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水里的茶葉慢慢化開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81 秒)

袋泡茶,未來會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嗎?

  不知不覺,特別的2020年僅剩不到3個月了。

  全國多地迎來降溫,天氣一涼,馬上就要進入抱著茶杯在家、在辦公室暖手暖胃的日子。

  最近看直播的時候,突然發(fā)現了很多之前沒有見過的沖泡類茶包品牌,這些品牌有專業(yè)背景背書,有勤勤懇懇設計、研發(fā)的創(chuàng)業(yè)主理人,還有一群“死忠粉”,原來,中國的袋泡茶市場早已不再是立頓一家獨霸的近況。

  如今消費升級推動更多元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和更加便捷的消費體驗。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下,很多年輕人們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坐下來慢慢地泡一杯茶,越方便的產品越能得到年輕人的青睞。

  那么袋泡茶能否以更時尚、品質化、更有趣的形象打開年輕消費市場呢?

  01、被鄙視的“袋泡茶”

  很多人覺得,袋泡茶是對生活品質的妥協(xié)。

  畢竟,用訂書針封口的袋泡茶的存在,確實拉底了袋泡茶的下限。

  很多人提到袋泡茶的時候,總是一臉嫌棄,打心底把它和大廠流水線、劣質碎茶掛上了鉤。

  其實你知道嗎,剛被發(fā)明的時候,袋泡茶是個奢侈品,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享受。

托馬斯·蘇里萬

  1908年,紐約茶商托馬斯·蘇里萬為了節(jié)省運輸茶葉的費用,用絲綢小袋代替錫罐裝茶??蛻粢詾檫@是個貼心的設計,把袋子一起丟水里泡了。

  蘇里萬蒙圈之余,茶包誕生!

  立頓茶包的初期演變

  也有一種說法是比這要早7年,在威斯康辛州,兩位有名有姓的女士嫌棄傳統(tǒng)的煮茶法浪費時間,用棉布自制成小茶包,浸泡在熱水里,省去了過濾的麻煩。

  1952年的美國報紙,立頓宣傳旗下劃時代茶包產品如何幫助主婦“更好更快地泡好一杯茶”

  一開始,美國人的袋泡茶叫“teaball”——茶球,從產量就能看出茶球有多受歡迎:1920年茶球產量為1200萬個,到了1930年,產量迅速增加到了2.35億個。

  一戰(zhàn)期間,德國茶商生產的袋泡茶,被用作士兵隨軍裝備,前線的士兵稱之為Tee-Bombe(茶葉彈)。

  對英國人來說,袋泡茶就像是口糧一樣的存在。

  到了2007年,袋泡茶占據英國茶市場的96%。

  僅在英國,人們每天喝掉大約1.3億杯袋泡茶。

  現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英國袋泡茶。

  《每日郵報》援引英國泰特利茶葉公司公關部總監(jiān)薩拉·豪的話說:“無法想像,沒有袋泡茶,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庇栉瘑T會主席威廉·戈曼說:“如今,生活節(jié)奏快,人們沒有那么多時間也不愿意自己動手泡茶?!?/p>

  但茶包其實并不是最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飲茶方式。

  就袋泡茶消費占比而言,世界平均水平為23.5%,歐美發(fā)達國家袋泡茶消費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歐洲為80%,美國和英國高達90%。

  我國袋泡茶在茶品類消費總額中的占比很低,僅為5%。

  因其劣質品的印象、喝茶習慣的不同、茶葉質量難以判斷、擔憂材質健康等問題,袋泡茶不太受歡迎。

  中國人喝茶講究喝單芽、整葉,認為只有買不起茶葉的人才會喝“碎茶”。

  02、袋泡茶的優(yōu)勢

  總之,茶包的誕生,讓喝茶這件事的用戶體驗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其實,袋泡茶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方便、快捷。

  而且,即便從品質以及健康角度來說,袋泡茶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不堪。

  攜帶方便

  袋泡茶都是小包獨立包裝,對于出門在外想要喝一杯茶的茶友來說,可以算是便攜之至。帶上幾個茶包,走到一個有開水的地方就可以隨泡隨喝,也省去了溫杯燙盞的復雜程序。

  沖飲快速

  袋泡茶定量包裝的特點省去了我們取茶時的一分糾結,只需拿出一小包投入杯中即可沖泡。對于快節(jié)奏的生活來說,特別是辦公室一族,可是省去了不少麻煩。

  清潔衛(wèi)生

  袋泡茶取茶方便,而且存茶也方便。而且處理茶渣既環(huán)保又方便,直接將茶包帶著茶渣一起處理掉即可。

  健康生活

  袋泡茶的出現讓茶正式進入快飲茶品的行列,將茶的獨特口感和滋味濃縮于茶包之中。讓因為快節(jié)奏的生活沒辦法停下腳步的你,也能夠在忙碌之中給自己泡上一杯茶,讓生活更健康。

  更加時尚、好玩

  袋泡茶帶給消費者的不只是讓喝茶更便捷化,而且如今變得更有品質感,更好玩。

  國外袋泡茶的設計上也增加了個性化的趣味,比如設計有趣的吉祥物,如TETLEY公司的袋泡茶與戴眼鏡的GAFFER、PGTIPS公司的小猴子、CESELTIAL公司“SleepyTime”系列中可愛的小熊、JANAT公司的兩只可愛小貓薩姆和波,等等。

  03、袋泡茶近年來的發(fā)展

  數據顯示,世界袋泡茶的年消費量為世界茶葉總消費量的23.5%,而中國袋泡茶的年消費量占茶葉總消費量僅5%左右。僅15%消費者表示經常喝袋泡茶,目前中國袋泡茶的茶葉市場占有率較低。

