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買一個紫砂杯味道好臭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19 秒)

為什么要使用標(biāo)準(zhǔn)蓋碗來沖泡武夷巖茶?

 

最近,和茶友們聊到?jīng)_泡話題。

茶友S說:“為什么我泡出來的巖茶,不是味道太濃,就是味道太淡?”

茶友A反饋,更為驚悚:“為什么我的肉桂,泡出了水仙味道?”

茶友林先生問:“不是說香不過肉桂嗎,為什么我泡出來的肉桂,都沒有香?”

聽完茶友們的沖泡體會,感覺所有的巖茶都充滿了惡意,劣跡斑斑,沒有半點值得稱贊的地方?

不不不!

我們接觸到的巖茶,還是真善美居多。

為什么茶友們所形容的巖茶,都糟糕透頂?

看了茶友們陸續(xù)發(fā)來的沖泡視頻,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

那位把巖茶不是泡的太濃,就是泡的太淡的朋友,是茶具選擇出了問題。

茶友只聽說蓋碗泡茶好,于是隨便選購了一款看起來精美無比的蓋碗,卻忽視了蓋碗的容積大小,買了一款150毫升的蓋碗。

第一次沖泡,使用快出水的方式,泡出來的茶,喝起來淡了些。于是第二沖的時候,坐杯片刻。

結(jié)果,泡出來的茶湯,又太濃!

另一個把肉桂泡的香氣全無的朋友,用的是紫砂壺沖泡。

紫砂壺,具有強(qiáng)大的吸納功能,會吸收香氣。難怪泡出來的肉桂,香氣乏善可陳。

同樣是茶器,材質(zhì)選錯,泡出來茶完全不是一個味道。

結(jié)合這些慘痛的沖泡經(jīng)歷,麻花得出一個深刻的體會:巖茶要泡的好喝,茶器選擇很重要!

再不厭其煩地重申一遍:要想準(zhǔn)確感受巖茶的味道,一定要用白瓷蓋碗沖泡。而且要用標(biāo)準(zhǔn)泡法:110毫升蓋碗,搭配8克巖茶?。。?/stro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工具選的對,事半功倍。

為什么要選擇白瓷蓋碗沖泡?

用白瓷蓋碗泡巖茶的好處,不止一次說過,閉上眼睛,都能隨便列舉出若干個好處。

不吸收香氣

不吸收湯水

可以觀察湯色

方便好用

能沖泡所有茶類

……

這樣一款功能多的蓋碗,有什么理由不選擇?

反觀那些粗陶、紫砂做的蓋碗,雖然美輪美奐,古樸美觀,十分討巧,但是使用起來不是燙手就是泡不出茶的本味。

雞肋。

我們把蓋碗買回來,不是拿來裝飾的,而是要實現(xiàn)最基礎(chǔ)、最基本的功能——泡茶。

而白瓷蓋碗,雖然外表簡樸,但是,它擁有天然的不吸香不吸味的細(xì)膩皮膚,毛孔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用它泡茶,能原汁原味地保留茶湯中的各種香氣和滋味。

無論是香還是臭,無論是甜還是苦,無論是滑還是澀,白瓷蓋碗為你全部保留,盡情釋放。

這幾個好處,足以秒殺一眾茶器,成為最好用的茶具。

而且白瓷蓋碗,在各大斗茶賽上,是主角,用于專業(yè)審評。

你看,就沒有用玻璃杯,紫砂壺作為審評茶器吧。

為什么要用110毫升蓋碗沖泡巖茶?

不止一位茶友問:巖茶沖泡,為什么非要用110毫升蓋碗沖泡,150毫升的不行嗎?

110毫升白瓷蓋碗,8克巖茶,這是標(biāo)準(zhǔn)泡法的一種指標(biāo)。

而巖茶沖泡,最在乎標(biāo)準(zhǔn)。

要是隨意改變,巖茶沖泡出來的味道就有所變化。比如香氣淡了,味道寡了,回甘少了,一不小心還泡成了中藥味……

有的茶友說,那我用大的蓋碗,調(diào)整投茶比例,不也可以嗎?150毫升的白瓷蓋碗,投茶量調(diào)整成10.9克,不就好了。

從理論上來說,當(dāng)然可行。但這種做法,會給實際操作增加很多難度。

比如,現(xiàn)在我們買到的巖茶,多數(shù)是泡袋包裝好,都是8克一袋。用標(biāo)準(zhǔn)蓋碗沖泡,一次一袋,方便得很。壓根就不用多考慮投茶量的問題。

