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天心永樂禪寺

找到約6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7 秒)

武夷巖茶家譜:牛欄坑肉桂、馬頭巖肉桂、天心巖肉桂有何區(qū)別?


武夷巖茶家譜:牛欄坑肉桂、馬頭巖肉桂、天心巖肉桂有何區(qū)別??
《1》今兒這篇文章,想和茶友們聊聊肉桂。說到肉桂,先要說說它的出生地。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均有產(chǎn)茶,由于地形錯綜復(fù)雜,茶農(nóng)利用巖隙、深坑、山凹、坡地、幽谷、盆地等奇異地形砌筑成園。相同的品種不同的山場因其種植地貌、土壤、日照時間、濕度、水分、周圍植被等諸多差異,制成茶后形成不同的山場風(fēng)韻。在這些不同產(chǎn)區(qū)的綜合作用下,巖茶的“山場說”應(yīng)運而生。尤其是遇上目前熱度最高的肉桂茶,山場之說變得更加玄妙。為啥要說肉桂呢?簡單!簡單!因為肉桂=肉貴。肉桂能夠躋身成為巖茶中的當(dāng)家花旦,可不是運氣好,而是本身有個性。首先,肉桂它香!在巖茶圈,可是有著“香不過肉桂”的霸氣美稱呢;其次,肉桂產(chǎn)量穩(wěn)定、好養(yǎng)活。最后,肉桂相對來說穩(wěn)定,后期加工可以保證品質(zhì)的一貫性?,F(xiàn)在不少巖茶山場,可是把一些低產(chǎn)、形狀不穩(wěn)定、表現(xiàn)不夠突出的品種茶給鏟了,統(tǒng)統(tǒng)種植上高產(chǎn)、高價格的肉桂茶。這就是市場因素直接作用的結(jié)果,既然現(xiàn)在肉桂這么流行,作為茶界的弄潮兒,我們怎么能不好好了解一下呢。尤其是牛欄坑肉桂、天心巖肉桂、馬頭巖肉桂等知名傳統(tǒng)正巖山場的茶,更是深深地吸引我們的眼球,喝過這些肉桂才能真切明白,何為“驚為天人”。但有些茶友也納悶了,這同樣是肉桂,牛欄坑肉桂、天心巖肉桂、馬頭巖肉桂但有些茶友也納悶了,這同樣是肉桂,牛欄坑肉桂、天心巖肉桂、馬頭巖肉桂有啥區(qū)別,怎么喝得出來呢?要想喝懂這些肉桂“爆款”,肚子里沒點墨水和存貨怎么能行!了解牛欄坑肉桂、天心巖肉桂、馬頭巖肉桂,從山場開始。

《2》首先,我們先要了解這3款肉桂的出生地,牛欄坑、馬頭巖、天心巖。1、牛欄坑山場的特點牛欄坑在天心寺東北邊,北斗峰與曼陀峰的南麓,海撥238m牛欄坑位于章堂澗與九龍窠之間,其左右為陡峭的巖壁,其間有溪水潺潺。實地走訪過牛欄坑,定會被兩側(cè)高聳的山巖所震撼。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制作,好像這座山頭,從正中間被一把斧頭劈開,呈現(xiàn)為“V”字型。而肉桂、水仙等巖茶,就種植在這谷底,接受日照,為谷底的水流所滋潤著。正式因為這種獨特的地形和地貌,造就了牛欄坑巖茶的特點。牛欄坑澗谷土質(zhì)肥沃、日照較短,為茶樹生長提供良好環(huán)境,為牛欄坑肉桂的牛欄坑澗谷土質(zhì)肥沃、日照較短,為茶樹生長提供良好環(huán)境,為牛欄坑肉桂的品質(zhì)共了有利保障。 2、馬頭巖山場的特點馬頭巖是武夷山一景區(qū)范圍,當(dāng)?shù)厝夤馂橹鳎俏湟纳胶诵膮^(qū)三個標(biāo)志性肉桂產(chǎn)地。武夷山馬頭巖,因巖石形似馬頭而得名,海拔425米,相對高度83米。旁有磊石巖,像五匹奔馳的駿馬,又叫“五馬奔槽”。北有三花峰,似三朵盛開的巨花。附近還有馬鞍巖、鐵郎寨、悟源澗等景致和磊石庵、凝云觀等建筑。北可至天心,南可達天游,東則可穿馬子坑至游覽干線或可至武夷宮、蘭湯。東起大王峰,南起天游峰,西起三仰峰,北起大紅袍景區(qū)(九龍窠)。馬頭巖的地勢相對來說比較平闊,好像把一座山的山頭給鏟平一般,然后種植上各種巖茶,馬頭巖山場的品種,可是十分豐富的,水仙肉桂是常有品種,還有一些小品種茶也出自其中。馬頭巖山場的最大特點,在于日照時間長,茶友們可別小看這日照時間,對肉馬頭巖山場的最大特點,在于日照時間長,茶友們可別小看這日照時間,對肉桂的整體品質(zhì)影響深遠。 3、天心巖山場的特點天心巖在武夷山東北部,據(jù)說這里是全武夷山的中心,就如同天之樞極,故得名“天心”。據(jù)山志記載: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猶天之樞極,故曰天心。山北著名的名勝古跡,如流香澗、玉柱峰、慧苑、鷹嘴巖、水簾洞、杜轄巖、馬頭巖等都在它的周圍。巖下有寺,初名山心永樂庵,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改名天心庵,清代改名永樂禪寺。樓閣嵯峨,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天心巖的地理位置,可謂“眾星拱月”。

