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臺灣茶道大師

找到約138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茶界現(xiàn)形記:“臺灣普洱大師”石昆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1


大師,顧名思義是“在學問和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為大家所推崇的人?!?/p>


在新浪微博上,石昆牧先生的認證是

臺灣普洱大師、資深茶人。


石昆牧自詡普洱大師,自然屬于應該受萬眾景仰的得道之人,事實上他只不過是臺灣省的一個茶商,一個自己戴著文化高帽子在新浪微博上開著微視頻,在微店里以文化之名賣茶的茶販子而已。


對他的普洱茶學問及身份,普洱茶界不斷有人發(fā)出質疑、反駁和披露。幾番批判論爭之下,“大師”之謂,略顯尷尬,猶如枯魚涸轍,很快露出馬腳。


當代最卓越的茶文化學者、資深自媒體人周重林先生說:

“石昆牧大師最大的榮譽就是被媒體集體封殺。先是被臺灣茶雜志《茶藝?普洱壺藝》封殺,他自己搞了本雜志經(jīng)營不善很快放棄了。接著又被大陸茶雜志《普洱》封殺,只能轉戰(zhàn)網(wǎng)絡,但接著在網(wǎng)絡茶論壇三醉齋被圍剿,現(xiàn)在在新浪微博貌似也是常有撕逼。好罕見的不受待見?!?/strong>


云南的古茶山,一棵古茶樹和成片的古茶林始終生長在那里,遑論石昆牧先生混跡云南多年,也不知道是否朝拜過易武刮風寨茶王樹的古樹,不幸的是有些人受他的影響,無法辨識他的妄念和無知。


吳疆先生的公眾號里有很多怒懟石先生的文章,很有意思,讀者可自行查閱。其中有這么一段話:

“小石頭,賊喊捉賊,陰陽怪氣那一套在我這里行不通,要捉賊,就要像我這樣堂堂正正指證你造假,你以為現(xiàn)在還可以把小景谷當易武茶賣的時代?你以為你喝一口茶說農殘超標的時代?你以為一個江湖混混自稱臺灣大師就是真大師?”


一個大師,一個人品和茶品高貴的人不會遭如此誣陷。在如今普洱茶市場,只要你不要臉,瘋子也好戲子也罷,皆可粉墨登場出來胡咧咧。面對云山霧罩般的普洱茶世界,吳疆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常識更重要。


一些事情,組織也看不下去了,云南省普洱茶協(xié)會8月4日發(fā)布聲明:

近日,在微信上有《明珠重光——石昆牧老師與“云南堂”7562》一文,稱石昆牧為“云南普洱茶協(xié)會顧問”,我會特發(fā)表聲明,由于名稱極其相似,云南省普洱茶協(xié)會沒有聘任石昆牧先生擔任顧問。


云南省茶葉協(xié)會會長鄒家駒曾大罵石昆牧大師,說“騙子出場,提高警惕!”炮轟石昆牧篡改歷史,編造“云南堂老茶7562”謊言,真應了那句老話: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鄒家駒與吳疆二位先生對這位臺灣普洱大師口誅筆伐,在普洱茶界掀起轟轟烈烈的撥亂反正行動,值得稱道與贊揚。


關于老茶,其實肇始者這些臺灣人的商業(yè)頭腦很簡單,他們做假茶的同時,圖文并茂的普洱茶圖鑒就同時出版。普洱茶回到云南人日常生活中的記錄也就二十年左右,以出書之名,所以石昆牧先生大談普洱茶文化就有了很大的市場了。


所以談到石昆牧先生對普洱茶的“成就”這一點,有人在著名的知乎網(wǎng)站上寥寥數(shù)字點到:

有一點很肯定,推高了茶價。


2


追古溯源,商人以“文化”包裝自己欺世盜利的事例不少,也從來不乏附庸風雅者。


一個茶販子,穿上袈裟,搖身一變就是“大師”,攜“文化”之名招搖撞騙,這比“文化騙子”更加為害,觸目荒唐。


石昆牧先生說:“‘文化’就是文明的總和”,卻說不成章何謂茶道‘文明’”。文明,乃文采光明,乃文德輝耀,乃文治教化,乃文教昌明。文明之明,在于其熠熠照人,有德,有教化,有昌明。既說茶道文明,又以企業(yè)文化、商品文化這樣的小道取而代之,未免有些膚淺。


