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普洱茶解說

找到約169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普洱茶是什么?2.0

茶葉屬于飲品。人們喝茶,第一目的是為了解渴。套用當今最時髦的養(yǎng)生概念,也可稱為“補水”。將其再延伸,將補水的過程變得優(yōu)雅,并附加其他的生活理念,諸如禮義,諸如文化,諸如品位,加上一些文化的、歷史的佐料和一些儀式與相配套的用具。于是,解渴與補水的說法被新詞“品茶”取代。

品茶不僅滿足生理機能對水的需求,同時兼顧了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因為“品”是有標準的,而且還有評價。不管這個標準是由內在經驗構成,還是外在群體意識的共識,它又與個人綜合素質有關。

如果說解渴是我們身體需求,并通過條件反射來表達(渴了才喝水)的話;那么,補水則是人們有意識的行為,因為害怕身體缺水而喝水,不是條件反射的結果。而品茶,除了滿足解渴與補水外,還加入了“選擇”(評價),這又與個人修養(yǎng)與品位有關。中國的古人,尤其是一些有文化背景的茶人,就是從這一片片茶葉中,演化出一套龐雜的茶文化體系。

這一點,在中國的宋代(960-1279年)就表現出來。由于宋代城市化的出現,都市生活變得逐漸繁華與熱鬧,于是,飲茶的風氣開始盛行。當飲茶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其性質也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由過去的喝茶向賞茶方面轉化。茶葉此時又增加了一個身份,成為社交過程中的必需品。宋代時期盛行的“斗茶”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當茶葉與文化接軌之后,對人們的飲茶習慣的培養(yǎng)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它不僅帶動了飲茶人群的放大,同時也推動茶產業(yè)向精制化發(fā)展。

宋代就是中國精制茶(也可稱為中國最早的名茶)不斷涌現的時代。我們從《宣和北苑貢茶錄》(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體察到為皇家所造團餅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譜。其中尤以龍團鳳餅最為精致。熊蕃在他的書中,錄有三十八種團餅茶模型,有方、圓、橢圓、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飾面用龍鳳圖騰,祥云氤氳,寄托種種神韻,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龍鳳英華”“龍園勝雪”“玉除清賞”等更是引人入勝。

但是,不幸的是,任何一種文化當缺少自我調整與修正機制時,就會沉浸在某種因素里難以自拔,當將這種因素發(fā)揮到極致時,事物開始走向了反面。那時,盛名之下的茶葉開始進入一個誤區(qū),注重外觀的“形”,而輕視內在的“質”;注重品飲過程的“感官享受”,忽略茶(湯)進入體內諸多生理表現;注重文化歷史的說辭與典故,輕內在品質的考評;注重茶價的高高在上,出現以價格代替品質的不良趨勢。

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茶葉危機悄然而至。這種制茶工藝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鳳餅,全部改為“散形茶”。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是有三點原因:

一是這種制茶法因為工藝復雜,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訴之謂“奢侈”。它只滿足少數人的享樂,大部分人或者說平民百姓根本消費不起。那時的團餅茶素有“一朝團焙成,價與黃金逞”的說法。真正是黃金有價,貢茶無價。朱元璋少時貧窮,深知社會底層人的辛苦。他知道,這種龍團鳳餅制茶方式的延續(xù),距離普通人民大眾愈來愈遠。因此下決心取締這種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藝相對簡單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飲茶的快樂。

二是唐宋延緩下來的貢茶制度,造成當時的各級官吏對茶農與茶工的剝削愈演愈烈。到元代時,多次爆發(fā)了小規(guī)模農民暴動,反抗朝廷對茶農的盤剝。因此,朱元璋取締“龍團鳳餅”的同時,也一并撤銷北苑貢茶苑。不再設皇家茶園;

