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天津種的茶

找到約316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泡在茶水里的民國大師

28萬字的《民國茶范——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如28萬片上好的芽葉,為我泡出了一大壺味道醇厚、鮮美無比的茶水,一個人躲進書房慢慢啜飲,仿佛是在與書中的16位民國大師一起有滋有味的喝茶,使我跟著茶水進入到了民國大師生活的那個年代里,感覺這本書為我展開了大師們的一個清澈如水晶的塵俗世界。讀著這本浸透茶香的書,喝著杯中的紫筍茶,書里的茶香與杯中的茶香完全交融在一起,我已完全分不清到底是茶香還是書香,但有一點我很清楚,那就是誰想要拜見這16位民國大師,就請先與大師們喝一杯相逢一笑的茶,對于那些不喜歡喝茶的人,估計大師們也不待見,即使見了也會少了許多茶水一般流淌的知心話,可能是見了也還是相逢不相識。

《民國茶范》里的人物,個個耳熟能詳,個個都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師,一頁一頁的翻閱時,16位民國大師從書中魚貫而出,依次是茶博士胡適、不喝閑茶的魯迅、茶人周作人、用功夫茶醒酒的梁實秋、茶大使林語堂、“He茶”的聞一多、逍遙做茶館蟑螂的郁達夫、將學校命名為“中心茶園”的陶行知、逃課“泡茶館”的汪曾祺、生前最后喝的是菊花茶的巴金、斷食只喝茶的李叔同、茶僧蘇曼珠、茶畫大家豐子愷、沖泡苦茶的張愛玲、有茶癖的張恨水、失眠也要睡前喝茶的顧頡剛。就在大師們一一登臺亮相的時候,大師們那些喝茶的故事、愛茶的故事,、推介茶的故事,、研究茶的故事,也徐徐在我的眼前呈現(xiàn),那些點點滴滴的歷史細節(jié),充滿了大師們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那些細細碎碎的文化真相,閃爍著大師們豐富多彩的志趣與性靈,大師們這些光鮮背影后的真實生活,使我能夠真實地去觸摸大師們走過的路,使我能夠清晰地通過意念和想象真實地體驗一把“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即便我不是一個民國之人,但大師們在民國時的那些茶事與茶范,值得我認真反復的咀嚼尋味,從而慢慢在這些“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身上,真切地感受著他們的體溫、高度與學識、涵養(yǎng),所以,《民國茶范》就像一壺極品好茶,讓我欲罷不能,在酣暢的品讀回甘中,我覺得自己的身體也都沾上了茶的味道,被茶水徹底浸潤了。

隊列整齊的16位大師,各有各的建樹,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光輝,但每一位大師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喝茶,《民國茶范》以茶為主要的線索,講述了茶與大師生活的密切關系,點明了茶與文化、與人生、與世態(tài)的因緣,用茶這個核心詞匯,串聯(lián)起了大師之間的交往、大師的品位以及那個時代的大師風范。透過大師們手里冒著熱氣、散發(fā)著清香的茶杯,我似乎親眼目睹了大師們伏案耕耘的身影以及大師們談笑風生的優(yōu)雅,我仿佛看見了一杯杯有助大師創(chuàng)作靈思的茶的神奇效果,尤其是大師們一句句充滿溫情的人間茶話,使我看到了表面風流實則艱難的時世背后的一線曙光和希望,使我看到了時光交錯中民國才子結伴而去的茶館,使我看到了穿行草木間的歷史碎片所展現(xiàn)的精彩,見識了中國文人的風骨,感受了中華文化的氣息。

一定有很多的路徑可以進入大師們的內(nèi)心世界,以前讀過的這一類書,大都是以宏大敘事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的視角,來引領讀者靠近大師,描寫的都是一表人才的大師們的滿腹經(jīng)綸和盡情揮灑的才情,這難免使讀者與大師之間有一種天然的隔膜,而《民國茶范》選擇的觀察路徑則是“開門七件事”的茶,是大師們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是最普通的喝茶人際交往,是笑談間端起茶杯的清歡,這樣獨具匠心的一個視角,這樣別出心裁的一種側寫方法,我自然而然就會感到大師的親近和溫暖,就會獲得一種平行的舒適感,最大的一個好處是,在我沿著大師們的生活軌跡眺望時,那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就不再高高在上,就不再清冷孤寂,變得愈加平易近人,就算不曾謀面,我也仿佛與那段時光同在,有早已相識之感,不知不覺里因茶而互相信任,互相吸引,我不得不說,走進《民國茶范》,猶如走進了一個亂世中的風雅世界。

