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蒙頂山茗茶蒙頂甘露

找到約69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雅安蒙頂甘露,中國歷史名茶

  雅安,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地球金腰帶上,被譽為“天府之肺,熊貓故鄉(xiāng)”,是一座最滋潤的城市,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境內(nèi)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霧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頂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蒙頂山茶歷史上稱蒙山茶、蒙頂茶,因產(chǎn)于蒙頂山而得名,擁有有文字記載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貢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質特點。主要有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等歷史名茶,其中蒙頂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的杰出代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揉捻)形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一、“甘露”的內(nèi)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處

  “甘露”一詞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認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義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種解釋: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稘h書·宣帝紀》:“乃者鳳皇集 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 ……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彼未穲虺肌逗陀朗逋┗ā罚骸皶灾Φ胃事?,味落寒泉中?!泵鞒顣r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這些著述對甘露均有極深的贊譽。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甘蕉》:“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贝宋闹械母事杜c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幾乎近似。

  三是佛教語。梵語的意譯,喻佛法、涅槃等。《法華經(jīng)·藥草喻品》:“為大眾說甘露浄法?!蹦铣撼良s 《和王衛(wèi)軍解講》:“甘露為誰演,得一標道心?!蹦铣菏捊y(tǒng)《東齋聽講》詩:“既參甘露旨,方欲書縉紳?!庇纱丝梢?,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質與精神于不二。

  二、蒙頂甘露作為茶名的歷史淵源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蒙山條:“在嚴道南十里有五頂,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產(chǎn)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這是甘露作為茶名最早的時間,距今近900年。

  《方輿勝覽》是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成書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書共七十卷,主要記載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浙西路、浙東路、江東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屬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chǎn)、山川、學館、亭臺、樓閣、軒榭、古跡、名官、人物、題詠等,內(nèi)容十分豐富全面,對于了解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經(jīng)濟、文化、風俗、民情、山川、土產(chǎn)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產(chǎn)甘露”之記載,與《方輿勝覽》一脈相承。但此時的“甘露”非彼時的甘露。眾所周知,從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國各地進貢茶葉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茶,興散茶”和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來, 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當時,上清峰所產(chǎn)“甘露”茶,經(jīng)150年時間積淀,集歷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藝要求,精工細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來居上,品質最佳?!搬t(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茶,這與蒙頂甘露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系。

  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nèi)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轍,從而使甘露成卷曲形。歷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調(diào)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的香味品質。可見,蒙頂甘露的茶湯清冽回甘,猶似甘露。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jīng)驗的基礎上研制成的,質量超過唐、宋時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歸皇室祭祀專用,蒙頂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詳見黃云鵠《蒙頂留題》)之“仙茶”美譽。

  (一)名字與甘露年號有關

  蒙頂山人工植茶歷史有兩千余年,通過現(xiàn)存有關茶葉記載的最早資料王褒《僮約》和吳理真在蒙頂山種植茶樹的史實可以證明,蒙頂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茶樹種植馴化最早的地方(詳見陳椽《茶業(yè)通史》),時間在西漢甘露年間,正是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8年)執(zhí)政期間,也是他最早設立“甘露”年號。據(jù)考證,“甘露”是中國古代重復使用年號較多的一個詞。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三國吳烏程侯孫皓在、十六國時期前秦宣昭帝苻堅、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間均使用過“甘露”年號。植茶始祖吳理真也正是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頂山馴化七株野生茶樹開啟人工種茶先河。劉詢本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后使用過多個年號,其中“甘露”是第6個,前后共四年。

  (二)名字與佛教有關

  甘露是和佛教醫(yī)藥學息息相關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長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為茶名,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佛教興盛以后,甘露一詞常為其所用。蒙頂山茶稱甘露,與宋代蒙頂山佛教興盛密切相關。  

  蒙頂甘露原料

  許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種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當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最早人工種植茶樹。歷史上,蒙頂山貢茶皆為蒙頂山僧人所制作,據(jù)《名山縣志》記載:蒙頂貢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費用由縣衙門行文,各寺院攤付,違者法辦。各寺院及寺僧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樹,司職和尚稱薅茶僧;天蓋寺分工守護茶樹,司職和尚稱看茶僧;靜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職和尚稱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職和尚稱制茶僧。貢茶的采制、包裝、運送均極為莊重,須按貢茶禮儀進行。每年茶樹春芽始發(fā),看茶僧即上報,司職人員前往茶園視看并籍記茶葉數(shù)量。名山縣官于吉日著官服、率僚屬及全縣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禮拜仙茶后,司職人員領摘茶僧12人入茶園(先后稱為貢茶院、仙茶園、皇茶園),在官員監(jiān)督下按規(guī)定數(shù)量摘取鮮嫩茶葉。所摘茶葉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貢茶。制作中,眾僧盤坐誦經(jīng)。據(jù)此我們認為:大約在晚唐時,蒙頂山智矩寺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四川也是中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茶葉加工廠。蒙頂山貢茶由寺廟管理、采摘官辦、僧人制作、官差運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續(xù)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頂山茶文化中貢茶文化和禪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與三位“甘露大師”有關

  1.吳理真

  蒙頂山茶取名甘露,是為紀念“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人工種茶。據(jù)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書記載,蒙頂山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當時的嚴道縣,今雅安名山)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稱的蒙山頂上的五峰之間馴化七株野生茶樹,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其葉細長,網(wǎng)脈對分,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歷史先河,因此被公認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第一人。從此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惠及全人類的健康飲品。從三國開始,作為禪茶,蒙頂山茶要滿足得道高僧參禪修身養(yǎng)性之用;從唐太宗執(zhí)政開始,作為邊茶,蒙頂山茶需要滿足邊疆少數(shù)民族同胞品飲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馬之用;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作為貢茶,蒙頂山茶要滿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飲之用。從此,蒙頂山以“仙茶”澤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貢茶”享譽全國,以“邊茶”緣和世界,千古流芳。吳理真因開拓蒙頂山,首創(chuàng)種茶,為后人懷念,不斷神化。南宋京師天旱,祖師受祈禮顯靈救蒼生,功績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享受民眾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為正貢茶 ,修建石欄維護賜名“ 皇茶園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俗稱“甘露大師”,后人稱贊其“甘露祖師”“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碑文、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明代楊慎《蒙茶辨》中均有記載。今天,蒙頂山天蓋寺茶祖殿供奉著吳理真的雕塑,上有“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的牌匾。  

  植茶始祖吳理真雕塑

  2.智矩寺創(chuàng)始人普惠禪師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進入昌盛時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稱智矩寺,普惠禪師任主持時,將其發(fā)展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沒,后人懷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師”。  

  靈應甘露普惠妙濟菩薩

  3.西域來僧不動上師

  北宋時,西域梵僧不動上師住錫蒙頂山永興寺,創(chuàng)編《蒙山施食儀》,融通顯、密經(jīng)典及瑜伽諸部而成,深為佛教界所信奉,已編入《禪門日誦》和《早晚課》之中。不動上師被當時佛教信眾認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藥,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師”?,F(xiàn)永興寺正門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跡,側門掛有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一誠法師題寫的“甘露道場”的牌匾。

