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泡出茶湯要把茶葉拿出來

找到約302條結果 (用時 0.157 秒)

從制茶人的角度談一談發(fā)酵度


談起普洱茶熟茶,發(fā)酵度貌似是一個專業(yè)的話題。


“發(fā)酵度”被頻繁討論,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的“輕發(fā)酵”熟茶越來越多,逐漸熱門。


“輕發(fā)酵”熟茶得以嶄露頭角,可能是因為普洱茶是強調越陳越香的茶?!拜p發(fā)酵”自然會讓人聯(lián)想到,茶的好戲還在后頭,將來還會慢慢展現(xiàn)。


有人站出來說,熟茶技術就是人工加速的后發(fā)酵,既然都要人工快速發(fā)酵了,就不要裝什么清純了。不一次發(fā)酵到位,還要期待倉儲轉化,是不是多此一舉?


其實,這兩種觀點是一類,都是淺層理解,沒有觸及本質。看起來各有各的道理,也談不上對錯。


要對發(fā)酵度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我們必須站在制茶人的角度了解什么是發(fā)酵,還要對發(fā)酵有相對微觀的認知。



1


關于發(fā)酵度的傳統(tǒng)認知


發(fā)酵的時候,發(fā)酵師傅把茶拿出來一泡,看葉底就能告訴你這個茶幾成熟;有經(jīng)驗的翻堆工人甚至看一下堆子,就能告訴你這個茶現(xiàn)在幾成熟。


這個幾成熟怎么來的呢?主要是看顏色。茶葉整體變紅,一部分發(fā)黑,一部分泛綠,大概就是8成熟;如果總體都紅了,但是又隱隱透著綠,就是5-6成的水平。


這個是標準嗎?不是,這個是習慣。從來沒有人規(guī)定發(fā)酵到什么狀態(tài)叫幾成熟。只是這一時期行業(yè)內(nèi)從事這個工作的人相互討論,形成的表達習慣。這個習慣會流變,談不上標準。


有傳言,早期大廠的熟茶發(fā)酵,都是輕發(fā)酵。


2019年我曾拜訪勐海茶廠的老廠長鄒炳良先生,一起喝一款熟茶。


這款茶紅里透綠,如果放在今天勐海八公里的發(fā)酵車間,工人們會認為是6成熟,但在鄒老這里,這個發(fā)酵度叫8成。


我問鄒老廠長,勐海茶廠早期的茶,也就是80年代的茶,發(fā)酵大概是幾成呢?鄒老的答案是7-8成。


幾成熟,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樣的。



我比較幸運,經(jīng)常有老熟茶可以喝,尤其喜歡七八十年代的勐海茶廠熟茶。


我接觸到的真品中,不管是7572還是8592,發(fā)酵度在當下看來都是偏輕的,喝起來有回甘生津,葉底微微泛綠。


鄒老廠長的回答跟我喝到的情況完全符合。所以,傳言早期大廠的熟茶是輕發(fā)酵,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證。


但是,早期昆明茶廠、下關茶廠的熟茶就不是這樣了。比如昆明茶廠的7581,干茶和葉底的色澤更深,喝起來,氧化程度也更重,與勐海茶廠的茶完全是兩種風格。


大廠的早期熟茶,也不一定都是輕發(fā)酵,各種各樣的風格。


按照現(xiàn)在江湖上對發(fā)酵度的理解,勐海茶廠就是輕發(fā)酵的代表,昆明茶廠和下關茶廠則發(fā)酵偏重。



2

發(fā)酵中茶葉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這里要補充說明熟茶的發(fā)酵工藝:


一堆毛茶,通過加水讓含水量提高到28%-40%(鄒老的經(jīng)驗是28%-33%),微生物就會爆發(fā)。通過微生物和氧化的雙重作用,最終形成湯色紅濃、葉底紅褐的熟茶。


