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唐代茶葉的生產

找到約1,544條結果 (用時 0.018 秒)

宋茶與詩詞的密切關系

由于宋朝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茶葉種植面積擴大,因此飲茶之風興盛,許多文人士大夫都愛飲茶。在此背景下,詩人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詠茶之詩。茶詩和茶文化的發(fā)展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茶詩對茶的描寫,特別是對飲茶的描寫,是宋詩生活化、細膩化、精致化的一種表現(xiàn),當時的飲茶之風也是文人生活極度雅致、藝術化、生活化的一種表 現(xiàn),與禪悅之風等息息相關。從茶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北宋文人飲茶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的茶飲、茶藝活動高度普泛化,使文人士大夫們經常接觸至茶葉、茶事。同時茶葉也兼具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因而茶主題在宋詩與宋詞中頻頻出現(xiàn)。宋代所用典故多出自陸羽、盧仝和張又新的作品。

北宋茶詩興盛主要原因

北宋茶詩興盛的社會文化背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由我國悠久光輝的飲茶歷史決定的;二是由于當時茶葉生產的異常繁榮;三是茶文化在民間深入,不僅茶坊 異常興盛,而且茶俗深入民間生活,這些都為北宋茶詩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養(yǎng)分。

宋茶詩的特點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宋代茶詩作者二百六十余人,現(xiàn)存茶詩逾1200篇。

一、世俗化的選材角度

詩歌發(fā)展到北宋時期,相比唐代有了很大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在題材方面,選材角度不 斷拓展,逐漸世俗化,向日常生活傾斜,很多的瑣事和細物也可以作為其寫作的對象, 表現(xiàn)生活情趣的詩歌越來越多。這使得宋詩具有平易近人的優(yōu)點,而缺少唐詩那種奔放的浪漫情懷。

二、理性思辯的藝術風格

北宋建立之后,社會環(huán)境、政治制度等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的變化,因此也使得北宋 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與前代文人大不相同。

這時影響他們的比較重要的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變化就是:統(tǒng)治者改變了以前對待佛教 的一些態(tài)度。在前代后周時期,政府實行滅佛政策,不準人們信仰佛教,而此時政府卻 對佛教進行了保護,并且采取了相關的鼓勵措施。因此這個時候,信佛的風氣又開始傳遍大江南北。受此思想的影響,北宋的文人們大都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樣張揚,大氣,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也都比較傾向于理智、沉靜和淡泊。他們大都能夠保持比較平和的心態(tài),因此他們的作品雖然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樣那么地激情澎湃,可是確實多了很多理性的色彩,他們此時都比較注重內心的自我人格修養(yǎng)的完善。

而飲茶與這一心態(tài)正好是完全契合的,飲茶不像飲酒,不像酒那樣能夠很快地使人情緒激動,而是一種越喝越使人心情沉淀的飲品,茶那淡淡的清香、清凈悠遠的品飲環(huán)境、茶藝的細膩、緩慢、安靜的特點,正好符合了人們審美情趣的需求。另外一方面, 在寺院中,茶葉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飲品。由于僧侶們要經常打坐、誦經,他們?yōu)榱讼>胧沟蔑嫴璩蔀槎U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主要內容。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很多寺院也都自己種有茶葉,由于僧侶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有很多的名茶都出自佛門。因此,佛教與茶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許多文人都喜歡品茶參禪,而且,當他們和高僧一起參禪的時候往往會一品茶香,然后揮筆而成一篇詩作。因此,不少的茶詩也都體現(xiàn)了是人們這種寧靜、理性、恬淡的藝術情趣。比如下面郭祥正的《休師攜茶相過二首》:

晚風吹坐忽生涼,

旋碾新茶與客嘗。

我本無心無所證,

沉煙何事結圓光。

三、自然清幽的意境

宋代的詩歌有一個整體性的風格追求,就是以平淡為美,詩歌的已經和風格崇尚平 淡自然。茶詩作為北宋詩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宋詩理性內省自然的特點,又深受茶之品性的影響,因此使得北宋茶詩的意境有一種清幽淡雅之美。它與唐代茶詩的古樸率直相比,北宋茶詩的藝術風格顯得更加細膩婉約,清麗陰柔。