  (四)眾多與“甘露”相關的歷史遺跡  

  永興寺甘露道場

  蒙頂山是一座儒釋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眾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跡,諸如甘露寺、甘露橋、甘露峰、 甘露靈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場等,還有“甘露宗風” “一瓢甘露”等題字??梢?,蒙頂山茶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深受中國土生土長宗教道家文化的影響和融合。

  1.甘露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名為“甘露寺”的寺廟不下十處。為什么叫甘露的寺廟那么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周邊發(fā)現(xiàn)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頂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號“甘露”,所產(chǎn)茶葉也叫“甘露”,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甘露寺”。明代葉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詩中說:“一掬靈湫天上來,數(shù)莖仙掌削蓬萊。行云行雨飛金相,踞虎蟠龍繞鷲臺”。  

  甘露寺

  2.甘露橋

  蒙頂山歷史上曾經(jīng)有十二座石橋,其中有甘露橋一座,相傳“甘露祖師”親為踩橋。

  3.甘露峰

  蒙頂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靈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參差比,真是一朵蓮”。

  4.甘露靈泉院

  蒙頂五峰入口處有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上面鐫有“一瓢甘露”“法沫西來”的題刻,旁立重修的“甘露靈泉碑記”。 

  甘露靈泉院石碑坊  

  5.甘露井

  上清峰下側、“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稱“甘露井”。相傳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汲水之處,又因傳說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從此井出入,故又名“龍井”,井側立有明代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無名氏所題“蒙泉”二字、清咸豐年間曾任雅州太守的黃云鵠所題“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蒼勁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據(jù)《雅州府志》載:“井內(nèi)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蓋之以石。游者虔禮,揭石取水烹茶,則有異香。若擅自揭取,須晴日,即時大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龍蜀余聞》中高度贊揚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應元在《登蒙頂》一詩中寫道:“振衣百仞岡頭路,蒙頂蒼蒼倚大羅……上清風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蘿?!?/p>

  6.甘露石室

  蒙頂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對面是甘露峰,峰巔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頂石殿,為全石結構。相傳此屋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休憩之所,也是傳說當年吳理真和“蒙茶仙姑”結廬處。南宋時,供奉吳理真石像于內(nèi),明代重修。清代趙怡在《甘露石室》詩中寫道:“五頂作蓮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頂甘露的貢茶、仙茶歷史

  (一)貢茶歷史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至憲宗時,進貢數(shù)量超過全國許多貢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時期,名氣甚至一度超過了唐代的官方貢茶—顧渚紫筍。唐《國史補》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明代名將王越(黎陽王)曾感慨:“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山貢茶記載 。蒙頂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絕佳、珍奇名貴的鐵證。

  到了宋代,蒙頂山茶因專用于以茶易馬,進貢數(shù)量減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列舉當時全國幾種貢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名列其中。當時,蒙頂石花、露芽、谷芽、圣楊花、吉祥蕊、不壓膏、石蒼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國前八名。貢品雖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細。

  名山歷代官員都把采制、進 貢蒙頂山茶奉為神圣職責,上年冬天即做好準備工作,如籌備經(jīng)費、打制包裝、組織人力等。到春茶萌發(fā)之際,縣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孫漸在《蒙山留題》云:“余蒞任斯土,每采貢茶,必親履其地…… 因蒙茶攸關貢品 ?!泵髑鍟r達到頂峰。明神宗萬歷年間,名山知縣張朝普記載:“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職貢?!鼻宕?,蒙頂山茶進貢由政府統(tǒng)一管理,寺廟、僧人、僧會、錫匠分工承擔種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仙茶為“正貢 ”,專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灣茶 ”“春茗茶”“觀音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

  清代蒙頂山貢茶用途等級森嚴。清代中期以“皇茶園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園外“圍繞大巖石,另有數(shù)十株茶”所產(chǎn)茶葉為“ 副貢”和“陪貢”;“副貢”皇帝享用 ,“ 陪貢 ”分與妃嬪及受寵之人。菱角峰下茶為“菱角灣茶”,多用于賞賜貴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國使臣,或宴飲 。  

  特級甘露開湯

  貢茶采制、包裝、運送、接收,制度完備,儀式講究,十分神秘。清光緒版《名山縣志》收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 》,詳細記載了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細,及蟲蝕,每芽只連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茶經(jīng)焙,稍粗則葉背焦黃,稍嫩則黯黑,此皆剔為余,茶不登貢品,再后焙剪棄者,入釜炒焉,置木架為茶床,竹薦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顆,復疏而焙之,曰顆子茶以充副貢,并獻大使。不足,即漫山產(chǎn)者充之。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園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司投貢房,經(jīng)過州縣,謹護送之?!?/p>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樹剛抽芽,縣令便選擇吉日,沐齋更衣,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來到上清峰,先是設案焚香,跪拜再三。接著,選擇十二名僧人入茶園,在縣令的親自督促下采摘茶葉。每芽只取一葉,茶采三百六十五葉,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時,眾寺僧盤坐誦經(jīng)。先用新釜烘焙,茶葉半蔫即取出,由圍坐的僧人一一展開,勻攤紙上,繃于釜口,讓其焙干。又精選其中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其它的都剔為余茶,制成顆子茶,以充副貢,獻給地方大吏。貢茶時正片貯于兩個方形銀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也分裝錫瓶。銀瓶、錫瓶都盛入木箱,用黃綢包裹,丹印封住。入貢前,縣令又卜選吉日,穿朝服向京師方向叩拜,選派得力官吏解送,經(jīng)過的州縣,都悉心加以護送。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蒼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葉,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歲歲平安,年年豐收之渴求。

  (二)仙茶歷史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清晚時期才有,標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煮蒙山,清興未與當年別”,對蒙頂“仙茶”給予了圣贊。  

  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而有關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蒙頂山茶在當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官??滓钏?。”

  清代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chǎn)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也就涵蓋其中?!跋刹琛睔v經(jīng)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息息相關。

  皇帝為什么會選擇蒙頂山茶作為祭祖“仙茶”呢?有學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便是唯一可選。

  民國建立,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仍照舊制采制,作為縣內(nèi)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mào)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產(chǎn)品稱號。在一些重大展覽與評選活動中,蒙頂甘露茶曾先后奪得陸羽杯金牌獎、甘露杯金牌獎等獎項。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nèi)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被原農(nóng)業(yè)部評定為“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nèi)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頂甘露年產(chǎn)量1000噸左右,產(chǎn)品遠銷大江南北,產(chǎn)值近10億元,深受消費者青睞,正逐漸從歷史名茶鳳凰涅槃成現(xiàn)實名茶。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向世全學做手工蒙頂甘露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7歲,現(xiàn)任四川省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雅安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四級調(diào)研員(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徽茶》、《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圭臬詩刊》、《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畫報》、《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網(wǎng)易、快資訊、一點資訊、名茶網(wǎng)、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四川茶報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選《2019四川詩歌年鑒》、《雅雨清風——雅安70年文學作品精選集》、《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茶祖故里行》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來源:陳開義)  雅安,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地球金腰帶上,被譽為“天府之肺,熊貓故鄉(xiāng)”,是一座最滋潤的城市,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境內(nèi)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霧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頂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蒙頂山茶歷史上稱蒙山茶、蒙頂茶,因產(chǎn)于蒙頂山而得名,擁有有文字記載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貢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質特點。主要有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等歷史名茶,其中蒙頂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的杰出代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揉捻)形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一、“甘露”的內(nèi)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處