具體操作方面:均勻潮水之后,大概七天翻一次堆;一般四次翻堆之后,就可以開溝干燥;開溝后每天翻一次溝,茶葉含水量降低后可以漸漸降低翻溝頻率。


發(fā)酵和干燥的時間加起來一般是五六十天,快一點四十來天也能搞定,慢的話也有拖到九十多天的。



茶葉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主要有兩個路徑的變化:氧化路徑、微生物路徑。


|氧化路徑


主要是茶多酚氧化生成茶色素,決定了茶葉的顏色,也降低了茶湯的澀感。


|微生物路徑

主要是微生物把纖維分解,生成水溶性多糖,決定了醇厚度。


微生物路徑還可以具體細分:前期主要是黑曲霉活動,后期過渡到以酵母為主,期間也有其它微生物相繼登場。如果要更細致討論,每種菌從出現(xiàn)到離場都可以算作一個單獨的階段。


文章開頭所謂的發(fā)酵度,其實是這些變化的籠統(tǒng)概括,難以精確。


那各種品質指標跟發(fā)酵中發(fā)生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一拆解。



|發(fā)酵與茶葉顏色(包括湯色和葉底)的關系


茶葉顏色的形成,主要在于多酚類被氧化,形成茶色素。茶葉色澤,不論是湯色還是葉底顏色,反饋的都是茶葉的氧化程度。


顏色越深,就是氧化程度越深。


如果通過茶葉顏色來判斷發(fā)酵度,判斷出來的只是茶葉的氧化程度,只是發(fā)酵度的一個方面。


市場上常見說這堆茶發(fā)過了,燒堆了,全都發(fā)黑了”,如果把這種情況準確地描述,應該說它氧化程度過高了,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它發(fā)酵度過重。


因為,微生物路徑的變化對茶葉顏色影響有限。如果是在控氧的環(huán)境中發(fā)酵,茶都發(fā)軟了,湯都很醇厚了,葉底有可能還是綠的。



|發(fā)酵與葉底韌性的關系


很多人評價熟茶,喜歡揉搓葉底,認為葉底要有韌性才好,泥軟了就不好了。這其實是個誤解。


葉底的韌性是什么?是由葉片纖維結構的完整程度決定的。纖維結構在發(fā)酵過程中,會被微生物分解破壞掉,尤其是酵母。


酵母分解了纖維,產(chǎn)生水溶性多糖。所以同等情況下,相對泥軟的茶,醇厚度會高一些。反過來,如果考慮外形,醇厚度就要有所讓步。


纖維結構保留多少,跟茶湯水溶性多糖溶出多少,本身就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在技術上能夠保證酵母正常生長的情況下,是選擇讓葉底保留更多的韌性,有一個更討喜的外觀?還是希望它變得更有醇厚度,而外觀上稍做一些犧牲?見仁見智。


當然,也不能完全不顧外形。因為當酵母生長過多,整堆茶會徹底變成一灘泥,沒法當茶喝了。外形上適度的保留,是必要的。


|發(fā)酵與時間的關系


熟茶發(fā)酵中,氧化程度和微生物路徑的變化程度,都跟時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先看氧化路徑:一般來說,相同條件下,時間越長,氧化程度越深。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條件會影響氧化,比如堆子的形狀、蓋布的密閉情況、堆子的板結情況等等,都會影響氧氣與茶堆的接觸程度。


(舉個例子,同樣的時間,小堆發(fā)酵的氧化程度會比大堆發(fā)酵更深,因為小堆的體積小,整體與外界空氣接觸得更多。)


微生物路徑也一樣。相同條件下,時間越長的,微生物轉化的程度就越深。實際操作中,堆子的形狀,含水量,溫度也都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情況。


時間是一個影響發(fā)酵的因素,但一定要跟其它條件結合起來討論。


|發(fā)酵與口感的關系


發(fā)酵的整個過程,口感上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刺激性越來越低


氧化作用會讓苦澀類物質轉化,與口感刺激性相關的苦澀類物質在整個加工過程中一路降低。


二、醇厚度越來越高


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不斷地分解纖維,把本來不溶于水的纖維分解成了可溶于水的多糖,并且還把纖維鏈中捆綁的蛋白質也分解出來,轉化成游離氨基酸。


水溶性多糖和游離氨基酸的出現(xiàn)增加了茶湯的厚度和滑度。


在可控的發(fā)酵范圍內(nèi),籠統(tǒng)而言,發(fā)酵程度越深,醇厚度越高,刺激度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在精細操作中,兩條變化路徑可以分別控制。


