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南宋黑釉茶盞

找到約45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茶文化丨盞里乾坤

茶在我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而古代作為飲茶用器的茶盞又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呢?秦漢時期,飲茶之風日漸興起,茶具才開始從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離出來。據了解中國出土的最早茶具為東漢燒造。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飲茶文化作為全國文化出現(xiàn)的標志。


茶為國飲,遠近同俗

唐代宮樂圖(會茗圖)

在唐代以前飲茶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到了唐代,飲茶之風才擴散至民間趨于平民化。茶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當時也形成了人人飲茶的社會風尚,正如《舊唐書?李玉傳》中所提到的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當時的不少城市已出現(xiàn)了專門賣茶的茶館。此時方才出現(xiàn)了專門用于飲茶的器具——茶盞。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瓷茶盞是宋代制瓷工藝與社會環(huán)境相結合的產物,茶盞不僅僅是盛貯之器,它還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品位和質量以及那個時代的審美、價值觀等文化內涵。


宋瓷茶盞造型簡潔,優(yōu)美,裝飾典雅含蓄,將實用美觀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藝完美地結合,也反映了兩宋時期崇尚質樸,清秀自然的社會審美情趣。


 

南宋 曜變天目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源于福建建安北苑貢茶選送的評比,后來民間和朝中上下皆效法比斗,成為宋代一時風尚。它是在茶宴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風俗。


宋人斗茶之風的興起,與宋代的貢茶制度有密切的聯(lián)系。民間向宮廷貢茶之前,茶人以斗茶的方式,評定茶葉品級等次,勝者作為上品進貢,獻茶的人也可以升官晉級。


南宋劉松年斗茶圖

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曾畫過一幅表現(xiàn)斗茶場面的《斗茶圖》。圖中四位斗茶手分成兩組,每組二人。左邊斗茶人,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壺,昂頭望對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壺,左手持茶杯,兩手拉開距離,正在注湯沖茶。


 
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繪制的《斗茶圖》 原圖

“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


“斗茶”之法講究茶質、水質和技藝。斗茶想要取勝,不僅需要茶品好,茶人的技巧嫻熟,而且需要優(yōu)質的茶盞,所謂“好馬配好鞍”。斗茶是要比試誰的茶盞中泡沫停留的時間更長。


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鮮白為標準,所以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為主。好的茶盞顏色能襯托出茶湯的顏色,使茶能夠在茶盞里香氣持久且保溫,同時茶湯在盞面上不留水痕。


龍泉窯斗笠碗 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松風鳴雪兔毫斑”——斗茶佳器


那么哪種茶盞適合用來斗茶呢?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書法家蔡襄在《茶錄》里面都曾提到過建盞是最適合點茶和斗茶的茶器。


宋徽宗說:"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如蔡襄在《茶錄》說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宋黑釉盞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建盞”是指自北宋以來在建陽市水吉、池中、后井出產的黑釉茶盞。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出產的黑釉瓷被譽為“瓷壇明珠”。


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釉料獨特在燒制過程中能產生不同的筋脈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現(xiàn)兔毫狀、油滴狀或曜變狀,溫潤晶瑩,瑰麗悅目,具有典型的中國風格和濃郁的東方古典藝術色彩。


北宋 建盞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常見的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釉面風格。油滴盞的油滴紋是黑釉在高溫中形成的結晶釉,黑色的釉層上均勻分布著小而密集的斑點,猶如漂浮的油滴。因為斑點有金黃色或銀灰色之分,故這類建盞又有“金油滴”和“銀油滴”的區(qū)別。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兔毫紋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鐵質在高溫中聚集,并向下流動,產生流淌狀絲毛紋,因細密如兔毛而得名。同樣有金黃色、銀灰色、藍色等炫目色彩。在燈火的襯托下,能變幻出絢麗迷離的光影。

北宋建窯兔毫盞

鷓鴣斑用含鐵量很高的不同的兩種紫金土來配制黑釉,使釉內含鐵量高達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于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鷓鴣羽毛一樣盡善盡美的花紋,故名"鷓鴣斑"。

宋 鷓鴣斑建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們鐘愛。這種瓷器的釉面顏色紺黑如漆,溫潤晶瑩,釉面上布滿密集的筋脈狀白褐色紋飾,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細,閃閃發(fā)光。用兔毫盞沏茶,兔毫花紋在茶水里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


宋代有關建盞記載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輿勝覽》,作者祝穆寫到:“兔毫盞,出鷗寧之水吉。


