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如何制茶

找到約6,357條結果 (用時 0.022 秒)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說起“茶人”,恐怕很多人眼前浮現(xiàn)的,就是衣著飄飄的“茶仙子”了。無論何時,美女效應總是那么吸睛,這也著實讓“茶人”變得高大上了。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著茶服的美女

  那么,問題來了。衣著飄飄,真的就能代表“茶人”嗎?仔細想想,好像不能。因為衣服不能代表人,更不能代表內(nèi)涵和“茶人”,就像拿手串不能代表文化人一樣。

  一、“茶人”就是采茶之人

  “茶人”一詞最早見于陸羽《茶經(jīng)》二之具,文曰:“籯,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jǔ]。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p>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明嘉靖景陵版《茶經(jīng)》二之具

  從《茶經(jīng)》中這段文字的記載可以看出:籯,也叫籃或籠,用竹子編織而成,容量有5升,1斗、2斗或3斗(唐代1斗等于10升),是“茶人”背著采茶的工具?!恫杞?jīng)》是中國最早最權威的茶學專著,所以《茶經(jīng)》對于“茶人”的定義,當是最原始、最權威的定義,那就是:采茶之人就是“茶人”。

  陸羽對于“茶人”這一定義,也得到了后世的肯定。比如,唐末詩人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十首》中就專門有一首是寫“茶人”的,其中就有:“日晚相笑歸,腰間佩輕簍”之句,描寫“茶人”腰間佩著小茶簍,采茶結束相笑而歸的場景。

  二、采茶之人不一定是“茶人”

  從陸羽和皮日休關于“茶人”的描述來看,“茶人”似乎就是指采茶之人。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茶山里的采茶人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采茶之人很可能已經(jīng)不是“茶人”了。我為什么這樣說?你想想,生活在今天,分工協(xié)作高度細化,采茶、制茶、賣茶、品茶的環(huán)節(jié)早已截然分開。今天的采茶人很可能根本不會制茶,他們唯一的工作就是采茶。除了靠采茶賺點工錢,恐怕對茶葉的加工、銷售及品鑒都不甚了解。采茶對她們而言,可能就跟摘蘋果一樣,只是農(nóng)閑的兼職之一罷了。

  今天采信陽毛尖,明天采西湖龍井,采摘標準完全不同。你能說一個靠采茶賺錢,但對茶葉其他環(huán)節(jié)都不懂的人,是一個“茶人”嗎?如果她們后天又去摘蘋果了呢?似乎只用“采茶”一項指標去定義“茶人”,難免有些單薄了。

  所以,如果你認為“茶人”僅指采茶之人,那你就錯了。

  三、采茶之人也要懂制茶

  如果我們只看《茶經(jīng)》二之具中“茶人負以采茶也”的表面意思,而不了解陸羽的生平,就很可能會認為,“茶人”僅指采茶之人。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制茶師傅炒茶中

  那么,采茶之人,有沒有可能也是制茶之人?

  陸羽的原話意思是:籯是“茶人”背著采茶的工具,但并沒說,只有“采茶人”才是茶人。所以,我們要結合陸羽的生平去理解“茶人”的深層含義。

  陸羽所說的“茶人”,除了字面意義的采茶之人以外,也指精通茶事之人。什么樣的人精通茶事呢?陸羽本身就是很好的標桿。

  《茶經(jīng)》二之具的下一章叫三之造,也就是寫如何制茶,可三之造的開篇卻是寫采茶,原文如下:“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發(fā)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這段話主要描寫了采茶的時間、采摘標準,及制作流程。這說明采茶是茶葉制作的第一環(huán)節(jié),也說明采茶是為制茶服務的,所以采茶和制茶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采茶沒有按照標準去采摘,那么,即使手藝再高超的制茶師傅,也不能做出好茶來。因為,生產(chǎn)不同級別茶,都有對應的采摘標準。比如:制作龍井一般要求采摘一芽一葉,如果采成純芽,那就很難制作出龍井的風味。

  古代也有分工,但不像我們現(xiàn)代如此細致,所以采茶之人往往也是制茶之人。不難想象,一個既采茶又制茶的人,對于茶的理解,肯定要比只懂采茶的人要深刻。

  四、制茶之人更要懂品茶

  一名優(yōu)秀的制茶人,一定是一名優(yōu)秀的品茶人。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制茶人要了解自己制作的茶葉好不好喝,就必須大量的品茶,而且不僅僅要品自己制作的茶,更要品別的師傅制作的茶。通過大量的品鑒和實踐,最終才能制作出獨具特色的好茶。高明的品茶人,能夠通過茶湯判斷茶葉在制作中有哪些利弊。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茶界泰斗張?zhí)旄F凡柚?/p>

