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天驛古茗北京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山東茶界】濟南茶圈一群精英女性“女神節(jié)”前收到特別禮物

? ? ? 北京茶世界資訊:前不久,在2019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來臨之際,一場專門為濟南市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舉辦的主題為「幸福女人智慧分享」的高端茶品飲+茶葉營銷分享交流會在山東大廈正和茶語茶文化體驗店舉行。

  ?一場茶會喝了十余種高端茶:“神仙都打架了”?

  在一個下午的活動中,近20位濟南茶圈精英女性帶來了自家的頂級武夷巖茶、“小米針”茉莉花茶、福鼎白茶白毫銀針、“祁眉”祁紅等十余款高端茶共同品鑒,其中包括市面上難得一見的30萬元一斤的天驛古茗品牌“古井百年老叢水仙”、2000元一斤的武夷星品牌大紅袍。

  “正和茶語”品牌創(chuàng)始人鄭海萍

  “明珠花茶”品牌創(chuàng)始人濟南市茶協(xié)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會長汪維菊

  “天驛古茗”品牌山東總代理商陳文芳

  天驛古茗山東代理商陳文芳女士平時舍不得把30萬元一斤的“古井百年老樅水仙”輕易拿出來分享,昨天卻專程帶了一泡8克來到正和茶語與姐妹們共同品鑒。當茶香入喉,眾人頓感有種裊裊仙氣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又似感有位婀娜多姿的妙齡女郎款款走來。

  “明晨晴”品牌創(chuàng)始人濟南市茶協(xié)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副會長焦美晨

  “高馬二溪”品牌山東總代理濟南市茶協(xié)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副會長莫景惠

  “天裕泰”品牌經(jīng)理濟南市茶協(xié)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秘書長陳盈盈

  “泉德利”品牌鐵觀音總經(jīng)理周思宏

  “武夷星”品牌山東總代理商彭秀榮在沖泡2000元一斤的大紅袍

  與此同時,明珠花茶自發(fā)研創(chuàng)的“小米針”茉莉花茶也因茶坯高端、香氣獨特、口感上佳受到與會眾姐妹的青睞;明晨晴品牌高端日照綠茶、高馬二溪品牌安化黑茶、泉德利品牌“古制山香”鐵觀音、“興九”品牌武夷巖茶“石乳香”、天裕泰的“祁眉”高端祁門紅茶、御元道的福鼎白茶白毫銀針、滿仕茶緣的蜜蘭香鳳凰單樅也都各具特色。

  興九巖茶經(jīng)理沈木珍

  滿仕茶緣經(jīng)理張貞

  “一場茶會能同時喝到這么多款好茶,在我們閩北這叫‘神仙打架’?!标愇姆夹ΨQ。

  ?滿足味蕾同時交流營銷經(jīng)驗給大腦充電?

  正和茶語掌門人鄭海萍女士不但拿出自己代理的武夷巖茶正巖茶新秀——“手尚工夫”品牌的高端武夷巖茶“同登佛地”與大家共同品鑒,還結合自身經(jīng)驗和感受,與大家共同探討各自經(jīng)營中遇到的品牌定位、電商運營、人才吸引、大客戶鎖定等問題,分享了各自成功的心得。

  濟南時報《茶報》執(zhí)行主編祝田園

  濟南時報《茶報》執(zhí)行主編祝田園女士作為媒體從業(yè)者和茶行業(yè)觀察者,與大家分享了最近學習《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營銷課》中品牌“知覺轉移”和“長板理論”等理念應用于茶行業(yè)的心得體會,也提出了對品牌打造、店面陳列氛圍營造的見解。

  市茶協(xié)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秘書張曉雪

  市茶協(xié)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成員周南飛

  這場茶會活動集高端茶學習品鑒與營銷實踐經(jīng)驗分享于一體,三個多小時的味蕾饕餮盛宴與頭腦風暴,讓大家都感覺收獲滿滿!

  御元道茶業(yè)經(jīng)理陳娜

  活動當天,濟南市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的每位女茶人還收到了一朵裝飾精美的粉色康乃馨。她們都覺得,這場茶會是今年“女神節(jié)”前收到的最好禮物!

  希望市茶協(xié)女子茶人聯(lián)誼會今后舉辦更多此類活動,讓我們2019年一起做自信、快樂、成長的女茶人!

