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荼味之苦是什么意思

找到約1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茶那種神奇的苦澀味,到底是怎么來的?


平時在喝飲料的時候,

“苦澀味”總是不受歡迎的。

但不知為何,茶葉是個例外。

對于茶葉來說,

這種“苦澀味”是必不可少的。

想象一下,一杯茶如果沒有一點點苦澀味,

是不是頓時覺得索然無味了?

茶,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呢。



苦澀味是什么?又是從哪兒來的?

說起苦澀味,其實它分為“苦味”和“澀味”。

苦味是人類最基本味覺的一種,

最基本的味覺有甜、酸、苦、咸、鮮五種,

我們平常嘗到的各種味道,

都是這五種味覺混合的結(jié)果。



而茶湯中的苦味,

主要來源于咖啡堿、茶堿、花青素和茶皂素等,

這些物質(zhì)通常被認為是“苦”的。



澀味是口腔上皮細胞暴露在明礬或單寧溶液中,

產(chǎn)生的一種干燥、收斂、粗糙的復(fù)合感覺。

茶湯中澀味的主要來源物質(zhì)是茶多酚,

其中的酯型兒茶素,苦澀味比較強。



?“苦澀味”其實沒那么令人討厭,

適度的澀味,被認為是

構(gòu)成綠茶口感與風味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除了茶葉,還有什么東西是“苦澀”的?

雖然從味覺角度看,

“苦澀味”是一種消極的滋味,

但其實生活中的很多有趣的食物,

都是因為有了“苦味”或“澀味”而獨特的呢。



比如紅酒,就帶著一股“酸澀苦”的滋味,

讓喜歡它的人為之瘋狂著迷。

蘋果酸、乳酸、酒石酸、檸檬酸等帶來酸味;

單寧(一種酚類物質(zhì))為紅酒帶來苦味和澀味。



再比如很多人愛吃的黑巧克力,

生產(chǎn)巧克力的可可粉中含有一種

苦味劑——黃烷醇(一種多酚)。

黃烷醇同樣也存在于茶葉中,

為人們帶來苦和澀的感覺。



其實,“苦澀味”也很美

中國古人早就在茶味中發(fā)現(xiàn)了苦味的獨特價值,

《詩經(jīng)·谷風》云:“誰謂荼苦? 其甘如薺?!?/p>

意思是說,誰說茶是苦的?

其實它也像薺菜(甜菜)那樣有甜味。



朱熹《朱子語類》中記載了:

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

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

說的是,茶之美存在于

“甘”與“苦”的張力與轉(zhuǎn)換之間



中國的愛茶人對茶的苦味或苦澀味的推崇,

與其說來自苦澀味的愛好本身,

不如說是在“甘”與“苦”對立轉(zhuǎn)化的意義上,

積極看待“苦”味的價值。

“清苦”固然不是人們都樂于追求的狀態(tài),

但安于清苦、甚至以“清苦”為美的時候,

就成為積極的狀態(tài)啦。



祝大家,在體會茶中清苦的同時,

每天都有一個積極的狀態(tài)呀~

?執(zhí)行總編/周繼紅

文/張姝萍

編輯/黃樓繡云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本文版權(quán)屬于古往今來國茶生活平臺

轉(zhuǎn)載及合作事宜請在后臺留言



古道茶城 |《茶經(jīng)》第七章: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農(nóng)氏。

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

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zhí)戟雄。

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

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咸,江洗馬統(tǒng),孫參軍楚,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內(nèi)史俶,謝冠軍安石,郭弘農(nóng)璞,桓揚州溫,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愷,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剡縣陳務(wù)妻,廣陵老姥,河內(nèi)山謙之。

后魏:瑯琊王肅。

宋: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鮑昭妹令暉,八公山沙門譚濟。

齊:世祖武帝。

梁:劉廷尉,陶先生弘景。

皇朝:徐英公勣。


(主要羅列了唐代及以前的飲茶名士。)

三皇: 炎帝,即神農(nóng)氏。

周代:魯國周公,名旦;齊國國相晏嬰。

漢代: 仙人,丹丘子,黃山君;文園令(官職)司馬相如,執(zhí)戟郎(官職)揚雄。

吳國(三國時代): 吳歸命侯,太傅(官司職)韋弘嗣。

晉代: 惠帝,司空(官職)劉琨,琨侄兗州刺史(官職)演,黃門(官職)張孟陽,司隸(官職)傅咸,洗馬(官職)江統(tǒng),參軍(官職)孫楚,記室(官職)左太沖,吳興太守(官職)陸納,納侄會稽內(nèi)史(官職)俶,冠軍(古時將軍的名號,魏晉以至南北朝皆設(shè)冠軍將軍)謝安石,弘農(nóng)郡太守(死后追贈的官職)郭璞,揚州牧(官職)桓溫,舍人(官職)杜育,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瑤,沛國(地名)的夏侯愷,余姚(地名)的虞洪,北地(地名)的傅巽,丹陽(地名)的弘君舉,新安(地名)的任育長,宣城(地名)的秦精,敦煌(地名)的單道開,剡縣(地名)的陳務(wù)妻,廣陵(地名)的老姥,河內(nèi)(地名)的山謙之。

南北朝后魏: 瑯琊(地名)的王肅。

南北朝宋: 新安王(封爵)劉子鸞,鸞弟豫章王(封爵)劉子尚,鮑昭妹令暉,八公山和尚潭濟。

南北朝齊: 世祖武帝。

南北朝梁:廷尉卿(官職)劉孝綽,陶弘景先生。

唐朝:英國公徐勣。


《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神農(nóng)食經(jīng)》中記載:“常常飲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暢?!?/span>


周公《爾雅》:“槚,苦茶。”

周公《爾雅》中記載:“槚就是苦荼?!?/span>


《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p>

《廣雅》說:"荊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東部)一帶地方,采茶葉做成茶餅,葉子老的,制成茶餅后,用米湯浸泡它。想煮茶喝時,先烤茶餅,使它呈現(xiàn)紅色,搗成碎末放置瓷器中,沖進開水。或放些蔥、姜、橘子合著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興奮不想睡。”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

《晏子春秋》中記載:“晏嬰擔任齊景公的國相時,吃糙米飯、三、五樣葷食以及茶和蔬菜?!?/span>


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蘗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p>

司馬相如《凡將篇》記載的藥名,有:“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檗、蔞、苓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等?!?/span>


《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曰葭。”

《方言》中記載:“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勝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p>

《吳志·韋曜傳》中記載:“孫皓每次設(shè)宴,座客至少飲酒七升,雖不完全喝進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盞說干。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最初,孫皓對他優(yōu)禮相待,就暗中賜給他茶來代替酒。”


《晉中興書》:“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wèi)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shù)人饌。安既至,所設(shè)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穢吾素業(yè)?’”

