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天申名茶

找到約126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申遺之云茶產業(yè)觀察

近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這一話題燃爆全網(wǎng)。在云南,以申遺成功為契機,景邁山茶產業(yè)乃至云茶產業(yè)將迎來發(fā)展新機遇。

申遺成功是一次國際化、標志性的茶文化傳播重大事件。借助申遺成功的契機,透過“世界級光環(huán)”,全世界將再次感知云南茶、中國茶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在發(fā)展中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原生態(tài)”,讓景邁山古茶林永久留下來、讓云茶產業(yè)“活”起來?光環(huán)之下,云茶人欣喜之余,也更多了一分思考。


大平掌古茶林


為世界認識云茶打開一扇門

名山古茶林就是云南的一座座“金礦”。一山一韻,百山百味。優(yōu)越的古茶樹資源為云南普洱茶走向世界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云南是茶樹的起源和多樣性中心、種質資源寶庫,也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保存數(shù)量最多、種質種類最豐富的省份,素有‘古茶樹王國’之稱。全世界茶組植物共有31個種和4個變種,中國共有30個種和4個變種,云南就有23個種3個變種,占全世界比重的74.3%?!笔∞r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說。

近年來,我省得天獨厚的茶資源正逐漸被全球越來越多的愛茶人認識。業(yè)內人士紛紛表示,此次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讓茶成為云南農耕文明的鮮活代表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功申遺將加速云茶推廣的腳步。

云南省現(xiàn)代農業(yè)重點產業(yè)(茶葉)專家組組長呂有才坦言,申遺成功有助于人們對遺產地多元價值的重新認知、傳承延續(xù)與再創(chuàng)新,同時對于弘揚普洱茶文化、講好民族茶故事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談起景邁山古茶林和云南名山名茶,人們總是滔滔不絕。在他們看來,申遺成功能讓世界看到云南遠不止古茶樹資源豐富。


采收秋茶


“今天我剛剛上架了景邁山的螃蟹腳,我們茶農定期采摘茶葉和伴生的螃蟹腳等產品,能有效控制茶樹的長勢,避免寄生植物破壞茶樹營養(yǎng)。林子里的古茶樹遮擋了強陽光直射,落葉又為土壤提供養(yǎng)分,野生菌、水果、藥材等都能和諧共生。這種模式不僅給我們茶商帶來好產品,更為各茶區(qū)提供了一個發(fā)展思路?!逼斩櫜铇I(yè)負責人蘇晟說。

走進景邁山古茶林,村落坐落在連片的古茶園之中,森林環(huán)繞,農田散布。人地相協(xié),復合型生態(tài)景觀,有效改善了山地區(qū)域小環(huán)境,這樣的茶園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何青元表示,可以預見的是,申遺成功將大幅提升云南茶的價值,進一步擦亮普洱茶的金字招牌。通過景邁山的茶戀上云南茶、愛上中國茶。樹立起景邁山古茶林這個典范,對云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有益,讓大家都來愛護珍貴的古茶樹資源。與此同時,隨著影響力的提升,云茶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方面也將得到提升。

“申遺成功為世界認識‘云南茶’打開了一扇門,使云茶產業(yè)的認知度、影響力不斷增加。云南茶品牌和地位得到提升,將有力持續(xù)推進云茶產品市場拓展,促進云南茶葉大省向強省跨越?!笔∞r業(yè)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王興原說。

近幾年,我省關于茶的文化遺產,包括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種類型,成為深化“大文化遺產”觀的典范,也為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帶來啟發(fā)。

2022年11月,44項“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有來自云南的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和茶俗(白族三道茶)等6項茶技、茶俗入選。

為傳播中國農耕文化、茶文化,保護農業(yè)生物多樣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持續(xù)加大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截至目前,農業(yè)農村部已認定了6批138項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tǒng)、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tǒng)列入其中,普洱古茶園系統(tǒng)同時被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


手工制茶


做足“茶文章”做活“茶經濟”

在申遺之路上收獲的成果,是世界對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的認可,更是云南向世界做出的文化傳承的承諾。

如何寫好景邁山古茶林、云南茶產業(yè)保護與傳承這篇文章,云南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近年來,我省堅持以茶文化鑄魂、以茶科技驅動、以茶產業(yè)富民,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政策激勵與市場激活雙輪驅動,扎實推進云茶產業(yè)綠色高質量發(fā)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fā)展理念,先后出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云茶產業(yè)綠色發(fā)展的意見》《云南省茶葉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持續(xù)對茶產業(yè)綠色有機基地建設進行獎補。全力實施《促進農業(yè)市場主體倍增培育計劃》等抓實云茶產業(yè)主體培育。通過“10大名茶”評選表彰等抓實品牌打造。遴選勐??h、思茅區(qū)、雙江縣開展“一縣一業(yè)”示范縣創(chuàng)建等活動,典型引路助力云茶高質量發(fā)展。

數(shù)據(jù)看成績。2022年,云南茶園面積795.5萬畝、茶葉產量53.4萬噸,居全國第一位;云南綠色有機茶園244.7萬畝,居全國第一位;普洱茶越陳越香,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滇紅茶湯潤色亮,蜚聲海內外;農業(yè)產值229.2億元、加工業(yè)產值80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1%、13.2%;茶農來自茶產業(yè)的人均收入達5187元,同比增長10.2%;云茶產業(yè)規(guī)模大、地域分布廣、涉茶人口多、帶動能力強,正在成為邊疆地區(qū)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yè)。

保護文化遺產,既不能過度開發(fā),亦不能“關起門來”。正如不少網(wǎng)友所說的,鼓浪嶼的文化遺產,不止于菽莊花園的“藏?!焙汀把a山”等有形物,還在于街角一位老人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闖南洋的故事。

云茶產業(yè)早已突破種茶賣茶的局限,一片葉子的故事正延伸到二產、三產領域。

經過多年的布局發(fā)展,景邁山走出了一條“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共融”的鄉(xiāng)村振興路。在保護中發(fā)展,滿山綠葉變“金葉”。景邁山柏聯(lián)普洱茶莊園內,茶葉生產過程在透明的廠房里展現(xiàn)出來,茶元素扎根在莊園運營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里。

未來,景邁山古茶林也將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和學習。游客們可以領略云茶文化的魅力。景邁山古茶林也將推動普洱市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帶動當?shù)亟洕姆睒s。

呂有才認為,申遺成功后“享云南生活,品云茶魅力”或將成為時尚,有利于“三茶統(tǒng)籌”思想的踐行,使高原特色茶產業(yè)的民族性、生物多樣性、經濟性、社會性、科學性有效統(tǒng)一。借此機遇,利用云南豐富的自然資源、特色民族風情,打造一批特色茶莊園、美麗茶村、秀美茶園,家庭茶苑,以特色小鎮(zhèn)、美麗鄉(xiāng)村、茶葉莊園為載體,實施休閑農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精品工程,開發(fā)“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線路;依托獨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資源,編撰一批茶文化作品,講好云茶故事,增強軟實力,提高茶效益,有效推進云茶產業(yè)與新興業(yè)態(tài)融合發(fā)展。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云茶傳承和保護的新起點。保護遺產、賡續(xù)文脈,云茶產業(yè)必將煥發(fā)新生機。