如果是用150毫升的白瓷蓋碗沖泡,就要再剪開一個泡袋,用電子克秤稱取10.9克的巖茶。

多打開的那泡巖茶,還要面臨重新密封的情況。要是細(xì)節(jié)沒做到位,還容易變質(zhì)。

更何況,每次換蓋碗都要重新計算一次投茶量,未免太過麻煩,徒增煩惱。

為了讓看官們不用費心去背這個蓋碗與茶葉比例變化的公式,建議大家,都用標(biāo)準(zhǔn)蓋碗。

而且標(biāo)準(zhǔn)蓋碗,操作輕便,沒有難度。

如果用150毫升的白瓷蓋碗沖泡,比較重,在出水時手腕比較費力,這對于許多女性而言,無形中增加了沖泡難度。

要是手掌秀氣些,都端不起蓋碗。還有可能沖泡到一半,要停下來緩一緩,再重新端起蓋碗。

一停一頓,就會影響出水的時間,相當(dāng)于坐杯,很有可能泡出又苦又澀的茶湯。

把茶泡得難喝,不是我們泡茶最終目標(biāo)。

為了能將茶泡的好喝,請使用標(biāo)準(zhǔn)蓋碗沖泡。

在天心村,隨便走進(jìn)一戶茶農(nóng)家里,人手必備“武夷山民間斗茶賽”專用杯,而這總審評專用杯,就是110毫升的白瓷蓋碗。

這種標(biāo)準(zhǔn)蓋碗,多數(shù)是敞口器型,碗口大,碗沿外翻,輕而易舉就能握牢,寬大的碗口,方便注水,更容易出水。

開口大些,五秒就能完成出水,干凈利落,避免出現(xiàn)坐杯的情況,且標(biāo)準(zhǔn)蓋碗能夠輕松將水瀝干,不會留下又苦又澀的余湯,混入下一沖,影響后面幾沖茶湯的湯感。

這類標(biāo)準(zhǔn)蓋碗,胎壁薄,散熱快,不會悶壞茶葉,更不會造成湯水苦澀,也不會因為長時間坐杯而導(dǎo)致蓋碗變得燙手。

細(xì)數(shù)種種,還是標(biāo)準(zhǔn)蓋碗最善解人意!

巖茶標(biāo)準(zhǔn)蓋碗,它可能不好看,長著一張大眾臉,樸素?zé)o華,素面朝天。

對比那些貼花鍍金的茶器,沒有太過出彩之處,一些精致的蓋碗,不過是勾勒出梅花、青竹的圖案,再無其他。

白瓷蓋碗能做到宜室宜家自然重要,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它最原始的屬性——沖泡。

方便沖泡,不燙手,能保留茶香茶味的蓋碗,才是好蓋碗!

汪曾祺:我喝茶沒那么多講究!


汪曾祺(1920—1997年):江蘇高郵人,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yù)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所著《受戒》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我對茶實在是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


對茶葉不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


但是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認(rèn)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短这謮魬洝酚涢h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


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xiāng)論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辈枵宓锰珴M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于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曾在機(jī)關(guān)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


我讀小學(xué)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穿堂”的右側(cè)有兩間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云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梁上掛著干菜,干的粽葉,靠墻有一壇“臭鹵”,面筋、百葉、筍頭、莧菜秸都放在里面臭。


臨窗設(shè)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


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nèi)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jīng)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之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xì)瓷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好喝,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點關(guān)系。


后來我到了外面,有時喝到龍井茶,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之反。


我的家鄉(xiāng)有“喝早茶”的習(xí)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麥、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



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佐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7?年,幾乎天天泡茶館?!芭莶桊^”是西南聯(lián)大學(xué)生特有的說法。


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泡”者,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


聯(lián)大學(xué)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里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jīng)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biāo)⒀?。聽說他后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后來開了一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味都很厚。滇紅尤其經(jīng)泡,三開之后,還有茶色。


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dāng)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qiáng)。


我在昆明喝過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罐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1946?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邨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yùn)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


一轉(zhuǎn)眼,43?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沒有喝一次功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周末(221)| 汪曾祺:我喝茶沒那么多講究!

汪曾祺(1920—1997年):江蘇高郵人,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yù)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所著《受戒》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我對茶實在是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

對茶葉不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

但是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侗本┤恕防锏慕┱J(rèn)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短这謮魬洝酚涢h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


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xiāng)論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辈枵宓锰珴M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于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曾在機(jī)關(guān)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


我讀小學(xué)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按┨谩钡挠覀?cè)有兩間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云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梁上掛著干菜,干的粽葉,靠墻有一壇“臭鹵”,面筋、百葉、筍頭、莧菜秸都放在里面臭。


臨窗設(shè)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


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nèi)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jīng)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之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xì)瓷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好喝,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點關(guān)系。


后來我到了外面,有時喝到龍井茶,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之反。


我的家鄉(xiāng)有“喝早茶”的習(xí)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麥、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



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佐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7?年,幾乎天天泡茶館?!芭莶桊^”是西南聯(lián)大學(xué)生特有的說法。


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泡”者,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


聯(lián)大學(xué)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里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jīng)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biāo)⒀?。聽說他后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后來開了一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味都很厚。滇紅尤其經(jīng)泡,三開之后,還有茶色。


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dāng)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qiáng)。


我在昆明喝過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罐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1946?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邨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yùn)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


一轉(zhuǎn)眼,43?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沒有喝一次功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