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陸羽怎樣發(fā)明了茶

找到約23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中國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葉源自中國,茶文化發(fā)源自中國。然而根據(jù)近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國人均每年的茶葉消費量卻在世界上排到了第十九位。排在前幾位的,反而是英國,愛爾蘭這些不產(chǎn)茶的國家。


當然,英倫風的茶是要加很多東西的


沒有自然條件長出茶葉的西方國家,反而成為了茶葉的消費主力,這很顯然是因為茶葉的成功傳播。


那么茶葉這種來自東方的神奇樹葉,是如何漂洋過海,傳向西方乃至世界的呢?


?

南方有嘉木


其葉有真香


《詩經(jīng)》有云:采茶薪樗,食我農(nóng)夫。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茶已經(jīng)開始作為一種飲料,并在秦漢之后,飲茶之風日盛,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茶文化,也隨著中華文明的前進而不斷發(fā)展著,衍生出了諸多的茶葉制法。


不同發(fā)酵的茶


從右到左:綠茶,黃茶,烏龍茶和紅茶


?

與此同時,隨著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茶,在宋朝開始也逐漸傳到了周邊的日韓等國,并在當?shù)厣l(fā)芽。茶葉的傳播,最早是以東亞文化圈的整合而展開的。

?


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始,西方人才第一次正式接觸到茶葉。如公認的第一個品嘗中國茶的歐洲人,葡萄牙人加斯帕·達·克羅茲神父曾在他撰寫的《中國志》中寫到:如果有人或幾個人造訪某個體面人家,那習慣的做法是向客人獻上一種他們稱為茶的熱水。


葡萄牙人也是選對方向了


才能在東方占得先機


?

但真正將茶傳入歐洲的是后起之秀荷蘭人。十七世紀開始,低地國家完成了獨立,荷蘭東印度公司日益興盛。之后,荷蘭東印度公司指示每艘商船都要從中國以及日本運一些茶回國,由貴族自上而下地引發(fā)了歐洲的飲茶風潮。


雖然東南亞本身的熱帶產(chǎn)物也很重要


但參與到東亞尤其中國、日本的貿(mào)易體系


才是真的利潤豐厚



十七世紀中期,茶葉開始經(jīng)由荷蘭商人之手傳到英國。但最開始,茶在英國并不是作為飲料,而是被包裝成一種治療百病的神秘東方樹葉,并成為了第一種在報紙上推銷的商品。


《科勒的藥用植物》中的茶樹



當時的人們可以在咖啡館買到茶葉和茶制品,尤其是紅茶以其柔順的口感,能提神,祛除寒冷的功效,比酒健康等優(yōu)點,很快獲得了上流社會的好評。不過在剛開始,囿于高昂的價格,茶葉只流行于少數(shù)貴族之中。工人階級和貧民與這種神秘的飲料基本是無緣的。


直到三次英國對荷戰(zhàn)爭后,茶葉才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到英國。然而,此時茶葉的價格依舊十分昂貴,對廣大群眾來說仍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很貴族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工業(yè)革命,英國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成為“日不落帝國”,茶葉在英國也慢慢走進了千家萬戶。然而日益巨大的茶葉進口額,背后卻與我國近代的血淚史息息相關。


十八世紀的中國,農(nóng)業(yè)與手工業(yè)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經(jīng)濟高度自給自足。如此一來,歐洲產(chǎn)品在中國的市場十分狹小,幾乎找不到銷售市場,唯一的例外是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如178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二十余萬兩白銀盈余,翌年反而出現(xiàn)22萬兩白銀的赤字。


歐洲人在美洲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貴金屬


最終也大都流向了東亞、南亞



為扭轉由茶葉貿(mào)易產(chǎn)生的巨額貿(mào)易逆差,東印度公司開始大規(guī)模向中國販賣鴉片,以求逆轉貿(mào)易逆差。但鴉片比之茶葉,顯然是禍國殃民的成癮品,很快遭到了中國政府的阻截。鴉片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并以此為標志拉開了近代中國屈辱史的大幕。