銷售古茶


云報全媒體記者王淑娟

景邁山大金塔本版圖片均為云報全媒體記者 陳飛 攝

自2010年6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以來,普洱市人大常委會、瀾滄縣人大常委會相繼頒布實施了《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guī)或自治縣單行條例,逐步建立起了與遺產保護管理相匹配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為規(guī)范景邁山保護,推進景邁山申遺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景邁山申遺成功,讓世界聚焦普洱。如何守護住這份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歷史交給普洱的一道重要課題。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普洱市人大常委會將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fā)揮人大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導作用,用立法的形式為遺產保護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逼斩腥舜蟪N瘯敝魅卫铠櫿f,千年景邁山,13年申遺路,終于結出碩果,這是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也是法治護航景邁山高質量發(fā)展的普洱實踐。

李鴻介紹,在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13年大事記中,有四個法治建設重要節(jié)點。一是2015年7月1日,《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通過民族立法,將景邁山千年萬畝古茶林作為世界獨一無二的、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劃為一級保護區(qū),進行嚴格的保護,景邁山古茶林保護機制不斷完善。二是2017年10月25日,《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保護條例實施辦法》正式頒布施行,對以景邁村、芒景村為核心的山脈,總面積為38661公頃區(qū)域采取一系列保護行動和措施。三是2018年7月1日,《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這是普洱市自2016年8月獲批地方立法權以來的首部地方性法規(guī),為包括景邁山古茶林在內的全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2023年1月1日,《普洱市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明確職責,助力申遺,對加強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保護、管理,促進文化傳承、生態(tài)保護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景邁山申遺成功,影響力不斷擴大,未來到景邁山生產、經營、游覽的人員會日益增加,對景邁山的保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鴻表示,確保遺產要素保護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未來將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從“世界遺產”的視角出發(fā),建立長效保護機制,將景邁山文化景觀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二是凸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用好地方立法權,加強景邁山生態(tài)文明建設;三是抓牢新修訂的《立法法》賦予設區(qū)的市在基層治理方面的權限,積極探索景邁山政府管理與群眾自治方面的經驗,為推動普洱邊疆民族地區(q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以及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出積極貢獻。

云報全媒體記者沈浩胡梅君

茶是事業(yè)也是愛好

“糯崗”在傣語中即為“馬鹿飲水的地方”。據(jù)說,這里曾經有成群的野鹿經常來飲水,因此而得名。糯崗古寨四面群山環(huán)繞,周圍峰巒疊嶂,中間為開闊的盆地,百余戶傣族村民世代生活在這里。這里不但是整個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區(qū)內景觀特色最鮮明、保存較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原貌的傣族傳統(tǒng)村落,更是景邁山茶文化代代相傳的美麗縮影。

守護:不只是一代人的事

“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了茶,為人類生存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產茶制茶人的后代,我們也不能吃老本,也要為人類作出新的貢獻?!辈祭首謇先颂K國文說。

蘇國文的父親蘇理亞是景邁山布朗族的最后一位世襲頭人。蘇國文的人生與景邁山緊密相連。布朗族以茶為信仰,他便傳播開發(fā)茶樹歷史,激發(fā)年輕人產生情感認同,讓年輕人了解景邁山茶,從而知茶、愛茶、保護茶。

“景邁山的茶,我們要守護好,這不只是一代人的事。”蘇國文說。

推廣:直播帶貨拓展市場

“我叫仙金,是景邁山糯崗古寨原住民。刷到我的新朋友、老朋友,可以在我的直播間稍作停留……”在千年古寨景邁山糯崗古寨的晨光中,22歲的傣族姑娘仙金開始她一天的工作。

一周休息一天,每天直播4小時,從最初直播景邁山的風景,到現(xiàn)在線上銷售自家生產的優(yōu)質茶葉,直播間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每場直播的收入也越來越多,讓景邁山的茶走出大山,進入更大的市場。

以茶為生的傳統(tǒng)早已根植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心里,仙金曾去過深圳、昆明學習茶藝,但最終仍然決定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山林。她說:“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我們要利用好,才能守護好。”

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仙金和姐姐開始了第一場直播。雖然也曾因流量少而沮喪過,因為辛苦而抱怨過,但對景邁山深厚的感情和對景邁山茶葉品質的信心讓她們堅持了下來。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個漂亮的碧水古村落,歡迎各位朋友在喝到我們家茶的同時,也能來到我們景邁山,呼吸彌漫茶香的空氣,欣賞茶山美景,品味我們民族的茶文化?!泵看沃辈サ臅r候,除了賣茶,向直播間的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也是仙金的一大樂事。

對仙金而言,茶是事業(yè),也是愛好,更是一份責任。

探索:讓景邁山茶永葆青春

糯崗村里的另一位傣族年輕人巖烈有些靦腆,但今年30歲的他和村里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樣,把茶葉和自己的人生綁定在一起。

巖烈希望能繼承好父輩傳下來的茶產業(yè),不辜負生養(yǎng)自己的茶山茶林。除了積極參加培訓,了解多樣化的網(wǎng)絡銷售模式外,他更希望能在茶工藝方面出新出彩,讓景邁山的茶葉可以保留最佳風味。

景邁山傳統(tǒng)手工制茶技藝歷史悠久,有史料依據(jù)的傳承關系,可追溯到唐朝。景邁山的傳統(tǒng)手工制茶,要經過采茶、攤涼、殺青、炒茶、揉捻、曬茶、拼配、篩分、壓制等多道技藝,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及要求之高,需憑制茶人自身悟性和長期實踐才能掌握。

要守護好景邁山的茶,除了傳承好傳統(tǒng)的制茶工藝外,巖烈認為還應該結合市場需求,跟上制茶技術的發(fā)展。

“我們是要世世代代做茶的,我想探索出最符合景邁山茶特色的茶工藝,讓景邁山茶永葆青春。”他說。

見習記者段馮媛

林茶共生人地和諧

9月18日,景邁山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清晨,古茶樹的花葉還掛著露水。站在景邁大寨大平掌古茶林的山頭,景邁山從腳下綿延而去,因晨霧繚繞變得美輪美奐;視線盡頭,隨著太陽慢慢探出頭,浩浩的云海被紅光侵染,色彩斑斕。

穿行在茶林間,記者遇到了上山采茶的景邁大寨村民巖俄怕?!拔覀兙斑~山人生在茶林里、長在茶樹下?!睅r俄怕介紹著眼前的古茶林:“古茶樹的年齡不是通過高矮來判斷,你別看眼前這些茶樹不高,但最少也有一兩百年……除了有茶樹,我們還有‘螃蟹腳’。”巖俄怕耐心地解釋,螃蟹腳是一種附生在古茶樹上的植物,因為長得像螃蟹腳而得名。巖俄怕一邊介紹著外觀特點,一邊教眾人怎么尋找,生物多樣的景邁山就是這么神奇。

