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省時間

找到約3,227條結果 (用時 0.014 秒)

普洱茶倉儲流派與市場交易模式

《經典熟茶產業(yè)發(fā)展白皮書》節(jié)選文章之七

一、倉儲流派

普洱茶倉儲的發(fā)展,是從港倉到干倉,再到科技倉。

港倉分為傳統(tǒng)技術倉、市場變通倉與濕倉。傳統(tǒng)技術倉,是高溫高濕倉+長時間退倉技術,由于耗時太長,往往需要十年才能走完一個倉儲周期,存出倉味輕、品質高的好茶。所以香港茶商往往采取變通方式存茶,以減少倉儲時間,筆者將之稱為市場變通倉。這種變通,是建立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的。但濕倉則以賺快錢為目的,不講品質,或者因不懂存茶,倉儲環(huán)境太濕,不掌握退倉技術,從而將茶存壞。市場變通倉,可謂傳統(tǒng)技術倉的簡化版,濕倉則是劣化版。

高溫高濕的港倉,尤其是濕倉,在加快茶葉轉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倉味重的弊端,需要長時間退倉去除倉味,而且未必能退干凈。一些茶人茶商認為這是倉儲環(huán)境太濕造成的,于是主張將茶葉存放在相對干燥的環(huán)境中,從而產生了干倉概念。

干倉是相對于高溫高濕倉而言的,主張倉儲中相對濕度要小于75%,甚至有人主張要小于70%。不能太濕是對的,但是普洱茶倉儲是需要適當水分參與的,太干不利于茶葉轉化。于是爭議出現了,昆明人、北方人認為廣東干倉濕度大,茶葉轉化太快影響品質,而廣東人又認為昆明倉、北方倉太干,轉化太慢,雖然香,但燥,不夠潤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香港傳統(tǒng)技術倉、廣東干倉、昆明倉、北方倉,都體現了各自的倉儲地域風格與技術風格,都有其長處,也存在短板。一個兼顧的方式是“旅行倉”,即茶葉在廣東放幾年,再拉到昆明存放,這樣就兼具了廣東與昆明兩地倉儲的優(yōu)點。

在科技工作者看來,溫濕度與菌群是可以人工調控的,茶葉沒必要旅行,在一個倉庫里就可以實現廣東模式與昆明模式的切換。太干轉化太慢,濕度增大又帶來茶葉品質問題,于是科技倉大行其道:一方面能加快茶葉醇化,又能保證茶葉品質,另一方面通過科學配方,人工定向培育菌群,從而存出具有不同風味與特定健康功能價值的茶。

(一)港倉演變史:從市場變通倉到濕倉

港倉(成品茶快速做舊)分為三個體系:

專業(yè)技術倉(慢):入倉(高溫高濕陳化倉,倉庫封閉、增濕,捂)+退倉(自然通風,自然倉),十年成倉。香港專業(yè)技術倉的最大問題是,高溫高濕雖然轉化快,但會帶有明顯倉味,退倉花的時間太長,從入倉到將倉味退干凈,需要十年一個周期。于是就出現市場變通派,只要同行與消費者要,沒退干凈的茶也拿去交易。這就是變存邊賣的交易模式。

市場變通倉(快):所謂市場變通倉,也就是大家都以進熟茶為主,少量進青餅,這樣就不用長期倉儲,茶葉可以邊存邊賣。商家不會特意建專業(yè)技術倉,也就是圖省錢,擺在租金低的地下倉庫里。

濕倉(濫)

濕倉,茶葉存三四年就上市交易,因退倉時間太短,倉味重,存在較大品質問題。這是快速上市的需要。在90年代中期新入行者推動下,針對臺灣、大陸等新興市場,用濕倉做假老茶,牟取暴利。

傳統(tǒng)成熟市場——做口碑生意的多;