三是宋代過分強調制茶技藝,追求工藝至高至極。在制茶技藝達到頂峰之時,反而無計可施。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藝窮途之后開始走向“旁門左道”。為了提高茶葉的香氣與滋味,他們便將龍腦及一些香料,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香味添加劑的東西混合茶中,使品茶者明顯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覺,以便勝出。這種近似“摻假”的方法在當時不是少數,而是一個普遍現象,被記錄在很多茶書里??梢?,中國的制茶領域里的“造假”現象,自宋代起始,就一直作為行業(yè)內的“潛規(guī)則”存在,有的甚至被奉為“祖?zhèn)髅胤健薄白鎮(zhèn)髅刂啤保恢毖永m(xù)至今。今天我們市場仍盛行的一部分所謂的“奇香”與“高香”茶,都與香味添加有關。

因此,當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罷龍團鳳餅,改散形茶。使延續(xù)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藝就此消失。

在那次浩劫中,有一種茶得以幸存,那就是普洱茶。普洱茶得以幸存的主要原因很可能與它所處在邊疆地區(qū)有關,加之人口少,少數民族又多,路途又十分遙遠,明王朝對云南的統(tǒng)轄更多的側重點在屯兵上,其他的則鞭長莫及。

我們今天看到的普洱茶,無論是外觀形態(tài),還是工藝制法都遺留唐宋時期制茶的影子。換句話說,唯有普洱茶還殘留唐宋時期的印跡,是中國茶葉史上最古老的一個品種。我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很多茶史專家們熱衷于討論六大茶類的歷史順序,甚至將種茶與制茶混淆,將很多茶類的起源追溯至唐宋時期。其實,散形茶只能從明朝算起。唯一繼承唐宋制茶工藝的是普洱茶。也就是說,唯獨普洱茶,其制作工藝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就是誰發(fā)明的普洱茶?

云南的很多茶葉專家愿意將這一功勞推到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身上,認為他曾經帶兵到過云南,教會了云南先人種茶與制茶。羅貫中寫成的《三國演義》中,就有“七擒孟獲”的故事。孟獲是云南少數民族的首領,諸葛亮在與孟獲的較量中,沒有采取血腥的鎮(zhèn)壓手段,而似游戲般對孟獲七抓七放,直到臣服。這段故事表達了諸葛亮對云南少數民族的尊重,也表達了以孟獲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對諸葛亮的佩服與敬仰,是一個優(yōu)美的大漢民族與邊疆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的故事。由此,人們將這個故事拓展,又描繪諸多諸葛亮在云南的故事,包括耕種,包括織布,也包括種茶與制茶。所以,我們至今在云南很多地方仍能看到諸葛亮的塑像,云南很多茶區(qū)每年一次的祭祀茶祖,諸葛亮的牌位與塑像經常被列為最顯著的地方。

但諸葛亮不是云南種茶與種茶的祖先。因為他一生沒到過云南。至于“七擒孟獲”,是小說編纂的故事,是杜撰,而非歷史。

我們分析,云南的先人之所以將大量的農耕之事推崇到諸葛亮身上,都與中原文化有關。云南最早的人群集居,包括一部分少數民族的起源,大量來自中原地區(qū)人們的遷徙,他們中有躲避戰(zhàn)亂的,有被發(fā)配的,也有駐軍屯田的。這是一股逐漸壯大的人群。他們不僅將中原的生產、生活經驗帶進了云南,同時也將中原文化一并帶入。諸葛亮作為中原人民的一個智慧偶像,也被納入。其實,普洱茶的工藝起源來自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是中原人帶到云南的。如果說非得追溯一個鼻祖的話,比較貼近的只能是唐代的陸羽——《茶經》的作者。

我們從現今的史料中,能夠發(fā)現大量的少數民族種茶的歷史,但鮮有制茶的記錄,留傳至今的“烤茶”飲法,在少數民族中盛行,但那不是普洱茶,也沒形成一個茶類?!翱静琛钡闹品ㄏ鄬唵?,更接近于刀耕火種的原始形態(tài),與普洱茶相去甚遠。

普洱茶屬于精制茶,有自身一套較完整的制茶體系。是從唐宋“龍團鳳餅”延續(xù)下來并不斷加以改進與完善的一種制茶方法。它不是某個圣人的獨創(chuàng),而是積聚群體智慧的結晶。它側重于最原始的生物發(fā)酵技術,是中國最古老的發(fā)酵技術起源之一。這與明朝之后興起散形茶(綠茶、烏龍茶的雛形)是兩種制茶思路。