《晉中興書》中記載:“陸納任吳興太守時,衛(wèi)將軍謝安常要去拜訪他。陸納的侄子陸俶埋怨他的叔父不作準備,但又不敢去問他,于是私下準備了十幾人吃的菜肴。謝安來了,陸納只以茶果招待客人。陸俶就擺出了豐盛的筵席,山珍海味,樣樣倶全。客人走后,陸納把陸俶打了四十棍,并且說:‘你既不能給叔父增光,為什么卻要沾污我一向所保持的樸素作風!’”


《晉書》:“桓溫 為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p>

《晉書》中記載:“桓溫任揚州牧時,由于秉性節(jié)儉,每逢請客宴會,只有七盤茶、果。”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茍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并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 ,就人覓茶飲?!?/p>

《搜神記》中記載:“夏侯愷的同族人叫做茍奴的,能看見鬼神。夏侯愷因病死亡,他看到夏侯凱來收取馬匹,并使他的妻子也得了病。還看到夏侯愷裹著往常的發(fā)巾,穿著單衣,坐在生前所用的靠西墻的大床上,向人要茶喝?!?/span>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p>

劉琨在給他的侄子南兗州刺史劉演的信里說;“前收到你寄來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都是我所需要的。我感到昏亂氣悶時,??亢日嬲暮貌杞獬?,你可購買一些?!?/span>


傅咸《司隸教》曰:“聞南方有以困蜀嫗作茶粥賣,為簾事打破其器具。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司隸校尉傅咸在教示中說;“聽說南市有個四川老婦做茶粥出賣,被警官打破她的器具,后來她又在市上賣餅,為什么要作難四川老婦,禁止她賣茶粥呢!”


《神異記》:“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乞相遺也?!蛄⒌祆搿:蟪A罴胰巳肷?,獲大茗焉。”

《神異記》中記載:“余姚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見一們道士,牽著三頭青牛。這個道士帶著虞洪到了瀑布山,對他說,‘我是丹丘子。聽說你很會煮飲,常想請你送給我品嘗。這山里有大茶,可以給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請給我一些。’虞洪就用茶來祭祀,后來經(jīng)常叫家人進山,果然采到了大茶?!?/span>


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shù)百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钅歷?!?/p>

左思所作的《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執(zhí)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鶩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shù)百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钅歷。”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云:“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臨江 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p>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云: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hi],果饌踰[yú]蟹蝑[x]。芳茶冠六清,溢葉播九區(qū);人生茍安樂,茲土卿可娛。”


傳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栗、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p>

傅巽的《七?!分杏涊d了八種珍貴物品:“蒲地的桃,古大宛國的蘋果,山東的柿子,燕地的栗子,峘陽的黃梨,四川巫山的紅橘,南中的茶子,天竺的冰糖。”


弘君舉《食檄》:寒溫 既畢,應(yīng)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yīng)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

弘君舉在《食檄》一文中說;“客來寒暄以后,應(yīng)該用鮮美的茶敬客。喝完三杯,就應(yīng)該敬以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瓠、葵所做的羹各一杯?!?/span>


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p>

孫楚歌:芳香的茱萸生長在樹梢之顛,鮮肥的鯉魚產(chǎn)在洛水深淵。雪白的食鹽產(chǎn)在山西,美味的豆豉出自山東。姜、桂、茶、茗產(chǎn)在巴蜀,椒、橘、木蘭出自高山。蓼蘇長在溝渠旁邊,白米出自良田中間。


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p>

華佗的《食記》中記載:“長期飲茶,能增進思維能力?!?/span>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 重。”

壺居士的《食忌》中記載:“長期飲茶,使人瓢瓢欲仙,和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span>


郭璞《爾雅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p>

郭璞的《爾雅注》中記載:“茶樹小如梔子,冬天不落葉,葉可以煮作羹飲?,F(xiàn)在把早采的叫做茶,晚采的叫做茗,或叫做荈,四川一帶的人叫作苦荼?!?/span>


《世說》:“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 失志,既下飲,問人云:‘此為茶為茗?’覺人有怪色,乃自分明云:‘向問飲為熱為冷?’”

《世說》中記載:“任瞻,字育長,少年時很有名望。過江之后,很不得志。在飲茶的時候,問人說:‘這是茶?還是茗?’當他感覺到對方露出奇怪的神色時,就再申明說:‘我剛才是問這茶是熱的還是冷的?!保ㄏ嘛嬍菫槿握皽蕚洳璧囊馑肌#?/span>


《續(xù)搜神記·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長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fù)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p>

《續(xù)搜神記》中記載:“晉武帝時,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采茶,遇到了一個身高一丈多的毛人,引他到了山下,把茶叢指給他看,隨即離去了。過了一會兒,這個毛人又回轉(zhuǎn)來,把藏在懷里的橘子送給秦精,秦精很害怕,便背了茶回家了?!?/span>


《晉四王起事》:“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p>

晉代四王政變時,惠帝出走避難,后來回到洛陽,黃門用瓦碗盛茶獻給他喝。


《異苑》:“剡縣陳務(wù)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庥蛉ブ?,母苦禁而止。其夜夢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潛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于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p>