石昆牧大師與其夫人以“喝得出古樹純料與否”混淆視聽,搽脂抹粉,試圖掩飾自己的無知,蒙混過關。


竊以為在臺灣以這種手段高談闊論,定能暢通無阻。但在云南這個古樹茶的原產(chǎn)地,石大師恐怕低估了樸素低調的云南人民。這種多么小兒科的言行,隨時有被揭穿的可能。


再說,《臺灣茶人和云南茶人關于拼配和純料的經(jīng)典論戰(zhàn)》中石昆牧大師竟不知什么叫普洱茶古樹純料,這等奇事,聞所未聞。



石昆牧夫婦倆隨便喝喝普洱茶,交流一下感受,達成共識,以自己“喝不出來”這一共同體驗,得出別人也喝不出來的結論。


這世間,有些事、有些人你沒見過,不代表他們不存在。是否古樹,是否山頭,我相信是有人能喝出來的,這是對未知的敬畏,也是對茶的尊重:我們說古樹純料就要去做古樹純料,不要試圖作假騙人。萬一有人較真自己去做樣來對比呢?


一念甘苦,啜苦咽甘??酀赡苁枪艠洳璐嬖诘囊环N本性,油性、粘稠度與甜度更重要,這涉及到茶樹的生長屬性,苦澀能否轉化為回甘,這是很重要的參考,恰時間是考驗古樹普洱茶最好的方法。


我以為,純料是一相對概念,世界上永遠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棵茶樹的葉子滋味都存在差異。一棵茶樹?一片茶地?一個寨子?還是一個山頭?怎么純才是純料?


純料與拼配是相對的兩個概念,在實際中體現(xiàn)的品質風格不一。合理的拼配也能物盡其用,揚長避短。而生態(tài)健康、有相對穩(wěn)定的品質的古樹茶才是茶友和茶企應該追尋的方向和堅持的目標。


像余秋雨這樣的人大談普洱茶文化都令人難以置信,更不需說那些沒有多少學識卻佯裝自己很有底蘊的商人。


3


普洱茶生長在云南的古茶山里,自始至終都是云南的。古樹茶的品質與云南的風土人情息息相關,低調內涵,蘊味悠長。


在《論戰(zhàn)》一文中,石夫人引用“普洱產(chǎn)于云南,存于香港,發(fā)揚于臺灣”這一觀點顯得格外沒有教養(yǎng)。


云南人識茶吃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清代就有諸多云南本土知名茶莊茶行將普洱茶推向歷史發(fā)展的盛世,這段普洱茶盛世至少持續(xù)了二百余年。


普洱茶發(fā)展到今天,成為全球化的飲品,離不開港商、臺商的貢獻。但普洱茶是否為天下共知,這有歷史必然性,偃然寢于云南高原之林,這才是根本,歷史也應該從這里開始。


我在朋友圈轉發(fā)《論戰(zhàn)》文章后,遂有朋友評論:

“對于石大師的天人感應、宇宙大道、玄而又玄的詞匯和似是而非的憑空想象,實在不能茍同。營銷般的詞匯和超時空洗腦方式,讓人感覺云里霧里。石夫人的香道也是一樣,倆人在一起賣貨(茶)是絕配?!?/strong>


我看后,也是會心一笑。世界并沒有石大師想象的那么大,荒唐事干多了,總會有人死記著你。


有一朋友講述:

“有一年石昆牧大師來昆明新知圖書城,賣他的《普洱茶釋義》,現(xiàn)場鑒茶。我想是個機會,便沖回家拿了一坨田野調查中意外得到的茶(香菇狀,類似寶焰沱,起初在德欽縣一佛堂上供奉,后由一藏民轉送予我,開始時有股酥油味,我不確定好壞,所以想拿去給老師鑒定一下),呈上去給他看看,他當即說應該是上世紀50年代左右的,價值一輛寶馬。現(xiàn)在,這茶一直在,看上去光溜溜的,已經(jīng)感覺不怎么適合喝了,但當年鑒茶的照片還在?!?/strong>