  “甘露”一詞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認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義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種解釋: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漢書·宣帝紀》:“乃者鳳皇集 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 ……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彼未穲虺肌逗陀朗逋┗ā罚骸皶灾Φ胃事叮堵浜?。”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 這些著述對甘露均有極深的贊譽。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甘蕉》:“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贝宋闹械母事杜c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幾乎近似。

  三是佛教語。梵語的意譯,喻佛法、涅槃等?!斗ㄈA經(jīng)·藥草喻品》:“為大眾說甘露浄法?!蹦铣撼良s 《和王衛(wèi)軍解講》:“甘露為誰演,得一標道心。”南朝梁蕭統(tǒng)《東齋聽講》詩:“既參甘露旨,方欲書縉紳?!庇纱丝梢?,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質與精神于不二。

  二、蒙頂甘露作為茶名的歷史淵源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蒙山條:“在嚴道南十里有五頂,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產(chǎn)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這是甘露作為茶名最早的時間,距今近900年。

  《方輿勝覽》是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成書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書共七十卷,主要記載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浙西路、浙東路、江東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屬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chǎn)、山川、學館、亭臺、樓閣、軒榭、古跡、名官、人物、題詠等,內(nèi)容十分豐富全面,對于了解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經(jīng)濟、文化、風俗、民情、山川、土產(chǎn)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產(chǎn)甘露”之記載,與《方輿勝覽》一脈相承。但此時的“甘露”非彼時的甘露。眾所周知,從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國各地進貢茶葉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茶,興散茶”和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來, 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當時,上清峰所產(chǎn)“甘露”茶,經(jīng)150年時間積淀,集歷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藝要求,精工細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來居上,品質最佳?!搬t(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茶,這與蒙頂甘露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系。

  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nèi)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轍,從而使甘露成卷曲形。歷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調(diào)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的香味品質。可見,蒙頂甘露的茶湯清冽回甘,猶似甘露。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jīng)驗的基礎上研制成的,質量超過唐、宋時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歸皇室祭祀專用,蒙頂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詳見黃云鵠《蒙頂留題》)之“仙茶”美譽。

  (一)名字與甘露年號有關

  蒙頂山人工植茶歷史有兩千余年,通過現(xiàn)存有關茶葉記載的最早資料王褒《僮約》和吳理真在蒙頂山種植茶樹的史實可以證明,蒙頂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茶樹種植馴化最早的地方(詳見陳椽《茶業(yè)通史》),時間在西漢甘露年間,正是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8年)執(zhí)政期間,也是他最早設立“甘露”年號。據(jù)考證,“甘露”是中國古代重復使用年號較多的一個詞。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三國吳烏程侯孫皓在、十六國時期前秦宣昭帝苻堅、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間均使用過“甘露”年號。植茶始祖吳理真也正是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頂山馴化七株野生茶樹開啟人工種茶先河。劉詢本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后使用過多個年號,其中“甘露”是第6個,前后共四年。

  (二)名字與佛教有關

  甘露是和佛教醫(yī)藥學息息相關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長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為茶名,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佛教興盛以后,甘露一詞常為其所用。蒙頂山茶稱甘露,與宋代蒙頂山佛教興盛密切相關。  

  蒙頂甘露原料

  許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種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當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最早人工種植茶樹。歷史上,蒙頂山貢茶皆為蒙頂山僧人所制作,據(jù)《名山縣志》記載:蒙頂貢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費用由縣衙門行文,各寺院攤付,違者法辦。各寺院及寺僧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樹,司職和尚稱薅茶僧;天蓋寺分工守護茶樹,司職和尚稱看茶僧;靜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職和尚稱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職和尚稱制茶僧。貢茶的采制、包裝、運送均極為莊重,須按貢茶禮儀進行。每年茶樹春芽始發(fā),看茶僧即上報,司職人員前往茶園視看并籍記茶葉數(shù)量。名山縣官于吉日著官服、率僚屬及全縣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禮拜仙茶后,司職人員領摘茶僧12人入茶園(先后稱為貢茶院、仙茶園、皇茶園),在官員監(jiān)督下按規(guī)定數(shù)量摘取鮮嫩茶葉。所摘茶葉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貢茶。制作中,眾僧盤坐誦經(jīng)。據(jù)此我們認為:大約在晚唐時,蒙頂山智矩寺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四川也是中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茶葉加工廠。蒙頂山貢茶由寺廟管理、采摘官辦、僧人制作、官差運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續(xù)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頂山茶文化中貢茶文化和禪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與三位“甘露大師”有關

  1.吳理真

  蒙頂山茶取名甘露,是為紀念“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人工種茶。據(jù)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書記載,蒙頂山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當時的嚴道縣,今雅安名山)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稱的蒙山頂上的五峰之間馴化七株野生茶樹,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其葉細長,網(wǎng)脈對分,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歷史先河,因此被公認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第一人。從此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惠及全人類的健康飲品。從三國開始,作為禪茶,蒙頂山茶要滿足得道高僧參禪修身養(yǎng)性之用;從唐太宗執(zhí)政開始,作為邊茶,蒙頂山茶需要滿足邊疆少數(shù)民族同胞品飲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馬之用;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作為貢茶,蒙頂山茶要滿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飲之用。從此,蒙頂山以“仙茶”澤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貢茶”享譽全國,以“邊茶”緣和世界,千古流芳。吳理真因開拓蒙頂山,首創(chuàng)種茶,為后人懷念,不斷神化。南宋京師天旱,祖師受祈禮顯靈救蒼生,功績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享受民眾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為正貢茶 ,修建石欄維護賜名“ 皇茶園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俗稱“甘露大師”,后人稱贊其“甘露祖師”“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碑文、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明代楊慎《蒙茶辨》中均有記載。今天,蒙頂山天蓋寺茶祖殿供奉著吳理真的雕塑,上有“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的牌匾。  

  植茶始祖吳理真雕塑

  2.智矩寺創(chuàng)始人普惠禪師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進入昌盛時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稱智矩寺,普惠禪師任主持時,將其發(fā)展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沒,后人懷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師”。  

  靈應甘露普惠妙濟菩薩

  3.西域來僧不動上師

  北宋時,西域梵僧不動上師住錫蒙頂山永興寺,創(chuàng)編《蒙山施食儀》,融通顯、密經(jīng)典及瑜伽諸部而成,深為佛教界所信奉,已編入《禪門日誦》和《早晚課》之中。不動上師被當時佛教信眾認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藥,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師”。現(xiàn)永興寺正門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跡,側門掛有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一誠法師題寫的“甘露道場”的牌匾。

  (四)眾多與“甘露”相關的歷史遺跡  

  永興寺甘露道場

  蒙頂山是一座儒釋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眾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跡,諸如甘露寺、甘露橋、甘露峰、 甘露靈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場等,還有“甘露宗風” “一瓢甘露”等題字??梢姡身斏讲栉幕l(fā)展進程中,深受中國土生土長宗教道家文化的影響和融合。

  1.甘露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名為“甘露寺”的寺廟不下十處。為什么叫甘露的寺廟那么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周邊發(fā)現(xiàn)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頂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號“甘露”,所產(chǎn)茶葉也叫“甘露”,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甘露寺”。明代葉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詩中說:“一掬靈湫天上來,數(shù)莖仙掌削蓬萊。行云行雨飛金相,踞虎蟠龍繞鷲臺”。  