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又君漠茶錄‘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边@段文字清楚表明“毫變盞”價格昂貴且極難得到。


宋兔毫盞 日本京都博物館


宋代才子黃庭堅,與詩友品茗斗茶中,常常即席賦詩,如“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薄八娠L轉蟹眼,乳花明兔毛。”就體現(xiàn)了黃庭堅對黑釉兔毫盞的贊譽之詞。


蘇軾在《送南屏謙師》中也表達了對兔毫盞的喜愛之情,“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建窯兔毫盞從元代開始衰落,以致失傳,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失傳幾百年的兔毫盞已于1980年在福建恢復試制成功。


南宋吉州窯兔毫盞

除此之外,宋代茶盞在充分吸取唐代茶盞優(yōu)點基礎上,出現(xiàn)了一種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形似倒置的斗笠,因此這種茶盞被稱之為斗笠盞或斗笠盌”。

北宋耀州窯青釉劃花斗笠盞

茶與茶盞的關系是相生相融的。同樣的一泡茶,注入不同的茶盞,便能產生不同的湯色滋味。茶,因為茶盞而有了形,人們既可品其味,又可觀其色,還可聞其香,更可杯底留香。


茶盞不僅有其收藏價值,更有其實用價值。如今大眾對茶盞收藏熱情也越發(fā)高漲,而對茶盞的保護與重視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仍需我們不斷努力。

點茶、焚香、掛畫,《夢華錄》中的宋人審美風尚

熱播的連續(xù)劇《夢華錄》劇名取自宋代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書中翔實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上至貴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生活風貌。輕羅小扇、焚香點茶,《夢華錄》中刻畫宋人生活的每一幀都傳遞著風雅的審美風尚。兔毫盞、青白釉瓷、熏香爐……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宋代館藏里藏著哪些《夢華錄》的文化彩蛋?《夢華錄》劇名取自宋代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書中翔實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上至貴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生活風貌。劇中女主趙盼兒便是從錢塘(今浙江杭州)來到了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驚嘆于眼前車水馬龍、火樹銀花的繁榮場景。

《夢華錄》劇照

輕羅小扇、焚香點茶,《夢華錄》中刻畫宋人生活的每一幀都傳遞著風雅的審美風尚。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有一句南宋時杭州的民諺,“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戾家”,“戾家”是外行人的意思,說著以上這“四般閑事”可以說是宋人雅致且精細生活的重心,草率馬虎不得。宋朝大力推行修文的國策,造就了文化素養(yǎng)最高的中國古代社會,也成就了典雅優(yōu)美的宋代陶瓷。點茶篇 《夢華錄》中花了大量篇幅講點茶,因為點茶是宋代特有的茶道,極為講究細節(jié):該怎么制作茶餅,怎么研磨茶末,用什么水點茶,火候以第幾沸為宜,以及,配什么樣的茶盞。趙盼兒在運營茶樓“半遮面”伊始,就以九件珍貴的茶盞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前來品茶。

《夢華錄》劇照

宋代文人之間流行斗茶,而在宋徽宗的帶領下,以建盞斗茶的風氣最盛。劇中經典的斗茶戲以及在點茶時多次使用的一種黑釉茶盞,就是大名鼎鼎的“建盞”,即為北宋福建建陽窯燒制。

《夢華錄》劇照

北宋蔡襄的《茶錄》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胚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本褪钦f黑釉茶盞襯托白色茶沫最適宜斗茶,胎體厚重又能讓茶湯保暖不易冷卻,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愛。

而趙盼兒在十四集介紹自己的名貴茶器時提到的“兔毫”,是黑釉在高溫下的一種結晶現(xiàn)象。福建地區(qū)土壤含鐵量高,高溫下胎中有部分鐵質熔入釉里,飽和后會析出似兔子皮毛的紋理,俗稱“兔毫紋”,亞博的這件館藏就是帶有兔毫紋的宋代建盞。

兔毫盞,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除了“建盞”,劇中更常見各種如玉般質感的青瓷盞。三姐妹在市集上購買瓷器,道具的釉色和形制都非常接近景德鎮(zhèn)青白釉瓷。

江西景德鎮(zhèn)于晚唐五代起燒制瓷器,到宋代因瓷土潔白,釉色堆積處呈現(xiàn)青色,所以叫青白瓷。亞博館藏的這件南宋時期的荷花葉紋青白釉瓷,器形秀麗,釉色清潤,青白瓷以釉色青白,胎質輕薄、透明、堅致,非常符合宋人喜歡的沉靜、素凈的風格。