多年以后的今天,不知石大師所鑒的“寶馬”,還能不能“奔馳”,若是不能,是個“寶駿”也能給這位朋友些許安慰,但如若連“寶駿”都不是,那就只能怪石大師眼拙了。


喝茶論道,不是隨便糾集一些二手資料整理整理、疏通疏通,再跑去茶山上擺拍幾張照片,聽茶農講講故事,喝喝酒吃吃飯,最后再找個出版社印幾本“專著”就能喝得明白茶,論得清楚道的。


說白了,著書立說,立德立言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哄得了一時未必哄得了一世。在老茶界,鄧時海、白水清、陳國義、何作如、廖義榮、石昆牧,蕓蕓,只不過是善用文辭敷衍聽眾的“行家”、“商人”,他們冠冕堂皇,言辭鑿鑿,卻都是賣老茶為生,貴得有些離譜,千萬不要上當。


石昆牧這樣的“大師”,還有“普洱茶教父”白水清、“八八青之父”陳國義等,毋庸置疑都是普洱茶在今天需要清除的公害。他們都會被歷史和真相所清洗,在時間的旅途中一一現(xiàn)形、絡繹退出。


在人心不古、人心不純的當下,每一位僅僅憑著內心喜好乃至瘋狂的熱愛,卻對現(xiàn)實諸像毫無判斷力的喝茶者,往往是最容易受蒙蔽被傷害的,無論大師們如何忽悠,最應該記取的是,人心不古不純,豈會源源不斷地拿出那么多的古樹純料?



4


西雙版納古茶山的古茶樹此刻正在萌發(fā)秋芽。


我最愛的古樹茶,生長在西雙版納的古茶山,生態(tài)、天然,很好喝。在茶道上,你允許有一種光明的茶心,那就是吃茶所能證悟之存在。


石昆牧大師,行文至此,只好說抱歉了。


普洱茶,是上天賜予云南的物華。茶人應執(zhí)立心天地之念,珍惜大自然的饋贈,懷以古仁人之心,正心正氣,弘茶道、存善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心做茶,用心品飲。于問道求道之間品賞普洱之美。立命于萬物,心有茶香,自有雅量,一盞普洱,與眾生同享之。


我們尊重普洱茶。我們尊重每一位辛苦勞作的普洱茶人。我們尊重每一位為普洱茶文化注入點滴活力的學者和研究者。我們也尊重每一位深深熱愛普洱茶的普通人。在商言商,在茶言茶,若是不倫不類,又是亮出翅膀,又是亮出爪牙,忙得亂作一團不說,會笑死人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石一龍”(susongyilong)授權轉載,作者石一龍,僅供學習使用?!覆枞~江湖」高度重視知識產(chǎn)權保護。當如發(fā)現(xiàn)本公眾號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權的內容時,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其立即刪除。

從日本視角看茶道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在今時今日追尋茶道?今日大陸,喝茶者眾,尋訪茶道者眾,可是眾說紛紜,缺乏常識,甚至連基本的何謂“茶道”都是一筆糊涂賬。

回顧臺灣茶道的發(fā)展路線,我們會發(fā)現(xiàn),30年前的臺灣茶道和今日大陸類似,中產(chǎn)階層興起,開始注重生活品質,大批富裕者不滿足于過去流傳臺灣的半套工夫茶的樣式,開始尋求自己的茶道。這不是一條順利的追尋里程,臺灣走過不少彎路:例如暴炒茶葉和器皿,以收藏來取代茶道;求新異時髦而大擺茶席,一段時間,曾幾乎人人都擺茶席;直到30年后的今天,才走出了一條文人化的以造境、賞器、品茶、交友為內容的路徑,隱約和明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脈。

所以,研究臺灣,可以作為研究茶道的一個參考樣本。但僅靠鉆研臺灣去尋找中國茶道是不夠的,宋代流行的禪院的點茶方式通過日本僧侶的傳播,一直在日本流傳了下來。日本的宇治茶,是有明確譜系的,由在宋游學的僧人榮西禪師在天目山取種,之后帶回日本,交給各處栽種。京都附近的高山寺的茶葉就此存活,后來又被宇治茶農移栽,成為今天日本最出名的茶葉產(chǎn)地。而宋點茶的方式,由榮西帶回日本后,到了千利休時代,才逐漸結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chuàng)造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于1591年剖腹自殺,他死的那年也成為日本茶道確立的年份。