  不過,隨著居民消費升級和茶飲習慣的改變,未來中國袋泡茶市場的銷售份額提升潛力巨大。

  目前,中國袋泡茶已基本形成完整產業(yè)鏈,包括上游茶葉種植采摘、中游產品研發(fā)加工,下游產品銷售等。

  在喜歡袋泡茶的消費群體中,40歲及以下人群占比為88.2%。中國茶文化正在走向年輕化,袋泡茶具有攜帶方便、泡茶便捷、輕奢時尚的特點,適應了年輕消費群體生活節(jié)奏快、追求簡單生活的消費習慣。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偏好茶葉的原因主要為茶葉更有中國茶文化意境、品質可以直觀看到,且口感好;中國消費者偏好袋泡茶則主要看重其方便快捷,這一比例達到55.8%。

  現階段袋泡茶憑借其方便快捷獲得部分消費者認可,隨著其茶葉品質和口感的提高,其市場占有份額將進一步提高。

  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最常購買的袋泡茶品牌前三為立頓、大益茶和CHALI茶里,占比分別為39.6%、27.1%和23.2%。除立頓外,大益茶和CHALI茶里均為中國本土品牌。

  CHALI茶里于2013年8月在廣州創(chuàng)立,主打原葉三角袋泡茶,現已成為中國袋泡茶本土品牌中的標桿企業(yè)。

  截止到2019年11月,CHALI茶里累計銷量達3億包,日均銷量達50萬包,平均每秒售出6包,同時擁有粉絲數量1000W+。

  2019年中國茶葉線上市場規(guī)模為235億元,中國袋泡茶線上市場規(guī)模為50.3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袋泡茶線上市場規(guī)模將保持高速增長,突破128.7億元。

  隨著袋泡茶品牌化和電商化的發(fā)展,質量趨向標準化,線上購買袋泡茶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袋泡茶并不是對生活的妥協(xié),而是對生活的再造。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也許沒有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坐下來,靜靜地煮水、溫杯、洗茶、泡茶、過濾、聞香、品茗。

  但好品質的茶包能達到另一重效果:在一個需要效率的午后,工作、喝茶同時進行。

  很久以來,中國茶文化都處于墻內開花墻外香,始終與年輕人的消費觀隔著一道墻。

  而袋泡茶的出現,將不僅滿足口感等基本需求,還能兼顧提神、養(yǎng)顏、減肥等附加功能。

  或許每個為夢想拼搏的年輕人,都需要一杯袋泡茶來提神醒腦、補充元氣,再次熱血沸騰的投入到工作中。

  資料參考:CBNData消費站、36氪、艾媒咨詢、中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要覽《農業(yè)考古》1994年第2期等。

  注:內容來源中農促茶產業(yè)委員會,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有真香》:從《茶經》開始的茶之認知

中國茶千年更迭,正值復興。為了記錄當代茶人的深耕細節(jié)、茶事審美的革新,美食作家王愷歷經十余年,尋訪各大茶產地、茶人、茶空間,拿到一手珍貴資料,寫就《茶有真香》。那么,中國茶的歷史應該從何談起?在千年的時間里,茶又經歷了哪些發(fā)展呢?


《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王愷著,中信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說到茶之典籍,大眾經常提起的,就是唐宋茶書的幾本名著,陸羽所著的《茶經》、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外加明代初年朱元璋之子朱權所編撰的《茶譜》,事實上,中國古代典籍中與茶有關的書籍并不算少,這幾本只是名重一時。唐之前,關于茶之專著并不多,唐代陸羽的《茶經》一出,是茶葉相關著述中的大事,它肯定了茶飲生活的知識性地位,不僅包括了大量的茶事經驗,還奠定了茶道規(guī)矩。之后,無論宋、明,還是清,與茶相關的著作雖不至于浩如煙海,但還是車載斗量。

這些典籍本來散布于四處,但后來被有心人集中編選出來。幾年前,我在南京見到當時已經八十多歲的朱自振老先生,才知道20世紀30年代,金陵大學的萬國鼎先生開始搜集中國農業(yè)史材料,其中包含大量的茶學典籍;20世紀50年代,金陵大學農學院并入南京農學院,成立了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萬國鼎先生為主任,朱自振畢業(yè)被分配到此地,他在萬先生指導下,開始對中國各地的茶葉史材料感興趣。當時分配工作,萬先生派遣他和他的同事們去全國各地,搜集上千種古書及方志中的農業(yè)資料,這項工作一直持續(xù)到了“文革”。現在南京農大的圖書館資料庫里還有他們當時認真抄來的各地資料,以至于“文革”后很多地方方志已毀,尋找資料還需重回此地。

21世紀初,這些資料由朱自振先生和鄭培凱主編為《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此書是現存茶書總匯中收錄最豐富的,各個茶書的版本都經過了???,各大圖書館所收集的善本都予以了尋訪,是目前關于中國歷史上茶葉種植、采造、儲存和飲用等茶事最詳盡、最權威的匯編本。正是在這些方志和搜集回來的各圖書館所存的茶書的基礎上,這本茶書匯編出版了。相比起以往的匯編,這次的編撰一是搜集更加廣博,二是利用了大量現代學術觀點。

后來和朱先生一起匯校此書的香港城市大學鄭培凱教授總結過,以往中國古代士大夫對茶書的態(tài)度很輕視,比如《四庫全書總目》中,子部的譜錄中的另冊才搜集茶書,而且很多書只存目不收錄,還是因為古人認為茶是小道。但是他們覺得,在物質文明發(fā)展史上,陸羽的《茶經》也是一件大事。