《3》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也稱之為山場),即便是同一種肉桂茶樹,最后的品質(zhì)特點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也稱之為山場),即便是同一種肉桂茶樹,最后的品質(zhì)特點也有很大不同。若是要將3種茶進行對比,怕是永遠都得不出答案。每一個山場都有小氣候的不同,在大的山場當(dāng)中,又有小山場,如馬頭巖肉桂這個山場之中,又有不少的小山場,如桃樹窠、貓兒石、開山坪等,每一種茶又有不同的特點。同樣是馬頭巖肉桂,桃樹窠產(chǎn)的肉桂除了會帶有典型的桂皮香之外,還會帶有淺淺的花香,仿佛是因為出身地是桃樹窠,仿佛自身就帶有香氣。人面桃花相映紅。要在這3個山場產(chǎn)的肉桂中一較高下,難!但因為山場的不同,讓3款肉桂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個性,個性鮮明。同樣是寫詩、寫詞,還有婉約派和豪放派,還有花間詞派。試想一下,你能在同樣是寫詩、寫詞,還有婉約派和豪放派,還有花間詞派。試想一下,你能在這3種流派中找到最好的一類嗎?這可是幾個世紀(jì)都得不到的答案。言歸正傳,這3種肉桂有何特點?

《4》1、牛欄坑肉桂的品質(zhì)特點牛欄坑肉桂的特點:溫柔、桂皮香堅挺、茶湯醇厚、湯水順滑牛欄坑,整體屬于坑澗地貌,在此生長的肉桂,香氣上少了霸道,多了一絲溫柔內(nèi)斂。喝牛欄坑肉桂時,心里感受到的不是肉桂的霸道,而是它的溫柔。仿佛此刻,以江山為重的君王,遇到一心愛女子,也會有一絲絲的心動,也會展現(xiàn)少有的溫柔。 牛欄坑肉桂的茶香,是溫柔的,它的湯水,是輕盈的、柔和的。細(xì)細(xì)啜飲茶牛欄坑肉桂的茶香,是溫柔的,它的湯水,是輕盈的、柔和的。細(xì)細(xì)啜飲茶湯,桂皮香很挺直,能夠直接給你的味蕾一次奇妙的體驗。好像泡在茶湯里的舌頭,每一個觸點,都感受到了肉桂的桂皮香。咽下后,口腔中還能體會到一些清涼之感,又有些像吃過青椒后,留下的一絲辛辣。

