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陸羽與茶經批注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深入剖析陸羽《茶經》與唐朝社會的聯系

我們研究歷史文獻需要和歷史現實結合起來,近期有些學者指出歷史研究過于局限,需要與當時社會情況、民眾生活狀態(tài)等相結合理解。因此,我們需要站在一個新的社會角度來研究,接下來就讓我們具體聊聊陸羽《茶經》與唐朝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影響。

總述

《茶經》是歷史長河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茶書又可稱茶類的百科全書。由唐朝的陸羽先生在758——761年撰寫而成,《茶經》的著成與傳播,大大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

陸羽的《茶經》是以傳統(tǒng)社會史學為主體開展研究的,現代學者們通讀后發(fā)現,《茶經》不僅是一本講茶類知識的書籍,還與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陸羽的《茶經》與唐朝社會史實有很大關聯,這為咱們研究傳統(tǒng)社會史學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關于《茶經》的研究,莊晚芳先生有一篇最早的論文——《關于陸羽及茶經的一二事》,文章中整理出來了很多有關陸羽的資料,對其寫作的背景進行了分析,莊先生后續(xù)也一直深入研究。

葉靜先生梳理了學者們對陸羽以及《茶經》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研究的復蘇階段(1978-1989),最開始研究《茶經》都是茶葉界的相關學者,他們?yōu)槲覀兒罄m(xù)研究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是研究的調整階段(1990-2002),隨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論文的數量在增加,不同人員的加入也開拓了研究的視野,繼而轉向對茶文化的研究。第三個階段是研究的提升階段(2003-2011),在這期間《茶經》的研究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主要代表作品有《陸羽<茶經>解讀與點?!贰ⅰ恫杞浶Wⅰ?。

關于陸羽《茶經》的研究總體囊括為可以歸納為五個大點。

一《茶經》的批注與注釋;

二《茶經》的實體書與各個版本的研究;

三《茶經》的本體研究;

四《茶經》作者研究與文化內涵,五《茶經》衍生的其他問題。

宋時磊在《唐代茶史研究》中,列舉了對陸羽《茶經》的研究結果,表示《茶經》是唐代茶史研究的核心。

在不斷的推進研究中,立意較新的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上進行研究;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上進行研究;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上進行研究;從語言學角度上進行研究。

綜合以上幾點研究內容分析,《茶經》的研究還是有待深入,我們可以引入社會學、人類學之類的研究方式,為《茶經》研究注入新的力量。

陸羽、《茶經》與社會、個體、文化之間的聯系

陸羽(733-804),字鴻漸,另一個名字為陸疾,字季疪,今湖北天門人。據相關研究,陸羽的名、字、號,綜合而論有34個之多。在唐朝社會中,這反映了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其中“號”反映著他的人生經歷與關系結構,這也側面反映了陸羽的社會閱歷豐富。

陸羽在“而立”之前的經歷我們可以在《陸文學自傳》中查出。29歲的陸羽在小傳的千余字里面,描述了他是一個唐代的寒門子弟,在生活中守誠信,面對坎坷時,保持著詼諧與執(zhí)著。

陸羽自傳中稱自己“不知所生”,三歲的時候被遺棄了,后來被龍蓋寺的僧人智積收養(yǎng)。九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寫文章,智積師傅只允許他看佛經,但是陸羽更喜歡儒家著作,因此兩人之間產生了矛盾。在寺廟的生活,也并不輕松,每天陸羽也需做寺廟里面的打掃工作,在此期間也受罰過。智積也一個愛茶之人,他教會了陸羽煮茶、品茶的基本方法,啟蒙了陸羽對茶葉的愛好與興趣。宋代著作《紀異錄》中我們可以理解,陸羽當時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制茶工藝。

他離開龍蓋寺后,成為伶人入朝為官,與很多當朝名流來往。他的生活、事業(yè),受到了朋友們的很多幫助。例如746年河南太守李齊物,以及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雖仕途受創(chuàng),但他對陸羽很賞識。李齊物、崔國輔的圈子為陸羽提供了調查茶區(qū)和寫作的便利。

