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沱茶的意義

找到約369條結果 (用時 0.013 秒)

沱茶的形態(tài)之美——精妙絕倫

  從散茶到姑娘茶再到沱茶,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這僅僅只是茶葉外觀形態(tài)上的改進,但要走過這一步,卻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歲月。

  沱茶創(chuàng)制定型之前,茶葉一直是以散茶的形態(tài)運銷,這樣對茶商來說非常不便。

  首先,馬道大多盤旋于高山峽谷之中,馬幫在狹窄的山間馬道上行走,馱架上的茶由于馬幫每天都要起馱、卸馱,加之山道崎嶇、狹窄,馱運的茶葉不時與道旁樹木、山石碰擦,常招致茶葉破碎,影響了茶葉買賣中的外觀質量。

  其次,山中氣候多變,馱運的茶葉常因淋雨受潮霉變,讓茶商和馬幫蒙受損失。

  再其次,馬幫馱運泡松的茶葉,體積雖大卻數量有限,而在茶馬古道上往返一趟行程遙遠,無形中增加了運輸成本。
  ▲山間鈴響馬幫來

  姑娘茶在景谷地區(qū)的出現,在茶葉交易中出現了壓制成固體形狀茶葉再外運的初級階段,但這種未經蒸、揉、緊壓工藝做成的團茶,緊固性和抗壓性差,仍不能適應茶葉長途販運的需要。而永昌祥創(chuàng)制定型的沱茶,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團茶,其形態(tài)精巧絕倫,在內質、口感、滋味等方面也有獨特之處。
  ▲初期的姑娘團茶

  沱茶形態(tài)的獨到之處

  1

  沱茶外形(以100克型為例)從凸面看是一個高4.5厘米,直徑為8厘米,壁厚約2厘米的半球體,這種半球狀的形態(tài)最大的優(yōu)點是具有很強的抗壓性。筆者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100克沱茶放在地上,單腳踩在沱茶上,竟能承受筆者150斤的體重靜態(tài)壓力而沒被壓碎。
  2

  沱茶外形從凹面看,象一只壁厚的小碗,中心凹槽部分加大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沱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保證了沱茶在長途運輸中不會霉變。
  3

  沱茶外形呈半圓形,邊緣為圓弧狀的流線形,這樣圓潤的形態(tài)不僅有體積緊密、抗壓的特點,在當時茶葉僅靠筍葉、篾絲包裝的年代,這樣的產品設計還避免了茶葉在長途販運中相互磨擦、磕碰而導致茶葉缺角、掉面等影響產品銷售的情況。
  4

  沱茶采用“頭蓋、二蓋、里茶(又稱底茶)”三層不同比例原料的構成,其充分顯示出沱茶創(chuàng)制者精明、實惠的經營理念。
  沱茶精致絕倫的形態(tài),是其經典的內涵之一??v觀中國的緊壓茶產品,多為長方、正方形狀,象沱茶這樣半圓類碗狀的形態(tài)卻是唯一的?;仡欍璧陌倌隁v史,其生產工藝和包裝,發(fā)生了一系列較大的變化,唯獨沱茶的形態(tài)卻百年如一,始終保持如初!
  另外,從美學的角度看,沱茶這種獨特的形狀賦予了它深沉的文化韻味,深厚的歷史底蘊,讓每一個接觸它的人情不自禁地在品飲之余細細把玩、奉為觀賞之物。

從貢茶到號級茶: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帶來的產業(yè)崛起

  普洱茶火了,許多不懂歷史與時代背景的人,就以為普洱茶的祖上有多榮光,在做一個天大的產業(yè)。其實歷史不可細讀,普洱茶雖然貴為貢茶,但長期產業(yè)化水平極低,其政治地位與產業(yè)經濟地位極不相稱。這是由于普洱茶原產地——滇西南地處邊疆,清朝長期以維穩(wěn)為主,云南參與國內、國際貿易雙循環(huán)程度低,沒有大市場的支撐,帶不來包括普洱茶在內的云南茶產業(yè)大發(fā)展。

  云南茶真正納入國內國際貿易雙循環(huán)是杜文秀起義被鎮(zhèn)壓以后,普洱茶由貢茶進入了號級茶唱主角的時代。這標志著云南茶產業(yè)的真正崛起。我們也要看到,云南茶雖然納入了東南亞——大西南——華南貿易大循環(huán),但喝普洱茶的人口有限,導致清末民國普洱茶的產銷量不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出口熱,普洱茶雖然銷往香港、日本、法國、德國、比利時、臺灣、韓國與馬來西亞等眾多海外國家與地區(qū),但消費普洱茶的人并不多,導致普洱茶的年生產量才幾千噸。