《異苑》中記載:“剡縣人陳務(wù)的妻子,年輕守寡,和兩個兒子住在一起,很喜歡喝茶。因為住宅里有一個古墓,她每次在喝茶之前,總是先用茶祭祀。她的兩個兒子很討厭她這樣做,對她說:‘古墓能知道什么,這么做還不是白化力氣?!鸵压拍咕虻簦?jīng)母親苦苦勸阻,方才作罷。那一夜她夢見一個人對她說:‘我在這古墓里已有三百多年,你的兩個兒子常想把它毀掉,仰賴你的保護,又請我喝好茶,我雖是深埋在地下的朽骨,怎能忘掉你的恩施而不答報呢!”天亮后,她在院子里發(fā)現(xiàn)十萬銅錢,好像是很久以前埋在地下的,只是穿錢的繩子是新的。母親把這件事告訴兩個兒子,他們都感到很慚愧。從此后后,祭奠得更加虔誠了?!?/span>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zhí)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p>

《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個老婦,每天早晨獨自提著一個盛茶的器皿,到市上賣茶,市上的人爭著購買,從早到晚,她那個盛器里的茶始終不見減少。她還把賣茶所得的錢都散給了路旁孤苦貧窮的乞丐,有人感到很奇怪。州里執(zhí)法的官吏便把她抓進監(jiān)獄囚禁起來,到了夜間,這個老婦卻拿著賣茶的器皿,從監(jiān)獄的窗口飛越而出?!?/span>


《藝術(shù)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余茶蘇而已?!?/p>

《藝術(shù)傳》中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怕冷也不怕熱,常常吃小石子,所服的藥,有松脂、肉桂和蜂蜜的氣味,所喝的僅僅是紫蘇茶?!?/span>


釋道該說《續(xù)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 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釋道該說《續(xù)名僧傳》中記載:“南朝宋代的僧人法瑤,本姓楊,河東人。晉代永嘉年間到江南,遇見沈臺真,請他到武康的小山寺。法瑤已年老,吃飯時飲些茶。到了南朝齊代永明年間,齊武帝曾傳旨吳興的地方官請法瑤上京,那時他已經(jīng)七十九歲了。”


宋《江氏家傳》:“江統(tǒng),字應(yīng)元,遷愍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云:‘今西園賣醯、面、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p>

南朝宋《江氏家傳》中記載:“江統(tǒng),字應(yīng)元,當轉(zhuǎn)任晉朝愍懷太子洗馬時,曾上書規(guī)勸說:‘現(xiàn)在在西園出賣醋、面、藍子菜和茶葉等類東西,實在是敗壞國家的體統(tǒng)?!?/span>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shè)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宋錄》中記載:“南朝宋代的新安王劉子鸞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劉子尚,同往八公山拜訪曇濟道人,道人以茶茗招待,劉子尚在品嘗時說:‘這真是甘露呀,怎么能說是茶呢!’”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lǐng)今就槚?!?/p>

王微所作的《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lǐng)今就槚?!?/span>


鮑昭妹令暉著《香茗賦》。

鮑昭的妹妹令暉曾作過一篇《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shè)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p>

南朝齊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遺詔里說:“我死后,在我的靈前千萬不要用牲畜來祭祀,只要供上糕餅、水果、茶、飯、酒和果脯就可以了?!?/span>


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節(jié),邁昌荇之珍;疆場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麏,裛似雪之驢;鲊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顏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種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

梁劉孝綽呈《謝晉安王餉米等啟》中說:"李孟孫君帶來了您的告諭,賞賜我米、酒、瓜、筍、菹(酸菜)、脯(肉干)、酢(腌魚)、茗等八種食品。酒氣馨香,味道淳厚,可比新城、云松的佳釀。水邊初生的竹筍,勝過菖荇之類的珍羞;田頭肥碩的瓜菜,超越好上加好的美味。白茅束捆的野鹿雖好,哪及您惠賜的肉脯?陶侃瓶裝的河鯉雖好,哪及您饋贈的鲊魚?大米如玉粒晶瑩,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開胃。(食品如此豐盛)即使我遠行千里,也用不著再籌措干糧。我記著您給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記不忘。


陶弘景《雜錄》:“苦茶輕換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陶弘景的《雜錄》中記載:“喝茶能使人輕身換骨,從前丹丘子和黃山君就常飲茶?!?/span>


《后魏錄》:“瑯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莼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p>

《后魏錄》中記載:“瑯琊王肅在南朝做官時,喜歡飲茶和喝莼菜羹。后來回到北方,又喜歡羊肉和奶酪。有人問他:‘茶比奶酪怎樣?王肅回答說:‘茶不能居于奶酪之下的?!?/span>


《桐君錄》:“西陽武昌廬江 昔陵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 廣最重,客來先設(shè),乃加以香芼輩。

《桐君錄》中記載:“西陽、武昌、廬江、晉陵一帶,都喜歡飲茶,客來,主人都用清茶招待。茶的沫餑,飲了對人體很有益。凡是可飲用的東西,大多采取它們的葉子,但天門冬和菝葜則采用它們的根,飲了都對人有益。又巴東另有一種真正的茗茶,煎飲后能使人不睡。當?shù)厝诉€有用檀木葉和大皂李煮了當作茶冷飲的。又南方有一種瓜蘆木,也很像茶,味很苦澀,搞成碎末后煮飲,也可使人通夜不睡。熬鹽的人就依靠喝這種飲料,特別是交州、廣州一帶的人飲用最多,客人來,先要敬這種飲料,煮時,一般都要加入些香料調(diào)制?!?/span>


《坤元錄》:“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p>

《坤元錄》中記載:“在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的無射山,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每逢吉慶時日,親族都到山上集會歌舞。山上茶樹很多?!?/span>


《括地圖》:“臨遂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p>

《括地圖》——即《括地志》,唐蕭德言等人著,已散佚,清人輯存一卷。臨遂——晉時縣名,今湖南衡東縣。


山謙之《吳興記》:“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 山,出御荈。

山謙之的《吳興記》中記載:“烏程縣(今浙江吳興)西二十里有溫山,出產(chǎn)御茶?!?/span>


《夷陵圖經(jīng)》:“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夷陵圖經(jīng)》中記載:“黃牛、荊門、女觀以及望州等山都產(chǎn)茶?!?/span>


《永嘉圖經(jīng)》:“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永嘉圖經(jīng)》中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span>


《淮陰圖經(jīng)》:“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p>

《淮陰圖經(jīng)》中記載:“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span>


《茶陵圖經(jīng)》云:“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p>

《茶陵圖經(jīng)》中記載:“茶陵的意思,就是出產(chǎn)茶茗的陵谷?!?/span>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采之?!?/p>