陸羽追求獨特品格也和這些閱歷有很大的關系。

文化的傳播和再創(chuàng)

《茶經》的成書,成為了一個新的學問“陸學”,《茶經》的具體成書時間還是有爭議。不同的完成時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文獻生成和傳播的周期性。

到了宋代,《茶經》影響進一步擴大,從唐朝的“真人真事”,演化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宋代茶文化受陸羽影響很深,一度達到了農耕社會的鼎盛狀態(tài)。

沈冬梅指出,中國茶文化受到《茶經》的實質性影響,以“經”冠于茶,表明茶與社會的關聯,體現茶對社會個體的影響,有實踐性的表征,教育人們需要保持實事求是的民族品格。

從茶文化的本身來談,自中唐后,有關于茶的操作不斷增加,賦予實用性的學問,進一步匯聚儒釋道“三教”文化。自唐后,流行的“茶”文化,被認為是個人修養(yǎng)的表現。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上來分析,據統(tǒng)計,出現“陸羽”兩字的的作品有120個,其他暗指就更多了。大量的詩詞文章宣傳了《茶經》,對《茶經》的傳播與聲譽塑造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陸羽的《茶經》是人與社會結合的產物,這也為我們研究它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新思路。

社會背景的支撐與促進

陸羽的《茶經》在唐朝產生巨大的影響,主要因為,陸羽在茶葉方面付出的努力與得到的成就,在文人圈子里被認同,并且有很好的人際交往圈。把社會角度納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唐朝茶葉的興起與《茶經》脫不了干系。陸羽寫《茶經》以及在后期的影響,與唐朝的歷史變遷有很大關系。飲茶文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唐是魏晉風俗的延續(xù),中唐時期“煎茶法”,晚唐時期茶風鼎盛。這幾個階段為我們勾勒出,茶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互交融。在這幾個階段中,茶葉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主要有以茶入藥,以茶為飲,以茶為供,以茶為禮,以茶為禪食,以茶為商品,以茶為政治,這七方面。這些也側面的闡述了茶葉具有了豐富的社會屬性。

關聯的必然性和前提茶葉在唐朝大興盛的原因,我們需要關注茶葉本身和唐朝宏觀的社會情況。唐朝各個時期對茶葉的重視,為茶葉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理解茶葉文化與《茶經》提供了一種結構性的視角。這其中又能細分為以下幾點,其一,隋代以后,唐朝政局結構穩(wěn)定,為茶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適宜的發(fā)展空間;其二,唐初中期人口發(fā)展迅速,商業(yè)發(fā)達,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社會支持;其三是唐朝具有寬松的文化政策;其四是與唐朝政治格局相結合。安史之亂之后,唐朝鼓勵茶鹽貿易以增加稅收,武宗時期出現了種茶為業(yè)的現象。

多民族之間的交流

茶葉不僅在上層社會流行,在民眾之中也廣為流傳。宋時磊指出,唐朝的士農工商各層民眾,構成了民間飲茶的群體。不過因為缺少“記言”,流傳下來的很少。但我們在《茶經》還是能夠窺見豐富的民間茶文化內容?!短票静荨分袑ⅰ拜薄苯y(tǒng)一改為“茶”,這一改動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標志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在《茶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北方間的互通。主要產茶區(qū)有金州、梁州等北方區(qū)域。在茶葉的傳播方面,存在于南方向北方輸出,但是這種關系是階段性的,隨著茶葉的實踐興起,與之相伴的是茶園的管理、加工、貿易、財稅等,由北方向南方傳輸。