之后的飲茶脈絡,基本上沒有脫離陸羽的法門,走向了精致品茗的道路,從茶書的整理中特別能看出這點。與兩位研究者閑聊,我們要討論的是唐為何成為分水嶺,唐以前的茶世界以及唐以后的飲茶風尚的變化,到了元明清大量資料出現,可以由此細觀中國人的飲茶習俗。

唐是中國茶世界的分水嶺

上古時代,茶在中國的植物圖譜中已出現,但是最早茶屬于藥品,或者屬于菜蔬,一直到唐代,隨著茶葉的廣泛種植和行銷到游牧民族地區(qū),茶才正式成為中國人的日常飲用之物。這時候,陸羽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茶葉科學體系,規(guī)范了飲用方法,提出了“茶性儉”的核心觀念,后這一觀念直陳為“茶有真香”。

飲茶在中國起源甚早,但究竟有沒有準確的記載?以及非常明晰的誕生時間和地點?很遺憾,這個信息迄今還沒被準確地挖掘,因此也沒有詳細的論斷。

文嘉,惠山圖卷(《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鄭培凱先生說,根據今天的研究,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飲茶起源于何時何地,陸羽說起源于神農,其實這不能確定歷史時期;前段時期有河姆渡文化考古說發(fā)現了茶樹的圖畫,也非常不準確;還有人說云南的古猿有原始茶飲,更是不負責任。在開始茶飲之前,有可能出現過將茶做藥或者把茶葉入湯羹的做法,但是和真正的飲茶都相去甚遠。

根據一些古籍記載,戰(zhàn)國時候四川一帶已經有飲用茶的習慣,秦滅蜀后將之帶出來,這里也是古茶樹的發(fā)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說法。西漢馬王堆的挖掘中,發(fā)現的竹木簡中都有茶的別名出現,《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荼陵”,現在叫茶陵,也表明了茶樹在漢代的時候已經在長江中下游地帶種植了。不過漢代時四川還是茶的主產區(qū),當時的飲用方式還不夠清晰,應該是原始的煮湯飲用,也有加鹽和姜同煮的,基本上還屬于藥用,茶在漫長歲月里,一直屬于藥食同源的產物。

到了三國魏晉時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種茶,飲茶人群也擴大了,茶不再屬于貴族專利,擴展到士大夫階層用以待客。當時也做成茶餅,粗枝大葉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湯去黏合,喝的時候先研磨,然后用沸水沖泡,還沒有形成唐時那種復雜精美的飲用法?,F在的古裝影視劇里,尤其是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特別喜歡加上飲茶的場面,當時是不是已經形成了標準?之后的魏晉喝茶方式是什么樣子呢?

按照茶書的記載,研究者們分析,很多人提及魏晉飲茶,是因為文人的詩賦中經常提到茶,但是當時飲茶的資料其實很少,我們只是知道,當時的茶不僅用來待客,還用來祭祀。北方游牧民族不喝茶,他們會覺得茶是南方人的飲料,《茶經》里面就記載了“茗為酪奴”的故事,北人對南人的飲用茶多加諷刺。他們占領了大部分地區(qū)后,南北交融,飲用習慣才慢慢傳開。不過當時長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飲用茶已經很普及了,對器物和水都有講究。但是飲用方式還比較古樸,茶處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了喝,加各種香料與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湯,屬于實用階段。唐之后,茶飲普遍化不說,還成為精致的飲品,不再是實用主義,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領域,這就成就了“飲茶之道”。

確實很多人說唐是中國飲茶的分水嶺,之前是草味羹飲時期,之后是精致時期,這個和唐是統(tǒng)一性國家有關系嗎?還是令人好奇。

鄭培凱的觀點是,其實這個和歷史積累有關系,也和當時的交通發(fā)展有關系。按照嚴耕望的研究,當時內陸交通已經可以把茶運輸到塞外、到吐蕃,這些區(qū)域都養(yǎng)成了飲用茶的習慣。唐代政府開始建立茶政,也開始征收茶稅,茶貿易成為唐時經濟貿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茶之流行,肯定不是單一原因,除了交通和社會原因,也包括禪教大興。在參禪過程中,為了提神不寐,也為了打坐,很多寺廟推廣喝茶。當時禪宗影響很大,又影響到了民間,滲透特別廣泛。資料里面有反映,北方泰山寺廟里的僧侶參禪“務于不寐”,可以喝茶。與此同時,陸羽提倡的茶道方式和創(chuàng)新的飲用規(guī)矩一時風行,他后來也成為茶神,人們買來鞏縣窯的小瓷像,往上面澆茶水,有點浴佛的意思。

也有學者據此說,中國人對陸羽絲毫不尊敬,舉例也是將茶水往瓷像上澆灌,說等于懲罰,這種說法和“浴佛”說法一樣,都缺乏詳細的解釋系統(tǒng),因為需要更多的民間儀軌之類的資料來作為佐證。但毫無疑問,陸羽是茶領域的權威,當茶儀式化、尊貴化,他的地位也隨之提升,當困難時代,大家講究不了茶的復雜度,陸羽也隨之消隱。

唐時的名茶有巴蜀的“蒙頂茶”,還有江南的“顧渚紫筍”,名稱不少,但是很少有流傳至今的,是不是工藝失傳的緣故?現在這些地區(qū)還在產茶,但這些茶和唐代的茶應該關系不大。

研究者說,唐時的茶葉生產已經精益求精,有的地區(qū)強調精致,有的地區(qū)強調產量。比如我們知道的浮梁的茶葉,就是大宗貿易,主要靠產量取勝,每年茶稅驚人;蒙頂、顧渚都是精品產區(qū),蒙頂茶分若干種,石花、小方、散芽,是天下第一等,但是蜀道難,上貢不方便,所以江南的產區(qū)就也成為貢茶區(qū)域。除了蒙頂,湖州的顧渚紫筍、壽州的霍山黃芽、蘄州的團黃,都是名茶;《唐國史補》中還提到,當時的吐蕃也受中土影響,唐使節(jié)去了那里,贊普會拿各種名茶展示。這也可以為“茶道大行”的說法做一補充。