? ? ? ?(編輯:曉林)

? ? ? 來源:茶報? ? 北京茶世界

聲明:《北京茶世界》自媒體公眾平臺,自2017年5月1日問世以來,立足北京,面向國內(nèi)外,主要為茶界與消費者之間提供茶界信息與文化知識傳播、品牌宣傳推廣、各種資源對接、發(fā)展與活動策劃等多種業(yè)界和跨界以及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所有信息以及其他內(nèi)容,只供大家借鑒參考。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回鶻民族與茶葉在亞洲腹地的傳播

古往今來,貿(mào)易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奉行“積極的對外開放政策”,7世紀中期至8世紀末,由于唐王朝在西域的直接統(tǒng)治,使中西交通的干道“絲綢之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通暢繁榮,中西貿(mào)易大為發(fā)展,人員往來也更為頻繁。英國漢學家崔瑞德指出:“通往中亞和西方的各條路線對隋唐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們當然是通商要道,中國人就是通過它們出口絲織品以換取種類繁多的外國貨物。但當中國正處于其世界思想極為盛行、受到的外來影響甚于以前或以后任何時候之際,它們也是主要的文化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路線,許多中國的思想、文化和技術傳到西方?!盵1]P8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和飲茶的國家。隨著茶的種植區(qū)域和面積擴大,茶制作技藝的提升和種類的增加,茶已經(jīng)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鄉(xiāng)閭庶民的“比屋之飲”,茶文化日益興盛。此時,作為重要日用消費品的茶、以及飲茶的文化也伴隨中西貿(mào)易的繁榮逐漸西傳,深入亞洲腹地,為茶葉風靡世界開啟先河。

“亞洲腹地”作為一個地理概念的提出,來自探險家斯坦因,他在1928年出版的《亞洲腹地考古圖記》,其中主要涉及的區(qū)域包括:東迄河西走廊,經(jīng)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興都庫什山,經(jīng)準噶爾,北達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2]P4。本文借用此概念,認為亞洲腹地包括中國西北地區(qū)和中亞地區(qū)。《中亞古國史》載,“自遠古時代,若干中國的植物,如桃及杏等,就已由中亞及波斯西傳到歐洲。更后則其他中國植物如大黃、姜及茶等,亦為運入西方備受歡迎的物品?!盵3]P21

01絲路勃興:中原地區(qū)與亞洲腹地的交通

唐朝中央政府不僅對外實行積極主動地外交政策,也在前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北乃至西域地區(qū)經(jīng)略,以期達到對外友好交往與和平通商的目的。唐朝初年,唐太宗先后派兵打擊了威脅和阻礙絲綢之路交通、貿(mào)易的突厥、吐谷渾舊部、麴氏高昌政權,設置西伊州(公元632年改稱“伊州”)、西州、庭州,并設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翌年,又設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4個軍鎮(zhèn)。劉統(tǒng)在《唐代羈縻府州研究》中指出,唐朝為了保證邊疆地區(qū)的長期穩(wěn)定,又在安西地區(qū)內(nèi)的部落、城鎮(zhèn)基礎上建立起大宛都督府、康居都督府、南謐州、貴霜州、木鹿州等多個羈縻府州作為都護府的外圍防御體系,皆隸屬安西都護府節(jié)制。到702年,安西都護府被一分為二,另設北庭都護府(治庭州)統(tǒng)轄天山、錫爾河一線以北草原地區(qū)的游牧民族,而安西都護府則統(tǒng)轄天山南麓各綠洲的城郭諸國[4]P17??梢哉f,唐王朝對西北乃至西域的經(jīng)略,尤其是安西、北庭都護府的建立并推行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政策等,為唐朝發(fā)展與中亞、西亞等地區(qū)的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奠定了穩(wěn)固基礎。

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實行較為開明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進國內(nèi)生產(chǎn)力和經(jīng)濟等進一步發(fā)展,尤以盛唐時期最為突出。唐人所著《開天傳信記》盛贊這一時期:“河清海宴,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余里。入河湟之賦稅,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百姓殷富。管戶一千余萬,米一斗三四文。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盵5]P2