茶葉的異名據《茶經·一之源》中記載,“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边@些茶的異字,隱含著民族關系信息。有研究指出,這四個異名有三個與少數民族有關。布依語、侗語承襲了古百越語。茶的異稱“茗”和“荈”,與古苗瑤語有關。荈屬于連音字,他的聲母為去聲聲母,在南方少數民族中,只有古苗瑤語有去聲聲母。茶樹的維護我們由《茶經》中可知,古代漢族居民認識茶樹是源于南方少數民族,同時接受了他們培育茶樹的技術,然后形成了自由的培育體系?!恫杞洝分忻鞔_了茶樹人工培育的技術,在形成人工栽培的過程中,北方的農耕文化也對這個技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仿生種植的方法延續(xù),我們能夠推測,陸羽對研究的深入。

茶事中的相互包容

在唐朝時,茶葉賦予了文化交流官的職能,在與吐蕃互市中發(fā)展了“以馬易茶”的形式??梢娞瞥瘯r期,茶葉貿易成為了民眾交融、政治互通的文化體系。多民族對于茶葉的接受,包括共同推動茶文化的發(fā)展我們都能在《茶經》中觀察出。皇甫睿認為至少有三處,一是巴蜀老人將稻谷和茶葉帶到洛陽,沖擊了麥子的市場,后由傅咸平息,這反映了文化沖擊與磨合;二是晉武帝時期,秦精去少數民族地區(qū)采茶中發(fā)生的“引路采茶”事件;三是北魏后,北方人王肅至南方為官接受飲茶文化;后在隋唐時期,邊陲民族回遷,飲茶習俗回傳,進行了文化交融。

結語

本篇主要講述了陸羽《茶經》從社會學、人類群體和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來推動茶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以唐代的審美來研究《茶經》,可以得到新的啟發(fā)。世界茶文化史對《茶經》給予了高度的肯定,這同時也肯定著中國社會與世界之間的相關聯系。

唐朝時,中國屬于世界文化的中心,他成為其他國家吸取文化的源泉。日本的茶道、韓國茶禮、東南亞地區(qū)以及北歐地區(qū)的茶文化,都受《茶經》的影響。

在亞洲文化圈,主要是靠文字轉述、翻譯,在歐美地區(qū),主要是殖民等傳播途徑。

陸羽《茶經》被大量翻譯出版,時的很多國家都深受其影響,這種向海外傳播的形式研究,也同樣可以與人民群眾和社會環(huán)境相關。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茶經》,采用新社會式的范例來研究,可以為我們研究社會歷史提供一個新的嘗試角度與思路。

【參考文獻】

沈冬梅.陸羽《茶經》的歷史影響與意義[J]形象史學研究,2012(0).

[2]葉靜30年來陸羽《茶經》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農業(yè)考古,2012(2).

[3]胡耀飛.貢賜之間:茶與唐代的政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莊晚芳關于陸羽及其茶經的一二事[J].茶葉通訊,1963(1)[5]宋時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來源:敏銳說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采茶要遵循自然 @小茶控 從源頭把控,只為一杯好茶

凡采茶者在二月三月四月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

遵循自然,順應天道,@小茶控? 從源頭把控,只為一杯好茶。


批注:

友善的方式關懷茶樹.永續(xù)發(fā)展,遵循先人“采茶”文化的傳承,以專業(yè).嚴謹的態(tài)度,以感恩的心和專業(yè)的方式真誠對待茶樹和茶葉;追求天然與人文間的和諧,“愛茶、懂茶、惜茶”才能做到尊重茶樹.讓每片茶葉風味都能完美的展現;秉持“尊敬與感恩”在最適天氣時辰.由經驗豐富的茶師手工采制。最后,一杯純粹的“甘潤在心,余韻無窮”天然茶湯奉與茶客。


陽崖陰林,生長在石堆里的古茶樹,從一片樹葉變成杯盞中的茶湯,何止九難。


小知識:

陸羽茶經六之飲中提到【茶有九難】: 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白茶”的名字由何而來?