《本草·木部》中記載:“茗就是苦荼,滋味苦中帶甜,略有寒性,無毒。主治瘺瘡,利尿,去痰,解渴散熱,使人少睡眠。秋天采摘的味苦,能通氣,幫助消化。原注說:春天采摘。”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卑础对姟吩啤罢l謂荼苦”,又云“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木茶]。

《本草·菜部》中記載:“苦荼,也叫做荼,也叫做選,還叫做游冬,生在四川一帶的川谷、山陵和道路兩旁,過嚴冬也不會死,三月三日采制焙干。原注說:這或者就是如今所說的茶,也叫做荼,飲后能使人不睡。《本草注》:按《詩經(jīng)》中‘誰謂荼苦’和‘堇荼如飴’兩句所說的荼,都是苦菜。陶弘景說苦荼是木類,不是菜類。茗,春天采摘的叫做苦木荼。


《枕中方》:“療積年瘺,苦茶、蜈蚣并灸,令香熟,等分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傅之?!?/p>

《枕中方》中記載:“治療多年的瘺瘡,用苦荼和蜈蚣烤炙,使其發(fā)出香氣,取相等的分量 ,搗碎篩過,成為細末,另煮甘草湯擦洗患處,然后用末敷上。”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蔥須煮服之。”

《孺子方》中記載:“治療小兒無故驚厥,用苦荼蔥須煎者服用。”


文化遺產(chǎn)關(guān)鍵詞:茶

摘要:

“茶”在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了自然之物、人造之物、藥物、食蔬、飲品等復(fù)雜的角色演變過程,以及各種歷史事件對人們的品味與消費的社會性建構(gòu)。茶葉在帝制中國的財政稅收、華夷互動、族群認同、朝貢體系的維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茶是無論在中國的起源,還是近代以來在西方的傳播,人們在消費茶的使用價值的同時,也將其編織進了社會的價值系統(tǒng)和文化實踐當中。

關(guān)鍵詞:茶;物質(zhì)文化;朝貢體系;農(nóng)耕與游牧

茶,為今天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其栽培及消費網(wǎng)絡(luò)遍布全球。在絕大部分人的認知里,茶似乎就是一種具有提神作用且略帶嗜癮性的大眾飲料,并且在文化上具有東方(oriental)、中國的(chinese)的以及神秘宗教主義的屬性。野生茶樹(camelliasinensis)很早以前在喜馬拉雅山東麓的叢林中被發(fā)現(xiàn)。當?shù)厝司捉肋@些樹葉,將其視為一種藥物內(nèi)服外用,刺激或者舒緩身體。中國人將這些野生茶樹帶回到中國西南地區(qū)并進行培植,從而將這種野生植物逐漸轉(zhuǎn)化為一種矮小的可采摘的灌木,并且在唐代時候開始在中國各省傳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茶葉被壓制成堅硬的茶磚,即便今天依然在西伯利亞高原和中亞地區(qū)傳播和飲用。而將茶葉浸泡在沸水中則是今天最普通的飲法。

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建立初期,來自中國的特有商品——茶葉,可以說是最早進入全球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的大宗商品。自16世紀開始至19世紀末葉為止,世界上有兩條主要的“茶路”將茶葉從中國運到西方:一條向南,由中國南部貿(mào)易港口沿海路運到歐洲;另一條向北,由陸路(茶葉之路)穿越蒙古和西伯利亞到達歐洲。由海路運送的茶葉被稱為“TEA”,由陸路運送的茶葉則被稱為“CHAI”。這兩種發(fā)音隨著中國茶的對外傳播被吸收進世界各國不同的語言中。tê源自于廈門港的閩南話發(fā)音,也有人認為這一種發(fā)音源自于古代的梌(tú)或者荼(tú)。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中國茶葉大多自福建口岸運出,因此都按照當?shù)亻}南語發(fā)音tê拼寫成“TEE”,拉丁文釋成“THEE”,后來英語拼成“TEA”。這條海上茶葉傳播路線影響到了英語世界及歐洲各國。比如法語系叫“THE”,德語系叫“TEE”,西班牙語系叫“TE”,都是由廈門的“tê”音和英語的傳音演變而成。另一個發(fā)音是普通話體系chá以及講粵語的廣州、香港和澳門。在古代,“CHA”音首先傳往中國的四鄰,如東鄰日本和西鄰古波斯語都稱為“CHA”,南鄰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羅語也叫“CHA”。近代大規(guī)模的茶葉國際貿(mào)易展開以后,主導(dǎo)中俄陸上茶葉之路的晉商以及廣州等出口城市流行的粵語發(fā)音“CHA”則影響了茶在其他歐亞國家的發(fā)音。

然而,無論是從神秘主義的東方還是實用主義的西方來看,無論是“tea-derived”還是“cha-derived”發(fā)音的國家,今天的“茶”無疑都代指的是一種飲品,其背后復(fù)雜的文化印痕和輾轉(zhuǎn)的語義變遷已逐漸被人遺忘。若我們從語言發(fā)生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知識考古”,就會發(fā)現(xiàn)今日之“茶”乃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jīng)過了自然之物、人造之物、藥物、食蔬、飲品等復(fù)雜的演變過程,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空間、不同族群的語境中經(jīng)過意義重塑之后而形成的結(jié)果。

一、茶之名:對“茶”的名物考證

在植物分類系統(tǒng)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山茶目(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瑞典科學家林奈(Carolus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將茶樹的拉丁學名訂為Theasinensis,l.,后又定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在拉丁文中是“中國”的意思。這是因為野生山茶最早發(fā)端于中國西南云貴川地區(qū)。

“茶”在古代最早寫作“荼”,明朝楊慎對此進行了梳理總結(jié):“荼即古茶字也?!吨芏Y》紀荼苦,《春秋》書齊荼,《漢志》書茶陵。顏師古、陸德明雖已轉(zhuǎn)入茶音,而未易其字文也。至陸羽《茶經(jīng)》、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后,遂以荼為茶?!币话阏J為,“茶”字的稱呼與書寫是在唐以后才正式確立的。在這之前,從“荼”到“茶”的名稱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陸羽在《茶經(jīng)》中考據(jù)了“茶”字的“字”與“名”的問題,如下: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緩牟?,當作木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茶。楊執(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茶曰蔎。郭弘農(nóng)云: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p>