陸羽其人及其影響

陸羽生逢其時,冠在他名下的著作有幾本,有的顯然不真實,比如關于陸羽評水的著作,就應該是后人偽托。但是他的自述,關于他的棄嬰的身世以及后來被廟里的僧侶收養(yǎng)的經歷,包括他對易經、佛典和儒家典籍的熟悉,都應該是真實的。而且他和當時的名流如顏真卿、皎然等人互相唱和的詩歌也都有記錄。

食養(yǎng)(《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當時科舉制度初興,一些身份低微的人有了晉升之道,士人的地位有所上升,陸羽結交的很多人屬于這一系統(tǒng),他自己也屬于把民間文化融入上流社會的人物。陸羽的《茶經》并不僅是總結當時的喝茶方式,而是制定了一些新的他覺得重要的準則,提出了自己清晰的品飲之道,包括整個學科的科學體系也初步建立了。這個準則,事實上一直影響到后世,別看唐茶的喝法與現在差別很大,但國人飲茶的內在精神路徑完全是他那時候就定下的。比如《茶經》里有茶器一卷,表面是列舉烹茶器物,實際上是根據他自己的原則確立飲茶的規(guī)矩。他的茶道儀式在當時的上層社會也非常流行,通過這種規(guī)矩的確立他構建了飲茶的氛圍,提供了心靈超升的領域??梢哉f,后世所有的茶的規(guī)矩,無論是中國、日本還是韓國,都從他這里面來,他是這個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

所以,這個世紀回看《茶經》,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他的規(guī)范很全面,其中個體的審美起了很大作用。比如說到碗,他喜歡越州青瓷,然后是鼎州、婺州、岳州等;他不贊成邢州和越州并列第一的觀點,覺得越州瓷像玉、像冰,尤其是青瓷適合與茶合配,可以襯托茶的顏色。邢州白瓷將茶襯托得過于紅,壽州黃瓷把茶襯托得過于紫,都不太適合茶。他是以自己對瓷色的觀察和瓷碗質地的研究來決定的,讓飲茶者體會到美感。這里面就開始建立了整體的心靈感受,有了茶道整體的藝術感標準。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那套茶具,說明了陸羽的規(guī)范影響深遠,不僅于民間,宮室也遵守他定的規(guī)則,器具完備講究,進而奢侈,也說明當時飲茶的禮儀極其重要,甚至有繁文縟節(jié)的傾向。

茶經里面還提到了擇水的重要性、火候的重要性,包括儉素之美,尤其重要是表達出了“茶有真香”的觀念,不贊成以往流行過的添加各種姜、鹽、棗、橘皮、薄荷等物質,覺得那等于“溝渠棄水”。

鄭培凱在編選歷代茶書的過程中,發(fā)現“茶有真香”的準則制定基本也是從陸羽開始的,他喜歡“茶性儉”,這個影響特別大,之后歷代茶事都奉行了這一原則,尤其是中國,如果是混合香料做成的茶,大家就會覺得劣質。陸羽的觀念影響到了后世,包括蔡襄、宋徽宗等飲茶大家都提出茶有真香,不應該添加龍腦香等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間還是有添加各種果實花朵的習慣,造成了加香系統(tǒng)的綿延不絕,北方的花茶事實上也算得上源遠流長了。添加有添加的道理:北方的水土問題造成了北方普遍水質硬,掩蓋茶的真香。外加古時候交通不便利,新鮮的茶運到北方可能已經沒有了香味,所以靠別的香味提神。包括自唐以來,北方受游牧民族影響深,一直有往茶里加奶的習慣,這些都是影響深遠的理由,也造成北地現在的民間百姓喜飲花茶的習慣。但是士大夫階層還是奉行茶有真香的道理,基本不添加任何物質。

陸羽對水的品鑒相對簡單,但也是開創(chuàng)性的,提出了相應的標準:就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還對山水做了分析,要撿取“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不要涌流的瀑布的水,也不要山谷里浸滿不瀉的水,江水則取離人遠者,井水則是選擇人們汲取多的,其實都強調的是“活水”概念。

傳說陸羽撰有《水品》一書,但是我們翻檢閱讀發(fā)現已經散失了,現在翻刻的很多是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記載陸羽的品題,不足為依據。關于他品嘗水傳說的神乎其技,比如一桶水能分別出來哪個是江中間打的,哪個是岸邊打來的,這是違反物理常識的。后來這故事又附會到了蘇東坡身上,其實這都是人們在想象空間里的創(chuàng)造,也說明國人在追求品茶藝術方面的追求。

宋人的茶世界

宋代茶書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宮廷,從蔡襄到宋徽宗,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細膩講究也無可比擬。也許就因為此,走向了盛極而衰的道路,但是從這些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復雜瑰麗的茶世界。

宋代最著名的茶書,我們普遍知道的有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整個宮廷品茗已經成為風尚,這兩本書記載非常清晰。當時宮廷的飲茶習慣非常普遍,制作茶的技術比之唐代還要復雜。先是龍鳳團,后來發(fā)展到石乳、白乳,再后來又有小龍團,以及各種密云龍、瑞云祥龍,越來越精細,層出不窮。當時的點茶手法在蔡襄的書籍里記載得很清楚,是水和茶要用得恰當,比例均勻,否則表面的沫餑就不勻。還有斗茶法,沒有水痕的最佳,可以清楚地比較好壞。點茶法已經與唐大不相同,延續(xù)的是使用末茶,要使末茶產生大量的泡沫。這可能和道教的思想有關,認為這些沫是精華,也和唐代胡人喜歡喝奶的習慣有關。