隨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都市等也有了巨大進步與發(fā)展,這為商品經(jīng)濟的流通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才有可能吸引絲綢之路沿線上各國、各地區(qū)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并持續(xù)繁榮[6]P24。飲茶之風在中原盛行,也逐漸影響了西北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之中原,流于塞外”。茶葉成為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大宗商品,回鶻、吐蕃等入中原,皆“大驅名馬市茶而歸”[7]P47,從而刺激了茶葉生產(chǎn),“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余萬貫”[8]P672。唐貞元年間以十稅一率征收茶稅,茶稅每歲收入高達40萬緡之多。到唐朝后期,茶業(yè)規(guī)模愈大,茶利收入增加一倍以上。而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唐朝都市和商鎮(zhèn)數(shù)量劇增,尤其是中小市鎮(zhèn)增多。如西北地區(qū)絲路沿途的城市幾乎全是仰賴商品貿(mào)易而產(chǎn)生發(fā)展的?!顿Y治通鑒》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盵9](卷198p6919)同時,在西北絲路沿線還出現(xiàn)了一些較大的城市,商貿(mào)貨物充足。北庭都護府治所庭州、安西都護府治所的高昌或龜茲,也是人口眾多的大城市,經(jīng)濟、文化都比較發(fā)達。《舊唐書》載,高昌“厥土良沃,谷麥歲再熟,有葡萄酒,宜五果,有草名白疊,國人采其花,織以為布。有文字,知書計,所置官亦采中國之號焉”。[10]P5293-5294

陸上絲綢之路在唐代擴展十分明顯,形成了發(fā)達的對外交通道路網(wǎng)絡。其一,從安西(今庫車)向西,沿塔里木河、阿克蘇河、托什干河方向至烏什、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之托克馬克),到達怛邏斯城(今哈薩克斯坦之江布爾),再向西與中亞撒馬爾罕等地相連。其二,從敦煌向西,沿天山北麓西行至北庭之輪臺(今烏魯木齊以北)、弓月城(今霍城西北),至碎葉、與上道匯合,基本上是沿著西北絲路北道前行。從西部東來的胡商,則大多從呼羅珊的木鹿到阿穆勒,渡過烏滸水到布哈拉,經(jīng)庫克而到撒馬爾罕[11]P34。安史之亂以后,因吐蕃占據(jù)了塔里木盆地及河西隴右地區(qū),傳統(tǒng)絲綢之路受阻,絲路北移,地處漠北的回鶻路成為中原與西域間主要通路和中西方交通要沖?!缎绿茣だ畹略鳌份d:“承平時向西,路自河西,隴右出玉門”,“自艱難已后,河隴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須取回紇路去?!盵12](卷174,P4523)其路線大致沿秦時直道到達天德軍(今巴彥淖爾市),再至回鶻牙帳(即唐安北都護府,今哈拉和林),然后入伊州(今哈密),至高昌(今吐魯番),通往西域。

此外,唐朝還積極發(fā)展驛傳制度,在中原內(nèi)地、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均十分完備,以保證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的交通順暢。據(jù)《唐六典》記載,唐朝全國共有驛站1639所,其中有水驛260所、陸驛1297所、水陸相兼所86個。[13]P163這些驛所設有驛長,配置驛馬、驛船。每個陸驛之間大約相距30里。其中,從長安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均設有驛館,有專門的“捉館官”負責,供給過路商人、官員食宿和牲畜草料,大大便利了商隊、官吏、僧侶等在絲路上的往來交通[14]P107。有的館驛明確記載是為絲路貿(mào)易或與周邊各族各國交通所用的,如《資治通鑒》載:“諸酋長奏稱:‘臣等既為唐民,往來天至尊所,如詣父母,請于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上皆許之?!盵9](卷198,P6245)

