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普洱茶葉種子

找到約290條結果 (用時 0.014 秒)

“柑”是如此靠“普”

這幾年,平日里除了喝普洱茶的日常之外,柑普逐漸喝得多了起來。暑熱三伏天,一杯柑普能夠消夏靜心;在冬日雨天和感冒發(fā)燒時,柑普茶都能夠為我驅趕寒意,是感冒茶療的絕佳茶品。沖泡柑普,隨著水汽翻騰出的陳皮香味之下,可以聞到柑皮釋放出的醇厚普洱,感受二者香氣的完美融合無疑是喝柑普的一大享受。一口茶湯入喉,那種茶中有果香,果中有茶味的口感實在令人贊嘆不已。

喝得多了,自然開始對它的由來與工藝感起興趣。本來以為區(qū)區(qū)一果一茶而已的柑普,居然有那么多的講究,而真正認識柑普是去年在廣東麗宮食品有限公司的邀請下,第一次來到柑普的產區(qū)——廣東江門市新會區(qū)開始的。

新會柑的鳳凰傳說

新會不產茶,但卻是眾多茶人心中很熟悉的地方。

新會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下游。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這里常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以盛產蒲葵,葵藝制品聞名遐邇,尤其以新會陳皮享譽全國。

這個地方是出了名的人杰地靈,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了不少名家才子。元、明學者張偽、黎貞和一代大儒陳獻章同出自新會,世稱“一里三賢”;當代陳垣、陳樂素、陳智超祖孫三代,人稱“一門三史家”也是出自新會。其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是維新運動先驅,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正是出自于新會熊子塔下的茶坑村,在梁啟超的悉心栽培下,更創(chuàng)造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

新會陳皮的制作原料茶枝柑以站在新會梁啟超故居后鳳山之巔的熊(音“泥”)子塔上能目之所及的土地為頂級核心種植區(qū),而關于這個核心產區(qū),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一對鳳凰奉命將兩顆珍貴的茶枝柑種子帶回天庭種植。在途經一片名叫新會的土地時,忽然看到一片風光旖旎的水域,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異常美麗。這對鳳凰在湖邊的山上嬉戲起來。夜幕降臨之時,鳳凰才匆匆飛向天庭,卻把兩顆珍貴的茶枝柑種子遺落在了山邊。

那片鳳凰為之傾倒的水域就是著名的銀洲湖,茶枝柑種子在新會這片沃土上生根發(fā)芽,在銀洲湖上乘水質的滋養(yǎng)下越長越多。當?shù)厣钪陌傩瞻l(fā)現(xiàn)茶枝柑的柑皮曬制后具有濃郁的香氣,并且有健胃消食,祛濕化痰的功效,認為這是鳳凰給新會這片土地帶來的恩賜,所以為這座山命名為鳳山。

說起柑普的歷史,容廠長甚是驕傲地說起了“柑普創(chuàng)始人”羅天池的故事。此人生于清朝道光年間,被稱為當時“粵東四大家”之一的進士。在云南做官卸任后帶著很多上等云南普洱茶回到新會老家定居,有次,羅天池偶感風寒,痰咳不斷。妻子便用新會陳皮煮成陳皮水讓他止咳。羅天池以為妻子為他送來的是白滾水,便順手將陳皮水倒入泡有普洱茶的紫砂壺內。不一會兒,陳皮之香透過醇厚的普洱香味滿了室內。他連喝數(shù)杯,喉嚨舒暢了,痰咳也少了,喝了幾天之后感冒也好了。從此,他每喝普洱必加陳皮。

某個冬天,族弟送來許多新鮮新會柑。羅天池靈機一動,便用刀在大紅柑蒂部圈下一圈皮作蓋,掏空皮內柑肉填進上等普洱茶葉,然后曬干再吊掛在門楣檐下自然陳化。兩年后,當他品嘗自己創(chuàng)制的這一“新品”時,那種妙不可言的獨特茗香令他欣喜萬分。柑普就此誕生。

新會柑作為廣東著名特產,皮肉兼用、藥食同源,因其品質獨特,早在明清就風行各地,并被列為“貢品”。根據《新會陳皮地理標志產品》規(guī)定,柑皮根據采收時期可分為柑仔(小青柑)、青柑、大紅柑和二紅柑。

本地人一直在飲食上普遍使用柑皮(陳皮)?!昂芏嗬习傩障矚g用紅柑煲湯,因為紅柑含有的糖分比較多,而青柑澀味比較重,很多時候用來入藥了。”作為一個從小到大都以柑皮為食的人,容廠長很資深地這樣說。茶枝柑的采摘時間集中在一年之中的下半年?!?月下旬有些就開始采摘,一直到12月份月底,要摘下一些青的,剩下留著讓它長大成為紅柑。”這幾年火遍茶圈的小青柑一般默認為采摘于農歷立秋至寒露期間,此時果皮尚未著色,外表色澤青褐色甚至青黑色,油室點微凹且密、不顯皺縮,質硬皮薄,泡水時更耐泡。