“臣有兩句詩不知當講不當講”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中國雖然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但在如今的茶葉種植業(yè),卻并不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斯里蘭卡,印度等國在茶葉產(chǎn)量,出口量,創(chuàng)匯量中的部分指標甚至勝過我國。而十九世紀英國一位叫羅伯特.福瓊的植物學家,正是將茶樹籽帶到這些溫暖地區(qū)的人。


英殖民地的茶葉產(chǎn)量曾在近代大幅超越中國


而待中國政治經(jīng)濟狀況穩(wěn)定后


又再次初步奪回曾經(jīng)中國的份額



福瓊受東印度公司的委托,曾兩次前往中國,以獲得品種優(yōu)良的茶樹,并在其廣闊的殖民地進行種植。福瓊為了深入當時不為外國人開放的中國內(nèi)陸產(chǎn)茶地區(qū)考察,剃了頭發(fā)換上長袍,喬裝打扮成中國人。


其主要路線大致為由上海出發(fā),經(jīng)嘉興,杭州前往徽州、嚴州這些綠茶產(chǎn)區(qū)之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做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后又從寧波出發(fā)經(jīng)衢州到達福建武夷山的紅茶產(chǎn)區(qū),最后將得到的種子,茶工等帶到今天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南麓。


一路運到阿薩姆也是不容易



福瓊的觀察很有見地:紅茶茶樹(廣東茶樹)與綠茶茶樹品種之間的差異很小,紅茶與綠茶的主要差別在于加工的不同,并認為最好的茶葉是福建的紅茶和徽州的綠茶。


廣東丹霞1號茶樹


在以他為首的一眾植物學家的努力下,茶樹在英國的南亞殖民地廣為種植。當?shù)厮嵝缘姆饰滞寥?,熱帶季風的氣候及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因喜馬拉雅山的阻擋而形成的的大量降水,使當?shù)匮杆俪蔀槭澜缟吓e足輕重的紅茶產(chǎn)區(qū)。


如今日聞名世界的阿薩姆紅茶(產(chǎn)自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錫蘭紅茶(產(chǎn)自今斯里蘭卡),大吉嶺紅茶(產(chǎn)自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嶺高原)等茶種,便是從那時起引福建武夷山脈的正山小種等茶種與當?shù)匾吧铇潆s交而來的。


大吉嶺茶園


由于茶樹在英國各大熱帶殖民地的廣泛種植,在1854到 1875年間英國茶葉進口量上升超過八倍,茶價迅速下跌,茶葉由此走進了英國千家萬戶的日常。而與此相對的,則是原產(chǎn)地中國國際茶葉貿(mào)易量的迅速下滑。


在印度種植茶葉成功后


英國人又將茶葉生產(chǎn)帶向他的各個殖民地試驗


比如英屬東非



基于此,福瓊被許多人認為是史上最大的商業(yè)間諜,他給當時脆弱的中國經(jīng)濟深深的捅了一刀。不過拋開民族情感想想,讓茶葉只在中國種植這種貿(mào)易保護主義真的是長遠之計嗎?若非外國的競爭者壓縮了中國茶的盈利空間,中國的近現(xiàn)代化革命,又將遷延多久才能發(fā)動呢?


除了茶葉之外


中國瓷器的霸權地位也在近代被動搖


而絲綢的地位更早就被其他國家模仿


在唐宋時代之后更是被日本動搖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前幾個月一篇叫《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的文章,在中國茶葉圈引發(fā)了轟動。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是不爭的事實,但當前中國的茶產(chǎn)業(yè)不及英國,甚至印度,肯尼亞,也是事實。在茶產(chǎn)業(yè)上,中國處于一個“種植面積第一,產(chǎn)量第二,外銷量第三,利潤第四”的尷尬位置。


立頓可不止是一個立頓


歐美列強也不止一個聯(lián)合利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茶業(yè)的衰落,或許從當年乾隆反對茶葉貿(mào)易,一把火燒掉價值六百萬兩白銀的茶葉時便已經(jīng)開始了。