02茶葉西行:粟特、回鶻商人的絲路貿(mào)易與茶葉傳播

在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最活躍、最積極的商旅民族莫過于中亞的粟特人。粟特人發(fā)源于中亞錫爾河、阿姆河流域間澤拉夫善河的綠洲地區(qū),位于絲綢之路的中樞、中亞與西亞間的咽喉要地。上述地區(qū)與中國之間的交流和往來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明確記載的官方交往始于西漢。當時的粟特為康居國屬地,與中原王朝保持了數(shù)百年往來,粟特人建立了繁華的商業(yè)文明,撒馬爾罕等城市是歐洲大陸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的交匯點。粟特人在中亞綠洲地區(qū)建立的國家甚多,如以瑪拉干達、阿芙拉西阿卜等中心城鎮(zhèn)為前身形成的撒馬爾罕是漢文典籍中的“薩末建”或康國;以瓦拉赫沙、阿濫謐等城鎮(zhèn)為前身形成的布哈拉,是為漢文典籍中的捕喝(布豁)或安國。此外,還有著名城邦“蘇對沙那”(即唐朝時的東曹國)、“弭秣賀”(即唐朝時的米國)、“赫時(者舌、柘支赭支)”(即唐朝時的石國),等等。這些國家以經(jīng)商為主,兼顧半農(nóng)半牧,掌握了較高的農(nóng)業(yè)灌溉技術,使得粟特人能夠長久立足于絲綢之路上砂磧干旱地區(qū)之間的一些綠洲地帶。自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紀,粟特人即已開始探索前往中國的路線;南北朝以來,粟特商人開始活躍于中原與西域之間;唐朝時期,粟特商人進一步向東發(fā)展,在當時的疏勒、于闐、西州、敦煌、肅州、甘州、涼州、長安、洛陽等地都形成了規(guī)模較大的移民聚落。[15]P27-86粟特人不僅在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以及中原各地從事商貿(mào)活動,他們的更經(jīng)由長安、洛陽向東北進入靈州、云州、并州和幽州等地。粟特商隊是中國和中亞、中國和印度、中國和北方民族之間貿(mào)易的主要承擔者,“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商業(yè)民族,粟特人把東西方物質文化中的精粹,轉運到相互需要的一方”。

回鶻源自鐵勒,鐵勒又源自匈奴統(tǒng)治下的丁零部落,公元4世紀—5世紀時主要聚居在漠色楞格河流域,以游牧為生。公元629年,回鶻首領菩薩遣使入唐朝貢。開元年間,回鶻汗國建立,并在安史之亂中與唐軍結盟,出兵助唐收復長安、洛陽等地,唐朝先后嫁多位公主于回鶻可汗、以結和親,歷代回鶻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公元840年,回鶻汗國滅亡,部眾西遷后分為3支:一支先后以河西走廊的甘州和沙洲為中心,先后建立甘州回鶻、沙洲回鶻;一支遷至中亞葛邏祿統(tǒng)治區(qū),建立哈喇汗王朝;第三支以高昌、北庭為中心建立的高昌回鶻王國。[16]P5-7不難看出,回鶻諸部西遷后建立的國家均在唐朝絲綢之路沿線,從河西走廊、高昌延伸到了中亞腹地。隨著與唐朝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加強,回鶻的社會經(jīng)濟受中原地區(qū)的影響日漸深刻,農(nóng)業(yè)、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得到一定發(fā)展。而粟特人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流動族群之一,自回鶻汗國建立伊始就在汗國的經(jīng)濟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粟特人代表回鶻汗國與唐朝進行商業(yè)活動。回鶻作為絲綢之路的樞紐與中轉站,來自東西方的商旅都要在此停留,此后在回鶻人中興起了經(jīng)商之風,“回鶻族就和中亞粟特商人一起,日夜奔馳于從漠北經(jīng)北庭都護府(今吉木薩爾)、伊犁、碎葉通往河中的地區(qū)的絲綢之路上,創(chuàng)造了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17]30。商業(yè)經(jīng)濟和貿(mào)易經(jīng)濟逐漸成為回鶻汗國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回鶻商人參與的東西間貿(mào)易活動中,唐朝政府與回鶻間的茶馬貿(mào)易是不可忽視的部分?;佞X人從唐內(nèi)地換回大量的絲絹、茶葉,除自身需要外,主要遠銷中亞各地,他們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宗教(指改奉薩滿教為摩尼教)以取悅于經(jīng)商高手粟特人來打開絹、茶在中亞的銷路[18]P101-106。

唐代,茶樹已經(jīng)普遍實現(xiàn)了人工栽培種植。據(jù)陸羽《茶經(jīng)》記載,全國種植茶樹的區(qū)域已遍及42個州郡,劃定了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等8大茶區(qū)。陳椽先生在《茶業(yè)通史》估算出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全國產(chǎn)茶200萬市擔,人均達到3.64斤;并指出制茶工藝有了新的突破,發(fā)明了蒸青制茶法,制作餅茶或團茶,茶葉成為人民喜愛的飲品[19]55-57。制茶行業(yè)日益發(fā)達,產(chǎn)茶區(qū)遍布南方。陸羽《茶經(jīng)》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峽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英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州之含膏,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鳩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壽州有霍山之黃芽,蘄州有蘄門團黃,而浮梁之商貨不在焉。”[20]P60這里記載的僅僅是江淮、巴蜀、嶺南等名茶產(chǎn)地,至于一般茶園不可勝數(shù)。唐朝的制茶業(yè)已經(jīng)專業(yè)化、規(guī)?;⑸唐坊?。例如安徽祁門茶區(qū)“千里之內(nèi),業(yè)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咸議愈于諸方。每歲二三月,赍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盵21]P8430-8431