巖俄怕口中的日常,包含了“林下茶種植傳統(tǒng)”的多個要素:這一種植方式利用森林系統(tǒng)創(chuàng)造適宜的茶樹生長環(huán)境,并利用生物多樣性預防病蟲害、促進授粉并提供天然養(yǎng)分,持續(xù)生產出高品質有機茶葉,顯示出對當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tài)倫理和智慧。

世居民族延續(xù)至今的社會治理體系,實現(xiàn)了人與茶、人與自然的高度精神聯(lián)系,保證了這種傳統(tǒng)延續(xù)千年并依然充滿活力?!俺莶淮蜣r藥、不專門挖根”“植物之間的分層,是會相互保護的?!薄瓗r俄怕說,父輩從祖宗那里傳下來的文化,是讓景邁山的每一種植物都有生存空間。我們這樣聽,也這樣做,以后,孩子們也會這樣學。

原文標題為:共享人類瑰寶 云茶萬里飄香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申遺之云茶產業(yè)觀察


來源:云南網(wǎng) 云報全媒體 記者 鄭海燕 邢路揚,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雅安蒙頂甘露,中國歷史名茶

  雅安,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地球金腰帶上,被譽為“天府之肺,熊貓故鄉(xiāng)”,是一座最滋潤的城市,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境內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霧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頂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蒙頂山茶歷史上稱蒙山茶、蒙頂茶,因產于蒙頂山而得名,擁有有文字記載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貢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質特點。主要有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等歷史名茶,其中蒙頂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的杰出代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揉捻)形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一、“甘露”的內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處

  “甘露”一詞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認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義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種解釋: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漢書·宣帝紀》:“乃者鳳皇集 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 ……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彼未穲虺肌逗陀朗逋┗ā罚骸皶灾Φ胃事?,味落寒泉中?!泵鞒顣r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這些著述對甘露均有極深的贊譽。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甘蕉》:“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贝宋闹械母事杜c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幾乎近似。

  三是佛教語。梵語的意譯,喻佛法、涅槃等?!斗ㄈA經·藥草喻品》:“為大眾說甘露浄法。”南朝梁沉約 《和王衛(wèi)軍解講》:“甘露為誰演,得一標道心。”南朝梁蕭統(tǒng)《東齋聽講》詩:“既參甘露旨,方欲書縉紳?!庇纱丝梢?,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質與精神于不二。

  二、蒙頂甘露作為茶名的歷史淵源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蒙山條:“在嚴道南十里有五頂,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產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 這是甘露作為茶名最早的時間,距今近900年。

  《方輿勝覽》是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成書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書共七十卷,主要記載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浙西路、浙東路、江東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屬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山川、學館、亭臺、樓閣、軒榭、古跡、名官、人物、題詠等,內容十分豐富全面,對于了解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經濟、文化、風俗、民情、山川、土產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產甘露”之記載,與《方輿勝覽》一脈相承。但此時的“甘露”非彼時的甘露。眾所周知,從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國各地進貢茶葉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茶,興散茶”和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來, 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當時,上清峰所產“甘露”茶,經150年時間積淀,集歷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藝要求,精工細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來居上,品質最佳?!搬t(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茶,這與蒙頂甘露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系。

  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轍,從而使甘露成卷曲形。歷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調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的香味品質??梢?,蒙頂甘露的茶湯清冽回甘,猶似甘露。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制成的,質量超過唐、宋時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歸皇室祭祀專用,蒙頂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詳見黃云鵠《蒙頂留題》)之“仙茶”美譽。

  (一)名字與甘露年號有關

  蒙頂山人工植茶歷史有兩千余年,通過現(xiàn)存有關茶葉記載的最早資料王褒《僮約》和吳理真在蒙頂山種植茶樹的史實可以證明,蒙頂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茶樹種植馴化最早的地方(詳見陳椽《茶業(yè)通史》),時間在西漢甘露年間,正是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8年)執(zhí)政期間,也是他最早設立“甘露”年號。據(jù)考證,“甘露”是中國古代重復使用年號較多的一個詞。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三國吳烏程侯孫皓在、十六國時期前秦宣昭帝苻堅、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間均使用過“甘露”年號。植茶始祖吳理真也正是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頂山馴化七株野生茶樹開啟人工種茶先河。劉詢本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后使用過多個年號,其中“甘露”是第6個,前后共四年。

  (二)名字與佛教有關

  甘露是和佛教醫(yī)藥學息息相關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長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為茶名,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佛教興盛以后,甘露一詞常為其所用。蒙頂山茶稱甘露,與宋代蒙頂山佛教興盛密切相關。  

  蒙頂甘露原料

  許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種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當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最早人工種植茶樹。歷史上,蒙頂山貢茶皆為蒙頂山僧人所制作,據(jù)《名山縣志》記載:蒙頂貢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費用由縣衙門行文,各寺院攤付,違者法辦。各寺院及寺僧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樹,司職和尚稱薅茶僧;天蓋寺分工守護茶樹,司職和尚稱看茶僧;靜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職和尚稱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職和尚稱制茶僧。貢茶的采制、包裝、運送均極為莊重,須按貢茶禮儀進行。每年茶樹春芽始發(fā),看茶僧即上報,司職人員前往茶園視看并籍記茶葉數(shù)量。名山縣官于吉日著官服、率僚屬及全縣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禮拜仙茶后,司職人員領摘茶僧12人入茶園(先后稱為貢茶院、仙茶園、皇茶園),在官員監(jiān)督下按規(guī)定數(shù)量摘取鮮嫩茶葉。所摘茶葉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貢茶。制作中,眾僧盤坐誦經。據(jù)此我們認為:大約在晚唐時,蒙頂山智矩寺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四川也是中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茶葉加工廠。蒙頂山貢茶由寺廟管理、采摘官辦、僧人制作、官差運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續(xù)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頂山茶文化中貢茶文化和禪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與三位“甘露大師”有關

  1.吳理真

  蒙頂山茶取名甘露,是為紀念“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人工種茶。據(jù)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書記載,蒙頂山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當時的嚴道縣,今雅安名山)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稱的蒙山頂上的五峰之間馴化七株野生茶樹,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其葉細長,網(wǎng)脈對分,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歷史先河,因此被公認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第一人。從此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惠及全人類的健康飲品。從三國開始,作為禪茶,蒙頂山茶要滿足得道高僧參禪修身養(yǎng)性之用;從唐太宗執(zhí)政開始,作為邊茶,蒙頂山茶需要滿足邊疆少數(shù)民族同胞品飲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馬之用;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作為貢茶,蒙頂山茶要滿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飲之用。從此,蒙頂山以“仙茶”澤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貢茶”享譽全國,以“邊茶”緣和世界,千古流芳。吳理真因開拓蒙頂山,首創(chuàng)種茶,為后人懷念,不斷神化。南宋京師天旱,祖師受祈禮顯靈救蒼生,功績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享受民眾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為正貢茶 ,修建石欄維護賜名“ 皇茶園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俗稱“甘露大師”,后人稱贊其“甘露祖師”“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碑文、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明代楊慎《蒙茶辨》中均有記載。今天,蒙頂山天蓋寺茶祖殿供奉著吳理真的雕塑,上有“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的牌匾。  