發(fā)酵與香氣的關系


發(fā)酵過程會產(chǎn)生大量的揮發(fā)性物質。熟茶可能有的棗香、梅子香、果香等等,都是一些具揮發(fā)性的有機酸參與形成的。


發(fā)酵初期,揮發(fā)性物質的種類非常多。隨著發(fā)酵深入,初期的揮發(fā)性物質會逐漸散逸,逐漸氧化或者轉化消解掉。


整個發(fā)酵過程,結束得越早,干燥得越快,保留的揮發(fā)性物質就越多,香氣也就會更復雜、馥郁。


發(fā)酵輕的茶,往往具備花果香;重一點就有糯香、甜香;再重一點就是陳香。


香型可以藉由發(fā)酵的程度來控制。一方面是微生物分解和生成揮發(fā)性物質,一方面是氧化作用消減和純化這些物質。



3

那什么樣的發(fā)酵度最“好”呢?



那什么樣的發(fā)酵度最好呢?這取決于“好”的標準。


有些人喜歡醇厚,有些人喜歡刺激;有些人喜歡陳香,有些人喜歡花果香。這都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去制定加工方向。


這些要求,都可以通過氧化和微生物控制去靠近和滿足。


我做茶是按照我的理解:我認為普洱茶的核心在于“越陳越香”,熟茶的核心同樣是“越陳越香”。


這里說的“越陳越香”是針對普洱茶的“越陳越香”,是越陳越好的意思,是說普洱茶在存放過程中,產(chǎn)生緩慢后發(fā)酵。微生物利用糖苷類物質中緩慢釋放出的糖,分解葉底纖維,產(chǎn)生水溶性多糖和游離氨基酸,使得湯質越來越厚,喉韻越來越深。


發(fā)酵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茶扶上“越陳越香”的軌道。


在普洱茶生茶存放的前期,由于大量兒茶素的存在,抑制微生物生長,所以生茶前期在湯質上的成長很小。非得要存到幾十年后,兒茶素水平降低了,才得以展現(xiàn)出醇厚度。


通過熟茶發(fā)酵,可以將兒茶素大幅降低,搬走“越陳越香”道路上的石頭,讓茶的轉化一路坦途。


好的發(fā)酵,是把醇厚度拉起來,刺激度降下去,同時盡可能多地保留糖苷,把茶送上越陳越香的軌道。


(發(fā)酵如何保留糖苷?兩個方面:一,不要過度氧化;二,切忌生長雜菌,比如灰綠曲霉之類的雜菌就要抑制住。談及糖苷類的知識,可以參考線上課程《李揚講透什么樣的茶可以越陳越香》


把茶送上越陳越香的軌道之后,是送得遠一點還是近一點?取決于個人。倉儲也是一種樂趣。



4


熟茶倉儲的樂趣



生茶在倉儲中,轉化特別慢,一等幾十年。可能存好的時候會很有樂趣,但成本實在太高。


熟茶方便多了:減少了兒茶素的窒礙,后發(fā)酵一路通暢。一款好的熟茶,每一年都看得到成長,樂趣滿滿。尤其是發(fā)酵較輕,具有馥郁花果香的熟茶,不論在香氣還是口感上,每一年都會有清晰的、可以感知的變化。


只是倉儲的樂趣不見得適合所有人,畢竟大部分人沒那么多時間和精力。



5


怎么談論發(fā)酵度會顯得更專業(yè)?