日本茶道之后的傳承與中國不同,中國每出現(xiàn)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前朝的飲茶方式就被沖擊消失,進而只留下少許痕跡。而保留了宋抹茶道飲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經(jīng)千利休的孫子們和學生們的傳播,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盡管后來也有明朝傳過去的煎茶道在日本流行,可是也沒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它甚至還影響到建筑、庭院、服裝和烹飪各個方面。現(xiàn)在日本按照千利休審美做出來的事物眾多,利休欄桿、利休灰色、利休牡丹等等,去日本,尋找千利休的痕跡,事實上就可以找到茶道的日本變體。

今天的中國,還是按照明初的散茶方式在進行自己的茶道構建,人們翻閱古書,試圖重新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茶道。但是以中國歷史看,南北方的差異、物種的差異,包括氣候的差異,都使茶道的面貌呈多元化。尤其以今日中國的交通和物流便利,眾多豐富品種都可以羅列在一個飲茶者的面前:以往銷往邊疆和海外,帶有唐代遺風的餅茶——普洱、黑茶和安茶,長江流域的綠茶,福建和臺灣的烏龍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專門的飲用方式,更沒有一種茶道能一統(tǒng)天下。但正因為這種多元,才使中國茶的飲用方式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詢的空間。

我們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條路徑,去追尋中國茶道的軌跡,期待能給今天想恢復茶道的茶人們以一份扎實的材料。

在歷史中探尋茶道

首先我們向歷史尋找茶道。根據(jù)學者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巴蜀先民們以其邊緣的優(yōu)勢,將茶葉原料利用傳統(tǒng)和制藥技術結合起來,為世界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茶葉飲料,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基于當時的社會心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餅茶的加工已經(jīng)成熟,而且有采茶早晚之別,甚至已經(jīng)有意識地去苛求泡茶的水質,并且有相配合的茶果,也有了飲茶禮儀。雖然飲茶局限于江南諸地,但是魏晉南北朝是茶文化的創(chuàng)立期,與醞釀期的秦漢比,已經(jīng)在短時間內成為可以與酒精飲料抗衡的最有影響力的飲料。

陸羽的《茶經(jīng)》充分說明了唐時茶的流行。此書不僅使陸羽成為茶圣,更記載了完整的飲茶過程,包括茶樹的天然性狀、茶葉的采集、如何精制、茶具的使用和規(guī)制、泡茶法和飲用法。因為這本經(jīng)典,使唐朝的飲茶脫離了早期不完善狀態(tài),成為風靡全國的飲料。當時的士人們以能辨別出陸羽所泡的茶為自豪。陸羽把飲茶從日常生活中提拔了出來,成為精神領域的享受。

唐朝時候,飲用茶有嚴格的步驟,這些通過陸羽的《茶經(jīng)》就可以復原,隨著從法門寺等處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的存在,使唐代飲茶方式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到了宋代,抹茶飲用進入了黃金時代,按照岡倉天心的說法,茶飲不再僅僅是一種詩意的消遣,而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人們開始在永恒的變化中追尋永生。蘇東坡甚至說:茶的至美至純好像一個道德衛(wèi)士,可以使他抵御墮落的侵蝕。除了文人階層,宋代的禪院也大量飲用末茶,他們認定這種飲料可以幫助他們修行,這和唐代寺廟如出一轍,只不過,他們飲用的是散茶磨成末,并非用珍貴的團餅。這種方法直接流傳到了日本,開啟了日本的茶道之路。

盡管現(xiàn)在日本保存的主要抹茶道流派是以千利休為代表的千家流派,但是宋朝就傳入的許多飲用茶的方式,還是可以在日本找到。日本靜岡文化藝術大學學長(校長)熊倉功夫告訴我,最開始流傳到日本的團茶、磚茶可能被放棄了,因為可能不太適應島國人民喜歡新鮮自然口味的習俗,但是散茶的綠色很快征服了日本。在靜岡的東福寺,包括傳說中榮西禪師的祖庭京都的建仁寺,都保留了傳統(tǒng)自宋傳入的飲茶方式,這些方式里,最能體現(xiàn)的是宋代僧人和文人是如何飲用抹茶的?!皼]有士大夫階層的繁文縟節(jié),但還是能從這里面能展現(xiàn)宋時風貌,這絕對不是日本的發(fā)明?!?/p>