  植茶始祖吳理真雕塑

  2.智矩寺創(chuàng)始人普惠禪師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進入昌盛時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稱智矩寺,普惠禪師任主持時,將其發(fā)展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沒,后人懷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師”。  

  靈應甘露普惠妙濟菩薩

  3.西域來僧不動上師

  北宋時,西域梵僧不動上師住錫蒙頂山永興寺,創(chuàng)編《蒙山施食儀》,融通顯、密經典及瑜伽諸部而成,深為佛教界所信奉,已編入《禪門日誦》和《早晚課》之中。不動上師被當時佛教信眾認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藥,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師”?,F(xiàn)永興寺正門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跡,側門掛有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一誠法師題寫的“甘露道場”的牌匾。

  (四)眾多與“甘露”相關的歷史遺跡  

  永興寺甘露道場

  蒙頂山是一座儒釋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眾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跡,諸如甘露寺、甘露橋、甘露峰、 甘露靈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場等,還有“甘露宗風” “一瓢甘露”等題字??梢?,蒙頂山茶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深受中國土生土長宗教道家文化的影響和融合。

  1.甘露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名為“甘露寺”的寺廟不下十處。為什么叫甘露的寺廟那么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周邊發(fā)現(xiàn)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頂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號“甘露”,所產茶葉也叫“甘露”,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甘露寺”。明代葉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詩中說:“一掬靈湫天上來,數(shù)莖仙掌削蓬萊。行云行雨飛金相,踞虎蟠龍繞鷲臺”。  

  甘露寺

  2.甘露橋

  蒙頂山歷史上曾經有十二座石橋,其中有甘露橋一座,相傳“甘露祖師”親為踩橋。

  3.甘露峰

  蒙頂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靈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參差比,真是一朵蓮”。

  4.甘露靈泉院

  蒙頂五峰入口處有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上面鐫有“一瓢甘露”“法沫西來”的題刻,旁立重修的“甘露靈泉碑記”。 

  甘露靈泉院石碑坊  

  5.甘露井

  上清峰下側、“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稱“甘露井”。相傳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汲水之處,又因傳說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從此井出入,故又名“龍井”,井側立有明代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無名氏所題“蒙泉”二字、清咸豐年間曾任雅州太守的黃云鵠所題“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蒼勁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據(jù)《雅州府志》載:“井內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蓋之以石。游者虔禮,揭石取水烹茶,則有異香。若擅自揭取,須晴日,即時大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龍蜀余聞》中高度贊揚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應元在《登蒙頂》一詩中寫道:“振衣百仞岡頭路,蒙頂蒼蒼倚大羅……上清風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蘿?!?/p>

  6.甘露石室

  蒙頂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對面是甘露峰,峰巔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頂石殿,為全石結構。相傳此屋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休憩之所,也是傳說當年吳理真和“蒙茶仙姑”結廬處。南宋時,供奉吳理真石像于內,明代重修。清代趙怡在《甘露石室》詩中寫道:“五頂作蓮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頂甘露的貢茶、仙茶歷史

  (一)貢茶歷史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至憲宗時,進貢數(shù)量超過全國許多貢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時期,名氣甚至一度超過了唐代的官方貢茶—顧渚紫筍。唐《國史補》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明代名將王越(黎陽王)曾感慨:“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山貢茶記載 。蒙頂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絕佳、珍奇名貴的鐵證。

  到了宋代,蒙頂山茶因專用于以茶易馬,進貢數(shù)量減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列舉當時全國幾種貢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名列其中。當時,蒙頂石花、露芽、谷芽、圣楊花、吉祥蕊、不壓膏、石蒼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國前八名。貢品雖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細。

  名山歷代官員都把采制、進 貢蒙頂山茶奉為神圣職責,上年冬天即做好準備工作,如籌備經費、打制包裝、組織人力等。到春茶萌發(fā)之際,縣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孫漸在《蒙山留題》云:“余蒞任斯土,每采貢茶,必親履其地…… 因蒙茶攸關貢品 ?!泵髑鍟r達到頂峰。明神宗萬歷年間,名山知縣張朝普記載:“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職貢。”清代,蒙頂山茶進貢由政府統(tǒng)一管理,寺廟、僧人、僧會、錫匠分工承擔種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仙茶為“正貢 ”,專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灣茶 ”“春茗茶”“觀音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

  清代蒙頂山貢茶用途等級森嚴。清代中期以“皇茶園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園外“圍繞大巖石,另有數(shù)十株茶”所產茶葉為“ 副貢”和“陪貢”;“副貢”皇帝享用 ,“ 陪貢 ”分與妃嬪及受寵之人。菱角峰下茶為“菱角灣茶”,多用于賞賜貴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國使臣,或宴飲 。  

  特級甘露開湯

  貢茶采制、包裝、運送、接收,制度完備,儀式講究,十分神秘。清光緒版《名山縣志》收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 》,詳細記載了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細,及蟲蝕,每芽只連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茶經焙,稍粗則葉背焦黃,稍嫩則黯黑,此皆剔為余,茶不登貢品,再后焙剪棄者,入釜炒焉,置木架為茶床,竹薦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顆,復疏而焙之,曰顆子茶以充副貢,并獻大使。不足,即漫山產者充之。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園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司投貢房,經過州縣,謹護送之?!?/p>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樹剛抽芽,縣令便選擇吉日,沐齋更衣,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來到上清峰,先是設案焚香,跪拜再三。接著,選擇十二名僧人入茶園,在縣令的親自督促下采摘茶葉。每芽只取一葉,茶采三百六十五葉,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時,眾寺僧盤坐誦經。先用新釜烘焙,茶葉半蔫即取出,由圍坐的僧人一一展開,勻攤紙上,繃于釜口,讓其焙干。又精選其中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其它的都剔為余茶,制成顆子茶,以充副貢,獻給地方大吏。貢茶時正片貯于兩個方形銀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也分裝錫瓶。銀瓶、錫瓶都盛入木箱,用黃綢包裹,丹印封住。入貢前,縣令又卜選吉日,穿朝服向京師方向叩拜,選派得力官吏解送,經過的州縣,都悉心加以護送。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蒼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葉,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歲歲平安,年年豐收之渴求。

  (二)仙茶歷史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清晚時期才有,標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煮蒙山,清興未與當年別”,對蒙頂“仙茶”給予了圣贊。  

  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而有關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蒙頂山茶在當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官桑孔要深思。”

  清代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也就涵蓋其中。“仙茶”歷經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息息相關。

  皇帝為什么會選擇蒙頂山茶作為祭祖“仙茶”呢?有學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便是唯一可選。