其實,用幾成熟來形容熟茶的發(fā)酵度,是不太準確的說法。


整個發(fā)酵過程,是多維度變化的綜合,至少可以分為氧化和微生物兩層,而且微生物這層還可以細分出很多層變化。


說一款茶6成熟,說的是60%氧化了,還是黑曲霉或酵母長出了60%的水平?這很籠統(tǒng),并沒有講清楚。


可是,每次提及相關話題都用氧化度和哪些微生物的作用程度去描述的話,又顯得過于復雜。


用幾成熟去描述熟茶發(fā)酵度,是隨順適權的做法。


由于熟茶發(fā)酵度沒有官方的認定,所以我們現(xiàn)在談論的發(fā)酵度只能是綜合范圍。包括了發(fā)酵過程中的氧化程度以及各級微生物發(fā)揮作用的程度等。


真正要做出對普洱茶熟茶技術有指導意義的探討,我們非常需要把概念精細化。


至少,討論幾成熟之前,先把氧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清。



本文首發(fā)于2020年10月的《普洱》雜志,標題為《談一談普洱茶的發(fā)酵度》



文|茶葉進化論李揚 編輯|高雯


連茶都泡不好,還敢出來賣茶?

茶圈,十分有趣。

手握好茶,還要會泡。

偶爾遇到,年輕人在老司機面前,把冰島壩歪單株泡出9塊9包郵的水平,場面簡直太尷尬。

-01-喝過百年老茶

有位茶友來喝茶,給他泡了個冰島老寨的中小樹茶。

卻不料,大哥喝了一口,張口就來:這茶還可以,但我平時更喜歡喝老茶。

茶客繼續(xù)說:以前,我在一個朋友那里喝到30年代福元昌號的老茶,近百年的茶葉,湯色油潤,芳香四溢,世間罕有的好茶呀。

說完,還不忘看著年輕的老楊說:你對號級茶了解嗎?

老楊裝作不知道,喝近百年的老茶?那些老茶的文物價值遠超品飲價值,要說有多好喝,真不知道。


隨后,茶客便解釋:20世紀40年代之前,普洱茶由商號、類似今天的私企來做,比如易武宋聘號等四大茶號,鳳慶的俊昌號。

茶客喝下半杯冰島老寨中小樹,滔滔不絕地說:但后來,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茶馬古道斷了,茶葉賣不出去,商號衰落。再后來,中茶出現(xiàn),藍印、綠印等印級茶出現(xiàn),懂了吧!

老楊一副聽君一席話,如撥云見日、茅塞頓開的感覺,對茶客一番點贊。好奇地問:您很懂茶,哪里人呀。

茶客說:我是建水的。老楊點點頭:早知道就應該用建水紫陶給您泡壺茶。

隨后,老楊話鋒一轉:建水人做茶,在云南也算相當早了。道光三年1823年,就是建水茶人把秦佩信茶莊遷到了倚邦(資料來源:《云茶大典》)。

茶客一聽,臉色有些鐵青,像是沒聽說過的樣子,只能端起一杯茶,慢慢飲下。


-02-老夫只喝古樹

聊了良久,又拿出壩歪單株沖泡。

茶客一邊等著泡茶,一邊說:平時我的口糧就是壩歪,五寨中性價比最高的冰島。

茶葉泡出來,茶客喝了三四杯,開始問道:你這個茶樹齡是多少年的?百年以下的我可不喝。

這題顯然不會。茶樹種下去幾年,恐怕連茶農(nóng)都不知道,你問我,我能問誰呢。

于是,老楊看著茶客,思索片刻后說道:

采茶的時候,樹干比胳膊細的,都是混采。跟胳膊一樣粗的,當一般的古樹采,比大腿粗的,一塊茶園也就那么幾棵,用來做單株。至于到底多少年,真不知道。

茶客匪夷所思地看過來:這小家伙是裝傻還是真這么傻?

其實,現(xiàn)在的樹齡,更多是文化范疇,而不是茶樹的生理樹齡,重點還是要看茶葉品質。


茶客喝了幾泡茶,一邊喝一邊說:這個茶可以,苦澀度低,花香融在湯里,韻也很不錯。你的冰島什么價格?

混采1千6一公斤,普通古樹4000,單株4500。

茶客:我現(xiàn)在喝這個是什么?

老楊果斷地說:2020年的單株。

茶客突然皺緊眉頭,分明有些不爽,在嘴里嘀咕:單株?就這水平也敢叫單株。

茶客又喝了幾泡,終于還是憋不住了:你這茶就是一般的古樹,根本達不到600年單株的水平。6成單株的料,4成普通古樹的料。

老楊一臉詫異,分明就是2020年第一次到茶山,全程像打了雞血一樣看著做的。

莫非,中途出了什么問題。

-03-喝出山頭

喝茶半晌,茶客突然問一句:我這么挑剔,你會不會不開心!