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是中國最早的精制茶的典范。其重點在“制作之美”。它是將茶葉蒸熟之后搗成茶泥,然后拍在模具上成型,再加以烘箱焙火干燥與定型。最初的茶葉外形與結構全被破壞。而明朝之后的散形茶,其工藝特點重在表現“茶葉之美”上。無論經過多少道工序,都不破壞茶葉的組織結構,經水沖泡,又能復原茶葉最初的原始形態(tài)。

普洱茶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制茶思路。它先將茶葉制成散形茶,但又與綠茶的散形茶制法有很大區(qū)別。然后將散形茶經過緊壓,成了團茶、餅茶、磚茶、沱茶,與唐宋的龍團鳳餅非常相近。所不同的,它沒有蒸茶的過程,也沒有將茶葉搗成茶泥后再成型。經水沖泡之后,茶葉依然存在,但大部分茶葉會出現破碎現象,顏色表達也與最初鮮葉相去甚遠。

普洱茶的這種制茶思路,既不強調“制作之美”,也不表達“茶葉之美”,而是側重“發(fā)酵功能”上。更關注發(fā)酵后對人體產生的直接作用,如解油膩、消食等作用。古人所處的時代,科技相對落后,沒有化學檢驗的條件。因此,只知道它的功能,也知道通過發(fā)酵的手段獲取它,但它是什么?古人不知道?,F代科學證明,發(fā)酵過程中出現大量衍生物及次級化合物含有諸多藥用成分,對人體產生非常明顯的保健功能。

這就引來了普洱茶第四個特征:是藥?還是功能性飲品?

很多人愿意將普洱茶解說為“藥”。這一提法,不是今人所創(chuàng),而是古人。乾隆三十三年(1765年),清朝著名藥物學家趙學敏完成了《本草綱目拾遺》的編纂,并將普洱茶納入了藥物范圍,對后世影響巨大。近十幾年來,關于普洱茶種種治病的說法可謂跳躍式增長,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員(絕大部分是非藥學研究背景)為了嘩眾取寵,混淆了養(yǎng)生與治病的概念,擺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架勢,將普洱茶治病的概念無限放大,成為普洱茶市場亂象之一,也是普洱茶迄今為止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

應當明確的是,普洱茶不是“藥”。說它不是“藥”,有一個最簡單的理由,是它缺少化學成分的提純過程和不具備治病的“靶向性”。普洱茶可能具備很多“藥源”的成分,如茶葉發(fā)酵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衍生物,也叫化合物,對人體產生諸多的調理功能,如解酒、消食、利尿、調節(jié)便秘等,但距離“藥”還有一段距離。民間對普洱茶擁有很多關于治病的說法,其實是普洱茶中植物營養(yǎng)素對人體產生的調節(jié)作用,與治病不是一個概念。

準確地給普洱茶定位,它應當是功能性飲品。這是它最顯著的特征。由于普洱茶是發(fā)酵的產物,其大量的化合物對人體某些不適應癥狀產生直接干預。它主要作用于人的代謝系統(tǒng),尤其是對人體營養(yǎng)過剩產生的“代謝癥候群”作用明顯。因此,它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功能性飲品,而是介于保健功能與藥物之間的功能性飲品,是最有可能替代藥物的食品之一。

我們上述羅列的普洱茶四個概念,其第一個“茶”的概念與第二個“發(fā)酵食品”的概念已得到廣泛共識。但對第三個“古董茶”與“功能性飲品”的概念爭議較大。尤其是“古董茶”,民間普洱茶愛好者與茶學界一些專家們(主要是綠茶界與烏龍茶)幾乎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很多茶學專家們并沒有詳盡研究“古董茶”,或者說本身就缺乏研究的條件(留下來的正宗普洱老茶太少,價格奇高),他們反駁的依據是憑借對其他茶類的經驗,或者是對食品通常保質期的習慣界定。我們至今沒有看到用實驗數據表達觀點的言論與文章。因此這些反駁基本上源于盲目的經驗判斷,顯得脆弱無力。而民間普洱茶愛好者在這方面略勝一籌。雖然他們也缺乏實驗數據的支持,也談不出化學分子式,但他們的經驗來源于自身體驗的結果,而非空想。

