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描寫茶馬古道的小說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穿過橫斷山脈,見過古樹繁花 ——茶馬古道上的民族抗戰(zhàn)

在云南的高山和深谷之間,有這樣一條路線沿著云南的崇山峻嶺默默延伸著。它將云南和西藏、四川、東南亞、印度、甚至是將更為遙遠的西亞等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于東西文明的傳遞起到重要的作用??删褪沁@樣一條可謂是中國西南走向的“絲綢之路”卻在眾多史書中少有記載甚至不愿提及,和它相伴的仿佛只有日夜兼程走夷方的漢子們以及那經(jīng)久回蕩的馬蹄聲...

云南因遠離社會秩序核心,是地理、政治、文化的邊緣地帶,自漢代司馬遷以來的帝國官方敘事下,就被視為異域和邊荒,如《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異俗殊風”,《漢書·敘傳》中的“別種殊域”。以“異”、“外”、“殊”等詞冠之,是中原正史對云南的基本觀點,以至于小說、筆記、地方志或是文人游記都是對這些正統(tǒng)觀點的擴展和演繹。對云南的記述,除了凸顯異域殊方的野蠻神秘和奇風異俗,更多記載是中央對云南的治理沿革,叛亂、歸順、朝貢與平蠻、羈縻、教化。

面對這些特殊的“華夏邊緣”關于對云南文化的書寫始終徘徊在對于文化共同體中的文明和野蠻、先進和落后,民族國家中央和邊緣中間的關系上。大多數(shù)作家都是以“他觀”的角度,以一個圈外人的身份去描寫云南,在內與外、同與異之間去徘徊。

因為上述的種種原因,各個時代對于茶馬古道的描寫可謂是少的可憐,僅僅局限于中央王朝對于邊疆的“茶馬互市”的經(jīng)濟方面論述等等,而對于茶馬古道的文化,以及對于民族抗戰(zhàn)方面的作用,卻沒有作過多的描述。

就如同中國前作家協(xié)會副會長陳建功老師在評論茶馬古道在滇緬抗戰(zhàn)的作用時,甚至說出了這樣的話語——“我慚愧自己的孤陋寡聞,不知道在駝峰航道外,在茶馬古道上,也涌動起全民族抗戰(zhàn)的洪流。

下面讓我們追尋歷史腳步,去從史料書籍中追尋茶馬古道上的那段艱苦抗戰(zhàn)歲月。

1934年隨著西方帝國侵略魔爪伸向了我國西南邊陲的滄源,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國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龍云組織“云南省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沿著南茶馬古道前往戰(zhàn)場,同17個部落佤族武裝共同組成3000多人的抗英隊伍。而這段茶馬古道也成為了抗英戰(zhàn)爭的最為重要的物資線。這次戰(zhàn)斗,以反對分裂、保衛(wèi)疆土的崇高氣節(jié)和大無畏的民族精神,在西南人民反抗侵略乃至中華民族反帝斗爭史中,寫下了光輝而又悲壯的一頁。

1941日深入中國腹地的日軍和中國軍隊陷入到僵持階段,隨著戰(zhàn)爭的不斷僵持,日軍敏感的認識到要想取得侵華戰(zhàn)爭的勝利,必須切斷中國西南方向的援華補給線,并且可以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的局面。于是日軍便開始入侵緬甸的戰(zhàn)略,中國的滇緬抗戰(zhàn)由此開始。

1942年,緬甸淪陷,日軍侵犯云南的畹町、龍陵、騰沖,滇緬公路被迫中斷,由此,最后一條通往中國戰(zhàn)區(qū)的陸路通道也被切斷,使外國援華的物資無法從緬甸運入中國,中國抗戰(zhàn)進入到了最艱難的時候。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條隱沒在云南的崇山峻嶺當中,一條沒有任何史料會對其詳細記載的路,一條從古至今由無數(shù)茶商和馬幫走出來的秘密通道,便成為中國抗戰(zhàn)日戰(zhàn)爭中至關重要的生命補給線。

這條在崇山峻嶺當中,伴隨著雪山激流的寂靜古道,利用這自身獨特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將英、美等國外的援華物質運送至大理、麗江等地,最后在轉運到內地的抗日前線當中去,根據(jù)當時援華的俄國作家顧彼得在其作品《被遺忘的王國》的描述統(tǒng)計,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場位于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運輸曾使用了八千多匹騾馬和兩萬萬余頭牦牛,幾乎每天有運輸物資的長途馬幫到來和離開,甚至在多雨危險的季節(jié)也不能阻擋馬幫前行的腳步。它們就如同前線數(shù)以萬計的遠征軍一般,茶馬古道上馬幫商人們,也在用自己生命進行著接力,來維持著這條道路的暢通,這是一場只因家國,無關于金錢、利益的戰(zhàn)斗。

巍巍山川,古道蒼蒼。寂靜了千百年間的茶馬古道仿佛一夜就變了“熱鬧”了起來,在大山的深處;在貧窮落后封閉的滇西邊地,一群由“小人物”組成了運輸隊正在一步一步的穿行在荒山野嶺、懸崖峭壁、急江大河、瘴癘之區(qū)。每天都會有人倒下,也會不斷有人踏上征程,就是這些穿著草鞋,衣衫不整,生活在蠻荒之地,被視為野蠻的邊地人民們,在同他們的生命撐起著中國的為數(shù)不多的生命線。