《5》2、馬頭巖肉桂的品質(zhì)特點馬頭巖肉桂的特點:張揚、霸氣、尖銳、猛烈、有掠奪性與牛欄坑肉桂大有不同,馬頭巖肉桂是屬于性格剛猛的類似,是一個粗獷的將軍,茶香間盡顯豪邁。尤其是向陽處種植的肉桂,猶如張飛,長板橋一喝,將夏侯杰震下馬來。喝馬頭巖肉桂,就像小時候吃的跳跳糖,含在嘴里,它會炸裂,會給口腔別開生面的刺激感。馬頭巖肉桂便是如此,它的桂皮香,不等細(xì)啜就開始在口腔中炸裂,像是一只狼,兇猛的很。馬頭巖整體的品質(zhì)以剛猛為主,倘若是一些窠、坑、澗里的茶,相對來說也會馬頭巖整體的品質(zhì)以剛猛為主,倘若是一些窠、坑、澗里的茶,相對來說也會柔和一些。如桃樹窠肉桂,同樣是屬于馬頭巖的山場,但它的香氣相對而言比較緩和,不刺激,鋒芒有所收斂。同時還會帶有花香,湯水柔和,醇滑,有點像霸道總裁。

《6》3、天心巖肉桂的品質(zhì)特點3、天心巖肉桂的品質(zhì)特點天心巖肉桂的特點:桂皮香穩(wěn)、湯水醇厚、甘甜天心巖,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正巖山場的中心,有著其他山場所沒有的高貴感。在天心巖,有一座天心永樂禪寺,似乎種植在這里的肉桂,整日得以熏陶,性格也變得沉穩(wěn),剛?cè)岵?。天心巖肉桂,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桂皮香十分穩(wěn)當(dāng)。第一沖,湯水就帶著飽滿之感,是濃厚的,是醇滑的,是柔和的,是細(xì)膩,同時又是有些霸道的。還會帶有一絲絲的花香,足以讓我們驚喜。隨著沖泡次數(shù)的遞增,茶湯的醇厚感在不斷地加強。沉穩(wěn)的桂皮香,一直持續(xù)到最后,中間還會有花香出現(xiàn),香氣變化多。前調(diào),是桂皮香;中調(diào),是桂花香;尾調(diào),是叢味。含一口茶湯在嘴里,久久地醉了。咽下后,桂皮香依舊牢牢地停在口腔里,經(jīng)久不散。 ?

《7》這就是3款肉桂的特點。它們之間,只有品質(zhì)特點的不同,沒有品質(zhì)好壞、高下這就是3款肉桂的特點。它們之間,只有品質(zhì)特點的不同,沒有品質(zhì)好壞、高下之分?,F(xiàn)在的茶圈,馬頭巖肉桂和牛欄坑肉桂齊名。是巖茶中知名度最高的茶,價格也十分客觀。相對而言,天心巖等山場的肉桂,知名度就稍欠一些?難道是這些山場的品質(zhì)不好嗎?非也!天心巖肉桂的品質(zhì),絲毫不遜色于牛欄坑肉桂和馬頭巖肉桂。若是要說到天心巖肉桂唯一的劣勢,那就是它的山場太小了,產(chǎn)量有限。普通茶友,大多數(shù)時間還是接觸到一些高知名度的山場,自然會忽略其他的山場。但識貨的茶友,也會像村姑陳一般,沉醉在它們各自的風(fēng)骨當(dāng)中。英雄莫問出處。只要是品質(zhì)好的肉桂,終有一天會被更多的茶葉愛好者所發(fā)現(xiàn),所喜歡,所推廣。

與“龐公”一起“吃茶”去

(《吃茶去》雜志刊文)在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北岸,御茶園對面,有處古渡口,叫平林渡。自古此處稱為“小九曲”,意即此處風(fēng)景是九曲精華中之精華。這樣一處舟楫往來密切、茶客絡(luò)繹不絕的古津,卻留下了有關(guān)茶文化的遺存,如摩崖石刻“龐公吃茶處”五個字,就是對康熙辛巳年間武夷山九曲溪畔茶事活動的記錄。

龐公,即題刻署名者林翰陪游的建寧太守龐塏。龐塏(1657-1725),任丘人,官至福建建寧知府時,于康熙辛巳年冬,和友人林翰、程長名、章袞、嚴(yán)廣、釋衍操同游武夷山九曲溪。進入四曲之畔的金谷巖,具有工詩詞、善行楷之藝的龐塏,被景致所感,遂在四曲的平林渡幾處巖石上題勒了“引人入勝”、“應(yīng)接不暇”兩方石刻。林翰題勒中所提及的“龐公”,即龐塏知府,友人尊稱其為“龐公”。此行湊巧的是,隨龐公同游的還有一位釋衍操。這位釋衍操俗名姓劉,出家后云游四方,晚年得武夷山北之梧桐窠結(jié)茅而廬,留下不少歌詠武夷山的詩文。龐塏此行,亦受釋衍操其佛家言行的感染。