茶味(《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因為有了新的名茶標準,為了達到茶湯的最佳表現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統(tǒng),包括茶葉制作、茶葉擊拂、茶葉品飲、器物優(yōu)劣,都形成了儀式和系統(tǒng)。有儀式才有審美,所以現在有人說日本茶道重儀式,中國不看重,并非如此簡單。

瓷器發(fā)展也被茶所影響,早期使用的瓷器和宋末年推崇的瓷器完全不同,唐朝的秘色瓷,其實也是和茶色配合的,茶色丹,用秘色的碧來襯托。北宋時候,使用了大量的青白瓷,那時候還不像后來那么推崇建盞。

當時的擊拂動作書籍中也有很多記載,那些動作以及使用的器物,現在的日本抹茶道中保留了部分,但是又不太一樣。宋人早期的宮廷中使用的是黃金和白銀制作的擊拂工具,蔡襄稱之為“茶匙”,他覺得金和銀的最好,竹子的太輕,所以不好,因為需要有力量地擊拂才能形成表面的沫餑,像乳花一樣。比蔡襄早半個世紀的宋初的《荈茗錄》里面寫道,有的人運用茶盞能夠做出各種圖畫,也包括“茶百戲”,可見這個茶匙運用的復雜程度。

茶筅是后來發(fā)明的,也就和現在日本存留的很像了,有點類似西洋打蛋器,但是細密,和現在日本的輕巧器物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當時是用竹根制作,器物重,器端有力,整體粗壯,因為這樣才好掌握,操作起來也便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樣才能出一碗美好的茶湯。宋徽宗寫了很多不正確的擊拂方法,然后寫了詳細的擊拂法,如何才能擊拂出“乳霧洶涌”的好茶,因為茶色貴白,建安的黑盞也就開始變得貴重起來,又厚又保溫,保溫是因為擊拂時間需要很長。過去被視為上品的青白瓷在徽宗那里就沒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茶的飲用方式還改變了瓷器的系統(tǒng)標準。比如宋流行的天目碗,到了明代就基本不見了,全部都出口日本了,因為我們的飲用規(guī)則改變了。

宋徽宗在茶學上有很多專業(yè)性的追求和結論,不過他這種走極端的品飲方式在當時并不普遍。當時他已經有點走火入魔了,為了生產出最好的團茶,有幾萬人上山采茶,窮奢極欲。但是了解這樣的生活方式,重審當年中國人的審美需求,也是件美好的事情,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茶曾經癡迷到何種程度。

宋人寫福建一帶貢茶的書籍特別多,是因為上行下效。貢茶地點由江浙搬到了福建,這里成為新的最好的茶葉基地。因為天氣變化,北宋期間的天氣開始變寒冷,本來放在太湖地區(qū)的貢茶園不能在清明前廣泛發(fā)芽,沒有那么多貢品了,于是搬家到了福建建安,保證清明前有大量的貢茶,歐陽修等人都描繪過,當時有20多本書詳細描繪福建貢茶園的情況,非常詳盡。

上層社會的飲茶方式如此繁雜,但是很難影響到民間。宋徽宗的講究基本已經無可比擬了,當時他的茶葉極品也不可能那么普及,包括他那套復雜的飲用體系也難以推廣,所以民間很難達到宮廷的飲用方式,而是沿著自己的下里巴人的道路發(fā)展:一是在茶中加各種料,二是宋時候,散茶實際上已經開始飲用。雖然記錄不多,但是各地草茶,就是散茶存在的證明。

加各種料的飲茶行為自古是習俗,陸羽很不喜歡,他覺得這就像是溝渠間的廢水一樣,蔡襄文章也提出,有人喜歡在團餅中添加龍腦香,夾雜珍果香草,都不對,但是當時民間還是添加著喝。梅堯臣批評北方人喝茶“只解白土和芝麻”,說明當時北方用白色土碗往里面添加芝麻;當時北方還有添加姜、鹽、牛奶的,還是受到游牧民族的習慣影響。不過,這種習慣不局限于北方,南方也有很多加料茶。南宋臨安的茶館有多種花果茶,還有“七寶擂茶”,就是各種鹽、花椒、酥油餅混合的茶湯,其實里面的茶只是有一點茶意而已,現在湖南等地區(qū)的擂茶習慣還頑固存留著,其實也是古風。北方喝茉莉花茶的風尚,其實也是淵源有自。其中比較脫俗的是蓮花茶,就是在夜晚半綻放的蓮花的花心放茶,然后扎緊花瓣,次晨取出茶葉,之后焙干使用,染上了花香也很清美。

宋到元的階段,散茶的飲用漸漸推廣,當時王禎的《農書》就說,南方已經普遍飲用散裝芽茶,不一定碾成末再飲用。也是因為團茶的制作過于煩瑣,南宋后的散茶就大規(guī)模出現了,曬青、炒青都有出現。所以,并不是像傳統(tǒng)說法,到了明太祖時候突然廢團改散,以江南為代表的民間早就飲用散茶了,并非突然性的改革。

明朝的茶道復興

明代算是中國茶道復興的時期。從茶書上看,整個明清茶書有上百種,占到茶書總量的72%,但是很多抄自唐宋,有些疏忽錯漏,以往學者并不重視。但是,明清茶書有以往唐宋不具備的地方,關于茶樹種植管理、茶葉制作技術、飲茶的文人趣味,有頗多新見。晚清茶書更是開近代科學茶學科的先河。