  甘露寺

  2.甘露橋

  蒙頂山歷史上曾經(jīng)有十二座石橋,其中有甘露橋一座,相傳“甘露祖師”親為踩橋。

  3.甘露峰

  蒙頂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靈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參差比,真是一朵蓮”。

  4.甘露靈泉院

  蒙頂五峰入口處有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上面鐫有“一瓢甘露”“法沫西來”的題刻,旁立重修的“甘露靈泉碑記”。 

  甘露靈泉院石碑坊  

  5.甘露井

  上清峰下側、“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稱“甘露井”。相傳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汲水之處,又因傳說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從此井出入,故又名“龍井”,井側立有明代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無名氏所題“蒙泉”二字、清咸豐年間曾任雅州太守的黃云鵠所題“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蒼勁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據(jù)《雅州府志》載:“井內(nèi)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蓋之以石。游者虔禮,揭石取水烹茶,則有異香。若擅自揭取,須晴日,即時大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龍蜀余聞》中高度贊揚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應元在《登蒙頂》一詩中寫道:“振衣百仞岡頭路,蒙頂蒼蒼倚大羅……上清風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蘿?!?/p>

  6.甘露石室

  蒙頂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對面是甘露峰,峰巔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頂石殿,為全石結構。相傳此屋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休憩之所,也是傳說當年吳理真和“蒙茶仙姑”結廬處。南宋時,供奉吳理真石像于內(nèi),明代重修。清代趙怡在《甘露石室》詩中寫道:“五頂作蓮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頂甘露的貢茶、仙茶歷史

  (一)貢茶歷史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至憲宗時,進貢數(shù)量超過全國許多貢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時期,名氣甚至一度超過了唐代的官方貢茶—顧渚紫筍。唐《國史補》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明代名將王越(黎陽王)曾感慨:“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山貢茶記載 。蒙頂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絕佳、珍奇名貴的鐵證。

  到了宋代,蒙頂山茶因專用于以茶易馬,進貢數(shù)量減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列舉當時全國幾種貢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名列其中。當時,蒙頂石花、露芽、谷芽、圣楊花、吉祥蕊、不壓膏、石蒼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國前八名。貢品雖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細。

  名山歷代官員都把采制、進 貢蒙頂山茶奉為神圣職責,上年冬天即做好準備工作,如籌備經(jīng)費、打制包裝、組織人力等。到春茶萌發(fā)之際,縣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孫漸在《蒙山留題》云:“余蒞任斯土,每采貢茶,必親履其地…… 因蒙茶攸關貢品 ?!泵髑鍟r達到頂峰。明神宗萬歷年間,名山知縣張朝普記載:“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職貢?!鼻宕?,蒙頂山茶進貢由政府統(tǒng)一管理,寺廟、僧人、僧會、錫匠分工承擔種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仙茶為“正貢 ”,專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灣茶 ”“春茗茶”“觀音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

  清代蒙頂山貢茶用途等級森嚴。清代中期以“皇茶園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園外“圍繞大巖石,另有數(shù)十株茶”所產(chǎn)茶葉為“ 副貢”和“陪貢”;“副貢”皇帝享用 ,“ 陪貢 ”分與妃嬪及受寵之人。菱角峰下茶為“菱角灣茶”,多用于賞賜貴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國使臣,或宴飲 。  

  特級甘露開湯

  貢茶采制、包裝、運送、接收,制度完備,儀式講究,十分神秘。清光緒版《名山縣志》收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 》,詳細記載了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細,及蟲蝕,每芽只連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茶經(jīng)焙,稍粗則葉背焦黃,稍嫩則黯黑,此皆剔為余,茶不登貢品,再后焙剪棄者,入釜炒焉,置木架為茶床,竹薦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顆,復疏而焙之,曰顆子茶以充副貢,并獻大使。不足,即漫山產(chǎn)者充之。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園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司投貢房,經(jīng)過州縣,謹護送之?!?/p>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樹剛抽芽,縣令便選擇吉日,沐齋更衣,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來到上清峰,先是設案焚香,跪拜再三。接著,選擇十二名僧人入茶園,在縣令的親自督促下采摘茶葉。每芽只取一葉,茶采三百六十五葉,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時,眾寺僧盤坐誦經(jīng)。先用新釜烘焙,茶葉半蔫即取出,由圍坐的僧人一一展開,勻攤紙上,繃于釜口,讓其焙干。又精選其中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其它的都剔為余茶,制成顆子茶,以充副貢,獻給地方大吏。貢茶時正片貯于兩個方形銀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也分裝錫瓶。銀瓶、錫瓶都盛入木箱,用黃綢包裹,丹印封住。入貢前,縣令又卜選吉日,穿朝服向京師方向叩拜,選派得力官吏解送,經(jīng)過的州縣,都悉心加以護送。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蒼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葉,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歲歲平安,年年豐收之渴求。

  (二)仙茶歷史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清晚時期才有,標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煮蒙山,清興未與當年別”,對蒙頂“仙茶”給予了圣贊。  

  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而有關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蒙頂山茶在當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官桑孔要深思。”

  清代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chǎn)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也就涵蓋其中?!跋刹琛睔v經(jīng)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息息相關。

  皇帝為什么會選擇蒙頂山茶作為祭祖“仙茶”呢?有學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便是唯一可選。

  民國建立,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仍照舊制采制,作為縣內(nèi)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mào)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產(chǎn)品稱號。在一些重大展覽與評選活動中,蒙頂甘露茶曾先后奪得陸羽杯金牌獎、甘露杯金牌獎等獎項。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nèi)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被原農(nóng)業(yè)部評定為“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nèi)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頂甘露年產(chǎn)量1000噸左右,產(chǎn)品遠銷大江南北,產(chǎn)值近10億元,深受消費者青睞,正逐漸從歷史名茶鳳凰涅槃成現(xiàn)實名茶。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向世全學做手工蒙頂甘露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7歲,現(xiàn)任四川省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雅安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四級調(diào)研員(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徽茶》、《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圭臬詩刊》、《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畫報》、《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網(wǎng)易、快資訊、一點資訊、名茶網(wǎng)、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四川茶報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選《2019四川詩歌年鑒》、《雅雨清風——雅安70年文學作品精選集》、《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茶祖故里行》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來源:陳開義)

故宮貢茶回蒙頂山——名山區(qū)茶業(yè)協(xié)會開展貢茶文化弘揚工作

雅安市名山區(qū)茶業(yè)協(xié)會圍繞名山區(qū)委區(qū)政府及區(qū)茶產(chǎn)業(yè)推進小組“故宮貢茶回蒙頂山”工作,認真履行章程職責,努力發(fā)揮協(xié)會職能,積極開展蒙頂山茶品牌、文化建設,工作扎實有效。

2023年以來,茶業(yè)協(xié)會助力區(qū)茶產(chǎn)業(yè)推進小組辦公室和區(qū)文體旅游局做好“故宮貢茶回蒙頂山”工作,9月,協(xié)會主要負責人陪同區(qū)茶產(chǎn)業(yè)推進小組組長倪林,進故宮協(xié)商有關事宜,介紹名山茶文化歷史情況,特別是貢茶文化,發(fā)動企業(yè)上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茶.世界——茶文化特展”,通過視頻、軟文、微信等各種方式宣傳蒙頂山貢茶文化。隨后,在年底和今年初與故宮的工作對接協(xié)商、方案設計、文字介紹、解說培訓、迎接回館等工作中積極配合,出謀劃策。助力“故宮貢茶回名山”成功展出。