而包括工藝品、藝術品在內的大量與茶有關的宋器物,更是被大量進口。據(jù)專家考證,南宋時期,寧波、杭州和福州都是運輸宋茶器的重要港口,其中數(shù)目最多的是龍泉窯?,F(xiàn)今日本各大美術館、寺廟中都藏有豐富的中國書畫、陶瓷,許多都是當時流去的。最近打撈的韓國沉船“新安號”上有上萬件瓷器,不少是日本各寺廟在中國定做的瓷器。所以,在日本既可以從活的各個流派中看到宋茶道依稀的影子,也可以從文物中去細細鉆研宋茶道的精華。

到了明代,中國茶的飲用方法隨著散茶流行進入了新時代,制茶不再繁雜,飲茶卻發(fā)展出新的要求,以文人為主的階層創(chuàng)造了紫砂壺為主的飲茶器具,改變了茶碗大小,推出了小很多的茶杯與茶盅?,F(xiàn)在福建人還是沿用了明舊習,稱茶杯為茶甌。

文人重雅趣,于是把飲茶空間盡量雅致化,花木、盆景、雅石、茶果等要求均出現(xiàn),茶道的文藝復興開始了,而這套飲用方式盡管有了朝代的數(shù)次更迭,但是并沒有死亡,無論在清代貴族階層的社會生活圖景中,還是民國時期江南人家的品飲中,都頑固地存在下來。因為飲用散茶的茶制沒有改變,這套飲茶方式也沒有改變,只不過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沒有明人的雅致文化,所以喝得更粗枝大葉罷了。

我們希望能完整地呈現(xiàn)出中國茶道宋與明兩個盛世的狀態(tài),所以通過專家約稿和專訪的方式,對這部分作充分述說。

向現(xiàn)實中尋找:日本與臺灣

在日本的古董市場上搜尋茶器,是臺灣茶人30年前就發(fā)起的,現(xiàn)在大陸茶人步其后塵,紛紛去日本掃貨。我們的追尋路線并不如此,光靠物質積累,很難完成茶道的積累,我們變化了自己的尋訪方向,去寺廟,去千家流派,包括現(xiàn)在著名的茶人那里尋訪,呈現(xiàn)了一部分日本茶道的現(xiàn)狀,其實是為完成回答這個問題: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淵源,日本茶道如何自立,它對于今天中國茶道的借鑒意義。

我們采訪了高山寺,這里是榮西帶回茶種的分種地之一,現(xiàn)在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茶園,神奇的是,這里的茶園不用管理,只靠宇治的茶農每年六次來幫忙就可維持。這里的茶葉,現(xiàn)在是日本最重要的茶人的使用專利,基本不在市場流傳,是最名貴的日本茶。這似乎再次驗證了古老的中國茶道對外輻射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在京都尋訪了各個千家流派,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學生和弟子嚴格保持了他所傳下的草庵茶道,雖然這是完全日本審美化的茶道,但其點茶方式,還是繼承了宋茶道。熊倉功夫說,千利休在審美上,發(fā)展出日本自己的侘茶方式,將日本器物之美的概念推廣到大眾中,但并不意味著他的點茶方式是日本的。“那里保存了大量的宋代點茶方式,還有宋代器物的翻版,并不是因為日本仿造了許多器物,這些器物就日本了,因為它的源流還在那里?!彼裕敳梵?、建水、茶勺、水取等我們在宋代茶書中經(jīng)??吹降拿恳詫嵨镄螒B(tài)呈現(xiàn)的時候,中國茶道可借鑒的地方也就出現(xiàn)了。

除了茶器物,日本保存下來的大量茶室,包括當代建筑大師隈研吾創(chuàng)建的各個茶室都可以對中國茶道形成影響,環(huán)境的優(yōu)美、飲茶時的心境、整個茶室空間的陳設,包括茶人應該如何插花,在日本都有固定的體系和完整的傳承,我們采訪了大量細節(jié),不是希望國內茶人們照搬,而是希望這背后的美學觀念和飲茶觀念,可以影響到當下的國人。