荼、槚、蔎、茗、荈為上古時期茶的名稱,但其所代表的意涵和所指卻與今天的“茶”相去甚遠?!拜薄痹凇掇o海》中有四種解釋:一指苦菜;二指苦味,如“荼毒”;三指茅、蘆之類的白花;四通“涂”,如“涂炭”。據(jù)史料查證,“荼”字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里?!对姟ぺL·谷風》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芥?!薄队娘L·七月》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边@兩處的“荼”指的都是苦菜,它的對立面是芥,荼苦而芥甘。而“荼”則是一種談不上味美卻是農(nóng)人賴以為生的食物來源。農(nóng)人七月吃的瓜和菜,八月采葫蘆,九月揀些麻子,采些苦菜打些柴才能開鍋。在中國人的文化系統(tǒng)里,形而下的感官體物往往也是形而上的道德價值判斷的隱喻,“荼”的苦味自然而然被引申為道德品行的卑劣和社會地位的低下,因而古人又分別以“荼”與“薺”喻小人與君子。另《詩·鄭風·出其東門》曰“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這里的“荼”指的就是茅、蘆之類的白花,用來比喻眾多女子美好皎白的模樣。這大概是上古時期不多見的關(guān)于“荼”的美好一面。

“荼”與“茶”相通最早出現(xiàn)在《爾雅》里,稱“損,苦荼”。從后世幾本重要的對《爾雅》進行注釋的典籍中,可見荼最早發(fā)端于西南山區(qū)(蜀)。《爾雅注》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爾雅正義》曰:“槚,一名苦荼《釋文》云荼,《埠蒼》作(木十荼),今蜀人以作飲,音真加反,茗之類……”“漢人有陽羨買茶之語,則西漢已尚茗飲,《三國志·韋曜傳》:曜初見禮異,密賜茶荈以當酒。自此以后,爭茗飲尚矣……荈、茗,其實一也。”《爾雅義疏》曰:“摜與梗同。荼蒼作。今蜀人以作飲,音直加反,茗之類。按,今茶字古作荼”。

從以上對“荼”字的略有分歧的解釋中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從“荼”到“茶”的一個發(fā)展脈絡(luò):一是“荼”是蜀人對茶的稱呼,很有可能最早發(fā)源于蜀。這也從史料上印證了茶學界通過實地科考判定的中國西南山麓為茶的起源地的說法。二是“荼”與“茗”之間有細微區(qū)別:以采摘時間為標準,早上采摘的稱為“荼”,晚上采摘的稱為“茗”。但東漢許慎據(jù)老嫩程度進行區(qū)分,稱芽茶為“茗”?!段和趸局尽芬矊ⅰ拜薄钡睦先~謂之“荈”,嫩葉謂之“茗”。在今天,“茗”多用于文人雅士中,大約也是受到此“嫩芽”概念的影響。三是“荼”與“茗”乃同物異名,二者都是“茶”的古稱。四是茶最早是煮食的。

二、茶之用:對茶的藥理性價值的認識與再發(fā)現(xiàn)

“茶”最早是以其藥理價值而為人認知和接受的?!墩f文解字》對“藥”的解釋為“能夠治病的草”。然而,拉丁語中,西方藥(Medicine)的語源是“治療技術(shù)”。東方是草,西方是技術(shù),語源是不同的。中國古代第一本醫(yī)藥著作《神農(nóng)本草》中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笨梢?,早在傳說中的神農(nóng)氏時期,人們就發(fā)現(xiàn)了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秦漢時期的《神農(nóng)食經(jīng)》中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在茶文化初步形成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兩篇極為重要的關(guān)于茶的文獻:一為杜育的《荈賦》,一為《桐君采藥錄》?!肚F賦》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到品飲的全過程,最終以茶具有“調(diào)神和內(nèi),倦解慵除”的功效為結(jié)尾。《桐君采藥錄》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制藥學專書。其中,茶與麥門東、檀藥、大皂李、瓜蘆木、當歸、辛細、知母、虎掌、人參、丹參、房葵、委萎等中草藥并列,在“苦菜”條目下詳細闡釋了其生長特點及藥性,并特別強調(diào)了茶能使人“通宵不寐”的刺激作用??嗖恕④?、真茶、瓜木蘆似是因地理和方言差異而形成的各種茶的“別名”,但大致可視為同一種植物。如“東人正作青茗”“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中國古代醫(yī)書中關(guān)于各類中草藥的記載一般是按照其名稱、別名、性味、產(chǎn)地、生長情況、外部形態(tài)、采集時間、加工情況、藥物畏惡等程序來編寫,既有系統(tǒng),又合乎科學,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類”。唐朝陸羽《茶經(jīng)》大致也是按照這種醫(yī)書的寫作手法來記載“茶”的:“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蹦铣禾蘸刖霸诰幾搿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集注》時,將茶收錄進了菜部上品苦菜條下。唐代再次修改編纂本草時,一方面在菜部對于陶弘景的錯誤做了糾正,另一方面在木部為茶設(shè)置了獨立條目?!缎滦薇静荨房偨Y(jié)道:“茗,苦,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秋采之???,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泵鞒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以辯證的觀點指出了飲茶不當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nèi)傷,此茶之害也……人有嗜茶成癮者,時時咀啜不止,久而傷營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嘆惋。”