大紅柑指采摘于小雪至小寒期間(即12月左右)所加工的成熟柑皮。外表色澤棕紅色至紅黑色,有無數(shù)大而凹入的油室,皺縮十分明顯。質軟、皮厚,味辛帶甜香,沖泡后滋味溫和甘甜,暖入心脾。二紅柑指采摘于農歷寒露到小雪期間(即11月左右)所加工的皮,介于青果與熟果之間,故表皮褐黃色至棕黃褐,皮質稍厚帶硬,油室凹孔較大,味辛苦中稍帶微甜。

不簡單的制作工藝

麗宮擁有上萬平米的現(xiàn)代化柑普生產線,是新會地區(qū)能夠大規(guī)模生產柑普茶的第一企業(yè)。在去參觀麗宮的柑普加工廠,一路上都聽到容廠長在反復強調食品安全?!瓣惼ぞ褪顷惸甑墓?,陳皮一旦保存不好就會發(fā)霉和長蟲。糖分高容易吸引蟲,還能挽救,但是發(fā)霉就會導致變味,不能食用了。在加工柑普的過程中,皮發(fā)霉和長蟲的因素就是水分和溫度,水分太多就容易發(fā)霉。所以,陳皮儲存的地方必須得干燥,麗宮旗下的陳皮以及僑寶品牌柑普在平時儲存的時候,都與禾桿草一起保存并做好抽濕工作?!?/p>

制作柑普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摘果,根據節(jié)氣的不同,采摘所需要制作不同柑普種類的原材料。小青柑這幾年尤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在“未成年”狀態(tài)下采摘下來的新會柑皮內含的檸檬苦素與單寧含量非常高,用以制作出來的柑普經過沖泡后,果香相較大紅柑更加濃郁,柑皮也更為耐泡。

同時,小青柑的黃酮類物質和揮發(fā)油含量比較高,這些物質都帶有一定的刺激性,口感表現(xiàn)就是苦澀麻,但香氣很高;而成熟了的大紅柑在糖分含量方面比較高,所以口感比較甜醇,但香氣較柔,不像小青柑那樣“年輕氣盛”。要把小青柑的苦澀麻等不良滋味去掉,讓柑香氣與熟茶協(xié)調融合,關鍵是專業(yè)而到位的加工工藝。

采摘之后的新會柑需要經過8道不同溫度的清洗過程,然后進入挖果肉這個重要步驟,必須是純手工。果肉成熟自然和果皮剝離,去除果肉就比較容易。然而很多七月就采摘下來的用以制作小青柑的果子就很難去除果肉。不成熟的果子,熟練的女工平均1個小時可以挖40個,成熟的紅柑則能夠達到一個小時100個。

在工廠的一個車間里,坐著十幾個姑娘,手里拿著特殊的刀具,在柑果的頂部開一個圓口,然后小心地用鑷子取出里面的果肉。每個人的動作都非常熟練,這個工作其實是個精細活兒,若非有大量的實操經驗是很難做好的?!巴诠獠荒芡诖└唐ぃ徊恍⌒木屯诔鰝€洞也是不行。必須保持果子的完整性,同時,里面不能殘留果肉,因為果肉苦澀酸,我們又不是喝檸檬茶,挖不干凈還容易發(fā)霉破壞茶味?!比輳S長拿起一個挖了一半的柑普,一邊演示著挖果肉,一邊說。

新會柑作為蕓香科植物,和橙子橘子是一個種類,區(qū)別在于橙和橘都是果肉值錢,果皮不值錢。“茶枝柑相反,是要皮不要果肉的,果肉很難吃的,我們麗宮的8萬畝新會柑養(yǎng)殖基地每年倒出來的果肉有幾十萬噸。橘子和橙子便宜,柑卻很昂貴。陳皮可以用橘和橙的皮可以陳化后制作成陳皮,唯有新會柑的皮和普洱茶制作出來的才能稱之為柑普?!痹诮缍ǜ唐詹瓒x方面,容廠長反復強調著。這讓我想起了普洱茶,對于地理位置的限定也同樣是如此嚴格。

好柑配好茶

挑果,洗果,切帽、挖肉,晾曬、填茶,再醒茶,包裝。這些步驟看似簡單,然而通過喝不同企業(yè)的柑普,依然能夠喝出不同的感覺來。既然大家都是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柑普制作,那么最終影響口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同樣是洗柑果的步驟,洗好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怎么處理每一家都不盡相同;晾曬之后,又不能馬上包裝,需要放置一段時間,讓柑里的水分和空氣接觸揮發(fā),麗宮在加工過程中會對柑里的水分進行檢測。然后對于選擇普洱茶原料方面,也是各家企業(y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多少的柑與多少的茶以多少比例結合在一起才會不苦澀,口感可以達到最佳以及如何避免茶是茶,柑是柑,口感無法融合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能夠看出制作工藝中的技術含量。

容廠長認為,首先在原料上選擇新會柑,就能夠確定是柑普無疑,可是在制作工藝上的把控則是成就一顆好喝的柑普的關鍵。每個企業(yè)都會在傳統(tǒng)制作柑普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良,對于麗宮而言,在制作柑普茶工藝方面早已經研究出一套申請專利的生產工藝。廣東麗宮食品有限公司起初就以優(yōu)質陳皮產品聞名于市場,后因有著優(yōu)質原料產地優(yōu)勢生產加工僑寶品牌柑普,近兩年成為柑普市場里的一匹極有潛力的黑馬。