野蠻在這一刻仿佛也變得可愛了起來,當云南這塊土地從曾經(jīng)神秘的邊地變成了國有關家生死存亡戰(zhàn)場的時候,當人們看到曾經(jīng)被譽為野蠻、寧頑不化的邊疆民族,撐起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的時候,仿佛文明與經(jīng)濟的差異就顯得不那么至關重要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在那一刻便超越了任何不公正的視角。沒有人會想到這樣一條完全由商業(yè)因素出現(xiàn)的茶馬古道以及世代行走在這條茶馬路上的邊地民族們運送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梢哉f茶馬古道,在中國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在這個國盛茶香的時代,就讓我們去重新去走一趟茶馬古道吧。穿過那橫斷山脈,看那古樹繁花,去感受這條茶馬路上,屬于中華民族的那段艱苦歲月,去聆聽永遠飄蕩在滇西山山水水之間的勇士之歌。

文字|姜姜

圖片|部分來源于攝圖網(wǎng)

一杯中國茶,氤氳全球文化新風尚

你泡過茶嗎?

潔白瓷碗中,嫩葉如雀舌浮沉舒展,一縷熱氣伴隨茶香,氤氳出千年燦爛的茶文化。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氣神”。以茶敘事,以茶述理,這片無比神奇的東方樹葉,是古時對外傳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者;茶和天下,清靜和雅,這盞沁潤人心的碧水佳茗,在當代世界亦具有文明互鑒的獨特意義。

2023年4月,河南信陽新天地合作社茶農(nóng)正在采摘信陽毛尖茶。謝萬柏 攝

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文化保護傳承發(fā)展,還多次“以茶論道”,闡釋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妙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倡導國際關系中“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等價值理念。

2020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茶日”系列活動致賀信指出,聯(lián)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xiàn)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chǎn)業(yè)、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

“作為茶葉生產(chǎn)和消費大國,中國愿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chǎn)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p>

航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qū)水北鎮(zhèn)1000多畝生態(tài)茶園。 趙春亮 攝

一杯“中國茶”,成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而中國民眾飲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顧炎武在《日知錄》里寫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p>

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問世。“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這部綜合性論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使茶文化發(fā)展到空前高度,也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琴棋書畫詩酒茶。唐宋之后,飲茶風氣極盛,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對茶“愛不釋手”。王安石曾說:“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不僅如此,茶更是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蘇軾、陸游、黃庭堅等詩人都愛茶,并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縷縷茶香,彌漫著哲思與詩意,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識。

圖為兩位茶農(nóng)在云霧鎮(zhèn)鳥王村茶園采摘茶葉。 瞿宏倫 攝

千百年來,茶深深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為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中國人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的歷史悠久,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享。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茶,制茶師根據(jù)當?shù)仫L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fā)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fā)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在祖國大茶園里爭奇斗艷,香飄人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圖為茶藝師正在展示八寶茶泡制過程。中新社記者 于晶 攝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厚,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更是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茶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同時,更向世界傳遞著這份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淡雅魅力。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紅茶?!庇娙税輦愒凇短畦分袑懴碌恼Z句,是中國茶文化曾風靡歐洲的歷史見證。早在唐宋時期,源自中國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過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傳遍全球。1664年,東印度公司從遠東的貿(mào)易點運來茶葉,作為禮物獻給查理二世。作為藥物和有助于恢復精力的飲品,茶受到了歐洲貴族的熱烈歡迎。在《傲慢與偏見》等經(jīng)典西方小說的描寫中,“喝茶”已成為當時人們休閑娛樂活動的重要主題。

2023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鎮(zhèn)東山村一茶園,外國留學生在學習制茶知識。王樹成 攝

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與絲綢、瓷器一起,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亦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如今,茶再次走出國門,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媒介。世界各國以茶為媒,搭建茶貿(mào)易平臺,共話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未來。隨著越洋貿(mào)易的發(fā)展,茶葉產(chǎn)地拓展、產(chǎn)量增加,東西方更是發(fā)展出了飲茶新風尚,或加糖加奶,或搭配點心,一斟一飲中,飽含“和而不同”的和諧景象。

2016年5月,云南普洱,當?shù)卮迕裨诰斑~山古茶園采茶,這里的茶樹樹齡大多在百年以上。劉冉陽 攝

2019年,聯(lián)合國大會將每年5月21日定為“國際茶日”,肯定了茶在世界經(jīng)貿(mào)、文化等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chǎn),再次證明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世界影響,亦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

微小茶芽,孕育大樹之姿;千年茶韻,今朝依舊鮮活。醇厚甜美的中國茶,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獨特見證,向世界傳遞著謙和禮敬的價值觀。茶香中氤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也必將為世界更多人民認可,為共創(chuàng)多彩文明帶來更多啟發(fā)和可能性。(完)

來源:中新網(wǎng)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