在中國古籍中,有許多關(guān)于茶可以防治疾病的記載,有的甚至說茶可治百病,為“萬病之藥”(見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有的說飲茶可以長壽(見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而《茶經(jīng)》提了6種功用,即可治“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和“百節(jié)不舒”。至明代,茶除了“止渴”“明目”“除煩”與《茶經(jīng)》所提類似外,又加上了“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益思”“去膩”等6種,這樣,僅《茶經(jīng)》和《茶譜》兩書就列出了12種功效。此外,在其他古籍中,還提出“輕身”或“令人瘦”“去人脂”“醒酒”或“解酒食毒”、除“瘺瘡”治“傷暑”“能誦無忘”等效用。對茶的藥用價值的認識,不獨為中國人所特有。包括唐朝時期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方面全方位受到中國影響的日本,茶的神奇藥效也被普遍頌揚:岡倉天心認為“茶以消除疲勞、悅志有力、寧神明目等功效著稱,不僅僅可用于內(nèi)服,還常常外敷于患部,用以對付風濕癥狀?!睒s西禪師更專門撰文討論“吃茶”與“養(yǎng)生”之間的關(guān)系,他稱贊道:“茶也,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shù)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而茶之所有具有這種神奇功效,其理論依據(jù)在于茶能“安心”。因為“心臟是五臟之君子也,茶是五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諸位之上味也,因茲心臟愛此味。心臟興,則安諸臟也?!?/p>

此外,從文化比較的視野來看,法門寺出土的一套唐朝皇室所用茶具為“茶最早為藥用”提供了物質(zhì)證據(jù)。全套茶器中包括一套專門用于碎茶的鎏金銀碾槽及銀碾軸,由槽身、槽座、轄板所組成,槽身置于槽座之上,在造型上幾乎與中藥店里用的藥碾子無異,底部鏨有“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兩”字樣?!恫杞?jīng)》中記載的稱量茶的器具為一寸大小的四方形勺子。一勺茶注入一升水。這一勺大小的方形勺又名“方寸勺”,原本是稱量藥的器具。日本鐮倉時代期末,在店門前和街角,出現(xiàn)了“一服茶一錢”的賣茶方式。其是指茶作為藥“一服”所需的量是一錢,也就是按照用藥的劑量和稱量方式來賣茶。

從茶在西方的傳播過程來看,茶最初也是以其藥效和有益健康而為歐洲人所認知。最早出口到歐洲的綠茶,因為其苦澀的味道及其所宣傳具有治療功效,被認為是一種藥飲。但與中國人將茶本身視為一種藥不同,西方人是通過“茶能凈化水,而水是身體健康的根本”這一邏輯建構(gòu)茶的藥理價值的。

茶葉、咖啡和可可可謂目前西方世界最為流行的幾種飲料,實際上它們都是很晚才出現(xiàn)在西方的消費文化中,不過兩三百年的歷史。這些飲品毫無例外地全都源自于亞非拉等非西方國家,它們的“發(fā)現(xiàn)”與流行是隨著17世紀以來歐洲帝國的殖民擴張以及全球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的建立而實現(xiàn)的。茶葉被西方人所“發(fā)現(xiàn)”和“認知”,也跟西方的園藝學、植物學、醫(yī)學等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在這之前,它們在各自的原產(chǎn)國實際上已經(jīng)被當?shù)厝讼M了千百年了,但是真正的“發(fā)現(xiàn)”是西方人將茶葉、咖啡、可可等植物從各種“有毒”的植物中區(qū)分看來,而通過科學知識“證明”茶葉等飲品是能夠有益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情緒狀態(tài)等,由此促進了茶葉在西方被大量消費。

對西方文獻中的“茶”進行梳理,可見其最早也是引用和吸收中國人對于茶的認識。目前的西方文獻最早可上溯至出版于1559年的一本航海小說,其中一位波斯旅行者轉(zhuǎn)述了中國人對茶的藥性的利用:“空腹飲用一兩杯茶湯,能緩解發(fā)燒、頭痛、胃痛、關(guān)節(jié)痛,茶應(yīng)該趁熱喝,越熱越好。”1598年,在倫敦翻譯出版了一部荷蘭航海家和地理學家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的作品,其中詳細描述了他在東印度的見聞以及日本人是如何泡茶和品茶的。到了17世紀,有關(guān)茶的論著迅速增加,1638年,31歲的荷蘭醫(yī)生科內(nèi)利斯·邦特克用荷蘭語撰寫了面對大眾的《茶——優(yōu)異的草藥》,對于茶的普及有很大的影響。此書第一部分的序言著重論述了“飲水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對于茶的擔心、懷疑、錯誤認識”逐一加以駁斥、解釋;第三部分按照身體部位講“茶的效用”。最后是本書的主體“茶”,列出諸如茶是什么、應(yīng)該怎樣飲茶、最好的茶、茶的性質(zhì)、適合于茶的水、可否長時間沸煮、煮水的工具、沏茶的工具、沏茶的方法等。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也指出,茶葉從18世紀30年代開始大舉進入英國并遍及許多人,這正好是由水傳播的疾病消失,不再是人們死亡主要原因的時間點相契合。用煮沸的水來泡茶可以殺死水中大部分有害的細菌,它為大眾提供了安全的飲用水。自英國16世紀開始對紅茶推崇倍至并將其引種到其殖民地印度、錫蘭以后,歐洲人習慣于在這種紅色液體中加奶加糖再進行飲用。這種飲用方式使得茶的神秘屬性減弱,而其極富營養(yǎng)、殺菌、廉價卻給予人飽足感的實用性特征卻大大提升,并在歐洲現(xiàn)代化工業(yè)革命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動作用。

三、茶之味:“環(huán)境—人—物”的互動結(jié)果

從生長于山間的植物到杯盞中待人們品飲的茶湯,“茶”經(jīng)歷了漫長的自然生長周期與極為復(fù)雜的加工過程。“茶之味”的“呈現(xiàn)”(present),是茶樹所提供之物質(zhì)材料(鮮葉)與人工技藝的相互作用。其中,土壤、陽光、朝向、溫度、濕度、植株密度、雨水等自然環(huán)境因素是決定鮮葉質(zhì)量的關(guān)鍵,而將“鮮葉”轉(zhuǎn)化為“茶葉”則要靠人所持有的“技術(shù)”對“物”進行操縱和把握,茶葉的制作實際上是“環(huán)境—人—物”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對茶青特點的準確定位與處理賴于人們對本土環(huán)境的感知,這是一種在地化的(localized)、具身化的(embodied)、手工藝人的“經(jīng)驗世界”,并且這種經(jīng)驗性知識也只能與處于同一社區(qū)空間中的群體共享。因此,茶葉制作技藝一方面毫無疑問是屬于儲藏于茶工身體內(nèi)的“個體知識”,以身體為技藝之儲存載體,不能為外力所轉(zhuǎn)移或剝奪;另一方面又是內(nèi)嵌于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及被環(huán)境所吸納的,通過建立于共同的物質(zhì)環(huán)境之上的共同經(jīng)驗與感官觸覺,只有當?shù)厝瞬拍軌蝾I(lǐng)會。