釋家佛門,無不與茶親和。尤其是在武夷九曲溪的四曲,更是與茶密切的一方寶地。四曲南面就是御茶園。御茶園里進出的都是俗家人,武夷巖茶自元代起就充當(dāng)了世俗的貢品,讓世人為其忙碌。與御茶園隔溪相望的平林渡,就讓佛家弟子感到清凈了許多。雖然此處也聞武夷巖茶之香,也聽舟楫漁歌之唱,更見渡口茶客上上下下,但他們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擾。想喝茶者可以掃凈一塊山石,壘起一方茶灶,就著巖泉水煮武夷奇茗。冬日的渡口少了些許喧嘩與繁忙,龐塏一行在溪灘上徜徉,身臨其境觀九曲風(fēng)光,才悟出此地正是“引人入勝”處。溪山美景撲面而來,且如畫卷綿綿延拓,美不勝收,于是龐塏又有了“應(yīng)接不暇”的感受。

把如此感受收于心中的,靠“吃茶”意念的驅(qū)動。喝茶與吃茶有著意義上的不同。佛界把盞品茗,不叫喝茶,而叫“吃茶”。其實,建寧太守龐塏的隨行好友林翰,深諳龐塏與佛界一位名僧之姓的巧合,投其所好,刻下了“龐公吃茶處”五字,讓后人費些工夫去解讀龐公是何許人也。其實,唐朝也有個龐公,姓龐名蘊?!段鍩魰肪淼谌恶R祖一禪師法嗣·龐蘊居士》載:龐公原名龐蘊,字道玄,唐朝湖南衡陽人。他“世本儒業(yè),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必懺跖c石頭和尚、丹霞禪師為友。舉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隨馬祖參承二年,其后機辯迅捷,聲名遠播。《五燈會元·龐蘊居士傳》曰:“有詩偈三百余篇傳于世”,但《全唐詩》中僅收其詩偈七首。

湘藉的龐公,正兒八經(jīng)的佛門和尚,來過武夷山否?至今無法下論斷。但凡修身養(yǎng)性者,借龐公之名,尋武夷絕美境界,隱九曲溪茶叢林邊,應(yīng)當(dāng)是大有人在的。寺院的僧人哪天能少得了茶?據(jù)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記載:晨朝起來洗手面,盥漱;吃茶;禮佛;問訊;行益;吃粥;打睡。這就是一天的程式?!段鍩魰酚涗浟恕帮埡笕氩琛钡暮蜕屑绎L(fēng)。由此可知,僧人一日不可無茶,飲茶成為他們普遍的習(xí)慣與愛好。清代鄭板橋有幅對聯(lián):“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可見僧侶嗜茶,自古皆然。武夷山的天心永樂禪寺、慧苑寺,佛茶禮儀傳承不衰。

武夷山的平林渡口,前后左右的山間巖坳里,不是茶園就是茶廠,茶文化在青山綠水間四季氤氳。武夷山寺院的禪茶活動,都用武夷巖茶。武夷巖茶中的極品大紅袍,就是天心永樂禪寺經(jīng)管多年的寺產(chǎn),也是寺里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更是武夷山佛界用來禮佛參禪的首先佛茶。唐朝的龐蘊是名僧,肯定有參禪吃茶的風(fēng)范,清代的龐塏算不得出家人,他做建寧太守,是不是也覺世間俗事引發(fā)的身疲心累,并渴望效仿一次龐公,拋卻公務(wù),找一處清凈,品茗悟心。武夷九曲溪畔成了龐塏的首選,且又有好友林翰附庸風(fēng)雅,做個流傳后世的摩崖石刻,把二位龐公真假莫辨的“吃茶”史,留在了武夷山。

