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水仙和肉桂哪個好喝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為啥巖茶種植面積最大的是個外來品種

武夷山是茶樹品種的基因庫。巖茶在清朝就有幾百個品種,具體是哪些,以及它們的特征是啥,沒有完備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現(xiàn)存記載了兩百多種。

民國茶學宗師林馥泉在1942年寫成的《武夷茶葉生產制造及運銷》,我看過好多遍,信息量巨大。里面有一句話寫道:“武夷本山所栽培之茶樹品種,就目前調查所得,由生態(tài)及品質上完全不同者,計有十種,即如上述之菜茶、水仙、烏龍、桃仁、奇蘭、鐵觀音、梅占、雪梨、黃龍、肉桂等是也?!?/p>

桃仁母樹做的巖茶已經不算商品了,私下瓜分

林馥泉的意思是他考察的上百個品種里頭,他認為特征明顯且互相差異較大的有十個典型品種。里面烏龍指哪個品種,我沒能查閱到。水仙、奇蘭、鐵觀音、梅占、雪梨(也稱作佛手)這5個是外來品種,也就是說林馥泉認為十大個性巖茶品種里一半是外來的。

佛手的葉片

5個外來品種里頭,4個是閩南品種,即所謂“南種北引”。唯一一個不是從南邊來的,是水仙,它是隔壁東邊來的。

據(jù)說水仙母樹是清朝道光年間在建陽的小湖鄉(xiāng)的大胡村的祝仙洞附近發(fā)現(xiàn)的。一開始把這棵茶樹稱作“祝仙”,念著念著諧音偏掉了,大家就稱作水仙了。

建陽的地理位置圖如下。那里還是建盞起源地、朱熹故里。

水仙母樹據(jù)說還活著,被保護了起來。如果用科學儀器是可以測定真?zhèn)蔚?。也有可能是在原來水仙母樹的位置上補種的。這個,其實沒關系,民俗角度的意義更大。如果較真地追究真相,那包括乾隆十八棵龍井御樹啥的都沒意義了

水仙母樹

水仙茶樹當代在建陽的種植面積很大,許多便宜的巖茶水仙的原料來自建陽。清末時陸續(xù)有人把水仙移植到了武夷山包括正巖,所以至今最老的巖茶老叢水仙確實也就一百年。

被炒到夸張?zhí)靸r的古井百年老叢水仙

關于諧音這個事兒,肉桂可能和水仙一樣,肉桂取名的主流說法是風味像香料肉桂那般的有刺激的辛香,非主流的說法是最早由清朝文人取名“玉桂”,當?shù)氐陌l(fā)音里“玉”和“肉”念不清晰,混在一起了,文縐縐的玉桂就變成了接地氣的肉桂

由于水仙這個茶名是諧音而來,所以和水仙花的香氣毫無共通之處。至于有水仙般的蘭香,那可以理解為偏意境的描述。

水仙花

在林馥泉的時代,巖茶各品種的種植面積比較均勢。在當代,不管是正巖、半巖、洲茶還是整個閩北烏龍的山區(qū),水仙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超過了一半。那么,回到標題:為啥巖茶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水仙這么個外來品種呢?

從茶農的視角,樸素地覺得這個茶樹品種挺好養(yǎng)活的,抗病蟲害能力強,單位畝產量蠻高的,做出來的茶挺好喝的,樹齡可以夠老,不管是老叢的新茶還是陳化多年的老烏龍其風味都有買家喜歡,如此多的優(yōu)點,當然多多種植它

從茶的科研角度,1985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水仙為國家優(yōu)良品種,以及位列全國41個半喬木大葉型茶樹良種之首。是之首哦,證明了它的優(yōu)勢。

半喬木指的是介于灌木和喬木之間。在巖茶品種里面,水仙可以長成老叢的,比人要高,但沒云南許多喬木那么高。鮮葉平均尺寸的角度,比水仙大的巖茶品種只有佛手。

正巖的水仙,按照不同的山場、不同的樹齡、以及陳化的年份,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風味。正巖以外的所謂“高山巖茶”山場,如吳三地、程墩那邊,也能形成風味的獨特辨識度。