區(qū)茶業(yè)協(xié)會及其品牌“蒙頂山茶”于2019年就與《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及龍游縣進行對接,提供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蒙頂甘露等傳統(tǒng)貢茶產(chǎn)品,深入?yún)⒓迂暡栉幕霌P。于今年3月31日,參加在浙江省龍游縣舉行中國貢茶聯(lián)盟成立儀式暨貢茶發(fā)展交流會,成為主要發(fā)起人,10個副主席單位之一,秘書長鐘國林成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并在聯(lián)盟成立會上以《蒙頂山貢茶的發(fā)展策略及成效》為主題,從蒙頂山貢茶文化挖掘,實現(xiàn)茶葉產(chǎn)業(yè)化、品牌化經(jīng)營,弘揚貢茶精神等方面進行詳盡解讀。協(xié)會還向中國貢茶聯(lián)盟主席單位贈送《中國名茶蒙頂甘露》《蒙頂黃芽》專著。

協(xié)會及主要人員通過編寫出版蒙頂山茶專著等宣傳蒙頂山貢茶文化,去年至今,在故宮貢茶回名山的籌備及展覽期間,編寫《中國茶全書·蒙頂山茶卷》,書中詳盡介紹蒙頂山貢茶及文化,將往年出版的有貢茶內(nèi)容的《中國名茶蒙頂甘露》《蒙頂黃芽》進行推介宣傳,在專業(yè)人群和喜愛消費者中掀起蒙頂山貢茶熱。協(xié)會秘書長鐘國林特約撰稿《蒙頂山貢茶歷史悠久品種豐富》,3月12日發(fā)表《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是第二十屆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jié)主要的宣傳資料之一。

協(xié)會配合“故宮貢茶回名山”工作,借鑒外地先進市場品牌運作經(jīng)驗,開展2024年“蒙頂甘露杯”蒙頂山茶貢茶王大賽,在名山首次評出年度“貢茶王”——四川蒙頂山理真茶業(yè)有限公司的理真蒙頂山甘露105斤,并簽訂《貢茶王產(chǎn)品銷售管理協(xié)議》,樹立了蒙頂山茶產(chǎn)品最高端標桿。配合開展了蒙頂山世界茶都第二屆斗茶大賽,配合承擔區(qū)政協(xié)、區(qū)茶推辦在躍華茶莊園和黃茶村開展的蒙頂甘露、蒙頂黃芽品賞交流活動。

協(xié)會積極協(xié)助和支持蒙頂山貢茶研制開發(fā),史料文化挖掘整理,籌備研發(fā)單位和人員,提練蒙頂山貢茶“精品意識、工匠精神、家國情懷”,倡儀“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助力名山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

2024年4月8日

“蒙頂山茶師”榜(二)

1、蒙頂山茶終身成就大師——魏志文

魏志文,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蒙頂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人,生于1951年10月,從17歲跟隨父親學藝,一生從事制茶營銷。其父魏正品是蒙山茶傳承人,1958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成都會議所品之茶為魏正品等所制。他在生產(chǎn)中,不斷改進制茶工藝,1975年將團子茶改良為現(xiàn)代手工制茶的青毛茶,后試點高產(chǎn)茶園并取得成功;1978年進入縣土產(chǎn)茶葉公司,期間購進茶種30萬公斤推廣擴面。1983年2月,魏志文擔任名山縣土產(chǎn)茶葉公司經(jīng)理,創(chuàng)辦了土產(chǎn)公司下屬企業(yè)——名山縣土產(chǎn)公司蒙貢茶廠,1998年2月改制為私營企業(yè)建名山縣蒙貢茶廠,由他帶領一部分下崗工人繼續(xù)經(jīng)營茶葉,產(chǎn)品獲國內(nèi)外大獎多項。發(fā)表文章有《手工茶是不該消亡的記憶》《蒙山手工茶的另一個春天》《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能否產(chǎn)業(yè)化運作》。2008年12月,魏志文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舉辦了“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習所,傳習徒弟50余人,親傳弟子有白朝清、胡玉輝、賈濤、龔開欽、羅開勇、楊潔等,兒子魏啟祥大學茶葉專業(yè)畢業(yè),子承父業(yè),經(jīng)營蒙貢茶廠,是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兒子魏啟祥為大學茶葉專業(yè)畢業(yè),子承父業(yè),經(jīng)營蒙貢茶廠。

2、蒙頂山茶技藝大師——張強

張強,生于1974年5月,四川名山人,高級制茶師、高級評茶師,2021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評為中國制茶大師(黃茶)。1997年在名山縣國營蒙山農(nóng)墾茶葉公司工作,跟隨本場職工的父親學習制茶和茶文化, 1999年8月至2003年3月任該公司總經(jīng)理助理。2003年公司改制下崗后,創(chuàng)辦“蒙山味獨珍茶莊”,次年辦個人獨資企業(yè)四川省名山縣蒙頂山味獨珍茶廠,任法人、廠長,2007年2月至今任四川蒙頂山味獨珍茶業(yè)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法人、執(zhí)行董事。2004年雅安市政府授予先進個人,“2007雅安茶業(yè)之星年度人物” ,四川省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授予“吳理真茶祖優(yōu)秀傳承人”稱號。2011年,被評為雅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蒙頂黃芽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后被授予四川省蒙頂黃芽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被評為“四川省制茶大師”,2021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評為“中國制茶大師(黃茶)。公司建立了“大師工作室”,培訓傳授傳統(tǒng)制茶技藝,傳播蒙頂山茶文化。其公司味獨珍茶業(yè)堅持傳統(tǒng)制作技藝,確保產(chǎn)品質量與信譽,是中國茶業(yè)百強企業(yè)、中國茶葉企業(yè)品牌價值百強、四川省電子商務示范企業(yè)、中國茶葉電子商務十強企業(yè),四川省著名商標。

3、蒙頂山茶技藝大師——古學祥

古學祥,1994年跟隨父親古廣均:原國營蒙山茶廠制茶師父,進入國營蒙山茶廠學習制茶。1998年回家建立手工制茶作坊,負責手工茶制作。2003年在成都龍泉成立蒙頂山茶銷售店,后進入蒙山國際茶葉學習現(xiàn)代化茶葉的生產(chǎn)加工,后成立蒙頂山山間茶葉公司,全力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產(chǎn)品獲第九屆蒙頂山杯斗茶大賽暨“蒙頂甘露杯”斗茶大賽手工甘露茶,榮獲“金獎”,第九屆海峽兩岸茶文化季暨“鼎白”杯兩岸春茶茶王擂臺賽“黃茶”金獎;“古學祥”牌黃茶餅,榮獲第五屆中國黃茶斗茶大賽“金獎”,現(xiàn)有在冊弟子三名和記名弟子10多名。