容廠長接下來帶我品嘗了今年麗宮僑寶最新生產出的柑普茶,喝了幾泡之后,能夠明顯感受到新制作出來的生曬柑普味道較新,然而香氣已經非常高揚。上好的柑皮和普洱茶一樣,都需要時間來進行陳化,相信3年之后,陳香味道便會出來了,將與普洱茶的醇厚一統(tǒng)味蕾江山。

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提到柑皮煮茶。陳皮和普洱均為養(yǎng)生保健佳品,兩者特點都是以越陳越香、越陳功效越佳、越陳越有價值而著稱于世,當陳皮與熟普相配,湯濃、香高、水潤的品質特點與新會陳皮的果味清香完美結合,大大提升口感舒適度的同時,也將普洱、陳皮這兩種產品的“生態(tài)健康”的屬性緊密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很好地提升了普洱茶的功效。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17年7月刊

作者|水蒼玉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與古籽茶共舞,柏聯(lián)普洱古韻悠悠

  
  幾期前,小編針對古籽茶為大家做了簡單的介紹,今天這篇古籽茶的文章可以說是2.0的升級版本,內容更加詳盡,時間跨度可追溯到千萬年前,為的就是以理性的思維、專業(yè)的角度,向愛茶的大家講透何為古籽茶?
    01  喬木大葉種普洱茶品質的基礎保障

  作為世界茶源地的古老茶葉品種,喬木大葉種經歷了幾千萬年的演化,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完美地和當?shù)氐臍夂颉⒌乩?、土壤融合在一起,使得云南大葉種茶樹不僅多酚類物質、色素、氨基酸、嘌呤堿、糖類、皂甙、維生素等化學成分高于其他產區(qū)的茶樹,就連礦物質內含的數(shù)量與質量也是它們無法相比對的[1],這為普洱茶后期陳化奠定了物質基礎,這也是為什么普洱茶只能產于云南的原因。

  對人類文明具有重要影響的茶葉,其演化過程即從第三紀晚漸新世的寬葉木蘭發(fā)展成野生茶樹再到被人類發(fā)現(xiàn)、馴化并大規(guī)模種植,經歷了三千多萬年漫長的歲月。特別是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量物種滅絕,只有北回歸線地帶的云南瀾滄江流域因為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端橫斷山脈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持續(xù)了這種演化進程,并完整地保留了寬葉木蘭化石(3540萬年)一中華木蘭化石(2500萬年)一野生茶樹(2500年)一野生一栽培過渡型茶樹(1500年)一人工栽培型茶樹(1300年)的系列實物遺存[2]??梢?,瀾滄景邁種茶歷史悠久,自古就是普洱茶原料的核心產區(qū)。
  
  景邁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發(fā)現(xiàn)栽培型古茶樹數(shù)目較多、面積較大、歷史較長、茶樹個體年齡相對較大,保存比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是普洱茶核心產地之一,被世界茶人學者譽為人類最早開發(fā)利用茶葉的“茶樹自然博物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世界茶文化發(fā)展的根源和歷史見證、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02  景邁山風土造詣,非遺之選

  根據唐吏樊綽的《蠻書》中對普洱茶的記載,最晚在公元7世紀,布朗族人就己開始人工馴化并小規(guī)模栽培茶樹,開啟了景邁山地區(qū)人工種茶的歷史,距今己有1300多年。傣歷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邁大坪掌就出現(xiàn)了茶葉交易市場。自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起,景邁山古樹茶被指定為朝廷貢茶運送至北京并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末年。自元代開始,景邁山古樹茶銷往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用馬幫馱到普洱進行交易。19世紀,景邁山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茶廠,進一步促進了古樹茶的傳播、銷售,作為普洱茶的主產地之一,景邁茶山享譽己久[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景邁山地區(qū)開始嘗試采用古樹茶種籽,開墾現(xiàn)代茶園。
  
  位于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鎮(zhèn)的景邁山,屬橫斷山系怒山余脈臨搶大雪山南支,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高向東南低,隸屬于亞熱帶季風山地立體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5-19℃,年降水量1689.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135小時,終年云霧繚繞,年無霜期265天。景邁山雨熱同季,海拔適中,氣候環(huán)境、土壤類型非常適宜溫性的普洱茶生長,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葉綠素的形成,不易形成纖維素,茶葉能較長時間保持新鮮,是瀾滄江流域的核心產區(qū),因此,古時,即為貢茶。

  2012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為全球重要農業(yè)遺產(GIAHS)保護試點,同年11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名單;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景邁山已經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名單,成為唯一一座以茶為主題的非遺項目。
    03  古籽茶—順應自然傳承古韻

  茶樹的育苗方式主要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在景邁山無性繁殖是90年代后期的現(xiàn)代茶園的主要育種方式,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育種時間,經濟實惠,茶樹須根發(fā)達,還利用茶樹吸收施用淺層土的營養(yǎng)。無性繁殖雖然克隆了母體的特性(比如高產)和抗性(比如抗寒、抗某一單一病害、蟲害),但無法有效應對環(huán)境變化而帶來的其他綜合性病蟲害和自然災害。
    由圖可見,有性繁殖的茶樹主根更為發(fā)達