  民國建立,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仍照舊制采制,作為縣內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產品稱號。在一些重大展覽與評選活動中,蒙頂甘露茶曾先后奪得陸羽杯金牌獎、甘露杯金牌獎等獎項。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被原農業(yè)部評定為“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頂甘露年產量1000噸左右,產品遠銷大江南北,產值近10億元,深受消費者青睞,正逐漸從歷史名茶鳳凰涅槃成現(xiàn)實名茶。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向世全學做手工蒙頂甘露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7歲,現(xiàn)任四川省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雅安市農業(yè)農村局四級調研員(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徽茶》、《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圭臬詩刊》、《調查與決策》、《四川三農》、《農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畫報》、《四川文藝》、《縣域經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網(wǎng)易、快資訊、一點資訊、名茶網(wǎng)、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四川茶報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選《2019四川詩歌年鑒》、《雅雨清風——雅安70年文學作品精選集》、《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茶祖故里行》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來源:陳開義)  雅安,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地球金腰帶上,被譽為“天府之肺,熊貓故鄉(xiāng)”,是一座最滋潤的城市,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境內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霧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頂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蒙頂山茶歷史上稱蒙山茶、蒙頂茶,因產于蒙頂山而得名,擁有有文字記載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貢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質特點。主要有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等歷史名茶,其中蒙頂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的杰出代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揉捻)形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一、“甘露”的內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處

  “甘露”一詞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認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義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種解釋: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稘h書·宣帝紀》:“乃者鳳皇集 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 ……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宋代梅堯臣《和永叔桐花》:“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這些著述對甘露均有極深的贊譽。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甘蕉》:“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贝宋闹械母事杜c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幾乎近似。

  三是佛教語。梵語的意譯,喻佛法、涅槃等?!斗ㄈA經·藥草喻品》:“為大眾說甘露浄法?!蹦铣撼良s 《和王衛(wèi)軍解講》:“甘露為誰演,得一標道心。”南朝梁蕭統(tǒng)《東齋聽講》詩:“既參甘露旨,方欲書縉紳。”由此可見,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質與精神于不二。

  二、蒙頂甘露作為茶名的歷史淵源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蒙山條:“在嚴道南十里有五頂,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產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這是甘露作為茶名最早的時間,距今近900年。

  《方輿勝覽》是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成書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書共七十卷,主要記載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浙西路、浙東路、江東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屬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山川、學館、亭臺、樓閣、軒榭、古跡、名官、人物、題詠等,內容十分豐富全面,對于了解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經濟、文化、風俗、民情、山川、土產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產甘露”之記載,與《方輿勝覽》一脈相承。但此時的“甘露”非彼時的甘露。眾所周知,從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國各地進貢茶葉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茶,興散茶”和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來, 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當時,上清峰所產“甘露”茶,經150年時間積淀,集歷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藝要求,精工細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來居上,品質最佳?!搬t(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茶,這與蒙頂甘露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系。

  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轍,從而使甘露成卷曲形。歷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調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的香味品質。可見,蒙頂甘露的茶湯清冽回甘,猶似甘露。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制成的,質量超過唐、宋時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歸皇室祭祀專用,蒙頂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詳見黃云鵠《蒙頂留題》)之“仙茶”美譽。

  (一)名字與甘露年號有關

  蒙頂山人工植茶歷史有兩千余年,通過現(xiàn)存有關茶葉記載的最早資料王褒《僮約》和吳理真在蒙頂山種植茶樹的史實可以證明,蒙頂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茶樹種植馴化最早的地方(詳見陳椽《茶業(yè)通史》),時間在西漢甘露年間,正是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8年)執(zhí)政期間,也是他最早設立“甘露”年號。據(jù)考證,“甘露”是中國古代重復使用年號較多的一個詞。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三國吳烏程侯孫皓在、十六國時期前秦宣昭帝苻堅、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間均使用過“甘露”年號。植茶始祖吳理真也正是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頂山馴化七株野生茶樹開啟人工種茶先河。劉詢本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后使用過多個年號,其中“甘露”是第6個,前后共四年。

  (二)名字與佛教有關

  甘露是和佛教醫(yī)藥學息息相關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長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為茶名,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佛教興盛以后,甘露一詞常為其所用。蒙頂山茶稱甘露,與宋代蒙頂山佛教興盛密切相關。  

  蒙頂甘露原料

  許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種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當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最早人工種植茶樹。歷史上,蒙頂山貢茶皆為蒙頂山僧人所制作,據(jù)《名山縣志》記載:蒙頂貢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費用由縣衙門行文,各寺院攤付,違者法辦。各寺院及寺僧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樹,司職和尚稱薅茶僧;天蓋寺分工守護茶樹,司職和尚稱看茶僧;靜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職和尚稱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職和尚稱制茶僧。貢茶的采制、包裝、運送均極為莊重,須按貢茶禮儀進行。每年茶樹春芽始發(fā),看茶僧即上報,司職人員前往茶園視看并籍記茶葉數(shù)量。名山縣官于吉日著官服、率僚屬及全縣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禮拜仙茶后,司職人員領摘茶僧12人入茶園(先后稱為貢茶院、仙茶園、皇茶園),在官員監(jiān)督下按規(guī)定數(shù)量摘取鮮嫩茶葉。所摘茶葉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貢茶。制作中,眾僧盤坐誦經。據(jù)此我們認為:大約在晚唐時,蒙頂山智矩寺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四川也是中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茶葉加工廠。蒙頂山貢茶由寺廟管理、采摘官辦、僧人制作、官差運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續(xù)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頂山茶文化中貢茶文化和禪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與三位“甘露大師”有關

  1.吳理真

  蒙頂山茶取名甘露,是為紀念“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人工種茶。據(jù)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書記載,蒙頂山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當時的嚴道縣,今雅安名山)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稱的蒙山頂上的五峰之間馴化七株野生茶樹,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其葉細長,網(wǎng)脈對分,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歷史先河,因此被公認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第一人。從此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惠及全人類的健康飲品。從三國開始,作為禪茶,蒙頂山茶要滿足得道高僧參禪修身養(yǎng)性之用;從唐太宗執(zhí)政開始,作為邊茶,蒙頂山茶需要滿足邊疆少數(shù)民族同胞品飲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馬之用;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作為貢茶,蒙頂山茶要滿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飲之用。從此,蒙頂山以“仙茶”澤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貢茶”享譽全國,以“邊茶”緣和世界,千古流芳。吳理真因開拓蒙頂山,首創(chuàng)種茶,為后人懷念,不斷神化。南宋京師天旱,祖師受祈禮顯靈救蒼生,功績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享受民眾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為正貢茶 ,修建石欄維護賜名“ 皇茶園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俗稱“甘露大師”,后人稱贊其“甘露祖師”“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碑文、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明代楊慎《蒙茶辨》中均有記載。今天,蒙頂山天蓋寺茶祖殿供奉著吳理真的雕塑,上有“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的牌匾。  