  以武夷巖茶為例,一款好的武夷巖茶,影響品質最關鍵的工藝就是焙火。關于武夷巖茶的焙火:清代兩江總督梁章鉅在《歸田鎖記》中發(fā)出:"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的感嘆,在武夷山當?shù)兀橇鱾髦笆撼山稹钡恼f法。

  然而,整個武夷山地區(qū),能深刻掌握焙火精髓的人卻并不多,因為巖茶的焙火工藝,是需要長時間沉淀才能掌握的,在茶青幾百元一斤的,急于變現(xiàn)的年代,很少有人愿意用真金白銀去練手。

  但是,巖茶的市場需求又在急劇上升,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武夷山的部分茶商想出了一個貌似很聰明的方法,那就是淡化焙火對巖茶的影響,生產(chǎn)所謂的輕焙火巖茶。這種茶剛開始喝起來很香,但缺少了巖茶的“巖骨花香”,而且隨著時間的流失,會顯現(xiàn)出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返青”。

  所謂“返青”,就是指巖茶在存放的過程中,返回到一種類似于“半成品”的狀態(tài),讓茶的品質和茶湯滋味大打折扣。這種“返青”的巖茶,其實就是焙火工藝不過關而導致的,業(yè)內(nèi)把這種茶叫“殺豬茶”,就是指剛開始很好喝,又是花香,又是蜜香的,可等你高價買回家后,很快就會變的很難喝,而不知情的消費者,還以為是自己沒存好才導致“返青”。

  對于會“返青”的巖茶,是瞞不過制茶師傅的,而真正的巖茶大師,是不會制作所謂的“返青”茶的。這既是對傳統(tǒng)的守護,也是對巖茶、對自己和對消費者的尊重。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巖茶大師王順明焙火中

  所以,一個不會品茶的制茶人,不是好的制茶人,自然也不會是“茶人”。到這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好像會“品茶”才是“茶人”的核心。

  如果你這么認為,那你就又錯了。

  五、夸夸其談的“老茶客”

  在茶圈泡久了,你一定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似乎跟茶有關的話題他都懂,可當你深入去請教他問題時,又發(fā)現(xiàn)他好像并沒有那么懂,這就是大多數(shù)所謂“老茶客”的實際情況。

  之所以稱他們?yōu)椤袄喜杩汀保且驗樗麄兒炔璧臅r間很長。請注意,喝茶時間長不代表懂茶。他們只是通過自己長期喝茶,總結出來一點經(jīng)驗罷了。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老茶客

  而這種經(jīng)驗往往是極為狹窄的,其一,因為他們喝的茶類不夠多,往往只和喝某幾種茶(中國有6大茶類上千種茶),并且對喝其他茶的人嗤之以鼻,自視甚高;其二,因為他們也只是喝茶,對于茶的生長環(huán)境、采摘標準、制作工藝、發(fā)展歷史等,都不太了解。在完全不懂茶的人面前裝一裝,擺擺譜還可以,一旦遇到行家,就露餡了。

  你能說這種所謂的“老茶客”是茶人嗎?似乎不能,因為他們最多只能算“半桶水”。

  到這里,你恐怕已經(jīng)快被我弄暈了,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你說什么樣的人才算“茶人”?

  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五、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茶之人

  陸羽在《茶經(jīng)》一之源中有這樣一段話:“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其中的“精行儉德”,就是陸羽對“茶人”的真正要求。

  衣著飄飄就算“茶人”?唐代沒有茶仙子,陸羽如何定義“茶人”

  茶圣陸羽像

  那么,何謂“精行儉德”之人?就是積極踐行儉德品質的人,茶圣陸羽就是這樣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茶,而不僅僅把茶當做炫耀或牟利的工具,才會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杯茶,尊重每一杯茶背后的付出,通過與茶的長期接觸和不斷的學習,進而散發(fā)出像茶一樣的品格和魅力,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算作“茶人”。

  故而,單純的采茶、制茶、賣茶、喝茶,而不了解關于茶的知識和歷史發(fā)展脈絡,不尊重茶背后的辛苦付出,僅僅把茶當成工具的人,都不能算作“茶人”,他們只能叫采茶人、制茶人、賣茶人或喝茶人。

  如今,很多人都正走在成為“茶人”的路上,就讓我們給他們一個統(tǒng)一而又可愛的名字,那就是“愛茶人”!