  茶樹種子(有性)繁殖是指通過茶樹雌雄配子結合產生種子,利用茶籽播種育苗來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亦稱為種子繁殖,其繁殖的品種稱為有性系品種,或種生種。有性系品種具有父本和母本二個親本的遺傳特性,基因復雜,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主根系發(fā)達,春芽萌發(fā)期在早春,育芽力強,發(fā)芽密度中等,芽葉肥壯,色持嫩性強,且內含物質豐富,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

  景邁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山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嘗試開墾新的茶園。60年代,云南生產建設兵團來到景邁山,采摘景邁山古茶林的古茶樹茶籽進行育苗,培育種植古籽茶。

  達爾文理論認為,生物與環(huán)境是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改變引起生物體向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方向改變。這種適應性協(xié)調,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獲得性,并可以遺傳給下一代,變成新的類型[3]。古籽茶即為采用景邁山古茶林古茶樹種籽培育而成的喬木大葉種茶樹。以60年代培育種植的古籽茶茶園為基礎,而后成立了惠民茶廠,擴建茶園,形成大片古籽茶園,成就了今天柏聯(lián)普洱茶莊園的萬畝茶園,至今已有50余年的歷史。
  
  柏聯(lián)莊園萬畝古籽茶園位于景邁山核心遺產區(qū)。整個茶園海拔為900-1300米,表土層以茶樹枯枝落葉為主形成的腐殖質熟化層和淋溶半熟耕種層,富含有機質,肥力足,宜耕種;中層為鐵礦石為主風化形成的伴有礫石的生土層,富含氧化鐵、鋅、磷等物質底層為數(shù)億年前形成的鐵礦巖石層。整個茶園的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豐富,屬于高產優(yōu)質茶園[4]。茶園面積為1.1萬畝,坡度范圍15-60℃,恰到好處地沐浴在充足的陽光中,為茶樹的光合作用提供充分的光源。

  景邁山古茶樹自然枯死后,當?shù)夭柁r將其根部掘出,發(fā)現(xiàn)其主根系異常發(fā)達,故有“茶樹有多高根有多深”之說。園中的古籽茶不僅遺傳了景邁山古樹茶的蘭香密韻和山野之氣,適應環(huán)境能力極強,旺盛的主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壤深處,甚至能穿過茶園土壤深層的鐵礦石巖層,全方位立體吸收不同土壤層的多類營養(yǎng)、礦物元素,從而能吸收不同土壤層的不同類型的營養(yǎng)、礦物元素,口感層次更為豐富、飽滿。同時與當?shù)丨h(huán)境氣候融為一體,與周圍的植物、動物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鏈,無需過多的人為干預。
    04  標準化生產品質穩(wěn)定的保障

  同一片茶葉理論上可以加工成普洱茶、綠茶、紅茶、白茶等。但每一個茶樹品種都有其適制性,即適合制作某一類茶的特性。柏聯(lián)莊園不僅承接了原惠民茶廠的所有茶園和資產,也包括了當時的全廠職工,其中就有技術精湛的制茶師傅。通過優(yōu)化加工工藝,創(chuàng)造有利于品質的加工環(huán)境和陳化空間(溫度、濕度、氧氣、微生物菌群),不僅使古籽茶的品質更加卓越,也為行業(yè)輸出了莊園標準。

  而且,柏聯(lián)普洱形成了可溯源的產品流程,產品可追溯,不僅僅體現(xiàn)在種植環(huán)節(jié),更重要的是加工環(huán)節(jié)的管理。柏聯(lián)普洱茶莊園,按照后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的要求,結合了傳統(tǒng)制茶技藝,從生產流程的設計和管控上,完全做到產品流向管理。無論何時,只要你到柏聯(lián)普洱茶莊園制茶坊,都能感受到一絲不茍的生產設計。

  可見,古籽茶擁有“蘭香、蜜韻、味甘、湯柔”的美譽源于其優(yōu)良的景邁山古樹茶基因、科學的現(xiàn)代茶園管理和莊園為其量身定制的加工工藝,以及后期原產地茶倉/茶窖的后陳化發(fā)酵。
    景邁山系列·熟茶

  05  柏聯(lián)莊園主人與古籽茶的淵源

  柏聯(lián)普洱茶莊園主人劉湘云女士,是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高品質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她所創(chuàng)立的柏聯(lián)精品酒店,現(xiàn)已成為全球頂級奢華酒店的代表,其花十余年時間打造的和順古鎮(zhèn),被譽為中國第一魅力名鎮(zhèn)!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普洱茶的愛好者和收藏者,早在柏聯(lián)集團進入景邁山布局普洱茶產業(yè)之前,就收藏了大量的普洱老茶,位于昆明市陽宗海畔的昆明柏聯(lián)精品酒店,她深知時間在普洱茶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魅力,也深深地被這種時間的魅力所吸引。
  
  當有一天劉湘云女士受朋友之邀來到景邁山的時候,她感受到了大自然迷人之處,這里有蒼天古樹,有云霧繚繞,有千年萬畝古茶園,更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茶人,他們千百年來靠茶為生,與茶融為一體,演繹出了深厚的茶文化!與其說景邁山是一座漂亮的古茶山,不如說這里就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和古茶博物館!置身其中,撲鼻而來的陣陣茶香沁人心脾,讓人心醉。一邊是自己在努力實踐的健康茶生活方式,一邊是大自然的饋贈,當二者合一時,她意識到,自己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載體——普洱茶!
  