在《民國茶范》一書里,一個人人都知道都會書寫的茶字,成了一個絕美的意象,不會輕易就被歲月的水泡淡,反而像普洱茶一樣歷久彌香。讀完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16位主角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師,不單單是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而是喜歡喝茶的普通茶人,走近這些大師,無需一顆敬畏之心,只要保留著一種虔誠的喝茶姿態(tài)就行了。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別令我自豪的地方,那就是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和豐子愷都是我的浙江老鄉(xiāng),浙江人占了《民國茶范》的四分之一的江山,而廣東的蘇曼殊與天津的李叔同雖不是地道的浙江人,可成年后卻長時期生活、工作在浙江,與浙江有著深刻的淵源,蘇曼殊的墓就在西湖旁邊,不遠處還有李叔同的紀念塔,這從另一個角度又證明,浙江人歷來就愛喝茶,我也是。

一點點走近《民國茶范》,一個個遠去的先賢的身影躍然紙上,一個民國的鮮活生活就在眼前,歷史舞臺上那些大師們優(yōu)雅的腳步,以及大師們喝茶時的爽朗笑聲,尤其是那一顆愛茶的心和一雙泡茶的手,構成了民國的一種風度和一道風景,從而讓我懂得,在人間、人心、人情交融或者分割的時候,有一杯清茶就夠了,在埋頭趕路的時候,能夠坐下來安安靜靜的喝茶就行了,在十有八九不如意的現(xiàn)實里,能夠過著有茶的日子就滿足了,就可以像睿智的大師們一樣,在懷疑、否定、追尋、向往的嬉笑怒罵中自在的喝茶。

這么說應該不為過,《民國茶范》將普天下茶客的情懷指數(shù)撩撥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自然也將我喝茶的興致推向了一個亢奮的狀態(tài),我一會兒放下茶杯端起書本,聚焦那個時代中萬千人的典范,聆聽民國大師的聲音,一會兒又放下書本端起茶杯,在溫暖的茶香中輕啜慢飲,不管窗外紛紛擾擾安心喝茶,在放下與拿起這兩個相互交替的動作中,書看進了眼里,茶喝進了肚里,書香和茶香都無一泄露的存進了心里,書里的情懷和茶里的情懷交織著融進了我的血液里,我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大師們的茶范,了解了民國的風范,我知道了每一位大師都是歲月的流水沖泡的一片濕漉漉的茶葉,不管時光怎么變幻,依舊芳香襲人,依舊沁人心脾,我明白了大師們?nèi)绱讼矚g茶,是因為茶既是一種物質(zhì)也是一份精神,哪怕大師們喝過的茶,最后雖然都從有味變得無味了,但無味其實就是至味。

放下《民國茶范》也放下茶杯時,思維清晰的我還在想:既然人生如茶,那就像大師們一樣認真喝茶,天天喝茶。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胡勝光(浙江湖州)】

茶好金花開

四十多年前,當然還可前溯到更早一些時候,新疆人無論民族,凡待客,多用磚茶。尤其冬季,家家或每座蒙古包、哈族氈房,必生火爐,爐上一把提壺,飄著煮沸的茶香,絕對不離奶茶香。單是純茶,三番五次添水,后來茶色自然由暗紅轉(zhuǎn)黑,又淺紅,至發(fā)青。

磚茶屬六類茶中的黑茶,后發(fā)酵而成。百年前,黑茶還是邊銷茶之一。西南市場之外,在西北尤其是新疆,維吾爾以及哈薩克、蒙古等民族須臾不可離,常年特供。

經(jīng)常食用牛、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和缺少蔬菜、水果等高維生素、微量元素的人們,磚茶對其健康的作用十分明顯。故西北有諺:“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早年不甚了解這一歷史和習慣的人們,一度稱其為“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煮磚茶時,須得先把茶磚掰碎,小塊地投入座在火爐上的壺水中,待熬煮得茶汁變色,再滲進鮮奶、奶皮奶酪伴煮,有的還加進酥油、食鹽或白糖,把奶茶煮的稠稠的讓家人或親朋飲用。一家人飲用,不只是當飲料,而是一口奶茶,一口馕地當飯吃。滿滿飲下一碗,忙不迭伸出大拇指,維吾爾族會說一句“亞克西(好)”,哈薩克族會說上一句“加克斯(好)”,蒙古族會說上一句“賽恩(好)”,然后心滿意足地抿抿嘴唇。這是一種調(diào)飲法。