除了日本,臺灣地區(qū)是我們尋訪的另一重要目的地。過去大陸茶人對臺灣茶道多有誤解,覺得是從日本抄襲的,事實絕非如此。臺灣最初研習茶道的時候,并沒有宗師可以尋找,他們的基礎是潮汕工夫茶,那是明清茶道在中國邊緣地區(qū)的留存。臺灣茶人去日本尋找的是中國茶道的遺產(chǎn),其中包括空間、茶具和喝茶的心境,明代大量出口日本的紫砂壺具輪珠大量回流臺灣,成為茶人必備之物,而茶杯托等已經(jīng)在大陸消失的茶具,也開始大量回購,重新出現(xiàn)在臺灣茶人的茶席上。

這些是道具的完成,臺灣茶人最大的努力,還在于他們努力翻閱中國古代茶書,尋找到自己的茶空間構造。一開始臺灣的公共茶空間就走蘇州園林風格,慢慢地,有舞臺經(jīng)驗、畫廊經(jīng)驗和深厚學養(yǎng)的茶人都進入改造過程中,使臺灣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真正具備中國古老文化特點的新老茶空間。解致璋的清香齋、周瑜的紫藤廬、何健的冶堂、林炳輝的食養(yǎng)山房都是如此,結合了宋、明文人的審美,使它們已經(jīng)成為臺灣最具吸引力的新空間。拿食養(yǎng)山房為例,需要提前預訂一個月,才能有機會去那里享受一杯茶。

臺灣茶道的最大吸引力,在于這些茶道的鉆研者都是文人出身,他們的興趣在于建設臺灣茶道,雖然現(xiàn)在以茶道為基業(yè),但并不追求謀利,他們的風格影響了臺灣茶界。在臺灣,一位茶課老師,絕對不會出售茶具和茶葉給你,這是與目前大陸茶界的紛亂局面不同之處。

不過,臺灣茶道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因為其基礎,是以清香烏龍茶為根基發(fā)展起來的,所以他們所鉆研的泡法、器物的使用,很可能都只適合于那個體系,并不適應于大陸博大的茶葉世界。

臺灣茶道的鉆研者之一李曙韻去年到大陸發(fā)展,因為她覺得,未來的茶道,還是會在大陸崛起,因為這里有豐厚空間?!盁o論是與茶有關的物的世界還是人的世界,都太廣闊了?!彼诖箨懶麻_的茶空間還是叫“晚香”,想承載的是嶄新變化中的大陸的茶道文化。

尾聲:中國茶道的復興?

曾經(jīng)有學者研究過,日本茶道之所以留存,是因為日本人有戀物的習慣。因為國土資源的匱乏,所以在千利休時代人們就發(fā)現(xiàn),無法在日本大規(guī)模使用“唐物”,也無法像豐臣秀吉一樣用黃金去建造自己的茶室空間,而應該重新認識物,有意突出物的靈魂世界。千利休去世的時候,做了一柄竹茶勺送給他的弟子,這茶勺被取名為“淚”,物與人結合為一,迄今為止,許多日本茶道中人的器物是需要代代相傳的,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一個茶碗??墒侵袊厝徊煌覀儾⒉徽湎ё约旱牟璧谰?,總是隨著飲茶方式的更迭而拋棄。

臺灣茶人的做法是,開始重新建立對物的依賴。這種依賴,并不是去追尋古董,或者購買名物,你可以用自己的手和竹木碰撞,做一個茶匙,一柄茶則,甚至去燒一個自己的杯子,這種重新建立起來的對物的喜愛,可以使人們更深地進入到茶的世界,這是一個人與物不分離的世界。

但是僅有對物的依靠還是不夠,喝茶并不是獨自一人的世界,即使是明代茶人拒絕眾飲的情況下,還是要求二三人對酌。臺灣的紫藤廬主人周瑜發(fā)明了自己的“正靜清圓”的茶道,他說:“這是我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對自然美學的體會實踐,在閩南茶道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具有人格蘊涵的茶道。與日本的茶道‘和寂清靜’相去甚遠,我覺得這是很中國的茶道?!?/p>