  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策劃、論證、考察、調研之后,一種借鑒法國波爾多地區(qū)葡萄酒莊園的全新模式,被正式確定下來。這個模式,就是今天的柏聯(lián)普洱茶莊園模式,它集種植、生產、營銷、文化、旅游、窖藏、科研為一體,借助柏聯(lián)集團在酒店、旅游板塊的成功經驗,以及景邁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形成了一個普洱茶莊園的整體雛形。

  今天的柏聯(lián)普洱茶莊園,擁有11000畝疏林生態(tài)古籽茶園,一個全透明的制茶坊和三個初制廠,茶工1700余人,精制產品百余個,已成為全球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普洱茶莊園。而當時吸引柏聯(lián)莊園主人的茶園,為市場提供好茶的同時,也在分享純凈健康的普洱茶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陳杰普洱茶的地理價值——來自自然的啟示

  [2]《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邁古茶園文物保護規(guī)劃規(guī)劃說明及基礎資料匯編》

  [3][英]達爾文,《物種起源》,商務印書館,1995

  [4]楊廣容等,《景邁山茶園土壤養(yǎng)分與茶園品質分析研究》,《云南農業(yè)大學報(自然科學)》,2016,31(3:):519-527

  ——萬畝古茶園千年景邁香——

  ◆END◆

從茶中來 向世界走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保護與傳承之路

蜿蜒于青翠山巒之中,景邁山古茶林,在雨熱豐富,山勢起伏,森林廣布的中國西南邊陲寂靜生長,在世居民族的代代相守間,傳承綿延。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氣候和土壤條件十分適合普洱茶生長。公元10世紀以來,布朗族先民發(fā)現(xiàn)和認識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fā)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典范。

景邁古茶林 攝影:譚春

景邁山古茶林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遺產區(qū)面積7167.89公頃,擁有5片古茶林,9個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緩沖區(qū)面積11927.85公頃,居住著布朗族、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南門河與南朗河將其三面環(huán)繞,使景邁山成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辦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世界遺產數(shù)量增至57項。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是國家文物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重要指示、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國將在加強規(guī)劃、應對氣候變化、鼓勵村民參與、規(guī)范旅游發(fā)展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確?!捌斩斑~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突出普遍價值永續(xù)傳承,并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承擔更多責任,為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人在草木間 展現(xiàn)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

游走在景邁山,可見山勢舒緩磅礴,茶林內古樹森天,茶鳥穿梭林間,古村寨在綠蔭掩映中露出鱗次櫛比的干欄式建筑瓦頂和金色佛塔塔尖,深灰、熟褐色的建筑外觀沉著大氣,與森林的濃綠相得益彰。山底,南朗河與南門河繞青山跌宕奔流而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普洱景邁山所在的中國西南地區(qū)是學界普遍認為的山茶屬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景邁山現(xiàn)有5片完整古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140-1600米之間,面積共計約1180公頃,被稱為千年萬畝古茶林。

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

在景邁村芒埂村民仙貢的帶領下,記者穿梭于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間,古茶林巧妙地由喬木層-灌木層(茶樹主要分布層)-草本植物層構成。

循著仙貢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古茶林上層主要生長萊英、木荷、多依、紅椿、榕樹等高大喬木,中層則以古茶樹為優(yōu)勢樹種,同時分布有樟科、杜鵑花科等植物,下層是藥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景觀上遠看是一片十分茂密的亞熱帶常闊葉林,進入林內則可見上層為參差不齊的高大喬木,下層為疏密不均的茶樹。

而茶林中多栽植桂樹、多依、樟樹也有其講究,“這些樹木特有的香味不僅利于防治病蟲害,還會傳遞給茶葉,使茶葉具有天然的香氣,體現(xiàn)出智慧的養(yǎng)護技術?!毕韶曅χf。

古茶嫩芽 攝影:譚春

千余年來,景邁山先民根據茶樹的生長習性,模擬和利用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天然林中砍去部分喬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陰喬木,然后栽種茶樹,養(yǎng)護茶園,形成了“林間開墾,林下種植”土地利用方式。

“‘林間開墾,林下種植’土地利用的傳統(tǒng)智慧,以及世居民族遵循野生茶樹生理特性和生長規(guī)律栽培茶樹的漫長歷程中領悟積累的生態(tài)智慧,體現(xiàn)景邁山古茶林世界遺產價值。”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介紹。

為了有效防止大風、霜凍和病蟲害傳播等自然災害,景邁山的先民們選擇在森林間有限度地片狀開發(fā)古茶林。他們一方面圍繞村落控制茶園開墾面積,另一方面在開墾的古茶林外圍保留森林防護線。