茶有著生津止渴助消化的功效,對于食酪飲乳的游牧民族來說是最好的佐食飲料,備受青睞。《唐會要》記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人之所資,遠近同俗,既祛渴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切?!盵22]P1546清康熙年間編纂的類書《格致鏡原》記載:“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葉而關系國家大經(jīng)?!盵23](卷21)絲綢之路沿線游牧民族人口眾多,而自8世紀開始茶便成為重要的商品之一,茶葉貿(mào)易興盛,茶文化在前文提到的絲綢之路安西入西域道、大同云中道和回鶻道傳播,逐漸進入中亞腹地,前者是唐朝國際交往的西線,后兩者是唐朝與回鶻、突厥等的交往線路。根據(jù)榮新江等人的研究總結,這些路線上最為活躍的就是粟特商隊[24]136-178,他們的主要將西來的商品在長安、洛陽等地販售后,又將茶與絲綢等帶著濃郁東方氣質的商品,一是經(jīng)原州(固原)進入河西走廊至敦煌,再由敦煌的中轉進入西域的高昌(吐魯番)、焉耆、龜茲(庫車)等,于疏勒翻越蔥嶺,進入中亞各地;二是經(jīng)靈州(靈武西南)、并州(太原)、云州(大同東)乃至幽州(北京)、營州(朝陽),進入回鶻牙帳,傳播至漠北深處。

茶入中亞,最重要的路線之一就是途經(jīng)河西走廊至西域,敦煌地區(qū)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節(jié)點?!抖鼗臀墨I?茶酒論》中將當時茶葉的貿(mào)易繁榮景象描述為“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蜀川(山)流(蒙)頂,其(登)山驀嶺。舒城太湖,買婢買奴。越郡余杭,金帛為囊。素紫天子,人間亦少。商客來求,船車塞紹”[25]p435。敦煌文獻中已有茶具記載,敦煌沙洲某寺交割目錄點檢文書中(敦煌文書P.2613)有記載:“柒兩弗臨銀盞壹,并底。叁兩肆錢銀盞壹,肆兩伍銀盞壹,肆兩銀盞壹。”[26]P9這里的銀盞可能是一種較為高級的茶具,因為它有“底”。銀茶具在唐朝是一種高級茶具,在法門寺出土的貢品中就有銀茶具和烹茶撥火的銀火筷。敦煌寺院中保存有這樣高級的茶具,說明在當時的敦煌喝茶是一種高雅的行為,寺院的僧侶也時常喝茶。

新疆吐魯番(唐時為高昌)作為當時西域的重要區(qū)域,茶葉貿(mào)易與飲茶之風同樣也已經(jīng)傳播至此。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吐魯番阿斯塔納那唐墓出土文物中,絹畫《圍棋仕女圖》中便畫有一個手捧茶托端茶獻茶的侍女。圖中的奉茶侍女,頭梳丫鬟髻,額間裝飾花鈿,身著藍色印花圓領長袍,雙手托盞,表現(xiàn)了侍女為弈棋的主人進茶的情景。[27]p85-90而唐朝時茶入回鶻也有史料可證?!缎绿茣?陸羽傳》載:“羽嗜茶,著經(jīng)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后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12](卷196,P5612)吐魯番回鶻文社會經(jīng)濟文書《喀喇楚克的遺言》中,出現(xiàn)了“一個茶盅(茶杯),兩把(涂過)漆的小勺子,六雙漆筷子,十雙紅筷子”的記載[28]p299,這是生活在10-11世紀的回鶻人喀喇楚克臨終時留給兒子的遺物,其間第一次出現(xiàn)了回鶻文的“茶”字,這里的茶盅確定無疑是用來飲茶的專用器具。從遺物的數(shù)量和價值來看,喀喇楚克的身份應為普通百姓,由此可以說明茶成為了回鶻人的日常飲品,更是茶飲生活在西域傳播的實證。此外,在歷史上粟特人居住的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廣袤區(qū)域,多個語言中都有“茶”,且發(fā)音也與漢語相近,如茶在哈薩克語中稱為xay,在吉爾吉斯語中稱為tsay,塔吉克語中稱為cairy,這說明華夏飲茶習俗早已隨粟特人傳播到了中亞地區(qū)[29]102。