茶詩歷史總結

縱觀北宋以前茶詩發(fā)展的歷史長河,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發(fā)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比較漫 長的過程,才達到了北宋時期的高峰期。其主要的發(fā)展歷程基本上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是先秦時期;二是漢、魏、南北朝時期;三是隋唐五代時期;四是北宋時期,而每個階段都有它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先秦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的氣候已經比較適合茶樹生長,因此在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有些茶樹分布了,不過在這個時期,南北方人們對茶葉的運用卻各不相同。北方黃河流域的人們主要還是將茶用來食用,而不是飲用,而南方的人們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飲用茶葉了。我們查閱先秦的詩歌,發(fā)現(xiàn)在在這個時期還沒有產生詠茶詩。但是,在古代,茶也叫“荼”,我們可以看到這時在《詩經》中也有一些詩句提 到過“荼”了。所以,也有學者認為,這三首詩中關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詩的起源, 因此,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茶詩作品創(chuàng)作的醞釀和萌芽階段。

其次是漢、魏、南北朝時期。到了漢代的時候,飲茶之風開始逐漸地發(fā)展起來。這個時期不僅飲茶興起,而且人們還認識到了茶的藥用功效,特別是南方的文人們,他們飲茶更是較為普遍,因此茶詩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開始慢慢地產生了。這個時期是茶詩的初步發(fā)展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寫茶的詩歌。比如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晉代文人杜育寫的《荈賦》等等。特別是《荈賦》,是第一首正面描寫茶葉的詩歌,對茶的生產和品飲都有非常充分的敘述。因此,這個時期可以說是茶詩的初步發(fā)展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隋唐五代時期。到了唐代,茶葉的生產進一步地發(fā)展,茶葉貿易開始興盛,同時佛門里茶事也比較盛行,因此,在這個時期,茶文化開始走向繁榮,并成為我國茶文化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史稱“茶興于唐”、“茶盛于唐”。這個時侯時候,飲茶的習俗不僅開始普及民間,而且還傳播到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飲茶的范圍進一步擴 大。到了中唐的時候,人們飲茶也不僅僅是為了治病,而是開始成為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嗜好,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茶詩開始大量出現(xiàn),而其題材也呈現(xiàn)包羅萬象之勢:有 記載名茶的,有說明茶葉生產的,有吟詠茶具的……而茶詩體裁也是多種多樣:如絕句、寶塔詩、唱和詩等等,各種形式層出不窮。因此,這個時期也是茶詩的繁榮發(fā)展期。

最后一個階段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北宋時期。在這個時期,茶詩經過之前的孕育期和 唐代的繁榮發(fā)展,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茶詩發(fā)展到北宋,開始達到第二個高峰。因為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較唐代有所不同,他們喜歡描述清幽的意境,喜歡理性內省的風格,比較注重細節(jié),喜歡參禪問道,而茶的品性正好契合了他們的這些心理需求, 所以宋代文人飲茶之風比前代更甚,茶詩發(fā)展到北宋空前繁榮,而且還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 格與特色,比如許多作品都有一種清幽的理性的美。而北宋的許多著名詩人如歐陽修、梅堯巨、蘇軾、黃庭堅等也都留下了詠茶之詩,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等也十分豐富。

(本文來源于拾器格物,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平臺,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盤點中國茶葉的世界之最!