水仙還可以甘當幕后,巖茶自清朝起就有單獨品種和多品種拼配的兩種做法,許多取了藝名的巖茶、拼配的大紅袍,它的成分里水仙往往能占到50%以上。也就是說,水仙的風味和其他巖茶品種中的大多數(shù),可以無違和感地拼配在一起

對于茶園總面積更大的廣袤的閩北烏龍,水仙成為了普貨巖茶的大宗品種。

水仙在清末開始南下,在閩南茶山種植后,按照閩南烏龍茶的工藝做成了閩南水仙,其中最著名的是漳平水仙。

加了桂花的漳平水仙

繼續(xù)南下,在粵北地區(qū)尤其是潮汕,形成了鳳凰單叢的主要品種。當然,換了個地方都會發(fā)生自然變異,以及制法上的差異,使得做出來的茶,會有明顯的地域區(qū)別。

當代,在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省,水仙都有被引種。

總之,水仙的山場適應性非常牛,這是它能夠跨界成功的底氣。水仙的可塑性很強,能吸收當?shù)毓に囂厣?,成為對方想要的模樣。巖茶的巖骨花香、閩南水仙的清香柔美、鳳凰單叢茶中香水的美譽等等。

水仙還可以做成其他茶類,譬如我喝過水仙做的桐木關紅茶,一般般;喝過鳳凰單叢做的紅茶,很勉強;喝過閩北水仙做的綠茶,OMG

其實,還有一種很冷門的水仙白茶,產量很少的,占白茶產量比重都不到0.001%,可以忽略不計。水仙白在清朝就有了,而且是在水仙起源地建陽,所以白茶的國家標準中出現(xiàn)了水仙的字眼,把它涵蓋了進去。水仙白有特殊的品種香,具體怎么描述,我沒想出詞匯,且我喝的樣本太少,沒積累足夠的經驗。

八年前,遇到建陽本地小伙子搞茶葉的,喝了他做的水仙白,有了個印象。后來看到他去西藏種植和研究白茶去了,再后來忘了啥事情溝通后他把我刪了。

今年一位資深茶友買了一箱中茶推出的水仙白的茶餅,按白牡丹的芽葉嫩度采制的。他送了我一餅,我品嘗后打算等放五年變成老白茶后看看啥狀況。我問茶友,你咋想到買整整一箱這么冷門的白茶,他說這是中茶第一年推出水仙白,預計以后推出的新茶會品質下降,所以就下手了。嗯,蠻有道理的,呵呵。

小結一下,用茶科學的專業(yè)術語,水仙這個品種,它的“適制性”很贊,可以跨地域、跨工藝、跨茶類都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其魅力

來源:奕哥說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剛做好的巖茶大紅袍、肉桂、水仙,可以馬上喝嗎?

 

喝巖茶,最考驗耐心。

巖茶,基本屬于茶界“晚育”年齡,要到谷雨節(jié)前后才開始采摘。

這好不容易盼來了巖茶的開采,距離能喝到巖茶,還隔著好幾個月的時間跨度。

若是精益求精,要想品質達到登峰造極的狀態(tài),甚至要多花3-6個月時間去等待。

更讓人抓狂的是,你以為巖茶焙好火了,就可以出關,被送到茶桌上。

然,偏執(zhí)的茶農卻告訴你:“再等等,火氣還沒褪。”

我仿佛看到期望值從100瞬間掉落到-100。心理落差感,用一落千丈形容都不為過!

此時,也有不服氣的茶友暗暗較勁,軟磨硬泡,非要第一時間喝到剛焙好火的巖茶。

然,這絕對是一個會讓你后悔的決定。

因為剛做好的巖茶,不能馬上喝!

巖茶,剛做好為什么不能馬上喝?