03結論

  

唐代絲綢之路更加通達繁榮、成為唐朝中央政府經(jīng)略西域和發(fā)展與西亞及歐洲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交通干道,基于對眾多歷史典籍、方志、筆記的研究,通過對唐王朝對西域地區(qū)的統(tǒng)治與建設、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唐王朝與西域的交通路線與制度等三個方面的考察,梳理出茶葉傳播的基礎條件:一是隋唐時期強盛的中原王朝加強了對西域地區(qū)的經(jīng)略與治理,帶來了絲路的通暢與沿線的穩(wěn)定與繁榮,這是絲路商品的流通的前提;二是唐代飲茶之風遍及南北,形成了成熟的茶葉消費市場,茶的種植、制作、銷售成為社會經(jīng)濟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茶葉得以西傳的基礎;三是唐代驛傳制度的完善,使絲路的交通更加便捷與安全,客觀上激發(fā)了以粟特、回鶻為首的商業(yè)民族的積極性,商品流通更加頻繁而廣泛,這是茶葉西傳的保障。

公元8—11世紀隨粟特、回鶻等民族在西北絲綢之路沿線的貿(mào)易活動,茶葉得以逐漸西傳,從茶向外傳播的具體路徑來看,通過絲綢之路,經(jīng)河西走廊至敦煌,再由敦煌進入西域的高昌,翻越蔥嶺后進入河中地區(qū),也就是今天的中亞各地。粟特人與回鶻人是隋唐時期陸上絲路的極為活躍者,他們通過大量商業(yè)貿(mào)易活動聯(lián)結了東西方,茶葉也因由頻繁密切的商業(yè)活動而進入西域所在的亞洲腹地,甚至傳播至更遠的西方。

劉軍麗,四川旅游學院教授,長期從事飲食文化應用與傳播、飲食史、烹飪理論、川菜標準化與國際化研究。2010年開始,曾多次赴河西走廊、新疆調查絲綢之路沿線飲食文化傳播情況,并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子課題“西北絲綢之路與華夏飲食文明傳播”。四川博物院注冊志愿者,2012年起在四川博物館開展公益文物講解公眾,服務觀眾數(shù)萬人,2019年獲得全國十佳博物館志愿者稱號。

參考文獻:

[1][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英]斯坦因.亞洲腹地考古圖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章巽.中亞古國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623.

[4]劉統(tǒng).唐代羈縻府州研究[M].蘭州: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5](唐)鄭啟.開天傳信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唐任伍.唐代經(jīng)濟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唐)封寅.封氏見聞記校注(卷6)[M].北京:中華書局,1958.

[8](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8)[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卷198)[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0](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卷198)[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許序雅.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歷史地理研究[M].蘭州: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12](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5)[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14]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5]榮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C]//國學研究(第6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6]楊富學.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7]蘇北海.漢唐時期我國北方的草原絲路[C]//張志堯.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2.

[18]趙汝清,周保明.745—840年間唐朝與回紇交往之弊及其實質[J].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02(1):101-106.

[19]陳椽.茶業(yè)通史[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4.

[20]沈冬梅.茶經(jīng)校注[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

[21]全唐文(卷802)[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2](宋)王溥.唐會要(卷84)[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3](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21)[M].《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

[24]榮新江.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文文化遺跡[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25]項楚.敦煌變文選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0.

[26]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3輯)[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

[27]李征.新疆阿斯塔那三座唐墓出土珍貴絹畫及文書等文物[J].文物,1975(10).