品茶,就純粹文化上的意義而言,是一種完全個性化和實時性的行為。人們對茶的感知(perception)存在于身體器官對外界刺激的反應(yīng)中,不僅不同的主體對同一款茶會有不同的感受(sensation),即使同一主體在具體情景下對某一款茶的感官經(jīng)驗也是不可復(fù)制的。因此,品茶實際上是一個指向差異化和個性化的過程,人們在此過程中被鼓勵表達各自差異性的感受。對于品茶的主體而言,當人們在消費和品評茶的味道時,實際上已經(jīng)包括了兩個階段的“感知”過程:第一階段是吸收與接受了前人及周圍的人對于茶香的特殊感官經(jīng)驗解釋——這種“吸收”通過多次飲茶實踐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一種儲藏于身體中的嵌入知識(embedded knowledge);第二階段為運用這一套集體性的感官經(jīng)驗與語言邏輯表達個體在品茶時的獨特身體感受。就茶這一客體而言,其“香味”的呈現(xiàn)也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茶工們通過技術(shù)手段作用于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與物質(zhì),從而使一種自然屬性的植物葉子轉(zhuǎn)化成主體化(subjectification)之茶葉,這是茶味之初現(xiàn)(present),是“環(huán)境—人—物”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第二階段的過程則更為復(fù)雜,包括物質(zhì)環(huán)境、身體器官、話語、市場價值、實踐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調(diào)適互動。品茶,不僅僅是茶香傳達給人體感覺器官的客觀化的生物刺激,同時還包括著能動者身體經(jīng)驗通過一套給定的文化圖標所作出的價值判斷,這是茶味的再現(xiàn)(represent),它是真實世界的反映(reflection of the real world)。

四、茶之博弈:宗教、戰(zhàn)爭與商貿(mào)活動

對茶葉消費的影響

從宗教信仰與茶飲的關(guān)系來看,飲茶習俗在中國的興盛與道教和佛教的推動也有莫大的關(guān)系。魏晉南北朝飲茶的興盛與道教服食丹藥尋求精神刺激有關(guān),因飲茶能帶來使人精神振奮的直接生理反應(yīng),故將茶視為“多服、久服不傷人”的“上藥”,而未提及飲茶過多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nèi),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在寺院廟旁、山谷間遍種茶樹。此后,飲茶的習俗與佛教的普遍流行相得益彰。關(guān)于茶樹的來歷,佛教教義系統(tǒng)中甚至有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來建構(gòu)飲茶與參禪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在佛教傳說故事中,佛祖菩提達摩禪定時竟然睡著了,羞憤交加的達摩割下了自己的眼皮,而那些落地的眼皮后來就變成了茶樹。而此后參禪的僧人之所以能入定不寐,就靠了飲用這達摩眼皮化生的茶樹制成的茶飲,并由此建構(gòu)起“禪茶一味”的佛家飲茶哲學。

在醫(yī)藥治療尚未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上古時期,具有治療功效的茶很容易被神化且被視為珍品。周武王伐紂時(公元前1135年)就有將茶葉作為供品的記載。據(jù)《禮記·地官》記載,“掌荼”和“聚荼”以供喪事之用。到了春秋時代(公元前722年至前491年),茶葉產(chǎn)量增加,茶的作用開始由祭品向食品過渡,即由祭祀祖先和神明的食品向日常食用的食品過渡?!蛾套哟呵铩氛f:“嬰相(公元前514年左右)齊景公(公元前547年至前489年)時,食脫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菜耳?!笨梢姽?世紀初,茶葉已發(fā)展到既是極品又是菜食了。三國魏華佗《食論》說:“苦茗久食,益思意。”《詩疏》云:“椒樹、茱萸,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為食?!睍x人傅咸《司隸教》說,“蜀嫗作茶粥賣”。東晉郭璞注釋《爾雅》:苦荼“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廣雅》說,“飲茶時,用米湯澆覆之”?!稄V志》說,或以米和膏煎之。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中云:“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p>

隋唐兩代,茶葉逐漸從社會上層社交飲料和方外思禪之物轉(zhuǎn)變?yōu)榇蟊婏嬈?,為社會廣泛接受,茶葉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經(jīng)濟和文化作用凸現(xiàn)。西漢以降,國內(nèi)茶業(yè)市場不斷壯大,茶商人數(shù)隨之不斷增長。茶葉貿(mào)易的興盛始于唐宋,至明清達到空前規(guī)模。唐代茶商的力量驟強,茶商的人數(shù)、資本和活動區(qū)域大大擴張。白居易《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句,浮梁(今景德鎮(zhèn))就是當時國內(nèi)茶商匯聚之地,而琵琶女之夫就是搞長途販運的茶商。茶葉貿(mào)易的興起也為唐朝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茶葉在唐代被列為與鹽鐵并重的專賣品,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開始征收茶稅,從此茶稅成為唐朝的重要財政來源,想來頗似今天煙草的地位。

從地理空間的分布來看,茶樹的自然習性決定了其一般只能生長于南緯33°以北和北緯49°以南的地區(qū)。在中國,茶樹最早發(fā)源于西南山區(qū),制茶技術(shù)、飲茶習俗也最先發(fā)端興盛于南方經(jīng)濟較繁榮地區(qū)。唐朝以前茶飲習俗的這種南北之分既是地理空間上的區(qū)分,也表現(xiàn)為族群空間上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對峙。在傳統(tǒng)中國歷史演變過程中,圍繞著“十五寸雨量線”,南北方的對抗持續(xù)了兩千余年。期間,或是游牧民族跨越長城,侵略和入主中原,或是衛(wèi)青、霍去病、李靖等馳騁征戰(zhàn)于漠北、陰山,雙方雖不能以原有之文化形態(tài)去統(tǒng)一“他者”,但均未放棄文化和經(jīng)濟上的交往,而是形成了一種紛爭其表,共存其內(nèi)的密切關(guān)系。在梁任公所謂“中國之中國”形成過程中,原本作為經(jīng)濟作物的茶葉所起作用遠遠超出了作為單純?nèi)沼蔑嬈罚谖幕蛡鞑ミ^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并成為文明發(fā)展的兩大力量之紐帶。茶葉貿(mào)易的繁榮,將南北方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雙方的頻繁互動,使南北方在文化和經(jīng)濟上的聯(lián)系突破政治和疆域的限制,為大一統(tǒng)的民族國家和多元一體的民族關(guān)系的形成提供了助力。茶葉貿(mào)易作為古代中央王朝邊疆政策一枚重要的棋子,為雙方均勢提供了平衡點。