新市場繁榮——做投機生意者眾。

濕倉脫胎于80年代的市場變通倉,在90年代中期到2007年,由于臺灣、大陸普洱茶市場相繼爆發(fā),引發(fā)的普洱茶收藏投資熱,而泛濫成災。

建國后,民國紅湯茶傳統(tǒng)被中斷,香港市場不歡迎青味重的成品茶,喜歡經過醇化的茶,于是青餅不好賣,發(fā)水茶供不應求。發(fā)水茶可以縮短倉儲周期,否則青味重的成品,要十年成倉,才適合品飲,成本太大。

青餅退出香港市場的主流,先是發(fā)水茶,后是熟茶大行其道。這就是為什么70年代起,普洱茶專指熟茶的原因,香港市場不接受倉儲周期太長的青餅,只認熟茶,故主管部門跟著市場觀念走,將普洱茶等同于熟茶,青餅歸為滇青。

香港老茶商,有專業(yè)倉儲技術,幾乎沒有人建專業(yè)倉庫,都是市場變通倉儲派,怎么倉儲省錢省時間怎么來。進一批貨,邊存邊賣,那時沒有倉儲升值之說,投資收藏之說,只要有人要就賣,追求貨品的快速流通。市場好,就快速流通;市場不好,就存起來慢慢賣,將茶倉儲轉化到位再賣的很少。50年代到70年代的香港,形成了在茶樓喝菊花普洱的習慣,許多喝普洱的消費者知道怎么挑選價格實惠,品質過得去的普洱茶。專業(yè)茶客多,讓香港茶商不能亂做,需要堅守品質,做長期的口碑生意。

既注重市場口碑,又要降低倉儲成本,就以推熟茶為主,要求拿到手的成品茶,能夠馬上賣,或者短時間存一下就能賣。這就是香港市場變通倉的做法——邊存邊賣。沒有多少專業(yè)倉庫,而且以熟茶為主,也沒必要強調倉儲的專業(yè)性,節(jié)省租金存海邊的地下倉庫(據說是海鮮味的由來)。

80年代,普洱茶出口熱,大量茶從香港中轉日本、法國等地。銷香港本地市場的,香港茶商堅守品質,而中轉其他國家與地區(qū)的,倒手亂做,反正那些地方的人也不懂普洱茶,以賺快錢為主。香港市場變通倉做亂了,轉口貿易不注重品質,為90年代濕倉茶的興起埋下伏筆。

港商分老派與新派。老派是90年代中期以前做普洱茶的,新派是90年代中期臺灣普洱茶熱以后做茶的,老派知道專業(yè)倉儲技術,但經常按市場變通倉方式操作,以加快流通降低成本,由于做的是成熟市場生意,總體上堅守品質。新派入行晚,不知道專業(yè)做倉技術,老派也對之保密,只能片面學市場變通倉手法,學會了賺快錢,但不顧品質。

不懂專業(yè)做倉技術的危害:高溫高濕倉+長期退倉這一周期需要十年,變成入倉兩三年,退倉一年,三四年就上市交易,而完整的香港專業(yè)倉儲要十年成倉(十年完成一個倉儲周期),這意味著濕倉是倉味重的半成品上市交易。

新手不懂行的表現:

1、不懂選品

老派以熟茶為主,青餅為輔。新派大量盲目進青餅,結果被套牢。

2、不懂倉儲完整周期。大量青餅只是倉儲半成品,雜菌、有害菌多,不適合品飲,倉味重,口感差,不健康。

新手不懂行,即便后來懂了,也形成賺快錢的經營習慣,通過濕倉做舊,降時間成本,做假老茶,牟取暴利。老生茶做假的手法:熟茶輕發(fā)酵兩三成,進濕倉兩三年,然后退倉,冒充老生茶。