4、蒙頂山茶技藝名師——龐紅云

龐紅云,巧匠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從1998年與父親學習制茶,學習雅安藏茶和手工綠茶基礎加工工藝,期間不斷游歷國內(nèi)各大茶葉主產(chǎn)區(qū)進行生產(chǎn)工藝的交流,提高制作技藝,時常請教本地專家和川農(nóng)大教授,制茶技藝精進,建立周公山高山有機生態(tài)茶園,研制開發(fā)特色產(chǎn)品,于2021年申請兩個制茶發(fā)明專利。

5、蒙頂山茶技藝名師——張波

張波,1988年5月出生,四川名山人,2009年6月畢業(yè)于西南大學茶學系,從業(yè)于父親張躍華大師創(chuàng)辦的四川蒙頂山躍華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在父親指導下,從茶園管理到做銷售員、銷售主管、副總經(jīng)理到現(xiàn)任總經(jīng)理,掌握了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張氏茶葉的第六代傳人,接班躍華茶業(yè)。積極響應和實踐國家大力發(fā)展民營經(jīng)濟方針,引進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應用現(xiàn)代加工技術,提升產(chǎn)品質量,開展網(wǎng)絡銷售,不斷做大做強企業(yè)。四川省青年民營企業(yè)家協(xié)會會員,雅安市企業(yè)家協(xié)會副會長,雅安躍華黃茶研究所副所長,2016年獲得雅安市優(yōu)秀青年企業(yè)家榮譽稱號,入選2017年“四川新經(jīng)濟十大領軍人物”,雅安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5、蒙頂山茶技藝名師——楊鑫

楊鑫,生長在蒙頂山腳下,在蒙頂山茶廠長大,在姨父倪覺非茶文化詩集熏陶虛下,對蒙頂山茶文化和傳統(tǒng)制作技藝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拜師成先勤,潛心研修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積極宣傳蒙頂山茶,從事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19年,成立了真源茶舍,帶徒弟無數(shù),生產(chǎn)的蒙頂山五大名茶,其中主推手工蒙頂甘露,是雅安市名山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傳承人。

6、蒙頂山茶技藝名師——黃奇美

23歲的黃美奇進入四川省蒙山茶葉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制茶學徒,從此打開了茶葉的大門,拜師老茶人嚴仕超女士,開始學習蒙山茶傳統(tǒng)工藝。在1996年成立奇茗茶廠,獨立開發(fā)研發(fā)制作出“禹蒙飄雪”,等十余種品類,同年在名山首次采用滾筒殺青機殺青,在繼承傳統(tǒng)制作的基礎上帶徒弟劉耘,薛嬌聯(lián)合創(chuàng)建“以茶為媒”的培訓班,傳授蒙頂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生產(chǎn),加工,銷售等。為保護老川茶,開荒野茶系列產(chǎn)品,演講,培訓,考察,公司產(chǎn)品主銷省內(nèi)和湖北、河南等地。

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中國十大區(qū)域公用品牌

“蒙頂山茶”授權使用企業(yè)名單

四川省蒙頂山皇茗園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2  

四川省宏宇蕾茶業(yè)有限公司

3  

四川省大川茶業(yè)有限公司

5  

四川禹貢蒙頂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7  

四川蒙頂山味獨珍茶業(yè)有限公司

8  

四川蒙頂山躍華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9  

雅安市名山區(qū)太平茶廠

10

四川省茗山茶業(yè)有限公司

11

雅安市敦蒙茶業(yè)有限公司

12

名山正大茶葉有限公司

13

四川川黃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14

雅安市大元茶廠

15

四川蒙頂山金龍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16

雅安市名山區(qū)卓霖茶廠

18

四川省蒙頂山奇茗茶業(yè)有限公司

19

雅安市名山區(qū)新春茶廠

20

“蒙頂山茶”成都營銷中心(茶店子)

21

雅安市蒙茗茶廠

22

四川省蒙頂山蒙貢茶業(yè)有限公司

23

雅安國色茶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24

雅安市名山縣藕蓮春茶廠

25

四川雅安博娟農(nóng)產(chǎn)品開發(fā)有限公司

26

雅安市名山區(qū)春尖茶廠

27

雅安市名山區(qū)旭茗茶廠

28

雅安市止觀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29

四川翠源春茶業(yè)有限公司

30

雅安市名山區(qū)綠濤茶廠

31

四川雅安蒙頂山九天茶業(yè)有限公司

32

四川省蒙頂皇茶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33

雅安市賦雅軒茶業(yè)有限公司(含藏茶)

34

雅安市名山區(qū)帝知春茶業(yè)有限公司

35

雅安市天沫茶業(yè)有限公司

36

雅安市名山區(qū)香滿堂茶廠

37

成都龍和茶城

39

四川天風御品茶業(yè)有限公司

40

四川蒙頂山茶業(yè)有限公司

41

雅安市盟盛源茶業(yè)有限公司

42

雅安市名山區(qū)妙供來香茶業(yè)有限公司

43

雅安市天然香茶業(yè)有限公司

44

四川千秋蒙頂茶業(yè)有限公司(正山)

45

雅安市嘉會茶業(yè)有限公司(草木間)

46

雅安市名山區(qū)蒙靖茶廠

47

雅安市巧茶匠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48

四川省世鼎茶業(yè)有限公司

49

雅安市名山區(qū)井中月茶業(yè)有限公司

50

四川蒙頂山霧本茶業(yè)有限公司

51

春上早茶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52

四川德益茶業(yè)有限公司

53

四川雅安雅泉茶業(yè)有限公司

54

雅安天潤茶葉有限公司

55

雅安葉之韻茶業(yè)有限公司

56

雅安市雅州恒泰茶業(yè)有限公司(藏茶)

57

雅安市皇茶坊茶業(yè)有限公司

58

四川省南方葉嘉茶業(yè)有限公司

59

四川省雅安義興藏茶有限公司(藏茶)

60

四川省雅安市染春茶業(yè)有限公司

61

四川康潤茶業(yè)責任有限公司

62

四川先春茶業(yè)有限公司

64

四川雨蒙禾盛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

65

雅安市名山區(qū)名蒙茶廠

66

雅安心元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67

雅安市名山區(qū)金順茶廠

68

雅安市名山區(qū)培秀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69

雅安市名山區(qū)綠劍茗茶廠

70

四川種茶人茶業(yè)有限公司

71

四川省雅安市紅靈實業(yè)有限公司

72

四川省雅峰茶業(yè)有限公司

73

雅安藏茶坊茶業(yè)有限公司(含藏茶)

75

四川蒙頂山蒙典茶業(yè)有限公司

76

雅安市建昌茶業(yè)有限公司

77

雅安市名山區(qū)碧春茗茶廠

78

雅安市名山區(qū)藕花茶廠

79

雅安市名山區(qū)福軍茶廠

80

雅安市雅雨露茶葉有限公司

81

四川早春甘露茶葉有限公司

82

四川省殘劍飛雪茶業(yè)有限公司

83

雅安市廣聚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

84

雅安市青峰陽光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

85

雅安天天品茶業(yè)有限公司

86

四川航棵福硒茶業(yè)有限公司

87

雅安市名山區(qū)喜年號茶葉有限公司

88

雅安市瑞扶祥茶廠

89

四川雅茶集團茶業(yè)有限公司

90

雅安市名山區(qū)九霄露茶業(yè)有限公司

91

雅安市忠偉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

92

雅安市名山區(qū)蜀名春茶廠

93

四川蒙峰茶業(yè)有限公司

94

雅安云禾山茶業(yè)有限公司

95

雅安云禾山茶業(yè)有限公司(藏茶)

