒有回應。于是他在群內打探到這位領導的手機號,選擇一個特別的時間點撥打了過去。

  對方接聽了。生活新報平臺共同人生履歷,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魯保鑄單刀直入表明了自己的訴求——以云南信茂茶業(yè)集團創(chuàng)始人老板的身份,請老領導顧問指導。

  這位老領導其實當年在報社時并不認識他。因為分管報社的采編工作。報社實行采編經營分離式運作,這位分管報社采編工作的老領導,很少與合作廣告代理公司打交道。

  但魯保鑄的誠意似乎說動了這位昔日的老領導,答應先到他的公司去看看再說。第二天魯保鑄親自驅車按約定地點把這位老領導接到自己的公司,照常從頭到尾參觀一通。

  詳細介紹完自己的信茂茶業(yè)集團前世今生后,魯保鑄邀請老領導品鑒自己創(chuàng)制的一款高端普洱熟茶。沒想到老領導直接拒絕,說自己體質不適合喝熟茶,每飲喉頭必然癢。

  但魯保鑄卻堅持說服請老領導品鑒,稱此前你所喝熟茶一定從原料到工藝都不地道,我這款信茂堂駙馬茶,用的是古樹純料,且嚴格按照傳統(tǒng)熟茶工藝精心制作,零農殘。

  但老領導還是堅拒不喝,魯保鑄只好使出最后一招,說你的體質可能是對農殘重金屬之類有害物質過敏,要不就委屈你老以身試茶,專為我們對這款熟茶做個非常規(guī)測試。

  “如果連你這樣比較挑剔的體質,喝了之后沒有產生喉頭發(fā)癢之類的異常反應,那么就從消費者角度,替我們驗證了這款良心高端熟茶,的確具有非同尋常的超常品質!”

  這位老領導終于架不住魯保鑄的請求,先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估計是口感不錯,隨后竟然開懷暢飲,接連喝了十幾杯。還開玩笑說“舍得老夫喉頭癢,為君測試駙馬茶”。

  魯保鑄做夢也沒想到,就因為自己的自信和堅執(zhí),也因為這位老領導的點撥謀劃,依靠這款歷經千辛萬苦創(chuàng)制的臻品熟茶,他隨后竟然開啟了中國普洱茶的一個全新時代。
  《歷代名臣系列》之三

  18

  普洱茶的快速崛起后來居上,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茶業(yè)界的一大奇跡。短短四十年時間,依靠各種天時地利人和,就從三民(邊民農民藏民)草根茶變身為權貴尚品茶。

  所謂天時,就是改革開放后一批國人先富了起來,因其生活品質升級產生了多元化剛需。除了爆買全球奢侈品,他們對作為千年國飲的品茶之道,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所謂地利,就是云南瀾滄江流域作為全球茶樹的原產地,因為山高地僻交通不便,擁有全世界的最多的大葉種古茶樹資源,其所含對人體有益成分,遠超出其他茶葉種類。

  所謂人和,就是普洱茶獨特的緊壓生熟工藝導致的可長期存儲性,給資本市場進行金融投資屬性加持,云南茶學產業(yè)界進行產業(yè)標準制定,以及文化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

  緣此之故,經過近四十年政府資本茶人的三方互動推進,云南普洱茶不僅成為中國茶業(yè)界的話題中心,也一躍成為中國茶葉消費者競相追逐的新寵,并升格為中國普洱茶。

  尤其是近二十年,云南茶界人士在兩方面厥功至偉——一是對普洱茶消費品鑒常識的普及,二是對普洱茶地理人文數據的構建。其中有五位專業(yè)人士,特別值得專門解說。

  一位是普洱茶資深茶人徐亞和先生,早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農學院自己辦過茶廠。他總結多年的從業(yè)經驗撰寫了一本普洱茶普及讀本《解讀普洱》,成為普友入門必備讀物。