荷花葉紋青白釉瓷,南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插花篇 《夢華錄》中,趙盼兒出場便是劃船采花歸來的場景,趙氏茶坊的茶桌、供臺、門口等都放了插花,到了東京新開茶坊前,也是在布置插花。

《夢華錄》劇照

宋代是中國插花史上的鼎盛期,宋代以前插花一般只流行于宮廷和貴族家庭,或者是佛堂供花,到了宋代,插花成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時尚。看看南宋畫師李嵩的《花籃圖》,便可以領略宋人精妙的插花技藝和審美情趣。

亞博館藏中就有一只宋代龍泉窯長頸盤口青瓷花瓶,龍泉窯是南方民窯的代表,位于浙江省龍泉市,是中國陶瓷史上最重要也最著名的窯廠之一。龍泉青瓷燒制歷史悠久,兩宋至明清不衰。而趙盼兒在十四集介紹茶器時提到的“粉青”和“梅子青”,其實都是南宋時期對龍泉窯青瓷精品的贊譽。

長頸盤口青瓷花瓶,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夢華錄》劇照

在亞博另一件南宋時期龍泉窯的蓮瓣茶碗中可以看到,花瓣凸起處釉薄成白色,這是有意識地顯露出的白色胎質,俗稱“出筋”,是龍泉窯青瓷渲染釉色青翠和胎質純凈的特殊技法,燒制難度很大。

蓮瓣茶碗,南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焚香篇除了點茶和插花,焚香也是宋代文人離不開的雅事,《夢華錄》的場景中也處處可見焚香的痕跡。不管是讀書、閑居,還是雅集、宴客,都離不開一爐香,氤氳一室。

《夢華錄》劇照

《夢華錄》劇照

亞博館藏就有一只宋代的刻花鏤空熏香爐,做工精美,釉質瑩潤,是典型的耀州窯出品。耀州窯是北方民窯的代表,窯址在陜西銅川。作為北方窯,耀州窯的瓷器風格顯得既粗獷又流暢。從釉色來看,耀州窯青瓷通常是青中帶黃。這件香爐的第一層刻有花葉紋樣,下層則是利落的鏤空設計,紋飾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精致無比。

刻花鏤空熏香爐,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劇中趙盼兒身邊經常出現(xiàn)的一只青釉碗和手中的小杯,藝術風格就與耀州窯青瓷非常相似。胎質灰白,釉質滋潤,呈橄欖青,裝飾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線條剛勁有力,紋飾活潑,別具一格,很容易在一眾茶盞中辨認出來。

《夢華錄》劇照

《夢華錄》劇照

掛畫篇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多有收藏古器、名家書畫的喜好,廳堂房閣都掛有名家書畫;每遇雅集、文會、博古之時,也會展掛出自己平時收藏的名畫以供鑒賞,這個過程就叫“掛畫”。《夢華錄》中,可以看到作為茶坊老板娘的趙盼兒也在茶坊內布置了很多掛畫,吸引文人墨客品鑒。

《夢華錄》劇照

不光是畫,拓片也是掛畫欣賞的一部分,就像亞博的這件碑文碎片拓片掛軸。北宋首開金石學風氣,拓片既有筆墨和金石的韻味,又能裝裱成軸懸掛觀賞,古樸文雅,深受宋人歡迎。

碑文碎片拓片,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夢華錄》中的審美生活令人神往,而實際上在宋亡后這四般閑事都漸漸式微沒落。但從留下來的器具中,我們仍能看到那種風雅,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才是真正打動人的。

來源:澎湃新W

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挖呀挖呀挖!挖到了古人最in“潮玩”茶器!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茶器,因茶而生,因茶而美。

唐煎茶,宋點茶,明清泡茶,

古往今來,飲法不同,器用不一。

歷歷千百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飲茶風尚,而茶器便是飲茶時尚的載體。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就讓我們來扒一扒歷代最IN的茶器,感受茶器的千年神韻吧!