生茶概念在90年代興起,老派港商以熟茶為主的傳統(tǒng)被打破,大量生茶涌向市場,收藏投資概念興起,導致新派做生茶,濕倉泛濫。

(二)干倉的兩個階段:自然通風干倉、專業(yè)干倉

90年代起,因濕倉有太多弊端,撥亂反正,出現干倉概念。他們認為,高溫高濕環(huán)境等于濕倉,在通風環(huán)境下自然存放,等于干燥,即干倉。這是沒倉儲經驗的臺灣新手文化茶商的臆測。在南方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自然通風,其實等于高濕,只有倉庫密封,外面的水汽進不來,才是干倉。干倉的原則是,控濕不控溫。溫度三四十度,不會嚴重影響茶葉品質,但濕度75%以上,甚至高達90%,會把茶葉存壞。

干倉的兩個階段:自然通風階段(偽干倉,自然通風,故名自然倉。通風,水汽進倉庫,濕度高)。廣東茶商在干倉實踐中發(fā)現這個弊端。東莞與廣州芳村的建倉實踐,交了許多學費——將茶存壞。于2008年以后形成專業(yè)倉儲體系——干倉2.0(密封的專業(yè)倉庫,嚴格控制通風換氣時間,以避免過度通風,由于是控濕不控溫的自然倉儲,又叫南方自然倉)。

臺灣人的自然倉概念(干倉1.0,弊端是過度通風)→廣東人的南方自然倉(干倉2.0)。

廣東人的南方自然倉:

2003—2008,交學費,故叫學費倉。2008以后,專業(yè)倉儲。

大倉:300㎡以上,小倉300㎡以下,收藏級紙箱——傻瓜存茶模式。

控制含水量:大倉,相對干燥,門窗密封即可。小倉,沒那么干燥,備抽濕機,回南天等多雨季節(jié)抽一下。收藏級紙箱:密封紙箱,有透氣孔,雨天關閉,晴天定時打開透氣孔換氣。

南方干倉,是人為控制濕度造成的干倉。

昆明倉:是天然的干倉,好處是不用管。不足處,太干,轉化慢。優(yōu)點是所存茶葉高香,有人稱之為“冷香茶”。

北方倉:天然干倉,但開空調,對家庭存茶有影響。不足處,太干,轉化慢。

(三)全球十大倉

云南倉是個偽命題。云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并沒有一個倉儲技術與存品風格統(tǒng)一的云南倉。南方氣候大同小異,以高溫高濕為主,故有南方自然倉的說法,北方倉也是如此。

云南的倉儲,可分成六種氣候與地理環(huán)境類型的倉儲——云南倉儲六大類型:

昆明倉——代表高原干倉(氣候干燥,海拔1890米)

下關倉——代表風大的高原干倉(干,風大,海拔2000米)

勐海倉——代表滇西南較高海拔壩區(qū)倉儲(海拔1000米,版納春城,干濕平衡)

景洪倉——代表滇西南低海拔壩區(qū)倉儲(海拔552米,濕熱)

易武倉——代表滇西南山區(qū)倉儲(霧氣大,濕度大)

元江倉——代表滇西南干熱河谷倉儲(海拔380米,溫度高,少雨,干)

想要不同的倉儲轉化效果,可放不同的原產地倉儲。

全球十大倉:

云南原產地六大倉

銷區(qū)四大倉:

以珠三角為主的南方自然倉(廣東倉)

港倉(專業(yè)技術倉、市場變通倉、濕倉)

大馬倉

北方倉

二、市場交易模式

交易模式不同,決定茶企茶商茶農的原始積累方式不同。1973年至今,熟茶有四種交易模式:邊存邊賣→存新賣舊→新茶快賣→以快養(yǎng)慢。

1、邊存邊賣

1973年至1995年,講周轉率,賣點為健康價值、價廉物美。

2、存新賣舊

1996年至2005年,倉儲三四年再賣,或者濕倉做假老茶再賣。

這是市場周轉與倉儲升值的結合。90年代中期,普洱茶有四大賣點——健康價值、原生態(tài)價值、文化價值、投資收藏價值,形成存新賣舊交易模式,即存兩三年,甚至更長,再賣。賣新茶不找錢,也賣不動。

