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日本茶道的書

找到約419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茂連說茶唐代的茶風及其對日本茶道的影響

在唐代,飲茶具有詳盡、既定的流程;精美、完備的器具;細膩、準確的烹煮方法及嚴謹的儀式。除此之外,茶磚的制作及分級、煮茶用水的產地、質量和火候也是很嚴格的。
隨著文化交流的繁盛,唐代的茶文化漸漸影響到周邊國家,日本首當其沖。日本僧人來中國學習佛法,同時帶回茶種與茶事儀軌,飲茶養(yǎng)生也開始受到更多的重視。可以說,在唐代人們對茶的享受是從茶滋味、茶形式到茶精神的全方位體驗。

唐確茶風?

茶風茶俗,確認于唐。唐茶始為律規(guī),當推陸羽及其著作《茶經》為祖。
陸羽可謂是茶史奇人,他的身世、他的命運、他的詩歌和他與當時文人的交往都在后世傳為佳話。但即便是圣如陸羽,在唐時也被排擠和誤讀過,關于陸羽的茶聞逸事,《新唐書》陸羽傳中記載到: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茲知飲茶矣。時鬻茶者,制陶羽形置糃突間,祀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從廣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zhí)器前,季卿為再舉杯。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其后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


這段文字記載了陸羽的著作《茶經》分為三篇,主要記述茶之源、烹茶之法、茶事用具等。由此,飲茶之風在民間盛行,以致于當時的茶店將陸羽的形象做成陶瓷偶人,將其奉為茶神來祭祀。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茶人叫常伯熊,從陸羽的茶論里發(fā)揮出許多茶的功用。御史大夫李季卿路過臨淮,聞聽伯熊茶名,召其前來烹茶,伯熊按照陸羽的記載講解一番,御史十分滿意,將伯熊烹煮的茶湯一喝再喝。又有人舉薦陸羽的茶道,御史便把他也召來。陸羽穿著山野村夫的服裝,提著茶具登堂入室。御史很看重華服美器的伯熊,對比較粗放自然的陸羽深不以為然。陸羽回去之后引以為愧,又寫了一部《毀茶論》。由此之后飲茶成風。當時西域的回紇入唐朝覲,受飲茶之風影響,從此形成茶馬互市。


這一段傳說在《封氏見聞錄》中也有印證: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這一段記述比較明確的講清楚陸羽在茶方面的貢獻:說茶之功效、煎點之法、設計、制造了茶具“二十四事”,并規(guī)定了盛裝的容器:都統(tǒng)籠。由于陸羽的創(chuàng)造,茶事在當時十分流行,以致于繁瑣至二十四具,而且“好事者家一副”的狀況。常伯熊在陸羽的著作論點基礎上廣為潤色,大加改良,雖非原創(chuàng),但也對茶道的更進一步流行起到促進作用,尤其使茶道流傳至王公貴族階級。

雍容茶事?

從法門寺地宮等唐代遺址出土的茶具來看,茶事已成為當時皇室貴胄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生活內容,以致于茶不厭精,炙不厭細。唐代茶事大體分為以下流程:
1.備器:《茶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炭撾、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鹺簋、揭、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等,另有統(tǒng)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茶經》“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薄捌渖剿?,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标懹鹜砟曜端贰罚ㄒ徽f《泉品》)一書。
3.取火:《茶經》“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錄》“辨”條載:“李約,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曰:‘茶須緩火炙,活火煎?!罨鹬^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沸,庶可養(yǎng)茶?!?


4.候湯:《茶經》“五之煮”云:“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初渡東瀛?

唐代的文化對周邊國家很有影響力,當時日本天皇派遣一些僧人來唐朝學習佛法,在寺院的生活中,日本僧人接觸到茶道茶事,并且將唐茶帶回祖國,于是茶與禪教風行東瀛。


最早關于飲茶學僧的記載見《空海奉獻表》(《性靈集》第四卷)記載,留學僧人空海來到唐朝中國,并在此學習佛法。兩年后(大同元年)回到日本帶回了大量的經書、典籍、書畫和法器等物。有一些呈給嵯峨天皇的書卷即為后世流傳的《空海奉獻表》。書中提到“觀練余暇,時學印度之文;茶湯坐來,乍閱震旦之書”,由此可證,空海在修學之余,常常受茶湯之惠。


日本的古代文化是在與中國的歷朝歷代交往中形成的。從舒明天皇二年犬上御田鍬作為最初的遣唐使訪中國以來,直到寬平六年,由菅原道真廢除遣唐使制度為止,這其間被派往唐朝的使團多達十余次。有歷史記錄的說法是由最澄和空海帶回“日本最古茶種”,但很可能在空海之前,已有遣唐使帶回茶種,并且加以種植了。

吃茶養(yǎng)生?