武夷巖茶是佛祖家茶,武夷山的僧侶常在品飲之間說禪語、斗機鋒,悟禪道?!褒嫻圆杼帯本妥C實了這一遺風(fēng)。仔細(xì)品讀這方摩崖石刻,讓人不得不提及諸多吃茶風(fēng)趣中的趙州吃茶公案。趙州一茶禪師,凡有學(xué)僧者都去參訪他。他給求訪者回答就一句話:吃茶去!求訪者不解,再問時,禪師就揭示他的話中之意:你先去學(xué)會吃茶吧!然后才可悟道。茶,在僧家心目中如此神通廣大!吃茶,在佛事活動中又別具一格!這就是茶文化的另一種魅力。如今,我們?nèi)巳硕伎傻轿湟纳健俺圆枞ァ保巳宋幢囟嫉萌琮媺N一樣“冒充”龐蘊,自稱“龐公”。因為,如今吃茶與喝茶已無禁區(qū)了,茶的時尚化、大眾化,豐富了品茗活動,佛教茶禮中的清規(guī)戒律,又怎能約束得了?

(摘自2012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鄒全榮)

多讀茶詩丨釋超全《武夷茶歌》

同學(xué)們,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現(xiàn)在是元旦假期,先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

雖然正在放假中,但多杰老師仍在堅持寫作。

于是這個周一,【多讀茶詩】來和大家見面了。

這是2018年最后一期專欄。

這首茶詩,竟然有336個字。

篇幅量非常大,你們做好準(zhǔn)備了嗎?

畢竟聊武夷茶,離不開茶詩。

會聊些什么?一起來看看咯!

原文

《武夷茶歌》

清.釋超全

建州團茶始丁謂,貢小龍團君謨制。

元豐敕獻密云龍,品比小團更為貴。

元人特設(shè)御茶園,山民終歲修貢事。

明興茶貢永革除,玉食豈為遐方累。

相傳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

景泰年間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

輸官茶購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巖茶亦漸生,山中借此少為利。

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nèi)。

搜尺深山栗??眨倭罱^民蒙惠。

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采摘與烘焙。

谷雨屆期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

道人山客資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

凡茶之產(chǎn)準(zhǔn)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淺渚土膏輕,幽谷高崖煙雨膩。

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fēng)吹。

苦遭陰雨風(fēng)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

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biāo)名異。

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

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xì)。

巖阿宋樹無多叢,雀舌吐紅霜葉醉。

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積雨山樓苦晝間,一宵茶話留千載。

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雜沓松濤沸。

正文

武夷茶區(qū)的研究,離不開茶詩。

最早記載武夷產(chǎn)茶的文獻,便是唐代徐夤的《尚書惠蠟面茶》。

只是在唐代,武夷山產(chǎn)的還是綠茶。

但現(xiàn)如今的武夷山,卻是以巖茶聞名天下。

那還要讀茶詩嗎?

當(dāng)然要讀。

最早記載“巖茶”的文獻,便是清代釋超全的茶詩《武夷茶歌》。

題目不必贅言,咱們便從作者講起。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超全,是一位僧人的法名。

可他的故事,卻要從未出家時講起。

超全和尚俗家姓阮,名旻錫,字疇生,號夢庵,福建同安人。

其父阮伯宗,字一峰,世襲明朝千戶之職。

阮旻錫早年喪父,也沒體會到官二代的特權(quán)。

日子清苦,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老母親去世時,阮旻錫身背大石,修蓋墓葬。最終將父母雙親,合葬于廈門。

不光是孝子,阮旻錫也是忠臣。

甲申之變,明清易鼎,改朝換代。

阮旻錫正值弱冠之年。從當(dāng)時的名士曾櫻,傳習(xí)理學(xué),患難與共。

這位曾櫻,是當(dāng)時南明隆武政權(quán)的文淵閣大學(xué)士。

說起隆武政權(quán),大家可能有點陌生。

赫赫威名的愛國名將鄭成功,就隸屬于這個政權(quán)。

阮旻錫后來身投在鄭氏儲賢館內(nèi),共赴抗清事業(yè)。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鄭氏的海軍被清軍及荷蘭船隊夾擊,棄金門廈門而走。

經(jīng)此一敗,阮旻錫也開始了亡命天涯的日子。

先開始南下北上,四處逃命,最后曾滯留北京前后達二十年之久。

大約是在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之后,阮旻錫又潛回到福建,入武夷山中為僧,法號便是超全。

阮旻錫為何選擇武夷山?