當年中國茶葉多以家庭為單位種植和加工,規(guī)模小,效率低下,品質標準無法統(tǒng)一,自然難以與英國在印度大規(guī)模的茶葉種植園相競爭。而時至今日,中國茶企仍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征,保留了許多小農(nóng)經(jīng)濟時代留下的印記。



時至今日,在很多茶產(chǎn)區(qū)的農(nóng)村,仍然有許多個體種植戶在自家梯田種茶,然后家家戶戶的茶每年由茶商統(tǒng)一收購。各家茶樹的品種,種植時間,加工工藝難免有差別,導致茶商收購后的茶葉難免參差不齊,標準難以規(guī)范統(tǒng)一。這樣生產(chǎn)出來的茶葉明顯很難滿足在工業(yè)標準化社會下日益挑剔的消費者。


缺乏品牌意識,把品種當品牌也是中國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強調(diào)原產(chǎn)地而忽視品牌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使我國空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安溪鐵觀音”等知名品種,卻沒有什么在國際上叫的響的品牌。這樣的發(fā)展思路,毫無疑問將使我國的茶葉“土特產(chǎn)化”,連中國人自己都覺得土,就更沒有工業(yè)化和國際化的空間。


還真說不上來什么品牌



當然,要把茶企做大做強,除了企業(yè)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政府對行業(yè)的規(guī)范和引導。


例如,中國茶葉在西方市場難以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農(nóng)藥殘留過高和制作標準不統(tǒng)一,導致不得不“賤賣”。政府和行業(yè)公會加強相應標準的制定與執(zhí)行,才能讓中國茶葉有所突破。


當然對茶,我們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國茶講究外形,一芽二葉,采芽頭等就成了我們的標準,機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應降低。而英式袋泡茶則只講究內(nèi)在,把老葉和嫩葉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而降低了成本。此類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的區(qū)別不勝枚舉,不必為了追求工業(yè)化而完全拋棄。


畢竟對于中國人來說,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葉用茶筷挾如紫砂壺中,用剛剛燒開的山泉水沖泡,倒在茶杯里,那溢出的騰騰香氣才是茶的精華所在啊。


參考文獻:


1.羅伯特.福瓊:《兩訪中國茶鄉(xiāng)》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5.07

2.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08

3.角山榮《茶的世界史》 玉山社 2004

4.磯淵猛《一杯紅茶的世界史》 東方出版社 2014.5

5.環(huán)球時報《中國七萬家茶企為何不敵一家立頓》

6.宗蕊《中國茶葉產(chǎn)業(yè)市場報告》 中糧營養(yǎng)健康研究院消費者與市場中心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中國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NO.656-中國茶與世界

作者:陳思遠

配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后語解析·中國茶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jīng)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jù)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發(fā)源時間


簡介


關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神農(nóng)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


發(fā)源地點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西南說


“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和茶葉發(fā)源地?!边@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四川說


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云南說


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帶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川東鄂西說


陸羽《茶經(jīng)》:“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jù)。


江浙說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fā)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nóng)發(fā)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nóng)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fā)明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fā)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xiàn)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xiàn)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薄渡褶r(nóng)百草經(jīng)》中寫到:“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边@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同步說,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shù)牧恕?/span>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jīng)》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nóng)、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nóng)食經(jīng)》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于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chǎn)茶,那么神農(nóng)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彼麄冋J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后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chǎn),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fā)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nóng)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nóng)氏的部族發(fā)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qū),這正是今日大神農(nóng)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chǎn)茶葉的環(huán)境里,神農(nóng)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于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fā)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戰(zhàn)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jù):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彼越袢照憬B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fā)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tǒng)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xiàn)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chǎn)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jié));《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chǎn)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chǎn)茶。陸羽《茶經(jīng)》中提茶葉品質不詳?shù)氖恢葜芯陀卸踔菁唇窈蔽洳?。由此可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fā)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qū)生產(chǎn)和利用茶葉的事業(yè)已相當發(fā)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chǎn)、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fā)現(xiàn)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飲茶書籍

茶神陸羽有著《茶經(jīng)》一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亦有記載關于茶這方面的知識。如今,關于茶的書籍更是日益增多。有興趣可以到書店逛逛,想必定有所收獲。

