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神農發(fā)現(xiàn)茶

找到約702條結果 (用時 0.055 秒)

“神農得茶解毒”由來考述

(《吃茶去》雜志)“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边@是茶文化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出自成書于漢代、甚至戰(zhàn)國的《神農本草經》,但未見出處,多是人云亦云。最近筆者對此作了研究,查到了最早引錄該語的,是清代的著名類書——校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文淵閣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格致鏡原》,引文來源可能是宋、元、明時代的筆記類稀缺版本,與流行的“神農得茶解毒”引語有所差別:

《本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

筆者結合相關文獻,考述如下。

學術不能“莫須有”

將此說歸為戰(zhàn)國、漢代《神農本草經》的代表性著作有:

安徽農業(yè)大學教授陳椽編著的《茶業(yè)通史》(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84年初版、2008年再版)第一章《茶的起源》:“我國戰(zhàn)國時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就把口傳的茶的起源記載下來。原文是這樣說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彪m然該書配有三幅《神農本草經三卷》古本書影,但看不出有該語的出處。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蔡鎮(zhèn)楚等3人編著的《茶祖神農》,該書2007年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以茶祖神農氏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被作為《神農本草經》引語,與《茶經》引語“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并列,醒目地印在該書封面上。但這本近25萬字的專著,并未說明該語的出處。筆者曾致電請教蔡鎮(zhèn)楚教授,含糊地回答說《四庫全書》上可能有類似記載,但說不出是何種古籍。

中國茶葉博物館編著、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話說中國茶文化》,在插圖《神農本草》古本書影的同時,也引用了該語:“據(jù)考證,距今五千年前,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的記述,是茶葉作為藥用的最早記載。但由于《神農本草經》中的許多內容是后人根據(jù)傳說的補記,其可靠性值得商榷。”雖然說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傳說補記的,值得商榷,但前提還是《神農本草經》有此記載。

今年4月,筆者主編《科學飲茶益身心——2011`中國寧波 ‘茶與健康’研討會》文集時,40篇來稿中,粗讀就有7位專家、學者引用此說,可見影響之大。

其實,此說在任何版本的《神農本草經》,都是找不到出處的,因為該書根本就沒有記載。筆者查閱哈爾濱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清代顧觀光等著的《神農本草經》,該書被認為是現(xiàn)存較早的《神農本草經》版本,在該書記載的365種中草藥中,不僅沒有“神農得茶解毒”之語,連“茶”的詞條都沒有。很多茶文化書籍則將《茶經》引錄的唐《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引語“苦荼,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弊鳛椤渡褶r本草經》引語。

如此看來,引用該語的專家、學者多是認為,此說在古本《神農本草經》上應該有的,可能有的,只是現(xiàn)在沒發(fā)現(xiàn),也許散佚了。眾所周知,言之有據(jù)是學術研究的基本點,學術不能搞“莫須有”。

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有引錄

最近,筆者在寧波圖書館分別查到了兩種清代陳元龍編撰的著名類書《格致鏡原》,分別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谇∪哪?1769)三月的文淵閣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格致鏡原》,和光緒十四年(1888年)印刷的單行本《格致鏡原》,兩書《飲食類·茶》均有如下引錄:

《本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

陳元龍(1652—1736),浙江海寧人。字廣陵,號乾齋??滴醵哪?1685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累擢廣西巡撫,在桂七年,吏畏民懷。所建陡河石堤及三十六陡門,盡復漢馬援、唐李渤故跡。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卒謚文簡。工詩,有《愛日堂》詩二十七卷,又輯有類書《格致鏡原》,《四庫總目》并傳于世。

歷十年而成的《格致鏡原》,被譽為清代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官方類書的代表,最早??谟赫?1735),即作者逝世前一年。該書廣記一般博物之屬,分一百卷三十大類,子目多至一千七百余條。內容涉天文、地理、身體、冠服、宮室、飲食、布帛、欣賞器物等,幾乎無不具備。所謂博物之學,故名“格致”。又“格致”寓致知,即研究事物之意;“鏡原”為探求本原,猶事物紀原之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贊其“采擷極博,而編次且有條理……體例秩然,首尾貫串,無諸家叢冗猥雜之病,亦庶幾乎可稱精核矣”,是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史的重要參考書。