奪得千峰翠色來

唐·越窯青瓷茶碗

唐·越窯青瓷荷葉帶托茶盞

寧波博物館藏

1975年寧波市和義路碼頭遺址出土,由茶盞和盞托組成,胎質細密,釉色青翠,瑩潤欲滴。茶盞為敞口五曲荷花形,盞托四邊微微卷起,宛若一片風荷托著一朵盛開的荷花,在清波漣漪的水面上隨風擺蕩。

中國人剛開始飲茶之時,并沒有專用的飲茶器具。飯碗、湯碗、酒盞、酒杯等食具、酒具,都可用來飲茶。就連茶也沒有統(tǒng)一的名稱,“槚”“蔎”“茗”“荈”等,都指茶。陸羽是這一“混沌”局面的終結者,也是中國茶道美學的奠基人。

陸羽獨愛越瓷。越瓷,主產于越州(今浙江寧波、紹興一帶)境內。他認為,越瓷勝過邢瓷有三大原因:“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茶經·四之器》)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南宋摹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以瓷色是否有利于茶色作為衡量標準:“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

寧波上林湖越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唐末五代出現(xiàn)的秘色越瓷,更是刷新了越窯瓷器燒制技術與審美藝術的高度。“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陸龜蒙《秘色越器》)“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唐?徐夤《貢馀秘色茶盞》)。詩人筆下,秘色瓷滿是江南山水的明麗與溫婉。

五代·越窯秘色瓷蓮花碗(蘇州博物館藏)

因地緣相近、文化淵源甚深,一批批遣唐使、遣唐僧、留學生相繼來華,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茶器也隨著中國茶及佛教的東傳,深刻影響了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茶文化的形成。

高麗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盞托(約12世紀)

但,也不能抹殺邢瓷在唐代茶器中的地位。“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唐?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甌》)。越瓷與邢瓷,“南青北白”,平分秋色。

唐·邢窯白釉執(zhí)壺(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藏)

R. MUSEUM

兔毫連盞烹云液

宋·建窯黑釉茶盞

宋·建窯黑釉兔毫紋盞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胎呈鐵黑色,里施黑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較厚,釉中呈現(xiàn)出絲絲白紋, 俗稱“兔毫斑”,因釉中結晶而呈現(xiàn)黃色或白色毫紋而為世人所珍愛。

建盞,又稱“黑建”“烏泥建”,不論功能設計,還是審美情趣,都是宋代點茶、斗茶的主流茶器。

“茶色白,宜黑盞”。唐茶尚綠,故陸羽首推類冰似玉的越窯青瓷茶碗。宋茶貴白,似雪、似楊花的白。以黑反襯,是表現(xiàn)白色最直接、也是最具視覺沖擊力的方式。

其釉色有紺黑、兔毫、油滴、曜變、雜色等,最受推崇的當屬“紺黑”(趙佶稱為“青黑”)。

宋徽宗趙佶點茶首推青黑帶兔毫紋的茶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fā)茶采色也。”

宋茶貴白,建窯黑釉盞能完美反襯茶色之白

宋·劉松年《斗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建窯外,江西吉州窯的木葉天目盞在日本也頗負盛名,河北定窯和磁州窯亦有燒制黑釉茶盞。

南宋·吉州窯黑釉木葉盞(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黑釉盞給人帶來的審美體驗,與日本傳統(tǒng)美學中的“幽玄”“侘寂”之美隱隱相合,并與日本茶道,產生了美的共鳴,讓我們至今還能從日本茶道中看到宋代美學精神的遺存。

宋·建窯曜變盞(日本靜嘉堂文庫藏)

湯瓶、建盞、茶筅是宋代點茶必備“三件套”。湯瓶,用于注湯,為高肩長流的瓷瓶。茶筅,由煎茶時用的竹筴演變而來,用于在茶盞中環(huán)攪擊打(擊拂)茶湯。

湯瓶又以宋代江西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青白瓷為上,其胎體輕薄,釉色瑩潤,白中閃青,青中閃白,透光見影,因而又稱“影青瓷”。

因此地燒制的青白釉瓷器美輪美奐,宋真宗趙恒把年號“景德”賜予了這里,景德鎮(zhèn)之名由此蜚聲中外。

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瓜棱式執(zhí)壺(首都博物館藏)

R. MUSEUM

花從釉里透分明

明清·青花瓷茶器

清·雍正青花山水人物紋提梁壺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直口,球腹,長彎流,矮圈足稍外撇,管狀弧形高提梁。主體紋飾以青花描繪東坡赤壁夜游故事,朦朧月色之下,頭戴方巾的蘇東坡由兩侍童陪伴,乘一葉扁舟,夜游赤壁,山水連天,畫境清幽。青花用料色澤淡雅,層次分明,清新悅目,格調高雅。另一側還有赤壁賦的詩文,壺底有“雍正年制”青花四字款。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一曲《青花瓷》,唱出了青花瓷的溫婉與浪漫,也讓人情不自禁地去凝視它那蘊藏在色白花青里的素雅寧靜。