參考資料:

[1] 茶經(jīng)中的茶文化.百度文庫

【茶史趣聞】偏愛普洱茶的乾隆皇帝為何譏笑陸羽?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源遠流長,留下了不少關于茶葉的著作和傳說。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不僅記錄了當時國內(nèi)茶葉的全貌,還間接推動了茶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可惜,陸羽在《茶經(jīng)》中沒有記錄一款重要的茶,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普洱茶。

為什么陸羽的《茶經(jīng)》中沒有記錄普洱茶?抱此疑問的可不只我們,就連歷史上極愛喝茶的乾隆皇帝,也為此憤憤不平。

有人戲言,乾隆爺之所以能夠活到89歲的秘訣之一,便是喝茶。在《鐵齒銅牙紀曉嵐》《步步驚心》《延禧攻略》等諸多清宮戲中,反復提到乾隆愛茶的橋段。

乾隆是位品茗行家,對名茶、水質、茶具都有研究。他周游江南時,在杭州品過龍井,至太湖緩酌過碧螺春,入四川嘗過蒙頂茶,赴福建細啜過鐵觀音。相傳乾隆所到之處常常品茶賜名,當然還寫詩。

不僅如此,相傳在乾隆年間,普洱茶還送給贈送英王喬治三世作為國禮。可見,普洱茶才是乾隆皇帝的真愛!

乾隆皇帝可謂是普洱茶界的一大推手,曾園撰寫的《茶葉偵探》一書便有詳細的解讀。到底乾隆皇帝和普洱茶有怎樣的淵源?

普洱出山記(節(jié)選)

清朝皇帝乾隆發(fā)現(xiàn)《陸羽》沒有記載他喜歡的普洱茶,當下御制一首《烹雪用前韻》,其中四句如下:“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被实劭瘫〔缓线m,于是輕點一下,“應慚拙”。

余秋雨在《極端之美》一書中也提到這段歷史:“雍正時期普洱茶已經(jīng)有不少數(shù)量進貢朝廷,乾隆皇帝喝了這種讓自己輕松的棕色莖葉,就到《茶經(jīng)》中查找,沒查明白,便嘲笑陸羽也‘拙’了?!?/p>

說乾隆沒查明白《茶經(jīng)》,應該是冤枉了他。

陸羽在《茶經(jīng)》中不提普洱茶,民間有一種解釋說陸羽在撰寫《茶經(jīng)》的時候,茶葉發(fā)源地南詔已脫離了唐朝,陸羽對此很有看法,“圣唐滅胡明年鑄”可見他的態(tài)度。

對“夷夏之防”有更強烈看法的乾隆在編輯《四庫全書》期間,對書中的“夷狄”、“北虜”、“女真”等字詞盡情刪改。傅增湘先生說乾隆“挾雷霆萬鈞之力,與枯骨遺魂爭勝負于朽簡之內(nèi)”,“居九重之尊,躬參與刪訂之役”,“欲使天下后世咸歸于束縛銜勒之中?!?/p>

查了一下《四庫全書》中的《茶經(jīng)》,“圣唐滅胡明年鑄”被猥瑣地刪改為“圣唐年號某年鑄”。

胸中燃燒著無孔不入刪字的熾烈情感,怎可就此罷休?一句“品泉陸羽應慚拙”就完事了?萬籟俱寂的深宮之夜,書案上亮堂堂的燭火旁,那張寬厚的大手必定招來了屏風后睡得不亦樂乎的紀曉嵐:“小紀,來來!”