唐宋的繁雜到明清的簡單,是一個越來越簡單化、日?;倪^程,復興體現的方面也更不一樣了。宋到元之后,蒸青炒青所制作的散茶已經逐步在民間流行,到了明初,明太祖廢餅茶改散茶,一是覺得團餅奢侈浪費,二是因勢利導。這時候,不僅是飲茶方式變革了,關鍵是茶葉的制作技術也變化了,這對于中國茶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炒青的制作和烘焙方面,制茶者開始依照茶葉的特征掌握炒青的火候,研制出了各種有特色的名茶。我們現在所喝的不少名茶都是明代出現的,比如龍井。

萬歷年間有羅廩所著的《茶解》,里面提到唐宋貢茶的制作方式奢侈,已經喪失了茶的本真,不如明代炒青制茶,可以保證茶葉的本來香味,書里還記載了詳盡的采茶制茶法,現代通用的觀念當時都已經出現了,比如不采雨胚,那樣的茶不香;晴天的茶胚,必須當時采當時炒制,這樣才可以保證色、香、味的系統(tǒng)平衡。茶葉制作環(huán)節(jié)的炒青工藝在書籍中描述得相當精準,還解釋了茶炒熟后必須揉捻的原因,因為要讓茶中的脂膏方便溶解,沖泡時就可以散發(fā)出來香氣和內含物質。書里甚至對各種炒制工具都有規(guī)定,比如炒茶用的鐵鏜要用熟鐵,不要用生鐵。


巖茶閩,南平-武夷山-九龍窠的山場,巖茶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巖縫中,以巖骨花香的巖韻而著稱(《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因為不同經濟業(yè)態(tài)發(fā)展的緣故,新的名茶體系在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首先誕生了。唐宋時代奉行的是設監(jiān)制作的貢茶體系,最優(yōu)質的茶根本不會流入民間。但是明代中葉后,江南經濟快速發(fā)展,使得整個長江中下游區(qū)域以及沿大運河一帶都發(fā)展起來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講究精致和享受,尤其是士大夫階層,他們追求的生活方式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品茗就是其中一項。在他們推動下,新的名茶體系誕生了。當時的士大夫階層講究品茶,與品茗環(huán)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聯(lián)系,構成了一種發(fā)達的品茗體系,所以明朝成為中國茶的復興時代。

先說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復了唐宋賞茗器的樂趣,對茶飲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潔再三致意,不因為明代有使用紫砂壺為主的相對簡單的品茗體系,就不欣賞器物、不對茶器物有所追求。另一方面,著重性靈世界,追求品茶所帶來的心靈修養(yǎng)的提升,期待有和諧之境界。當時有本相當重要的茶書——許次紓所著的《茶疏》,說到了茶具的陳設擺放以及品茗過程,考慮的不僅是儀式,而是味覺和嗅覺的綜合享受,以及五官的舒適,對人格清高有所培養(yǎng)和提升,著眼于人間修養(yǎng)。他還羅列了許多適合喝茶的時間、場合、器物,充滿了明代的文人意趣,比如夜深共語、鼓琴看書之時,茂林修竹、名泉怪石之地等等,還寫了他認為不宜喝茶的場合:大雨雪、長宴大席、人事忙迫、觀劇等等,包括不宜用的惡器、敝器、銅匙、銅銚、各種果實香藥等。

當時有很多文人會詳盡描寫喝茶場合和禁忌,比如馮可賓的《岕茶箋》里也提到了宜茶場合,另外一些比較著名的文人書籍,如《遵生八箋》《陶庵夢憶》《長物志》中都有類似的描繪。明人追求茶飲的器物和環(huán)境,主要是要求有明朗的感覺,周圍的環(huán)境以清靜澄澈為主,但不是日本式的追求宗教的清寂。

為什么追求這種品飲情趣?是因為當時文人的口味也變化了,強調茶葉的真香,都是以輕揚芬芳空靈為主,不再像以往宋代福建的貢茶那樣濃郁厚重。所以新的名茶體系也誕生了。比如《遵生八箋》里提到,蘇州的虎丘茶和天池茶,都是不可多得的妙品,杭州的龍井超越了天池,因為炒法更精妙。從南京禮部尚書位置上退下來的馮夢禎對當時著名的天池、虎丘、龍井、羅岕茶也多有品評,結論是虎丘最好。不過有意思的是,因為貢茶體系已經與宋不一樣了,茶葉精品并不一定送入皇宮,而是待價而沽,所以出現了真假難辨的情形,當時的龍井茶已經有大量假茶,就是茶葉名家也不一定能輕易區(qū)分。

袁宏道的評價和馮夢禎相似,他也覺得這幾種茶很好,不過他覺得現在已經不在的羅岕茶為天下第一,有金石氣,非龍井的草氣、天池的豆氣和虎丘的花香氣可比。各種名茶的提出有個人口味的主觀成分,不過文人欣賞趣味基本還是一致的。他們追求茶的芳香,但是也要求不能光有芳香,還需要深味,而且芳香也是清雅型,以蘭花香為主。

崇尚清香的同時,混合茶不再那么流行,只是大眾選擇未必和文人們相同。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對在茶里添加果實花朵或者香草,追求茶的清飲,這也是陸羽追求的茶道“茶有真香”的體現。但是大眾選擇未必與名士相同。高陽描繪清代生活的小說里,名妓也拿各種花熏過的茶待客。尤其是江南以外的地區(qū),承載了過去加料加果實的習慣,還有添加各種佐料的,所以各地都留存有加料茶的記載。包括很多強調茶有真香的茶書有時也妥協(xié),比如明初朱權的《茶譜》,反對茶夾雜諸香,但與此同時也寫了茶葉的熏香法,甚至可以用各種花香滲透其中,所謂“百花熏香”,也不反對加龍腦香??赡苁侵鞕嗄菚r候餅茶的風氣還在,對添加香料的習慣還比較接受。