無它,西北之地生活的漢族人,幾乎人人都會這種調(diào)飲法。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北京求學,寒假道遠,買火車臥鋪票殊為不易,要返疆,得三天三夜,坐硬座,雙腳都會發(fā)腫,更不堪的是,如一站誤點,便要一再誤點。極嫌麻煩,兼欲省錢,我們?nèi)恍陆瑢W便留在了校園,有一云南同學家貧,便相伴而留。閑來無事,各景點跑跑之外,就變著法子自己弄吃的,為了煮奶茶喝,還專門到珠市口買了塊磚茶。

當年我家也經(jīng)常煮這種磚茶,牛皮紙包的,多出自湖南安化。但我家用的是清飲法。磚茶飲用,一般只有這兩類法子。

清飲多用以待客。將少許搗碎的磚茶放入壺中,先用滾鍋沸水沖泡,輕輕晃動一番,隨之將茶水倒出,經(jīng)此一番洗茶,茶葉得以充分舒展,很利于茶汁浸出。然后再用水溫稍降的開水沖泡,片刻后將茶湯注入杯中,敬送給客人品嘗。沒有什么復雜技巧,全憑湯色的深淺來均勻茶湯的濃淡,以適合不同的口感滋味。

早年父親在市區(qū)百十公里處開外的烏爾禾小鎮(zhèn)工作過近十年,那里在石油開發(fā)之前,是傳統(tǒng)的牧區(qū)。每年的年根上,父親回家,總愛買上數(shù)包磚茶返歸,每包一公斤重,價三五元錢。原來父親此舉是為了同哈薩克、蒙古族牧民換野兔、野雞。有回換回的野兔中,有一只雪兔,個大于尋常野兔,通體雪白,唯耳尖有一撮黑毛。野物多是哈薩克、蒙古族牧民在數(shù)天大雪后,騎馬用棍棒追打的。有時父親也會買只精鋁提壺,十五六元,一只可換兩只羊。那精鋁提壺,維吾爾族及哈薩克、蒙古族牧民家庭最喜歡,放置在火爐上煮奶茶,隨時可喝滾燙又清香的心靈之愛。

與綠茶不同,磚茶在一般情況下,絕對是陳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濃,茶湯之佳味也越易沖泡出來。而且越是陳茶的湯色,色澤越是紅艷清亮,宜加誘人。

“茯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又以其效用類似土茯苓,進一步被人們美稱為茯茶、福磚。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

這一歷史可上追至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大唐年代,那時起,茶葉已由官方統(tǒng)制,貯存于邊地府庫,以便與境外游牧民族交換馬匹,由此而轉(zhuǎn)身成為了“官茶”。在這一過程中,茶商只能把由產(chǎn)地販運而來的茶葉交售給茶馬司,同時向戶部納稅并請領一份執(zhí)照,這就是“請引”。每“引”規(guī)定可販茶100斤,納稅200錢。來不及請“引”的,稱之為“畸零”,得另發(fā)“由貼”。反之就是“私茶”了。

似大禹治水,當時的朝廷,也不是一味地堵。為了鼓勵茶商們大量地由南向北販運茶葉,還在每次將茶運到茶馬司并交割后,都必會大加獎勵茶商。當時有規(guī)定,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為酬勞,任由其自行出售或換馬。因這種酬勞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發(fā)的,故稱“附茶”。以后用諧音“茯”代替“附”,便出現(xiàn)了“茯茶”。這是茯茶之稱由來的另一種說法。

史載,北宋神宗熙寧年(1068年—1077年)左右,陜西咸陽(涇陽)出現(xiàn)了茯茶(散茶),而其真正的形成,則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之際。咸陽(涇陽)由此成為了茯茶加工制作的發(fā)源地。

明末清初,顧炎武將他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茶在西北的起源及普及記在了《日知錄》中:“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飲之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因之從茶馬古道連接到了絲綢之路,咸陽全程見證了這一歷史。建國后,咸陽進一步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茯茶集散地和加工地。

茯磚茶的出現(xiàn)則更晚,約在1860年前后問世。當時用湖南所產(chǎn)的黑毛茶踩壓成90公斤一塊的篾簍大包,運往涇陽筑制茯磚,便有了“涇陽磚”。不過近代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廠經(jīng)過反復試驗,1953年,終于使安化就地加工茯磚茶獲得了成功。隨之,湖南益陽及其白沙溪兩茶廠,經(jīng)過壓制法,又產(chǎn)生了高端的湖南益陽茯磚。