“禁止砍伐的森林帶,寬約40米,圍繞在茶林周圍,布朗族稱之為‘背’。茶林和茶林之間也會保留一定面積的森林作為分隔防護林?!标愐A告訴記者,如今,這些分隔防護林大部分得以保留。

記者發(fā)現(xiàn),當村民介紹古茶林時,幾乎都會強調,古茶林自形成至今,不施肥料,不灑農藥。古茶林為什么形成如此健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古茶林主要靠自然落葉和草本植物層提供營養(yǎng),以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來防治病蟲害?!标愐A告訴記者,景邁山古茶林依托自然森林,茶樹長期與多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了光、熱、水、汽等要素最佳配置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全球古老而獨特的農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在當今世界規(guī)?;_地茶種植園主導的背景中十分獨特,顯示出了對當今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tài)倫理和智慧。

傳承千年智慧 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山巒起伏中,翁基布朗古村寨靜靜地佇立在山腰中,在翁基抬起頭就可以看到東北部高大的神山哎冷山。“布朗族村寨一般呈現(xiàn)群落式布局,幾個村寨背依哎冷山興建,村寨的入口朝向神山的方向,以表達對神山的尊敬?!标愐A在翁基觀景臺向記者介紹。

翁基村

景邁山世居傣、佤、布朗、哈尼、拉祜等民族,他們與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

“景邁山的自然條件、宗教信仰以及長期以來摸索出來的經驗使得當?shù)鼐用裨诓煌0胃叨炔捎昧俗钸m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遺產區(qū)由高到低總體呈現(xiàn)出神山、水源林―森林、茶林、古村寨、旱地、水田、河流的垂直利用模式?!逼斩斑~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局長張丕生介紹,這種獨特的土地平面利用方式,不僅使景邁山呈現(xiàn)出“森林-茶林-村落”平面功能景觀,而且塑造了林-茶-人三位一體的空間關系和生態(tài)關系。森林得以利用,茶園得以保護,村寨得以發(fā)展,充分顯示了景邁山居民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態(tài)智慧,是原始森林農業(yè)土地利用的范例。

“為了有效處理和森林、茶林的關系,合理利用珍貴的土地資源,景邁山住民探索形成了自然和文化融合的村鎮(zhèn)建設技術?!睆堌忉屨f,布朗族、傣族先民根據景邁山地形、水源分布和朝向等自然條件確定神山,并禁止砍伐山頂?shù)纳帧T诖_定神山后圍繞神山選擇西坡或北坡建設村寨,而將朝向較好的東坡、南坡留作耕地。

記者了解到,由于景邁山云海一般在海拔1000-1200米,各村寨都建在海拔1200米以上,而寨心是整個村寨建設的核心,村寨圍繞寨心集中緊湊布局,一方面保證所有村民都可以受到寨神的庇佑,同時提高建設用地效率。村寨外圍設有寨門,這樣從布局上就控制了村寨規(guī)模,提高了山地村落土地利用集約性。

傣族、布朗族民居均采用傳統(tǒng)干欄式建筑,“這種建筑既適應當?shù)爻睗駳夂?,滿足生活所需,也能滿足茶葉晾曬、加工等生產功能?!标愐A告訴記者,布朗族屋脊飾以茶葉符號,傣族屋脊則飾以牛角符號,標志著部落對茶葉、動物的圖騰崇拜。

陳耀華認為,景邁山世居民族的村落選址、布局和民居形式,都做到了對自然環(huán)境巧妙的適應和利用,體現(xiàn)出世居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摸索出的人居環(huán)境營建的科學性,以及與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共融。

“景邁山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技術和村鎮(zhèn)建設技術等傳統(tǒng)知識體系一直得以延續(xù),其核心價值是基于自然資源有限性認識基礎上對自然的合理和可持續(xù)利用?!标愐A說,這些知識體系不僅完好保存了古茶林、古村寨和分隔防護林等遺產要素,而且造就了“村寨圍在茶林中,茶林隱在森林中”的空間格局和整體景觀,以及自然生態(tài)與文化生態(tài)的有機融合,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高度和諧。古茶林不僅是他們的生產場所,也是他們的生活家園,更是整個景邁山的生態(tài)寶庫。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也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動縮影。它連綿千年、延續(xù)不斷,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斷改進的種茶技藝,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造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景觀,兼融中原與西南建筑風格,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對云南邊疆的輻射和影響,具有突出的統(tǒng)一性;景邁山上布朗、傣、拉祜、漢等各民族友好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里所產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走出國門,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歡樂景邁山 攝影:譚春

在2022年9月的現(xiàn)場考察評估中,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充分肯定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展現(xiàn)出的自然和諧、生態(tài)和諧、宗教和諧、民族和諧、社區(qū)和諧,認為這對當代世界具有重要啟示和示范作用。

人茶共榮 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為何維持千年仍生機盎然?