3、新茶快賣

2006年至2014年,賺快錢,講快速周轉。云南人、新入行者,多選擇快速周轉。港臺、廣東人、老入行者,強調倉儲的重要性。兩派,兩條路線:2003到2007年,倒茶派與存茶派;2008年到2014年,古純派與醇化派。以賣新茶的倒茶派與古純派為市場主流,直至2015年中期茶興起,市場重回存新賣舊交易模式。

4、以快養(yǎng)慢

2015年至今,國民熟茶——快銷,中高端熟茶——慢養(yǎng)。用國民熟茶快銷的現金流水倉儲慢養(yǎng)中高端茶品。

文章節(jié)選自《經典熟茶產業(yè)發(fā)展白皮書:如何做大康養(yǎng)文旅時代的中國茶》,云南省普洱茶協(xié)會&佳兆業(yè)茶業(yè)集團出版,作者李國標(筆名白馬非馬),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沒有省茶司的改革與云南茶葉市場的建立,就沒有普洱茶的今天

本文是“普洱茶激蕩三十年”系列訪談,是曉德書號聯合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共同舉辦的“普洱茶激蕩三十年”系列活動,希望通過采訪親歷者,構建更加立體的普洱茶歷史。

本期采訪的是正高級工程師,中國茶界最高榮譽“覺農勛章獎”獲得者蘇芳華老師。他是湖南祁陽人,1942年12月出生,1965年畢業(yè)于湖南農學院園藝系茶葉專業(yè),1976年進入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下文簡稱:省茶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曾任省茶司辦公室主任、《云南茶葉》主編、云南省茶業(yè)協(xié)會執(zhí)行秘書長。

我們有幸聆聽蘇老師給我們講述他親歷省茶司改革、云南茶葉市場建立及《云南茶葉》和云南省茶業(yè)協(xié)會的相關歷史,去了解普洱茶復興歷程中他做的工作。蘇芳華老師訪談分兩篇,本文是第一篇,為大家講述省茶司改革和云南茶葉市場建立。


1978年蘇芳華老師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準考證

我見過蘇芳華老師三次。

第一次,在茶天下·云茶城活動現場,蘇老師和許多茶界前輩都在座。蘇老師講話精神飽滿,聲音高亢。他說起某些往事,還是會情緒激動,很難想象他已是耄耋之年。

第二次,在金星廣場茶馬司,蘇老師想重新編寫普洱茶書,召集我們開會。在座者,除我們幾個晚輩,還有其他茶界前輩、教授和博士。

第三次,在蘇老師家里。時間是10月15日,李峻、茶世恩、何世祥及我是采訪者,蘇老師是被采訪者。蘇老師的愛人負責泡茶,她也是這次采訪的見證人。

蘇芳華老師接受曉德書號團隊采訪

10月15日,昆明的天空灰蒙蒙的,平添了幾許歷史的幽深感。

此前,胡皓明先生講過蘇老師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比如早起跑步。原本,蘇老師的夢想是開著拖拉機在田野上奔馳。不曾想,他會為云南茶葉的發(fā)展奮斗超過半個世紀。由于任職經歷和從業(yè)經歷,蘇芳華(為行文方便,本文有時會直呼其名,并非不尊重前輩,特此說明)是云南茶葉發(fā)展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湖南農學院茶葉專業(yè)61級一班合影,后排右二為蘇芳華老師

在曉德書號的邀請下,自己有幸采訪到了蘇芳華老師,對他親歷的云南茶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

一、親歷省茶司改革:十八羅漢斗悟空

1978年,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經濟體制轉型無疑是人類經濟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國企改革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這場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改革使“企業(yè)有活力,國家有財力,個人有動力”,在不同歷史階段,其或側重于經營權改革,或側重于產權改革。行業(yè)屬性不同的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

1999年蘇芳華老師在主持“云南省茶藝大獎賽”

某種意義上,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的發(fā)展史,就是20世紀下半葉云南茶業(yè)發(fā)展的歷史。