飲茶之時,這一段歷史也不能忽視。清末光緒年間,左宗棠揮師收復新疆,驅(qū)逐了侵略者阿古柏時,相隨大軍西進的趕大營的天津楊柳青的商販們的貨物里,就有茶,而且這茶,必以茯磚為主。新疆各族人民在簞食壺漿地出門來迎接大軍時,奉上的也必有以茯磚煮成的奶茶。

茯茶有一很奇特之處,是其它類的茶里所沒有的。時間久了的茶磚內(nèi),會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金黃色顆粒。一度母親對其便沒有認知,以為是因久放受潮發(fā)的霉,還專門剔除掉了。其實,這些金黃色顆粒俗稱“金花”,學名為“冠突散囊菌”,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體,能有效調(diào)節(jié)人體新陳代謝,并有降脂、降壓、調(diào)節(jié)糖類代謝的功效。茯茶中的金花含量與茶葉品質(zhì)呈正相關,并有“茶好金花開,花多茶質(zhì)好”之說。近日茶友相聚,始知茯磚收藏者中,二十年以上的金花,已是千金難求。

干嗅金花,散發(fā)出的,是一種淡淡的黃花以及清香的味道。而將帶有金花這種特殊菌類的茯茶泡飲時,那種花香便融入茶湯之中,化作茶的滋味后,令人經(jīng)舌尖,之間頓覺醇厚微澀,清純不粗、口感強勁。

風俗日久,現(xiàn)在新疆許多民族風味的小飯館里,依然有茶供應,一張桌上一把或銅、或不銹鋼的小提壺,泡的就是茯磚茶,如同內(nèi)地餃子館供應餃子湯一樣自然。

又值冬夜,心念陡起,翻出茯磚,用一把日本鑄鐵壺,在天然氣爐上煮釅,手捧一杯,頓然心意昂揚,宛若相守一壺老酒。

回甘老磚茶,更多的只是為了緬懷歲月的味道。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李顯坤(新疆克拉瑪依)】

被鳳岡鋅硒茶的茶香吸引來

  開門見山地說,我是被鳳岡鋅硒茶的茶香吸引來的。

  記得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么一段話:“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zhì)和哲理。”雖隔多年,但仍念念不忘。這話說的在理,一般的茶都是先感苦澀后覺香甜的,如我在三十歲之前不喜喝茶,但而立之后,180°大轉(zhuǎn)彎地愛上了喝茶。數(shù)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京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于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于眾多茶品中,我獨愛鳳岡的鋅硒茶。

  茶的生長要求是獨特的,人言“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對于茶,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產(chǎn)鋅硒茶,但是數(shù)哪兒最好呢?當然是鳳岡。鳳岡位于貴州東北部大婁山南麓的富鋅富硒地帶,全縣1883平方公里土地分布在北緯27°—30°之間,又恰好處于產(chǎn)茶黃金緯度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鳳岡鋅硒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在茶界,鳳岡鋅硒茶號稱是身價6.83億元的“神茶”,我想,這不是浮夸,也非謬贊,而是事實。茶學專家陳宗懋對鳳岡鋅硒茶做出了“鋅硒同具,全國唯一”的至高評價,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有鋅硒茶園45.21萬畝的鳳岡大地上,馥郁著濃濃的茶香,近則醉也。

  隨同散文家楊柏山、詩人艾靜走進鳳岡,深入茶園,感受鳳岡鋅硒茶之靜美與奧妙。春二月,茶園是最熱鬧的。一支悠遠的茶歌打破了寧靜的一夜,迎來初生的太陽。蒙霧漸漸散去,視野漸漸清晰。仿佛山間瞬時間冒出很多人,她們是采茶的姑娘,個個身穿白色唐裝,像映入湖底的白云;腰間夸著竹簍,已經(jīng)磨得像瑪瑙一樣光滑;她們邊采著茶邊唱著歌;唱歌的方式可多了,有山對山集體對唱的,有幾個一伙唱的,有的高歌拉唱,有的低聲附和。俯身細看茶苗,長得清新秀麗,老葉墨綠,新葉油亮,每棵嫩芽都朝著天空的方向自由生長,包裹嫩芽的兩片新葉背面還有一層細細的白色茸毛。茶樹都不高,枝椏茂盛,未采摘過,新芽很多,摘一點嫩葉放到鼻子前聞聞,一股比花更淡雅比草更清新的茶味撲面而來,不覺心曠神怡。