《格致鏡原·飲食類·茶》引錄了大量茶事文獻,此前,茶文化界未曾關注,除“神農得茶解毒”以外,可能還有其它獨家引錄的內容,有待詳細研究。

兩點細微差別,引于何種《本草》有待考證

仔細閱讀《格致鏡原》“神農得茶解毒”引文,可以發(fā)現(xiàn)與常見的《神農本草經》引文,除了結尾多了“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以外,另有兩點細微差別:

一是“七十毒”非“七十二毒”。

“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說《淮南子·修務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格致鏡原》引文原文作者是否由此而來,有待考證。

二是“茶”字非“荼”字。上述兩種版本均為“茶”字,而非“荼”字。

雖然僅是一字之差,但其中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一般說來,隋代之前多為“荼”字;隋、唐時代“荼”、“茶”并用,如成書于隋末的著名類書虞世南《北堂書鈔》,已經列出“茶篇”;宋代以后則多用“茶”字。

《格致鏡原》引錄該語時,只注明是《本草》,未說明年代與作者,由于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其它文獻引錄該語,給后世留下了疑問。

中國歷代《本草》類著作繁多,據(jù)北京大學博士、茶文化專家滕軍女士轉引日本岡西為人《本草概說》統(tǒng)計,中國隋代之前,已有《本草》類著作百種左右,唐代以后更多。

雖然《格致鏡原》引文出于什么年代仍需考證,但筆者以為有兩點可以確定:

一是此引文肯定出自《本草》原著,因為身為高官的陳元龍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嚴謹?shù)膶W者,從他凡事究其原委的治學態(tài)度來看,他是看到該《本草》原著的。

二是可以排除引文出自《神農本草經》。除了最早的茶事文獻《北堂書鈔》、《茶經》未見《神農本草經》引文,今存《神農本草經》沒有“茶”之詞條外,從《格致鏡原》引文使用“茶”字的信息,又附有“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句,說明該《本草》不會是唐以前的版本,而是宋、元、明時代刊印的筆記類稀缺版本,很可能是明代版本,因印刷甚少而散佚了,或尚有存世而未被發(fā)現(xiàn),如清代稍晚于陳元龍的陸廷燦的著名茶書《續(xù)茶經》,也未見引錄。

《新義錄》記載可能源于《格致鏡原》

關于“神農得茶解毒”的話題,《農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早在1991、1994年就作過探討,分別發(fā)表過周樹斌《“神農得茶解毒”考評》、陳椽《〈“神農得茶解毒”考評〉讀后反思》、趙天相《“神農得茶解毒”補考》三篇文章,可惜都沒有說清楚,三文都把《格致鏡原》書名錯為“《格致鏡源》”,把另一種記載“神農得茶解毒”的清代文獻《新義錄》作者孫璧文錯為孫壁文,周樹斌還顛倒了陳元龍與孫璧文的前后年代,說明他們均未查閱原著。陳椽所持觀點也是“莫須有”的。

孫璧文在《新義錄》中記載:

《本草》則曰: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

孫璧文(?—1880),字玉塘, 安徽太平仙源(今黃山市黃山區(qū),原治所為仙源)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一生淡榮利,愛讀書,尤善經史,博聞強記,善鑒別,重考證,對人文地理,校勘目錄,素有專長,尤對蕭統(tǒng)《文選》頗有研究。光緒元年(1875),太平知縣鄒仲俊、教諭馬鹿初,提倡文化,重振仙源書院,璧文募集資金,四出搜集圖書,主要從江、浙、滬、湘、鄂、贛、閩、粵等江南諸省市及日本等地購書2150種,計2.74萬卷,藏于仙源書院,連同先期邑人捐書,藏書達3.3萬余卷。除《新義錄》外,另有《仙源書院》續(xù)編四卷等。