周瑜對中國文化深入研究后覺得,中國茶道絕不應該照搬日本。就拿“寂”來說,他們要的是寂滅是佛教思想,中國茶道里其實沒有這個東西。中國茶道,追求的是另一種愉悅,喝了茶,身體清了,精神松快了,茶友互相溝通,大家共同有機會享受這泡茶。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通過茶可以領悟到自然之美好,也能領悟到茶世界如何抵抗外界喧囂,這是周瑜所追求的中國茶道境界。

事實上,每個茶人都可以創(chuàng)造中國自己的茶道。在日本,我們反復征詢每一位茶人:中國的茶道能復興嗎?有兩位的回答特別讓我印象深刻。一位是熊倉功夫,他說,日本茶道是從規(guī)矩到心,你每日要按時做各種事情,奉行茶道的時候要一絲不茍,最后可能修行成功,成就了自己的茶道。而中國正相反,中國茶道是從心到規(guī)矩,是心里想明白了,再隨手做出各種動作,這個特別難。但是,“并不意味著中國不可能復興茶道,你們有大量的茶種、有無比豐富的茶器、有那么輝煌的歷史,這個心的完成,只是時間的事情”。另一位回答我的,是京都建仁寺的方丈云林院宗碩,他說:“茶道在人類歷史上的輝煌可能都是瞬間的,像你們唐、宋時期的茶道,我們的千利休茶道,但是櫻花不也是這樣嗎?一年365天都不開放,只有10天燦爛無比。當然可以期待中國茶道的再次復興,因為土壤在那里?!?/p>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大型人文紀錄片《福建茶文化》兩岸聯(lián)播

《福建茶文化》2分30秒宣傳片

                                       

                                               

    中華茶文化聯(lián)合會總會長、臺灣茶道大師呂禮臻(右)出席首映式。鐘欣攝

  講述兩岸茶人、茶緣的12集大型人文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茶文化》(以下簡稱《福建茶文化》)23日在在福建海峽衛(wèi)視每周日21:48兩集連播,由中國茶葉有限公司旗下福建茶葉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特約播映。此節(jié)目還將相繼登陸福建東南衛(wèi)視和臺灣東森電視臺。

  該紀錄片由福建省圖書館和東南衛(wèi)視聯(lián)合申報,福建省圖書館、福建東南衛(wèi)視、福建海峽衛(wèi)視、臺灣東森電視聯(lián)合制作。項目通過敘說福建境內不同茶類的來源與生產(chǎn)制作工藝,追尋它的來時與去路,探索福建茶類多樣性,感知福建茶的文化理念。

  83歲的臺商、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在影片中回顧他到福建漳浦尋根種茶的經(jīng)歷。他說:“漳浦人情味濃,兩岸紅薯稀飯都一樣。我一年10個月在大陸,2個月在臺灣,比漳浦人還漳浦,我是真正的茶人。”

首映式。鐘欣攝。

  中華茶文化聯(lián)合會總會長、臺灣茶道大師呂禮臻作為《福建茶文化》節(jié)目的顧問及拍攝嘉賓,出席當天的首映日活動。呂禮臻表示,早年福建茶人將茶渡過黑水溝帶去臺,這份茶緣值得兩岸珍惜,“兩岸應共同經(jīng)營如何將茶融入生活,而不是形式化表演,努力合作將中國茶推向世界。”

  中國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福建茶葉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總經(jīng)理危賽明在首映式上回顧和展望中國茶業(yè)前進的路程和交流閩臺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沿革,“茶葉就是一條印證兩岸同根、同源、同心的綠色紐帶,溫柔地將大陸與臺灣連結。”

  在影片中寄寓海外華人華僑思鄉(xiāng)之情的“小黃聽”茉莉花茶亮相首映式。危賽明接受記者采訪表示,這款福建茶葉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中茶蝴蝶“小黃聽”遠銷亞洲、大洋洲、美洲、歐洲等地的60多個國家,但它始終保持八十年代的黃色包裝外貌,“‘小黃聽’這層黃色是海外鄉(xiāng)親的鄉(xiāng)愁。”(完)

找到約134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