目前,白茶逐漸風靡全國,走進千家萬戶, 但對白茶的命名之源仍存在頗多分歧,梳理分析“白茶”命名之源流,探討“白茶”一詞的發(fā)端與發(fā)展實屬必要。

一、白茶概述

白茶大多產于福建福鼎等地,國家標準將白茶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四大類。與其他茶類相比,白茶制作起來更為自然、簡單,采摘下來的鮮葉不經殺青或揉捻,只讓其自然萎凋,再經過文火干燥即可。這種制法加工的茶葉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的品質特點,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茶葉中的營養(yǎng)成分,同時也保持了清香、鮮爽的品質。

二、白茶命名各說述評

歷史上,福鼎等地生產的白茶主要是自產自銷。據張?zhí)旄!陡=ò撞璧恼{查研究》考證,1891年白茶開始外銷,主要銷往歐美等發(fā)達國家。2010年以后福鼎白茶快速發(fā)展起來,人們開始關注和探討白茶,對其名稱的來源也就有了多種不同的說法,主要有如下一些見解。

1. 茶葉成品外觀

常見的一種說法認為,福鼎白茶含有白毫,白毫是茶葉身上的一層細微的絨毛,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干燥后呈白色。且白茶的制作工藝最為天然,加工時只要將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不揉不炒,可以將葉背上細嫩的茸毛完整保留下來,從而使茶葉外觀布滿白毫,如雪覆蓋在上面 一般,故稱“白茶”。其實,此說是經不起推敲的。許多茶葉都有細小的茸毛,一般稱為“茶毛”,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如茶多酚、氨基酸等。茶毫在多種情況下能夠反映茶葉的品質,如碧螺春、君山銀針等高檔名茶,其茶湯的滋味受到茸毛的影響,而且對于一些名優(yōu)茶來說,茶毫的存在也決定了它們優(yōu)美的外形??梢姡撞枰虿紳M白色茶毫而得名的說法是比較牽強的。此外,老白茶沒有明顯的茶毫,葉片枯褐色,也不符合此項白茶命名之說。

2. 茶樹品種

該說法主要源自宋徽宗的論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逼浯笠馐牵喊撞璨煌谄渌桀悾闹l柔軟易鋪散開,它的葉子看上去晶瑩剔透。白茶生長于山林之間,是自然生長的,而非人工種植……白茶必須要精心制作,這是別的品種無法相比的。其實,這里所說的白茶并非當今六大茶類之白茶,而是自然白化(變異)的茶葉。

白化茶樹自古存在,《茶經》《大觀茶論》均有白化茶樹的記載。古書上提到“白茶”,一般指茶樹的一個品種或是由該茶樹的白化芽葉加工而成的產品。此類白茶主要指以像白葉1號之類的特種變異茶樹的白化芽葉為原料,按綠茶加工工藝制作的特色綠茶。

3. 泡出的湯色

宋代飲茶方式與唐代不同,大多流行點茶法,通過將茶餅炙烤、碾碎成茶末后,放到茶盞中去調膏,注以熱水沖泡而成。宋朝人對茶湯的要求是以白色為上乘,明代羅廩 的《茶解》載:“茶色貴白。白而味覺甘鮮,香氣撲鼻,乃為精品?!笨梢?,古代詩文中出現的帶有“白茶”“白”字樣的茶名,都不是現在所說的“白茶”。如宋代晁說之的《贈雷僧》“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宋代劉學箕的《醉歌》“白茶照人冰雪 同,紅茶燒空猩血紅?!彼未煸孪摹渡讲杌ā?“白茶亦數品,玉磬尤精明”均是指點茶之茶色。

此外,宋代詩句中還有“乳芽”“白乳茶”等對白茶的雅稱,但宋人的“白茶”其實是指泡出的茶色。故認為“青白”即為“白茶”實屬誤解,主要是沒有認識到宋人的飲茶方式,誤將“白乳茶”當作現在的白茶。