1991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為規(guī)范公司名稱,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當年11月11日通過經貿部發(fā)文通知,要求總公司所屬公司按規(guī)范名稱更名,并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記注冊。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按總公司要求,將原定名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更名為“中國土產畜產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下文簡稱“省茶司”),全國12個省、市茶葉口岸公司均按此要求更名。

省公司更名情況說明,來自《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經營史錄》

當時,部分外商(主要是香港客商)曾來函咨詢相關情況,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都作了解釋。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不對出口七子餅茶包裝上的公司名稱進行變更。更名整體上對生產經營沒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在更名背后,依舊折射著管理權限的變化,更名的用意是想要弱化省茶司的地方屬性,去除了“省”與“分”,強調了各地茶葉進出口公司只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旗下的單位。

表彰蘇芳華老師為云南茶業(yè)做出卓越貢獻的覺農勛章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國有企業(yè)主要面臨如何從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過渡的問題,如何打破鐵交椅、鐵飯碗,讓企業(yè)增加效益、職工增加收入。

在此之前,省茶司職工的狀態(tài)是“一張報紙一杯茶,吹牛談天一整天”,大鍋飯的現象非常嚴重。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和醞釀,由蘇芳華起草了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轉換經營機制方案。用蘇芳華的話來說,這種思路的轉變可以概括為:從“鍋里有,碗里有”變?yōu)椤巴肜镉?,鍋里多”?

省茶司改組原有相關職能部門,充分放權,讓有闖勁的人去直面市場,實行部門承包責任制,部門之間實行生產、收購、把質量關、內銷、出口一條龍。其創(chuàng)收所得,按比例上繳公司并分配給部門內部成員。各部門實行自擇部門,擇優(yōu)上崗,沒有部門要的職工,按待崗處理,發(fā)給基本生活費。上班時間也打破過去的8小時工作制,上班時間自定。

蘇芳華將改革初期的情況概括為“十八羅漢斗悟空”,所謂“十八羅漢”是指公司改組之后的18個業(yè)務部門,“斗悟空”是指參與市場競爭,18個部門來搞業(yè)務,以創(chuàng)收為主要任務。經過部門的調整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人激活。這次改革調動了個人積極性,個人也從中受益,汽車和住房就是最直接的表征。

省茶司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完成改革的云南公司成為全國12個中茶分公司和云南省15個外貿進出口公司的佼佼者,但也埋下了省茶司崩潰瓦解的伏筆。

此外,省茶司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垂直領導下的分公司,實行中央和地方雙重領導,業(yè)務和財務歸中央,人員管理由云南省經貿廳代管和任命。1999年7月6日(工商登記),云南茶苑集團成立,分屬地方。由此,兩大體系公司對峙多年,這也是云南茶企改革歷程中的重要篇章。

《中華茶業(yè)大事紀年》編委會,第二排左4為蘇芳華老師

從宏觀層面來看,這是一次順應時代發(fā)生的企業(yè)變革。從企業(yè)內部來說,是一場自上而下發(fā)生的改革。從部門角度來說,有人抓住了機會,通過生產、銷售普洱茶滿足了當時的市場需求。從市場的參與者角度來說,認識、經營普洱茶的人增多了,普洱茶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也有商家通過經營普洱茶,獲得豐厚的利潤。

回到產品層面,當時出現了非常多的普洱茶定制產品。我們研究普洱茶話語的演變歷史,從中可以看到越陳越香的話語優(yōu)勢?;剡^頭來看,我們也要充分肯定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核心價值。

二、創(chuàng)立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

1984年,茶葉流通體制改革后,茶葉市場徹底放開,形成開放式的流通體制。云南是產茶大省,由于省內沒有一個茶葉批發(fā)市場,在茶葉產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造成大量茶葉滯銷積壓,1988年,全省出現茶葉大戰(zhàn),八個國有茶廠破產,給茶區(qū)造成嚴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省人民政府多次發(fā)文,提出建設茶葉市場的問題。