老楊搖搖頭:不會,真正懂茶愛茶的人才會這么挑剔。有的人覺得茶就是幾片樹葉,但真正愛茶懂茶的人,能喝出不一樣的地方。

茶客一臉得意:你說對了,喝茶,老夫是有真功夫的,有些人喝茶三年就敢在我面前顯擺,老夫不屑一顧,我怕我功力太猛,一般人鎮(zhèn)不住。

老楊看熱鬧不嫌事大地問:能喝出山頭嗎?

茶客得意地說:要看是什么山頭,有名氣的山頭,連猜帶蒙,還是能喝出來的。

老楊拿出一款新茶。沖泡之后,茶客喝了三五杯,慢吞吞地說:

大中山,甜度高,澀感強,這個茶很像冰島,但是韻淺。樹齡跟年份我喝不出來,在昆明干倉陳化5-8年,你當冰島賣,十有八九的人喝不出來。

這神奇的技能,嚇得老楊咽了咽口水:原來,江湖上真有人能喝出山頭。只是,不管陳化幾年,大中山就是大中山。

見識到茶客的本領,老楊重新撬了一泡壩歪單株,請茶客一壺試試,茶客欣然應允。只見茶客從口袋里撈出一個朱泥紫砂壺,投茶6克。

茶客泡好之后,端起一杯,只感覺茶湯像棉花似的浮在上顎,飲下一杯,潤入肺腑。好茶帶來的感覺,很難用語言形容。

茶客喝了兩杯,開始說教:你這茶,3泡出喉韻,十幾泡仍然余韻綿綿,自始至終湯與香相生相伴,真單株啊。但是,你的泡茶水平很一般,你只能把茶葉泡出一般的風味,還要多練習。

老楊一臉慚愧地看著這得意的茶客,無奈地說:

這就是經(jīng)常送茶樣,讓茶客自己帶回去泡的原因。

喝茶這條路上,無論泡茶技能,還是茶葉知識體系,都還有得學呢。

寫在最后:

初學喝茶,總有疑問:

同樣的茶葉,茶葉店里喝那么香那么潤,自己在家喝,卻沒有那種感覺。莫不是賣茶的太奸,把茶換了。

茶,從樹上的鮮葉到茶餅撬開,也只是半成品。要把半成品變成一盞清甜可口的茶湯,是個技術活。

同一餅茶,水質不同,天氣不同,泡茶人的心情不同,泡出來的茶,風味自然不同。

泡茶,有一個過程

曾遇到一些茶友評價真正的冰島老寨,一點味道都沒有,說好的細膩的湯感,新茶就能展現(xiàn)出的喉韻呢,根本沒有。這是初學者。

遇到一些漂亮的茶藝師,泡茶花里胡哨,各種動作耍得異常妖嬈,可是,泡出來來的茶,真不好喝。這是菜鳥。

遇到一些泡出三五年的年輕人,能泡出各個山頭的茶葉的風味,便得意洋洋地說:泡茶,不就那么回事。這樣的人,多年之后,泡出來的茶,沒有長進。

也遇到其貌不揚的小老頭,不顯山不露水,隨便露一手。泡茶的水平,分分鐘就表現(xiàn)出自己喝茶十幾年的道行。千錘百煉之后,已經(jīng)和茶一樣、濃淡皆是味。

喝茶的路上,誰不是剛入門的時候,三兩次泡不出香味,一杯潑在茶桌上,悶悶不樂地不喝了。隨后,又捧起茶杯,一次又一次地練。

直到某一天,突然在公道杯里聞到了花香,終于泡茶入門,心曠神怡。

泡茶,是一個過程。玩茶的樂趣之一便是:了解基本的泡茶知識,孰能生巧。最終,萬千茶葉在自己手中,沖泡起來,游刃有余。

喝茶,品嘗不同的茶葉風味

初時喝茶,比水更有味道。隨后,發(fā)現(xiàn)茶葉中獨特的花蜜香,便深深熱愛。

人到中年,方知茶的好。自此一把紫砂,兩個茶杯,一入茶門,其它飲料,都是路人。

喝茶的路上,喝遍萬千茶葉,綠茶的鮮爽,青茶的高香,紅茶的清甜,執(zhí)著于不同茶葉里風味的變換。終于在普洱茶的韻味里,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杯,藏起了自己喜歡的茶。