  植茶始祖吳理真雕塑

  2.智矩寺創(chuàng)始人普惠禪師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進入昌盛時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稱智矩寺,普惠禪師任主持時,將其發(fā)展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沒,后人懷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師”。  

  靈應甘露普惠妙濟菩薩

  3.西域來僧不動上師

  北宋時,西域梵僧不動上師住錫蒙頂山永興寺,創(chuàng)編《蒙山施食儀》,融通顯、密經典及瑜伽諸部而成,深為佛教界所信奉,已編入《禪門日誦》和《早晚課》之中。不動上師被當時佛教信眾認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藥,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師”?,F(xiàn)永興寺正門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跡,側門掛有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一誠法師題寫的“甘露道場”的牌匾。

  (四)眾多與“甘露”相關的歷史遺跡  

  永興寺甘露道場

  蒙頂山是一座儒釋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眾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跡,諸如甘露寺、甘露橋、甘露峰、 甘露靈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場等,還有“甘露宗風” “一瓢甘露”等題字??梢?,蒙頂山茶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深受中國土生土長宗教道家文化的影響和融合。

  1.甘露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名為“甘露寺”的寺廟不下十處。為什么叫甘露的寺廟那么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周邊發(fā)現(xiàn)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頂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號“甘露”,所產茶葉也叫“甘露”,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甘露寺”。明代葉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詩中說:“一掬靈湫天上來,數(shù)莖仙掌削蓬萊。行云行雨飛金相,踞虎蟠龍繞鷲臺”。  

  甘露寺

  2.甘露橋

  蒙頂山歷史上曾經有十二座石橋,其中有甘露橋一座,相傳“甘露祖師”親為踩橋。

  3.甘露峰

  蒙頂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靈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參差比,真是一朵蓮”。

  4.甘露靈泉院

  蒙頂五峰入口處有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上面鐫有“一瓢甘露”“法沫西來”的題刻,旁立重修的“甘露靈泉碑記”。 

  甘露靈泉院石碑坊  

  5.甘露井

  上清峰下側、“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稱“甘露井”。相傳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汲水之處,又因傳說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從此井出入,故又名“龍井”,井側立有明代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無名氏所題“蒙泉”二字、清咸豐年間曾任雅州太守的黃云鵠所題“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蒼勁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據(jù)《雅州府志》載:“井內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蓋之以石。游者虔禮,揭石取水烹茶,則有異香。若擅自揭取,須晴日,即時大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龍蜀余聞》中高度贊揚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應元在《登蒙頂》一詩中寫道:“振衣百仞岡頭路,蒙頂蒼蒼倚大羅……上清風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蘿?!?/p>

  6.甘露石室

  蒙頂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對面是甘露峰,峰巔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頂石殿,為全石結構。相傳此屋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休憩之所,也是傳說當年吳理真和“蒙茶仙姑”結廬處。南宋時,供奉吳理真石像于內,明代重修。清代趙怡在《甘露石室》詩中寫道:“五頂作蓮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頂甘露的貢茶、仙茶歷史

  (一)貢茶歷史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至憲宗時,進貢數(shù)量超過全國許多貢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時期,名氣甚至一度超過了唐代的官方貢茶—顧渚紫筍。唐《國史補》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明代名將王越(黎陽王)曾感慨:“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山貢茶記載 。蒙頂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絕佳、珍奇名貴的鐵證。

  到了宋代,蒙頂山茶因專用于以茶易馬,進貢數(shù)量減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列舉當時全國幾種貢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名列其中。當時,蒙頂石花、露芽、谷芽、圣楊花、吉祥蕊、不壓膏、石蒼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國前八名。貢品雖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細。

  名山歷代官員都把采制、進 貢蒙頂山茶奉為神圣職責,上年冬天即做好準備工作,如籌備經費、打制包裝、組織人力等。到春茶萌發(fā)之際,縣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孫漸在《蒙山留題》云:“余蒞任斯土,每采貢茶,必親履其地…… 因蒙茶攸關貢品 ?!泵髑鍟r達到頂峰。明神宗萬歷年間,名山知縣張朝普記載:“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職貢?!鼻宕?,蒙頂山茶進貢由政府統(tǒng)一管理,寺廟、僧人、僧會、錫匠分工承擔種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仙茶為“正貢 ”,專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灣茶 ”“春茗茶”“觀音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

  清代蒙頂山貢茶用途等級森嚴。清代中期以“皇茶園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園外“圍繞大巖石,另有數(shù)十株茶”所產茶葉為“ 副貢”和“陪貢”;“副貢”皇帝享用 ,“ 陪貢 ”分與妃嬪及受寵之人。菱角峰下茶為“菱角灣茶”,多用于賞賜貴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國使臣,或宴飲 。  

  特級甘露開湯

  貢茶采制、包裝、運送、接收,制度完備,儀式講究,十分神秘。清光緒版《名山縣志》收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 》,詳細記載了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細,及蟲蝕,每芽只連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茶經焙,稍粗則葉背焦黃,稍嫩則黯黑,此皆剔為余,茶不登貢品,再后焙剪棄者,入釜炒焉,置木架為茶床,竹薦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顆,復疏而焙之,曰顆子茶以充副貢,并獻大使。不足,即漫山產者充之。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園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司投貢房,經過州縣,謹護送之?!?/p>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樹剛抽芽,縣令便選擇吉日,沐齋更衣,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來到上清峰,先是設案焚香,跪拜再三。接著,選擇十二名僧人入茶園,在縣令的親自督促下采摘茶葉。每芽只取一葉,茶采三百六十五葉,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時,眾寺僧盤坐誦經。先用新釜烘焙,茶葉半蔫即取出,由圍坐的僧人一一展開,勻攤紙上,繃于釜口,讓其焙干。又精選其中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其它的都剔為余茶,制成顆子茶,以充副貢,獻給地方大吏。貢茶時正片貯于兩個方形銀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也分裝錫瓶。銀瓶、錫瓶都盛入木箱,用黃綢包裹,丹印封住。入貢前,縣令又卜選吉日,穿朝服向京師方向叩拜,選派得力官吏解送,經過的州縣,都悉心加以護送。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蒼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葉,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歲歲平安,年年豐收之渴求。

  (二)仙茶歷史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清晚時期才有,標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煮蒙山,清興未與當年別”,對蒙頂“仙茶”給予了圣贊。  

  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而有關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蒙頂山茶在當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官桑孔要深思?!?/p>

  清代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也就涵蓋其中?!跋刹琛睔v經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息息相關。

  皇帝為什么會選擇蒙頂山茶作為祭祖“仙茶”呢?有學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便是唯一可選。