90年代“省茶司”改革加之普洱茶研討會的舉辦,普洱茶乃至云南茶進入了一個興盛的時代,交易量的增加迫使云南出現一個承載交易的市場。

蘇芳華老師為曉德書號采訪做的書面回答(局部)

93年以后,在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外經貿廳與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的大力幫助支持下,公司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建立了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企業(yè)經營機制,1994—1998年,已連續(xù)五年保持出口創(chuàng)匯最好水平。經營的出口商品已由茶葉、咖啡兩種發(fā)展到1998年的28大類75個品種,進出口總額達6,736萬美元,出口創(chuàng)匯達6,018萬美元,出口的國家利地區(qū)達64個,連續(xù)多年榮獲全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yè)稱號。年銷售額達5.9億元,公司資產總額在2億元以上,固定資產原值10,586萬元,注冊資金5,468萬元,職工663人,專業(yè)人員315人,中高級職稱職工53人。在1998年茶葉公司成立60周年時,公司已有海外企業(yè)3個,省內企業(yè)9個,控股企業(yè)11個,參股企業(yè)10個,已經形成跨國別、地區(qū)和跨行業(yè)的,包括貿、工、農、房地產開發(fā)、旅游、廣告、投資業(yè)務在內的綜合性企業(yè)集團的架構和規(guī)模。

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建立之初

2000年2月,在全省茶葉產業(yè)發(fā)展座談會上,時任副省長的黃炳生提出:“要重點研究盡快在昆明建立茶葉市場的問題,請省經貿委牽頭,省茶業(yè)協(xié)會提出建設方案?!?

當時,在金實小區(qū)南門有個云南思佳百貨批發(fā)商城,占地23畝,有160多個商鋪。胡皓明與思佳老總到省茶業(yè)協(xié)會匯報,經多次協(xié)商研究,6月19日,省茶業(yè)協(xié)會與思佳工貿有限公司簽訂了“關于共同辦好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的合作”協(xié)議書。

7月24日,省商品市場建設和管理辦公室以云市辦[2000]005號文,正式批準建設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

隨后,蘇芳華陪同思佳公司老總赴茶區(qū)招商,很快完成任務,遂于2000年8月8日正式開業(yè)。緊接著,云南普洱茶交易市場和雄達茶城也相繼開業(yè),云南茶葉市場逐步建立,為云南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蘇芳華先生歷年工作日志(局部)

自2000年第一個茶葉批發(fā)市場開業(yè)至今,二十多年間,又陸續(xù)出現了康樂、前衛(wèi)、茶天下·云茶城等茶城。得益于茶葉市場的快速發(fā)展,云南茶產業(yè)發(fā)展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截止2021年省茶葉種植面積740萬畝,總產量49萬噸,綜合產值1,071.1億元,“普洱茶”品牌價值達73.52億元,茶農來自茶產業(yè)人均收入達708元,產業(yè)效益增長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作用初現,茶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茶區(qū)的脫貧致富,為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第二次見蘇芳華,就是在茶天下·云茶城的一次活動上。我們幾個同輩(李峻、茶世恩、楊嵩)應邀在活動上談談我們研究茶文化、寫作出版茶書的心得體會。

(未完待續(xù))

來源:曉德書號

撰稿:李明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90年代省茶司改革:普洱茶產業(yè)影響最深遠事件之一

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中國的經濟體制正在發(fā)生一次巨大而深遠的轉型,私營經濟逐步放開,國企改革穩(wěn)步推進,“企業(yè)有活力,國家有財力,個人有動力”,成為了全國改革的主旋律。

不過,歸口貿易系統(tǒng),體制屬中央地方雙重領導的省茶司,受舊時計劃思維影響依然頗深,不僅出口上行政程序的慣性依舊,制度上也沒有什么大的變化,那些清閑的云南省茶司部門職工,靠著大鍋飯和鐵飯碗混日子。