孫璧文晚陳元龍100多年,一個是清末舉人愛書者,一個是清初高官、大學者,《新義錄》引文與《格致鏡原》完全一樣,亦未記載詳細出處,筆者以為《新義錄》引文可能源于《格致鏡原》。

排除《神農本草經》之說并不影響神農的茶祖地位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筆者以為,確立神農氏茶祖地位的,是國人世世代代的傳說,尤其是茶圣陸羽在《茶經》中的點睛之筆,“神農得茶解毒”之說是否出于《神農本草經》并不重要,排除該書“神農得茶解毒”之說,絲毫不影響神農的茶祖地位,而將找不到出處的說法,硬是“莫須有”地加于其上,無異于“皇帝的新裝”。

附帶一筆,因為《神農本草經》“神農得茶解毒”之說查無出處,有心人不妨反證一下,此說究竟源于何時何處,這對當前茶文化界不重文史考證,人云亦云的現(xiàn)狀,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本文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竺濟法)

攜“神農×野茶寶藏”兩大賣點,巴東紅想成為湖北紅茶第二

5月21日至24日,正山堂駿眉中國暨巴東紅品牌全國推廣活動在恩施州巴東縣舉行。

活動以“立標桿·贏未來”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家級茶學、茶界專家、正山堂駿眉中國代表約500人,共同探討如何樹標桿、強品牌、扛大旗,融合巴東神農文化、神農古野茶等主體元素,賦能品牌內涵,擴大駿眉中國及巴東紅品牌影響力,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圖丨巴東紅茶業(yè)產品展示

神農尋茶之地,稀有野茶寶藏

巴東地處神秘的北緯 30°,是神農尋茶之地,千年貢茶之鄉(xiāng)。

5000年前,中華始祖神農氏跋山涉水,進入巴東縣小神農架一帶采藥嘗百草,發(fā)現(xiàn)一種神奇的青樹葉,能解毒止渴、提神醒腦。神農氏便教當?shù)厝朔N了這種青樹,摘葉飲之,它就是現(xiàn)在的茶樹。

后來,神農氏家族離開小神農架時,從巴東埡下湍急的無名小溪,乘獨木舟入長江,并在巴東楠木園臨水而居。人們便稱這條無名小溪為“神農溪”。

圖丨巴東,神農氏發(fā)現(xiàn)茶葉的地方

沿著神農氏的足跡,在灌木密林之間,一株株野茶樹枝蔓頎長。

2019年,在小神農架村發(fā)現(xiàn)有千余畝野茶群落,且全部生長在萬畝叢林之間。在野茶群落中,發(fā)現(xiàn)800年以上樹齡的茶樹18株,絕大多數(shù)茶樹的樹齡都在100年以上,是不可多得的茶葉寶藏。

經采樣研制,小神農架區(qū)域的野茶與草木共生,無人為干預,天然有機,加上生長海拔高,早晚溫差大,其內含營養(yǎng)物質豐富,茶味清香濃郁、生津回甘、喉韻悠長。

圖丨小神農架野茶“神農8號”

自2019年,湖北正山堂巴東紅茶業(yè)將小神農架村確立為鮮葉采購區(qū)以來,已在該村收購野茶鮮葉28萬多公斤。

5月22日上午,與會嘉賓們前往小神農架村參加“探秘境野茶·尋古茶樹籽”活動,深入小神農架村野茶基地,在這片神秘的生態(tài)凈土上,探訪野生古茶樹茶園,看山間云霧繚繞,揭秘野茶傳說。下午則在溪丘灣牛乳嶺茶山,漫步有機茶山,滿眼無限綠意;在茶園中欣賞了精彩的土家歌舞表演,感受巴東當?shù)貪庥舻耐良绎L情。