  民國建立,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仍照舊制采制,作為縣內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產品稱號。在一些重大展覽與評選活動中,蒙頂甘露茶曾先后奪得陸羽杯金牌獎、甘露杯金牌獎等獎項。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被原農業(yè)部評定為“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頂甘露年產量1000噸左右,產品遠銷大江南北,產值近10億元,深受消費者青睞,正逐漸從歷史名茶鳳凰涅槃成現(xiàn)實名茶。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向世全學做手工蒙頂甘露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7歲,現(xiàn)任四川省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雅安市農業(yè)農村局四級調研員(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徽茶》、《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圭臬詩刊》、《調查與決策》、《四川三農》、《農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畫報》、《四川文藝》、《縣域經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網(wǎng)易、快資訊、一點資訊、名茶網(wǎng)、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四川茶報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選《2019四川詩歌年鑒》、《雅雨清風——雅安70年文學作品精選集》、《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茶祖故里行》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來源:陳開義)

茶史 :雅安蒙頂甘露,中國歷史名茶

       雅安,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地球金腰帶上,被譽為“天府之肺,熊貓故鄉(xiāng)”,是一座最滋潤的城市,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境內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霧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頂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蒙頂山茶歷史上稱蒙山茶、蒙頂茶,因產于蒙頂山而得名,擁有有文字記載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貢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質特點。主要有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等歷史名茶,其中蒙頂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的杰出代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揉捻)形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一、“甘露”的內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處

  “甘露”一詞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認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義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種解釋: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漢書·宣帝紀》:“乃者鳳皇集 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 ……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彼未穲虺肌逗陀朗逋┗ā罚骸皶灾Φ胃事?,味落寒泉中?!泵鞒顣r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 這些著述對甘露均有極深的贊譽。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甘蕉》:“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贝宋闹械母事杜c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幾乎近似。

  三是佛教語。梵語的意譯,喻佛法、涅槃等?!斗ㄈA經·藥草喻品》:“為大眾說甘露浄法?!蹦铣撼良s 《和王衛(wèi)軍解講》:“甘露為誰演,得一標道心?!蹦铣菏捊y(tǒng)《東齋聽講》詩:“既參甘露旨,方欲書縉紳。”由此可見,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質與精神于不二。

  二、蒙頂甘露作為茶名的歷史淵源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蒙山條:“在嚴道南十里有五頂,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產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這是甘露作為茶名最早的時間,距今近900年。

  《方輿勝覽》是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成書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書共七十卷,主要記載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浙西路、浙東路、江東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屬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山川、學館、亭臺、樓閣、軒榭、古跡、名官、人物、題詠等,內容十分豐富全面,對于了解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經濟、文化、風俗、民情、山川、土產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產甘露”之記載,與《方輿勝覽》一脈相承。但此時的“甘露”非彼時的甘露。眾所周知,從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國各地進貢茶葉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茶,興散茶”和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來, 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當時,上清峰所產“甘露”茶,經150年時間積淀,集歷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藝要求,精工細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來居上,品質最佳?!搬t(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茶,這與蒙頂甘露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系。

  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轍,從而使甘露成卷曲形。歷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調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的香味品質??梢姡身敻事兜牟铚遒馗剩q似甘露。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制成的,質量超過唐、宋時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歸皇室祭祀專用,蒙頂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詳見黃云鵠《蒙頂留題》)之“仙茶”美譽。

  (一)名字與甘露年號有關

  蒙頂山人工植茶歷史有兩千余年,通過現(xiàn)存有關茶葉記載的最早資料王褒《僮約》和吳理真在蒙頂山種植茶樹的史實可以證明,蒙頂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茶樹種植馴化最早的地方(詳見陳椽《茶業(yè)通史》),時間在西漢甘露年間,正是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8年)執(zhí)政期間,也是他最早設立“甘露”年號。據(jù)考證,“甘露”是中國古代重復使用年號較多的一個詞。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三國吳烏程侯孫皓在、十六國時期前秦宣昭帝苻堅、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間均使用過“甘露”年號。植茶始祖吳理真也正是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頂山馴化七株野生茶樹開啟人工種茶先河。劉詢本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后使用過多個年號,其中“甘露”是第6個,前后共四年。

 ?。ǘ┟峙c佛教有關

  甘露是和佛教醫(yī)藥學息息相關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長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為茶名,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佛教興盛以后,甘露一詞常為其所用。蒙頂山茶稱甘露,與宋代蒙頂山佛教興盛密切相關。

  許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種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當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最早人工種植茶樹。歷史上,蒙頂山貢茶皆為蒙頂山僧人所制作,據(jù)《名山縣志》記載:蒙頂貢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費用由縣衙門行文,各寺院攤付,違者法辦。各寺院及寺僧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樹,司職和尚稱薅茶僧;天蓋寺分工守護茶樹,司職和尚稱看茶僧;靜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職和尚稱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職和尚稱制茶僧。貢茶的采制、包裝、運送均極為莊重,須按貢茶禮儀進行。每年茶樹春芽始發(fā),看茶僧即上報,司職人員前往茶園視看并籍記茶葉數(shù)量。名山縣官于吉日著官服、率僚屬及全縣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禮拜仙茶后,司職人員領摘茶僧12人入茶園(先后稱為貢茶院、仙茶園、皇茶園),在官員監(jiān)督下按規(guī)定數(shù)量摘取鮮嫩茶葉。所摘茶葉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貢茶。制作中,眾僧盤坐誦經。據(jù)此我們認為:大約在晚唐時,蒙頂山智矩寺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四川也是中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茶葉加工廠。蒙頂山貢茶由寺廟管理、采摘官辦、僧人制作、官差運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續(xù)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頂山茶文化中貢茶文化和禪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與三位“甘露大師”有關

  1.吳理真

  蒙頂山茶取名甘露,是為紀念“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人工種茶。據(jù)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書記載,蒙頂山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當時的嚴道縣,今雅安名山)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稱的蒙山頂上的五峰之間馴化七株野生茶樹,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其葉細長,網(wǎng)脈對分,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歷史先河,因此被公認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第一人。從此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惠及全人類的健康飲品。從三國開始,作為禪茶,蒙頂山茶要滿足得道高僧參禪修身養(yǎng)性之用;從唐太宗執(zhí)政開始,作為邊茶,蒙頂山茶需要滿足邊疆少數(shù)民族同胞品飲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馬之用;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作為貢茶,蒙頂山茶要滿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飲之用。從此,蒙頂山以“仙茶”澤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貢茶”享譽全國,以“邊茶”緣和世界,千古流芳。吳理真因開拓蒙頂山,首創(chuàng)種茶,為后人懷念,不斷神化。南宋京師天旱,祖師受祈禮顯靈救蒼生,功績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享受民眾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為正貢茶 ,修建石欄維護賜名“ 皇茶園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俗稱“甘露大師”,后人稱贊其“甘露祖師”“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碑文、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明代楊慎《蒙茶辨》中均有記載。今天,蒙頂山天蓋寺茶祖殿供奉著吳理真的雕塑,上有“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的牌匾。

  2.智矩寺創(chuàng)始人普惠禪師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進入昌盛時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稱智矩寺,普惠禪師任主持時,將其發(fā)展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沒,后人懷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師”。