清代暢銷書《瀛奎律髓》當時產(chǎn)生了“海內(nèi)傳布,奉為典型”的巨大影響,紀曉嵐于是動手寫了一本“刊誤”?!跺伤鑵R評》第十八卷為“茶類”詩,紀曉嵐點評“辨盧仝詩句殊無謂”,在《送陸羽》一詩后寫下“非高格”,在《故人寄茶》詩后寫下“不雅”,“體格頗卑,后四句尤拙鄙?!痹诿穲虺嫉摹堕w門水》后,寫下“淺薄無味”。在宋朝品茶大家丁謂的《煎茶》詩后,因無音律可挑剔,于是寫下“細碎敷衍,未見佳處”。宋代飲者的氣度與風神,清代皇帝的“文學侍從”哪能夢想得到?揚之水為丁謂辯護:“‘自繞風爐立’、‘鐺新味更全’,詠煎茶甚切?!?/p>

紀曉嵐在其他卷里,往往有贊有彈,唯獨在“茶類”詩一卷里,幾乎全是負面評價,處處可見“拙鄙”。這顯然是在替主子“與枯骨遺魂爭勝負”,以技術手法打擊漢族茶道。

漢族茶道遺漏了一度屬于外族的普洱茶,乾隆就偏要發(fā)明出一種異于漢族茶道的、以普洱茶為中心的新茶道。

乾隆推行新茶道效果如何?《紅樓夢》里確實寫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勸“該燜些普洱茶喝”,但普洱茶在清代官場與民間的普及情況并不清晰。

這一情況直到韓國學者姜育發(fā)寫出了《清代普洱茶海外史稿研究》才發(fā)生重大變化。姜育發(fā)利用《燕行錄》等韓國史料,發(fā)現(xiàn)“今燕都茶品之藉藉盛行者,普洱茶為第一?!?《五洲衍文長箋散稿》),《日省錄》等書記載乾隆八十大壽頒賜國內(nèi)外諸臣的唯一茶葉是普洱茶。姜育發(fā)也認為,正是因為乾隆的提倡,“普洱茶在清代權府中的聲譽與崇尚是其他茶葉無法比擬的?!焙榇笕菰谄洹墩寇幯嘤洝分杏涊d中國“茶品多種,青茶為最下常品。普洱茶都下(京都)最所珍賞,亦多假品?!逼斩璞煌瞥绲饺绱顺潭龋袢穗y以想象。

就品種來說,雍正乾隆嘉慶愛喝易武,道光喜歡上了娜罕,此茶湯色雖清淺,卻有蘭花香氣,回甘持久,茶氣強勁霸道。道咸年間的議政大臣談公事的時候經(jīng)常喝此茶,不過想想道咸年間政事廢弛,朝廷袞袞諸公實在是對不起這款好茶。

清末民初的浙江博雅之士柴小梵在《梵天廬叢錄》里說:“普洱茶產(chǎn)云南普洱山,性溫味厚,壩夷所種,蒸制以竹箬成團裹,產(chǎn)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笨傊攘酥笮幕ㄅ?,覺得有重大發(fā)現(xiàn),迸發(fā)出大量精彩比喻,專家也只好徐徐頷首。普洱茶此后一直重復經(jīng)歷著普及—遺忘—普及的遭遇。

民國時期魯迅喝過普洱茶,他收藏的20克的普洱茶在后來賣到20萬的天價。對乾隆有看法的傅增湘先生也喜歡喝普洱茶,唐魯孫在文章中有描寫:“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顏色元黑的茶焦一塊,據(jù)說這是他家藏的一塊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現(xiàn)在僅僅剩下一多半了。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齡已在百歲開外?!鹊狡愫玫乖诒永?,顏色紫紅,艷瀲可愛,聞聞并沒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澀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p>

唐魯孫在《北平四川茶館的形形色色》一文中報道了民國時期普洱茶的飲用情況,極為珍貴:“重慶和西南各地的茶館,很少有準備香片、龍井、瓜片一類茶葉的,他們泡茶以沱茶為主。沱茶是把茶葉制成文旦大小一個的,拆下一塊泡起來,因為壓得確實,要用滾熱開水,燜得透透的,才能出味。喝慣了龍井香片的人,初喝很覺得有點怪怪的,可是細細品嘗,甘而厚重,別有馨逸。有若干人喝沱茶上癮,到現(xiàn)在還念念不忘呢!普洱茶是云南特產(chǎn),愛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不過茶資比沱茶要稍微高一點?!?/p>

唐老說的沱茶是下關沱茶,其實也是普洱茶的一種。

1949年之后,故宮里還曾經(jīng)分發(fā)過許多存放的茶葉當福利,許多人已經(jīng)不懂得普洱茶可以存放,直接就倒掉了。

文章來源:《茶葉偵探》


乾隆皇帝與普洱茶有怎樣的故事呢?