不過,后期的部分文人也沒有完全放棄這一習慣。就拿倪云林來說,他發(fā)明了“清泉白石茶”,往茶葉里面添加核桃松子肉,還為有高士不解他的茶而大發(fā)雷霆。民間的各種果子茶則更多,往里面添加各種吃食,這些行為都被羅廩《茶解》視為“茶厄”,也說明民間與雅士提倡的風尚還是有距離的。這時候,福建的貢茶開始走向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體系。因為宋元的貢茶體系廢除,福建的一些茶開始轉型,本來是皇家包辦,現在要考慮商品市場的銷售,而且傳統(tǒng)的福建茶偏濃厚、偏甘醇、偏濃郁,必須要發(fā)展出一條不同于江南輕靈的新道路,這也是后來發(fā)展出烏龍茶和紅茶的歷史背景。包括輕靈的白茶,都和江南的綠茶不盡相同。其實綠茶體系也是繽紛多彩的,如果任其發(fā)展,也會多樣化。明末的士大夫普遍提到了羅岕茶為茶中精品,這也算是當時的流行口味,晚明的茶書中,關于此茶的論著就有好幾本。比如熊名遇的《羅岕茶記》、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冒襄的《岕茶匯抄》。根據這些書籍,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茶屬于蒸青,而明朝大量的茶都已經屬于炒青了。這種茶葉大梗多,外形不好看,也有很多不熟悉它的人鬧笑話,把別人送的精致的大葉茶當次品賞給下人喝了,因為當時芽茶的風尚已經很流行了,所以人們會覺得大葉茶粗。

人與茶(《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內頁插圖)

許次紓所著的《茶疏》寫道,岕茶不能早采,基本要立夏后再采,否則會傷害到樹本,韻味清遠,滋味甘香,是仙品。根據這些描繪,我覺得岕茶可能和今天的太平猴魁有點相似,葉大,味道醇清俱備。但是明末的風尚并未流傳到清,因為戰(zhàn)亂,江南士大夫階層的品鑒系統(tǒng)標準整體崩潰,所以這種茶沒有流傳下來,否則,說不定明朝的茶風還會變化,不再奉行單一推崇芽茶的系統(tǒng)也有可能。

清代基本上延續(xù)了明朝的飲茶方式,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來越少,到了最后就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壺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現導致了小紫砂壺的流行,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點。但是隨著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個的品茗雅趣開始走向沒落。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沒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再之后,戰(zhàn)亂頻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長期無人提及,結果現在很多中國人覺得茶道是日本的國粹,與中國文化無關,這也是歷史失落太久的緣故。大多數中國百姓用大杯沖泡茶,倒是也符合質樸之道。

清代所出現的新茶書,基本是關于茶樹種植和茶葉制作的,還有大量關于茶葉銷售的地方志記載,不過朱、鄭兩位覺得那是茶葉經濟史或者說農業(yè)史的范疇,所以在歷代茶書匯編里沒有多提及。清代最有價值的茶書肯定是關于科技的,比如《紅茶制法說略》《印錫種茶制茶考察報告》《種茶良法》等,也有很多是關于紫砂的書籍問世了,比如《陽羨名陶錄》《陽羨名陶錄摘抄》《陽羨名陶續(xù)錄》等。還有《龍井訪茶記》,與今天的茶葉產地的情況對照觀看,可以得到許多有趣新鮮的結論。

本文節(jié)選自《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作者/王愷

摘編/何也

來源:新京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友測評丨興海茶業(yè)——興海今典-試飲報告

對于一個品牌來說,標桿產品就是一個“超級符號”,是消費者對該品牌的重要記憶點,更是品牌的重要標簽。如何塑造品牌標桿產品并贏得消費者的認可,成為各行各業(yè)實力企業(yè)搶占消費市場的重要途徑。

? ?

2019年,興海茶在業(yè)內已經沉淀了十七年,從市場端,我們看到了各地茶商茶友對興海茶歷年經典茶產品的追捧,從消費端,也能感受到消費者對興海茶產品的喜愛與認可。這些口碑底蘊,都為佳兆業(yè)茶業(yè)集團的市場開拓帶來隱性

助力。


而此次推出的“興海今典(生茶)”,為樹立品牌標桿而生。

官方資料:

??

??

興海茶廠于2002年6月1日正式投產。該廠目前暫時租用部隊營房辦廠,現有固定資產80多萬,簡易房12幢,有職工80余人。現有機械設備:圓篩機2臺,壓茶機5臺,油壓機1臺,風選機2臺,抖篩機2臺,柴油機1臺,鍋爐1臺。該廠精致加工各種規(guī)格的青餅、熟餅、磚茶、金瓜、銀瓜、禮品茶等產品,花色品種80多個,年生產能力800噸。被農業(yè)部規(guī)劃設計院、中國農業(yè)學會、《綠色食品》編輯部吸納為質量安全、信譽保障、綠色放心食品企業(yè)。產品暢銷昆明、廣州、上海、北京、香港、臺灣、韓國、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地。

??

產品信息:

??


【產品名稱】興海今典

【產品屬性】生茶

【生產日期】2019年3月

【包裝方式】筍殼扎筒、竹筐成件

【產品規(guī)格】357克/餅、7餅/提、6提/件

【零售指導價】150元/餅

? ?

網宣:致敬傳統(tǒng)匠心獨具

?

最后,制茶技藝則是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從佳兆業(yè)茶業(yè)集團相關負責人處得知,為了致敬傳統(tǒng),“興海今典(生茶)”的外包裝沿用了傳統(tǒng)的筍殼包裝和竹筐包裝,傳統(tǒng)的筍殼包裝和竹筐包裝更有利于茶品在后期陳化過程中過濾雜味和通風透氣,進一步促進其后期陳化。

?