圖丨與會嘉賓深入小神農架村野茶基地

圖丨溪丘灣牛乳嶺茶山

巴東茶出山,樹行業(yè)標桿

5月23日,在巴東紅品牌2024年全國推廣大會上,報告了正山堂巴東紅品牌2023年度的推介情況和2024年品牌推廣戰(zhàn)略。

恩施州委常委、州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田金培表示,近年來,恩施州把茶產業(yè)作為推動“兩山”實踐的重要路徑,將恩施硒茶打造成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yè)集群。希望更多的愛茶人、品茶人、制茶人分享恩施茶產業(yè)紅利,共同把正山堂駿眉中國及巴東紅打造成全國領先、全球知名的標桿產業(yè)。

圖丨恩施州委常委、州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田金培致辭

“茶產業(yè)散發(fā)出新的韻味、蘊藏著新的機遇,也必將迎來新的春天?!卑蜄|縣委書記黃波介紹,巴東將攜手多方力量共同推動恩施州巴東茶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繁榮,讓投資巴東茶產業(yè)的茶企茶商得到更多、更實惠的回報,讓巴東茶走出大山、享譽世界的美好愿景成為現(xiàn)實。

圖丨巴東縣委書記黃波致辭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江用文,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果茶所副所長、茶葉學會會長高士偉分別以《發(fā)展新質生產力 推進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立足資源 做強巴東茶產業(yè)鏈》為題作主題報告,從新時代茶業(yè)發(fā)展成就、目前茶業(yè)形勢與前景、未來茶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路徑和湖北省茶產業(yè)鏈建設情況、恩施州茶產業(yè)優(yōu)勢、巴東茶資源優(yōu)勢及強鏈建設等方面與參會嘉賓進行深入交流。

圖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江用文做主題報告

圖丨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果茶所副所長、茶葉學會會長高士偉作主題報告

為感謝一線的推廣人員對終端市場的開拓,大會上,駿眉中國為優(yōu)秀經銷商伙伴頒發(fā)了2023年“駿眉中國精英貢獻獎”、“駿眉中國合作先鋒獎”、“駿眉中國最佳典范獎”等獎項。希望未來繼續(xù)攜手駿眉中國合作伙伴,共創(chuàng)輝煌未來,實現(xiàn)雙方共贏發(fā)展的新篇章。

圖丨精英貢獻獎頒獎儀式

4個公共品牌,唱響巴東茶

在剛剛結束的湖北省第二屆“楚茶杯”斗茶大賽中,由湖北正山堂巴東紅茶業(yè)選送的正山堂·巴東紅獲得紅茶組金獎,金驤·恩施玉露獲得綠茶組銀獎。

該公司推出“一紅一綠”兩大“巴東紅”品牌,正引領全縣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圖丨巴東紅茶業(yè)產品展示

近年來,巴東縣委、縣政府以推動茶葉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為目標,充分發(fā)揮“土、硒、茶、涼、綠”的特色優(yōu)勢,著力做優(yōu)茶品質、唱響茶品牌、育強茶企業(yè)、弘揚茶文化、拓展茶市場,極大地促進了全縣茶葉生產能力的提高、加工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開拓。

巴東現(xiàn)有茶園面積達20.6萬畝,年產值5.1億元,可使用的公共品牌有恩施玉露、巴東郡貢茶、巴東紅和利川紅4個。

圖丨巴東茶園

來源:請你喝杯湖北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雪域黑金|老茶車茶識講座(一)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概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為了研究茶,老茶車跑過很多茶葉產區(qū);參觀過很多知名茶廠;請教過許多茶學教授;向茶廠制茶技師們虛心學習;跟各地的很多茶友交流過品茶經驗,還廣泛學習其它茶類知識,可謂是孜孜不倦。

  往往在開設講座時,老茶車的枱面會擺滿各種茶樣、泡茶工具,希望茶友們能夠從理性認識到感性的認識,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用老茶車自己的話說,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己能認識的只是皮毛,但也希望能夠通過講座、交談等方式,將自己多年來所學到關于茶的東西,跟茶友們一起分享。