其實,要想探明“古董茶”,或者研究普洱茶愈陳愈香的特性,首先得了解喬木大葉種茶樹,尤其是古茶樹的特性。因為普洱茶最核心的秘密,或者說最有價值的基石就在這里。普洱茶有制作工藝的技巧,但最大的秘密卻不是人為發(fā)明的,而是大自然賜予的。這就是古茶樹之謎。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云南普洱:探索普洱茶發(fā)展的“新路子”

【解說】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普洱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生態(tài)綠洲。普洱以茶立市,因茶得名,是普洱茶核心分布區(qū)之一,當地現代茶園面積和茶產業(yè)綜合產值位于云南省第一。當下,有著上千年茶葉種植歷史的普洱正探尋茶產業(yè)的綠色有機、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

中新網視頻截圖

【解說】長期以來,普洱茶存在名山茶備受關注而非名山茶行情冷淡的狀況。據昆明市茶業(yè)行業(yè)協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云南普洱春茶價格總體平穩(wěn),但班章、冰島等名山頭茶價格依然堅挺。與之相對的是非名山頭產區(qū)茶葉出現滯銷現象,價格低的每公斤不足百元,茶農們紛紛找尋新出路。

【解說】記者在普洱思茅區(qū)倚象鎮(zhèn)看到,這里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從2021年開始,村集體牽頭發(fā)動村民,將茶園朝有機茶標準轉換。使用天然綠肥,采用生物或者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蟲害,不施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

中新網視頻截圖

【同期】普洱市思茅區(qū)倚象鎮(zhèn)竜竜村黨總支書記許健康

以前都是臺地的(茶)大規(guī)模生產,現在為了追求品質,我們已經開始做這個有機轉換,現在獲得轉換的有7000多畝的面積。通過有機茶的生產加工,我們提高了它的價值,增加了老百姓的收益,做有機茶是我們的一個努力的方向。

【解說】無污染、純天然、高質量的有機茶讓茶農收入翻倍,也讓健康飲品概念深入人心。如今,倚象鎮(zhèn)已有近萬畝茶葉獲得有機認證,還有約2.4萬畝處于有機轉換期。目前,普洱有機茶認證面積、認證企業(yè)、證書數量均居中國地級市第一。

中新網視頻截圖

【解說】與此同時,在普洱發(fā)展出一批新式茶飲品牌。新式茶飲的喝茶方式新穎、風味搭配獨特、攜帶方便且能提供社交“茶空間”,能消除年輕人喝茶的門檻阻礙,填補25至35歲茶飲消費者之間存在的斷層。

【同期】普洱新式茶飲主理人張自穎

我覺得身為一個普洱人,我的爺爺奶奶到我的爸爸媽媽再到我,都是喜歡喝茶的。然后我家也是一個做茶的世家,就是祖祖輩輩都在經營著茶,但是對于傳統(tǒng)茶店來講,我覺得我想探索一條新的出路來經營我們的這個普洱茶。

【解說】曾經營奶茶店的張自穎觀察到,市場上新式茶飲使用的茶葉品質良莠不齊,她想讓更多人喝到來自普洱性價比高且品質佳的普洱茶,用年輕的方式重塑年輕人對茶的認知。

中新網視頻截圖

【同期】普洱新式茶飲主理人張自穎

我們會有一些新的玩法和新的態(tài)度,比如說我們有一些咖啡和我們茶的新的結合,然后還有一些我們的花飲類的結合,然后還有一些我們冷萃的茶,比如說冰滴這些,用喝威士忌的方法來喝,所以增加一些儀式感以后,你會覺得年輕人會更喜歡,這樣的喝茶方式。

【解說】張自穎表示,普洱的傳統(tǒng)茶葉銷售商和茶館經營者時常到新式茶館交流溝通,希望共同探索一條普洱茶經營的新出路。努力讓綠色有機的非名山茶回歸日常生活,成為大眾都認可的人氣飲品。

來源:中國新w網,杜瀟瀟 羅婕 繆超 云南普洱報道,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喝一口茶就能迅速判斷出山頭出處?這樣的神操作真的存在嗎?