剛做好的巖茶,并不是最完美狀態(tài),此時喝茶往往會影響判斷。

其主要原因,在于巖茶“火氣”還很大。

此時喝茶,將面臨兩種情況。

1.不好喝

2.易上火

剛焙好火的巖茶,香氣還處于蟄伏期,被火氣壓抑著,低調行事,若是喝茶段位不夠,根本無法準確判斷出巖茶的品質。

要是新茶友遇到沒褪火的巖茶,避而遠之,只會覺得巖茶實在不討巧,一點兒也不好喝,實屬重口味茶。

瞧,誤會深埋。

新鮮出爐的巖茶,如同踩著風火輪的小哪吒,十分好動,一言不合就釋放些火氣,讓你難以招架。喝多了,還容易上火。

這一點,茶農最有發(fā)言權。

即便是武夷山茶農這類天天和巖茶打交道的人,遇到剛出爐的巖茶,也要繳械投降,只得在茶桌邊上安放一個茶盂或者是茶桶,在嘴巴里過一道就吐了,要是全部喝進肚子里,那真是要打吊針,消消炎。

并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要趁熱吃,趁剛出鍋馬上送入口中。

老祖宗的生活經驗教會我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同理,心急喝不了好巖茶!

真正要感受巖茶的純正香氣,請認真并且耐心地完成一個步驟——褪火。

巖茶,是怎么褪火的?

褪火的過程,是一個十分玄妙的過程,甚至可以用默默無聞形容。

你只要把巖茶收納好,密封好,放在干燥、陰涼、無異味的環(huán)境中,經過一定時間后,巖茶中所帶有的火氣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若是要具象化一些,那就像是霧氣消失的過程,從有到無。

而這里說的一段時間,受兩個因素的制約。

1.巖茶焙火程度

2.褪火形式

巖茶,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炭火烘焙。

而炭焙,恰好是巖茶火氣的源頭。巖茶,就像是一臺精密的儀器,在吸附氣味這一點上,極有天賦。稍不注意,就會吸收炭火的氣味。

好在這些火氣,并非永久存在,只要通過吐納作用可讓火氣揮發(fā)。

不同焙火程度,直接左右褪火時間。

如輕火巖茶,焙火時間短,溫度低,褪火速度比較快,在保存到位的情況下,通常半個月可完成褪火。

至于高火巖茶,這類焙火程度高的巖茶,吃火深,要徹徹底底讓火氣都褪去,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故而,這個褪火時間,是很靈活的,并非刻板教條有統(tǒng)一時間,緣木求魚,用輕火茶的褪火時間來要求高火茶,未免太不明智。

除了焙火程度,巖茶的存放形式,決定了褪火速度的快慢。

褪火,講究團隊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有此結論,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喝茶的經驗總結。

牛欄坑老坑主也分享過這個經驗:放在大箱里的巖茶,要比裝在泡袋里褪火快。

好茶,經得起等待,一些巖茶雖說姍姍來遲,卻是以最完美的狀態(tài)亮相,能驚艷四座。

那些沒有褪完火,就著急登場的巖茶,稍顯得沉不住氣,最終還是要被冷落幾天,等到茶里沒有火氣,再重回茶桌。

與其這么折騰,倒不如讓巖茶先褪完火,我們再購買。

要怎么判斷自己買的茶,是否褪火?

很簡單,聞+喝

沖泡后,聞蓋香,尤其是前兩沖,最為關鍵。

第一沖,揭蓋聞香,有一股火氣鋪面而來,就像是距離秸稈焚燒地500米的距離,聞到濃重的煙味。

再沖泡,第二沖的蓋子上依舊聞到清晰的火氣,基本可以判斷這款茶火還沒有褪干凈,需要再放一放,等到火氣徹底褪去。

要是第二沖的蓋子上,只殘留些許的火氣,湯水里沒有火味,是巖茶品種本身的香氣,那么巖茶再放三~五天后,火氣基本會褪去。

剛焙好火的巖茶馬上喝,這是對喝茶水平和身體狀況的雙重考驗。

從品鑒角度而言,新鮮出爐的巖茶,香氣壓根就沒釋放開,就像是劉姥姥一進大觀園,比較局促。

這種狀態(tài)下喝茶,要香氣沒香氣,要水感沒水感,它還會用煙火氣“報復”你,還實在不值得。

立足于身體健康角度,剛做好的巖茶,喝多了容易上火。

上火,可有苦頭吃??谏嗌彛樕祥L痘,嚴重的還會影響睡眠……

反觀褪火后的巖茶,香氣好,水感飽滿,喝了還不會上火。

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你會選擇哪個?

作為“老人”,麻花毫不猶豫選擇褪火再喝!