  因此,我們要知道普洱作為歷史名茶,其帶來的輝煌長期僅是政治與文化意義的,比如作為邊銷茶穩(wěn)定藏區(qū)民族團結,作為滿清皇家貢茶,作為民國政府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物資,作為建國后出口創(chuàng)匯的特種茶,但改變不了普洱茶在2003年之前市場容量與產銷量低的事實。普洱茶真正大產業(yè)化發(fā)展還是2003年以后的事,國內大市場的激活推動著普洱茶產業(yè)的狂飆突進,在某種程度上實踐了“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發(fā)展思路。

  從產銷量來講,80年代是屬于滇紅的,90年代是屬于滇綠的,普洱茶在產銷量方面只是配角。為什么云南人在2000年不認識普洱茶,是因為云南人喝滇青的傳統(tǒng),在80年代被大渡崗綠茶、90年代被臨滄蒸酶茶所改變,老一輩喝滇青三春茶的記憶,已經被70后、80后只喝綠茶所改變。這就是“云南人不喝普洱茶”說法之由來!

  在云南綠茶的黃金時代(1993——2002),我們不會正眼看一下勐海茶與勐海茶廠,當年勐海茶拉到思茅五一停車場交易是低端茶的代名詞。這世界變化快!

  2003年之前,普洱茶的產量少得可憐,從來沒突破一萬噸。八十年代,一年能出口兩三千噸就覺得自己很牛了,而且這是1985年才實現的。99年銷量因臺灣與德國市場引爆而劇增,許多人98年99年2000年淘到普洱茶第一桶金,然后成為什么普洱茶教父……

  一個幾千噸的小市場小產業(yè),被過度包裝成大經典大神話,浪費了多少祖國寶貴的紙張。

  然后說民國、清朝有多牛,這么火,為什么茶葉種植面積、產量、運銷量這么低!為什么低?因為種多了賣不掉!說老字號有多牛,我跑到易武見那些老字號的老宅,很小家子氣,證明當年不會做太大生意。商人、文人為名利喜歡拔高歷史,但我們要尊重歷史……

  本文將首次從國內國際貿易大循環(huán)的角度講云南茶的歷史……

  解釋一下,為什么普洱茶貴為貢茶,在有清一代種植面積、產量與運銷量又那么???這種產業(yè)化規(guī)模小,是與福建茶區(qū)、兩湖茶區(qū)、安徽茶區(qū)與江浙茶區(qū)相比較的,云南邊地茶與內地主產區(qū)的產業(yè)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語。許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歷史上寧洱不產茶(困鹿山原屬景谷,不能證明寧洱產茶),其實道理很簡單,茶葉種多了賣給誰?沒有大市場支撐,寧洱人種茶動力不足。以普洱茶為代表的云南茶產業(yè),在清道光年間以前形成商品化的產茶區(qū)很少,以思茅廳古六山最為出名。道光以后,尤其是杜文秀起義被鎮(zhèn)壓以后,商品化茶葉種植基地才開始遍及瀾滄江中下游兩岸,與之對應的是民間私商茶葉經濟的興起,普洱茶由貢茶時代進入了號級茶時代,才真正使云南茶在清未民國進入了規(guī)模產業(yè)化時期。翻歷史資料,云南許多產茶縣,大面積種茶都在光緒年間到民國,赫赫有名的老字號,大都成立于1870年之后。

  云南茶產業(yè)不發(fā)達,首先是遠離銷區(qū),云南多山,產業(yè)效率極其低下的馬幫運輸極大阻礙了云南茶的產業(yè)化進程。內地的福建茶、兩湖茶、皖茶、江浙茶,不但處于內銷腹地,而且納入了國際貿易大循環(huán),而且可以利用江河湖海搞低成本的內河與海洋運輸,在運輸效率與大市場接軌方面,是云南茶不可想象的。

  茶馬古道,其實是云南古代近代的商路,茶葉運輸量其實很小。比如,滇緬貿易量最大的商品——棉花,許多搞茶文化的都不知道……

  云南的茶文化就是,當代普洱茶榮光,祖上就一定無限榮光。云南的茶走山路,靠馬幫,運輸成本高,影響了大規(guī)模商品化??纯磧珊惆不崭=ú鑵^(qū),全部是江河湖海運河運輸,水運比馬幫運輸成本低多了,茶葉商品化遠超云南,而且福建、兩湖、安徽、江浙茶區(qū)納入了國際貿易,而云南……