有偶然,也有必然。

所謂偶然,便帶有主觀性。

可能是阮旻錫偶到武夷山,被這里的風(fēng)景深深吸引。

雖是假設(shè),但也是人之常情。

凡是到過武夷的人,又有誰不是流連忘返呢?

所謂必然,是帶有客觀性。

據(jù)《崇安新志》記載:

“武夷山向為羽流棲息之所,清初閩南釋徒多入山修持,嗣而天心、慧苑、玉華、清源、碧石相繼以興。

天心禪寺有釋徒百余人,可謂盛矣?!?/p>

由此可見,自清初以來,武夷山內(nèi)佛教氛圍濃厚。

這種氛圍,三百余年,至今仍存。

天心永樂禪寺,聞名遐邇,自不用提。

其實在如今巖茶的重要產(chǎn)區(qū)慧苑坑內(nèi),也還有一座慧苑古剎,頗為值得一去。

有一次我冒雨入慧苑坑訪茶,行至半路途中,便在寺中避雨。

廟宇不大,古樸殊勝。

多杰老師在慧苑禪寺

佛像壁畫,倒是印象不深了。

還記得在正殿廊下,看見一副對聯(lián):

客來莫嫌茶當(dāng)酒,

山居偏與竹為鄰。

此句絕妙。相比之下,宋代杜耒的“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可都顯得有點矯情了。

阮旻錫是儒生出身,天險奇秀、文化薈萃的武夷山,自然符合其志趣。

不光如此,前來修行的僧人,還多是籍貫閩南。

東躲西藏的阮旻錫,在熟人的介紹下入武夷山為僧。

既可清修,又避塵煩,一舉兩得,順理成章。

請注意,阮旻錫入武夷山的時間大致為清代康熙中期。

此時的武夷巖茶,方興未艾。

這首釋超全《武夷茶歌》,便顯得格外珍貴。

他為后世留下了關(guān)于武夷巖茶最早的一段全面記錄。

與其說,這是具有文獻意義的詩歌。

如不說,這是最具詩意的茶學(xué)著述。

茶詩的意義,便在于此。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講完了作者離奇的人生,我們回過頭來看正文。

一二兩句,講的是茶史。

假定,唐代的武夷茶算是晨曦微露。

那么,宋代的武夷茶便是朝霞初綻。

今天的武夷山市,舊時稱為崇安縣。

崇安,唐代隸屬于建州,宋代隸屬于建寧府。

詩中提到的建茶,便指的是建州屬地、建溪兩岸所產(chǎn)之茶。

雖然不能說建茶就是武夷茶,但仍可以說武夷山一直處于宋代的核心產(chǎn)茶區(qū)當(dāng)中。

至于“丁謂”、“君謨”,指的則是茶史上重要的兩個人物。

北宋咸平年間(公元十世紀(jì)末),丁謂任福建漕,監(jiān)造貢茶,進獻了

龍鳳團。

北宋慶歷年間(公元十一世紀(jì)中葉),蔡君謨?nèi)胃=ㄤ?,又造出了更為珍貴的小龍團。

蔡君謨畫像

由于龍團鳳餅聞名后世,這兩位也便寫入茶史,并稱為“前丁后蔡”。

后來到了北宋元豐年間(公元十一世紀(jì)末),貢茶又有了新花樣,做出了比小龍團更為珍貴的密云龍。

建州貢茶,一路精進,直到北宋滅亡。

三四兩句,講的還是歷史。

到了元代,武夷茶不但增加了貢額,而且設(shè)立了御茶園。

元代皇家的御茶園,位于四曲的溪南。

根據(jù)記載來看,民國年間的人過去尋幽探古,見到的就已經(jīng)是荒草淹沒的廢墟了。

四曲、五曲、六曲附近,是從前茶園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茶葉品質(zhì)最好的地方。