烏龍茶知識大全,看完就不會鬧“烏龍”了

烏龍茶,亦稱青茶,創(chuàng)制于明清時期。

烏龍茶屬于半發(fā)酵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烏龍茶有獨特的沖泡方法,沖泡技巧的不同會導致茶葉的口感不一。

烏龍茶下有很多小類,品種繁多。

如:鐵觀音、水仙、毛蟹、武夷巖茶、凍頂烏龍、肉桂、奇蘭、羅漢沉香、鳳凰水仙、嶺頭單叢、色種,等等。

具體名稱豐富多樣,但可以根據(jù)一定的分類標準將其理清。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為什么稱為 “烏龍” 茶?

在福建方言中,“烏龍”的意思是“糊里糊涂”。

所以,足球比賽中,把球踢進自家球門也叫“烏龍球”。

為什么把一種很好喝的茶,稱為“糊里糊涂”的茶呢?

傳說,當年有一位茶農在山上采完茶青后,將茶青鮮葉放在竹簍里,然后背下山。

山路崎嶇,在下山的過程中,竹簍里的鮮葉隨著人體上下顛簸、左右搖晃,茶青鮮葉經過碰撞后,產生了花一樣的清香。

茶農將這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用于茶葉加工,竟然形成了后來的一種特殊的“搖青”工藝。

當時,自然科學不發(fā)達,茶農無法解釋這種神秘現(xiàn)象。

于是,將這種茶稱為“烏龍茶”,就是“糊里糊涂的茶”。

烏龍茶也就成了這類茶的通俗名稱。

按產地劃分

閩南烏龍茶

▲安溪鐵觀音

紅遍大江南北的安溪鐵觀音就是閩南烏龍的代表,除了鐵觀音,黃金桂、永春佛手、閩南水仙等也屬于閩南烏龍。

“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

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蜻蜒頭,由于咖啡堿隨著水份蒸發(fā),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綠起霜”。

沖泡后異香撲鼻,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余香。

閩北烏龍茶

▲武夷巖茶大紅袍

閩北烏龍最主要的還是武夷巖茶。

武夷山的茶樹種類繁多,除去五大名叢、武夷肉桂、武夷水仙之外,其中也不乏精品。

而選育出品種優(yōu)良的單株被稱為武夷名叢,其它的就可以稱之為武夷奇種,也可以叫它們武夷菜茶。

大紅袍則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yōu)、名氣最大者。

武夷巖茶外形肥壯勻整,緊結卷曲,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皮狀小泡。

顏色砂綠褐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呈墨綠色。

品飲此茶,香氣濃郁、滋葉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巖韻”。

廣東烏龍茶

▲鳳凰單叢

廣東烏龍以單叢出名,最有名的還是鳳凰單叢。

此外還有嶺頭單叢、石古坪烏龍和鳳凰水仙,至于其它的都被稱為鳳凰浪菜。

鳳凰單叢產于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一帶。

茶形壯實,葉色淺黃帶微綠,湯色黃艷襯綠,香氣高揚,多次沖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

其中香型繁多,以十大香型最為突出。

臺灣烏龍茶

▲臺灣凍頂烏龍

臺灣烏龍茶是清代由福建傳入臺灣的。

其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包種茶,最為出名的還是文山包種。

另一個就是臺灣烏龍茶,白毫烏龍、凍頂烏龍都是聞名天下的。

當然還有金萱、翠玉、木柵鐵觀音等品種,至于其他的大部分可以稱為臺灣高山烏龍茶。

按形態(tài)劃分

烏龍茶的外觀主要有條形、顆粒形等形態(tài),還有其他一些特別的造型。

1. 條索形烏龍茶

常見的有文山包種、武夷巖茶、鳳凰單叢等。

2. 顆粒形烏龍茶

常見的有鐵觀音、凍頂烏龍等。

3. 束形烏龍茶

八角亭龍須茶是捆扎成束狀的茶。

▲八角亭龍須茶

4. 團塊型烏龍茶

漳平水仙是烏龍茶中唯一的緊壓茶。

▲漳平水仙

按發(fā)酵程度劃分

根據(jù)發(fā)酵程度的不同,烏龍茶通??煞譃檩p度發(fā)酵茶(約10%—25%)、中度發(fā)酵茶(約25%—50%)和重度發(fā)酵茶(約50%—70%)。