  看下古代近代中國茶葉主產區(qū)發(fā)達的通航水系。以武夷茶為例,到廣州,到福州,到上海,除走一小段陸路外,全是水路……

  在中國東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全部被支流與運河連通,成為一條河。所以,中國有古代世界最發(fā)達的農業(yè)與繁榮的工商業(yè)。一條被黃河奪道消滅的古濟水,從北到南,將黃河與淮河連在一起,加上吳國開邗溝,連通江淮,這說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江淮黃河已溝通成一水。

  四川雅安茶雖然也是人背馬馱,但其離藏區(qū)比滇西南、滇西產茶區(qū)近得多,故以雅安茶為代表的川茶輸藏量遠超云南茶,以至于今天雅安茶被稱為“藏茶”。

  云南周邊長期沒有茶葉銷售的腹地,要超遠距離拉到藏區(qū)賣,這是清朝嚴控邊疆產業(yè)與貿易政策造成的。

  宋元以降,明清兩朝不以貿易立國,相反對海疆與邊疆的對外貿易極為警惕,比如東部沿海走私集團帶來了倭寇,出身海盜的鄭成功父子長期盤踞臺灣,所以朝廷要海禁,生意只能到廣州十三行去做。清朝的中緬關系決定了朝廷對滇西南的開發(fā)極為保守,以穩(wěn)定為主,不出亂子就好,發(fā)不發(fā)展關系不大。

  明代,前有“三征麓川”,后有緬甸東吁王朝的崛起。乾隆年間,爆發(fā)了中緬戰(zhàn)爭,雖最終和平解決,但中國吃了大虧。云南的西部與西南部邊疆戰(zhàn)亂不斷,經常出現危及國運的大事件。中緬邊境有明遺民問題——桂家、敏家集團,朝廷擔心,內地漢人跑到邊境土司地開礦墾殖,會形成數萬人聚集的大銀廠,這些武裝銀廠再跟緬甸、邊境土司與明遺民勾結起來造反或武裝割據,成為大清國的邊患,故只主張在邊地實行有限度的拓植。桂家首領宮里雁在緬甸木邦開發(fā)波龍銀廠,石屏人吳尚賢在葫蘆王地開發(fā)茂隆銀廠,成為聚眾上萬,與緬甸及邊境土司的關系盤根錯節(jié),有雄厚財力支撐的政商軍事集團,為朝廷所忌,最終想方設法除去,以消弭邊境心腹之患。

  古六山允許發(fā)展茶葉經濟,是因為江內改土歸流,江外宜土不宜流,古六山屬江內(瀾滄江以北),在雍正朝改土歸流,朝廷有統(tǒng)治基礎,可以大力發(fā)展茶產業(yè),而不擔心漢人來多了,與境外勢力勾結生亂。不過總量還是要控制的,可以發(fā)展,但不能太過于發(fā)展,以至于尾大不掉。中緬關系緊張,加上邊境土司與明遺民問題復雜,清朝將滇西南視為嚴格控制開發(fā)的地區(qū),云南與東南亞沒有形成繁榮貿易的條件,云南茶除了本省消化以外,只能遠距離賣藏區(qū)。交通不便,沒有深入參與國內市場大循環(huán),更沒怎么參與國際貿易大循環(huán),導致云南茶發(fā)展缺乏大市場驅動,長期產業(yè)化水平低。

  接下來,講講清朝中葉的人口大爆發(fā)、杜文秀起義與中緬棉花貿易圈對云南茶規(guī)模產業(yè)化的決定性影響。

  我們知道,康雍乾盛世也是中國人口爆炸性增長的一百多年,到了乾隆晚年中國內地已經人滿為患,越生越窮,過剩的人口就向人口少的邊地移民,甚至移民東南亞與美州。清廷在人口壓力下,也只好松馳邊地嚴控移民的政策,對大規(guī)模的自發(fā)移民睜只眼睛閉只眼睛,只要不太過份,保持容忍態(tài)度。于是,從18世紀晚期起,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而云南內地也“窮走夷方急走廠”,出現了石屏人大規(guī)模向滇西南移民拓殖——走西頭。古六山的茶葉經濟,就是石屏人拓植的一個重鎮(zhèn),通過小本經營完成原始積累后,紛紛開茶莊辦商號搞多種經營,從而將普洱茶從貢茶時代推向號級茶時代。

  乾隆晚年興起的邊地大移民過程中,漢民不敢過多深入持敵意的邊境土司地,但杜文秀起義造成的戰(zhàn)亂將邊地土司政權摧毀,漢民隨漢軍與流官政府深入邊地——夷方,在漢文化的推動下,瀾滄江中下游兩岸紛紛種茶,云南茶產業(yè)在光緒年間進入了產業(yè)化大開發(fā)時期。杜文秀起義軍多回民,回民善賈,起義失敗后杜部回民大量逃往邊境與緬甸、老撾、泰國,這些會做生意的人牽扯了一張東南亞與云南乃至大西南的龐大貿易網,其中茶葉是重要商品。這樣一來,云南茶除藏銷與瑞貢京城外擁有了東南亞——云貴川藏統(tǒng)一大市場,這對云南茶在1870年以后的崛起功不可沒。