接筍峰下的茶洞,就是因“產(chǎn)茶甲于天下”而得名。

現(xiàn)而今,產(chǎn)茶核心已從九曲轉(zhuǎn)移到了三坑兩澗。

站在元代御茶園舊址之上,頗有些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的感慨。

明代雖然廢團改散,但其實貢茶的負(fù)擔(dān)一點沒有減少。

只不過,是茶葉的形態(tài)變化了而已。

根據(jù)《武夷山志》記載,從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直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的二百七十余年間。

武夷山的茶貢額度一年一年的遞增,直到山人無法負(fù)擔(dān)。

五六七八四句,講的是轉(zhuǎn)機。

故老相傳,建州一位老人最早獻出山茶,這才有后來建茶入貢之事。

老人死后,當(dāng)?shù)匕傩站桶阉┓顬樯缴瘛?/p>

后來每年貢茶之初,便要先由官府祭奠老人,然后才可以開山采茶。

明代景泰年間以后,此山不再產(chǎn)茶,但是對于這位老人的祭祀仍在。

單單祭祀也就罷了,山中竟仍有百余家茶戶有貢茶的責(zé)任。

自己家不出產(chǎn),但官府還要求進貢。

詩中的“輸官”,可譯為“向官府繳納”的意思。

萬般無奈,“輸官茶”只能是“購自他山”。

這時候出了一位關(guān)鍵人物,便是詩中提到的“郭公青螺”。

郭子章,字相奎,號青螺,明隆慶五年進士,曾任建寧府推官。

據(jù)明代郭孔延《資德大夫兵部尚書郭公青螺年譜》記載:

“至此時,茶戶只剩二十余家,歲出易茶之金卻如故。

郭公憫之,故而以之聞于兩院,民茶稅運使張存義得以罷免,而易茶之百金亦分派建安一縣。

茶戶陳鉅等感其恩德,于是豎碑紀(jì)公德政?!?/p>

當(dāng)時武夷山中的茶戶,哪里有什么話語權(quán)?

幸虧郭子章仗義執(zhí)言,這才得以解脫貢茶之苦。

擺脫了貢茶的騷擾,武夷山中的氣氛緩和了很多。

這時的巖茶,便要登場了。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請注意,“嗣后巖茶亦漸生”一句,是武夷巖茶最早的確切記載。

后面四句,講的是辛苦。

黃冠,是道士的別稱,這里其實泛指出家人。

由于武夷山許多茶園都?xì)w庵觀寺院所有,所以僧人道士便也成了制茶的主力軍。

制茶的辛苦,首先便是采摘。

農(nóng)諺講: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這是田事的道理,放在茶事上仍然適用。

與許多茶區(qū)不同,武夷山至今秉承著一年一采的習(xí)慣。

福鼎白茶比較方便,先采的可做銀針,后來采的再做白牡丹,最后春尾再采,便做些壽眉。

這樣“一春多采”的方式,較少受天氣的影響。

即使趕上天公不作美,但也總有雨后天晴之時。

武夷巖茶不同,一年就采一次。

時間緊,任務(wù)重,這便有了“遍采春芽三日內(nèi)”的忙碌。

如今武夷山,景區(qū)面積大致72平方公里。

就以這個數(shù)字來計算,想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搜盡深山粟粒空”也是極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總向武夷山的茶界朋友建議,除去斗茶大賽,不如再搞個采茶大賽。

保質(zhì)保量、多快好省的采下茶青,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只是如今我們尊重泡茶人,推崇制茶人,就是沒人理會采茶人,這仍是一種缺失。

采下的鮮葉,還要趕緊制作。從萎凋到做青,從殺青到揉捻,最后還要干燥焙火。

一宿忙下來,已經(jīng)是天光大亮。

稍微休息一兩個鐘頭,便又要開始忙著采下一批鮮葉了。

一個作茶季下來,制茶師傅暴瘦二十斤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一句“兩旬晝夜眠餐廢”,道盡了制茶人的辛苦。

同樣是武夷茶事的珍貴文獻,比起清代王復(fù)禮《茶說》及王梓《茶說》這兩部書。

超全的《武夷茶歌》寫的更為鮮活動情。

超全和尚身在武夷多年,耳濡目染茶事繁忙。

個中甘苦,自然參悟透徹。

后面的內(nèi)容,開始討論影響武夷巖茶風(fēng)味的要素。

先說的是地利。

在超全和尚詩中,巖茶產(chǎn)區(qū)分為兩個:平洲與幽谷。

論質(zhì)量,平洲茶次,幽谷茶上。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王梓《茶說》中將“平洲”與“幽谷”的說法進一步規(guī)范,確定為“洲茶”與“巖茶”。