  第二位是資深報人后轉型為專業(yè)茶文化人的林世興先生,曾任《生活新報》編委。他跑遍了瀾滄江流域的所有茶山,撰寫出版《云南山頭茶》,引領普洱茶進入山頭時代。

  第三位是資深中國茶葉歷史文化學者周重林先生,撰寫出版了《茶葉戰(zhàn)爭》一書。他組建專業(yè)團隊,傾力打造“茶業(yè)復興”自媒體平臺,為中國普洱茶搖旗吶喊推波助瀾。

  第四位是中國普洱茶網創(chuàng)始人付穎先生。他組建了一個專業(yè)團隊,多年來著力打造普洱茶行業(yè)的專業(yè)數據庫,為普洱茶行業(yè)進入互聯(lián)網乃至物聯(lián)網時代,提供云數據支撐。

  第五位是已落馬貪官、前云南省副省長沈培平。此君在推進云南普洱茶產業(yè)做大做強方面功不可沒,為此他甚至還促成了原思茅市改名普洱市,并專門創(chuàng)辦了《普洱》雜志。

  魯保鑄屬于普洱茶界的晚輩,按他自己的說法是“踩在前輩們肩上前行”。但他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和深思熟慮后,也發(fā)現了云南普洱茶產業(yè)在盛名之下的諸多其實難副。
  《歷代名臣系列》之四

  19

  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福及蒼生怨及蒼生——這是普洱茶風行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真實寫照。普洱茶至今仍然是中國茶業(yè)界的超級網紅,但卻潛藏著盛極而衰的種種市場風險。

  上溯千年歷史長河,在中國各大茶系中,普洱茶算是成名最晚的國飲新貴。其之所以爆得大名,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港澳臺茶商資本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炒作狂潮。

  2000年后普洱茶持續(xù)大熱,諸如此類亂象全國比比皆是。烈火烹油式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以及普洱茶的年份特質,為投機資本介入炒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絕佳題材。

  伴隨著普洱茶在市場的大紅大紫,無良投機商家怎么可能閑著?記得當年昆明報媒曾報道過,有黑心茶商用茶渣參合各種陳茶,在廁所邊搭個棚子就直接壓制“普洱茶餅”。

  作為食品飲料之一種,文化層面怎么吹噓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在其功能上做文章,將之神話為類似權健之類傳銷機構吹噓的某種超級保健品,顯然離自我毀滅也就不遠了。

  2014年骨灰級普友余秋雨先生所著新書《極端之美——書法昆曲普洱》出版,首次把普洱茶與昆曲、書法并列為中國三大國粹文化極品,普洱茶文化加持于此封頂。

  2017年,網絡大V方舟子巧妙利用一些地方監(jiān)管機構抽檢的劣質普洱熟茶生化指標,對普洱茶展開了一場網絡輿論發(fā)難,云南茶界采取了很多應對措施才平息了輿情。

  普洱茶作為云茶產業(yè)重鎮(zhèn),迄今仍陷入周而復始的市場起落循環(huán),產業(yè)形態(tài)散亂弱的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改觀。除了大益這樣的傳統(tǒng)品牌,高品普洱茶仍停留在山頭概念。

  如何徹底破解普洱茶產業(yè)治亂循環(huán)大而不強的魔障?歷任云南主官均有所思考對策。到了阮成發(fā)省長主政云南,首次把綠色食品產業(yè)作為云南新經濟的“三大支柱”。

  普洱茶行業(yè)似乎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政策風口。魯保鑄決心抓住這個風口,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型的普洱茶品牌,引領普洱茶行業(yè)從山頭資源時代,過渡到質量品牌時代。

  經過深入交流,魯保鑄聘請這位當年報社老領導為公司品牌文化顧問,協(xié)助自己規(guī)劃云南信茂茶業(yè)集團的品牌發(fā)展戰(zhàn)略,借國內消費市場低迷之機反向操作逆勢崛起。