96

雅安市羌皓茶業(yè)有限公司

97

雅安市川福紅茶業(yè)有限公司

98

四川賦雅軒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99

四川新豪茶業(yè)有限公司


來源:雅安市名山區(qū)茶業(yè)協(xié)會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雅安蒙頂甘露,中國歷史名茶

  雅安,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地球金腰帶上,被譽為“天府之肺,熊貓故鄉(xiāng)”,是一座最滋潤的城市,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境內(nèi)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霧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頂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蒙頂山茶歷史上稱蒙山茶、蒙頂茶,因產(chǎn)于蒙頂山而得名,擁有有文字記載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貢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質特點。主要有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等歷史名茶,其中蒙頂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的杰出代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揉捻)形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一、“甘露”的內(nèi)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處

  “甘露”一詞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認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義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種解釋: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稘h書·宣帝紀》:“乃者鳳皇集 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 ……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彼未穲虺肌逗陀朗逋┗ā罚骸皶灾Φ胃事?,味落寒泉中?!泵鞒顣r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這些著述對甘露均有極深的贊譽。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甘蕉》:“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贝宋闹械母事杜c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幾乎近似。

  三是佛教語。梵語的意譯,喻佛法、涅槃等?!斗ㄈA經(jīng)·藥草喻品》:“為大眾說甘露浄法。”南朝梁沉約 《和王衛(wèi)軍解講》:“甘露為誰演,得一標道心。”南朝梁蕭統(tǒng)《東齋聽講》詩:“既參甘露旨,方欲書縉紳?!庇纱丝梢姡鸾桃愿事队鞣鸱ㄖㄎ?,融物質與精神于不二。

  二、蒙頂甘露作為茶名的歷史淵源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蒙山條:“在嚴道南十里有五頂,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產(chǎn)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 這是甘露作為茶名最早的時間,距今近900年。

  《方輿勝覽》是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成書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書共七十卷,主要記載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浙西路、浙東路、江東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屬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chǎn)、山川、學館、亭臺、樓閣、軒榭、古跡、名官、人物、題詠等,內(nèi)容十分豐富全面,對于了解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經(jīng)濟、文化、風俗、民情、山川、土產(chǎn)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產(chǎn)甘露”之記載,與《方輿勝覽》一脈相承。但此時的“甘露”非彼時的甘露。眾所周知,從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國各地進貢茶葉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茶,興散茶”和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來, 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當時,上清峰所產(chǎn)“甘露”茶,經(jīng)150年時間積淀,集歷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藝要求,精工細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來居上,品質最佳?!搬t(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茶,這與蒙頂甘露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系。

  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nèi)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轍,從而使甘露成卷曲形。歷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調(diào)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的香味品質??梢?,蒙頂甘露的茶湯清冽回甘,猶似甘露。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jīng)驗的基礎上研制成的,質量超過唐、宋時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歸皇室祭祀專用,蒙頂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詳見黃云鵠《蒙頂留題》)之“仙茶”美譽。

  (一)名字與甘露年號有關

  蒙頂山人工植茶歷史有兩千余年,通過現(xiàn)存有關茶葉記載的最早資料王褒《僮約》和吳理真在蒙頂山種植茶樹的史實可以證明,蒙頂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茶樹種植馴化最早的地方(詳見陳椽《茶業(yè)通史》),時間在西漢甘露年間,正是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8年)執(zhí)政期間,也是他最早設立“甘露”年號。據(jù)考證,“甘露”是中國古代重復使用年號較多的一個詞。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三國吳烏程侯孫皓在、十六國時期前秦宣昭帝苻堅、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間均使用過“甘露”年號。植茶始祖吳理真也正是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頂山馴化七株野生茶樹開啟人工種茶先河。劉詢本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后使用過多個年號,其中“甘露”是第6個,前后共四年。

  (二)名字與佛教有關

  甘露是和佛教醫(yī)藥學息息相關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長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為茶名,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佛教興盛以后,甘露一詞常為其所用。蒙頂山茶稱甘露,與宋代蒙頂山佛教興盛密切相關。  

  蒙頂甘露原料

  許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種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當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最早人工種植茶樹。歷史上,蒙頂山貢茶皆為蒙頂山僧人所制作,據(jù)《名山縣志》記載:蒙頂貢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費用由縣衙門行文,各寺院攤付,違者法辦。各寺院及寺僧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樹,司職和尚稱薅茶僧;天蓋寺分工守護茶樹,司職和尚稱看茶僧;靜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職和尚稱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職和尚稱制茶僧。貢茶的采制、包裝、運送均極為莊重,須按貢茶禮儀進行。每年茶樹春芽始發(fā),看茶僧即上報,司職人員前往茶園視看并籍記茶葉數(shù)量。名山縣官于吉日著官服、率僚屬及全縣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禮拜仙茶后,司職人員領摘茶僧12人入茶園(先后稱為貢茶院、仙茶園、皇茶園),在官員監(jiān)督下按規(guī)定數(shù)量摘取鮮嫩茶葉。所摘茶葉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貢茶。制作中,眾僧盤坐誦經(jīng)。據(jù)此我們認為:大約在晚唐時,蒙頂山智矩寺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四川也是中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茶葉加工廠。蒙頂山貢茶由寺廟管理、采摘官辦、僧人制作、官差運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續(xù)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頂山茶文化中貢茶文化和禪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與三位“甘露大師”有關

  1.吳理真

  蒙頂山茶取名甘露,是為紀念“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人工種茶。據(jù)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書記載,蒙頂山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當時的嚴道縣,今雅安名山)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稱的蒙山頂上的五峰之間馴化七株野生茶樹,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保捌淙~細長,網(wǎng)脈對分,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歷史先河,因此被公認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第一人。從此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惠及全人類的健康飲品。從三國開始,作為禪茶,蒙頂山茶要滿足得道高僧參禪修身養(yǎng)性之用;從唐太宗執(zhí)政開始,作為邊茶,蒙頂山茶需要滿足邊疆少數(shù)民族同胞品飲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馬之用;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作為貢茶,蒙頂山茶要滿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飲之用。從此,蒙頂山以“仙茶”澤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貢茶”享譽全國,以“邊茶”緣和世界,千古流芳。吳理真因開拓蒙頂山,首創(chuàng)種茶,為后人懷念,不斷神化。南宋京師天旱,祖師受祈禮顯靈救蒼生,功績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享受民眾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為正貢茶 ,修建石欄維護賜名“ 皇茶園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俗稱“甘露大師”,后人稱贊其“甘露祖師”“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碑文、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明代楊慎《蒙茶辨》中均有記載。今天,蒙頂山天蓋寺茶祖殿供奉著吳理真的雕塑,上有“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的牌匾。  

  植茶始祖吳理真雕塑

  2.智矩寺創(chuàng)始人普惠禪師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進入昌盛時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稱智矩寺,普惠禪師任主持時,將其發(fā)展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沒,后人懷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師”。  

  靈應甘露普惠妙濟菩薩

  3.西域來僧不動上師

  北宋時,西域梵僧不動上師住錫蒙頂山永興寺,創(chuàng)編《蒙山施食儀》,融通顯、密經(jīng)典及瑜伽諸部而成,深為佛教界所信奉,已編入《禪門日誦》和《早晚課》之中。不動上師被當時佛教信眾認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藥,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師”?,F(xiàn)永興寺正門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跡,側門掛有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一誠法師題寫的“甘露道場”的牌匾。