  3.西域來僧不動上師

  北宋時,西域梵僧不動上師住錫蒙頂山永興寺,創(chuàng)編《蒙山施食儀》,融通顯、密經典及瑜伽諸部而成,深為佛教界所信奉,已編入《禪門日誦》和《早晚課》之中。不動上師被當時佛教信眾認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藥,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師”?,F(xiàn)永興寺正門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跡,側門掛有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一誠法師題寫的“甘露道場”的牌匾。

  蒙頂山是一座儒釋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眾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跡,諸如甘露寺、甘露橋、甘露峰、 甘露靈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場等,還有“甘露宗風” “一瓢甘露”等題字。可見,蒙頂山茶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深受中國土生土長宗教道家文化的影響和融合。

  1.甘露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名為“甘露寺”的寺廟不下十處。為什么叫甘露的寺廟那么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周邊發(fā)現(xiàn)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頂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號“甘露”,所產茶葉也叫“甘露”,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甘露寺”。明代葉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詩中說:“一掬靈湫天上來,數(shù)莖仙掌削蓬萊。行云行雨飛金相,踞虎蟠龍繞鷲臺”。

  2.甘露橋

  蒙頂山歷史上曾經有十二座石橋,其中有甘露橋一座,相傳“甘露祖師”親為踩橋。

  3.甘露峰

  蒙頂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靈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參差比,真是一朵蓮”。

  4.甘露靈泉院

  蒙頂五峰入口處有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上面鐫有“一瓢甘露”“法沫西來”的題刻,旁立重修的“甘露靈泉碑記”。

  5.甘露井

  上清峰下側、“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稱“甘露井”。相傳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汲水之處,又因傳說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從此井出入,故又名“龍井”,井側立有明代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無名氏所題“蒙泉”二字、清咸豐年間曾任雅州太守的黃云鵠所題“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蒼勁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據(jù)《雅州府志》載:“井內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蓋之以石。游者虔禮,揭石取水烹茶,則有異香。若擅自揭取,須晴日,即時大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龍蜀余聞》中高度贊揚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應元在《登蒙頂》一詩中寫道:“振衣百仞岡頭路,蒙頂蒼蒼倚大羅……上清風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蘿?!?/p>

  6.甘露石室

  蒙頂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對面是甘露峰,峰巔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頂石殿,為全石結構。相傳此屋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休憩之所,也是傳說當年吳理真和“蒙茶仙姑”結廬處。南宋時,供奉吳理真石像于內,明代重修。清代趙怡在《甘露石室》詩中寫道:“五頂作蓮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頂甘露的貢茶、仙茶歷史

  (一)貢茶歷史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至憲宗時,進貢數(shù)量超過全國許多貢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時期,名氣甚至一度超過了唐代的官方貢茶—顧渚紫筍。唐《國史補》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明代名將王越(黎陽王)曾感慨:“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山貢茶記載 。蒙頂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絕佳、珍奇名貴的鐵證。

  到了宋代,蒙頂山茶因專用于以茶易馬,進貢數(shù)量減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列舉當時全國幾種貢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名列其中。當時,蒙頂石花、露芽、谷芽、圣楊花、吉祥蕊、不壓膏、石蒼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國前八名。貢品雖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細。

  名山歷代官員都把采制、進 貢蒙頂山茶奉為神圣職責,上年冬天即做好準備工作,如籌備經費、打制包裝、組織人力等。到春茶萌發(fā)之際,縣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孫漸在《蒙山留題》云:“余蒞任斯土,每采貢茶,必親履其地…… 因蒙茶攸關貢品 ?!泵髑鍟r達到頂峰。明神宗萬歷年間,名山知縣張朝普記載:“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職貢?!鼻宕?,蒙頂山茶進貢由政府統(tǒng)一管理,寺廟、僧人、僧會、錫匠分工承擔種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

  仙茶為“正貢 ”,專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灣茶 ”“春茗茶”“觀音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

  清代蒙頂山貢茶用途等級森嚴。清代中期以“皇茶園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園外“圍繞大巖石,另有數(shù)十株茶”所產茶葉為“ 副貢”和“陪貢”;“副貢”皇帝享用 ,“ 陪貢 ”分與妃嬪及受寵之人。菱角峰下茶為“菱角灣茶”,多用于賞賜貴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國使臣,或宴飲 。

  貢茶采制、包裝、運送、接收,制度完備,儀式講究,

  十分神秘。清光緒版《名山縣志》收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 》,詳細記載了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細,及蟲蝕,每芽只連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茶經焙,稍粗則葉背焦黃,稍嫩則黯黑,此皆剔為余,茶不登貢品,再后焙剪棄者,入釜炒焉,置木架為茶床,竹薦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顆,復疏而焙之,曰顆子茶以充副貢,并獻大使。不足,即漫山產者充之。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園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司投貢房,經過州縣,謹護送之。”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樹剛抽芽,縣令便選擇吉日,沐齋更衣,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來到上清峰,先是設案焚香,跪拜再三。接著,選擇十二名僧人入茶園,在縣令的親自督促下采摘茶葉。每芽只取一葉,茶采三百六十五葉,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時,眾寺僧盤坐誦經。先用新釜烘焙,茶葉半蔫即取出,由圍坐的僧人一一展開,勻攤紙上,繃于釜口,讓其焙干。又精選其中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其它的都剔為余茶,制成顆子茶,以充副貢,獻給地方大吏。貢茶時正片貯于兩個方形銀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也分裝錫瓶。銀瓶、錫瓶都盛入木箱,用黃綢包裹,丹印封住。入貢前,縣令又卜選吉日,穿朝服向京師方向叩拜,選派得力官吏解送,經過的州縣,都悉心加以護送。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蒼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葉,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歲歲平安,年年豐收之渴求。

  (二)仙茶歷史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清晚時期才有,標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煮蒙山,清興未與當年別”,對蒙頂“仙茶”給予了圣贊。

  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而有關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蒙頂山茶在當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官??滓钏肌!?/p>

  清代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也就涵蓋其中。“仙茶”歷經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息息相關。

  皇帝為什么會選擇蒙頂山茶作為祭祖“仙茶”呢?有學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便是唯一可選。

  民國建立,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仍照舊制采制,作為縣內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產品稱號。在一些重大展覽與評選活動中,蒙頂甘露茶曾先后奪得陸羽杯金牌獎、甘露杯金牌獎等獎項。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被原農業(yè)部評定為“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頂甘露年產量1000噸左右,產品遠銷大江南北,產值近10億元,深受消費者青睞,正逐漸從歷史名茶鳳凰涅槃成現(xiàn)實名茶。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7歲,現(xiàn)任四川省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雅安市農業(yè)農村局四級調研員(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徽茶》、《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圭臬詩刊》、《調查與決策》、《四川三農》、《農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畫報》、《四川文藝》、《縣域經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網(wǎng)易、快資訊、一點資訊、名茶網(wǎng)、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四川茶報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選《2019四川詩歌年鑒》、《雅雨清風——雅安70年文學作品精選集》、《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茶祖故里行》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找到約126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