  一個諳熟傳統(tǒng)文化通曉大眾傳播,一個洞悉廣告市場精于商業(yè)算計,這1+1組合很快碰撞出商業(yè)智慧火花,信茂堂迅速掀起文化加持品牌、廣告助力推廣的突進狂飆。

  中國近代史上24孝人物代表,知道十個你就是文化人
  24位近現代先賢代言信茂堂《新24孝茶》

  20

  信茂堂所有品牌價值體系的構建,均源于信茂二字。這個頗有傳統(tǒng)文化含金量的牌子,是魯保鑄從一位廣州茶商老板手上直接買過來的。為此他還專門賦詩一首為證:

  孝悌忠信家興旺,材雄德茂國富強。

  絲路茶堂家國夢,乾坤萬里迎朝陽。

  老領導經過深思熟慮,通過系統(tǒng)植入儒家的家國倫理內涵,打通中國詩詞書畫茶風雅國粹文化,為魯保鑄構建了信茂堂的企業(yè)文化體系,并衍生出信茂堂系列茶葉品牌。

  讀圣賢書喝信茂茶,成為信茂堂的企業(yè)核心價值觀;為弘揚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而做茶,成為信茂堂的企業(yè)歷史使命;“忠孝仁愛,修齊治平”,成為信茂堂系列茶品的內涵坐標。

  2018年初,魯保鑄把公司營銷中心從康樂茶城遷往昆明最早的城市綜合體——新亞洲體育城。同時在陽宗海鳳凰山布局萬噸大茶倉,建立普洱茶儲倉中心昆明新標桿。

  隨后,信茂堂和中國第一詩詞國學頭部微信大號《詩詞世界》,聯(lián)合發(fā)起首屆“駙馬杯”全國詩詞有獎征集活動聯(lián)合征文,并于2018年4月18日推出《駙馬茶詩集》。

  這是中國茶詩史上第一部以詩詞文化為普洱茶品牌賦能的詩詞作品集,全球千位詩詞作者投稿參賽,最后經國內方家評選出二百余首優(yōu)秀作品,并其他詩人作品匯編成輯。

  這本詩集著力塑造信茂堂駙馬茶標榜的“誠信豐茂,和睦親情”品牌文化,魯保鑄在詩集序言中如此總結這一高端熟茶的文化內涵——和諧家庭你我他,幸福人間駙馬茶!

  信茂堂駙馬茶乃內外雙修的普洱尚品,配得上詩人點贊。其內在品質迄今罕有其匹——從原料采集到制作工藝,惟秉承上乘正宗;從商業(yè)訴求到文化植入,均力求圓滿和諧。

  2018年4月28日,云南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2018年第二次會員雙月活動——云茶與詩詞的對話暨信茂堂駙馬茶詩詞頒獎儀式”,在昆明康樂茶文化城多功能廳隆重精彩舉行。

  云南省老領導陳勛儒做了“有茶有詩有遠方”的總結講話,盛贊此次活動打開了云茶發(fā)展的新思路,期望能有更多更精彩的類似活動,助推“千億云茶”產業(yè)目標的實現。

  信茂堂駙馬茶至此在中國普洱茶界一戰(zhàn)成名。隨后魯保鑄借全國機場高鐵高速、公交車地鐵站、航機雜志、高鐵讀物、樓宇電梯、高端小區(qū)滾屏、主城區(qū)戶外顯示屏等廣告渠道,展開了地毯轟炸式的品牌推廣。

  “把老婆當公主,喝信茂堂駙馬茶”這兩句非常接地氣的廣告詞,隨即走進千家萬戶大眾心目中。普洱茶熟茶,第一次擁有如此高大上的優(yōu)質品牌,引得普友們爭相品鑒。
  《四大美人》系列精裝普洱套茶