4. 對陸羽《茶經》的訛傳

追溯歷史,“白茶”一詞最早出現于唐朝陸羽的《茶經》中,文中轉引了目前已失傳的隋代《永嘉圖經》中的句子“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圖經》 提到的白茶山,應為出產白色明茶的雁蕩山?!队兰螆D經》是一部地方縣志,以記載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物人情為主,內容與當時隸屬福州長溪縣管轄的福鼎,以及隸屬湖州管轄的安吉無關,故“白茶山”在當時的永嘉縣轄區(qū)內無疑。而六大茶類是根據 1979年陳椽先生提出的分類方法,至今不過40余年。因此,古人所說的白茶是指白化變異的茶樹品種,而非指現在晾曬萎凋工藝制作的白茶。

三、造成白茶命名之源分歧的主要原因

1. 對“白”的語素義的理解

白,本義為“白顏色”。在“白”的詞義系統(tǒng)中,“白色”不僅是其本義,也是后來諸多 “白”引申義的起點和常用義。因此,絕大多數人都會停留在固有的層面,按照思維定勢,將“白茶”的“白”理解為“白色”。

2. 受“白茶”品類名稱的影響

白毫銀針外觀挺直似針,是白茶中的極品,有著茶王的稱號;白牡丹是白茶中的上品;貢眉一般認為是產量最高的;壽眉有著退熱、祛暑的功效,是綠色健康的飲品。這些名稱中白毫銀針、白牡丹就直接含有“白”字,“壽眉”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長壽老人的白色眉毛。

3. “白茶”一詞不同時代的意義混為一體

詞的隱含義隨時代而不同,同樣是“白茶”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所指義有不同。如唐宋時期,古籍上提到的“白茶”,實為白化變異的茶樹品種。

四、“白茶”語源考

1. “白”字的詞義

“白”有“不外加什么東西”的意思,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白,假借為帛?!辈?,繒 也???,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鞍住庇伞拔粗?、素潔的絲織品”的語義素,引申出“空白,沒有外加什么東西”的意義。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未著色”,這也是 “白”的引申義。在宋代,“白”的“不外加什么東西”的意思已普遍存在,如只用陽光曬成干的荔枝叫“白曬”;不加批注的經書叫“白本”等。元明以后,這種“白+動詞”的用法擴大開來,成為對動詞的一種限制,并表示“不外加什么地”意思,演化為副詞,如蘇軾的詩句“輕圓白曬荔,脆釅紅螺醬”和蘇轍的詩句“北游京洛墮紅塵,箬籠白曬稱最珍”。

2. 閩東方言中“白曝”

閩東方言中將“白曬”讀作“白曝”。閩東方言的“白曝”就是古書上常提到的“白曬”,如單純曬干的荔枝叫做白曬,就是現在通行的干制法。許多海邊的漁村稱干魚為“白曬”,還有像“白曝油”是醬油釀造后,進行二次日光曝曬所釀造出的黑豆醬油原汁液。白曬蝦皮,即鮮毛蝦直接曝曬,不以滾煮。據此,地處白茶制作中心的福鼎,其方言中就保留著古代漢語“白曬”一詞,只不過福鼎方言將“曬”讀作 “曝”,因此,很自然地當地人就把“白曬的茶”簡稱為“白茶”。

綜上,認為白茶因成品茶外觀滿披白毫,如銀似雪或因茶樹品種而得名皆是誤解,或者由于攀龍附會,將現代之白茶“嫁接”到古籍里的白茶上,以提升其歷史感;或者由于先入為主,認為“白”的詞義就是“白色”,進而聯想到白茶就是“白色的茶”,而恰好白毫銀針等白茶品名又很好地印證了此種臆斷,這些白茶命名之說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考察漢語“白”的詞義發(fā)展及“白”在福鼎方言中的義項再聯想到白茶的制作工藝,可以確定其命名之源是“白曝的茶”。正如明代《茶譜外集》說:“茶有宜以日曬者,青翠香潔, 勝于火炒”,這種制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在所說的白茶制作方法是相同的。

本文節(jié)選自《中國茶葉》2022年第7期,P67-71,《“白茶”語源考》,作者:趙峰,陳方勁。圖片來源于網絡。

來源:中國茶葉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