  參考資料:

  陸羽《茶經(jīng)》

  皮日休《茶中雜詠·茶人》

  梁章鉅在《歸田鎖記》

  來源:茗仁茶見

法媒:為了研究如何制茶,法國代表團前往中國

一個法國代表團將于10月20日首次訪問中國,他們會受到中國江蘇和云南省的兩所當?shù)貙W校歡迎。代表團成員包括法國茶業(yè)品牌Tea&Cie的經(jīng)理斯蒂芬·馬斯克林,以及艾納邦園藝高中的兩位教師阿爾諾·比安和馬琳·休塔,他們將在中國開啟關于茶葉的探索之旅。

法國代表團此行是為了完善茶葉的制備技藝,這是一門高端學問。在江蘇、云南的兩所學校里,他們將磨練種植和制茶的技藝,這也是一項為中國文化精英保留的儀式。

馬斯克林的公司經(jīng)營著240多種茶飲品。他表示:“我們這次訪問的目的,是在法國布列塔尼地區(qū)建立一個高級部門,可以說是一個技能和資源中心,那里不僅培訓布列塔尼本地人,還將培訓所有法國人?!?/p>

在出發(fā)前往中國之前,馬斯克林特意在他位于法國瓦訥的精品店里進行了一次制茶演示。

馬斯克林首先選擇制茶原料——艾納邦園藝高中精心培育的茶葉,但只保留最前端的兩片綠色嫩芽。接著,他使用一口烘烤到高溫的炒鍋,把精選的茶葉放進去翻滾很長時間,最后把它們晾干。經(jīng)過這種長時間的制備工藝,100克茶葉最后僅能剩下20克,在這種充滿技巧的制茶流程結束后,才是最終的品嘗。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唐朝茶文化丨帶你去看唐代人如何制茶

唐代宮廷茶具唐人制茶、煮茶、飲茶示意圖《茶經(jīng)》節(jié)選文字。
  唐代制茶工藝在陸羽的《茶經(jīng)》里被概括為“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個字,然而具體工序卻沒有記載。為還原當時的工藝,醉品君依據(jù)《茶經(jīng)》的記錄和現(xiàn)代的研究,嘗試著重現(xiàn)唐代人制茶都是什么樣的情景。



采茶。要制茶,當然首先需要采茶人自東土大唐前往山中“取茶”。陰歷2月至4月間的晴天,便是采茶的最好時機。


蒸茶。要讓新鮮茶葉軟化熟化,少不了蒸茶?,F(xiàn)代有蒸茶機,唐代茶師有特別的蒸茶技巧,那就是在大鍋上架上蒸籠,蒸籠里放著一張竹皮蒸架,把茶葉攤平在里面,只要點起大火,在沸水的高溫下,茶的葉和梗就能慢慢地變軟了。



搗茶。在唐代制茶過程中,要將蒸好的茶葉趁熱倒入杵臼,然后開始搗茶。這是唐代制茶工藝中特別的步驟?,F(xiàn)代喝的大部分是全葉茶,只喝茶湯,而唐代人特別的吃茶習慣,決定了對茶葉有細碎的要求。



拍茶。看過各種形狀的茶餅吧,那么來看看唐代人怎么做的。拍茶,重點就是一個“拍”,也就是把搗細的茶泥倒入在襜布上模具中,放在固定在地上的石承上,通過持續(xù)拍擊,讓茶在模具中變得緊密堅實來給茶做個“塑形”。等到茶完全凝固,拉出襜布,將成形的茶放在竹簍上透干,一次茶的“變身”就完成了。對于那些用自己喜歡的形狀的模具來拍茶的行為,叫拍茶。

焙茶。你以為拍茶之后茶就制好了嗎?如果茶還有水份,會容易霉變而壞,所以還需要焙茶以利于保存。團茶晾干之后,用((錐刀)在中間挖空一個小洞,將一塊塊的團茶串在一根細竹棒上,放在棚(木架)上焙干。

穿茶。茶葉已經(jīng)焙干了,那么茶師們還需要做什么呢?接下來,他們按照一定的重量標準,用線連接團茶中間的孔穴,將茶穿在了一起。這樣便于計算茶的分量,且便于存放。


封茶。為了保證茶的品質,貯藏方式可是很重要的。唐代茶師們,拿出了貯茶利器:由竹片編成,四周都糊上了紙,中間還可以埋藏熱灰,通過熱灰吸收潮氣防止茶葉霉變??梢姡缭谔拼?,就注重茶葉的單獨存放,而且為避免濕度過大也已經(jīng)有有效的解決措施哦。

  


以上就是醉品君嘗試著重現(xiàn)的唐代制茶法了,你都看懂了嗎?不過,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可能要等我們真正穿越了才知道吧。

找到約6,232條結果 (用時 0.01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2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