  21

  天圓地方一餅茶,惟有普洱藏乾坤。普洱茶的獨特型制,為詩書畫茶四位一體包裝提供了極大的便捷。緣此之故,普洱茶界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但信茂堂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魯保鑄有自己特聘的“御用”詩人、書法家、插畫家、制茶師,所以每一餅茶的文化包裝都盡可能采用原創(chuàng),以示其獨一無二絕不跟風。

  禪茶一味今古事,還可悟道列仙班。古往今來,茶被佛門道家賦予了相當特殊的文化意味。但信茂堂卻直接奉儒家為正溯,在中國茶業(yè)率先高舉“家國情懷一杯茶”大旗。

  神州十萬茶商行,千人代言駙馬茶。魯保鑄通曉傳媒平臺的商用之道,策動了線下拜訪十萬家茶商遍及中國每個縣,邀請千位愛茶人士在微信朋友圈為信茂堂駙馬茶代言。

  古人加持普洱茶,前賢代言信茂堂。隨著儒家文化價值觀整體加持信茂堂茶品,一批閃爍著人格光芒的歷史名人,被系統(tǒng)發(fā)掘出來,成為信茂堂系列優(yōu)質茶品的封面人物。

  從2018年迄今,魯保鑄率領信團隊一鼓作氣,研制了“四大美人”“戰(zhàn)國七雄”“科舉功名”“歷代名臣”“新二十四孝”五大歷史人文系列茶品,完成了一體多元布局。

  但百密一疏,恰好市場沒有主推的“四大美人”系列,因插畫師疏忽,臨摹了中國著名連環(huán)畫大家項維仁先生的“四大美人”經典白描,驚動了項先生的版權代理律所。

  2019年1月17日,一張來自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法院的傳票,以電子文檔的形式通過微信發(fā)到了魯保鑄手機上——

  云南信茂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你與項維仁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的起訴狀已收到,本院于2019年01月16日立訴前調解案件,案號為(2019)滬0104訴前調1050號。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兩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者,就這樣因為知識產權議題發(fā)生了交集。魯保鑄第一時間和老領導進行了溝通,老領導的意思很明確,訴前調解!

  心懷誠意自坦陳,壞事照樣變好事。經過雙方友好磋商,魯保鑄向項維仁先生支付了相關版權使用費,項維仁先生也明確授權信茂堂茶品永久使用“四大美人”代言。

  兩代人追一個夢,只為中華謀復興。一位山東的杰出中國畫家,一位云南的誠摯普洱茶人,因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共同使命感,在2019年3月聯(lián)系到了一起。
  云南省老領導陳勛儒(左)微信頭部大號《詩詞世界》創(chuàng)始人魏貴芳(中)云南信茂茶業(yè)集團董事長魯保鑄(右)共同為《駙馬茶詩集》首發(fā)式揭紅。

  尾聲

  對普洱茶這個悠久而青春的國飲品類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鶴立雞群的時代,也是一個濫竽充數的時代;這是一個康養(yǎng)為王的時代,也是一個利欲熏心的時代;這是一個正本清源的時代,也是一個裝逼弄格的時代;這是一個山頭林立紛爭的時代,也是一個王者呼之欲出的時代。

  傳統(tǒng)威權悄然消解,新生勢力蓄勢待發(fā)。2019年的這個春天,彩云之南的眾山嘉木又在發(fā)芽,九州方圓的萬千普友重歸期盼。中國連環(huán)畫仕女畫大師項維仁的“四大美人”,終于艷遇中國普洱茶少帥魯保鑄的英雄情懷。注定中國仕女畫和云南普洱茶要你儂我儂情深義重,注定一段英雄美人的商業(yè)文化佳話從此生動開啟。
  全球首本普洱茶詩集《駙馬茶詩集》

  此文援引了兩篇文章的內容:薛易的《項維仁:遺失歲月里的英雄美人傳奇》,青翠紫丁香的《魯保鑄:從大山走進都市的茶人》,特此表示感謝!

  來源丨絲路玉帶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