喝茶,是一種心境

白駒過隙,雨花蹁躚。當藏茶在歲月里變老,人在生活的磨礪下變得波瀾不驚。喝茶,已然成為一種心境。

不再執(zhí)著于多么濃郁的花香,不再追捧時下火熱的茶類,唯獨在一盞淡茶里,與清茶歲月一起,化作淡泊寧靜。

愛上普洱茶,便是一生,你我終會在有茶相伴的日子里,慢慢老去。

人生遲暮時,在有茶喝有人愛的日子里,趁著春暖花開,出去走走,聽鳥語花香,憶往昔歲月。

散步歸來,泡一壺茶。飲下的茶,半盞香甜苦澀,半盞人生至味。

此時,想起剛喝茶時候,曾把冰島泡出9塊9包郵的水平。

飲下一杯,過眼云煙處,歲月已無聲。

來源:普洱話江湖 茶茶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怎樣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泡茶是中國人的發(fā)明,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拐點,帶動了茶具、茶道、茶藝、茶文化的發(fā)展。泡茶講究茶具、用水、水溫、環(huán)境、心境、服裝等。泡茶技術,讓茶飲真正實現(xiàn)普及。

  第一、潔具溫杯不可少

  不管泡什么茶,茶壺、杯具都要整潔干凈。避免串味,影響茶的口感。

  在泡茶之前先用開水燙一下茶具,可以起到消毒的效果,清除異味,干凈又衛(wèi)生,喝著心里也舒服。

  并且,開水泡過的茶壺或茶杯,溫度升高,更有利于激發(fā)茶葉的香味,也就是茶友常說的“溫杯”。

  第二、投茶要適量

  泡茶時的投茶量沒有固定標準的,一般都是憑個人的感覺來把控。

  但是投茶量過多的話,泡出來的茶湯茶味過濃,口感會變得苦澀,影響飲茶體驗。并且經(jīng)常喝濃茶對身體不好,還容易出現(xiàn)茶漬牙,影響個人形象。

  投茶量過少的話,則茶香不足,滋味清淡,品不出茶味。

  正常情況下,茶葉和水比例在1:50左右;當然每個人的口味濃淡都不一樣,主要還是根據(jù)個人喜好來調整。

  第三、合適的水質很重要

  泡茶時,所用的水是也是影響茶湯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泡茶所用的水更為講究。他們會采集露水、雨水和雪水封存起來,等家里有貴客的時候才舍得拿出來用。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當今社會空氣污染、環(huán)境污染問題頻發(fā),所以這些雨水什么的都不能直接拿來飲用。

  泡茶應該選擇軟水或暫時性硬水。而我們生活中用的自來水多為硬水,不宜泡茶。

  所以平時大家泡茶時最好用純凈水,口感會好一些。

  第四、合適的水溫很關鍵

  生活中泡茶時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水溫。不同的茶類所用的溫度也不同。

  許多不太講究的茶友在泡綠茶的時候,用剛燒開的水直接沖泡,這樣是不對的。因為綠茶比較嫩,直接用開水的話,容易把茶葉“燙熟”,口感會變差。應該把開水放置到85度左右,再進行沖泡。

  而像黑茶這種原料粗老的茶,如果水溫太低,就無法喚醒茶性,一般用開水沖泡,或者直接煮茶來喝。

  泡茶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只要掌握了對的泡茶技巧,泡出一杯好茶還是很輕松的。但是話說回來,泡茶方法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茶葉也無濟于事。

  茶葉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上乘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因此,茶葉有"康樂飲料"之王的美稱。但是飲茶還需要講究科學,才能達到提精神益思維、解口渴去煩惱、消除疲勞、益壽保健的目的。


找到約287條結果 (用時 0.01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