這種劃分的合理性,如今也被科學(xué)所證實。

再往后,巖茶,還又分出了正巖和半巖。

正巖,又要分為三坑兩澗。

三坑兩澗,再要排出一個高低上下。

可不同坑澗之間土壤的差別,微乎其微。

這樣微小的差別再反映到茶湯中,真的能讓人品嘗出來嗎?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相比起來,清人的觀點符合科學(xué),今人的觀點卻趨近于迷信了。

這難道不值得今天的茶界反思嗎?

地利之后,再討論天時對于茶湯風(fēng)味的影響。

超全和尚,不愧是武夷山中的僧人。

對于做茶時的風(fēng)向,都掌握的十分到位。

北風(fēng)之中,帶來了干燥的空氣。

不管是采茶還是制茶,都以北風(fēng)天最為理想。

若是“陰雨風(fēng)南來”,那縱容是大羅金仙,做出的茶來也難免“色香頓減淡無味”。

天時、地利都講完了,就要講講人和了。

茶事當(dāng)中的人和,就是指工藝。

“清漳”,是漳州的別稱。

當(dāng)時武夷山流行的制茶之法,正是傳自閩南一帶。

比起綠茶,烏龍茶在香氣上更為迷人。

而烏龍茶香氣的形成,一部分來自于做青,一部分來自于焙火。

若是想獲得“如梅斯馥蘭斯馨”的香氣,自然要“心閑手敏工夫細(xì)”。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做茶的師傅,一般文化程度略低,常自嘲為“粗人”。

可據(jù)我這些年接觸下來,事實絕非如此。

但凡能做出一份好茶的師傅,無一例外都是粗中有細(xì)。

馬大哈,可不適合從事制茶工作。

最后四句詩,寫的是珍貴。

巖阿,指的是山中曲折之處。

東安王粲《七哀詩》中,便有“山崗有馀映,巖阿贈重陰”的詩句。

宋樹,指的是武夷名叢。

郭柏蒼《閩茶錄異》中記載:

“為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止一株,年產(chǎn)少許?!?/p>

是不是真的為宋代栽植的古樹?這我不敢說。

但“宋樹”理解為質(zhì)優(yōu)年久的老樹,卻是不過分的。

茶樹“無多叢”,產(chǎn)能自然不高。

天心永樂禪寺

舊時的武夷山,大量是菜茶,少量是水仙,名叢則極為罕見。

《武夷山的茶與風(fēng)光》一書,出版于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其中記載名叢產(chǎn)量時寫道:

“除了水仙產(chǎn)量較多外,其余各品種的數(shù)量,總計不過占全山百分之二、三。

而梅占、雪梨、黃龍三者產(chǎn)量尤為稀少,近年不過年產(chǎn)一、二斤而已?!?/p>

詩中“不盈掬”一詞,是不夠一捧的意思。

這自然是夸張,但也非毫無依據(jù)。

大力發(fā)展武夷名叢,是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超全和尚的時代,名叢極為少見。

整首茶詩,便似是一部武夷茶事紀(jì)錄片。

從歷史重現(xiàn),到今日風(fēng)采。再從采茶場面,到制茶工序。

終了,鏡頭轉(zhuǎn)回了茶事。

聽了這么多,看了這么多,“重烹山茗”自然又別有一番滋味了。

飲茶,總不只是味覺的享受。

飲茶,更兼顧著文化的浸潤。

行文至此,我也要去喝一杯茶了。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shè)計:靜平

楊多杰,“多聊茶”創(chuàng)始人,歷史文獻學(xué)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xué)文獻及茶文化教學(xué)。“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jié)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茶經(jīng)新解》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游》、《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游》、《中華遺產(chǎn)》、《旅行家》、《社區(qū)》、《Timeout》等雜志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新浪微博:@楊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周二嘉賓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quán)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簽約的機構(gòu)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luò)

找到約67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