[28]李經(jīng)緯.吐魯番回鶻文社會經(jīng)濟文書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9]邵英,等.中國與中亞五國互聯(lián)互通中的語言文化障礙問題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來源:坤冰觀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流淌在京杭大運河的茶文化

京杭大運河與茶有著深厚的淵源。沿河兩岸的城市蘊藏著茶文化的精深內(nèi)涵, 運河水流出了濃厚的茶風。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它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發(fā)展于唐宋,至元代時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如今,雖經(jīng)歷2400余載,仍然肩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jīng)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全長約1794公里,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與茶有著深厚的淵源。沿河兩岸的城市蘊藏著茶文化的精深內(nèi)涵,運河水流出了濃厚的茶風。

  唐宋時期飲茶之風的盛行,源于隋唐大運河是南茶北上的主要販運之路。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從中,我們可以追溯當年茶商的足跡:鄒縣屬河南道,在兗州境內(nèi);齊州在河南道北部;滄州、棣州同屬河北道南部,四地在地理位置上連成一片,分列于黃河下游南北兩岸。這些地方以及京邑一帶城市茶鋪里的茶葉都來自江淮,市場如此分散,運途只能是選擇汴河,然后再在汴州或宋州集散。

  又如,《舊唐書·韋堅傳》載:“(韋)堅預于東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廣運)潭側,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廣陵郡船,即于木付背上堆積廣陵所出錦、鏡、銅器、海味……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當時唐朝長安的水運業(yè)發(fā)達,唐玄宗舉辦的被今人稱為“水上運輸?shù)恼褂[會”中可反映,中央糧食與各地土特產(chǎn)都通過大運河運抵長安。其中茶器是由豫章郡的船只專門運輸至京都的。

  運河的底部亦深埋著茶文化———在近幾年運河出土的文物中,杭州賣魚橋段掘出宋代福建建窯生產(chǎn)的黑釉茶盞,這正是當時用來斗茶的主要茶具。這批珍貴的茶盞如今就陳列在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內(nèi)。河邊茶館遍布,在傳世名作———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上就有:河道兩旁熙熙攘攘,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大小的茶坊、酒肆、肉鋪、廟宇、腳店、公廨等等。須知,風光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yè)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云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可見,當時茶香已飄入沿岸城市里。

  黑釉茶盞

  由此可得,京杭大運河是唐代飲茶之風的北漸之路,也是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通道。由于茶區(qū)廣布于南方,茶商要銷往他地,官員欲進貢佳茗,可供選擇的途徑是很多,但無論是從運費、運量還是便利程度上考慮,沿大運河北上無疑是最佳的路線選擇。

  資料顯示,有唐以來,江淮地區(qū)由于有著良好的交通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商貿(mào)發(fā)展優(yōu)勢明顯。中唐以后,唐政府越來越倚重江淮漕運。尤其經(jīng)疏浚整修后,良好的水運條件使該地區(qū)的商貿(mào)滲透到四面八方。唐人張途有記:“赍銀緡繒素求市,摩肩接跡而至”,“或乘負,或肩荷”,或“先以輕舟寡載,就其巨舟皇”可見當時客商云集,都將本地或鄰近產(chǎn)茶州縣的茶葉販運至北方,用盡舟楫之利。也正因為如此,運河上才可能出現(xiàn)“且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mào)往還,昧旦永日”的盛況,更何況京杭運河作為歷朝的東線漕運主干道。晚唐的汴州城內(nèi),也才會有“水門向晚茶商鬧”的熱鬧場面。

  漕運

  再如,在唐人李肇《唐國史補》中,也可知茶的遠播:“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氵邕湖者?!?/strong>

  這里描述的是唐使常魯公與贊普的對話。文中所指壽州者,安徽的小圍也;舒州者,安徽六安茶;顧渚者,如今浙江湖州紫筍茶;蘄門者,湖北黃芽茶也;昌明者,乃是蜀中綠昌明茶;氵邕湖者,是湖南的銀毫茶??梢?,當時漢區(qū)各地名茶已運至吐蕃供蕃人享用。

  安徽六安茶

  自唐以后,經(jīng)歷宋元明清,茶商通過大運河將茶葉貿(mào)易的物質行為與飲茶風俗向北流傳的文化現(xiàn)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茶與茶文化傳遍中華大地,并發(fā)揚光大,繼而走向世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還有多位皇帝與重臣,也是在路經(jīng)京杭大運河中,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的。尤其是兩位大清皇帝的茶事業(yè)績,更與京杭大運河相連,為茶文化界津津樂道!