到了平安時代末期,一味模仿唐風的時代結束了,兩國交通不便利等原因,使日本人雖然速度緩慢,但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始獨立消化大量盲目吸收進來的唐風文化,國風文化由此產生。飲茶之風,曾因遣唐使而在日本興起,到了平安時代,吃茶還大部分只囿于皇族貴族和僧侶階級。關于當時吃茶的文獻資料見于《本朝文粹》中都良香作的一首回文詩—《銚子銘》。回文詩,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可以環(huán)復閱讀,從哪一句往后推讀都能讀得通。這道刻在茶銚子上的回文詩就是利用了茶銚鐵制圓體的特點,其詩文如下:
多煮茶茗,飲來如何???
和調體內,散悶除疴。??


這首詩是說:經常煮一煮茶喝,為什么要這樣?因為茶的好處多多,不僅可以調和體內的不和諧,還可以散除煩悶,去除沉疴。類似的說法也見于《菅家文草》,其中記載有“茗葉香湯免飲酒”、“悶飲一杯茶”之類的句子,與我國的茶中亞圣盧仝詩句“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僧侶在寺廟中飲茶有其宗教上的儀式感和助禪之意,而詩人、文人的吃茶卻帶有仙人、道家的超越之感,風雅之趣。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為日后日本茶道形成“抹茶”、“煎茶”兩大流派奠定了基礎


茶書網:《茶道與日本文化的淵源與發(fā)展》

編號:GDZPS7696
書名:《茶道與日本文化的淵源與發(fā)展》
版別:中國紡織出版社
作者:易洪艷著
書號:ISBN 978-7-5180-4692-8
定價:63.00
出版日期:201904
內容簡介
《茶道與日本文化的淵源與發(fā)展》主要對茶道與日本文化的淵源和發(fā)展進行研究,首先,闡述了茶道和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如茶道用具、茶道禮儀、茶道美學、茶道藝術以及茶文化的歷史溯源和功能等;其次,本書對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中國茶道的歷史、發(fā)展、文化、精神和日本茶道的內涵、精神、傳承進行詳細的闡釋;最后,研究了日本文化和茶道與日本文化的關系,細致地描述了日本文化的淵源、發(fā)展和特征,此外,還對茶道與日本文化的包容性、茶道與日本文化的精致性、茶道與日本建筑文化、茶道與日本“和”文化等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
易洪艷,1969年3月生,女,江西省宜春市人,漢,博士學位,講師,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

日本茶和茶道的緣起

日本太平時代(公元805年——824年),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鐮倉時代(公元1211年——1332年)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yōu)質的茶樹帶回日本傳播,他于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

并認為飲茶可以清心、靜心、脫俗、明心、明目、長壽、快樂、使人品行雅致高尚。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養(yǎng)生至仙藥、延年之妙藥”。在日本禪僧榮西被稱為“茶祖”,而他也明確的指出:茶是由中國引進并延續(xù)下來的。

1、專家們發(fā)現在日本的一次性原始森林中沒有野生茶的存在,野生茶大都生長在已經墾荒過的二次性原始林,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后,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fā)芽了。

2、日本尚存的特殊飲茶方式與倭寇活動有關。如飲用緊壓茶的只有緊靠中國的九州沿海之地香川縣的琴平村等分散村落的人,無倭寇出沒的地方一般無飲茶習慣。

3、日本野生茶與日本栽培茶在茶性上的一致說明日本野生茶源自中國。據日本著名植物學家橋本實先生的實地調查以及對日本茶樹的形、葉、花、果實、遺傳基因的科學分析,日本的野生茶及栽培茶均須上溯至中國的皋蘆種。這一科學的鑒定成為否定日本“茶自生”這一說法的最重要的依據。中國是日本茶和日本茶道的故鄉(xiāng)。

日本鄉(xiāng)村的某些生活習性,農業(yè)用具和擺設都很有中國云南的風味,曾有人說日本的原住民是來自云南。最近日本科學家發(fā)現,日本原本沒有水稻,原稻種也來自于云南,這些情況已被科學界證實。

公元806年相應制茶工具及茶葉的蒸、搗、烘、焙的技術也相繼傳入。在當時的日本飲茶被視為一種時尚,上至朝野、下至平民,都將飲茶看成是很美好的享受。后來茶道的興起,以致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是自上而下,逐步在平民大眾中普及的。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貴族內,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中國大唐時期。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yǎng)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精神上的快樂之源。使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茶葉種植高速發(fā)展為茶走入平民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散射到民間。

日本茶道也是來源于中國,室町時代(公元1446年——1471年),畿內的茶農為了對茶葉進行評級舉行品茶會,并將原中國引進的茶道,禮儀進一步發(fā)展。斗茶是他們所崇拜的大國——中國所曾流行的游戲,當時中國對他們來說也是個謎,充滿著神奇的色彩和魅力?!岸凡琛背蔀椴栉幕闹髁?,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給茶道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筑,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并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斗茶程序。斗茶用的茶碗起源地是中國的邯鄲市彭城磁州窯。有些茶具也源于中國功夫茶具。用水講究“活火熟燙”。日本茶道禮節(jié)規(guī)制嚴謹、細膩至極、但缺乏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氣勢上少了一點大度。

茶在傳入日本的時候,是作為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品茶在日本人的腦海中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導致了日本茶道藝術的產生。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405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