然而,在沒有茶樹分布的北方,茶葉這一“南方之嘉木”在游牧民族中的待遇卻經(jīng)歷了從“水厄”“酪奴”到“仙茗”,從被視之為一種災(zāi)難到最終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之飲品的戲劇性轉(zhuǎn)變過程。

《世說新語》載:“晉司徒長史王濛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蓖鯘鲿r任司徒長史,嗜茶,每逢家中有客人到,必勸人飲茶。但客人中很多是從北方南遷而來的士族,并不習慣南方的飲茶習俗,因而每次要去王濛家之前,都背地里苦笑說“今天又要遭水災(zāi)了”。從“水厄”一說中也可以看出,雖然在當時的江南地區(qū),飲茶早已成為一種習俗并且有像王濛這樣的“茶癡”,但卻并不能為從北方遷來的人普遍接受。“水厄”因此成為茶的一種貶稱和戲語。據(jù)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記載:(劉縞)專習茗飲,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蒼頭水厄?!敝v的是彭城王元勰諷刺劉縞“為什么不像王侯將相那樣喜好山珍海味,卻偏好南方奴才喝苦水呢!”

(大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quán)所著的《茶譜》中列出10種茶具)出自:中科綠華綠色建筑

茶在南方被不喜愛飲茶之人貶稱為“水厄”,而在北方,北魏尚書令王肅更為茶戲貶為北方人經(jīng)常食用的奶酪的奴隸——酪奴。《洛陽伽藍記》云:“(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卮。經(jīng)數(shù)年以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chǎn)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yōu)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边@段記載給了我們豐富的信息,一是可以看出當時南方和北方飲食殊易極大,但南北之間有交融,南方才學之士北上尋求施展政治抱負;二是北方人傳統(tǒng)飲食為羊肉及奶酪,但此時茶尚未成為游牧民族消解油脂的必不可少的飲料;三是飲食與政治的關(guān)系。喜歡吃什么,怎么吃,如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其實與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緊密相關(guān)。因而,王肅的一番以食物對各國勢力進行比喻的討好回答起到了預(yù)期效果,引得孝文帝哈哈大笑并贊賞其才思敏捷。

但是沒有多久,隨著國內(nèi)茶葉種植的擴大和飲茶之風的日益盛行,茶葉逐漸傳入西部和北部邊境,調(diào)整了游牧民族的飲食結(jié)構(gòu),“酪奴”“水厄”轉(zhuǎn)而變成了“仙茗”。邊境游牧民族長期以肉類和奶制品為主食,而茶葉富含維生素、單寧酸、茶堿等,能補充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營養(yǎng)成分,并能化解油脂。此外,飲用滾開的熱茶,可以殺滅細菌,也就減少了腸道以及血液寄生蟲感染的機會。因此,中原漢族作為生活調(diào)劑品的茶葉,對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卻像糧食和鹽巴一樣,成為生活必需品。一方面,由于北方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限制,不可能種植及加工茶葉,因而必須依靠從南方生產(chǎn)的茶葉。另一方面,自戰(zhàn)國趙武靈王效仿游牧族群胡服騎射后,靈活機動的騎兵開始在戰(zhàn)場上取代了笨重的戰(zhàn)車,馬匹在古代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現(xiàn)。中原漢人建立的政權(quán)要想與北方游牧族群的騎兵部隊相抗衡就必須獲得馬匹。但是對漢人政權(quán)而言,馬匹這種如此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卻多產(chǎn)于西部和北部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牧區(qū)。南北雙方相互的需求由此產(chǎn)生了茶馬互市制度。“茶馬互市”初始多使用金帛。有唐代,茶業(yè)貿(mào)易成為唐朝廷充實邊防,“以茶制邊”的重要物資。兩宋期間,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政權(quán)遼、金、西夏戰(zhàn)事頻仍,軍隊對馬匹的需要更為迫切,以茶易馬成為關(guān)系到宋朝存亡之要務(wù),故宋設(shè)茶馬司專司其職。據(jù)記載,宋代每年與邊境民族易馬達兩萬匹。蒙元政權(quán)統(tǒng)治中原時期,原本出于軍事需要的茶馬貿(mào)易暫時中斷。明代,蒙古政權(quán)雖被逐,但其在北疆的勢力仍然強大且當時西北諸蕃尚多觀望的情況又使得明王朝不得不恢復(fù)茶馬貿(mào)易。明初,中央政府在西北設(shè)茶馬司,并參唐宋茶法,制較完善茶法?!懊鞑璺ㄓ腥簧滩?,曰官茶,曰貢茶。商茶輸課給引略如鹽制,官茶貯邊易馬若征課鈔,貢茶則上供同也?!笨梢?,商茶和官茶乃是茶馬互市的重心所在。

結(jié)語

茶葉作為一種典型的“文化之物”,在人們消費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被編織進社會的價值系統(tǒng)和文化實踐當中。茶之名、茶之用、茶之味無一不是茶與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結(jié)果。在接納茶葉的各社會群體中,隨時間的流逝,茶葉承擔了不盡相同的社會功能。茶葉在帝制中國的財政稅收、華夷互動、族群認同、朝貢體系的維系等方面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也成為近代中國進入世界政治經(jīng)濟體系的過程中各國競相追逐的重要物資。宗教、戰(zhàn)爭與近代商貿(mào)活動對今天茶葉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消費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來源:《民俗學論壇》,注釋從略,詳見原刊。)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