剛涉足普洱茶圈,常常能聽到“普洱茶一寨一味、百山百味”的說法!慢慢的也形成了自己的茶友圈,誰手里有好茶,都要齊聚品飲一番。

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品飲畫面,茶友甲輕抿一口茶湯,喜上眉梢,嘖了幾聲之后。

說出了自己的品飲體驗:這茶香氣高揚,蜜香濃郁,還伴有清幽的蘭花香!

茶友乙呼呼入口,細細品飲,揚眉說:“這茶山野氣韻強勁,細膩柔和中不乏筋骨感!眾茶友紛紛端起茶杯想要喝出同樣的感受!

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是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把一些茶的山頭和出處喝出大概的,這些人多數是茶農、茶商、茶學專家或是喝遍百山百味的重度普洱茶癡!

因為只有他們,有足夠多的樣品和時間來一一比對,對于普通茶客而言,即使對山頭或是年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也少有機會去比對實踐。

想要喝出山頭茶

前提是了解對應茶區(qū)的風格特點

云南各大山頭的古茶樹都是在遠離污染、遠離大工業(yè)生產的深山密林中肆意而緩慢的生長。

茶樹與茶樹混生,夾雜著大量其它植物,林木、茶樹、碧草共存,昆蟲菌種相依,形成了一個完整、優(yōu)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古茶樹為了維持生長,不斷與周圍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從外界環(huán)境中吸收無機物轉化成種類繁多且復雜的有機物,縮聚成自身的一部分,成就了一山一韻,百山百味。

想要喝出山頭茶,首先需要了解各個茶區(qū)茶品風格特點,可簡單概括為“勐??唷⒁孜淙?、臨滄澀、思茅淡”!

以易武茶為例,易武茶是標準的大葉種茶,具有茶香高揚、茶湯甜潤、苦澀較輕、回甘較好、湯質細膩柔雅的口感特點。

香揚水柔雖然是易武茶的基本特點,但古茶樹生長的環(huán)境不同,滋味又會有細微差別,單就香韻分布來說,就有花香帶、蜜香帶、原野香帶、復合型香帶之分!

易武花香帶主要包括薄荷塘、草果地、哆依樹、和鳳凰窩等區(qū)域;易武蜜香帶是以麻黑為中心點,向落水洞、荒田、曼秀等周邊區(qū)域輻射。

易武原野香帶以銅箐河和茶坪為主要區(qū)域;集齊花香帶、蜜香帶、原野香帶的綜合特征的還是茶王樹。

喝茶還是要回歸品質

切勿一味追求山頭背景

喝茶最終還是要回歸口感、品質,諸如山頭、年份……這些被市場熱議的說法,

最多也就能為茶席間增加一些“盲猜、盲品”的樂趣,并不足以撐起一款好茶或是一位茶圈大神!

評審一款茶的綜合素質還是要落實到茶品的外形、湯色、香氣、口感(滋味)、葉底這五個維度,

輔之以科學全面的評審規(guī)則,才能全方位的將一款茶的底細摸透,品質高下立見!

同樣,一位茶圈大神也需要對茶品的評審指標有著深刻的認識、豐富的實踐、獨立的感知!而不是一味靠絢爛華美的辭藻來堆砌!

所以說,喝茶,不要過分迷信山頭、樹齡,當下喝到的茶湯給自己帶來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輪到茶友丙了,不急不緩的舉起剛倒好茶湯的茶杯,細細端詳了一會兒,

再湊近聞了聞,整杯下肚,自信發(fā)言:“落水洞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古樹茶”!

一桌茶友紛紛投來羨慕崇拜的眼神,只想拜這位茶友為師,進階成普洱大師,叱咤茶圈!

喝一口茶就能迅速判斷出山頭出處?這樣的神操作真的存在嗎?特定視頻解說如約而至!

廣闊的普洱茶圈里

真的有一口定山頭的神人嗎

講真,喝一口茶就能確定這款茶品的山頭和出處是非常困難的,大致能喝對各大茶區(qū)風格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找到約163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6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