  大家都知道,中國茶文化淵源流長,由神農發(fā)現(xiàn)茶開始至今已經有約五千年歷史。文獻史籍通常概述為“發(fā)乎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這一記載,可謂是為世界人類文明留下了絢麗光輝的一頁。

  

  一、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

  發(fā)乎茶祖神農(炎帝)

  傳說上古時期的神農氏,生于烈山(今湖北省隨州九龍山南麓),長于姜水(今陜西省寶雞市)。相傳他是牛首人身,出生三天會說話,五天能走路,七天長齊了牙,三歲知道農耕之事。他是遠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因發(fā)現(xiàn)火種造福人類,故稱炎帝。

  據(jù)說,炎帝所處部落最初的活動區(qū)域是在今陜西省南部,后沿黃河向東與黃帝部落發(fā)生沖突,在板泉之戰(zhàn)中,黃帝打敗炎帝,兩部落各并組成華夏族,因此今日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而關于茶與神農的結緣,茶經上曾有記載:“神農嘗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蹦壳岸裕@算是史上對我國茶葉最早來源的記載。

  

  而關于【茶】 “cha”字音的由來,這背后也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傳說。

  相傳神農氏的肚皮是透明的,五臟六腑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當他吃下茶葉時,發(fā)現(xiàn)茶葉在肚里到處流動,“查來查去”,好像將腸胃洗過一樣,因此神農氏稱這種植物為“查”(cha),后人則稱之為“茶”, “茶”的名稱也流傳至今。

  

  種始于吳理真(種茶始祖)

  據(jù)史料記載,迄今最早的種茶者應為西漢(公元前206)甘露禪師吳理真。理真,西漢嚴道(四川省雅安名山縣)人,號甘露道人,家住蒙頂山之麓,道各觀院。他曾經在四川省雅安市蒙頂山親自種植世界第一稞人工種植茶樹, 被認為是中國乃至世界有明確文字記載最早的種茶人,同時也被稱為蒙頂山茶祖、茶道大師。

  

  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封吳理真為“甘露普惠妙濟大師”,并把他手植七株仙的地方封為“皇茶園”。因此,吳理真也被稱作“甘露大師”。

  吳理真在蒙頂山(今四川省雅安境內)發(fā)現(xiàn)了野生茶的藥用功能,于是在蒙頂山五峰之間的一塊凹地上,移植種下七株茶樹。清代《名山縣志》曾記載,這七株茶樹“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

  吳理真種植的七株茶樹,被后人稱作“仙茶”,而他成為了世界上種植馴化茶葉的第一人,被后人尊稱為“種茶始祖”。

  二、滋養(yǎng)精神的根、源

  書著于茶圣陸羽

  陸羽(733年-804年),漢族,唐代。

  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茶經》便是唐代陸羽撰寫的一本有關茶葉百科的經典,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恫杞洝返膯柺溃侵袊栉幕l(fā)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恫杞洝房偨Y了唐代及以前歷代有關茶文化的典故、產地、功效、培植、采摘、煎煮、飲用等知識,是我國古代最完備、系統(tǒng)的一部茶書。它使茶葉生產自此有了較完善的科學理論依據(jù),對茶葉生產發(fā)展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除了撰寫《茶經》,陸羽將茶分為“九難”,每項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確實很難,但也正是因此,這種極具“匠人精神”傳統(tǒng)茶文化精髓,構建了一種極具特色的、認真的、雅致的中國式生活方式,成為了文化的瑰寶,成為了滋養(yǎng)我們精神的根、源。

    

  講述者:老茶車

  老茶車,雪域黑金創(chuàng)始人。其對黑茶一向專注,喜歡研究跟茶葉有關但常常被人忽略的東西,比如:茶葉壓緊度、存放地、撬茶、泡茶、天氣環(huán)境等對老茶的影響等方面,知識、經驗豐富。開設的系列茶文化講座因具互動性、趣味性、實用性、通俗性而深受茶友們的歡迎。

  注:本文貴在分享,部分圖文資料引用于無版權歸屬的網絡,如有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

找到約687條結果 (用時 0.01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