  文友楊柏山是個癡狂的愛茶之人,他對鳳岡鋅硒茶頗有研究,他說鳳岡人飲茶即吃茶,光喝不吃不管用,又喝又吃管大用,古往今來,鳳岡人總是把茶葉與其它一些配料制作成油茶食用,一碗油茶下肚,頃刻元氣大增。茶里有七八成的水分,故有“打水仗火”的美稱。聽了他的介紹,我不禁心動,想要嘗試一番。在鳳岡,喝鋅硒茶當然不是難事。我們走進一家茶社,點了一壺當?shù)刈钣忻匿\硒茶。

  貌美的女服務員是現(xiàn)場泡制茶的,仿古的茶具散發(fā)著飄逸的情調(diào),置放在楠木茶桌上。只見她手法純熟,麻利地拿起一只茶杯,倒入一點點茶水,隨著她的手腕有節(jié)奏的扭動,水在杯中跳起了美麗的舞蹈,又像似她手中的玩偶,任由其擺布。隨后,她倒掉了杯中的水,再從茶葉罐中熟練的抓了一部分茶葉到杯中,加入水,輕輕的搖晃幾下,然后再次過濾掉茶水,重新加入滿滿的一杯水,輕輕的抓起杯蓋蓋好茶杯,在一聲“請慢用”的結束語中結束她的泡茶過程。

  茶泡好了,但不能立即喝,還要等。讀過一篇名《泡茶等花開》的散文,其中一段寫的妙:泡茶等花開,體會的是一種輕松?,F(xiàn)在的生活把我們卷入忙碌的激流中,停不下匆忙的腳步?!巴档酶∩肴臻e”。忙碌的生活更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停下腳步,洗滌生活的雜質(zhì),洗凈精神的塵埃?!芭莶璧然ㄩ_”,是人自然的放松,體會悠然自得的意境。隨行的詩人艾靜有句詩是這么寫的:“水給了茶第二次綻放的機會,而茶給了水清香的滋味?!蔽蚁脒@句話用在此處是妥當?shù)摹?/p>

  呷一口鳳岡鋅硒茶,全身上下透盡了清爽,這樣的感覺是喝其他茶所沒有的。一位老茶友在品飲過鳳岡鋅硒綠茶后,作了一番評價:“鳳岡鋅硒茶口味清香,尤其是鋅硒毛峰、鋅硒綠寶石、鋅硒明珠,經(jīng)久耐泡,湯色明亮,回味甘甜?!贝搜圆惶摗?/p>

  閑談間,隨手拿起置于案頭的一張鋅硒茶簡介,上面是這樣寫的:“獨特的是鳳岡縣的土壤不僅富含硒(1.75-3.72mg/kg),還同時富含鋅(84.04-120.34mg/kg),在這些土壤上生長的茶葉硒、鋅含量分別達1.38-2.08mg/kg和55.4-103.2mg/kg,硒含量高出恩施和紫陽富硒茶0.5-1倍,鋅含量比全國綠茶高出近1倍?!睘槭裁带P岡鋅硒茶的味道那么獨特,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鳳岡本土作家孔祥龍在他的散文《回味故鄉(xiāng)茶滋味》中這樣寫道:“今天來探望父親,與父親就茶這個話題有了一番談論,我終于釋懷了,一個人,骨子里本真淳美的情愫總是難以忘懷的,也不敢忘懷,也不能忘懷。原來,我的心中還牢固地凝結著故鄉(xiāng)的土茶情結,故鄉(xiāng)那一掛粗獷而簡約的土茶情結,因其親切、祥和、天然、簡樸,將會伴我一生一世。”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更升華了我對鳳岡鋅硒茶的認識。蘇軾詩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贝蟾疟磉_的也正是這般情愫。

  有人說人生如茶,也許吧,一生歡喜與哀愁的滋味,也只有走在路上的人能夠冷暖自知。在每一個輪回的季節(jié)里,偶爾會感到無助和力不從心,抓不住季節(jié)的瞬息的美麗。遺留在午夜的懊悔,又是幾人能明了。于是心里懷揣一份溫暖,不遺余力的想駐留住時間的美麗,不管面對的是贊賞或是指責。感動著四季分明的風,用柔弱的筆,寫下點點滴滴,然后在記憶的芬芳里,串成一個個美麗的傳說,癡守著這一片綠源,不怨亦無悔。

  鳳岡鋅硒茶,能怡情悅性,消煩去躁,使我身心舒展;能清心醒腦,其樂融融,使我振奮精神。真好!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祝寶玉(安徽潁上)】

找到約305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相關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