不過,就在眾人“一張報紙一杯茶,吹牛談天一整天”之時,一場異常徹底,聲勢浩大的大變革即將來臨,這就是普洱茶產業(yè)影響最深遠事件之一的——省茶司改革。

面目一新的省茶司

第一次變革出現在1991年11月11日,為規(guī)范公司名稱,為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要求總公司所屬的12個省、市茶葉口岸公司按規(guī)范名稱更名,由此,“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更名為“中國土產畜產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

這次更名,對公司的實際經營沒什么影響,應客戶需求,出口的“云南七子餅茶”綿紙上的公司名稱也未變更,但卻折射出了管理權限的變化,“省”與“分”的去除,弱化省茶司的地方屬性,強調各省茶司只是總茶司的下屬單位,也為日后省茶司與分屬地方的云南茶苑集團對峙多年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變革出現在鄧公南巡后,這也是真正影響到普洱茶產業(yè)的一次大改革,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fā)表了南巡講話,國企如何從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過渡、如何打破鐵飯碗、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企業(yè)效率等成為了全國熱議的問題,市場開始全面發(fā)展,經濟極為活躍,而省茶司也決心變革。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和醞釀,省茶司宣布完全改組原有部門,除部分承擔核心保障職能的部門外,其他部門全部打散,三人以上就可自由組合成一個新部門,負責人成為模擬法人。


部門職能上充分放權,實行部門承包責任制,各部門之間可以自行生產、收購、品控、內銷、出口,收入分配上,上班時間也打破了過去的8小時工作制,由職工自行商定休息時間。

職員收入上多勞多得,各部門創(chuàng)收所得,在按比例上繳公司后,即可自由分配給部門內成員,同時也要自負盈虧,公司只提供需要償還的初始資金,人員工資、水電伙食都會納入成本,覺得自己有能力的,甚至可以選擇面積更大的辦公室,沒有部門要的職工則按待崗處理,只發(fā)放基本生活費。

在短暫的混亂后,公司內人員迅速重組,一時間涌現出18個大的業(yè)務部門,而三五成群的小部門則多達70多個,每個部門都可以自主經營業(yè)務,省茶司的業(yè)務面一下子就拓展開來,初步具備了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普洱茶部的數次變革

為了創(chuàng)收,那幾年的省茶司職工充分利用部門優(yōu)勢,承接的業(yè)務那叫一個五花八門,比如原包裝科職工除了繪制茶品包裝外,還接過外部的藥品包裝,廣告設計等業(yè)務,比如富華公司職工因為位于經濟前沿的深圳,經營過椰汁、礦泉水、雀巢咖啡等眾多品類,再比如一些有外貿渠道和資源客戶的職工,自行生產了一批批高端外貿級茶品,出口到歐洲、日本、韓國等海外地區(qū)。

圖片2002年金帆S272盒裝散茶,出口歐洲茶品,

相較于其他部門,主管普洱茶的原特種茶部職工面臨的壓力則更大,這主要是因為庫存,當時主銷區(qū)香港市場都是少量多次的訂貨,等這批茶葉消耗完了才會來電要求再發(fā)一批,而考慮到生產周期和規(guī)模效應,茶廠又是大量少次地生產,多的貨就先放在倉庫,再加上生產的滯后性,以及部分熟茶需要存放散去堆味等原因,很多貨都壓在倉庫里了。

由于歷年來的庫存積壓,特種茶部每年都需要向公司上繳茶葉庫存價值的10%,作為資金占用費,再加上銀行利息、人員工資、經營成本等各項開支,是典型的重資產經營模式。

另一方面的壓力則來自收款周期,當時做外貿都是先進貨,再出口,茶葉到貨后,通過當地銀行向進口方銀行委托收款,收款形式有即期信用證收款、遠期信用證收款、托收收款等等,如果訂貨商沒有及時付款,庫存茶葉所占用的資金壓力就會更大。