測評人簡介:

l 姓名:我哩邁邁邁…

l 性別:

l 年紀:歲月風霜三十載,百味人生唯己知;

l 普洱茶齡:3年9個月囖

l 食茶經歷:愛好比較泛濫,心比較,多茶都試過,目前獨愛生熟普;

l 嘗試過:以下關沱茶、大益、八角亭、老同志、卓群茶廠、鵬程茶廠;

l 食茶偏好:中老期茶。

?

1、 收件照:

? ??

? ?

有幸獲得出自佳兆業(yè)茶業(yè)集團的“如意”系列產品標桿之作——“興海今典”。有點小開心,在此感謝新茶網工作人員,讓我有機會品嘗到這款新產品,飯后琢磨了一下,才慢慢組織文字來寫此報告。

? ?

1、?包裝

? ?


網宣:包裝設計寓意深遠


無論什么產品,想要讓消費者快速認識你、記住你,產品外包裝的設計和顏值尤為重要,而顏值以外,若是還能讀懂其中蘊含的品牌文化和理念,可就更加難得可貴了。

? ?

“興海今典(生茶)”的外包裝經過多次斟酌與思考,最終以茶杯、茶壺、孔雀、茶香等符號為設計元素,其中,茶杯和茶壺表達飲茶的場景、孔雀寓意云南的“本土文化”、茶香表示茶葉的品質,我們通過這款“興海今典(生茶)”能夠感受到佳兆業(yè)茶業(yè)集團深耕云南源頭、嚴控產品品質并為廣大茶友提供健康好茶的決心。

??

個評:藍與淡藍,性冷淡風格,整體設計與搭配狠有味道,看圖與網宣,很不錯的一款產品外觀設計,采用食品級棉紙,經典十五折法,包裝透氣防水。

? ?

1、?干茶

? ?


網宣:產品原料精挑細選

??

對于普洱茶來說,好的原料是制好茶的關鍵。據了解,“興海今典(生茶)”產品在原料上,精選核心產區(qū)的高山優(yōu)質原料,并僅取枝頭上最鮮最嫩的芽葉,優(yōu)選的原料為其產品品質及后期陳化潛力提供有力保障。

??

個評:拆開簡約大方的外包裝,可見其茶餅壓制緊實有力,餅型圓整周正,細看干茶,茶條粗壯緊實、白毫顯露,可見所用原料等級很高。

??

1、?準備

??

??

撬茶:約11克

用具:汝窯壺、公道杯、哥窯杯+汝窯杯

用水:帽峰山泉

??

5、茶湯(多次沖泡,口感)

洗茶1遍出湯,湯色呈乳白色,透一點點黃,茶湯清透明亮,有淡淡的茶香,透過杯底能夠感受到春茶獨特的山野香氣,幽雅而持久。

??

??

沒過濾帶點渣,茶湯倒去,杯底帶點蜜香氣。

??

? ??

第1、2、泡秒出,空氣中能聞到茶香,蜜香清晰,香氣清純而高揚,滋味甜潤鮮爽、柔滑飽滿,公道杯清空后有明顯的花蜜香,水含香比較好。

??

? ?

第3~6泡開始,出湯時間5-15秒,厚度不斷增強,隨著茶湯入喉,有厚度,甜香、蜜香更為清晰,滋味醇厚飽滿、富有層次感,整體的適口度和協(xié)調性較好,咽下茶湯后,回甘生津快而持久,品后口腔舒適度高,(澀感主要發(fā)生于喉嚨處,依舊保持著清淡的茶味,回甘緩緩從舌尖外圍向口腔后半部分蔓延,甜度加深,回甘持久,喉韻綿長)幾杯茶湯下肚,胃部有所反響,茶氣算不錯了。

? ?

? ?

再次出湯,茶湯通透明亮、淡金黃色,茶湯味道有所變革,入口綿和,湯感細滑,有收斂性,隨后漸漸化開,生津繼續(xù)加強,而喉間則是悠長的甜韻,似柔似韌。

??

? ?

12泡后面開始悶泡,但悶泡時間并不算太長,湯色從黃色逐漸變淺,苦味不明顯,茶湯入口柔順,有苦感但很快化開轉為回甘;原先喉嚨處感覺到的澀感也逐漸化去,如果仔細品飲,便會感覺到茶湯雖苦但同時伴隨有清甜感,品后韻味悠遠,口腔感覺十分舒適。

? ?

尾水的甜度是很好的,生津感也能很好的維持,13泡喝完茶湯依然不顯水味。

??

6、葉底

??

葉底聞上去有淡淡的茶香,看其葉底,一片片葉底透著可以掐出水來的柔嫩,撥開葉底可以明顯地看到兩種茶葉,一部分呈嫩黃色,一部分顏色較深,葉片雖然比較薄但是柔韌性較好。

?

7、綜合評價

??

? ?

這款茶餅形圓正大方,茶湯明黃透亮,清香迷人,葉底鮮活柔軟有彈性,嫩芽顯露,條索分明,有少量葉梗,柔韌且有彈性;茶湯較柔潤,有生津,有回甘,口腔韻感不錯,杯底香持久;耐泡度:中等;

? ??

興海今典,是一款讓時間變得緩慢的茶,內斂的香氣,微微的苦澀,甘韻和甜度慢慢從茶葉里來,在水里化去,在身體里舒展,一切發(fā)生得如此順其自然。

? ?

很喜歡這款茶的清新自然感以及整體的協(xié)調性,這是早春茶才具備的鮮爽滋味以及扎實拼配功底帶來的體驗感,無愧于興海十七年的制茶功底。

? ?

作為一款沒有明顯苦澀味的普洱生茶,它擁有清新淡雅的包裝與風味,算是興海茶系列中的“小清新”了。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