  (四)眾多與“甘露”相關的歷史遺跡  

  永興寺甘露道場

  蒙頂山是一座儒釋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眾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跡,諸如甘露寺、甘露橋、甘露峰、 甘露靈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場等,還有“甘露宗風” “一瓢甘露”等題字??梢?,蒙頂山茶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深受中國土生土長宗教道家文化的影響和融合。

  1.甘露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名為“甘露寺”的寺廟不下十處。為什么叫甘露的寺廟那么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周邊發(fā)現(xiàn)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頂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號“甘露”,所產(chǎn)茶葉也叫“甘露”,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甘露寺”。明代葉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詩中說:“一掬靈湫天上來,數(shù)莖仙掌削蓬萊。行云行雨飛金相,踞虎蟠龍繞鷲臺”。  

  甘露寺

  2.甘露橋

  蒙頂山歷史上曾經(jīng)有十二座石橋,其中有甘露橋一座,相傳“甘露祖師”親為踩橋。

  3.甘露峰

  蒙頂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靈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參差比,真是一朵蓮”。

  4.甘露靈泉院

  蒙頂五峰入口處有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上面鐫有“一瓢甘露”“法沫西來”的題刻,旁立重修的“甘露靈泉碑記”。 

  甘露靈泉院石碑坊  

  5.甘露井

  上清峰下側、“甘露靈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稱“甘露井”。相傳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汲水之處,又因傳說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從此井出入,故又名“龍井”,井側立有明代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無名氏所題“蒙泉”二字、清咸豐年間曾任雅州太守的黃云鵠所題“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蒼勁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據(jù)《雅州府志》載:“井內(nèi)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蓋之以石。游者虔禮,揭石取水烹茶,則有異香。若擅自揭取,須晴日,即時大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龍蜀余聞》中高度贊揚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應元在《登蒙頂》一詩中寫道:“振衣百仞岡頭路,蒙頂蒼蒼倚大羅……上清風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蘿?!?/p>

  6.甘露石室

  蒙頂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對面是甘露峰,峰巔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頂石殿,為全石結構。相傳此屋為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休憩之所,也是傳說當年吳理真和“蒙茶仙姑”結廬處。南宋時,供奉吳理真石像于內(nèi),明代重修。清代趙怡在《甘露石室》詩中寫道:“五頂作蓮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頂甘露的貢茶、仙茶歷史

  (一)貢茶歷史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至憲宗時,進貢數(shù)量超過全國許多貢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時期,名氣甚至一度超過了唐代的官方貢茶—顧渚紫筍。唐《國史補》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明代名將王越(黎陽王)曾感慨:“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山貢茶記載 。蒙頂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絕佳、珍奇名貴的鐵證。

  到了宋代,蒙頂山茶因專用于以茶易馬,進貢數(shù)量減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列舉當時全國幾種貢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名列其中。當時,蒙頂石花、露芽、谷芽、圣楊花、吉祥蕊、不壓膏、石蒼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國前八名。貢品雖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細。

  名山歷代官員都把采制、進 貢蒙頂山茶奉為神圣職責,上年冬天即做好準備工作,如籌備經(jīng)費、打制包裝、組織人力等。到春茶萌發(fā)之際,縣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孫漸在《蒙山留題》云:“余蒞任斯土,每采貢茶,必親履其地…… 因蒙茶攸關貢品 。”明清時達到頂峰。明神宗萬歷年間,名山知縣張朝普記載:“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職貢。”清代,蒙頂山茶進貢由政府統(tǒng)一管理,寺廟、僧人、僧會、錫匠分工承擔種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仙茶為“正貢 ”,專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灣茶 ”“春茗茶”“觀音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

  清代蒙頂山貢茶用途等級森嚴。清代中期以“皇茶園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園外“圍繞大巖石,另有數(shù)十株茶”所產(chǎn)茶葉為“ 副貢”和“陪貢”;“副貢”皇帝享用 ,“ 陪貢 ”分與妃嬪及受寵之人。菱角峰下茶為“菱角灣茶”,多用于賞賜貴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國使臣,或宴飲 。  

  特級甘露開湯

  貢茶采制、包裝、運送、接收,制度完備,儀式講究,十分神秘。清光緒版《名山縣志》收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 》,詳細記載了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細,及蟲蝕,每芽只連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茶經(jīng)焙,稍粗則葉背焦黃,稍嫩則黯黑,此皆剔為余,茶不登貢品,再后焙剪棄者,入釜炒焉,置木架為茶床,竹薦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顆,復疏而焙之,曰顆子茶以充副貢,并獻大使。不足,即漫山產(chǎn)者充之。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園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司投貢房,經(jīng)過州縣,謹護送之?!?/p>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樹剛抽芽,縣令便選擇吉日,沐齋更衣,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來到上清峰,先是設案焚香,跪拜再三。接著,選擇十二名僧人入茶園,在縣令的親自督促下采摘茶葉。每芽只取一葉,茶采三百六十五葉,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時,眾寺僧盤坐誦經(jīng)。先用新釜烘焙,茶葉半蔫即取出,由圍坐的僧人一一展開,勻攤紙上,繃于釜口,讓其焙干。又精選其中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其它的都剔為余茶,制成顆子茶,以充副貢,獻給地方大吏。貢茶時正片貯于兩個方形銀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也分裝錫瓶。銀瓶、錫瓶都盛入木箱,用黃綢包裹,丹印封住。入貢前,縣令又卜選吉日,穿朝服向京師方向叩拜,選派得力官吏解送,經(jīng)過的州縣,都悉心加以護送。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蒼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葉,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歲歲平安,年年豐收之渴求。

  (二)仙茶歷史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清晚時期才有,標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煮蒙山,清興未與當年別”,對蒙頂“仙茶”給予了圣贊。  

  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而有關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蒙頂山茶在當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官??滓钏?。”

  清代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chǎn)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也就涵蓋其中?!跋刹琛睔v經(jīng)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息息相關。

  皇帝為什么會選擇蒙頂山茶作為祭祖“仙茶”呢?有學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便是唯一可選。

  民國建立,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仍照舊制采制,作為縣內(nèi)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mào)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產(chǎn)品稱號。在一些重大展覽與評選活動中,蒙頂甘露茶曾先后奪得陸羽杯金牌獎、甘露杯金牌獎等獎項。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nèi)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被原農(nóng)業(yè)部評定為“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nèi)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頂甘露年產(chǎn)量1000噸左右,產(chǎn)品遠銷大江南北,產(chǎn)值近10億元,深受消費者青睞,正逐漸從歷史名茶鳳凰涅槃成現(xiàn)實名茶。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向世全學做手工蒙頂甘露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7歲,現(xiàn)任四川省茶葉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雅安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四級調(diào)研員(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雅安市茶辦副主任、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徽茶》、《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圭臬詩刊》、《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畫報》、《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網(wǎng)易、快資訊、一點資訊、名茶網(wǎng)、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四川茶報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選《2019四川詩歌年鑒》、《雅雨清風——雅安70年文學作品精選集》、《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茶祖故里行》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

  (來源:陳開義)

找到約67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