?茶是我國的國飲,也是世界茶葉的發(fā)源地,今天,我們悉數(shù)TOP10,中國茶源遠流長,創(chuàng)造了很多世界奇跡。先歸納一下中國茶葉的世界之最 。

1、中國是茶葉的發(fā)源地,是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

相傳在公元前2730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4700多年。

2、中國種茶和飲茶傳播世界各國最早。
據(jù)歷史資料記載,9世紀初期,我國種茶首先傳入日本,以后又傳入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而據(jù)史料記載,早在西漢時期,我國茶葉已作為商品飲料向海外傳播。


3、中國茶樹的品種資源最豐富,品種最多樣。

經過統(tǒng)計資料表明,我國的茶樹種類在350個以上,目前已在生產上廣泛推廣應用的有60幾個。中國茶科所在地云南省最新對茶樹品種資源的調查中又發(fā)現(xiàn)了17個茶樹新品種和一個新變種。


4、茶樹選種活動是世界上最早的。

據(jù)前人考證,我國茶樹選種活動始于晉朝。茶樹選種當先于文字記載。僅據(jù)《東溪試茶錄》來看。我國茶樹選種工作也有了近1000年的歷史。


5、作為商品的茶種類最多。

我國除了有紅茶、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緊壓茶外,還有再加工復制的花茶、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各種保健茶和食品飲料茶。各種茶類又有許多花色品級。詳細劃分可達上千種。且每年還有創(chuàng)新茶品不斷出來。


6、中國名茶種類是最多的。

我國除傳統(tǒng)的十大名茶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各種茶類的全國名茶共達50個以上。其中以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最為出名,還有近年來的普洱茶,福鼎白茶,安化黑茶等等。

7、中國茶葉科研教育體系最完善。

我國現(xiàn)有10所高等院校設有茶葉專業(yè),在校學生居世界之首。此外,還有兩所全國性的茶葉科研所,13所省茶葉科研所。國家也對茶葉的生產和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8、我國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葉著作。陸羽也被后世尊為“茶圣”!

9、中國茶園種植面積最大。

現(xiàn)在全國有18個省的900多個縣在生產茶葉,共計茶園面積達1600萬畝,占世界茶園總面積的45%左右。

10、中國綠茶的生產量和出口量最多。

全世界生產量為35萬噸,總貿易量為78925噸左右,我國分別占66%和72%,均居世界首位。且其他茶類也多有出口。







以上文章有部分摘取網絡資料,部分由小編原創(chuàng),如有錯誤的地方及觀點,請師友指正。


茶,為什么在唐代被各民族奉為公認的“國家級飲料”?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民眾飲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漢,?顧炎武在《日知錄》里說:“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憋嫴栾L俗從中國西南沿著長江向下游拓展,上演了一部“東游記”;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已有飲茶之事,但還被視為一種不入流的鄙俗文化。然而入唐之后,風氣為之一變,茶文化全面發(fā)展和成熟,飲茶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在全國快速普及。無論是漢族,還是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都將茶葉視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國家飲料”。

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不由得感嘆:“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鄙踔?歷史學家爭論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一個理由是,在他的游記中并沒有記載作為中國文化符號和象征的茶葉。飲茶為何在唐代開始迅速傳播?其實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

政治、經濟和社會政策為“飲茶”保駕護航

1.唐朝是中央集權國家,保持了長時間統(tǒng)一,這為茶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政治環(huán)境??煽嫉娘嫴栌涊d起自漢代,漢代之后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zhàn)爭頻繁,動亂不休。隋代實現(xiàn)統(tǒng)一,惜其命短。唐承隋制并發(fā)揚光大,通過出臺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唐代的統(tǒng)治版圖空前擴大,阻礙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交流的無形之墻被推倒了,唐朝長安成為亞洲的中心、世界的中心。長期統(tǒng)一統(tǒng)治局面,為飲茶之風的自由傳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

唐代全盛時期疆域全圖。(圖片來源: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2.唐代經濟發(fā)展與繁榮為茶葉傳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兵亂不斷,生靈涂炭,物質的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生產全方位停滯、甚至倒退。進入唐朝后,前有貞觀之治,后有開元盛世,物質生產有了極其迅猛的發(fā)展。在生存尚不暇之時,茶葉消費自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唐代人們的生活水準得到提升后,生活品質才會成為問題,茶的飲用才會成為可能。

3.唐朝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社會開放,為茶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文化環(huán)境。李唐王朝一改以往嚴防華夷的政策,唐太宗云:“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玄宗朝李華云:“國朝一家天下,華夷如一。”在這種文化政策的帶動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人嘲笑南人飲茶習慣的現(xiàn)象不見于史冊,相反,茶文化在北地逐漸盛行。