在過去的2018年,有一部宮劇火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它就是《延禧攻略》。

劇中的皇帝弘歷,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與普洱茶有怎樣的故事呢?

燒水,潔具,我們一起來看看。

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

即清高宗乾隆皇帝。

他對品茶鑒水尤為嗜好,

在位期間,曾六次南巡,

寫下許多詠茶詩篇,為歷代群下之最。

他善于品水,執(zhí)于品茶。

相傳乾隆85歲在位時,

老臣不無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

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無茶",

可見他嗜茶之深。

乾隆皇帝是一位地道的茶葉愛好者,

為喝到最好的茶,

他甚至發(fā)明了一個秤,

稱不同水的重量,選取最輕的水泡茶,

足見他對茶的考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弘歷是皇帝中之壽魁,

壽終時享年八十九歲,

這也許是和他一生嗜茶分不開的。

這位不可一日無茶的皇帝,

留下許多茶事軼聞,

又寫下不少詠茶詩篇,

在歷代嗜茶帝王中堪稱第一。

在他寫的42000多首詩中,

茶詩就有250多首,

其中有一首談到飲普洱茶——《烹雪》詩。

《烹雪》詩(節(jié)選)

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來足夸雀舌。

點成一椀金筌露,品泉陸羽應慚拙。

獨有普洱號剛堅:云南被壓制成塊狀的經(jīng)自然發(fā)酵之后的茶餅、沱茶和茶磚,因為制作特殊,成塊蒸壓(其他的茶品一般都為散葉的),故乾隆稱普洱茶“獨號剛堅”。

清標未足夸雀舌:俊逸的風采都未足以來夸這雀舌般美妙的嫩茶芽。

點成一椀金莖露:乾隆寫到普洱茶泡出來的湯色有如“金莖露”一般金黃透亮。這“椀”字用得很靈,意為木碗,道出了烹茶需掌握好火候分寸,才能點成一椀籠中露水。

品泉陸羽應慚拙:乾隆皇帝愛普洱茶,又注重品水,“水以輕者為上”是他的品水理論,此句形容普洱茶一經(jīng)品嘗,竟使被稱為“茶圣”的陸羽先生相形見絀。

乾隆好飲茶,清宮還有專門的茶事組織“御茶房”,用以照顧宮內(nèi)的日常飲茶,乾隆帝還親自在御花園設立了日常飲茶所,用于平日的飲茶和修身養(yǎng)性。

乾隆皇帝的嗜茶及對茶相關事物的投入,

于中國帝王史上幾乎無人出其右。

其在位時,在香山、圓明園、熱河避暑山莊等地所建的茶舍就有十五處之多。

還留下了不少乾隆皇帝裝扮成前朝文人雅士品茶的御畫。

乾隆時期紫砂器最大的特色便是或刻或泥繪或鑲金,

幾乎乾隆茶具都有他的親作御詩或御畫。

現(xiàn)如今,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

還遺留著云南古六大茶山進貢的普洱茶貢品。

龍潤茶作為“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yè)”,為銘記歷史,傳播茶文化,龍潤茶開創(chuàng)了以清朝入關后10位皇帝的名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命名的皇帝餅系列普洱茶,作為對鼎盛時期普洱茶的紀念,記錄貢茶的輝煌歷史。

每一款皇帝餅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款茶餅在出廠時就帶有自己獨有的珍藏編碼,猶如新生兒一樣,一出生不僅有自己的名字和生辰,還有自己獨特的編碼。這也彰顯出皇帝餅的獨特性、專屬性、唯一性,不可復制。

原料臻選及拼配精益求精,既延續(xù)了往年龍潤茶·皇帝餅的高端品質,臻選永德古樹茶制作,內(nèi)含物質豐富。又在拼配技術上揚長避短,蜜甜香高昂持久,滋味湯感甜度更高。

找到約23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