青花瓷,最初出現(xiàn)于唐朝河南鞏縣(今鞏義市)窯。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瓷,亦有各時代的審美特質。

青花之青,并非單調之青,而是有濃淡、粗細、深淺的變化,或如寶石,或如天空,或如大海,或如湖泊……色調變化無窮,具幽靜深邃之美。青花瓷茶器泡茶、品茶,青白交織、青白相映之間,從視覺到內心,無不安寧靜好。

清·仿成化款青花花蝶蓋碗(河北博物館藏)

“你,來自茶國的小妹,做的夢又奇又美;天上有座大城崔巍,中國是天城的城郊……你笑看我們的天頂,有小矮人高高興興,對著你瓷白色眼睛,把純潔的藍花輕描?!狈▏骷揖S克多?雨果深情地吟哦道。

西方油畫作品中歐洲人在津津有味地

欣賞來自中國的青花瓷

青白之外,亦有繽紛。釉里紅、斗彩、五彩、粉彩、潑彩、噴彩、琺瑯彩、色釉,絢麗多彩。

清·乾隆款黃地開光粉彩山水人物圖四方茶壺(故宮博物院藏)

清·嘉慶粉彩御制詩茶壺(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可與北方定窯白瓷相媲美、有“南白定”之譽的福建德化窯白瓷茶器,在明清也大放異彩,其質地潔白、細膩如玉,被歐洲人稱為“中國白”,還因此紛紛掀起了一股仿制熱潮。

明·德化窯象牙白三螭龍壺(德化陶瓷博物館藏)

R. MUSEUM

紫泥新品泛春華

明清·宜興窯紫砂壺

清·雍正宜興窯紫砂圓壺

故宮博物院藏

壺敞口,直頸,鼓腹,下部略收,圈足,蓋微鼓,圓珠鈕???、足、蓋上的三條弦紋線條流暢,壺流彎曲有致。砂質堅實,深紫色砂泥中摻雜細密的黃砂點,看似很粗,撫之極細。此壺形制古樸,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現(xiàn),代表了雍正時期宮廷紫砂壺文雅脫俗的風格。

1391年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御旨,徹底終結了唐宋盛行的團餅茶之貢茶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芽茶。與之相應的飲茶方式便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泡茶。宜興窯紫砂壺的興起,正迎合了飲茶風尚的轉變。

紫砂壺創(chuàng)制于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因陶泥之色而得名。紫砂壺是泡茶佳器。雙重氣孔結構,透氣性好,泡茶不失真香原味,夏天過夜不餿。天寒時,注熱水不爆裂。造型式樣有光貨、花貨和筋囊貨三類。

明·陳洪綬《閑話宮事圖》(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自明中葉起,紫砂壺成為文人雅士圈中最in的茶器之一。“若今時姑蘇之錫注,時大彬之砂壺……莫不為之珍重?!?屠隆《茶說》)

清·紫砂題詩茶壺(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的供春(又名龔春)是首個青史留名的制壺師,“樹癭壺”便是其代表作。除供春外,明清時期的時大彬、惠孟臣、陳鳴遠、陳鴻壽、邵大亨、黃玉麟等皆是歷史上著名的制壺匠人。

現(xiàn)代·仿明供春樹癭壺

惠孟臣制作的茶壺,在潮州工夫茶中稱作“孟臣罐”,是“四寶”之一(其余為紅泥爐、玉書煨和若琛甌)。

自明朝起,文人攜手藝人,參與紫砂壺設計,誕生了“文人壺”,又以陳鴻壽(號曼生)最具代表性。他參與設計的18種經典款式,被世人稱為“曼生十八式”。

清·曼生十八式之半瓢壺(上海博物館藏)

R. MUSEUM

遼·張世卿墓壁畫

茶器“玩”潮

FASHION OF TEA SETS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不同時代,飲茶方式各有千秋。

隋唐的越窯青瓷茶碗,兩宋的建窯黑釉茶盞,自元起迄明清的青花瓷、紫砂壺,皆是當時茶圈的“爆款”,引領了一場又一場的風潮,甚至傳到海外,影響了輸入地的審美趣尚。

從古至今,茶器,與茶葉一道,一直都是時尚的弄潮兒。

來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45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