  

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局部),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者供圖)

4.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政府頒布的禁酒令有關。唐代人口增加以及戰(zhàn)亂造成農民大批流亡、土地喪失,這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糧食特別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大批糧食。中唐以后,唐王朝多次頒布禁酒令,提高酒價,實施政府專賣。政府禁酒使得不少嗜酒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的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大大促進和普及了飲茶風尚。

水利、交通與技術:唐代“飲茶”的基礎設施

1.唐代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氣候溫暖濕潤,為茶葉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唐代重視水利事業(yè)的興修,在北方開溝鑿渠,在江南興建和修復水利。安史之亂后,南方農田水利建設迅速發(fā)展,這些水利設施可以灌溉成千上萬頃土地,覆蓋了太湖流域、鄱陽湖附近、浙東等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恰是重要的產茶區(qū)。另外,氣候的變化也是引發(fā)茶葉種植發(fā)展的重要原因。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指出,第二寒冷期約從公元初期持續(xù)到公元600年,第三溫暖期為600年到1000年,我國氣候在7世紀中期變得暖和。茶樹有喜溫、喜濕、喜酸、耐肥、耐蔭的生態(tài)習性,氣候轉暖,隨之而來的是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這極有利于茶樹生長。氣溫升高,容易人困乏渴。唐以前,人們的飲料主要是酒、水、羹、湯,酒太濃烈、水淡而無味,羹過于濃稠,湯制作太復雜,這就迫切要求一種能夠止渴生津的飲料出現(xiàn),而茶恰恰滿足了這種需求。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圖片來源:《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2.唐代交通運輸業(yè)發(fā)達,以大運河為基礎形成漕運,以沿海港口為據(jù)點形成海運,驛館制度改善了陸運交通狀況,這為茶葉的北運提供了必備的運輸條件。茶是一種經濟作物,它的生長首先需要一定的光照、溫度、土壤、氣候等方面的條件。在唐朝的疆域內還有大量的地區(qū)不產茶,產不出好茶。唐代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不斷開鑿休整,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上交通網,這個網路覆蓋了唐代主要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大運河將唐代的漕運事業(yè)推向了高度繁榮。《封氏聞見記》記述了茶葉運輸?shù)氖r:“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大量商人通過陸路和水路將江淮等地的茶葉向北地輸入。


隋唐大運河形勢圖。(作者供圖)

3.茶葉栽培技術取得突破,茶葉種植業(yè)發(fā)展迅猛,產量巨大,為茶葉大規(guī)模的消費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唐代,南方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yè)生產格局被打破,經濟作物的種植成為農民的新寵,而茶樹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唐初,茶葉種植主要集中在寺院,中唐以后種植面積頗大的茶園開始出現(xiàn),茶葉產量也直線飆升。天寶元年(742年),浮梁這一唐茶集散中心茶葉產量為“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余萬貫”。茶葉的大規(guī)模生產為茶葉消費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飲茶之風的興盛又刺激著茶葉的生產水平、制茶技術的進步和茶葉品質的提升。終唐一朝,其茶葉生產和飲茶之風始終處在這樣一良性互動的發(fā)展模式之中。

內開外掘:茶性、精神與推廣大使

1.茶的功效。唐人對茶藥用的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在眾多醫(yī)、藥、經、史文獻中都有論述,如蘇敬《唐本草》、陳藏器《本草拾遺》、孟詵《食療本草》、孫思邈《千金要方》、陸羽《茶經》以及詩詞歌賦和散文作品等。我國學者根據(jù)五百種左右的有關資料將其中有關茶葉醫(yī)療效用的內容總結成茶的傳統(tǒng)功效二十四項:少睡,安神,明目,清頭目,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通便,利水,治痢,祛痰,祛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饑,益氣力,延年益壽。所列茶的功效,有些已經超出了醫(yī)藥的范圍,屬于保健的范疇了,如醒酒、療饑、益氣力、延年益壽等。茶有如此眾多的功效,可止渴生津,滿足人們對味覺的需求,還能保持頭腦清醒,長期飲用對人的身體有保健作用。并且在茶葉普及后,茶的價格并不昂貴,一般人都消費得起。茶自身的這些優(yōu)點,是茶能夠被人們接受并迅速傳播的最根本性的原因。