  1885年,英國攻占上緬甸,吞并了整個緬甸,緬甸以殖民地經濟的形式納入了全球產業(yè)分工與貿易。緬甸撣邦高原產棉花,但缺生絲,云南產茶,四川產絲,但缺棉花,于是以中緬棉花貿易為主的“緬甸——中國西南貿易網”形成,云南的大商號,比如永昌祥、茂恒等,到緬甸進棉花賣給四川,將四川生絲賣給緬甸,再順手將云南茶賣到云南內地、四川、貴州、西藏、廣東、香港與東南亞。這樣一來,云南茶就納入了國際國內貿易雙循環(huán)。

  滇西南第一次淘金熱,是鹽銀,帶動了瀾滄江下游古六山的興起。這是石屏幫的貢獻。第二次是中緬棉花貿易的淘金熱,云南的騰越幫、鶴慶幫、喜州幫、玉溪通海幫,乃至四川商幫參與,以棉花紡織業(yè)構建了西南三省之商業(yè)貿易版圖。

  這些商幫除了經營棉花、棉布、絲綢之外,也做茶葉、玉石、毛皮、大煙、日用品、土特產、五金生產生活工具等賺錢生意。為什么西南三省喝不發(fā)酵的沱茶、方磚、散茶,就是這些商幫的功勞。從緬甸進口棉花,川銷滇茶,緬銷川絲,是當時一些大商幫的經營重點。

  下關沱茶的創(chuàng)始人為大理喜洲“四大商幫”之首的嚴子珍(鎮(zhèn)圭),他于1902年與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楊鴻春合資創(chuàng)立了“永昌祥”商號。在國內主要做滇藏、滇川貿易,在國外主要做滇緬、滇印貿易。其經營方針是:滇茶銷川藏、川絲銷緬、緬棉銷滇、滇藏藥銷川。主要靠長途販運,調劑余缺獲利。

90%的人都不知道,為什么普洱茶是357克?

  喝普洱茶的朋友們都知道,普洱茶每餅都是357克,有不少朋友在問為什么普洱茶每餅要制成357克?357這個數字有什么特別意義嗎?

  357克便于計量與管理

  對于云南普洱茶餅357克的來歷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我們試圖從歷史開始來述說,普洱茶興于兩千年前的古人,盛于清朝時期的皇族,普洱茶餅,也有稱七子餅茶的,每餅重357克。

  古代涉邊交易,政府為了減少度量衡方面的糾紛,制定了強制性的標準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統(tǒng)計,便于征稅,便于交易。古代稱茶餅為圓茶(即七子餅),每桶7圓5斤重,所以每圓平分得357克。

  建國后,七子餅的重量定為357克,則每筒和每籃的重量更接近整數,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約等于2.5公斤;一籃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約等于30公斤。

  這樣一來,原本零碎的數字在加和之后就成為一個整數,便于普洱茶生產廠家的進銷管理。所以普洱茶餅的357克重量就是這樣定下來的。

  從易經的角度來解讀

  首先357都是陽數(陽數為1.3.5.7.9),陽為日,為火,變動不拘,陽數之和為25,為太陽律的運行規(guī)律。而陰為月,;陰為月,陰數為(2.4.6.8.10),陰數之和30,這也是每個月30天的暗藏玄機,月就是這么來的,為水,凝靜,水平。易經包含的天文歷法,中國傳統(tǒng)文華多么偉大啊!取3、5、7為中陽,吉數。

  其他茶文化方面深度解讀

  有人從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解讀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團圓,15為月圓之日。

  還有數字本身的意義

  3為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為五行:金、水、木、火土,中國文化之發(fā)源。

  7為少陽:為震為雷為龍。

  可以說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龍之精神,遁陰陽五行之規(guī)律,達到天、地、人之合和,龍之精神及中國文化之精神,縮小到茶文化來說,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陽,為龍,變動不居,普洱茶變化多端,收藏品飲豐富多彩。

  五者五行,變化之規(guī)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調合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萬物,品茗收藏需天時地利人和。

  357克是相對于傳統(tǒng)普洱茶圓餅而言,普洱散茶、沱茶、磚茶和小餅茶等各自有其行業(yè)約定重量。(來源:茶葉茶故事,圖片來源:茶友網圖庫)

找到約358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