1. 輕度發(fā)酵烏龍茶

輕度發(fā)酵烏龍茶以文山包種茶、清香型鐵觀音為代表。

文山包種茶發(fā)酵程度在烏龍茶中為最輕,約8%—10%。

焙火亦輕,比較起來更接近綠茶,在烏龍茶中別樹一幟。

清香型鐵觀音屬于流行性的輕發(fā)酵烏龍茶,發(fā)酵程度15%—20%。

“清湯綠水”就是清香型鐵觀音的代表特性。

比起福建傳統(tǒng)“綠葉紅鑲邊”的烏龍茶,“清香型”烏龍茶具有明顯的“三綠”特點:即干茶綠、湯色綠、葉底綠。

沖泡后香氣清香持久,茶湯明亮見底,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韻味強,嫩香回甘。

2. 中度發(fā)酵烏龍茶

傳統(tǒng)工藝生產的“濃香型”烏龍茶的發(fā)酵程度一般較重,屬于中度發(fā)酵。

主要代表有傳統(tǒng)制法的鐵觀音、武夷巖茶、閩北水仙以及廣東鳳凰單叢等。

比如閩北烏龍,其外形粗壯緊結,色澤青褐油潤,俗稱“寶光”。

湯色深橙黃或橙紅色,顯金圈,葉底肥厚,柔軟,花果香濃郁高長,滋味濃醇甘爽。

一般其發(fā)酵程度可高達50%左右。

3. 重度發(fā)酵烏龍茶

重度發(fā)酵的烏龍茶,非白毫烏龍茶莫屬。

白毫烏龍也叫東方美人,是臺灣獨有的名茶,是烏龍茶中發(fā)酵程度最重的茶品,一般的發(fā)酵度為60%。

其外形枝葉連理,白毫顯露,湯色呈琥珀色,帶蜂蜜香或熟果香,滋味甘甜、醇厚。

烏龍茶總類繁多,主要分為以上幾個大類,大類之下包含著各式各樣的小類,不得不感嘆烏龍茶家族數(shù)目之大啊!看得都眼花繚亂了。

按季節(jié)分類

春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采制

夏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采制

暑茶: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采制

秋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采制

●春茶

春季氣候溫暖,水分、溫度適宜,鮮葉內的各種成分含量豐富,因此茶湯內質豐富,滋味上醇厚鮮爽。

還有個原因是春茶發(fā)酵要透,口感會更厚一些,否則會因為水分多而容易返青,過段香氣和口感都回變淡。

●夏暑茶

夏季氣溫高,光合作用強,鮮葉中的多酚類比例增多,因此滋味較偏淡且澀口,香氣略粗老,品質較次。

●秋茶

秋茶氣候日照長,有利于茶樹生長,氣溫稍低也有利于鮮葉中芳香物質的形成和積累。

加上天高氣爽的氣候環(huán)境,讓茶農可以合理控制做青過程中的變化,故而秋茶香氣特別高。

春秋兩季是鐵觀音最重要的茶季,基本占了全年產量的80%,內安溪大部分也只做春秋兩季。

不要問春秋鐵觀音到底哪個好,俗話說“春水秋香”,意思是春季鐵觀音茶湯味道更勝一籌,而秋茶則是香氣突出,各有千秋。

按香型分

●清香型

現(xiàn)代工藝制法,清香型烏龍茶的顏色翠綠,湯水清澈,花香明顯,清香型口感比較清淡、舌尖略帶微甜。

由于新茶性寒,不可過多飲用,否則會有一定程度的傷胃、失眠。

●濃香型

傳統(tǒng)工藝炒制的茶葉經烘焙再加工而成。

濃香型烏龍茶具有“香、濃、醇、甘”等特點,色澤烏亮,湯色金黃,香氣純正,滋味厚重。

●陳香型

存放多年的烏龍茶具有陳香,即我們常說的老鐵、老巖茶,具有“厚、醇、潤、軟”等特點,表現(xiàn)為色澤烏黑,湯水濃郁,綿甜甘醇,沉香凝韻。

來源:茶藝大師工作室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