  

唐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圖片來源:法門寺博物館官網)


唐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唐鎏金團花銀碢軸。(圖片來源:法門寺博物館官網)

2.佛教和道教的引領飲茶之風。唐代佛教和道教盛行,佛教最重要的修行之一便是坐禪。坐禪很枯燥,容易昏昏入睡,難以達到求佛的目的。茶驅睡魔的功效有助于佛家修禪,于是茶在各名山大川的寺院中廣泛種植,僧人飲茶之風極為盛行。僧人飲茶成風,民間奉佛者自然轉相效仿。道家跟佛家不同,道家信奉神仙,講求方術,重視養(yǎng)生,茶提神、解乏、保健的功效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可以說,佛教和道教在唐代被推廣的同時,也帶動了飲茶風氣特別是北方飲茶風氣的傳播。

唐代趙州禪師“吃茶去”公案。(圖片來源:趙州柏林禪寺官網)

3.陸羽的大力推廣。陸羽之前,盡管南方飲茶已經比較普遍,北方也開始飲茶,但是人們對茶葉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狀并不了解,對茶葉的種植和栽培技術沒有系統(tǒng)的論述,茶的制作和飲用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陸羽生于茶鄉(xiāng),長時間與茶打交道,掌握煎茶的技藝,與皎然等眾多茶人頗有往來,他具備了寫作一部關于茶葉的著作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恫杞洝贰胺制湓?制其具,敎其造,設其器,命其煮”,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學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對我國乃至世界茶葉開發(fā)和茶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湖北天門陸羽公園雕塑。(作者供圖)

4.文人的推崇宣揚與政府的宣導。茶能滌煩提神、醒腦益思,又能夠愉悅精神、修身養(yǎng)性,特別是陸羽提升了茶的文化品位后,茶代表著高潔、脫俗,與文人們的審美情趣不謀而合,正如詩僧皎然所言“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彼麄冞M行對弈、彈琴、賞竹、觀景等活動時,總要一壺香茗相伴。在茶香的陪伴下,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茶文、茶詩、茶畫、茶歌。他們執(zhí)社會文化活動之牛耳,他們借茶抒發(fā)一己情懷的同時,又提升了茶的文化內涵,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文人的嗜茶、贊茶之風,相互之間贈茶、謝茶、敬茶,引領著社會的新風尚,在這股新風的吹拂下,茶逐漸滲透到尋常百姓之家。

文人之間的這股潮流自然會波及到皇室、王公貴族,他們對茶的需求也旺盛起來,皇帝提倡飲茶,熱衷于茶事,還經常向大臣們分茶、賜茶,朝廷之中的飲茶之風也很興盛。并且,他們一般都需要好茶,這在客觀上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唐代名茶大量涌現(xiàn)。唐代宗開始(762年),為滿足宮廷對名茶的需要,建立了定時、定點、定量、定質的貢茶制度。宮廷對貢茶的需要及因此而設置的貢茶制,客觀上刺激了茶葉的生產,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傳播與推廣,并對興起競制佳品名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一帶一路’視野下西南茶馬古道文獻資料整理與遺產保護”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宋時磊,武漢大學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寫作》雜志編輯部主任,兼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寫作學會副秘書長、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茶文化史,在《歷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學術核心期刊發(fā)表茶史及茶文化論文、譯作70余篇。出版《唐代茶史研究》等學術專著2部,主編教材和論著3部,參編教材2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近代中日應對西方茶葉貿易質量規(guī)制的路徑比較”項目主持人,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一帶一路’視野下西南茶馬古道文獻資料整理與遺產保護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劉夢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研究生。

來源:道中華 宋時磊 劉夢靈,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515條結果 (用時 0.01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9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