“古茶林能夠延續(xù)一千多年傳承至今,一方面是其獨特的‘林間開墾、林下種植’方式,另一方面也與當?shù)鬲毺氐拿褡逦幕嘘P系,他們把帶領部落來到景邁山并開始種茶的首領帕哎冷尊奉為茶祖,每年要祭拜茶祖,并牢記茶祖遺訓,‘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茶林’?!睘憸婵h博物館副研究員熊登奎告訴記者,“布朗族的茶魂樹,傣族的茶神樹,代表茶祖守護著茶林。茶,不僅是作物,更是他們的文化和精神?!?/p>

林中茶園 攝影:陳強

陳耀華進一步解釋說,獨特的茶祖信仰、以“和”為核心的當?shù)夭栉幕?、保護生態(tài)的村規(guī)民約,以及互敬互愛的風俗習慣,締結了人與茶、人與自然的精神聯(lián)系,保證了古茶林文化景觀延續(xù)千年并依然充滿活力。

2010年,針對世界遺產領域茶主題“空白”,國家文物局首倡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并于2012年將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國家文物局報請國務院將“景邁山古茶園”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支持和指導云南省、普洱市系統(tǒng)提升遺產保護、管理、展示水平。2021年1月,國務院批準“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作為我國2022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指導云南省、普洱市,編制提交申遺文本,克服新冠疫情影響,采取超常規(guī)、閉環(huán)方式,順利通過國際組織現(xiàn)場技術評估,最終確保申遺成功。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歷時13年,這一歷程是中國文物工作者錨定目標、致力于向世界全面展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過程,是中國文物工作者篤行不怠、推動國際文化遺產領域新理念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中國古人栽培茶樹的歷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隨后茶的種植、飲用和茶文化從我國相繼傳到鄰國,并逐步走向世界。

而申遺,離不開當?shù)鼐用竦睦斫馀c支持。

當記者問仙貢,如何看待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時,她脫口而出,“肯定是好的,申遺成功,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古茶林?!?/p>

多年來,為順利推進申遺工作,更好守護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國家文物局、云南省開展了大量工作。

茶林、古村寨、茶產業(yè)和茶文化是“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重要價值載體。國家文物局始終堅持文化景觀整體保護原則,支持和指導云南省、普洱市,一方面建立古茶林監(jiān)測體系,指導村民完善古茶林保護村規(guī)民約,確保古茶林安全;另一方面加強古村寨風貌管控,實施文物保護修繕、展示體系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建筑有機更新、環(huán)境風貌整治。

據了解,為實現(xiàn)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頒布了《普洱市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保護條例》等3部專項法規(guī)、7部規(guī)章制度,為申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完成對現(xiàn)行177項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收集整理工作,編制景邁山村莊規(guī)劃,為景觀范圍內15個自然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依據。

景邁山遺產監(jiān)測中心

在遺產監(jiān)測中心,北京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遺產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所所長鄒怡倩說,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建立了監(jiān)測預警體系,截至目前已經安裝152套監(jiān)測設備,監(jiān)測覆蓋9個古村寨、古茶園重要位置、重點路段等,通過線上智能監(jiān)測與線下人工監(jiān)測相結合的方式,對風險因素實施監(jiān)測預警,做到及時預防、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置。同時,建立了集鎮(zhèn)區(qū)、行政村、自然村3級闡釋展示系統(tǒng),設置近200塊保護牌和說明標識牌,對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情況和價值進行闡釋宣傳。

糯干老寨作為景邁山列入遺產要素的9個古村寨之一,是唯一分布在山間小盆地,傳統(tǒng)古建最為集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傳統(tǒng)傣族村寨,也是向心式布局最為集中的寨子?!半m說糯干完好保留了傳統(tǒng)傣族村寨特色,但這里的村寨環(huán)境、傳統(tǒng)民居和生活其中的人,不是一成不變的。房子不僅是房子,更是生活的地方?!本斑~村村委會主任巖賽亂解釋說,由于氣候潮濕,干欄式建筑一般在30年左右就需要更新置換。在修繕之前,寨內的干欄式傳統(tǒng)建筑往往存在梁柱傾斜、木構件糟朽、瓦件酥裂殘破等問題和安全隱患。

讓巖賽亂欣喜的是,2015年國家文物局下?lián)芰伺锤晒糯逭Wo資金,用于傳統(tǒng)民居保護利用、消防工程、環(huán)境整治工程。如今的糯干老寨,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護,生活其中的村民樂業(yè)安居。

糯干老寨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余劍明介紹,2015年以來,在遺產區(qū)9個古村寨開展了文物建筑修繕、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一般建筑整治、景觀綠化、道路治理、展示利用等分項工程,有效保護了傳統(tǒng)村落的空間肌理和整體風貌。編制實施《景邁山建設活動導則》,對景觀范圍內村民和村集體的日常建設活動進行管理,保證了建設活動規(guī)范有序。在傳統(tǒng)村落保護過程中,充分考慮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在保護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征和風貌的前提下,對傳統(tǒng)民居建筑進行適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為村民帶來更多便利,得到村民的充分認可。

為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古茶山的干擾,張丕生介紹,以古茶林為核心,山頂嚴格保護水源,山中限定區(qū)域集中建設村寨,山腳發(fā)展生產,實施翁基、糯干、芒景等14個古村落整體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利用工程,人茶林和諧的空間生態(tài)關系更加鞏固。