  提起皇帝與茶,不能不講那一段“康熙御題‘碧螺春'”的傳說。據(jù)《蘇州府志》載,“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相傳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第三次南巡到洞庭東山,巡撫宋犖從當?shù)刂撇韪呤种煺庂彽镁频摹皣樕啡讼恪边M貢,康熙品之沁宜,然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來源的傳說之一。

  后人多認為,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遂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聞名于世,理當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

  然康熙孫輩乾隆,愛茶更甚其祖,其嗜茶的軼聞趣事更廣為流傳。乾隆皇帝在位61年(1735-1796),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是大清有作為的一代皇帝。這位愛茶的君主曾經(jīng)六次巡幸江南,四次到杭州西湖龍井茶區(qū)。這四次南下,就是經(jīng)過京杭大運河與茶結的緣。

  這位皇帝對龍井茶的的偏愛,讓龍井成為清代貢茶的首選名品,他曾寫了多篇詠西湖龍井茶的詩篇,對茶葉的采摘與標準、炒制與過程、火工與水品,以及茶農(nóng)的辛苦生活都進行了細致描繪。

  西湖龍井

  據(jù)載,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他在西湖天竺觀看龍井茶的采摘和炒制后,作《觀采茶作歌》。詩曰:

  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xù)續(xù)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jīng)》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防微猶恐開奇巧,采茶去曷覽民艱曉。

  第二次駐蹕杭州,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去西湖云棲參觀,又作《觀采茶作歌》。詩曰: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jīng)理。

  今日采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云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回避出采茶,相將男女實勞劬。

  嫩英新芽細撥挑,趁忙谷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后賤,民間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第三回宸游至杭,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甲午朔日。當時,乾隆暢游了龍井,還上老龍井寺品茶。為此,他作《坐龍井上烹茶偶成》詩。詩曰: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jié)焙成谷雨前。

  何必鳳團夸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乾隆第四次南巡杭州,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這次,乾隆故地重游,再次巡幸龍井,并寫了《再游龍井作》詩。詩云:

  清蹕重聽龍井泉,明將歸轡啟華旃。

  問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爾,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佳矣予無夢,天姥聃希李謫仙。

  此后,乾隆歸京了仍情系杭州,對龍井茶念念不忘。為此,他又在京城宮廷內(nèi)寫了三首關于追憶龍井茶的詩篇。一首《雨前茶》詩曰:

  新芽麥粒吐柔枝,水驛無勞貢騎馳。

  記得西湖龍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時。

  另一首是《烹龍井茶》,詩曰:

  我曾游西湖,尋幽至龍井。

  徑穿九里松,云起風篁嶺。

  新茶滿山蹊,名泉同汲綆。

  芬芳溢齒頰,長憶清虛境。

  塞苑夏正長,遠人寄佳茗。

  窗前置鐺爐,松明火石猛。

  徐徐蟹眼生,隱見旗槍影。

  芳味千里同,但覺心神靜。

  西崖步晚暉,恍若武林景。

  還有一首是《項圣謨松陰焙茶圖即用其韻》,詩曰:

  記得西湖靈隱寺,春山過雨烘晴煙。

  新芽細火剛焙好,便汲清泉竹鼎煎。

  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類鈔》中,寫到《高宗飲龍井新茶》之事:“杭州龍井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為貴,后則于清明節(jié)前采者入貢,為頭綱。頒賜時,人得少許,細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高宗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詩紀之。茶宴日即賜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詩于上。宴畢,諸臣懷之以歸?!?/strong>

  由于乾隆皇帝對龍井茶寵愛有加,從此將龍井茶作為貢茶。乾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欽定西湖龍井茶作為貢茶,這無疑進一步提高了龍井茶的知名度,使西湖龍井茶從此名聲大振,始終立于魁首地位。

  待乾隆晚年時,仍對江南美景念念不忘。一首“一溪春水柔,溪閣向曾修。月鏡懸檐角,古蕓披穿頭。去來三案駐,新舊五言留。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游”。亦道不完依依之情。這是乾隆到(海寧)鹽官最后作的一首詩,時年74歲。

  京杭大運河水盛載的茶文化,有言不盡的香醇滋味。京杭大運河里流傳的茶故事,有說不完的悠遠源長。千百年來,她依舊靜靜的流淌著,向人們訴說著那些過往難以忘卻的茶事。

? ? ? ?作者簡介:

姚國坤,1962年畢業(yè)于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茶學系。原為中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茶樹栽培學科帶頭人?,F(xiàn)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術部主任、浙江樹人大學教授。

(編輯:巧霏)

來源:運河網(wǎng)? ? ?北京茶世界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