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特種茶部的經營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于是在1996年,省茶司對普洱茶的經營進行了第三次變革,原特種茶部改為“普洱茶部”,后來又分出一部和二部,而公司則繼續(xù)專管最核心的銷法沱業(yè)務,沱茶業(yè)務也從特種茶部分列出來,由昌金強任沱茶部經理,紅茶、綠茶、普洱茶則全部放開。

時代浪潮下的茶廠與茶商

生產端的大變革,也影響到了市場端,由于職權放開,各部門都能到茶廠采購普洱茶,也都能到海外市場找客戶下單,港澳頭盤商制度頃刻瓦解,南天公司在得知無法保證茶葉專供后,也不再繼續(xù)下單,再加上香港回歸前夕的移民潮,出現了大茶莊拋售老茶庫存等情況,一時間香港普洱茶市場大亂,眾多老茶貨源發(fā)生轉移。

不過,混亂終究是暫時的,經過數年的摸索與調整,到1998年左右,省茶司改革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完成改革的省茶司,在全國12個中茶分公司和云南省15個外貿進出口公司都名列前茅。 

此時,自由交易的茶葉市場也已初具雛形,只要你帶著預算和意愿來到省茶司,就有人能帶你找到茶廠和原料,定制出屬于自己的茶品,一時間,港臺茶商、福建茶商、廣東茶商,乃至東南亞茶人,韓國茶人都通過省茶司旗下的各個部門定制茶品。

與此同時,原先的普洱茶定點生產企業(yè)制度也不再符合時代需要,省茶司就將這些訂單分散到眾多茶廠,也刺激原先的幾大國營茶廠轉變經營策略。

其中,效益低下的昆明茶廠,從地價昂貴的老螺螄灣市場附近搬到市郊的十里鋪,由原昆明茶廠審評科長帶領部分舊員工繼續(xù)生產,其他員工或轉職,或改行,不復昔日繁榮。

而本應破產倒閉的勐海茶廠,則在阮殿蓉廠長的帶領下起死回生;下關茶廠則依然是國家指定的定點邊銷茶生產企業(yè),業(yè)務短暫低迷后就迅速崛起,成為當時的茶企龍頭。

茶葉市場變天,諸茶企曲折求生存,巧合之下,原大渡崗茶廠供銷科副科長陳世懷與富華業(yè)務員太俊林合伙創(chuàng)業(yè),在易武建立昌泰茶行,首批茶品即為99易昌號,而為臺灣茶人定制易武茶的芳村茶人葉炳懷,遇到了正尋求來料加工業(yè)務,緩解茶廠資金困難的勐海茶廠廠長阮殿蓉女士,開啟了勐海茶廠來料加工茶歷史。

到2002年左右,珠三角地區(qū)吹起一股普洱熱,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國,一時間,普洱茶成為了人們最關心的投資品,省茶司更是門庭若市,訂單量直接爆滿,面對這些海量訂單,省茶司只好授權給許多小茶廠生產。

這些茶品,大多使用最經典的“云南七子餅茶”包裝,但內飛上大多沒有茶廠名稱,而是“中國土產畜產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出品”,或者是八中茶標,有些茶商的定制茶還有差異化需求,比如要求自己選擇原料、綿紙,在茶餅里夾些紅金絲帶、大葉片,或者直接在綿紙上印個記號等。

混沌未明的市場,五花八門的定制茶,真假難辨的八中茶,有人對這段歷史諱莫如深,有人將這一時期的茶品一棒子打死,而真相其實是茶葉總體產量大增下,劣茶的數量自然也會隨比例一并增加。

而且,并不是說這一時期沒有好茶,正相反,很多定制茶的品質還高于常規(guī)廠貨,只是當時因為各種原因不被看好,后來才被市場發(fā)掘,如99易昌號,99大渡崗,以及勐海茶廠來料加工時期的很多定制茶都是很好的例子。

回顧這段歷史,90年代定制茶品大量涌現的黃金時代,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離不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離不開港臺市場對普洱茶的旺盛需求,更離不開富華公司的牽橋搭線、各地茶人的制茶心愿、以及省茶司的充分改革...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3,166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6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相關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