“在申遺工作中,我們還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居民主體作用?!睆堌f,通過制定管理規(guī)劃、村莊規(guī)劃,出臺建房導則和茶樹管理規(guī)范,并在村規(guī)民約中進一步細化管理,形成了社區(qū)參與的良好反饋與治理機制,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社區(qū)共治機制,并形成“政府、社區(qū)、宗教、老人”協(xié)力共管機制,山上村民自覺遵循村規(guī)民約、長者帶頭參與治理村莊公共事務、宗教對茶文化信仰的傳續(xù),對古茶林保護傳承和傳統(tǒng)村落社會治理發(fā)揮重要作用。

通過多年的有效保護管理,目前遺產區(qū)內的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格局保存完整、3片分隔防護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遺產價值載體保存完成,古村寨景觀風貌保存良好,古村寨和民居建筑有機演進的進程真實、完整。

茶林航拍圖 攝影:賈翔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產標準ⅲ和標準v,反映了傳統(tǒng)茶祖信仰基礎之上,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這一體系充分尊重了當?shù)貧夂驐l件、地形特征和動植物種群,實現(xiàn)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展現(xiàn)了山地環(huán)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chuàng)傳統(tǒng),而遺產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tǒng)民居建筑在選址、格局和建筑風格方面,也體現(xiàn)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識和利用。

一切從茶中來 文物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一切從茶中來。

景邁山世居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與茶相伴,以茶為生,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包括種茶、制茶等生產文化,食茶用茶、民族習俗、民居建筑等生活文化,品茶詠茶、民間藝術、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保護中全面踐行新發(fā)展理念,通過民居保護、環(huán)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使景邁山各民族的生活質量、生活環(huán)境、文明程度得到顯著提升,保護景邁山茶業(yè)原始業(yè)態(tài)得到有效保護,實現(xiàn)了景邁山古茶林申遺保護成果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惠及廣大百姓。

玉洪是翁基村村民,她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一家共有三口人,家里有40多畝茶地,主要在家里制茶,每年大概的收入是在10多萬元左右?!?/p>

采茶 攝影:蘇錕

陳耀華介紹,景邁山茶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景邁、芒景兩個村寨90%勞動力從事與茶產業(yè)相關的工作,諸如種植、茶園的維護、茶的制作、加工、儲藏及貿易等各個方面,茶葉收入占村民總收入的90%以上,遺產地居民收入遠遠超過所在地區(qū)和全國平均水平,帶動了遺產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促進了古茶林的保護。

保護與發(fā)展良性循環(huán)、相得益彰,使得這一古老的遺產,經久而不息、歷久而彌香。如今,因茶而生的物質、精神文明依舊飽滿鮮活,為世界提供了一份真實完整的茶文化遺產,彰顯了景邁山古茶林強大的生命力。

制茶

在景邁山采訪多日,回想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和諧。在糯干老寨,發(fā)現(xiàn)很多人家都在一樓設有專門的茶室,并在桌上擺有食物水果等。“幾乎每家都有茶室,這里的百姓淳樸善良,喝茶是不要錢的,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可以走進去喝茶,不管買不買茶,老百姓都會很熱情地接待?!睅r賽亂介紹說。

在翁基小廣場,發(fā)現(xiàn)很多小店鋪比鄰而立,但卻無人看守,熊登奎解釋說,“老百姓只是在旁邊標注上價錢,貼一張收費二維碼就放心做他們的農活去了。他們相信,人與人的關系亦如茶一般,簡單、干凈,彼此需要的是一份用心、懂得和信任?!?/p>

如今的景邁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xiāng)生活創(chuàng)業(yè),1994年出生的芒景村村民巖砍,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yè)后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問到為何選擇回來,巖砍告訴記者,“我想起小時候,當時都是泥路,沒有電,當時的夢想就是好好學習,走出這座大山。后來,我成功地走出大山,去到首都北京。一開始幾年還不錯,可是到了后面,總覺得生命里缺點什么,很難看到生命的意義,于是我選擇回到了家鄉(xiāng)?!?/p>

景邁山云海 攝影:胡里城

翁洼觀景臺是巖砍最喜歡的地方,“每每站在這里,我都會無比感動,從這里望去猶如一幅壯麗的山水畫。每一秒都在不停地變化著,早上這里云霧繚繞,中午這里山清水秀,傍晚這里彩云滿天。如果要說哪里離天堂最近,那么就是這里了?!?/p>

回到了家鄉(xiāng),仿佛充滿了能量,巖砍說,“現(xiàn)在我與朋友一起以一種全新的角度開啟景邁山探索之旅,致力于景邁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非常有意義?!?/p>

申遺成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表示,國家文物局將繼續(xù)指導云南省、普洱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賀信精神,“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打造“活態(tài)”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案例”,向世界講好茶文化遺產的“中國故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xù)貢獻“中國力量”。

2022年9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馬龍·馬丁從普洱帶回一粒古茶種子,今年他短信告訴同行的中國人員,“帶回的種子發(fā)芽了!”

人在草木間,白駒忽過隙。傳承千年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改變的是走出大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而不變的是,人茶共榮的文化景觀仍將生生不息,傳承千年。

來源:茶貴人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80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0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